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

经济084班前言:我国有四千多年的赋税发展史,古代先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税思想。中国税收原则从古至今的演变对税制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税收原则遵从“轻徭薄赋和公平税负”,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财政思想引入,为中国确立新的税收原则提供借鉴。新中国成立后,结合社会主义特点,在不同时期税收原则有不同特点。文章通过介绍中国税收原则从古至今的演变,得出了其对中国税制改革方向的启示。这些历史启示对于探寻建立健全和完善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税收制度,对当代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民生的不断改善,社会稳定安康及国家政权稳固强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税收税收原则税收制度税收改革

一.税收的产生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税收是与国家有本质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二.我国税收的发展以及税收原则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税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税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一部税收史。在这一部分,将通过税收原则的演变,叙述我国税收的发展。其中,税收原则,是政府征税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1.古代: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而后出现的“赋”与“贡”不同。西周,征收军事物资称“赋”;征收土产物资称“税”。春秋后期,赋与税统一按田亩征收。"赋"远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此外,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有历史典籍可查的对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始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平均产量对土地征税.后来,"赋"和"税"就往往并用了,统称赋税。秦汉时,分别征收土地税、壮丁税和户口税。唐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人丁为本”的税收制度。唐玄宗时,,为了弥补国家财政不足,在租庸调制以外,又将地税和户税定为常税。赋税制度开始由“以人丁为本”向“以资产为宗”过渡,开创了我国赋税改革的新思路。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确立了我国“以资产为宗”的赋税制度。

因此,西周、春秋战国、汉、唐这四个阶段的赋税制度体现“轻徭薄赋”和“税负公平”的原则。

2.近代:清末时期,内官场腐败,外强国入侵,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割地赔款、官员腐败需要征收大量的税收以保证支出,所以实行重税负原则。北洋政府时期期处于军阀割据时代,战乱频繁,政府并没有处理好计划中的财

政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原则,划分国地税,同时引入西方效率、公平和适当原则等这些原则,而是加重税负以补充战需要。国民政府时期主张民生主义的税收原则,努力实现分配平均,力谋收入充足,力推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但均未付诸实践。

因此,中国近代的税制主要体现“重税赋”和“注重民生的税负公平”原则。

3.现代:建国初期主要强调财政原则,简化税制,合理负担。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时期的税收原则的实质主要是强调区别对待。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税收原则,简化税制达到极点,税收收入只占财政收入的30%左右,税收的杠杆作用极大的削弱。改革开放前期,党和国家着重提出了“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体现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规范税制等税收原则。1994 年中国进行了税制大改革,税收原则也相应得到完善,具体体现在:①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总体税负水平适当原则,既要保证财政收入,又能发展生产。②公平原则③效率原则④财政原则。⑤税务行政原则。

三.现状及启示

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而财政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处理好我国的税收制度有着重要意义。由上面对我国各个时代税收制度、税收原则的综述可以知道,税收是在不断演变的。这些转变是根据当时的国情以及实际情况确定的。税收政策和措施必须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相一致。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我们税收制度的现状,追根寻因进行深化改革。深化税制改革,能够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我国税收制度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又存在怎样的缺陷呢?该怎么深化税制改革呢?第一,税收效率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税收宏观调节增加了当前结构的不合理因素,税收优化资源配置作用难以充分表现。同时,税收制度的频繁变动给纳税人增加了较多纳税成本,再加上其它社会性和制度性原因,导致纳税人负担较重。第二,税收在促进公平上没有充分发挥。由于缺少必要的分配调节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导致税收在平抑收入差距、公平竞争上表现效果不明显。第三,税收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政府税收质量、规模

和税收调节方向不能链接当前与将来、现实与可能,还没有建立起来合理的纳税环境和牢固的公共财政思想,政府课税仍旧停留在单纯收入保障上,税收环境的改善任重而道远。

而要进行深化的改革首先要深化对税收职能的认识。税收职能是税收固有的职责和功能,是税收本质的反映和体现。正确认识税收的职能,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治的稳定。其次是优化结构,这是深化税制的关键。根据经济改革形势的需要,当前,优化税制结构主要的任务是合理规范管理权限,调整改善税种结构,健全完善运行机制,保证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战略调整。再次则是规范政策,这是深化税制改革的保证。

