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发布(转载)

核心提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0%左右,至少已有1亿糖尿病患者。对于超重、肥胖等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童南伟教授介绍,生活方式干预是迄今最安全的方式,但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以上血糖仍不达标者,要考虑进行药物干预。

“10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增长率已经达到100%!”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讨论确定的《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发布会上,说起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委员母义明教授语气凝重,在他看来,和糖尿病患者相比,更可怕的是人数庞大的血糖异常未知人群!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0%左右,至少已有1亿糖尿病患者。而2008年全国14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15.5%,估算人数也在1.5亿以上,如何阻断这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继续前进?

这正是《共识》出台的意义:及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管理,阻断血糖前期人群转变为糖尿病患者。用母义明的话来说,“守住最后的堡垒已经刻不容缓”!

12类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童南伟教授介绍,成年人(>18岁)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高危因素,可定义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既往有糖尿病前期病史;

3.超重、肥胖(体重指数≥24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的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及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CCVD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性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2.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对于无糖尿病病史者,在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初筛后,对于具有一项危险因素者,专家则建议进一步进行空腹血糖或任意点血糖筛查,并分别以空腹血糖≥5.6mmol/L和任意点血糖≥7.8mmol/L作为进一步行OGTT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切点。

糖尿病前期危害不容小觑

强调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预防,是因为糖尿病可引起的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的危害,实际上在高血糖发生却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就已经发生。高血糖的发生,意味着将来发生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微血管病以及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高。

母义明介绍说,由于血糖正常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或糖尿病前期人群一般无临床表现,所以其受重视程度非常低。这个时候医生干预和健康教育的介入,尤为重要。

对高危人群的血糖调整措施,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童南伟教授介绍,生活方式干预是迄今最安全的方式,但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以上血糖仍不达标者,要考虑进行药物干预。阿卡波糖是目前中国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IGT的口服降糖药,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同时可改善血脂、血压,降低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虽然药物干预从经济上和心理上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但口服药物使用方便,效果明确。

2013年09月22日08:32来源:医脉通

2型糖尿病(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它的出现标志着将来发生脑心血管病(Cerebro-Cardiovascular Disease,CCVD)、糖尿病、微血管病以及肿瘤和痴呆等的危险性增高。现有的研究已证明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因此,及时发现血糖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由于糖尿病前期一般无临床表现,其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制定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共识于2013年8月24日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CSE2013)上首次发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童男伟教授作为参与本共识讨论专家的代表对共识的要点进行了介绍。

为便于描述,本共识将糖尿病发病风险高者定义为糖尿病高危人群,他们可能糖代谢正常(血搪正常性糖尿病高危人群),也可能为糖尿病前期(predidabetes),因此糖尿病高危人群与糖尿病前期是不同的概念。糠尿病前期可以作为诊断用语,而糖尿病高危人群一般不作为诊断用语。为了通俗易懂,本共识使用“糖尿病前期”而不用“糖调节受损”或“糖稳态受损”。流行病学调查和循证医学证据均表明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glycemia,IFG)、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和IFG合并lGT 这三类人群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及未来脑心血管事件风险存在差异,因此本共识依据血糖谱将糖尿病前期分为IFG、lGT、IFG+lGT三种类型。

本共识只涉及糖尿病的一级预防。

各项指标的控制目标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版)》解读 近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发布《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2018版)》。为此,我们请该共识编写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田慧教授进行解读。 1血糖拥有记忆,越早治疗越好 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的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控制在6.6%,其中20%的老年患者(糖尿病病程50余年)无糖尿病并发症。 可见,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和医疗保健条件,对老年患者血糖控制有促进作用。但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不高,血糖总体控制水平不理想。 在中老年(年龄>45岁)人群的两项全国多省市糖尿病患者调查中,以HbA1c <6.5%为标准,血糖控制达标率分别为20.3%(2009年)和16.8%(2010年)。同时,不同区域差别较大,最低的达标率仅为8.6%。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中,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管理是重要的理念工程。 来自英国、丹麦、日本的多项研究提示我们,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可获得“代谢记忆”,即在糖尿病早期给予良好血糖控制是患者后期获益的基石,对糖尿病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结局。 2糖尿病如何早治疗? 简单来说,早治疗包括:尽早开始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TLC),及时启动降血糖药物治疗和适时开始胰岛素治疗。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好处 我国的大庆研究、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和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DPP)均显示:

