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公的骄傲

中公的骄傲

发刊词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在这金风送爽的日子里,中公教育集团有幸与考生一同迎来了收获时节,向大家献上这本《公考中国》。

2009年是中公创业十周年。1999年6月28日,李永新带领几名应届毕业生创办的第一个企业注册成立于北京大学,数年间,成长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第一批成功典型。作为公务员录用考试及其他公职类考试辅导领域最早的开拓者,10年来,李永新团队一直秉持“实用、有效、专业、深度”的办学宗旨,默默耕耘,不事浮华,始终不懈地致力于为考生提供最实用、最有效、最专业、最精深的考试信息和培训服务,不仅把成功带给数以十万计的考生,也把爱、责任、信心、希望和公务员精神播撒在了考生心中。今日中公,已成长为分校上百家、遍布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员工1000余人,公考辅导行业内首屈一指的集团化教育企业。回首十年路,铺满黄叶,结满硕果,承载的是最多考生的信任,是业内最高领军者的荣名。

在中公的辉煌业绩下,李永新团队保持着低调、稳健、重行务实的作风,专注于研发和服务,依靠不断提升的品质扩张内涵价值。这种不事浮华、远离喧嚣的风格,与一些大吹大擂、招摇过市的同行业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公人自信于自己为考生所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卓越品质,如今,将把这份自信贯注于中公第一份公考信息读物——《公考中国》,进一步拉近最实用、最有效、最专业、最精深的考试信息与公职考试报考者的距离,以业内首屈一指的时效性、实用性、专业性,每月定期发布权威公考信息,对考试热点难点进行深度解析与辅导。

《公考中国》主要报道国家和各省公职考试动态,对招考时间、职位、人数、资格条件要求和考试内容等进行深入解读,每期根据考试日程安排、考生需要,按考试类别和科目编组辅导专题,通过专家讲解和互动形式,使考生关心的报考、备考、应试各个环节的问题得到及时圆满的解答。除公务员录用考试外,解读与辅导范围还包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政法干警录用考试、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栏目设有:公考观察、中公视点、辅导专区、深度答疑、名师风采、人在中公、考生感言、编读交流等。除中公专家依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考试工作文件,结合考试实际与研发成果撰写稿件外,也欢迎各界读者来稿介绍应考经验,发表对考试的看法,畅谈与中公的情缘。

《公考中国》是中公总结10年创业路、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的一个大手笔。对中公人来说,考生对于公考信息的迫切渴求,是我们创办这份读物的原始动力,也是持续办好这份读物的力量源泉。

秋天,或许没有春光的明媚,却一样有万物更始的生机,一样希望无限;一时秋霜,无边佳气,更有着春天所不具有的江天万里辽阔。愿《公考中国》给考生以利器,赋予考生以鹰击长空的勇气和力量,与中公一同迈出新的始发点,用每一分耕耘,收获明天的成功!

0901

目 录

责任编辑:毛 璇 美术编辑:朱婉平 2009年第一期(总第一期) 2009年9月25日印刷

■ 发刊词■ 公考观察

北京特色 脉络延续

■ 辅导专区

从历年国考选题看2010年国考申论热点 国考申论命题对时政热点的考查规律 提防申论材料中的“绊马索”

中公学员与指导教师对话:如何快速提高申论能力 数字相对论

无领导小组讨论应战策略之情商篇

■ 深度答疑

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

法院、检察院招录工作人员专业科目考试的内容 公务员政审的内容、程序、标准

■ 名师风采

坚持差异化的人生

——专访中公教育集团创始人、首席讲师李永新

■ 人在中公

走在大观园——我在中公的冬春夏秋 真我的风采——教师节寄语 体悟责任

温馨画面一页——中公教务是我们另一个家

■ 今日中公

专家云集 妙手点拨

——2009下半年北京公务员招考公告深度解读及报考指导峰会

368 0 5 7 0

5 8 930

3

周 君杨 宁高英辉刘 猛李晓娟赵金川李 文

冯 帆

张 成王清松邵晓玲卢 凤

刘 洁

公考中国

封面:中公教育集团总裁、首席讲师李永新封二:今日中公(二则)

中公教育展开教学研讨 集思广益共谋创新提高

2010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全国公益巡回公开课拉开帷幕封三:《中公教育全国分校》

公考观察

日前,2009年北京面向社会在职招录公务员考试大纲出台。相比较于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北京面向应届毕业生招录公务员考试,这份大纲展现出了哪些不同之处呢?中公教育立足大纲原文和北京在职公考实践,为考生梳理其脉络和特色。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带有强烈的北京特色。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考试次数是一年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分别针对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第二,考试的题型(主要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与国家和其他各地有较大出入。第三,考试的难度低于国家公务员考试,高于其他省市公务员考试。

考试的基本构成仍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这里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其实就是原来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增加了两个字但实质未变,考生不必担心试题内容会发生显著变化。

根据大纲提供的信息,行测的题型,仍然由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五大板块构成。全部为客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近两年来,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题量都保持在135题左右,预计今年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申论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150分钟,满分100分。

通过研究近两年的北京市公考考试大纲和公考真题,中公教育专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考试大纲和最后的考试真题在试题顺序上有着较大出入。以2009年应届毕业生和2008年公务员考试为例,大纲描述都是“考试结构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五个部分”,但在最后的考试中都无一例外,出现的却是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的排列顺序。因此,专家预计今年的考试最终顺序也会有些许改动。考生在最后做题时不要因此而产生心理波动,以致情绪不稳而发挥失常。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北京特色 脉络延续

——2009年北京社会在职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解读

命题趋势:文章阅读独揽天下应对策略:着重提升言语思维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所给的文字材料较长,主要是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在干扰因素较多的情况下,能比较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言语理解与表达这块内容带有强烈的北京特色,一直以来是文章阅读的天下。按照大纲所给的例题来看,今年北京公考的言语板块仍然考查文章阅读。即给出一篇由数段文字构成的文章,对文章进行阅读,考查考生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北京市公务员考试每年的考题是给出六篇文章,每篇文章的字数在一千字左右,根据每篇文章回答五个问题。共计30道选择题。

应该说,文章阅读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的一种变相考查方式,其考查实质基本一致,都是对考生言语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考生要注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细处入手,紧扣题目,找出正确答案。在平时,考生应该加强文章的阅读训练,注意时间的分配和掌握一定阅读技巧。

第二部分:数量关系

命题趋势:数字推理题型多变,数学运算综合性增强,难度持续加大

应对策略:注重锻炼数学思维,掌握一定运算技巧,提升运算能力

数量关系测验含有速度与难度测验的双重性质。在速度方面要求应试者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在难度方面该测验涉及到的都是数学的基本知识或原理。着重考察应试者对规律的发现、把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数量关系这一部分仍然包括数学运算和数字推理两部分。数学推理近年来的题量保持在10题。其中,有5题是常规的数列式推理,另有5题是图形式推理。这也是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一大特色。一般来说,前五题的难度一般不大,主要是一些和差倍问题,难度在后5个图形形式的数字

文□周君

0901

科技等方面内容,由于取材广泛,主要依赖应试者平时的知识积累。

大纲明确指出了常识判断的考查范围,通过研究,结合经验,中公专家建议在法律方面考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新近出台的法律条文,注重时政知识的积累,经济方面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人文科技类知识也要善于总结和积累。

中公专家特别提醒考生注意:从北京市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常识部分会出现十道多选题,这类试题的要求是需要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才能得分,错选、少选、多选都不给分。

第五部分:资料分析

命题趋势:信息多,阅读量大,计算量加大应对策略:快速提取信息,加强数字运算能力资料分析试题着重考察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若干个问题,考生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才能从问题后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通过这里的描述,中公教育专家判断资料分析的材料主要就是文字材料、图形材料、表格材料这三大类。从历年考试来看,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的资料分析一般在20题左右。

