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共10课时)

第1——2课时

高考频点整体感知

一、专题解说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散文文本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

其中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考点一:理解含义(意)

理解是考试大纲对散文阅读能力要求之一。理解含意包括两种类型: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意)”在近十几年的高考中出现频率为100%,分值为3~6分。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诠释的规范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点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重要把握以下三类词:

类型

解说

对应题型

示例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标题词语含义的理解

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标题“针挑土”的丰富内涵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标题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2011年四川卷T16考查标题“锈损了的铁铃铛”中“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2011年北京卷T18考查文眼“雪”的重要作用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针挑土”的丰富内涵

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或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2011年湖南卷T16考查到“大鹏”的形象的理解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显示事物差异的词语

2011年天津卷T18考查选择恰当的词语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表明事物特征的词语

2011年湖北卷T17考查形容赵树理外貌的词语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运用特殊手法的词语

2011年大纲全国卷卷T14考查对“穿针引线”的理解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容易表面化理解的语词

2011年四川卷T14对“尽情地唱过”中“唱过”的理解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容易在理解上顾此失彼的词语

2011年江苏卷T17理解“挖”的深意,要结合“捧”来理解

考点二:概括文意

概括文意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它又可分为整体归纳(针对全文)和局部归纳(针对段落或某一特定对象)。涵盖段意归纳概括、主题归纳概括、原因归纳概括、情感归纳概括、形象特点归纳概括等多种形式。

段意归纳

概括主题

归纳概括

如2011年湖北卷T19: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

如2010年湖南卷T17: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原因

归纳

概括

如2011年天津卷T17: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

如2011年湖南卷T16: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如2011年广东卷T18: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

情感

归纳

概括

如2011年福建卷T15: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2011年大纲全国卷T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

归纳概括

如2011年北京卷T18: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2010年湖南卷T18: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考点三:鉴赏技巧

鉴赏散文的技巧。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考查角度

解说

示例

从表达方式角度

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011年湖南卷T17考查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2011年湖北卷T18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2011年四川卷T17分析画线句子的妙处。

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2010年全国卷ⅠT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从表现手法角度

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2011年大纲全国卷T16考查“针挑土”的丰富内涵(具有象征意义)。

从结构安排角度

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2010年北京卷T17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从语言运用角度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011年天津卷T19赏析最后一段文字。

2011年湖北卷T17赏析语言特色。

考点四:探究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考纲对探究题的能力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挖掘文本丰富意蕴、探讨作者创作意图、个性化解读,散文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散文阅读的探究题有以下命题角度:

解释

示例

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如2011年湖南卷T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

如2009年广东卷T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此类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2011年天津卷T20: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题目。

第3——4课时

考点一;散文阅读之分析综合

高考考纲规定的“散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这一要求,主要体现在“理解含义(意)”和“概括文意”这两个考点上,这两个考点是散文阅读的常考点,也是基础点。

一、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针挑土》(原文略)

1. 对应考点二“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单独成段联系全文用意理解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一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的用意,明显是强调突出,“其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暗扣“针挑土”,突出黑妮工作的内容和意义,也为下文写工作的细致和艰难作伏笔。理解句子含意,“穿针引线”是关键词,结合全文看,是穿起苗寨文化走向世界旅游的舞台,这是“负责任的旅游”中黑妮倡导的;后面还写到她教苗寨妇女开展创造性的刺绣,这本身也是穿针引线。[答题要规范]

用意:①总括上下文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2. 对应考点一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解释文中含意

[思路要清晰]

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一要明确鉴赏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如(1)太阳有倦容明显是拟人,表面上写天色渐晚,实际上写太阳都疲倦了,人的工作更加辛苦,一语双关;

(2)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手法。

二要结合文意分析句子的具体含意。如(1)句工作到这么晚,写出了黑妮等志愿者工作辛苦。(2)这句话关键词是“素静”与“亮”,“素静”暗示了“湘援游”工作如针挑土般艰难,“亮”表现了黑妮的乐观。

[答题要规范]

(1)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2)①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

[技巧要把握]

(1)理解句子含意

本题即是考查对内涵丰富句子的理解,做这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三注意”: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域。其次要注意划分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是枝叶部分,有时枝叶部分就是答题的切入点。再次要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②“三想到”:首先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技巧,其次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最后要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理解。

理解句子,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关键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意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2)理解词语含义

①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③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④依托技巧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表达技巧。因此依托表达技巧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例题2(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10分)

《走进腾格里》(原文略)