单纯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TLC)可以使糖尿病发病率减少40%~58%,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吡格列酮类药物干预,可分别降低糖尿病发病率77%、88%和54%,疗效略优于单纯TLC。 ▲ 胰岛素的使用时机 联合2~3种以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HbA1c>7.0%,可以开始胰岛素治疗,推荐首选基础胰岛素治疗。 但对饮食控制差、肥胖、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不低的患者,不宜过早应用胰岛素,需先严格生活方式管理,并加强有减轻体重作用的降糖药应用。 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尽早管理伴存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3个性化方案制定须5方面评估 在我国,老年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依从性高于中青年患者,因此只要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状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只通过血糖评估还不够 在临床上,患者甚至部分医生对于糖尿病评估方法的认识,仅局限于定期测血糖。其实,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年糖尿病个性化治疗方案,需要从以下5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包括总体水平(HbA1c是最好的指标),实际血糖波动情况(幅度大小和影响因素),血糖变化的特点(空腹还是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短期还是长期高血糖),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和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等。 ●了解患者自身糖调节能力,结合病程、血糖变化情况,了解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程度,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降糖药。

整理2018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儿科疾病常用非处方药应用指南.doc

儿科疾病常用非处方药应用指南 1、小儿毛发欠泽,枕秃,多汗,方颅鸡胸,夜惊或夜啼,烦躁不安,请从以下非处方药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药物(单项选择) A.阿胶牡蛎口服液 B.夜宁丸 C.小儿腹泻贴 D.小儿 清脾丸 E.小儿秘通口服液 2、下列属于小儿感冒颗粒(口服液)的注意事项的是(多项选择) A.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B.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 药。 C.婴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D.风寒感冒者不适 用。 E.糖尿病患儿、脾虚易腹泻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下列不属于小儿咳喘灵颗粒的药物组成是(单项选择) A.麻黄 B.金银花 C.苦杏仁 D.甘草流浸膏 4、小儿解表颗粒的功能主治是(单项选择) A.宣肺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恶风、头 痛咳嗽、鼻塞流涕、咽喉痛痒 B .清热泻火,利尿通便。用于火热内盛所致 的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C .清热解毒,泻火利咽。用于小儿外感发热,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干 结。 D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流感见上述证候者。 5、藿香正气软胶囊的用法用量:口服,每次2~4粒,每日()次(单项选择) A.1 B.2 C.3 D.4 6、下列属于小儿喜食糖浆的主要成分的是:(多项选择) A.炒白术 B.炒六神曲 C.山楂 D.牡丹皮

7、以下哪项是香橘丸的主治病症(单项选择) A.小儿感冒 B.小儿咳嗽 C.小儿厌食 D.小儿腹 泻 E.小儿便秘 8、下列哪些选项是小儿咳嗽的非处方药(多项选择) A.小儿咳喘灵颗粒 B.小儿止咳糖浆 C.小儿宣肺止咳颗 粒 D.小儿清肺化痰颗粒 E.解肌宁嗽丸 9、风热感冒的推荐药物以下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银翘解毒片 B.桑菊感冒片 C.风热感冒冲剂 D.感 冒软胶囊 10、下列属于非处方药的特点的是(多项选择) A. 一般不需要医师指导,可自行使用或请教药师 B. 说明书在科学 真实的基础上力求通俗易懂 C. 主要用于治疗消费者能够自我诊治疗的小 病轻症;也用于部分经医生确诊后不需要经常调整药物和剂量的慢性病 D. 用于减轻疾病的初始症状,减轻已确诊的慢性病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2型糖尿病防治知识