四.结论: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收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税收制度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的过程。税收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历代的税改制定确实可行的税收制度,以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的稳

定安康。

参考文献:

1.周华《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思考》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2月第五卷第一期

2.周倩倩李小龙《新中国税收制度演变探析》经营管理者 2009年第04期

3. 刘楠楠《浅析中国税收原则》经营管理者 2009年第21期4

4.欧阳秀兰《明末清初税制影响政权兴衰的历史启示》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年第12期

5. 邓远军《我国当代税收原则新论》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5 年3 月第10 卷第1 期

6. 王晓娟《浅谈当前中国税收存在的几点问题》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年第14期

7.《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7436406.html,/hjsw_view.aspx?ContentId=1628&CategoryId=52

浅谈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

浅谈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 浅谈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 我国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国税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必须以和谐民生为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的税制改革是以适应对外开放需要,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突破口的。后来,又先后分两步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改革,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1994年,国家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税制改革。这次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 一、不断创新思想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杠杆之一。税收工作不能就税收论税收,必须把税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过去,我们的税收观念比较单一,偏重于强调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发挥税收调控经济、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滞后于现实要求。加快发展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各级的思想解放不深入,观念认识跟不上;面前的机遇认不准,抓不住;面临的形势看不清,吃不透。这就可能丧失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遇。所以,观念更新的任务十分紧迫,既要做好“破”的工作,又要积极开展“立”的探索。要破除求稳怕乱的思想,树立紧跟形势发展的时代紧迫感,找机遇,抓机遇,抢机遇,把各种机遇转化为国税

建设的动力;要破除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的思想观念,树立差距意识和忧患意识,找差距,查不足,确定新的起点,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奋发有为的精神;要破除只囿于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思想,树立全面发展和全面竞争的意识,不断地审视周围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动态,保持“爬坡”状态,形成自我加压的态势,只有奋进才不致于后退。 二、强化基础管理 健全税收岗责体系。优化简化流程,建立普遍适用的业务操作规程,促进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有效解决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规范流程节点设置。做到受理、调查、核批在股室间严格分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跟踪监测,及时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异常举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一旦发现疑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把可能存在的执法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改进所得税管理方法。要加强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着重抓好规范收入确认、税前扣除两大环节;对一般税源企业突出行业评估,要完善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加强所得税的后续管理,全面提升所得税管理水平;强化涉外税收和出口退税管理。要认真分析涉外税收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把握国际税源流动规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涉外企业申报、纳税评估、税务审计、日常控管、与反避税融为一体的跨国税源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反避税工作的新领域。同时,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完善征退联动机制,简化优化退税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支持出口企业发展的同时防范管理风险。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无疑,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在当时这种政治结合的方式,真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最终没能经得住考验,两次合作,成果显著,然而最终都以破裂告终,在这里我们来谈谈第一次合作。 首先,国民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党,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政党,经过早期的同盟会以及中华革命党人的不断实践,可以说国民党已经有“资格”、有能力来引导中国的变革。然而,尽管这个政党最有影响力,又是“元老”,但其内部成分却极其复杂,它的成员有早期革命党人,有立宪派人物,甚至掺杂有华侨以及一些社会激进分子,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政治投机者,何谈革命,何谈救国?从阶级性质来看,它代表的是地主买办和大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都与帝国主义以及腐朽的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阶级构成,也是导致后来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人员散漫,政治思想及其保守,它也就无法单独主导中国革命!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个毫无治党治国经验,但是它充满激情充满战斗力,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政党,它思想先进,党员积极活跃,革命思想彻底,又有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这样一支新兴的政党注定将来能主导中国未来的航向。但同时它又经验不足,人员少,其影响力远不如国民党。所以要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与当时的国民党合作,这也是一次学习经验,壮大自己的机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开展各地的工人运动,以此逐渐壮大无产阶级,使社会各界认识看到无产阶级是一直具有强大潜在力量的阶级。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而当时的孙中山,可以说他开展的一切革命活动,都是在依赖各地军阀的支持,尽管有自己的政党,却没有属于国民党自己的军队。而且面对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人事散漫,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迫切需要进行改组,需要进行一次“大换血”。此时在各地开展的工人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如此,国共双方都有进行合作的意愿,在双方多次商榷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将要开始了。 由于反帝反封建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国共两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关于其合作方式,相信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合作是所谓的“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神话自然观的启示》