3. 对应考点三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6个关键点:第⑧段画线句子人最深处最悠远哪些上下文你的理解[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提示的“上下文”,从而明确答题区间;再找出相关描写月亮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时要明确作者对月光所持的肯定态度,概括的语言中应包含相应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规范]

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4. 对应考点四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第?段作者思想感情你的看法

[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一要认真阅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段,从对现实物质生活、对沙漠生活(精神)、对未来生活三个角度找出关键语句;二要仔细分析这些语句,从中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答题要规范]

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如“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如“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两面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驼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如“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技巧要把握]

(1)思维模式

本题是考查“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属于“概括文意”的一个题型,解答“概括文意”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步,读原文,切分层次,知大意;

第二步,审题干,明要求,知答题方向;

第三步,找区域,作对应,析要点;

第四步,组织语言加以概括。

概括时,可采用“三法”:

①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②合并法。层次大意概括了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③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就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二)答题模板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常用:“①②③……”这种形式组织。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二、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训练一至二题p62

第5——6课时

考点二:散文阅读之鉴赏评价和探究

散文阅读的鉴赏评价和探究是高考必考能力要求,是“分析综合”的提升。下面通过具体高考题来研究它们的解题思路。

一、真题讲解

例题1(2011·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题。(15分)

《祁连雪》(原文略)

1. 对应考点三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6个关键点:开头结尾引用诗句分别用意

[思路要清晰]

本题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指明运用的技巧是引用。这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开头引用诗句,从内容上看,“万里尽黄沙”的荒凉与美丽富饶的真相形成对比,突出现实的美好;从形式也是行文上看,它是引出对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的描绘。结尾引用林则徐的诗句,要充分考虑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上文看“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暗示出引用句对上文的印证作用;从下文看,“我也即兴赋诗”暗示出引用句引发出作者的感慨。

[答题要规范]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技巧要把握]……………………(由题得法,通关锦囊)

本题属于考查鉴赏散文的技巧作用类题,属于“鉴赏技巧”,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思维模式

①从修辞角度考虑: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有什么表达效果。(重点针对词句方面)

②从结构安排角度考虑:词句段所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同小说)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④从表达方式角度考虑: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答题模板

运用了……技法,表达了……内容,达到了……的效果(形式方面的效果+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效果)。即指出运用哪种技法,分析概括某种技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

2. 对应考点四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观山如读史启示不少于200字

[思路要清晰]

解答第一问,要联系具体语境,看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原文在此句之前的一段,有“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等语句,由此,可以知道“观山如读史”的原因。第二问要在准确理解“观山如读史”含义的基础上,联系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思考其给予自己的启发。此题虽然是开放性的问题,但仍要从“观山如读史”的理解出发,紧扣“启示”,不可随意答之。[答题要规范]

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蕴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了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示例)“观山如读史”,让我想到了很多。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雄伟的喜马拉雅,也有辽阔的东海;有雄踞亚洲的青藏高原,也有浩瀚的长江黄河。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生在这,长在这,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于是我国的山山水水,呈现出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景观。所以我们的古人教育他们的子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书里的历史是死的,而寄托在山水之上的历史是鲜活的。苏轼来到长江边,看到了三国故垒,脑中浮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所以,游历也是一种学习。行走在中华大地上,可以领略我们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山不仅是山,它还是历史;水不仅是水,它还是人文。

[技巧要把握]……………………(由题得法,通关锦囊)

本题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属于“探究”的一种题型,因为探究题型不一样,解答的思维模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探究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明确探究方向。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挖掘文本丰富意蕴”,还是“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还是“个性化解读”。

第二,熟知每类题型的探讨方向: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②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要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③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例题2(2011·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4题。(12分)

《想飞》徐志摩(原文略)

3. 对应考点三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画波浪线第二人称好处

[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运用第二人称,可以使文章语言自由、灵活,具有亲切感、真切感,便于作者和所表达的对象进行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等。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及文章主旨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4. 对应考点四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5个关键点:联系上下文为什么想飞结合现实积极意义

[思路要清晰]

第一问是回答“是人没有不想飞的”的原因,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3段文中,主要

表述“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但“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所以想飞;第4段表述不会飞,失去了做人的“趣味”,所以更想飞;第5段表述如果能飞上天空才能“彻悟飞行的意义”。

解答第二问,应立足于第一问,谈积极意义,如表达人的不断追求、不断向上的愿望,不被物质的欲望束缚等。注意要结合文章及现实分析,切忌空谈。

[答题要规范]

(1)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

(2)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二、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训练一至二题p69