2型糖尿病防治知识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严峻危害人体健康,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糖尿病15年之后,30%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20%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将患上严峻的肾病;患病20年,50%的患者将会并发外周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比例约为95%,多见于中、老年人。 2型糖尿病的要紧危险因素有: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2、体型肥胖者;3、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4、差不多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5、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6、以往被诊断为糖耐量低减者;7、长期使用一些妨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研究说明,对糖耐量异常的人群假如不进行干预,大多数人群会进展为糖尿病,如何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一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措施有:1、操纵体重、防止肥胖;2、适量运动,增强体质;3、合理膳食,更多的摄入膳食纤维,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幸免吃蛋糕和点心等单糖食物;4、保持良好心理状态;5、建议吸烟者戒烟并预防被动吸烟。 糖尿病的治疗:1、膳食治疗:可减轻胰岛素β细胞的负担,减轻体重,减少并发症。2、运动:是治疗糖尿病不可缺少的环节,适量而定期的运动能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不仅能够降低血糖,还可减少病友服药的剂量,比如每日慢步走1~2小时,可减少降糖药剂量。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遵循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的原那么。 3、药物治疗:第一类药是黄脲类;第二类药是双胍类;第三类药是a糖苷酶抑制剂;第四类药是胰岛素增敏剂。 4、健康教育:要紧包括心理教育、饮食治疗教育、运动治疗教育、药物治疗教育以及并发症防治教育。 5、血糖监测:是对血糖值的定期检查,实施血糖监测能够更好的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活动,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能够关心患者随时发明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 西秀区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 西秀区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治理局宣 西秀区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 一、小儿腹泻病诊断 1.根据患儿大便形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粘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可作出腹泻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上。 3.对腹泻病患儿须评估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⑴脱水程度评估:分轻、中、重三度。 ⑵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粘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必要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 育等。 二、小儿腹泻病治疗 1.脱水的预防及治疗 ⑴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 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非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应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 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⑵轻至中度脱水。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用量 (ml)=体重(kg)×(50~75),4小时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液。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②ORS 液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临近4小时,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4小时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案。

中国糖尿病防控专家共识

·12·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7年1月第51卷第1期Chin J Prev Med,January2017,Vol.51,No.1 为了加强糖尿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健康,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开展了中国糖尿病防控策略研究,经咨询和广泛征求意见,达成了专家共识,并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共同承办的“2016联合国糖尿病日共同关注糖尿病”活动中向社会公开发布,意见如下: 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人数近1个亿,呈快速增长趋势,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我国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引发多种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带来沉重疾病负担,严重危害劳动力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糖尿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早防早治。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疾病负担,提高生命质量。 4.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综合防控,防治结合,明确政府、社会、专业机构、家庭和个人在糖尿病防控中的责任,实施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降低全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维护和促进全民健康。 因此,我们建议: 1.加强公共政策与立法,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实部门职责。将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控纳入《基本医疗卫生法》制订,推动营养改善条例、公共场所控烟条例等立法进程。制订可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糖尿病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普及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开展“三减三健”专项活动,促进健康行为形成。加强媒体宣传,规范传播内容,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2.推动实施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开展孕期和分娩后体重管理和血糖筛查,推动母乳喂养和正确添加辅食。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行为和技能,保证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运动,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开展职业人群健康教育,落实工间健身制度,积极建设健康食堂,降低职业人群患病风险。开展中老年人健康体检,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和患者。 3.实施高危人群干预,推动关口前移。用好居民健康档案和各类体检信息,开展机会性筛查,发现或识别高危个体。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和血糖正常性高危人群开展分层干预和管理。对超重、肥胖者以减重为目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4.完善糖尿病防控体系,规范糖尿病患者治疗与管理。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公共卫生机构职责,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协作共享机制,促进防治结合。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对发生并发症、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等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及时转诊,对病情稳定患者强化非药物治疗和自我管理支持。加强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支持。公共卫生机构做好信息收集、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工作。 5.发展健康管理技术、创新健康服务模式。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移动健康服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府健全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增加糖尿病防治服务供给,催生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糖尿病防控是控制慢性病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行动起来,遏制糖尿病增长的势头。 (收稿日期:2016-12-01) (本文编辑:吕相征) ·标准·指南·共识· 中国糖尿病防控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防控专家共识》专家组 【关键词】糖尿病;预防;控制 Expert consensus on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Expert Group of Expert Consensus on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Wenjuan,Email:wwj63131779@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0166513.html, 【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Prevention;Control 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7.01.004 通信作者:王文绢,Email:wwj63131779@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0166513.html, 万方数据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解读