资料分析的一大特点就是阅读的信息量大,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图表资料,均给出大量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做题情绪和做题速度。资料分析大部分题目都需要计算,而且计算量较大,还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加之资料分析处于试卷的最末端,假如之前的做题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的话,考生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解答这一部分。这些都是造成资料分析难拿高分的主要原因。因此,考生对资料分析有清晰的认识,在解答资料分析的时候,需要认识到资料分析题目本身材料、选项的特殊性,掌握多种估算技巧,快速准确的答题。

二、申论

命题趋势:立足北京,关注焦点热点,直面政府管理的弊端

应对策略:关注时事,换位思考,切入准、下笔深大纲对申论的描述如下:

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

推理上。2008年考试为5个圆圈型的数字推理,2009年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考试则为九宫格式数字推理。这种题型更注重对考生数字敏感度的考查,要求考生能从整体出发,注意类推。数学运算给出了一道典型的乘法运算的题,这样的题目明显不能按部就班去计算,因为计算会花费考生大量时间,还无法保证正确率。通过这道例题,专家得出结论,要想数学运算快速正确地解题,不是靠常规运算,而是善于发现、运用运算技巧。

在平常的备考中,考生应该更加注重数学思维的锻炼,注重掌握常用的数学运算技巧,加强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判断推理

命题趋势:推理方法不变,推理层次性多变,更强调逻辑思维

应对策略:掌握推理方法,形成严密逻辑思维,提升综合素质

判断推理是考察应试者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测试应试者对图形、词语概念、事件关系和文字材料的认知、理解、比较、组合、演绎、综合判断等能力。

从大纲对判断推理的描述来看,考查题型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是四种题型:(1)图形推理(2)演绎推理(3)概念的理解分析,即定义判断(4)事件排序。根据以往考试来看,这部分一般在30题左右。

大纲例题所给的图形推理是典型的视觉型推理。研究例题和近两年考试真题,专家断定这昭示着图形推理的出题方向。视觉型图形推理更强调考生对图形的感知、空间分析能力。因此,考生要注意对这一趋向的把握。演绎推理需要考生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在对题干清晰把握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能力去解题。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历来考试的难点之一。考生在日常备考中尤其需要加大对这一板块尤其是演绎推理的复习力度。事件排序也是北京市公务员考试保留的特色题目。这类题型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检查了考生的思维是否具有良好的逻辑性。考生需要去假使,推断,并正确的安排,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定义判断和事件排序难度一般不大。多做题,熟悉题型,掌握解题要点即可。

第四部分:常识判断

命题趋势: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科技兼容包并

应对策略:牢固识记,灵活运用,加强积累,强化训练常识判断部分涵盖法律、政治、经济、管理、人文、

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要求应试者:

A.认真阅读给定资料

B.按题目要求进行作答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考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精神的基础上,概括材料的相关内容,提炼材料的主旨,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并准确流畅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北京申论命题既遵循国考和省考“关注社会热点、侧重解决问题能力”的一般规律,又有着“考察热点与本地有关、切入点相对具体”的“北京特色”,例如2007年北京社会在职申论考察主题为“北京市城市摊贩管理的思路和做法”,2009年上半年(应届生)申论的考察主题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分别与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奥运举办城市的定位和行政管理工作、社会生活的实际密切相关;而考察问题的角度相对具体,层次比国考为低、范围比国考为窄、题材具体而微,这是北京申论考试的一贯命题风格,也是此次在职考试必然遵循的大方向。

在试题结构上,近几年北京历次申论考试大体已固定为四道题,分别典型的概括、分析、对策、作文题型,这种模式已成为省考中“四题派”的代表,是“北京特色”的鲜明标志,本次考试极可能仍将延续这一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已千锤百炼、被证明具有合理性和完善性的“四题模式”。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作答要站在政府立场上,从某一具体的角度切入,把具体话题同政府职责、同公务员的身份定位密切联系起来,找准政府管理或公务员自身建设的弊端或薄弱环节,提出符合实际、鞭辟入里的分析与切实可行的对策,力求有效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三、与应届生考试的区别

相对于面向应届毕业生录用公务员考试,社会在职考试的难度普遍来说相对较低,且申论、面试等主观试题更多地考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更紧;同时由于招考方向不同,测查目标的重点也有所差异,各科目试题普遍注重实际工作经验,更多地考查报考者的人生阅历、综合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问题还有一定的专业性,这是通用性、普遍性的应届考试所不具备的特点。

四、备考要诀

对于社会在职考生来说,备考的第一要务是多渠道获取考试信息,首要渠道则是历年的真题及其解析。要选择好的辅导图书,不要只看价格,要认真地浏览其目录和重点部分,了解其主要观点,判断其价值,要根据书的价值选书,而不是价格;互联网上的资料和预测、辅导等信息丰富,但内容驳杂,真伪难辨,价值不一,应以人事考试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同时参考业内公信力高的辅导机构信息。

其次,要制定复习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复习考试涉及的知识点,行测主要靠大量做题,要注意正确的解析指导,保证同类试题的作答方向不出偏差;申论和面试需要建立相对完整的政治知识体系,根据社会在职考试的特点,相对侧重民生、社会管理和公关协调方面的知识,对这方面的热点事件要有大致全面的了解;在题型方面,要突出自己把握不够的新题、难题,努力“做自己怕的事”,攻坚克难,打下制胜基础。

最后,要调整好心态,在备考和实际应试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考前充分准备,利用高水平辅导机构的高质量辅导班快速充电,增强信心和底气;考试中碰到不会的题目要保持冷静,努力从试题本身分析和寻找解题信息,注重与自己熟悉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耐心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还要运用一下常识来促进试题的解答,比如治理酒驾、教育“富二代”、防止“钓鱼式执法”等社会热点问题,在申论和面试中往往考的是应试者的常识,是法律、道德和政府职责的认知水平,考生应该依循自己的良知作答,给出合情合理的答案。

在考试的全程中,考生要保持对各职位报名数变化、职位调剂信息的关注,发现情况有变,要及时与人事考试部门联系,调整报考职位,不错过任何一个就职机会。

公考观察

0901

鉴往可以知来,一切关于“未来考什么”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和规律中得来的。应试者备考申论,要想知道“会考什么”、“会怎么考”,就要通过以往真题的归纳总结,了解“考过什么”、“怎么考的”,由表及里、由浅

从历年国考选题看2010年国考申论热点

文□杨宁

入深,由材料内容上升到材料主题,全面透彻地理解申论题材,在鉴往知来的基础上,做到考试《大纲》“准确理解材料内容”的要求,熟练驾驭申论题材,成为考场上的主宰。

最新申论?面试热点关键词:党的建设

背景链接: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党的执政党建设经验高度概括为“六个坚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决定》从六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体措施包括:

1.党内民主:继续试行党代会常任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2.人事改革: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鼓励多种渠道推荐干部,广开举贤荐能之路,拓宽党政干部选拔来源。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

3.廉洁自律: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加强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管理。按照节俭、高效、廉洁的原则,继续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

4.反腐倡廉: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

5.权力监督: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

标准表述:“六个坚持”,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党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推进民生重大决策全面公开,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张慧凯整理)

时政聚焦

辅导专区

下面根据2000年以来的真题,对国考申论考试的选题做一个具体分析。

2000年,考查城市工业生产布局问题,属于宏观经济问题。这个问题的考查,现在看来是比较有前瞻性的,这个问题考查的实质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其主题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工业生产,合理规划布局”。