第9——10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卷(十二)及讲评

散文阅读

(时间:40分钟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题。(20分)

时光(正文略)冯骥才

1.结合文章,说说“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这句话的含意。(2分)

答案:①时光在这里,好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掉了,但是它却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2分)②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再造了富有灵魂的新生命,这些新生命是永存的,不会消逝。(2分)

2.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排比。用排比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1分)表现了自己的忙碌,突出了时光的紧迫;从全文看,突出了自己度过的时光的无价值,为后文反思艺术家的真正价值作了铺垫。(1分)②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1分)引起下文“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从而点明主题。(1分)

3.本文写了作者在停电以后的所想所感。请简要概括作者所想所感的主要内容。(4分)

答案:①感到时光匆匆,想到了自己一年中的种种经历。(2分)②从宋朝天王像中,感悟到自己作为作家,应该通过作品让自己的时光永恒。(2分)(意思对即可)

4.面对宋代天王像的瞪视,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但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如何理解这两处看似矛盾的内容?(4分)

答案:不矛盾(1分)。①作者说:“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是因为反思自己这一年的时光,觉得自己一年里把许多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心里感到惭愧和狼狈,所以无言以对。(2分)②结尾处却又说:“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是因为他其实已经明白,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一员,可以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时光和生命永留人间,使自己的生命永恒。(2分)

5.有人认为,文章到第?段结尾完全可以,为什么作者还要写最后两段呢?试做探究分析。(6分)

答案示例:这样安排,首先,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完整。第?段写电来灯亮照应了第②段的“今晚突然停电”;第?段照应“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这样处理,结构更加完

整。(3分)其次,使意思更加明确,思想更加深刻,意义更加深远。总体上看,作者先写“明”(首段对时光的解释),再写“暗”(第②段始),最后再写到“明”(灯亮),表面是写灯光,实际上是写思考、认识的意义所在。第?段点明了答案已蕴涵在前文,点明了主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

剪得秋光入卷来(正文略)王清铭

6.古典诗歌的“萧索美”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答案:在秋天看到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等萧索景象,会使人想起时光流逝,心灵生出感伤,这种感伤给人带来诗情和美感。(共3分,得分点:“萧索景象”“时光流逝”“感伤”“诗情和美感”,意思对即可)

7.赏析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答案:运用引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1分),写在现代都市中诗意难以寻找(1分),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无奈(1分)。

8.作者在第⑤段中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请分条概括原因。(5分)

答案:客观原因:①城市的日益现代化导致人们离自然万物越来越远(见不到落叶、月光,更难见大雁和鹤);②温室效应使季节界限模糊,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主观原因:①城市人都很忙,没人关注秋天的到来;②城市人讲究实用,感情淡薄,为人世故;③城市人关心身外之物(如股票指数、房价涨幅等),忽略了心头的细微感受,更缺乏生命的内在关照。(意思对即可。主观因素3分,客观因素2分)

9.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①点明题旨,照应题目;(1分)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对生命诗情的渴望和呼唤;(1分)③给心灵枯竭的都市人指出一条丰盈心灵的途径;(1分)④以诗句入文,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意蕴美。(1分)

10.阅读第⑧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5分) 答案:纯物质的、机械的活着只能说是生存,生活的本质是诗意的。人类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物质财富,但我们应超越物质上的有限,达于无限的精神境界。诗意的生活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写诗,而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超越自己在得失上的算计,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去看物质。(该题具有开放性,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考生只要表达出“不能只满足于物质享受,更应追求精神生活”之意,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1.散文的种类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四类。这四类散文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的四种散文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各自相对一致的写作思路,把握每类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答题时能做到指向性明确,思路清晰,一语中的。 2.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3.散文的线索 为了做到“形散神聚”,在选择上散文特别注重材料和中心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往往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线索的类别 线索的作用 线索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4.散文的立意 散文立意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5.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考场阅读散文的要求 1.读懂是前提,读懂方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要用细读的方法,认真揣摩一定量的散文,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2.快速阅读是本领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3.整体把握是关键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三、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训练 写景状物类散文 (一)体裁特点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教案

精讲目标 1.回顾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语言结构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并运用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语言结构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 考向一:语言鉴赏 【真题典例】 1.【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

完整版七年级散文阅读训练一

散文阅读训练(一)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4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理解其含义,过渡句、关键句,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 解题思路:1、赏析类的题型,可以抓修辞,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写色 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人物的描写方法;还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2、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文找。 3、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先把人物的身份归类,再加上性格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句子往往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心情或性格特征 让我看着你(13分) ○1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2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3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4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