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正式发布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与2007年版相比,此次《指南》在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特殊人群血糖控制目标等方面均作出调整,同时首次提出糖尿病治疗流程图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筛查和诊断流程。 《指南》提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3.9毫摩尔~7.2毫摩尔,非空腹血糖小于等于每升10毫摩尔。与2007年版相比,血糖控制目标的范围有所放宽(2007年版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4.4毫摩尔~6.1毫摩尔,非空腹血糖为每升4.4毫摩尔~8毫摩尔)。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从2007年版的小于6.5%,变更为小于7%;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变更为7.8毫摩尔~10毫摩尔。 关于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指南》提出,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始终。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如无禁忌症,应一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血糖仍未达标,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如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可加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次~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三线治疗)。如采用上述方法血糖仍未达标,则应采用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四线治疗)。

此外,《指南》强调降压、调脂和抗血小板等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特别是对于中危、高危糖尿病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已提升至一级预防措施。 此外,《指南》不推荐我国采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诊断糖尿病。《指南》主要执笔人之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教授解释说,虽然世卫组织已建议条件成熟地区采用上述方法诊断糖尿病,但目前我国仍缺少相关研究资料,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一旦开展,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诊断上的混乱。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一、前言 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 ~0.70 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 2.50 ~3.38 次/人年[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 显示,每年有 2 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 6 至8 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 至12 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静脉补液] 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 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 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 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 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 “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 年 6 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关于诊断、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补锌治疗等已成为定论的,本临床实践指南将应用原有的共识和其他指南的证据。对于争论较大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儿童急性腹泻病重度脱水扩容选择液体、去乳糖饮食、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非特异止泻药物( 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消旋卡多曲等) 的应用,提出临床问题,对提出的临床问题分别检索文献、收集证据,应用循证学方法进行证据评定形成初步推荐意见,然后采用开放式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推荐意见。 二、方法学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要点 2020年11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在苏州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火热召开。《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的发布无疑是本次大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更新版指南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糖尿病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为我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更新要点一:糖尿病患病率 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

图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 更新要点二: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020版指南: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表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更新要点三: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0版指南: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图2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 更新要点四: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2020版指南: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儿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是指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 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轻度CAP,患儿精神反应好,无明显呼吸困难、低热3天以内、胸片仅提示斑片状阴影患儿,可以在一级医院治疗。治疗48h无效,持续高热3天以上、胸片出现单叶病灶融合病变患儿及短期内病变进展患儿必须及时转二级医院治疗。 二级医院 接受及诊治一级医院转诊患儿,如果出现持续高热7d不退或明显呼吸困难表现,以及胸片等影像学证实双侧或多叶受累或肺实变并肺不张、胸腔积液或病情迅速恶化,患儿出现休克、意识障碍、呼吸窘迫或衰竭征象者需转三级医院治疗。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呼吸道畸形、重度贫血、重度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者需在二级及以上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三级医院根据《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对患儿进行诊治。需具备内外科综合实力,有经验丰富的小儿呼吸专科、完善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条件,具备纤支镜等特殊检查治疗手段,有呼吸机等重症抢救设备。病情缓解可转二级医院治疗。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气道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哮喘可分为三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哮喘急性发作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过程,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其起病缓急和病情轻重不一,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儿童腹泻治疗共识