2001年,考查药品安全监管问题,属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具体题材是,感冒药中含有PPA,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向世界范围内发出了预警通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得到消息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围绕这些措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层讨论。从政府层面上探讨了,应如何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其主题是:“全面发挥职能作用,以人为本,加强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2002年,考查网络引导和监管问题,为政府社会管理问题。针对网络日益普及,网络在发挥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同时,亦显现出它的负面效应,面对网络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政府究竟该如何从容,基本主题是:“趋利避害,全面辩证认识网络的正负两种效应,履行政府职能,引导和监督网络健康发展”。

2003年,考查安全生产监管问题。题材背景是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面对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政府如何应对。煤矿生产安全问题,从03年进入申论考题,直到今天依旧没有根本解决,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背后涉及到很多群体的利益关系,比如官煤勾结,这作为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的深层次的原因,直到2006年才真正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中,表明问题的解决需要认识的不断深入,需要理念的不断创新,安全监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但是作为题材的主题来说,考生应该把握:“坚持以人为本、人命大于天,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落实政府责任,加强政府监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对于安全生产类题材始终适用的认识方向和解决原则。

2004年,考查交通拥堵问题,为政府公共服务和城市交通建设问题。针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提出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交通问题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题材的主题同时也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适应形势,统筹协调,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同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2005年,国考申论破天荒地考查了“三农”问题。这是因为04年1月1号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三农上,随后“三农”成为国考反复以不同角度出现的题材,主题是:“贯彻中央精神,落实五个统筹,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2006年,考查应对突发事件问题,为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问题。针对近年来各地公共突发事件接连不断,如何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一项新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的面前,这也是具有长期性的问题。基本主题仍然是要遵循中央关于处置突发事件的要求和部署,把握以人为本、“依法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全面提高政府处置能力。

2007年,考查耕地保护问题,仍属“三农”问题,但是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将重点放在了国家土地政策上,认识问题的角度仍然是“三农”问题协调解决、社会和谐发展,要强调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方针政策。

2008年,考查怒江水电开发问题,表面题材是资源开发及其争议这一事件,实质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怒江水电开发的具体事件,引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和谐发展源于07年10月党的十大上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显然,作答的立意要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9年,考查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首次采用了双主题、双题材的复合型命题形式,两种题材、两个主题之间强调的是后者,侧重粮食安全,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主线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无论产业升级还是保障粮食安全,都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这与2008年国际上先后爆发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紧密相联,时效性强,且提出的问题具有长期性、普遍性,材料一部分说明传统产业应该打破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高资源消耗的低端化生产模式,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一部分讨论了如何提高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基本立足点仍然是党和政府的最新方针政策,比如以危机为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危机应对方针,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部署。

由上可见,国考中申论的选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必须认真梳理社会事件、舆论观点同政府职能、政府工作的关系,把握两者的契合点。按国考规律,更多关注宏观经济问题、关注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注重与政府工作结合,有效准备2010年国考申论可能考的题材,正确认识题材可能的主题即应用方向,保证押准题、答准题,取得理想的应试成绩。

0901

国考申论命题对时政热点的考查规律

文□高英辉

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命题内容无一不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热点,然而选取哪些热点,怎样组织运用这些热点,内中却大有乾坤。通过历年国考申论命题对时政热点的取舍,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命题规律,从热点角度进行准确而有效的备考。

一、2001年—2009年中央国家公务员申论科目题材分析

时间考查主题归属领域

00 药品安全监管政治+社会

00 网络监管文化

003安全生产经济+社会

00 城市交通拥堵经济

005三农问题经济

006突发公共事件政治+社会

007耕地保护经济

008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

009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经济

(一)命题趋势分析

从上表中我们分析出三点:

第一,近几年申论考试的命题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而且与中央基础性政策文件有密切的关系。或是对政策进行前瞻,或是考查对已发布文件的深入领会。

比如2005年的申论主题就是在2004年初中央宣布取消农业税和采取了一系列关注“三农”的政策的背景下提出的,以此来考查考生对“三农”问题的理解。2004年中央第一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下发,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就是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2007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将耕地保护作为主题,其实是一种前瞻。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内涵,2008年的国考申论中就以水电开发作为切入角度考查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而2008年8月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胡锦涛在安徽的一些考察都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信号: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上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进入命题范围也就不足为奇。

第二,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不会马上出现在申论命题范围内。2003年的“非典”很多人一定还记忆犹新,这一事件成为了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考验的重大标志,而06年这一问题才进入命题范围。因为一个新的热点事件升格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一个过程,申论考试的材料组织不大可能以一个事件作为例子,可能需要很多同类型的事件进行比较,需要一段时间使问题的表现更为集中。另外,新的社会热点事件往往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处理,进行事件的定性,社会各界对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入。申论考试不是“抢新闻”,命题者不会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更不会拿一个连学术界都“悬而未决”的问题难为考生。

第三,经济与社会领域的主题居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9年以来,申论考试有4次考查了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4次考查了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1次考查

辅导专区

了文化领域的问题,没有考查政治生活的热点问题。

历年的申论主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关注“民生问题”,这和申论考试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试要求是密不可分的。从01到04年,以具体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角度入手,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从05到09年,开始偏向于宏观方向,这与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工作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要求考生具备大局观念和对全局的驾驭能力。

(二)进入申论命题的热点问题一般特征

1.庙堂之事

历年申论考试的热点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密切相关。社会问题很多,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的问题层出不穷。但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职能存在必要的限制。有些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管理得到合理解决,另一些问题只能通过社会或社会成员自发调节,不适宜进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公务员考试考查的是考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主题必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应该是与政府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

2.问题意识

热点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但是如果成为一个“问题”,那就表明它必须有一些负面的、需要解决的因素存在。申论考试不可能只列出一些积极的典型让考生“大唱赞歌”。因为申论考试需要“概括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这些都需要“问题”的存在。但是问题可以存在,却不能过于敏感。

3.内外有别

政府的职能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分为内政和外交。从近几年来看,没有关于外交的主题进入到考试当中,但是应该注意,内政与外交往往密不可分,公共政策的制订过程也会考虑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因素,比如外国政府的关税和反倾销措施就会对我国的产业发展造成影响,我国必须对之进行反应,也必须有系列政策出台。01年申论考试,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向世界范围内发出了预警通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得到消息后,采取了一些措施,围绕这些措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层讨论;09年的申论考试就以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大的背景,从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的角度切入。这告诉我们,虽然涉及到外交职能的问题不会作为申论主题考查,但是对全球的热点问题还应该予以关注,它可能会成为一种背景提示命题范围。

二、可能的命题趋势

(一)复合主题

复合主题以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代表,以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作为双主题同时出现,难度加大,对考生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有可能成为一种命题趋势。因为社会问题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关系,很难会有一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之外的其他因素,对问题的解决往往也是一种利益的平衡和兼顾。考虑问题的全面和周全是公务员的一个要求。重点在于,什么问题之间可能合并而成为命题的共同存在?目前可供分析的材料不多,只有这一年的试题。我的个人感觉是复合主题之间也必然存在一种联系,不是毫不相关的两部分内容堆砌在材料中。就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而言,产业升级应该更大一些,其实粮食安全应该包括在产业升级之中,产业结构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也需要进行产业升级,重视科技的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对策思路,这与产业升级的要求是契合的。而产业升级和粮食安全都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可以总结出两个思路:第一,主题之间有统一的时代背景;第二,主题之间的关系往往在不同层级之间。当然,这仅仅是从一年的真题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根据今后出现的新的情况补充完善。

(二)重复主题

热点问题并不多,我们将之全部总结出来也就几十个,因此,国家与地方考试经常会遇到重复主题的情况,单独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可能也难以避免重复主题的情况。但是,问题的存在是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对问题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的。对同一个问题的考查也会有不同的角度。比如说“三农”问题,广义来讲,保护耕地,农民工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都可以纳入“三农”问题的范畴;再比如房地产问题,既可以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进行考查,也可以从保障民生的角度设置问题。同样的主题,命题的角度和范围可以非常灵活,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时也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热点问题。

