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前言

为指导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以下简称《总规》)。

本次《总规》包括市域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规划围如下:

()市域:市行政辖区,包括禅城区、南海区、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南海区桂城街道和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原罗村街道行政辖区、区乐从镇行政辖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

本次《总规》的规划期限为年。

规划编制的依据如下: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

《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国水法》

《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国防洪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国河道管理条例》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省城乡规划条例》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与文件

()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省城镇体系规划(-)》

《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省环境保护规划》

《省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

《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

《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其他相关规划

一、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实现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和区域、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区域影响力和生态文明水平,将建设成为“先进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幸福家园”。

(三)城市规模

年,市域常住人口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四)发展战略

、战略一:以人为本,民生改善

加快四项“基础服务”和四项“基本保障”的建设。逐步完善外来人口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关系民生的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和多层次的养老设施体系,健全住房保障;加快城市

公共空间的建设,丰富市民公共生活。

、战略二:转型提质,城市升级

区域融合,加快广佛肇一体化建设。优化区域分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对接;纵深推进广佛同城化,强化两地高端服务协作;加强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深化与国外及港澳台等地区的合作。

城乡统筹,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空间资源,构筑“强中心、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划定城乡功能分区,引导分区差异化发展;加强城乡联动,以公共交通、绿道等网络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大力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

产业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城市升级,构筑功能卓越的组团城市。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加强重大项目和设施的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新城崛起、桂城千灯湖片区拓展、禅西新城开发和禅城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市域城市副中心、组团中心的建设。

交通引导,加强市域组团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构筑联系中心城区的快捷交通体系,引导市域组团式发展;结合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功能混合的社区,引导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文化强市,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再现岭南文化发源地和集聚地的人文风采;打造祖庙东华里、南风古灶等岭南特色鲜明的人文风情区;以城市中轴线为重点,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

的城市名片;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标志性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战略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区域绿地、生态廊道建设;构建以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架构的绿道体系,形成网格化的区域生态布局;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升环境质量;推进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区建设,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探索低碳智慧示区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设施高效,打造支撑力强的智慧城市。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建设无缝对接、换乘方便的智能化公交网络;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设施,提高城市安全保障与运作效率。

二、区域协调发展

(一)省层面

以制造业为基础,承接市、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创新型高端服务功能的辐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强化与港、港、港的现代物流业合作;加快传统产业向粤西沿海和西江流域地区的梯度转移,加强与粤西、等省域中心城市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

(二)珠三角层面

强化广佛同城效应,携领珠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扩大与

港澳合作领域,加强与南沙新区、前海新区、横琴新区等粤港澳合作平台的合作,积极参与珠江口湾区战略。增强要素集聚和生产服务功能,加强与、江门等珠江口西岸城市产业协作,促进珠江口西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共享白云国际机场,共建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建设南沙疏港铁路,共享南沙港;高标准建设佛站,建设成为广佛都市圈的主要客运枢纽之一。完善建设国家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高快速路,加强与周边枢纽与城市的联系。

广佛同城城镇空间结构图

(三)广佛肇层面

重点建设现代服务核心区、空港经济发展区、临港产业发展区、高铁枢纽产业发展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大产业合作区,加强与、产业

合作,共建世界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区域生态绿色屏障、打通区域生态廊道、协调边界区域绿地,与、共保生态格局,维护可持续的区域生态环境。

(四)广佛层面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构筑“一核、一环、一带、四轴、多极”的同城发展新格局。加快中心城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与都会区共同构筑广佛都市圈强核。加快号线-、和号线,号线-和号线等条广佛城市轨道衔接建设,实现“一小时都市圈”。加快建设花都空港地区、金沙洲地区、芳村桂城地区、南站周边地区及五沙地区五片先行发展重点协调区,发挥同城示效应。

三、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与协调发展规划(一)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双环、四轴、三心、五组团、多个重点镇街”的“强中心、多组团”网络型城镇空间结构。

、构筑“5”城镇空间格局

个市级主中心:即中心城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现代商贸、金融服务、商务与科技信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平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旧城更新,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环境品质。