儿童腹泻病诊治专家共识 摘自《中华儿科杂志》2009年8期 一.概述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自解放后,尤其自80年代以来,经济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占3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人。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1 991年推出第一版《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到2005年,全球5岁以下小儿因急性腹泻年死亡人数已从1979年的450万降至160万。在我国,1992年卫生部委托全国有关专家制订《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该方案在全国的实施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腹泻病仍为常见病,而且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近年来,对于腹泻病治疗的研究中有两项重要的成果:①将钠浓度降到75mmol/L、葡萄糖浓度降低到75mmol/L、总的渗透压降低到245mOsm/l的“低渗”ORS(hypoosmolarity OR S)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②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两三个月内的腹泻复发。为了完善在腹泻治疗管理中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幅降低腹泻儿童的死亡数,实现到2015年五岁以下小儿因腹泻死亡数比1990年减少三分之二的新千年目标,WHO和UNICEF在2005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新指南中仍强调口服补液重要性,推荐使用新ORS(“低渗”ORS)配方取代以前的 ORS配方,并且强调所有患儿在腹泻发生时及早补充锌。新ORS的配方和组成见表1. 表1. 新ORS配方和组成 配方g/L 组成mmol/L 氯化钠 无水葡萄糖氯化钾 柠檬酸钠2.6 13.5 1.5 2.9 钠 氯 葡萄糖 钾 柠檬酸 75 65 75 20 10 渗透压245 mOsm/L 考虑到各国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低渗”ORS的组成有一个允许范围:总溶质浓度(包括葡萄糖)200-310mmol/L、钠60-90 mmol/L、葡萄糖至少相当于钠的浓度、钾15-25 mmo l/L、柠檬酸8-12 mmol/L、氯化物50-80 mmol/L。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更新要点三 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更新要点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1.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2.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3.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4.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A) 更新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 新添章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 1.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A) 2.超重和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手段。(A) 3.肥胖的成人2型糖尿病尽量通过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血糖仍然控制不佳者建议代谢手术治疗。(B) 更新要点七 血糖监测章节,TIR纳入血糖控制目标。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B) 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治疗达标—全球专家共识(全文)

糖尿病患者治疗达标—全球专家共识(全文) 糖尿病的患病率日益增加,已经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重要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根据Diabcare亚洲地区调查,中国糖尿病患者中96%~97%是2型糖尿病。尽管各国指南针对糖尿病治疗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在现实中指南的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超过60%的患者未能达到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在帮助糖尿病患者达标上,临床医生面临着巨大挑战。糖尿病最关键的危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由于2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慢性并发症的控制就更加重要。这些都敦促我们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治疗策略,让更多患者达到治疗目标,从而更好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在这种背景下,“有效控制糖尿病全球合作机制(Global Partnership for effective diabetes management)”诞生了,该合作机制由来自全球的一流糖尿病研究组织的权威糖尿病专家组成。2004年6月,来自全球9个国家(包括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哥伦比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韩国)的19名专家携手对如何控制2型糖尿病、减少并发症达成了共识。该组织通过教育倡议,向糖尿病专业医务人员提供一系列支持,并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提出了让更多患者达标的10个关键建议(见附表)。 治疗达标的“金标准”:HbA1C

高血糖,即使是短暂的,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流行病学分析证明,HbA1C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使微血管或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升高(37%),任一糖尿病相关事件的终点上升21%以及糖尿病所致的死亡率增加21%。以往我们常常强调糖尿病患者应监测血糖,但却忽视了对HbA1C的监测。作为糖尿病治疗达标的“金标准”,HbA1C的监测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糖尿病治疗措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目前推荐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监测一次HbA1C。2005年,无论是IDF还是IDF-WPR颁布的糖尿病指南中,都将HbA1C的控制目标从7%降至6.5%。这一更严格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尿病治疗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早期治疗达标是提高达标率的关键手段 2型糖尿病诊断时,50%的患者已存在并发症。此时的β细胞功能只剩下50%,如果不治疗每年将以4%~5%的速度下降。同时,目前至少有2/3的患者HbA1C没有达标。按照既往的阶梯式治疗,HbA1C达标是非常困难和缓慢的。从单药治疗到联合治疗通常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需14.5年,磺脲类药治疗组需20.5年),这就使得患者处于高血糖状态的时间延长,组织损害也就越广泛。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若采用“阶梯式的治疗步骤”,患者的血糖水平将呈“锯齿样”变化,且达标率低。传统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血糖达标的“绊脚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11月26日下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发布仪式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20)期间举行。 更新要点一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更新要点二 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B) 更新要点三 新增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HbA1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低血糖

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B) 更新要点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A) ?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A)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 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RA或SGLT2i。(A) ?合并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SGLT2i。合并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可考虑选用GLP-1RA。(A) 更新要点五 糖尿病治疗路径更新。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更新要点六

