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沙理工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习题

长沙理工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习题

长沙理工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习题
长沙理工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业习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创造性

2.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 )

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德意志意识形态》

3.从1872年到1904年这一革命和平发展时期,出现的机会主义主要是 ( )

A.第二国际修正主义

B.拉萨尔主义

C.杜林的社会主义

D.英国工联主义

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 ( )

A.为了政治权力而进行的

B.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

C.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的

D.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

5.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

6.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 )

A. 唯心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 )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8.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 (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配第

9.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这样的基础( )

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

D.流通理论

(二)双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是 ( )( )

A.唯物史观的发现

B.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

C.剩余价值的发现

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创立

E.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2.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影响较大的是( )( )

A.康德

B.费希特

C.谢林

D.黑格尔

E.费尔巴哈

3.列宁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的主要是 ( )( )

A.伯恩施坦

B.考茨基

C.布哈林

D.杜林

E.拉萨尔

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 )( )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西斯蒙第

E.布阿吉尔贝尔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 )

A.细胞学说

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C.生物进化论

D.电学学说

E.原子学说

6.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 ( )( )

A.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

B.英国的欧文

C.意大利的托玛斯·康帕内拉

D.英国的托玛斯·莫尔

E.法国的摩莱里

7.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内容上说是 ( )( )

A.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D.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E.真理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8.科学社会主义是 ( )( )

A.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

B.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C.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明和运用

E.与空想社会主义基本一致

9.下列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 )( )

A.马克思主义只是经验科学方法

B.马克思主义只是政治战略策略原则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

D.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E.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

10.下列哪些说法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一致 ( )( )

A.科技史观

B.历史人学

C.唯物史观

D.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E.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 )( )( )( )(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阶级性

D.实践性

E.理论性

2.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 ) ( )( ) ( ) ( )

A.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B.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

C.意大利工人的罢工运动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装起义

E.荷兰工人夺取政权的斗争

3.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了 ( )( ) ( )( ) ( )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新阶段

B.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C.无产阶级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还不成熟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E.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主义是 ( )( )( )( )( )

A.科学的世界观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政治战略策略原则

D.历史解释准则

E.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5. 19世纪40-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和清算了 ( )( ) ( ) ( ) ( )

A.蒲鲁东主义

B.工联主义

C.拉萨尔主义

D.巴枯宁主义

E.杜林的假社会主义

6.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通过下列活动完成的 ( ) ( )( ) ( )( )

A.编辑《莱茵报》

B.批判黑格尔哲学

C.创办《德法年鉴》

D.撰写《共产党宣言》

E.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

7.恩格斯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是通过下列活动完成的 ( ) ( )( ) ( ) ( )

A.调查和分析英国社会状况

B.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C.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D.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E.写作《共产党宣言》

8.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 ( ) ( ) ( ) ( ) (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E.科学社会主义

9.西方社会思潮是 ( )( )( )( )( )

A.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B.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

C.可以用来“补充”和“修改”马克思主义

D.不是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

E.可以为资产阶级服务,也可以为全人类服务

(四)辨析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不是建设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包容一切科学的知识总库。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的“理论拼盘”。

4.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

5.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五)简答题

1.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怎样做到既反对教条主义又反对修正主义,坚持科学的态度?

2.怎样理解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6.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

7.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整的科学体系?在当代歪曲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手法有

哪些?

9.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了什么?

10.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1.为什么说“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1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13.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14.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旗帜,永葆青春的奥秘何在?

15.如何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六)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为什么不能用西方社会思潮“补充”、“修改”马克思主义?

2.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以及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

3.为什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为什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5.为什么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七)分析说明题 (材料题)

1.毛泽东指出:“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

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2.马克思当年曾经指出过,不能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理论。用列宁的话说:“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3.列宁说:“马克思的学说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指出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当前的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

A.主观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观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8.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主观愿望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0. 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情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2.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4.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15.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

B.唯意识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物与物的关系

16.“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这是

(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7.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

19.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体现了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2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 (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2.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自然界的变化 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 D.脑量的增加

23.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 )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2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2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27.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8.“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的观点是()

A.一切哲学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可知论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29.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0.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说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3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

3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33.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事物的量变

D. 事物的质变

34.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

A.均衡论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35.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3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的方法

B.逻辑推理的方法

C.矛盾分析的方法

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37.要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前提或关键是认识( )

A.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B. 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 事物的主要矛盾

D. 矛盾的主要方面

38.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原理

3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4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43.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44.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

A.世界的物质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辩证的否定

45.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46.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 )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

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

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4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4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 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D.要针对矛盾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4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5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51.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2.“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5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 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 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二、多项选择题

1.造大楼先在图纸上设计,然后根据图纸造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可以创造世界

E.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E.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E.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本身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作世界本原,因此它 ( )

A.不能解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C.经不起科学发展的考验 D.必然倒向不可知论