个市级副中心:大良-容桂副中心(包含伦教街道),重点建设新城,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狮山副中心,重点建设国家高

新区,打造产学研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建设市产业新城。

个区级中心:指西南组团、高明组团、大沥组团、西樵组团、北滘-村组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周边镇(街)发展。

其他重点镇(街):包括里水镇、乐平镇、芦苞镇、大塘镇、南山镇、白坭镇、丹灶镇、和镇、明城镇、更合镇、镇、龙江镇、勒流街道、杏坛镇、均安镇个镇(街),是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城乡资源,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构建两条发展环带

依托佛一环交通廊道,整合中心城区与周边镇(街)发展空间,形成环城市发展带;依托珠二环交通廊道,整合市域重要产业园区,形成外环产业发展带。

、打造四条发展轴线

打造市域四条发展轴线,包括:依托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号、和号线、二广高速-()国道的东西向发展轴线;依托城市轨道号线、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广明高速-魁奇路的东西向发展轴线;依托广佛江珠城际轨道、广佛环线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号和号线、佛开高速、一环高速公路西段-佛清从高速的南北向发展轴线;依托广珠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号线、国道-佛江高速北延线-广清高速的南北向发展轴线。

(二)协调发展规划

、市域各区协调

禅城区重点加强槎智慧产业与罗村源产业协作,强化与南海区桂城街道、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及佛站的交通联系。

南海区重点加强与禅城区的服务功能协调、道路交通衔接,共同打造禅桂商务区;加强狮山镇与三水区乐平镇的汽配与电子产业协作、丹灶镇与三水区白坭镇的新材料与现代物流产业协作、镇与区龙江镇的家居产业协作;强化与高明区的跨江交通联系、一江两岸景观

协调。

区水道以北镇(街)加强与禅城区的产业协作与交通联系,引导中心城区高端服务功能南延;加强村镇与南海区桂城街道三山、平洲地区的商贸物流产业协作,加强跨区路网衔接。

高明区重点加强与南海区共建西江两岸的生态绿地;加强与南海区西樵镇的跨江交通联系;加强与南海区在城市建设、产业布局方面的协调。

三水区重点强化与南海区狮山镇、丹灶镇在汽配、电子、新材料、物流等方面的产业协作,加强与狮山镇交通通道的建设。

、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协调

中心城区与:重点加强金融前后台、商务会展、商贸物流等服务功能协调,完善交通、用地、生态建设的衔接;加强南站周边地区、芳村桂城地区、金沙洲地区等广佛同城边界协调区的同城整合。

中心城区与南海区:重点加强佛站周边地区在功能、用地方面的协调,强化与大沥镇的服务协作,加强与狮山镇战略性交通廊道的衔接与贯通,协调机场周边建设,满足净空要求。

中心城区与区:重点加强与大良、容桂、北滘、勒流、龙江等镇(街)在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家居产业的协调发展;强化平洲、三山地区与村镇的商贸物流协作;进一步完善新城与北滘、村等水道以北城镇的道路交通衔接。

四、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一)规划目标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引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重点发展观光型、都市型、外汇型、品牌型和生态型等五大类型农业。第二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与环保、新能源汽车及配件、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提升家用电器、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瓷建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等优势传统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专业市场与会展、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及商贸零售、旅游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

(三)产业布局

、重点产业集聚区

建设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包括: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大良容桂产业集聚区、荷城和产业集聚区、西南产业集聚区、狮山乐平产业集聚区、北滘村产业集聚区、大沥里水产业集聚区、南海西部产业集聚区。

、重点产业园区

农业:重点建设南海、高明、三水个省级农业园区,着力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花卉世界、万顷园艺世界

等个农业园区建设。

工业:重点建设国家高新区“一区五园”,包括南海园、禅城园、园、高明园和三水园。

服务业:重点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新城现代服务集聚区)、千灯湖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绿岛湖都市产业区等个服务业园区。

五、市域特色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一)规划目标

建立“市域特色风貌格局、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层次综合保护体系,实现对市特色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特色风貌保护