0901

三、关于资料搜集(一)信息与载体

关于时政热点,我们需要从两个层次去把握。一是信息,二是理论。对浅层次的信息而言,新华网和人民网发布的消息足够了。而从申论研究和命题预测的角度出发,对于理论必须有相当的积累,平时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是必须的。从网络媒体来看,新华网,人民网的更新速度快,权威性强,适合每天浏览;从平面媒体来看,《半月谈》、《瞭望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人民日报》均可以参考。

(二)如何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料

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文件是申论作答的基本方向,也是申论重要的命题依据,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每年的中央全会的报告,尤其是每届中央全体会议的报告往往有重要的执政思路和政策方向出台,是必须了解的。相应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其他重要政策文件也需要进行阅读。

一些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稿是对某个社会问题对策的集中论述,可以则其精要,进行概括。作为一种对策思路和意义阐述的依据。

媒体深度报道是我们对社会问题深入了解的钥匙,一些报道还可能直接进入申论考试中成为试题的材料,提前阅读我们会对热点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在作答时也会心中有数。媒体评论往往带有较强的倾向性,与申论的命题和作答方向不太契合,但是作者针砭时弊往往一针见血,拨云见日,多读一些评论,对我们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半月谈》、《瞭望新闻周刊》主管单位是新华社,舆论宣传的导向性非常明确,里面的一些策论性文章比较符合申论考试的文体要求和内容要求,平时可以多读,学习写作的结构和方法。《人民日报》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针对重大事件和重要政策而发,多从积极意义方面进行阐述,也可以参考。

高层动态应该着重了解,这是申论命题预测的一个重要依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的问题、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党中央全会研究的主题等等都可能成为申论考试的命题范围。某一项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往往是针对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提出的。这个社会问题往往就是命题点。

话说《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这样讲到:“忽然背后一声响亮,延回头视之,夫人仰鞍落马:原来马岱埋伏

在此,用绊马索绊倒。”——这一绊马索抓住的是祝融夫人。

再看《水浒传》第四十八回:“栾廷玉便望荒草之中,跑马入去,秦明不知是计,也追入去。原来祝家庄那等去处,都有人埋伏,见秦明马到,拽起绊马索来,连人和马都绊翻了,发声喊,捉住了秦明。”——这一次厉害了,连大将秦明都给放倒了。

提防申论材料中的“绊马索”

——谈考生阅读中应怎样辨别和排除材料的干扰

文□刘猛

由此可见,“绊马索”这个东西着实厉害,不管你再如何弓马娴熟,一个不小心,照样要翻身落马。实际上,在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科目中,也存在这样的“绊马索”,而且就出在一向为考生所忽视的给定材料之中。这些“绊马索”的存在,使得无论理论多么充实、技巧多么全面的考生,一旦疏于防范,都会“翻身落马”,落得失分惨败的下场。

那么,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绊马索”呢?凡是对作答没有直接价值,起干扰作用,但又与试题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材料,即为给定材料中的“绊马索”。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者,为观点错误的材料。

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政府工作人员,作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其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根据大量的材料,辨析正误,选择合理合适的意见。而申论考试正是对这种工作内容的模拟——命题人会在申论的给定材料中列举大量的材料,其中有观点可取的材料,自然也有观点不可取的材料。这种材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9年国考申论科目中的最后一则材料:

11.今年9月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考察后,网上有作者发表了一篇谈粮价的文章。其中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要鼓励粮食生产,基本的政策取向是提高粮价和补贴,降低农资成本。……因此,在当前的政策框架中,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点睛之笔。

本则材料提出的根本观点是“提高粮价可以解决粮食问题”,然而从这个材料来看,无论是第一则材料所说的:“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他指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还是第九则材料提出的要平抑粮食价格,都表明“提高粮价”显然并非良策。

考生在面对这类材料时,常常会把错误的观点也当成答案的要点之一写进答案之中,造成错答的严重后果。

二者,为绝对性材料。

所谓绝对性材料,通常是以某个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为主体,阐述某些过于绝对的观点或建议。如2009年北京(应届)申论科目的材料5:

2006年8月8日,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提出以下行动计划:一是征集制定旅游行为规范;二是加强旅游行为规范宣传教育;三是广泛开展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实践活动;四是建立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长效机制;五是总部经验表彰先进。

而该试卷的申论要求3为:

请你根据给定材料,针对我国部分公民存在的旅游不

辅导专区

文明行为问题,给旅游主管部门写一份建议。(20分)要求: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部分考生光看到了“国家旅游局”制定的“计划”,以为按照材料中提供的五点作答一定靠谱,孰不知申论的作答与高考的文章阅读有天壤之别,并非材料怎么说,就要怎么答。

考生在面对这类材料时,常常会照搬照抄,无视其他材料的提示,造成答案要点的遗漏。

三者,为针锋相对的材料。

先来看2009年广东省申论考试的材料5:

H市地铁施工工地发生塌陷事故后,围绕事故责任的归属问题,施工方中X集团和业主方H市地铁集团各执一词。(下略)

本则材料中施工方中X集团和业主方H市地铁集团各执一词,观点针锋相对,考生常常搞不清楚到底哪方的观点才是正确,才是可取的。最终导致思维的混乱。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避开这么考场上的“绊马索”,成功到达成功的终点呢?

第一,一定要通观全文,有大局意识。

申论的给定材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没有任何一则材料是脱离这个整体存在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无论是申论材料的阅读还是申论的作答,都不能脱离整个材料,要仔细把握住材料的整体脉络和中心观点。对于观点错误的材料、过于绝对的材料、针锋相对的材料,只要从材料整体去把握,自然能辨别正误、合理补充、找出倾向。

第二,一定要结合题目,先题后材料。

以2009年国考的材料11为例,虽然它是一则观点错误的材料,但考生如果在阅读材料之前先读了申论要求,就会发现实际上题目二.2正是针对这则材料设计问题的:“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只要读过题目就会对这则材料产生怀疑,不会再“死心塌地”地相信它了。

最后,希望各位考生在实际的备考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实现各位的“公务员之梦”。

0901

学员:我是一名刚刚走入社

会、工作不到一年的新人,之前由于在校所学专业是工科方向,因此对社会事件关注不多,了解较少。但我自小喜欢文科方面的东西所以想立志当一名公务员。经过近一年的读书看报,我感觉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了一定了解,虽然整体的系统性还不是很强,但提到每个社会问题都不会感觉太陌生,细想也都有话可说。而且通过学习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些公文和《理论热点面对面》、《半月谈》、《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等读物,我感觉自己在语言运用方面也有了些许提高,能够以一些比较官方的语言来组织文章了。同时,在一些辅导书和辅导班的指导下,基本能形成自己写作的套路,比如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模式等。但现在,我总感觉自己知识积累还是不够,思想的深度和敏锐度也不够,就是技巧性的东西会比较多,这样的问题不知道在以后的备考中该怎样解决?