最新小儿腹泻的原因与治疗指南

小儿腹泻的原因与治疗指南 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目录 ·小儿腹泻的病因 ·母乳性小儿腹泻的原因 ·小儿腹泻缺锌的原因 小儿腹泻的病因 非感染性原因 一喂养不当,如奶量增加太快,奶内加糖过多,突然换奶如人奶换牛奶,以及增加辅食不当,未遵循:“从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宋铁玎二生理性腹泻,给小儿的营养成分超过了小儿需要和消化功能的极限而发生腹泻,此种腹泻多见于6个月内的小婴儿。 三物理因素刺激,喂食生冷食物,腹部受凉等。 四消化道以外的全身性疾病,有些疾病直接影响消化道功能,并使食物不易吸收而造成腹泻,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感冒均可造成小儿拉肚子。 感染性原因

一细菌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感染,在夏季多见,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卫生,由口直接污染而造成,同时小儿身体抵抗力不如成人,加之炎热季节会抑制小儿消化酶的产生,故小儿拉肚子的机会就比较多。 二病毒感染,主要是肠道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前者多发生在5月至9月,后者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其感染途径也是由消化道的传染而来。 总之,小儿拉肚子是一种综合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小儿拉肚子时,首先要查明原因,再对症治疗,如喂养不当造成的,主要应该调整喂养,而不必应用大量抗菌素,而真正细菌感染造成的腹泻,要不失时机应用抗菌药物,并及时找医生诊治。 母乳性小儿腹泻的原因 母乳性腹泻 很多妈妈都会咨询关于孩子大便的问题,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母乳喂养大便次数多,很多妈妈认为自己“奶凉”,还有很多人自作主张给宝宝吃很多药物,更有甚者就直接停了母乳喂奶粉了,其实,很多宝宝都会发生母乳性腹泻,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母乳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婴儿。大便每天2~3次到8~9次。虽然有腹泻,但孩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发生腹泻的原因多与母乳中含有较多的前列腺素E2有关。此种腹泻往往随婴儿渐渐长大和添加辅食渐渐消失,不必停止喂奶。 母乳喂养可防腹泻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母乳中含有多种小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比牛乳及母乳代用品优越得多。除患结核、心肾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应提倡母乳喂养。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

[整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部分.

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1、常见病 2、终身疾病 3、可控制疾病 4、需配合部分管理的疾病 5、病情不断变化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 1、糖尿病家族史 2、超重、肥胖 3、多食少动 4、年龄>45岁 5、出生时低体重<5斤 6、有异常分娩史。如有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史、死胎、死产、早产、畸形儿或巨大儿等。

糖尿病有哪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 有典型症状的糖尿病病友通常会主动就诊,而绝大多数的糖尿病病友,特别是2型糖尿病病友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一些不引人注意的不舒服,若不加以注意,则慢慢地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才会出现一些其他并发症症状。 二、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 1、反复生痔长痈、皮肤损伤或手术后伤口不愈合; 2、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或泌尿系感染; 3、不明原因的双眼视力减退、视物模糊; 4、男性不明原因性功能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者; 5、过早发生高血压、冠心病或脑卒中; 6、下肢麻木、烧灼感; 7、尿中有蛋白(微量或明显蛋白尿)。

2型糖尿病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吗? 在临床中发现,前来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儿多数是“小胖墩”,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性,如偏食、嗜食肉类、薯片等油炸类食品,排斥蔬菜、水果,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贪睡,不爱运动,一有时间不是玩电子游戏就是看电视。正是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小胖墩”越来越多,也使2型糖尿病离孩子们越来越近。 夫妻,母子、祖孙之间会“传染”糖尿病吗? 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即父母与孩子之问、爷爷奶奶与孙子孙女之间无论哪一个人得了糖尿病,同家族的人得糖尿病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不会传染糖尿病,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之间,即使有紧密接触,也没有传染糖尿病的可能。 当然,妻子得了糖尿病,不会因为做家务、做饭就把疾病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奶奶也不会因为带孙子就把糖尿病传染给孙子。但是,与糖尿病病友有血缘关系的人到底会不会得糖尿病,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环境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