自然生态风貌重点保护由基塘农业、江湖河涌水系构成的岭南水乡景观,由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等构成的南粤自然山林生态景观,由郊区现代农业园构成的都市农业景观。传统人文风貌重点保护、彰显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历史地段等传统风貌集中地区以及民俗活动风貌集中地区的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引导现代城镇的岭南特色风貌建设,塑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岭南城市形象。

(三)历史文化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保护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

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以及个历史文化街区、个历史地段、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文物保护单位、处市文物保护单位、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一)交通枢纽体系

、铁路枢纽:建设铁路客货运枢纽,包括佛站客运枢纽、丹灶货运站、官窑货运站。规划形成由佛站、新机场站、三水南站、站、西樵站、三水站、丹灶货运站、官窑货运站构成的铁路客货运枢纽体系。

、公路枢纽:建设与完善“七主”“九辅”的公路客运枢纽体系,“五主”(物流园区)“十三辅”(物流中心)公路货运枢纽体系。(二)交通通道建设

区域交通通道:规划建设集铁路、城际轨道、高快速路等多种区域交通设施为一体的区域交通主通道,进一步完善市与白云国际机场、火车站、东站、南站等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快速联系通道,与、等周边城市共同构建“两横两纵一环”区域交通主通道,强化-、-、-江门、-四大联系通道,加强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交通联系。

市域交通通道:构建中心城区辐射周边地区的完善交通体系,建设集城市轨道、快速路、新型交通(快速公交等)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快速交通体系,强化中心城区与大良-容桂副中心、狮山副中心以及其他城市组团的快速联系通道,中心城区以外的城市组团之间

通过环形高速交通通道高效连接,实现市域交通网络化。

(三)对外交通系统

、航空

携手白云国际机场,共享共建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加快新机场选址论证和沙堤机场搬迁工作,做好民用机场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机场航线网络,与机场形成功能互补;发展通用航空,开拓航空业务市场。

、水运

加强与周边南沙港、高栏港等国际港口的联系。加强港区建设,发展海河联运,着力建设三山港区、三水港区、港区、高明港区、了哥山港区、北滘港区、勒流港区大重点港区。

、铁路

建设与完善“四线三站”高速客运铁路,规划新建佛-铁路,衔接佛站、新机场至,与贵广、南广、京广-广构成“四线三站(佛站、新机场站和三水南站)”高速客运铁路布局,强化对粤区的辐射力。

建设与完善“四线五站”普速铁路:广珠铁路保留既有货运功能,增设客运功能,增设西樵站(客运站),实现深茂铁路引入广佛枢纽;广茂铁路(三水至段)货运功能外迁至柳肇铁路,该段仅保留客运功能,设置三水站、站个客运站。上述广珠铁路、广茂铁路与柳肇铁路、南沙疏港铁路,以及站、三水站、西樵站个客运站,丹灶货运站、官窑货运站个货运站,形成“四线五站”普速铁路线网。

、城际轨道

建设与完善广珠城际轨道、广佛肇城际轨道、广佛环线城际轨道(佛莞城际轨道)、广佛江珠城际轨道、肇顺南城际轨道,规划新增“佛-机场联络线、-四会城际线”条城际轨道,形成城际轨道网,实现与珠三角城市分钟可达。

、公路

连接区域交通枢纽,共享区域级对外交通设施,与共同构建辐射珠三角及以外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强化各级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构筑一体化综合运输网络。市规划形成“两环、五横、四纵”的高速公路网络。

(四)道路交通系统

市形成“八横、七纵”的快速路网骨架,构造一体化和高效畅达的客货运交通系统。市域出行时间不超过分钟,中心城区与其它组团的出行时间不超过分钟,中心城区部出行时间不超过分钟。

(五)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建设与完善条城市轨道,其中规划期建设条城市轨道。

七、市域公共设施规划

(一)规划目标

建立“区域级-市级-区级-镇(街)级”四级公共中心体系;优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布局,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多样化的商业服务业体系,增强城市竞争力。