中国古代神话自然观的启示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时期,中国远古人民由于对自然规律与人文规律缺乏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已经了解的现象以及对人类本身的探索,而对宇宙自然、人类本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进行合理的解释。神话的主人公包括神祗、始祖、文化英雄、神圣动物等。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意义有很多种,大致分为以下六种: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以及人类对自然抗争的神话。通过这些神话,可以看出远古人民对于自然的探索,对历史的铭记,对造福于人民的发明家的赞扬,以及带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英雄的崇敬。下面对这六种神话分别进行介绍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自然观的启示。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最著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他从卵状的混沌中劈开了天地,同时自身化为万物。在这则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们对于天地的理解,他们认识天上初始是卵状,这是从自然生活中观察燕子等动物的生殖方式而得出的结论。而盘古主动的开天劈地则体现了古人们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神话中“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则体现了古人们的阴阳太极思维。盘古化为万物,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则体现了古人们对于人与自然想到对应关系的理解。 从创世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民对于自然的创始的理解是根于人力的,盘古是人力的象征。远古人民尚且如此自信,我们现在更应该相信人类本身的力量,对于如今还无法掌控的地震、海啸等,我们应该以自信的心态去研究它们,争取早日掌握它们的规律,从而造福人类。 神话所体现的阴阳太极观念也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到原子时发现原子也是由阴阳相对的两部分组成,这说明我们古人对于自然本质的理解还是很正确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世上大部分物质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比如太阳为阳,则月亮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这种阴阳相对相生的关系正是用统一的观点看对立事物观的反映。 神话中盘古身化万物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启示我们人来自于自然,死后也终将回归大自然,化为万物。所以我们应该善待自然,因为她既是我们的母亲,也将是我们最终的归宿。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可分割,因而善待大自然在今天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始祖神话 始祖神话是远古人民对于人类自身起源的想像与解释。中国比较出名的始祖神话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女娲用泥土造人,最后“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而正是女娲造人方式的不同,因而古人们认为“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这是远古人民对于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差异的自行阐释。体现了古人们的等级观念以及命运来自于出身并命中注定的观念。而女娲造人则反映了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对于人类发展的具

