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功电功率》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电功电功率》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电功电功率》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电功电功率》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电功电功率》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电功和电功率是电学中重要的物理量,而不少学生在理解时经常混淆这两个物理量复习时应重在理解,可与电功做比较,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节课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巩固对电功、电功率、电热概念和公式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对基础知识及实验设计的讨论,使学生掌握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能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知道电功的概念及其单位,明确电流做功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理解电功的公式,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功的特点。理解电功率概念,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电热的防护与利用等。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电能表的观察,了解其用途及各种技术参数的物理意义,能根据电能表的示数变化计算消耗的电能。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热大小因素。理解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能根据测量电功率的实验需要,正确选择器材、设计电路和确定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和阅读相关资料,学习各种用电设备的使用方法。遇到问题提出猜想,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总结规律,树立实践出真理的观念。通过对用电器额定功率的认识在选择用电器时有节能意识;通过对实验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电功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变形;理解电功率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知道并理解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

难点: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电功的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复习过程]

巩固练习:9道练习。

下面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强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电功和电功率的理解。

、简单的电功和电功率计算,并能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参加学校复习研讨课所上的一节公开课,对于复习课难上、应该怎样上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一个教学课题。我认为复习不仅是重复知识点,做练习巩固,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指导他们去进行知识复习、指导他们去运用知识、指导他们找出问题及时改正提高。所以这节课我通过展示交流学生自主复习总结、习题设计及求解过程,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师生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领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指导者,教师应当高于课堂,能够驾驭课堂,因此除了充分的进行教学

预测外,教师的语言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的。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电功率教学设计

电功率教学设计 《电功率》一章是初中电学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电学知识学习的核心。而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是掌握好本章知识的关键。本节内容较多,包括:建立电功率的概念;根据P=Wt公式进行有关计算;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电功率的测量和利用公式P=UI的计算。 本节教学可分为4部分: 1.电功率。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常认为用电器的瓦数越大越费电,即将消耗电能的快慢与消耗电能的多少相混淆。教学中可通过将不同瓦数的灯泡分别接入电路中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通过问题引出电功率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电功率的单位。 教材通过小资料介绍了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这些数值对很多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应使学生通过阅读对用电器的电功率分类了解,尤其要知道哪些用电器属于大功率用电器。2.“千瓦时”的来历。对于此知识点,教材通过公式W=Pt直接介绍“千瓦时”的来历,简单易懂。教学中可让学生推导千瓦时与焦耳的换算关系,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还要让学生知道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公式W=Pt,并增加适量练习,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该公式求解某些问题的能力。 3.“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看似很简单的知识点,但学生接受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是初中电学中的难点之一。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实验一:分别观察同一灯泡在额定电压、略高于额定电压和略低于额定电压这三种情况下的发光情况,三次所观察到的亮度是用电器在各实际功率下所显示出的亮度,由此得出额定电压、实际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实验二:探究额定电压相同而额定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220 V 40 W”和“220 V 15 W”)并联和串联接入电压是220 V的电路中的发光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两盏灯发光时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关系。最终使学生明确: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只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灯泡的实际功率影响灯泡的亮度。 4.电功率的测量。由前面的实验学生很自然地能想到灯泡的实际电压影响了灯泡实际功率的大小,电压越大,实际功率越大。根据欧姆定律,我们还可以知道当电阻不变时,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与灯泡两端的电压大小成正比,它们都直接影响灯泡的实际功率。由此可推知,电功率P与灯泡两端的电压U和灯泡中的电流I有关系,由实验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P=UI。 由于下一节学生将运用伏安法直接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实际功率,所以有必要在本节教学中对伏安法测电功率进行深入讨论,为下一节实验探究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3.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UI进行简单计算; 4.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练习,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时间:8课时 第1-2课时 上课时间: 复习要点 天气单元 科学概念: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风和气温。天气是不断变化着的,天气变化时可以观测和预测的。 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下午的温度最高。 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有力量。风力等级表中把风分为13个等级。见《科学》书第52页。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降雨)多少的装置,“雨量等级表”见《科学》书第55页。 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 科学实验: 1、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2、小组制作一份天气日历,以后进行一个月的天气观测并作记录。 简答题: 1、能用网状图表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会用不同图标表示的天气。见《作业本》第20页。 3、用箭头标出风的方向。见《科学》书第32页。