(二)公共中心体系

规划区域级公共中心个,为中心城区综合型公共中心。

规划市级公共中心个,为大良-容桂综合型公共中心、狮山综合型公共中心。

规划区级公共中心个,包括西南组团综合型公共中心、高明组团综合型公共中心、大沥组团商贸工业型公共中心、西樵组团商贸旅游生态型公共中心、北滘-村组团商贸工业型公共中心。

规划镇(街)级公共中心个。

八、市域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

(一)规划目标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在完善单一灾种防抗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确保城乡安全。

(二)规划容

提高防洪排涝设防标准,蓄泄结合,重点建设堤防和排涝体系。按照国家规要求合理设置避震疏散场地、避震疏散通道,完善生命线系统工程的抗震设防。合理设置消防站责任区和消防站,各站装备逐步按社会救援抢险要求配置,完善城市消防供水、消防通道、火灾报警和消防指挥通讯系统建设。规划建设配套完整、布局合理的人防体系,并结合城市建设开发地下人防工程,实现人防建设适应防御现代战争及防治平时重大灾害事故。加强对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

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和应急体系。

九、市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空间管制

市域划定禁建区,围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森林公园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分洪口门、矿产资源密集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布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围、水土流失极敏感区、地质灾害极易发地区,西江、北江、水道等主干河流,重要生态公益林等地区。

市域划定限建区,围包括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非核心景区、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森林公园非核心区、河道堤防保护围、蓄滞洪区、水土流失中度敏感与高度敏感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一般农田、园地、林业生产基地、生态公益林等农林用地集中区域。

市域划定适建区,围包括已划定为建设用地的围和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潜力地区。

(二)生态绿地系统

加强区域绿地保护与城镇绿化建设,全市形成“一心、两脉、三区、五环、系点成廊、织廊成网”的生态绿地结构。

(三)水系规划

保护主要地表水体和水生态环境,控制水面率和河网密度,彰显岭南水乡特色。重点建设“三廊(西江、北江、水道)、一区(新城

示水系区)、两环(中心城区两条环城水道)、多带(多条城市河滨水景观带)”的市域水系生态网络骨架。

(四)绿道网规划

规划区域绿道总长度公里,城市绿道总长度公里,其中城市绿道主框架共计公里。

(五)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地表水功能区水质和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稳定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污染控制:市域围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逐步达到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与城镇生活垃圾有效处理。

十、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一)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环、两轴、四心、多节点”。

一环:指东平河、水道及两岸构成的环城生态景观带。

两轴:城市综合发展主轴线,指连接新城中心、千灯湖金融服务中心、祖庙商业文化中心,以多种高端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发展轴线;季华路-魁奇路商务商业发展轴线,是依托季华路、魁奇路沿线区域形成的、集聚多种功能的城市商务商业发展轴线。

四心:包括新城中心、千灯湖金融服务中心、禅西新城中心和祖庙商业文化中心,“三新一老”支撑“强中心”战略实施。

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图

多节点:包括三山低碳新城、佛站交通枢纽、禅西新兴产业基地、

乐从家具国际服务中心、平洲综合服务中心、南庄瓷商务会展中心、石湾瓷酒文化区、鄱阳奇槎商务区。

(二)功能片区布局

中心城区划分为个功能片区,包括:

中心城区功能片区布局图

综合服务片区:新城片区(中德工业服务区),绿岛湖片区,祖庙片区,千灯湖片区,石湾片区,北园片区;

综合居住片区:绿岛部片区,槎东部片区,石石肯-奇槎片区,光明新城片区,佛一环东线片区,佛一环西线片区,平洲片区,沙良河片区;

商贸物流片区:佛站枢纽片区,三山低碳新城片区,乐从南部片区;