老师:写作技巧、表达得清楚流畅是你所长。尽管如此,充分地占有材料、准确地理解材料,系统地组织材料,透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才能使文章重点——主体部分扎实、充分,不局促,达到申论要求,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如果写作基本技巧都已掌握了,作答有了主观方面的基础,需要的就是深入地理解材料。任何方法都是材料运用的方法,材料是作答一切问题的依据,要把主要功夫用在抓住材料中对于作答有价值的信息

中公学员与指导教师对话:如何

快速提高申论能力

上。发现了这样的信息,又要准确判断,深入思索,广泛联系,不断提升认识的层次。这就是提高敏锐度——深度的过程。

关于写作考试中应用什么定律或法则的问题,定律或法则是有——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紧扣材料和试题所问;但决不是所谓“八条”之类的呆板模式,那种思维是收束式的,而不是开阔式的,要是只记这些,思路就会被束缚住,无法起到考场上面对具体问题灵活应对的作用。正确的、稳健的备考方式,是提高基础的应答能力;准备的重点,应是“知己”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实现弱势补强。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足,就有针对性地去练习、弥补,提高基础应答能力。

什么是提高基础能力?就是掌握一些原则、精神和方法,运用这些去应对所有的形式千变万化的试题。听起来好像“万能八条”应该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应对所有的题目吧?万能八条不过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观点的集合,都是些再普通不过的套话、废话,说了不痛不痒,对作答试题并不具备实质的意义。中公教育不会提出这种灌水式的“某某八条”、“某某宝典”、“某某攻略”,我们传授的不是剑招,而是剑意。我们不会炮制自己的“万能八条”,但会讲明什么是“独孤九剑”,比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这些原则、精神,同具体材料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以正确的理

论为指导,从材料中找依据,就可以作答一切申论问题,特别是能写好最后的长篇文章。

一切剑招(方法,花样繁多的叫法,本质是在文章中灌水)是死的,而作答者人是活的,要运用剑意(精神、原则、最基本、最扎实的方法)去迎接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的题目挑战。不用管题目会怎样纷纷扰扰、复杂多样,你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这些剑意,就能应对一切问题。但是,仍然要把握基本原则,可以叫“三结合”:与题意、题目要求结合(紧扣题意),与材料的实际内容结合(忠于材料),与官方的主流观点结合(立论正确)。在三结合的基础

上,去运用政治理论和写作方面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申论新题型不断出现,有类似08国考申论第四题从答复草稿中找错并改正是一种,给资料排序是一种,挑关键词并做出解释(另外名称叫“背景链接”)也是一种,还有先判断正误,再说明对和错的理由;在议论文的写作体裁上,也有讲稿、新闻发布稿等。这么多种新题型,如

果一一去复习、去准备,甚至从头学起,是准备不过来的。不要把思路局限于应对某一种具体的题型,而要立足于提高基础的应答能力,扎扎实实打好根基,你掌握的精神、原则、基本方法——剑意正确,手中自然而然能够源源不绝地推出应变招数,题目无限,而你的应变也无穷。

作答改错类题型,发现资料中的问题,掌握正确的理论是最重要的,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问题,能够看出材料的失误、缺陷和不足。一句话,用正确理论去检查和验证资料,不合理论、自己思想上首先感到疑问和通不过的,那肯定是问题。此外,还要掌握一些文体写作的知识,以答复草稿中挑错为例,依据政府的答复式行文要求,草稿中写到了什么,还没有写到什么;说透了什么,什么还没有说透;内容哪些地方有重复,哪些地方有不足,多的删除,少的补充。

各种新题型,在2010版中公《申论》教材里有所解答,比如排序、关键词和改错题,都给出了答题的思路和格式,相对来说我们对申论新题型的研究比较系统,提出的应对方法比较实用。目前临近考试,可以找出上述参考书中的重点、实用内容来看看,作为应对新题型的基本依据。

学员:为了在考场上节省时间,传统考试中申论文章的写作能否综合前面两题(概括和对策)的内容来完成?会不会影响分数判给?阅卷老师是否都按作答题目来单独分开阅卷?这样是否就不会看到答案有重复雷同的地方?

老师:理论上申论文章的写作可以综合前面两题(概括和对策)的作答内容来完成,阅卷考官也理解这种做法,因为凡事大家都想事半功倍。但是,尽管阅卷老师都是按作答题目来单独分开阅卷,原则上不会看到同

一个考生的答案有重复雷同的地方,

还是建议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做

到:除了穿针引线、对小题中条块分

割比较明显的答案进行缝合之外,还

要尽可能技巧地改头换面一下,增加

些原来小题答案中没有的论述,或者

把一些语句的位置、顺序、表述方式

更改一下,弄得好像不是同一项内容

似的;就是内容不变,形式变通一

下。这自然更能博得阅卷者的好感,

增加分数判给。

学员:在申论考试中有时会遇

到以***身份作答针对材料内容的原

因和对策。此原因和对策必须与这

个的身份的职能完全一致吗?尤其

是对策,如果不是该部门工作人员

的职能范围还需要提吗?例如,要

求以“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

分析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对

策,那么网络安全技术问题和网络

监管是否就不写或少写?

老师:这种虚拟身份的分析、

对策题,在一般情况下,身份是一个

虚要求,并不实际要求进入虚拟身份

的角色,完全代入他的职能、环境、

条件。事实上考生不具备相应的工作

经验,也不可能设想好那种虚拟的角

色,故而不必严格依照职业、岗位身

份的设定去作答问题,而只须依据理

论和常识来进行作答。

另一方面,身份作为一种限制

条件的同时,也是一种提示,提示考

生的作答方向、作答重点。要做到自

己的思维与角色完全重合是不现实

的,但要注意题目所给出的身份的要

求,像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既然要

求以教育人员的身份做出分析、提出

对策,那就要侧重于从教育部门的角

度作答。这就需要考生考虑教育部门

的职能是什么,至少要明确其首要职

责是什么;教育部门的首要职责当然

是教育引导学生的成长。那么主要分

析角度就要侧重于网络成瘾对青少年

身心健康成长、知识结构培养、人格

塑造的影响,对策即能够采取的手段

主要是教育引导。一方面教育学生认

清危害,形成正确认识,把握上网的

度;一方面强化管理,避免学生逃课

上网,关心学生在校外时间的活动,

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整治校园周边环

境,落实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禁令,

并与家长建立沟通和联动机制,控制

学生上网时间,必要时切断上网的经

济来源。至于网络管制、技术监控

等,这些显然超出了教育部门的职

能,在对策中提出这些是不适宜的。

但是判断是否符合题目的作答

要求,应立足于申论作答的根本原

则——资料内容,而不应片面着眼于

外在形式——身份设定。怎样分析和

解决问题,分析和解决得是否符合本

题的特定情况,首先应该以是否与资

料反映的情况相符合为标准。以网络

成瘾一题为例,无论问题表现、原

因剖析还是解决的办法,资料中都有

相应的表述,作答者需要对资料的相

关部分进行提炼整理,可以有取舍和

补充、发挥,但不能背离资料所给定

的基本精神。所以,分析原因、拟定

对策,资料中已有表述的,同时又符

合题目“教育人员”身份要求的,就

属于正确答案。一般情况,能同时符

合两个条件最好,如不完全相符,可

以根据给出的虚拟身份做一些发挥,

比如切断学生不正常上网的经济来

源,就是一条依据身份和人情常理设

想的引申对策,资料中没有,但没有

偏离资料的基本精神,大体还是合理

的、站得住脚的,也就可用。不管依

据虚拟身份拟出的对策、做出的分析

“虚”到什么程度,本质上还是要把

握一定的度,不过分超出资料的内涵

和启示。

辅导专区

0901

总而言之,答案是否合理,可以撇开身份限定,不过多考虑身份,而更多地考虑是否符合资料所提出的相关观点。能同时符合资料观点和身份要求最好,不能两全,要以符合资料优先,避免过度想象和引申。

学员:每次写作的时候都感觉有点慌,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这时该怎么办?

老师:先把材料读通、读懂、读透,不要急于下笔。申论不仅仅是表现自己,还要准确地表现材料反映的观点、运用材料表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我与材料的结合,即物我合一,这对作答者在一定意义上要求更高。

学员:文章写作的时候好像不用技巧,不从原材料中摘录就不敢去写,自己总是担心时间不够用,自己写不好,不敢好像也无力去想得特别深入,写得东西拿给别人看,也往往被认为不够精彩,提不起别人阅读的兴趣。于是只好按照套路,组织语言,这样才感觉能把文章写得四平八稳。实际情形是这样吗?