4、会统计天气信息,并能够分析数据。见《科学作业本》书第25页。

静电场复习课-教案

专题·静电场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加深理解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容等重点概念 2在熟练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和进一步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概念的综合性运用 三、教具 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提问: 静电场一章中的概念有哪些?它们如何表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归纳上述内容如下表(见投影片) 适当讲述后,应着重讲清每个概念的物理含义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1静电场特性的研究 研究方法(一)用电场强度E(矢量) 从力的角度研究电场,电场强度E是电场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E是矢量要区别公式E=F/q(定义式)、E=kQ/r2(点电荷电场)、E=U/d(匀强电场)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E既然是矢量,那么如何比较电场中任两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呢?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然后将学生回答内容归纳可能方法有: (1)判断电场强度大小的方法 ①根据定义式E=F/q; ②点电荷电场,E=kQ/r2; ③匀强电场,场强处处相等,且满足E=U/d; ④电场线密(疏)处场强大(小) (2)判断电场强度方向的方法 ①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即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②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即是该点的场强方向; ③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就是场强的方向是非题(投影片)(由学生口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A)若将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q改为-q,则该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不变,方向与原来相反(×) (B)若取走放在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则该点的电场强度变为零(×) (C)无论什么电场,场强的方向总是由高电势面指向低电势面(√) (D)已知A、B为某一电场线(直线)上的两点,由此可知,A、B两点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但E A和E B的大小无法比较(√) (E)沿电场线方向,场强一定越来越小(×) (F)若电荷q在A处受到的电场力比在B点时大,则A点电场强度比B点的大(√) (G)电场中某点电场线的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研究方法(二):用电势U(标量) 从能的角度研究电场,电势U是电场本身的一种特性,与检验电荷存在与否无关U是标量规定:无限远处的电势为零电势的正负和大小是相对的,电势差的值是绝对的实例:在+Q(-Q)的电场中,U>0(<0) 电势能是电荷和电场所组成的系统共有的规定:无限远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势能的正负和大小是相对的,电势能的差值是绝对的实例:+q在+Q(-Q)的电场中,εP >0(<0);-q在+Q(-Q)的电场中,εP<0(>0) 提出的问题: (1)如何判断电势的高低? 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判断然后将学生回答内容归纳可能方法有: ①根据电势的定义式U=W/q,将+q从无穷远处移至+Q电场中的某点,外力克服电场力做功越多,则该点的电势越高;

高中物理电功和电功率教案人教版二册.doc

14.5 电功和电功率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公式的物理意义。 2.了解电功和电热的关系。 3.了解公式)(2 2R I P Rt I Q ==和)(2 2R U P t R U Q ==的适用条件。 .4。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与其他形式能转化关系,电功大于电热。 5.能运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解决简单的含电动机的非纯电阻电路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于区别并掌握电功和电热的计算。 2.难点主要在学生对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缺乏感性认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3.疑点在于有的学生认为额定功率大的灯泡一定比额定功率小的亮。 4.解决办法 ①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加强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启发式教学 四、教 具:灯泡“3.8V 0.3A ”、灯泡“220V 40W ”、灯泡“220V 100W ”、伏特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1.5A 50Ω)、电源(6-8V )、电键、电吹风(带有“220V 40W ”标记) 幻灯片 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高一我们已经知道,能量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请同学们举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例子。 电能→机械能,如电风扇、电吹风 电能→内能,如电热器电熨斗、电饭堡 电能→化学能,如电解槽 能量的相互转化是如何实现的? 能量的相互转化是通过做功来实现的,功是能转化的量度。

对于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又是什么力做功来实现的?如何来计算这种功的大小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电功、电功率这一节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电功和电功率 什么是电功?其计算公式如何?是如何得到的? 在导体的两端加上电压,导体内建立了电场。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场力对自由电子做了功,这个功简称为电功,通常说成电流做的功。 对一段导体而言,两端的电势差为U,把电荷q从一端搬到另一端,电场力做功W=qU,若在导体中形成电流I,则q=It(在时间t内,搬运的电量为q) ∴W=qU=UIt就是电功的表达式 说明(1)表达式的物理意义——电流在一段电路上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适用条件I、U不随时间变化——恒定电流 (3)单位W、U、I、t单位分别为焦耳、伏特、安培、秒 即1J=1V·A·s (4)实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是通过电功来实现的。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何?是如何得到的?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即p=W/t=UIt/t=UI 说明(1)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一段电路上的电功率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成正比。 (2)适用条件U、I不随时间变化 (3)单位P、U、I单位分别为瓦特、伏特、安培 即1W=1J/s (4)实质表示电能转化为其他能的快慢程度。 由公式P=UI可知,随着U、I的增大,P也将增大,P是否可以无限增大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 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的功率,是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最大功率。 实际功率是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的实际的功率。