2003—2020年菏泽城区规划文档_含图_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2009年09月28日来源:网络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突破菏泽”战略,并结合撤地设市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区域空间资源,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2003年7月份以来,我市委托同济大学陈秉钊教授主持编制了《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于2004年2月和10月先后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纲要论证和专家评审,并通过《菏泽日报》、菏泽市城市规划展、市规划局规划网页、规划公示栏等形式进行了批前公示。2004年12月17日,菏泽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议,并原则通过。2005年4月29日,省政府以鲁政字[2005]119号文件,对《规划》进行了批复。按照批复意见,2005年底,市规划局会同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组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按法定程序进行了备案。 为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将规划落到实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山东省建设厅关于全省城市规划行业推行“阳光规划”的意见》(鲁建发 [2002]12号)、《菏泽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的通知》(菏政发 [2003]26号)等规定,经市政府批准,现将《规划》再一次进行公示,请认真遵守并进行监督。 菏泽市规划局 二〇〇六年三月 第一章 城市现状概况 菏泽古称曹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下辖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和牡丹区、开发区,总面积为12228平方公里。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期限 一、发展目标 把菏泽建设成为以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结构合理、商贸旅游繁荣、生活环境宜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大基地”,即山东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商贸流通基地。 二、规划期限 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 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1、总人口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总人口为940万人,2020年总人口为1010万人。 2、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2010年菏泽市城镇人口330万人,城镇化水平35%;2020年城镇人口505万人,城镇化水平50%。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四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城市、重点建制镇、一般城镇。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菏泽市的城镇职能分为四类:综合型、能源工业型、旅游商贸型、工业商贸型。 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菏泽城区为中心,以定陶、巨野、曹县、郓城、东明、单县、鄄城、成武为二级城市,沿日东高速公路和新石铁路为东西发展轴,沿京九铁路为南北发展轴,辐射带动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市域交通体系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修编 有奖问卷调查 一、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了解程度及评价 1、您对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2、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城市规划或城市建设的信息(可多选) A、报纸 B、电视 C、网站 D、政府文件 E、会议 F、从别人那里听说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觉得近年来菏泽市城市建设怎么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D较差E、很差 4、您对菏泽市的工业布局一一菏泽市城东工业园(菏泽市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区(牡丹工业园区)的看法是? A、合理 B、不合理,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5、在您日常出行、工作、生活中,与哪个城市联系较为紧密? A、济宁 B、济南 C、郑州 D、商丘 E、徐州 F、濮阳 G、开封 H、其他______________ 6您到这些城市的主要目的: A、工作需要 B、探亲访友 C、购物休闲 D、交通换乘 E、其他 7、您觉得菏泽城区应重点向哪个方向拓展? A、向东 B、向西 C、向北 D、向南 E、主要致力于现有建成区的提升改造 8、您认为菏泽目前旧城改造进行得如何?

9、您认为菏泽目前新区建设进行得如何? A、好 B、不好,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不好说 10、您认为目前菏泽市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多选,限选三项) A、大力发展工业 B、加快住宅建设 C、改善城市交通 D、增加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E、加快新区建设 F、加快老城区改造 G、增加城市绿地和广场等开敞空间H、保留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I、保护生态环境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菏泽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 II、您认为近年来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速度怎样? A、最快 B、较快 C、一般 D、较慢 12、您认为菏泽与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周边城市相比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可多选) A、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 B、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发向上 C、石油化工基础较好 D、煤炭资源丰富 E、林业资源丰富 F、牡丹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G、农业基础较好 H、生态环境优越 I、城市建设品质较好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您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有关 政策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4、您对巨野-东明产业长廊的了解程度: A、了解 B、部分了解 C、仅听说过 D、一无所知 15、您认为巨野-东明产业长廊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A、煤炭资源丰富 B、石油化工 C、交通便捷 D、产业基础较好 E、农林业资源丰富 F、现有城镇发展基础较好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荆州市朝阳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说明.doc