E.把特殊的物质结构认为是物质的一般

5.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或事例的是

A. 宇宙有正负宇宙,负宇宙由亡灵组成

B. 电脑可以预测人的前途和命运

C. 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距离发生感应

D.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E. “神非即形也,形非即神也;生则合而为用,死则形留而神逝”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所揭示的是( )

A.意识就是物质 B.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D. 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E.意识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

7.《传习录》记载:“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8.人的意识的主观方面表现为 ( )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9.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0.从起源和产生看 ( )

A.意识是人先天具有的

B.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意识的产生最初直接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D.“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E.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1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 )

A. 内在统一的

B. 解放思想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C. 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也是一种盲目蛮干

D. 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E. 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

1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E.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13.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上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都改变了,而且它腐烂起来了,丧失了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表明( )

A. 部分和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B.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C.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D. 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E. 离开整体研究部分和脱离部分研究整体都是有缺陷的

14.下列说法属于错误的有( )

A. “天不变,道亦不变”

B.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C.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D. “光阴一去不复返”

E. “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

15.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 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

C.急躁冒进的表现

D.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E. 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16.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极必反

C.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E.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

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

E.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19. “祸福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表明祸与福的(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包含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E.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还是彼此孤立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还是凝固不变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

D.世界是可以认识还是不可以认识

E.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在矛盾的同一性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 )

A.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的对立

B.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

C.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

D.否认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性

E.否认要在同一性中看到斗争

22.下列说法体现正确对待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B.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E.退避三舍,声东击西

23.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B.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C.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

E.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E.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25.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其表现有( )

A.联系是运动的前提

B.联系构成运动

C.运动是联系的表现

D. 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

E. 没有运动就没有联系

26.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E.否认人的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27.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

A.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B.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C.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D.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E.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把部分与整体割裂开来加以研究

28.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E.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29.事物发展中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

A.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C.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D.重视重点和非重点的相互区别

E.重视重点和非重点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30.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C.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D.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31.在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所含的哲理是()

A.现代化的质变之前的量变

B.现代化质变之前的部分质变

C.纯粹质变

D.纯粹量变

E.一定的质与量的统一

32.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观点或做法有()

A.千里之堤,始于足下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 九尺之台,起于磊土

D. 防微杜渐

E. 拔苗助长

33.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

A.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C.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E.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34.掌握辩证的否定观的重要意义是()

A.坚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承认肯定与否定不能相容

C.承认新事物中留有旧事物的因素

D.承认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

E.以继承、批判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5.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面是利,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面是弊,给我国带来了风险,提出了挑战。总的来说,利大于弊。我们必须兴利除弊,抓住机遇,化解风险。这说明( )

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D.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E.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辨析题

1.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

2.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同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并不矛盾

3.存在就是被感知

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5.正确意识的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6. 既然联系是普遍的,因而联系是无条件的。

7.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8. 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则不完全包含个别。

9. 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1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12. 理想是不现实的。

13.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具有共同的因素。

14.“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15. 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四、材料分析题:

(一)材料1:“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阿芬那留斯)

材料2:“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材料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列宁)材料4:“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话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

材料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1、2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2)材料3、4、5涉及了什么问题,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

(二)材料1: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材料2: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主张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路线” 。

材料 3:“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

请回答:

( 1 )上述材料说明在认识路线上存在那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 2 ) 材料1、3表明的基本思想一致吗?试用哲学原理分析它们各自的观点

(三)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有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五.简答题和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3.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为什么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 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并

据此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统一关系。

6. 怎样正确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8. 试述矛盾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9. 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0. 处理矛盾的方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为什么?

11. 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地处

理矛盾,就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如何运用这一原理理解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 )

A矛盾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

A.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只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C.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D.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进而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4.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

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D.正确的观点,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它

6.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认识论基本原则问题上体现为( )

A. 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7.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 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B. 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C. 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D.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8.教条主义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在实际工作中犯了 (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9.“在我们的视野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1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3.“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物主义的观点

1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15.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16.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7.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到780nm,称为可

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说来,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蔚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C.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域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1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 )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1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20.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

A.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C. 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D. 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21.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根源是()

A.先天的 B. 后天的 C. 主观的 D. 客观的

22.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23.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实质是 (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不可知论的思想表现

C.根据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4.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A.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 达到理性认识

C.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C. 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6.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 人的实践活动

B. 工具的创造与使用

C.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D.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 )

A.诡辩论观点

B.实用主义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3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 永恒性

B. 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31.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32.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3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

A. 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 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36.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论

B. 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论

C. 旧唯心主义实践论

D. 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论

37.“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

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38.真理多元论的错误实质在于 ( )

A.否认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否认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D.否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39.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40. 人类在科学研究中把握到电能的规律和原理,把这个成果运用到生产领域,研制生产出各种电器,方便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这一事实说明了(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

C.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就看( )