老师:文章的写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能脱离材料。多从材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自出机杼、超越材料是必要的,但只有把握住材料的基本精神,并运用其中一些具体观点、事例、语言才会做到四平八稳。

学员:其实如果多想想再动笔可能就会写得更好,更结合材料一些,但很多时候就是不敢跨出这一步,担心自己写不好。在短期内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继续多读各种理论,把系统理清楚,增加积累,还是以做题为主,通过实战演练来提高?

老师:务实做法应该通过练习,边做边想、加深体会。只做不想,那

是机械应付;只想不做——只读理论

不做题,也会沦于纸上谈兵。当然不

可能什么题都做,就算所有题都做了

一遍,下次可能会考别的题。要通

过做有限的题加深领悟,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掌握基本的作答思路

可以应付天下所有的难题。这可能是

功力、修养的问题,火候到了,自然

一切不难,见招拆招,什么题也难不

倒。这是有一个过程的,不能强求。

学员:在2008湖南省考“农民

工社会保障”这次考试中,如果后

面的文章以社会保障为主题来写,

会不会让阅卷考官觉得范围过大?

存在理解题意有偏差或者结合材料

不紧密的问题?在对策中多点到材

料中农民工社保问题的解决办法可

不可以呢?

老师:文章的写作要力求做到立

意准确,同时紧密结合材料。也即,

多提材料中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的对

策观点。考试时,考生一定要对自己

有足够的自信。是否学中文并不是决

定能否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重要的

是理论的系统掌握、知识的全面积累

和较高的悟性、往日的勤奋以及平时

对社会热点关注。建议考生从热点解

析的书报中摘取并记忆一些最实用的

观点,再通过一定的写作技巧,与材

料融合起来,令人信服地表述出来,

便可成一篇令人叫好的申论文章。可

以说,写作考试,考的是进和出,即

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学员:像“农民工社会保障”

这样的材料,在考场上写申论文章

的时候往往很难一下就确定好该写

什么主题?如何是好?

老师:类似农民工养老保险这

套题,是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类型

的,也是申论考试常用的命题招数:

以小见大,从具体上升到全局。理解

题意,即正确把握题目的指向,有两

道程序:第一层,要准确认识题目的

表层要求,本题就是认识和解决农民

工养老保险退保率高这一具体问题;

第二层,要放宽眼界,开阔思路,合

理联想,由小处想到大处,由表层想

到深层,由低级想到高级,根据农民

工养老保险——农民工社会保险——

农民工社会保障——全民社会保障,

包括城、乡社会保障这样一个层次,

认识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最终启示,

就是完善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加快完善农村社会

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保体系的同步

发展。最后就从农民工养老保险(退

保)这个小水沟站到了全民社会保

障、维护稳定、构建和谐这个高峰

上。当然,要根据全部材料共同的指

向来判断,题意要求作答的是什么,

利用材料能够重点作答的又是什么,

资料既然绝大多数都在围绕解决“农

民工社会保险”这一具体问题——注

意不只是解决养老保险或更低层次的

退保问题,那么答案的主体部分也就

要阐述怎样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深

化认识、上升到完善全民社会保障的

层次,不可不写,但要放到结尾来

写,作为结束句点题的任务,虽然这

才是全文最核心、要要害的主题思

想,但贵精不贵多,有一两句话点透

了,层次到了,功夫也就算做够了。

我说这些,是希望引起广大考

生的感悟,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因

为申论题目,或者说话题千差万别,

不可能一一列举,但只要记得:根据

资料的总体信息、总的指向来确定立

意,既要在主体部分对答案所关注的

具体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又要依据对

资料反映的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在结

尾进行点题,升华全文论点。

(李晓娟整理)

辅导专区

近两年公务员考试考察逻辑问题中的可能性推理的比重是越来越多了,而可能性推理里面有一种难题,那就是涉及到数字的问题,下面我们对这类题型做一个全总结。

首先,我们在解题中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是:“仅有部分概率不能说明问题”。正面我来看一道例题:

2000年,宏发投资基金的基金总值40%用于债券的购买。过几年来,由于股市比较低迷,该投资基金更加重视投资债券,在2004年,其投资基金的60%都用于购买债券。因此,认为该投资基金购买债券比过去减少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A.2004年宏发投资基金的总额比2000年少。

B.宏发投资基金的领导层关于基金的投资取向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C.宏发投资基金经营部有许多新来的员工,对该基金的投资决策情况并不了解。

D.宏发投资基金在2004年投资股票的比例比2000年要低。

虽然这个概率由2000年的40%上升到了2004年的60%,但是我们并不能说“该投资基金购买债券比过去减少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原则:“仅有概率不能说明问题”。这个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仅有概率没有基数(也就是没有那个数量),就不能说明问题。比如说这个题,2000年宏发投资基金的总额是100万,这100万的40%是40万,而2004年宏发投资基金的总额是1万,这1万的60%是6千块钱,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大大减少了。所以我们说“仅有概率不能说明问题”,这里必须看那个“数量”。然后这个原则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仅有部分概率不能说明问题”。比如在一个学校里面,

数字相对论

——关于涉及到数字的可能性推理的解法

文□

赵金川

有些学生经常喜欢上网,已知在上网的人里面80%的人都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我们能不能得出家庭条件优越是造成上网的原因呢?这是不能的。为什么呢?我举个例子就很明白了。比如我们说上网的人里面100%的人都是黄皮肤的人,我们能不能说明黄皮肤是上网的原因呢?这很明显就不可以了。100%都不可以,别说80%了。那到底怎么样才能得出这个结论呢?那我们把这个例子变一下就可以了。比如说在一个学校里有各种各样肤色的人种,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等等,这个时候我再说在上网的人里面100%的人都是黄皮肤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那应该就是黄皮肤的人就比较偏好上网了。这个里面有一个整体概率和部分概率的问题,比如刚才那个例子“在上网的人里面80%的人都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这个80%指的是在上网的这“部分”人里面的80%,所以这个80%我们定义为“部分概率”,我们有一个原则“仅有部分概率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有可能“整体概率”——也就是全校人当中也是有80%的人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得出“家庭条件优越是造成上网的原因”了。那到底怎么才能得出“家庭条件优越是造成上网的原因”呢?那就是要记住“部分概率和整体概率相差较大的才能说明问题”。比如我们这个学校所有的人里面只有1%的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而在上网的人里面却是80%的人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这两个概率相差较大,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家庭条件优越是造成上网的一个原因”了。知道这一点,这类题我们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项对某高校教员的健康调查表明,80%的胃溃疡病患者都有夜间工作的习惯。因此,夜间工作易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诱发胃溃疡病的重要原因。

0901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严重削弱上述论证?

A.医学研究尚不能清楚揭示消化系统的疾病和神经系统的内在联系。

B.该校的胃溃疡病患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教师中。

C.该校的胃溃疡病患者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D.该校只有近1/5的教员没有夜间工作的习惯。

这个题的题干中的80%也只是一个“部分概率”,“仅有部分概率不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反驳它呢,那就说“整体概率和这个部分概率相差不大”,那就是D选项了。

刚才我们所说的是“仅有概率不能说明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仅有数量也不能说明问题”。比如我从小到大摔碎过很多只盘子,我左手摔碎了10只盘子,我右手摔碎了1000只盘子,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得出我右手更加不灵活呢?不可以的,因为我们平时都是用右手拿东西了(左撇子除外),所以右手摔碎的盘子数比较多也是正常的。这就是我们的又一个“仅有数量不能说明问题”,这个时候就要比较一个概率了:哪只手摔碎的盘子数比上这只手一共拿过的盘子数的比值更大才能说明这只手更加不灵活。比如说我的左手和右手从小到大都是一共拿过10000只盘子,左手摔碎了10只,右手摔碎了1000只,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右手更加不灵活了。

再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在去年的滑雪季节,在人行道上行走时被汽车撞伤的人数是在滑雪场滑雪时受伤者的两倍。因此,在去年的滑雪季节,在滑雪场滑雪比在人行道上行走更安全。

在评价上述论证时,下面哪一项是最有必要加以考虑的?