荆州市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说明 第一章概况 南湖单元位于南湖单元位于沙市区与荆州区交界处,西与长江大学接壤、南与临江仙公园毗邻,地处长江大桥桥头、荆江大堤之下,是荆州南部的门户区域之一。 单元范围南至荆江大堤,东南至太岳路、东北至北京西路、北至武德路、西至南湖路及长江大学新校区东侧规划通道,规划总用地面积104.63公顷。单元内现状居住用地主要有九龙湾小区、南湖花园小区、长江尚品小区。 单元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布置在武德路南侧,包括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实训中心、长大医院、电力局、长江防汛调度中心等,以及南特陶瓷大市场、金龙大市场、荆州购物广场等商业设施;近年来陆续完成的居住小区:九龙湾、长江尚品、南湖花园、南苑小区、尚上名筑、嘉富丽苑、鸣凤园,32.45公顷。少量工业用地:南湖机械总厂、富盛石材加工厂。单元现在总人口约11000人。 《中心城区南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方案(长大国际园)》于2015年获得荆州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规划确定南湖单元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拟将南湖单元建设成为城市与水体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空间景观丰富多彩,充分体现荆州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城市居住功能区。在原控规的指导下,对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第二章修改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5、《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6、《荆州市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2008) 7、《荆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8、《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第三章修改原因 1、棚户区改造后, 需对整体功能的梳理,并重新细定相关地块的用地性质。 2、按照市政府要求,落实石油科技城建设,将长江大学科技园作为石油科技城的“一核”,紧紧依托长江大学“双一流”石油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优势,以荆州市石油产业发展壮大为核心、向创业者提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及其他相关综合服务,拟选址在南湖单元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 3、荆江大道作为城市的主要干道,线形设计上需满足规范要求,在本单元内存在偏移。 4、合理布局单元内其他用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5、增强控规的可操作性。 第四章修改内容 1、用地布局修改:结合棚户区改造,将棚改区范围内原有分散的社区服务、停车、超市等公共设施集中,形成单元南片综合服务中心,整体建设。在道路交叉口处形成开敞空间。 根据《中小学布点规划》,在单元内设置24班小学,小学用地规模由0.94公顷扩大至1.68公顷。 结合长江大学科技园的选址,在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北侧建设创业中心、科技企业孵化汇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招商中心、综合服务区及人才居住区,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实施回顾与评价 (初稿)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 2 0 0 0 年 10月

目录 第一部分概述 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 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 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 二、人口与城市化 (8) 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 四、产业空间布局 (14) 五、交通设施 (16) 六、市政设施 (18) 七、城市生态环境 (22)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 九、城市公共设施 (29) 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 第三部分问题分析 一、规划不足部分 (36) 二、相关影响因素 (39) 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 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 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

第一部分概述 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其共同的目的就要使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地适应和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京开展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回顾与评价,了解城市动态发展的状况,分析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距离,还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确定对现行总体规划调整的重点 2.为今后五—十年政府决策城市建设重点提供依据

荆州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 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用地性质代码 第四章用地规划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第七章绿化规划 第八章“五线”规划控制 第九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第十章图则说明 第十一章实施管理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深化、落实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统筹安排各项设施,指导城市片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特编制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原则: 1.整体性原则——落实和深化上位规划要求 2.综合协调原则——规划用地集约、设施高效、环境优美的产业园区 3、软硬件并重原则 4、生态优先原则 第1.0.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3、《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1998年4月1日) 4、《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年》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50137-2011)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2008年) 》(国土资发〔2008〕24号) 8、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 第1.0.4条规划目标: 成丰单元是以现代工业、仓储物流和港口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单元,也是服务全市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规划建设成为工业发达,港口交通便利的现代化城市单元。 第1.0.5条规划范围及规模: 1、单元位于荆州市城南片区南部学堂洲,用地范围东至郢都路,西至健康路,北至荆江大堤,南至长江子堤。 2、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141.31公顷。规划区共分4个街区,29个基本地块。 3、人口规模:成丰单元人口为1.0万人,片区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少量居住人口两类。 ⑴、就业人口规模 本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 ①、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分类确定 通过国内工业用地的经验数据及我国部分工业园区就业密度类比分析,本规划区内工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分为机械制造产业用地、纺织工业用地、其它一般工业用地三类进行估算。 经验数据表明,轻工、机械、医药等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100人/hm2;一般工业用地就业密度一般为150人/hm2;纺织、印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250人/hm2。 ②、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的纺织工业用地约为1.30hm2;机电工业用地约为5.87hm2;生物医药用地约为6.27hm2;建材工业用地约为35.86hm2;一般工业用地(除纺织、机电、生物医药、化工以外用地,本次规划统称为一般工业用地)约为19.59hm2。 综上,计算可得,规划学堂洲单元可容纳的工业用地就业人口数量约为:1.22hm2×250人/hm2+9.08hm2×100人/hm2+6.27 hm2×100人/hm2+28.3hm2×150人/hm2++28.64hm2×150人/hm2= 10381人。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菏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市规划基础信息材料的收集、研判。 1、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厂址的选择、广房的设计,还是原料储存、制造、产品保管和运输等个环节,都受温度、湿度、降水、风、日射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工业项目,尤其是有废气污染排放的工业项目要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菏泽的主导风向是东南偏东。建议气象部门绘制菏泽市风向玫瑰图,市规划领导小组应仔细研判菏泽风向基础资料,吸收气象局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规划工作。 2、人口资料。市区人口的准确资料也很重要。建议人口部门、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市区人口资料。 二、主城区发展突出特色-花城水邑。提出并广为宣传城市口号-“牡丹之都幸福菏泽”。城市的居住、办公、金融、文化区应布置在牡丹园周边,重点发展赵王河沿岸。打通城区三大水系-赵王河、环城河、万福河,使之具备游船通航条件,赵王河上下游打通,与洙赵新河相连,可以直通运河。既可以使水体流动,又可以打造“江北水乡”旅游品牌。以赵王河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契机,打造赵王河风情带。水是城市的灵魂,凌解放(笔名二月河)说“水不仅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问题,更是国 民经济之大要,是国家和人民所拥有的最宝贵的经济资源、社会生活资源、民生资源和文化发展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幸福指数最核心的要素。”