明清神魔小说编创方式及其演变_纪德君

神魔小说是明清通俗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类小说多以神佛魔怪的出身修行、斗法飞升等为题材内容,故事情节奇谲诡异、真幻相间,变相地表现了现实社会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神魔小说是在明代中后期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在《西游记》的示范和影响下,迅速崛起并蔚为大观的,至清末作品数量达80余种。如此繁夥的神魔小说是采用什么方式编创出来的?又有哪些因素制约了神魔小说的编创方式及其演化?本文试从神魔小说的编创者、出版者、评点者和接受者的互动关系入手,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西游记》与神魔小说编创方式的确立 《西游记》是怎么写成的?以往学者在探讨其成书过程时多指出它是采用“滚雪球”的方式累积而成的。因为早在《西游记》成书以前,“西游”故事就曾以宗教传说、戏曲、说唱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从《西游记》中通俗唱词的大量穿插与故事情节的程式化等现象,也可以看出它脱胎于俗文学的痕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编创者只需对民间流传的西游故事进行一番整理、编辑和修订,就可以使之成为一部伟大的名著。事实上,只要将小说《西游记》与此前的西游故事略作比较,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从题材内容的拓展、故事情节的建构,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西游记》都不只是简单的继承和吸纳,而是进行了脱胎换骨的艺术再创造。 其一,编创者对西游故事的题材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丰富与拓展,使唐僧师徒遇到的磨难猛增至“九九八十一难”;仅经过的人间国度就有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陀国、比丘国、凤仙郡、玉华县、天竺国、铜台府等;而妖魔数量也空前增多,除《西游记平活》所列之外,又有尸魔、黄袍怪、金角与银角大王、鼍龙怪、虎力羊力与鹿力三仙、金鱼精、青牛精、蝎子精、六耳猕猴、九头虫、黄眉怪、金毛犼、白鹿怪、豹魔王、九头狮、犀牛怪,等等,真可谓无怪不有。 其二,与“八十一难”相联系的是“降魔伏怪”叙事模式的重新建构。本来,这一模式在杂剧、平明清神魔小说编创方式及其演变* 纪德君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5BZW02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纪德君,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神魔小说是在《西游记》确立的编创方式的影响下,经由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的模仿、炮制,迅 速走向繁荣的;又在小说评点的引导下,在心学思潮的濡染下,继承、发展了《西游记》寓言、讽世的创作手法;后来,世情小说的勃兴、时势的变迁、读者阅读需求和审美口味的转移,导致神魔小说一方面向荒诞寓意的创作路子上拓进,另一方面又朝着与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合流的方向蜕变。 [关键词]西游记神魔小说编创方式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 06-0142-06 2009年第6期 142--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力量的一次大组合。它对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们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发表的《对于时局的主张》和“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开始提出联合国民党的问题。8月,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的问题。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根据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为了推翻强大的敌人的统治,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组织广泛地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也由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用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可以吸收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发展,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等问题。1922年初,马林向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孙中山在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达林的谈话中,也表示了他同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应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共产国际积极疏通国共两党的关系,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汇报作出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形式问题的重大决策。会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等先后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和5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和《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正确地指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实现工农联盟,“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讨论时,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怀疑国共合作的“左”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经过热烈争论,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为委员长。中共“三大”确定的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推动了孙中山国民党的改组,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为迎接国民革命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从1922年9月起开始改组国民党。经历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深感“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欢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进行国民党改组的工作。 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会议,商讨改组国民党问题,指定丁惟汾、陈独秀等9人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研究生作业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上课老师:胡广丽 姓名:朱涛 学号:2012020180 学院:能源学院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姓名:朱涛学号:2012020180 任课老师:胡广丽 摘要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1]。要了解自然观首先要了解自然观的历史与发展。本文依次讲述了了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指出各阶段自然观的特点及意义。只有理清自然观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对其进行全面深刻地剖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而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自然观;宗教神学;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对自然界的看法主要受两个因素的限制:一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二是受到和生产力相应的科学水平的限制。在这两个因素之中,生产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为对自然界的认识要通过科学来实现,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2]。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自然观也不同 一、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初尝试,是想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3]。我们把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统称为古代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的是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认为万物有共同的组成成分,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把精神看作是物质的派生物。古代朴素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提供了一幅自然界的总图景。但它也有历史局限:它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表现出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等历史局限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古代自然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勾画了自然界的总画面。它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具体地说,古代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力求简单;第二,认为万物的本原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物质;第三,整体直观性;第四,富于想象;第五,深信和谐;第六,相信守恒;第七,合乎常识[4]。 古代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起来,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总的观点的问

最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且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联系的内部届性,从而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白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联系,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么,宇宙的过左和未来都会呈现在跟前。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拉普拉斯决定论。但是,混沟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这类情况不是稀有的特例,而是普迫行为,完全确定论的描述在牛顿力学中仅限于稀如风毛磷角的特例。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因此,不问是否合可能,总是把复杂性完全简化为简单性来处理(实质上是人为地消除复杂性),其基本的方法是分析的、还原的。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把注意力转向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系统,研究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的一面,表明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被看做是许多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存在着要素之间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正如普里戈金在《探