A.在今年的滑雪季节,在滑雪场滑雪而受伤的人比去年的滑雪季节受伤的人少的可能性。

B.在去年的滑雪季节中,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人数与在滑雪场滑雪的人数之比。

C.在去年的滑雪季节中,有多少在滑雪场滑雪受伤者过去在相似的事故中受过伤。

D.假如汽车驾驶员或滑雪者更小心的话,有多少事故可能被避免。

这个题就是,我们不能仅由“在人行道上行走时被汽车撞伤的人数是在滑雪场滑雪时受伤者的两倍”来说明“在滑雪场滑雪比在人行道上行走更安全”,而必须比较它们受伤的概率谁更大,谁才更不安全,要提到概率,必须得要知道在人行道上行走的人数与在滑雪场滑雪的总人数,也就是要选B选项了。

“仅有数量不能说明问题”还有另外一点,那就是在我们生活当中所有出现的数字其实都是没有绝对大小之分的。比如一个人有多高才算高个子呢?一个人多重才算胖子呢?一个人有多少钱才算富有呢?这都没有一个临界值,高矮、胖瘦、贫富都是相对而言的。既然所有的数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所以说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数字千万不能轻易地下定论说这个数字是大的还是小的,否则就很容易出问题了。我们看下面的例题:

自从《行政诉讼法》颁布以来,“民告官”的案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种普遍的担心是,“官官相护”会成为公正审理此类案件的障碍。但据A省本年度的调查显示,凡正式立案审理的“民告官”案件,65%都是以原告胜诉结案。这说明,A省的法院在审理“民告官”的案件中,并没有出现社会舆论所担心的“官官相护”。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由于新闻媒介的特殊关注,“民告官”案件的审理的透明度,要大大高于其它的案件。

B.有关部门收到的关于司法审理有失公正的投诉,A 省要多于周边省份。

C.所谓“民告官”的案件审理中,在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D.在“民告官”的案件中,原告如果不掌握能胜诉的确凿证据,一般不会起诉。

这个题干我们初读上去还感觉挺严谨的,没有什么问题,“65%都是以原告胜诉结案”,所以“没有官官相护”了。但是我们刚才说了,数字都是没有绝对大小之分的,我们看到这个60%,不能就说这个数字是大的,就不能说明“没有官官相护”了。我们要学会深入分析样本、探求问题本质,看看这个数字本应该多大,才能知道这个60%是大了还是小了。由D我们就知道了: 在“民告官”的案件中,原告如果不掌握能胜诉的确凿证据,一般不会起诉。那这个胜诉的概率应该是100%才对,而现在却只有60%,那这个60%不但不是大了,而且是小了,所以不但不是没有官官相护,反而是有很严重的官官相护,所以说D最能削弱这个题干。

总之,在我们做可能性推理的时候,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一个或者多个数字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往往这个数字往往对于我们做题具有关键的意义。

情商即Emotional Quotient(EQ 情感智商)的简称,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包括自制力、忍耐力、积极性、责任心、同情心、协调力等内容,是人的素质、性格、涵养的综合反映。它常被用作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及生活成功的有效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就研究说,在一个成功的人身上,IQ因素占了15%,而EQ则占到了85%。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

无领导小组讨论应战策略

文□李文

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随着“80后”公务员队伍的不断壮大,特别是一些刚出了校门就进“官门”的学员,使得不少招考单位表示:“挺挠头”。一些大学生刚毕

业便顺利考进机关,会产生自命清高的心态。“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不少孩子甚至基本的待人接物都不懂,小事不爱做,大事又漏洞百出。而且自我意识很强,喜欢耍个性、表现自己……”因此,现今的用人方对新一代毕业生为人处事等EQ能力的注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考察中EQ所占的比例愈有重于IQ之势。

面试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最全面的面对面情感交流方式,尤其是无领导小组讨论,因其具有非常典型的人际互动效应,考官通过被评价者的交叉讨论、频繁互动,有利于捕捉被评价者的整个综合素养,包括自信度、随机应变的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这其实就是在考察考生的情商。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情商修养其实无处不在。

一、学会倾听

倾听,即细心地听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相比较于结构化面试形式来讲,“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考官通过应试者在发言的时机与内容、遭到反驳时的态度、倾听他人谈话时的态度等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来对应试者作出综合评价。应试者良好的倾听习惯有助于自己在讨论中把握全局,总结别人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补充、完善。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要只顾自己记,更重要的是听。

考生在讨论过程中不可东张西望或显出不耐烦的表情。应当表现出对他人谈话内容的兴趣,而不必介意其他无关大局的地方,例如对方浓重的乡音或读错的某字。听别人谈话就要让别人把话讲完,不要在他讲得正起劲的时候,突然打断他。假如打算对别人的谈话加以补充或发表意见,也要等到最后。有人在别人刚开口的时候,就喜欢抢断和挑剔对方,人家说明天可能下雨,他偏说那也未必;人家谈起《卧虎藏龙》确实是部出色的影片,他却说这部影片糟糕透了,这种“常有理”的人往往给人浅薄之感,是面试之大忌。在聆听中积极反馈是必要的,适时地点头、微笑或简单地重复一下对方的要点,令双方都感到愉快的事情,适当地赞美也是需要的。

倾听的技巧:(1)身体前倾,表示对谈话感兴趣。其他小组成员发表自己观点时,可通过眼睛的注视、身体姿势的倾斜表现出认真在听,目光应专注柔和地看着对方,适时给出

辅导专区

情商篇

0901

回应,比如点头和“嗯”,表示你正在专心倾听,或者以头部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回应说话者。(2)对别人的话做出反应。在自由讨论阶段,当其他小组成员陈述完观点后,考生可以通过特别针对前位组员的观点发表看法,“这位组员讲的很有道理,……”以此表示考生在倾听,是在接前组员的观点在陈述,而不是单纯地将自己的观点陈述一遍,彼此之间不能进行讨论。(3)对别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见解。“所答即所问”,这表示你在与人交流。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加上自己的见解,以使给予和吸收两个方面平衡。(4)错过要点时,注意谈话中高频重复的关键词。如果你发现你走神了,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你无法接上对方的谈话,那么就注意一下关键词和使用最多的词。当说话的人谈吐不清、词不达意、不切题时,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5)必要的记录。自由讨论阶段一定的记录也可以体现出考生在认真倾听;就内容来讲,也可以为考生后面的发言提供一定的指引,帮助自己梳理别人的观点。另外,如果总结陈词阶段说“我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那么请记住,不要使之成为套话。(6)对别人的话保持尊重。无论对方说的观点在你看来多可笑幼稚,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带着高姿态评点。即使你不赞同他的想法,都要给予其一定肯定。这样不尊重其他应试者,会被考官认为是涵养不够。

二、学会自我情绪控制

大仲马曾经说过:“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你的情绪便控制了你。”自我情绪控制是在受到较强刺激或处于不利的情境中时,能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并约束自己行为反应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在较强刺激情境