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机械运动》里包含着很多学习方法、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长度的单位和单位换算是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础。对常见长度、时间、速度的感知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估测技能。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了解“比值法定 义物理量”这一常见研究方法;升华对速度等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学习热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度的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掌握速度的概念。会使用刻度尺测量常见的长度、会利用速度公式进行关于v、s、t 的简单计算。但学生对于本章的知识和概念处于浅层的认识,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会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多角度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3.会用平均速度来粗略计算变速运动,会测量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1.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合理地解决问题。 2.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习交流能力。 3.会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和修正自己不正确观点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加深对参照物、速度、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2.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3.加深对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静电场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六章 静电场 一、点电荷和库仑定律 1.如何理解电荷量、元电荷、点电荷和试探电荷? (1)电荷量是物体带电的多少,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元电荷不是电子,也不是质子,而是最小的电荷量,电子和质子带有最小的电荷量, 即e =1.6×10- 19 C. (3)点电荷要求“线度远小于研究范围的空间尺度”,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对其带电荷量无限制. (4)试探电荷要求放入电场后对原来的电场不产生影响,且要求在其占据的空间内场强“相同”,故其应为带电荷量“足够小”的点电荷. 2.库仑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1)适用条件 ①在空气中,两个点电荷的作用力近似等于真空中的情况,可以直接应用公式. ②当两个带电体的间距远大于本身的大小时,可以把带电体看成点电荷. (2)库仑力的方向 由相互作用的两个带电体决定,且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为斥力;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为引力. 【例1】 (2011·海南·3)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1、2、3分别置于绝缘支架上,各球之间的距离远大于小球的直径.球1的带电量为q ,球2的带电量为nq ,球3不带电且离球1和球2很远,此时球1、2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为F.现使球3先与球2接触,再与球1接触,然后将球3移至远处,此时1、2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仍为F ,方向不变.由此可知( ) A .n =3 B .n =4 C .n =5 D .n =6 图2 【例2】 (2010·启东模拟)如图2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 的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壳a 与b ,其壳层的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将它们固定于绝缘支座上,两球心间的距离L 为球半径的3倍.若使它们带上等量异种电荷,使其电荷量的绝对值均为Q ,那么a 、b 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 引、库仑力F 库分别为( ) A .F 引=G m 2L 2,F 库=k Q 2 L 2 B .F 引≠G m 2L 2,F 库≠k Q 2 L 2 C .F 引≠G m 2L 2,F 库=k Q 2 L 2 D .F 引=G m 2L 2,F 库≠k Q 2 L 2 二、库仑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1.分析库仑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的思路 分析带电体平衡问题的方法与力学中分析物体平衡的方法是一样的,学会把电学问题力学化.分析方法是: (1)确定研究对象.如果有几个物体相互作用时,要依据题意,适当选取“整体法”或“隔离法”,一般是先整体后隔离.

【初中物理】电功率教案 人教版

第七章电功率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更好地掌握电功和电功率概念、单位、公式及意义 (2)能灵活运用知识解有关问题,特别是电功率公式的正确选用; (3)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 (4)测定电功率的方法——P=UI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3)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电功率的计算;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三、知识梳理

?????????????? ???????????????? ? ?? ? ???????????????<<>>====== ????????? ???????=??====,用电器不能发挥正常,当,用电器易被烧坏,当,用电器正常工作,当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单位:公式:做功的多少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功的快慢物理意义:表示电流做)电功率(测量仪表:电能表或单位:公式:形式能的过程实质:电能转化为其它 定义:电流所做的功发光、发声等现象动、发热、种用电器使之产生的转表现形式:电流通过各)电功(额实额实额实额实额实额实P P U U P P U U P P U U kW W R U R I UI t W P P J h kW h kW J t R U Rt I Pt UIt W W 2 262 2)106.31(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出示问题: 将一个标有“220V ,40W ”的灯泡接入220V 的电路中,灯泡为什么会发光? 将它分别接在220V 与110V 的电路中,哪种情况下灯比较亮?为什么? 若把“220V 、100W ”与“110V ,100W ”的两灯泡分别接在110V 的电器中,哪个灯亮?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涉及到电功、电功率的知识? 二、复习内容及过程 (一)、电功: 1、定义:电流通过某段电路所做的功叫电功。 2、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电能)的过程;电流做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电流做功的形式: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其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规定: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4、计算公式:W=UIt=UQ=Pt (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 I 2 Rt= U 2 t/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I 2 Rt 。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 U 2t/R W 1:W 2= R 2:R 1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的教案 ——吴燕君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章节概况】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4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了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 【要点精讲】 要点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典例1:生活中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世界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们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1.烧饭时米变成了饭; 2.写字时纸上留下了字迹; 3.下雨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