形象北欧:外国老人生活方式启示录

形象北欧:外国老人生活方式启示录 濒临北极的北欧四国,在许多人眼里,那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那里不仅有神奇的极昼极夜极光现象,还是传奇的圣诞老人的故乡,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诺贝尔、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诞生和成长之地。 在这样一个钟灵毓秀的国度,人们不仅对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幸福感比较强,而且老人也比较长寿。瑞典人的平均寿命正逐年延长,早在1988年该国的男子平均寿命已为74岁,女子为84岁,仅次于号称“长寿之国”的日本,列世界第二位;2001年,挪威的平均寿命为78.7岁;芬兰也是世界上的长寿国之一,近年来,该国的人均寿命为80.5岁;而丹麦,也有“高龄天堂”之美誉。 北欧人缘何如此长寿?因了什么生活得这样和谐与幸福? 北欧四国有完善的社会养老福利制度,可能有人觉得,有这样富裕的生活条件怎么能不感到幸福?我们的国家还处在发展中,生活条件根本无法相比。 幸福真的仅仅来自于丰厚的物质条件吗?答案是什么? 今年5月的夏季,在北欧最美的季节,记者考察了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四国,和四国的老人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分享了各国的民俗风情和地方文化,感受了他们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 走访中,记者深深感到,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许北欧四国的养老模式及生活方式在中国确实没有直接可借用性,但他们的一些生活理念和人生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因为不管是富裕还是非富裕国家,都有着人类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可依托在国民的生活理念、人生态度和生活追求上。优越的生活条件固然可以成为民众幸福的基础,但幸福与快乐不完全是因为物质上的丰富,更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指数是否高,与它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人文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才是生活的核心,幸福、长寿的根源。 许多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形态经历了深刻而剧烈的变革,但对于自然简单悠闲生活的回归与不懈追求,却随着世事的变迁,愈发显得更为迫切。 扫描北欧人的现实生活 连日里穿梭在北欧四国的几个主要城市,记者看到了一些最普通又最有代表性的生活画面,这些普通而又典型的生活场景,其实浸润着一个民族的生活观念和理念,透视着这个民族深邃的文化习俗。虽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仍然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但是,简单、悠闲的生活却是北欧四国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共同感受。许多年过去了,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形态经历了深刻而剧烈的变革,但对于自然简单悠闲生活的回归与不懈追求,却随着世事的变迁,愈发显得更为迫切。 ——镜头之一:简单、悠闲是北欧人生活的主体 轻松而悠闲的生活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到达赫尔辛基的时候只是当地时间下午三点多钟,可是,从机场到宾馆的路上,记者却没有看见一个行人。路过市中心,只见街上行人稀

中国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剖析

中国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剖析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全面实施财政税收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平稳增长。 财政税收体制对具体工作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完善财政税收的各项政策,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从财政税收的作用来看,财政税收的实施可以优化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收入分配平衡协调、社会公平正义,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我国在财政税收体制的引导下可以更好的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因此财政税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财政税收的政策体制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完善,只有拥有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顺利推向前进,我国未来才会拥有更加繁荣的景象。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可以更好的维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一、财政支出、预算体制、税制转型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了一系列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其中主要体现是国库支付方式发生改变,采取了集中模式,集中支付方式对国库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思路和途径。 政府米购一直是各级部门关心的大事,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政府米购的相关政策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米购过程更加透明,米购模式更加先进

[1] 因此对财政体制改革对深化政策采购制度改革起到积极重要作用。 财政绩效管理一直是政府财政改革的焦点问题,通过财政改革促进政府财政绩效考核的完善,对政府财政绩效考核的力度更大,实施方案更加明确,因此财政制度的优化发展对我国政府各项事业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必须积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达到优化政府各项事业的最终目的。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得到很好的优化,其改变传统的采购模式采取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为政府采购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政府绩效考核的力度加大,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合理的体制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很难实现事业上的突破,根本原因是体制出了问题,没有良好体制的支撑,各项事业很难得到发展。 因此为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目标迈进,必须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只有体制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带动其他事业向前发展。 伴随着我国财政支出体制的完善,支出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我国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中主要表现在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加大,科技教育人文方面得到空前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 一系列的财政投入改变了我国以往的社会面貌,加快了我国全面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孙中山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之后,“革命党名义取消,中华民国即为官僚武人所摧残”,“名虽为民国,实为官僚国,革命目的未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孙中山继续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但中国革命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尤其是第二次护法斗争的失败,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了一次最痛心的失败。通过这次事件,孙中山深切认识到不能“单独倚靠兵力”,而要依靠党的力量。但当时的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杂”,“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国民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组织纪律,无一不存在严重缺陷。孙中山痛感这个当有彻底改造之必要。 在孙中山的奋斗历史中,曾多次向帝国主义国家呼吁援助,而其结果总是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军阀反对他。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和列宁与苏俄政府开始函电来往。从1919年起,开始同共产国际和苏俄方面的有关人士接触,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魏金斯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先后与孙中山举行会晤,建议他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并同中国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孙中山从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进一步了解和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只有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才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这时,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并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予有力支持。1922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遭到陈炯明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赞扬国民党在中国现存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申明“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 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的主张。这时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同国民党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 160304270213 归振翔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在神话和原始宗教那里,自然界不是处于变幻莫测的混沌状态,而是被划分为一些明确的区域,划分为一些行动的范围。其中,每一区域和范围都由一个专门的神来统辖,从而显得井然有序,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这是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核心观念,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祈祷、赞颂、占卜、祭祀、图腾崇拜等复杂的仪式活动,来达到人与神灵的沟通,并借助神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力量就在于人与超自然神力恰当联系和合作,人类通过服从自然力的方式达到控制和调节自然的目的。 生活中就处处存在着自然观。在我国苏轼作为宋代多能多产、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自然观思想可以看作是对老庄思想的一种传承与