在g220、g 327、日南高速、日东高速围成的长方形区域内构筑新市区-菏东新区。自庞楼至金星庙村,沿河建设高标准双向8车道观光公路和观光步道。公园建设向张集村以东继续延伸。为带动新市区发展,市行政中心迁移至上海路与赵王河下游交汇处,赵王河以北,张油坊村附近,此处依托赵王河道,开掘大型湖泊至黄河路。市开发区行政中心迁移至万福河北庄庄村附近,带动铁路南区域发展。拉大城市框架,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区。 大堤以内的老城区划为传统商贸区,突出老城传统特色。建议环城河以内区域统筹开发,建设曹州古城,发掘曹州古文化,汇聚非遗传承人,大力推出曹州古城游。西区-高新区重点发展三新产业“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北区建设大学城,争取省教育厅支持,与省内各大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由各大高校在菏泽学院设立二级独立学院,扩大菏泽学院规模,建议菏泽学院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提升办学档次。 市开发区黄河路以南,重点发展汽车产业园、纺织服装工业园、创意产业园。关停或搬迁所有化工项目至主城 区下风向-西北区吴店镇北。市开发区原则上不再上化工项目。确保主城区空气质量为良达300天以上的优良传统能继续发扬。统筹发展市域内纺织服装项目,能搬则搬,统一规划在开发区纺织服装工业园,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因其劳动力密集特点,提升市开发区人气。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引言:荆州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川、渝、湘、鄂区位经济发展的纽带,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江汉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优势;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也造就了荆州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荆州市在几代人努力下,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但荆州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湖北省17 个地市州中处于最低阶段。因此,怎样提升荆州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目前首要的问题。荆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荆州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相对匮乏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荆州优势资源在于土地、水和文化,从而荆州优势产业就是生态农业和人文生态旅游。因此,以荆州城区为辐射中心,建设生态市是使荆州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建立了实施这些战略的保障体系。 摘要: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已成共识,而各地区经济发不平衡,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区域为主体,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提出并论证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荆州,区域经济,定位,产业,对策 一、荆州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上分析,经初步核算,2006年~2008年度,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438.06、519.63、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45%、12.4%、12.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6.73、154.20、187.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7.8%、8.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41.78、174.15、211.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69.56、191.28、224.9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10.1%、12.0%。随着经济发展,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增量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多、比重大,“三农”问题集中突出,作为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面临着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地方种粮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负债过大的问题。 (二)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面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偏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受制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甚至失衡。 二、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 区位是一种地理位置和地缘格局禀赋,但只有通过人们的充分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