4.岩石风化变成沙子等。 解析: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物质生活,从而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概念,更深层的懂的物质在变化,世界在变,使得更有兴趣学好怎样让物质变化。 要点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像铁丝的弯折、蜡烛的燃烧、水的蒸发、木头变成桌子等等。) 典例2:观察用力挤压笔直的铁丝的变化,和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P29) 笔直铁丝会弯折;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 解析:让学生在体验和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从而总结出两类情况: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要点3: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典例3:沙和豆子混合前后现象的对比实验与白糖加热的现象。 解析: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前与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若变化了又有何变化?主要考察学生从多方面观察的能力,同时也巩固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是物体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而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的两个概念。 要点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典例4我们知道吃米饭能咀嚼到甜味,那么咀嚼馒头的外皮是否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 可以,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解析:拓展生活中的对淀粉用途广泛,是学生能举一反三,能更深层次掌握起源于生活的知识,并运用于生活。 要点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变随各种现象。 典例5: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 现象有:会冒出气泡 解析:根据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知道: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就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气这种新物质,才有用燃着的火柴去检验的理由。 【科学实践】 1、生活中警察是怎样检测司机酒后驾车的? 解析:因为检测器里含有物质重铬酸钾,K2Cr2O7是一种橙红色具有强氧化性的化合物,当它在酸条件下与酒反应会被还原成三价铬时,颜色变为绿色。据此,当交警发现汽车行驶不正常时,就可上前阻拦,并让司机对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粒的装置吹气。若发现硅胶变色达到一定程度,即颜色从橙红变为绿色即可证明司机是酒后驾车。这时酒精被氧化为醋酸:

《电场线》教学设计

《电场线》教学设计 骆文洲 ( 义乌中学 浙江 322000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电场线,知道电场线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场强。 ②知道各种电场线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点电荷电场、匀强电场等电场线的建立过程。 ②初步渗透模拟的方法和场线描述矢量场的思想等。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点电荷电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建立过程。 【教学仪器】 静电起电机、验电器、带验电羽的帽子、两个验电羽、两块带验电羽的金属板、蜡块 【板书设计】 电 场 线 意义:用来形象地描述电场 特征 ①始于:正电荷;终于:负电荷 (∞) (∞) ②疏密程度:场强大小 ③切线方向: 场强方向

【设计思想】 1.电场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场强的分布也是相当复杂的;而电场线的教学,其目的一方面就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场的概念、了解电场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 2.“用场线描述矢量场”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磁感线引入课题,初步唤醒学生用场线描述矢量场的思想;然后顺势转入点电荷、匀强电场的电场线的建立,让学生深刻体会用场线描述矢量场的思想精髓;最后,在地球周围的电场、磁场、引力场中使这一思想方法得到进一步升华。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知道利用电场线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电场,而且也掌握了利用场线描述矢量场的思想方法。3.用验电羽“模拟”电场也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方法。教学中,通过模拟实验,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在着力做好实验的过程中,也要使学生明确电场线只是一种数学的描述方法,是假想的、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但正是通过这种模拟的方法,化无形为有形,帮助人们形象直观地理解。 4.本节课的教学中对匀强电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目的在于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学中从一块板开始着手,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匀强电场的电场线为什么是平行等距的直线,而且也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融入了“无限”的思想方法、“对称”的思想方法等。 【教学流程】

电功率教学设计

关于电功率的计算 通过提问复习并引入新课 (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电功?什么叫电功率? (4)用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工作?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例题讲解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做,一位同学求"PZ220-25"灯泡的电流和电阻,另一位同学求另一盏灯.然后讲评两个同学的解题过程.师生共同推导出电阻的表达式R = U额2/P额,用它比较两灯电阻的大小,再让学生传看这两只灯,观察比较它们灯丝的粗细. 小结: ①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 = 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例2:课本中的[例题2]. 分析: 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V和230V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 讨论: 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 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 小结: ①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 (PZ220-60)并联接在220V的电压上,哪盏灯泡亮?为什么?若将它们串联接在220V的电路上,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分析: 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 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V,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2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V,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 = UI = 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最新科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5.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和动物进行分类。 6. 空气和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等。 7.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言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8.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9.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10.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11.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1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14.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15.了解蜗牛、鱼的身体结构,并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主要特点。 16.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1.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4.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5.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6.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7.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8.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9.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10.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三、教学难点: 1.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2.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3.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4.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5.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6.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8.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选修静电场教案全套教案

人教板—新课标物理选修3—1教案-----第一章、静电场 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 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板书】 1、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电场总复习教学案