中,表情和言语自然;在受到有意挑

战甚至有意羞辱的场合,能保持冷

静;为了长远或更高目标,抑制自己

当前的欲望。这一测评要素主要考生

对事物变化反应的敏捷性,阐述问题

的机智性及在连续压力下处理问题的

能力等。对于大部分的考生来说,参

加无领导小组讨论都是压力相对比较

大的,在面试过程中的确会出现很多

突发状况,因此考生一定要学会控制

自己的情绪。

1.克服紧张。大部分考生们平

时并没有这种面对很多陌生人表达的

情况。所以在面试的时候往往有很多

考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其实能够抗

住重大压力,也是考官衡量考生素质

的一个方面。考生最需要做到的就是

在考试过程中发挥正常水平,要想发

挥出高水平就必须精心准备并且保持

好心态。一方面正视紧张。紧张无法

回避,适度的紧张反而有利于发挥。

考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在强压下

进行的这样一种考试氛围中,考生需

要与竞争对共同讨论涉及到个人的切

身利益、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的问题,

自然就会紧张,除非某个人心里素质

过硬,否则不紧张反倒不正常了,你

越是看重就会越紧张。所以紧张是很

自然的一件事情。因此一定要良好的

心态,因为能够进入面试的考生,事

实证明了已经非常优秀,因此要给自

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能总是患

得患失。在总的心态把握上上要对自

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

自己一定能考上公务员,但是在具体

心态上要有一个“重在参与”的心

态。另一方面,精心的准备。考生之

所以会紧张,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

其本质还是在于心里没底,试想面试

之前如果考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

上都进行了准备和演练,那么这种紧

张程度一定会有所缓解。在内容上,

要一定量的题的积累;在形式上,要

多在陌生场合说话,尽可能多锻炼自

己“语言表达”方面的“环境适应能

力”,由“不习惯”变为“习惯”,

由坐在椅子上的“坐立不安”变为

“镇定自若”

2.正确面对不同的观点。著名

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博士在授课中曾

讲到阿丑的故事。三国时候的诸葛

亮,娶了夫人黄氏,小名叫阿丑。在

相亲时,阿丑送了诸葛亮一把扇子,

诸葛亮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阿丑就讲

话了:“我发现你每次一讲到曹操,

眉头深锁,一讲到孙权就忧心于中,

大丈夫做事情要沉得住气。我送你的

这把扇子是用来给你遮面的,挡你的

脸。”所以她是以这种方式来规劝诸

葛亮控制情绪:“我送你这把扇子是

用来挡你的脸,意思是说小心你的情

绪,不要一动就让人家发现,大丈夫

做事要沉得住气。”

无领导小组讨论是一场众多考生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各自观点和见解的

阐释,在这个过程中求同存异。有时

难免会发生观点争执不下的情形,在

这种情形下不排除存在一部份考生在

自己的观点得不到认同度时候,在无

领导小组讨论的考场上的确出现过拍

桌子、破口大骂、甚至站起来指责对

方的情景,这样的考生除不明白无领

导小组讨论的目的之所在,其实也是

自身性格上的尤其是自我情绪控制能

力要差一些,试问这样的考生,那

个部门敢录取呢?美国人曾开玩笑

地说:当遇到事情时,理智的孩子

让血液进入大脑,能聪明地思考问

题;野蛮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四肢,

大脑空虚,疯狂冲动。是的,当血

液充满大脑的,你头脑清醒,举止

得当,反之,当血液都流向你的四

肢和舌头的时候,你就会做蠢事,

冲动暴躁,口不择言。事实上,科学实验证明,当我们在压力之下变得过度紧张时,血液的确会离开大脑皮层,于是我们就会举止失常。此时,大脑中动物的本性起了主导作用,使我们像最原始的动物那样行事。要知道,在文明社会中,表现得像个原始动物会带来大麻烦。

控制情绪爆发有很多策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注意你的心律,它是衡量情绪的精确尺子。当你的心跳快至每分钟100次以上时,整顿一下情绪至关重要。在这种速率下,身体分泌出比平时多得多的肾上腺素。我们会失去理智,变成好斗的蟋蟀。当血液又开始涌向四肢时,你可以深呼吸,直至冷静下来。慢慢地、深深地吸气,让气充满整个肺部。把一只手放在腹部,确保你的呼吸方法正确。或者内心自言自语,比如对自己说:“我正在冷静。”或者说:“一切都会过去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考生一定要明白无领导小组讨论考察要素是什么,其实就是一个我们与人交流沟

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考

场上表现出来的一切最终目的都要给

考官留下良好印象,而不能只图自己

一时痛快。

三、善用非语言方式

非语言的方式有时候要比语言的

优势强大的多,它包括面部表情、身

体姿势、语调、语速和手势等。善于

用眼睛和微笑,柔和的眼神,和善的

面部表情可以向考官充分展示出你良

好的礼仪修养。善于利用自己的声音

特质,适中的语速、抑扬顿挫、温柔

的语调更可以让你的竞争对手在比较

中败下阵来。

保持正确的体态。在长达一个多

小时的讨论中,正确的体态坐姿显得

尤为重要,端正的坐姿能体现出考生

的认真、耐心和对此次考试的重视。

另外,以适当的动作加重谈话语气是

必要的,但某些不尊重别人的举动不

应当出现。例如揉眼睛,伸懒腰,

挖耳朵,掏鼻孔,摆弄手指,活动手

腕,用手指向他人的鼻尖,双手插在

衣袋里,看手表,玩弄钮扣,抱着膝

盖摇晃等等,这些举动都会使人感到

你心不在焉、傲慢无礼。

眼神。在独立发言阶段,考生是

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考场内的人,故

眼神应面向考官和小组成员;在自由

讨论阶段,是考生之间的互相讨论,

故眼神应面向小组成员;在总结陈词

阶段,是向考官报告讨论结果,故眼

神应面向考官。谈话时目光应保持平

视,仰视显得谦卑,俯视显得傲慢,

均应当避免。谈话中应用眼睛轻松柔

和地注视对方,但不要眼睛瞪得太

大,或直愣愣地盯住对方不放。

自信+微笑。面试的时候,精神

状态非常关键,然后就是保持微笑。

不管是进门和考官问好,还是接下来

的讨论,一定保持微笑。一来让考官

觉得你很自信,精神状态饱满。再次

也表示你比较容易沟通,乐于倾听别

人的意见。

辅导专区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可直接用于申论和面试的警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组织党员、干部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

★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全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性。

时政聚焦

0901

综合分析型问题应如何作答

法院、检察院招录工作人员专业科目考试的内容

公务员政审的内容、程序、标准

问:针对一件事谈看法的问题怎么去作答?

Q uestion 1

答1

:针对事件或问题谈看法,属于综合分析题型,需要具体问题分析;而分析的基础是了解与事物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一切问题的普遍原则,把普遍原则同特定问题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形成对这一事

件或问题的独特认识和解决方法。

一、要掌握和运用哲学分析的方法

不管什么问题,通常都需要哲学分析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例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原因和结果的联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转化原理,辩证法的一分为二方法,主流和支流、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可以认识一切社会现象、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只要使用得当,考试中涉及的一切理论问题、社会现象和工作问题均可依此分析和破解。

二、要掌握和运用核心的政治原则

公务员考试中,涉及到政府与政府工作人员职能、责任和具体工作的问题比较多见,这就需要从现行的政治语言中提炼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规律、定理、方法和政策精神,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规律的内涵、要求和引申用途,这是现行政治理论中最核心的思想;再如,惩防并举、惩教结合、自律与他律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并重等原则和方法,政府要权责一致、接受监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平等政策精神,要以人为本,着重落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责任,突出解决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这些是普遍适用的、带有根本性的政治原则。

分析问题的原因,要从主观认识、法规制度、权力制约、行政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查找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明确改进工作的目标和责任要求,增强工作的科学

问:法院、检察院招录工作人员,专业科目都考什么内容?

Q uestion 2

问:公务员考试政审

都审查什么,要经过哪些

程序?

Q uestion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