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吴俊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生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种形势下面临的的历史任务是有关系的; (2)理解合作的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需要合作的原因; (3)明白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在合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懂得宏观把握 2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问:同学们看过书了,知道此图代表的是那次事件呢?这次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他的 背景是什么呢? 3总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四大原因 ?一、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面临的历史任务 ?二、国共两党对合作的需求 ?三、孙中山的作用 ?四、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4第一次国共合作 ?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 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 ?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5原因一分析 ?请学生大声朗读“国内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段 ?请学生先试着自己整理下本段的关键内容,提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什么?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又是什么? 6原因一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下吧 7/1)列强操纵 ?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产业地产】美国产业地产百年发展启示录

导读:产业地产作为一种独立的房地产业态,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仅仅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间也形成了一些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整体而言,人们对产业地产仍然知之甚浅。相对中国而言,系统记录美国产业地产发展演变的翔实数据资料却可回溯到100多年前,这为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美国产业地产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人们不禁要问,美国产业地产的百年发展,对中国又有何启示意义?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产业地产逐渐从混沌走向清晰,最终达到分门别类,遵循各自规律独立发展,这是美国产业地产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产业地产的发展也必将沿着不同的细分领域演进,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征。 在美国,相对于住宅、商业地产、写字楼等房地产来说,产业地产无论从建筑面积来看,还是从价值总量来说,都是构成房地产行业的最大的组成部分。美国产业地产的建筑面积高达23.2亿平方米,包括4大类12小类。 在美国产业地产的总量中,仓储配送类产业地产是规模最大的产业地产类型,占到美国产业地产总量的55%以上,接近13亿平方米。制造类产业地产是美国产业地产的第二大组成部分,大约占美国产业地产建筑面积总量的30%,接近7亿平方米。柔性型产业地产是美国产业地产的第三大组成部分,总量约为1.9亿平方米,约占美国产业地产建筑面积总量的8%。除此之外,则是货运类产业地产以及那些难以进行类别归属的产业地产,总量约为1.4亿平方米,约占美国产业地产建筑面积总量的7%。 无论是从产业地产市场化发展历程来看,还是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来说,中国产业地产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美国。

其一,中国产业地产社会化程度不高,依附于其主导产业,并未以一种独立的业态,以社会化、市场化的形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独立力量,譬如,重型配送类产业地产、重工业制造类产业地产和机场飞机库产业地产。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将是各类产业地产发展的必然方向,目前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低的领域将蕴含着发展机遇。 其二,由于中美产业结构之间的差异,以及土地要素禀赋的不同,使得中国产业地产各组成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显著不同于美国。譬如,由于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研发柔性型产业地产和办公展览型产业地产在产业地产总量中占比相对较低。由于中国工业用地供应相对较多,开发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使得货架式仓储配送类产业地产在仓储配送类产业地产总量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正在急剧变迁,劳动、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禀赋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不同类型产业地产的相对过剩、相对不足和市场空白会骤然凸显,快速转型和抢占市场空白成为当前格外需要关注的事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