A.它是否有用

B.在它面前人人是否平等

C.它是否是公认的

D.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E.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2.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它( )

A.是多样的

B.是惟一的

C.是绝对的

D.是客观的

E.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B.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C.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E.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5.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C.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要使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

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说明 (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E.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9.“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E.有用的就是真理

10.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

D.绝对主义

E.相对主义

11.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 )

A.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C.实践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对人有用

D.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2.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在: ( )

A.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化

B.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应用和体现

C.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理论基础

D.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E.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基础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

13.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

泛和深刻。这一哲学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 )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E.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1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

15.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

A.理论要指导实践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重要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检验正确与否

E.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

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

B.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的因素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17.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

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 )

A.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科学的认识规律性

E.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提出的一些理论,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 )

A.随着时间的转移已不具有真理性

B.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D.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结合

E. 有了新的突破

20.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

A.客观事物本身及其规律本身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并不否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D.多数人承认的思想和观点

E.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1.“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

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22.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 )

A.在相对真理中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世界是不可穷尽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E.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2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指 ( )

A.相对真理离不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可以离开相对真理

B.任何真理的发展是绝对性、相对性的统一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渗透

24.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 )

A.相对寓于绝对之中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E.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25.有人说:“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提出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还不能证明它是真理,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不承认党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 ( )

A.是建立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的

B.是经过试点证明其正确后制定的

C.只有在执行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

D.是马列主义指导下对现状经过调查研究制定的

E.都能在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26.我们党的组织原则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有人就认为多数人的意见永远是真理。这个观点是 ( )

A.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B.把真理的内容看作是人们的主观意志

C.把对同一对象的认识看作只能有一个真理

D.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E.否认有时真理是在少数人手里

2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28.真理具有 ( )

A.具体性

B.全面性

C.过程性

D.客观性

E.普遍性

2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0.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

B.要有明显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E.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辨析题

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2、说真理具有相对性,就是说真理里面包含着错误。

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4、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就是绝对主义真理观。

5、社会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6、理论高于实践,因为理论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和特点。

7、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要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

2018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

一、判断题(要求:只判断正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错误) 2.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正确) 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正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5. 世界统一于物质。(正确) 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概念——判断——推理(错误) 二、简答题 1.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有客观的特性,它的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真理绝对的一面。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难以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由此会产生真理的相对性。 (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是有一定相对性的,但是放到无限的时空有无限智慧的凝结,又可以使人类不断接近绝对的真理。 (4)认识到真理有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因为我们需要真理,正是源自它的客观性造成的绝对性. 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加强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呼唤。 3.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作业 1.第4题 空间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5题 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一切运动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的灭亡 D.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6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4.第7题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B.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 D.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5.第8题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9题 规律是()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7.第10题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 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8.第16题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9.第17题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0.第18题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1.第19题 社会改革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D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D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C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D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D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D ) A.货币量 B.使用价值的量 C.商品的有用程度 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D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考试批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201803考试批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学生姓名马玉龙学习中心安徽淮南毛集电大奥鹏 学号120905211000153考号120905211000153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层次高起专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大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一、凡是大作业的课程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指定网址提交电子版作业: 1、提交网址:http://202.152.187.8:8081/schoolwork/login.aspx 2、提交起止时间:2018年2月11日-3月18日23:00; 二、电子版大作业提交须知: 1、输入的用户名为学院学生平台用户名; 2、课程考试号可以登陆学生平台,在页面右上角的“个人中心”中查询,为7位的数字; 3、提交的文档格式必须为word文档,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 4、严格按照课程名称提交相应课程大作业,提交错误的大作业,按0分处理; 三、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不得拖延,逾期不交者,按0分处理; 四、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大作业,将酌情扣分。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材料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材料3]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陆久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9-01 10:11:2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反映论的观点 ? B. 可知论的观点 ? C. 实践的观点 ? D. 辩证法的观点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B.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 C.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D.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 B.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2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展开解析

解析 4. (5分) ? A.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B. 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 D.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3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 B. 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 C. 对人们有用的观点或者理论 ? D.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真理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马克思原理阅读作业

20 钱佳麟经济与管理学院 1.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及其继承者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马克思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社会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恩格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列宁 这几天我翻阅了一下苏汉诺夫的革命轧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我国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和第二国际全体英雄们一样迂腐。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过去的盲目模仿,至于他们非常怯懦,甚至于其中的优秀人物一听说要稍微离开一下德国这个榜样,也要持保留态度,至于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整个革命中充分表现出来的这种特性,就更不用说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3

作业一 第1题(4分)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 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上帝创造世界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第2题(4分)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第3题(4分)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第4题(4分)劳动对象是指(C)。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第5题(4分)辩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第6题(4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第7题(4分)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A)。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第8题(4分)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第9题(4分)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第10题(4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D)。B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论述: 第1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身。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常说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 第2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3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