【关键词】小儿泄泻1范围本指南制订了小儿泄泻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泄泻的诊断和治疗。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泄泻(infantile diarrhea)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同义词:腹泻病(西医学病名)。3诊断 3.1诊断要点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等病史。大便次数和量较平时明显增多。粪质淡黄色、黄绿色或褐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或呈蛋花汤,稀溏或糊状,或夹少量黏液;大便臭。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纳差、口渴、小便少等症。严重者可出现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的表现。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在每日10次以下,大便性状变稀,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加重转化而成。大便每日达10次以上,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本病按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月。慢性腹泻:病程>2月。(1)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2)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

菌培养阳性。 3.2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大便次频、性状稀,有黏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生长。4辨证 4.1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作,发热,烦躁哭闹,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 紫。 4.2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淡红。 4.3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部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或指纹滞。 4.4 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常食后即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 4.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寐时露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指纹色淡。 4.6气阴两伤泻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力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4.7阴竭阳脱泻泻下不止,次频量多,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测试题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测试题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3分) 1、空腹血糖受损()mmol/l,糖耐量减低()mmol/l。 2、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或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水平()。 3、空腹指至少()内无任何热量摄入。 4、()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5、一般情况下,HbA1c的控制目标应小于() 6、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就属低血糖范畴。 7、(妊娠期间)糖耐量减低的诊断标准:妊娠()时进行,空腹();服糖后1小时();服糖后2小时();服糖后3小时()。2个以上时间点高于上述标准可确定诊断。 8、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 9、人每日分泌()单位胰岛素。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2分) 1、妊娠糖尿病患者应选下列何种药物治疗()。 A、胰岛素 B、美吡达 C、拜糖平 D、诺和龙 2、女,28岁。妊娠26周,糖耐量试验血糖水平依次为空腹5.0、1小时9.5、2小时10.8及3小时8.5mmol/L,一周后早餐后2小时血糖为8.9mmol/L,患者系初次妊娠,既往无糖尿病史,诊断为()。

A.糖耐量正常 B.妊娠期糖耐量减低 C.特殊类型糖尿病D.糖尿病合并妊娠3、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A.冠心病 B.眼底病变 C.糖尿病肾病 D.神经病变 4、胰岛素治疗时,以下控制血糖最理想的治疗方案为:() A. 每日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 B.每日三次注射短效胰岛素 C. 每日四次注射短效胰岛素 D. 每日三次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5、产生抗药性最强的胰岛素是() A人胰岛素 B 牛胰岛素 C 赖脯胰岛素 D 门冬胰岛素 6、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0 mmol/L,肝功能ALT 1200U/L。治疗首选下列哪种药物() A 罗格列酮 B瑞格列奈 C胰岛素 D 二甲双胍 7、女,58岁。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6.4 mmol/L,作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PG (血糖)为8.6 mmol/L。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可诊断糖尿病B可排除糖尿病C应重复葡萄糖耐量试验D糖耐量减低 8、胰岛素与磺脲类降糖药共同的不良反应是( ) A 过敏反应 B 粒细胞缺乏 C 低血糖反应 D 胃肠

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8版)(四)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四)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要点提示●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7.0%)则进入药物治疗(A)●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可作为单药治疗的选择,其中,二甲双胍是单药治疗的首选(A)●在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时,可开始二联治疗、三联治疗或胰岛素多次注射(B) 一口服降糖药物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脲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胍类、TZDs、α-糖苷酶抑制剂、SGLT2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增加GLP-1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胍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 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

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 (一)二甲双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双胍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均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的降糖疗效(去除安慰剂效应后)为HbA1c下降1.0%~1.5%,并可减轻体重[101-103]。在我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使HbA1c下降0.7%~1.0%[104-105]。在500~2 000 mg/d剂量范围之间,二甲双胍疗效呈现剂量依赖效应[104,106],在低剂量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DPP-4抑制剂的疗效与将二甲双胍的剂量继续增加所获得的血糖改善程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的比例相似[107-108]。UKPDS结果证明,二甲双胍还可减少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78]。在我国伴冠心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针对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对再发心血管事件影响的临床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的治疗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显著下降相关[109]。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不导致低血糖,但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