散文阅读专题一散文整体阅读训练

第一节散文阅读 专题一散文整体阅读训练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一、认识散文文体特征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有: 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 (一)读懂,才能做题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

散文阅读教案

单元(章节)教学授课计划 一、单元(章节):升大15-2班 二、单元(章节)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附:《记住回家的路》全文及问题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

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 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三:散文 一、天津卷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完整版)散文阅读练习一及答案

散文阅读练习一 散文阅读考查知识点: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刻画人物的句子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感情,而描写环境的句子有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感情、表现人物某种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⑤修辞句。为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贯穿文章结构的东西,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 教学目标:1.明确《2019 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 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说: 《2019 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 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精选

高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 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11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考情解读、散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考情解读 《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更好地表现 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docx

学习资料 2020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 2)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 或( 1)写景散文( 2)状物散文 (3)叙事散文( 4)说理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 ① 了解主要内容; ② 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二理—理清思路: 1、抓抒情议论句; 2、抓过渡句; 3、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找—-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四述—整合答案: 1、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2、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题型一: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散文阅读训练一词句理解教案

训练一词句理解 练前提醒 理解词句含义(意)要把握两点关键: 1.回归文本,结合语境。这里的“语境”,一是全文的“大语境”,即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等,从全局观照局部;二是文本的“小语境”,即重要词语、句子的上下文,所在语段的中心句,语段的内部层次等。同时,要辨析题目指定句子的表 述特征,如是含蓄句、形象句、结构句还是主旨句等。 2.由内到外,逐层深入。只要是考到的词语、句子,其含义(意)往往是丰富的。解答时,先本意后深意,先表层后深层,先内部后外部,先实后虚。逐层深入,由表及里,层层理解,确保获得满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0分) 阅读文签:叙事散文+艺术生命与创造 鱼拓画 张炜 一位多年不见的海边好友,从打磨文字的作家变成了画家。他展示一幅幅作品,令我无比惊讶:都画了鱼,大鱼小鱼,那么逼真而古朴,看上去有些异样,与以前看过的绘画完全不同。我见过各种各样鱼的水墨画,还从未看到这样的风格。我向他讨了一幅。 我选中一条一尺多长的黑色大鱼,说:“这好像是一条比目鱼。”他说:“是的,一条比目鱼。”他指点着墙上的画,依次告诉:“赤鳞鱼、鲷鱼、鲳鱼……这是一条红鲷,多大的红鲷啊,四斤二两!”最后一句让我吃惊:他显然在说一条真实的鱼。看着我惊讶的样子,他主动解释道:“我忘了告诉你,这不是一般的画,这是‘鱼拓画’。” “什么是‘鱼拓画’?” “就是给鱼做拓片,像拓碑一样,把宣纸放在上面……” 这令我更加惊奇。我马上想到的是要等活蹦乱跳的鱼死去,等它僵硬时,然后再涂墨,按上宣纸。鱼毕竟不是石头和木头,这事儿从头到尾做下来肯定麻烦。不过到底有多麻烦,我怎么也想不清楚。只觉得这种办法高明而巧妙,他能够想得出真不简单,也许只有生活在海边的艺术家才能有这种奇思妙想。 我知道他喜欢出海钓鱼,是海猎能手也是烹鱼高手。大概就是这种海上生涯给了他灵感,让他成为一个特别的画家。我尽力发挥想象,说:“如果没有猜错,你肯定要把逮到的大鱼搁置一会儿,等它不动了才开始动手。这大约需要多次实践,积累经验,比如墨色浓淡、宣纸按上去轻拍重拍、怎么把握力道等,会有许多技巧。宣纸揭下来还需要动动画笔,最后才

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一)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作用类题型》教案