电场 (一)考纲点击 1.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Ⅰ) 2.静电现象的解释(Ⅰ) 3.点电荷(Ⅰ) 4.库仑定律(Ⅱ) 5.静电场(Ⅰ) 6.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Ⅱ) 7.电场线(Ⅰ) 8.电势能、电势(Ⅰ) 9.电势差(Ⅱ) 10.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Ⅰ) 11.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Ⅱ) 12.示波管(Ⅰ) 13.常见的电容器(Ⅰ) 14.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Ⅰ) (二)备考指导 本章考查的热点有电场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变化、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以及电容器等。单独考查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也有将本章知识与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复习时应重视对有关电场的基本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偏转以及电容器的有关知识在生产和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掌握处理较复杂问题的方法,如类比、等效、建立模型等基本方法。 (三)知识体系

(四)夯实基础 要点突破 一.电荷守恒定律 库仑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能 ,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 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 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它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是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 2.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接触带电,摩擦带电,静电感应。 3.研究表明,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只能是 的整数倍,因此 的多少叫做元电荷,用符号e 表示.最早测量该电荷数值的是美国物国物理学家 在中学阶段的计算中通常取e= 4.库伦定律:自然界中存在正、负两种电荷,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用精密的实验研究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得到了库仑定律:_________ __间的相互作用力,跟 成正比,跟 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____________表达式为____________静电力常量k=____________. 5.电荷相互接触电荷分配原则 (1)同种电荷:均分(2)异种电荷:先中和再均分 例1.半径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 和B 带有电量相等的电荷,相隔一定距离,两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的大小是F ,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C 先后与A 、B 两球接触后移开。这时,A 、B 两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大小是( ) A.F 81 B. F 41 C. F 83 D. F 4 3 6.同一直线上三个点电荷平衡问题 (1)三点共线、两同夹异、两大夹小、近小远大。 (2)22131)(r r q kq =2121r q kq =2221r q kq 例2. 三个点电荷q 1、q 2、q 3固定在一条直线上,q 2与q 3的距离q 1与q 2距离的2倍,每个电荷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均为零.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判定,三个电荷的电量之q 1∶q 2∶q 3 A .-9∶4∶-36 B .9∶4∶36 C .-3∶2∶6 D .3∶2∶6 7电荷间平衡问题 例3.如图2所示,两根细线挂着两个相同的小球A 、B , 上下两根细线中的q 图1

科学复习教案.docx

课题 :第一单元简单机械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审核:授课时间: 讲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单元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找出学生存 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 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 可以提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掌握机械的概念,杠杆、轮轴、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斜面的概念,特点,用力情况,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杠杆和轮轴的用力情况、滑轮的图解 教学方法:复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资源:教参书 教学过程设计:附案 1、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膀。 2、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1、使用工具3、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4、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得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5、起下木板上的螺丝钉,用螺丝刀这种简单的工具最合适。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阴力点。 3、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力杠杆。 2、杠杆的科学4、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杠杆, 如撬棍,动力臂>阻力臂; 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镊子,动力臂<阻力臂; 当这两段距离相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是等力杠杆,如天平、 跷跷板等,动力臂 =阻力臂。 1、省力杠杆有:钳子、剪刀、起钉锤、压水井、起子、核桃 夹等。 2、费力杠杆有:火钳、镊子、夹子、筷子、钓鱼竿、裁缝剪 刀等。 3、等力杠杆:台秤、天平、跷跷板、订书机等。 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利用的就是不等臂杠杆原理。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5、支点不一定都在重力点及阻力点之间。 6、伸出手臂拿取东西,手臂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7、远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天平。 8、“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 地球撬起来。”这是阿基米德说的话。这句话在理论上是 说得通的,但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测量电功率教学设计

测量电功率教学设计 第二十七、二十八课时 三墩中学徐尔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3、巩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讨论和 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用实验的方法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3、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实验方案的制定。 2、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源、2.5V和3.8V小灯泡,灯座,开关,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共12组,其中2.5V的六组,3.8V的六组)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怎样测量电功率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电功率的公式是什么?

(3)什么是额定功率?什么是实际功率? (4)一只标有“220V 40W”字样的灯,它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2.5V和3.8V小灯泡、“220V 40W”电灯,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参数的意思。通过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如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引导点拨:由P=UI可以看出,为了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必须测出哪些有关的物理量?测这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如何才能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正好等于其额定电压?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电路,画在黑板上,并说出实验所需的器材。 (3)、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应该设计出怎样的记录表?请学生画在黑板上。 (1)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的基本步骤,然后请一名学生试述出实验步骤,教师引导、纠错。 A、断开开关,根据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组器的滑片滑到电阻值最大处。 B、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C、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计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D、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0.8倍,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记下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计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