《散文阅读复习——作用类题型》 【复习目标】:通过重温做过试卷中经典题目,巩固作用类题目答题思路。 【复习重点】:通过经典重温,课堂训练,巩固作用类题目答题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由分析二模试卷、模拟试卷(七)中作用类题型得分情况导入。 二、课前预习,经典重温 (.学生活动设计:课前 ...... .............讲解、总结) ..复习并完成题目,课堂由学生 .........学生 (一)开头段 1、文章见2013届高三调研测试试卷(三)《风雨中忆萧红》 “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微微地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土上了。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 问:文章第一段中有关“风雨”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点题,营造寂寞苦闷的氛围,奠定伤感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引起下文,与下文中的“风雨”相呼应。(内容、结构各2分) 2、文章见2013届高三调研测试试卷(五)《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在许多乐器的身体中,找得到一棵树的魂魄。只是不同的乐器,往往渗透着树在不同生命时段或不同部位的某种特质,彰显出各异面目。” 问:文章第①节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内容上,概括说明众多乐器与树的关系;结构上,总领全文,照应文章题目。★学生小结:①点明标题,开门见山②引起下文③奠定基调④正反铺垫等 (二)中间段 1、文章见《黄土招魂》 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老旧的木雕窗格,青苔覆瓦的水井,流蚀的梯田以及已无青烟升起的高耸的烟囱”,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用简笔勾勒出失去了灵与肉的黄土领域的凋敝景象;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照;为下文写自己的复杂情感和沉重思考作了有力的铺垫。 2、文章见2013苏锡常镇二模卷《壁画》 ③我爱唐美人。 ⑤“美人千年已经老了!”同我去看壁画的友人说。 问:分析第③节和第⑤节在行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第③节由描绘唐壁画过渡到描绘唐美人,(1分)直抒胸臆,为下文对你唐美人的描绘奠定了基调。(2分)第⑤节友人对千年美人的惋惜,引起了下文对美人老的悲喜两种情怀的议论,(2分),使文章由抒情转入沉思。(1分) 3、文章见《麦天》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

最新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4.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3.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体知识】: 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⑴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⑵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①抒情散文②记叙散文③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七、散文的语言:①质朴、自然、平实;②生动、形象、明快;③深刻、隽永、含蓄;④华丽、优美、典雅;⑤幽默、诙谐、辛辣 第一讲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理解词义、句意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见《新课标》(学生)P50 理解词义、句意见《新课标》(学生)P55 二、要点总结: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见《新课标》(学生)P51、53 理解词义、句意见《新课标》(学生)P56、58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近年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散文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中散文尤其受到青睐,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7年高考大阅读都是考查的散文(只有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是考的小说)。散文不仅成为高考阅读考查的重点,而且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从内容、形式以及设题和答题要求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内容上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形式上正在从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拓展,设题上开始向新课标要求的感悟、体验和充分张扬个性的开放性方向发展,答题要求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大,因此,高考散文阅读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今年4套全国高考题和11套省、市高考题评卷的情况看,散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只有极少数学生得了满分,得分在14分以上的也为数寥寥,少数学生甚至得了零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尤其是2002年散文阅读是全卷各题中得分最低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制约散文阅读的瓶颈还在于“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即考生在阅读散文时没有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意识和着眼全局的眼光,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胸无全牛;答题时把局部和整体割裂开来,凭空猜测,生搬硬套,只答得一鳞半爪,造成失分严重。究其原因,应该是高考复习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没有把握高考和教材在阅读模式上的变化,2000年高中课程改革的教材就是遵循阅读规律按“篇一段一句一词一字”的整体阅读模式编写的,摒弃了以往的“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的分析型阅读模式,而高考命题在2000年前就开始从整体立意设题,即使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但实际上与整体息息相关,虽然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没有纯粹考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试题,但散文阅读的开放型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语文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二是认为整体把握、理清文脉,不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三种能力、九点要求的范畴,只是就《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以练代讲,希望通过做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达到提高的目的,而这种训练还是将一篇散文机械地分为字词、中心、结构、修辞、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各自孤立的部分进行训练,这种做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其后果是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把局部同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在整体把握的烛照下考虑问题,也不善于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整体把握、理清文脉是真正读懂一篇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习惯和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文体特点就是文体自身的规律性,高考命题不会脱离文体特点,因此,只有符合散文文体特点的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才能高屋见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一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的片断或景物组成,因而,准确把握散文文脉,明辨文脉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特殊意义的物等。如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大地山河》的文脉就不易把握,三幅画面,跳跃性很大,是靠作者的观感和想象衔接起来的,但有很多同学答成“以作者的行踪为中心线索”,这就错了。这一特点还决定了散文的思想内容深邃,语言上含蓄蕴藉,文学味浓,往往空白点多,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因此,把握时要抓住文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要素,借助文脉来确定。如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门》就是属于此类,其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2.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关注高考散文选材的特点。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命题选材的特点是:①选文当代作品居多,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水平,考生阅读容易入境,如《老家》(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②选文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哲理性较强,文化内涵丰富,如《草堂?诗魂》(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乡土情结》(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③选文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一片树叶》(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门》~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叙述描写的内容组成了文章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内容是文章的筋骨,而且文章结尾处往往有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