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第六节幼儿量概念的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学习指南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不连续量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物体的面积、体积、长度、重量等。物体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用数来表示,即数量。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内容。本节就讲述幼儿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和年龄特点,学习物体量教育的设计和指导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量概念的发展特点。

2.能运用量概念的目标设计与表述、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活动设计指导策略梳理出简略和详细的教案。

3.结合视频和文本的案例学习,灵活运用幼儿量概念的活动设计思路与组织策略解决量概念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案例导入

案例呈现:皮亚杰把一团橡皮泥先搓成圆球形,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圆球形搓成“香肠”,问儿童圆球和香肠哪一个橡皮泥多。一部分儿童认为圆球的多,因为圆球大,而另一部分儿童认为香肠的多,因为它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认识?

案例分析:幼儿受年龄和思维抽象性发展所限制,在量的比较中容易受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不能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也就是说,还没有掌握量的守恒,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必备知识

一、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

1、从笼统、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物体的量是物体固有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常见的量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

儿童从出生起就感知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物体量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晚于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常常不能用恰当的词来表示物体的量。如3- 4岁的儿童常常用大、小的词汇来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的准确名称(把粗铅笔说成是大铅笔;把长的毛巾说成是大的毛巾等等)。

儿童在语言、词汇的运用和表述从不精确到逐渐精确的发展特点,启示成人有必要在儿童的知觉活动中帮助他们使用准确的词汇,以促使儿童形成与某一变量相一致的概念,而

不仅仅使儿童的数学概念、数学学习停留在第一信号的水平上。

2、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儿童在实际生活已经积累了对有关物体量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在早期却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为缺乏分化和不够精确。3 4岁的儿童往往只对量的明显差异能够感知和区分,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量中辨别区分出最大的(最长的)或最小的(最短的).而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才逐渐能对差异不太明显的量进行认识和区分,能够根据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宽窄、粗细等)进行数量在10以内的正、逆排序。其认识、区别量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

3、从绝对到相对

儿童在感知、区分量的特征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量概念的理解缺乏相对性。长和短、大和小、宽和窄及其他变量,都只有在比较中,在对比两个物体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区分。但对这些变量的认识,儿童最初是一种绝对化的认识,他们常常把所掌握的具体物体量的特征(如大小、长短等)看成是完全绝对的,列乌申娜在《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曾引用了两个3岁儿童的争论:“就是我们家的狗大”、“不,我的汤米(狗名)大”……由此可见,在儿童感知、区分量的进程中,对量的相对性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当儿童在从两个物体的选择、比较,逐渐过渡到三个或更多物体的选择和比较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二、认识物体量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讲,各年龄阶段幼儿认识物体的量有以下的特点:

3-4岁的幼儿只能对大小、长短差别明显的物体加以辨别。随年龄增加才能对差异不明显的量进行区分。幼儿在感知和区分量的特性时,对量的概念的理解常常绝对化。

4-5岁幼儿感知物体量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区别差别明显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差别不太明显的物体。他们能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作出区分和排列,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相同大小的物体,比较出一样大的物体,但他们在判断物体的大小、长短时会受到物体的位子和形状变化的影响,还没有形成量的守恒观念。

5-6岁幼儿对量的感知的精确性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准确熟练地感知物体的量并且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述物体的量,他们认识到物体的量足相对的,可以测量的并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形成量的守恒观念,逐步理解物体序列间的各种关系。

三、认识量的教育目标

(一)小班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

2、能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性从差异明显的4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长、高)的和最小(短、矮)的。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或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正排序。体验物体序列的传递性和相对性。

(二)中班

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粗细、高矮、厚薄等特征。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对7个以内物体按照递增和递减的顺序进行排序(正、逆排序)。(三)大班

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宽窄、轻重、远近等特征.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2.能按规律排列和自由排序以及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关系。

3.理解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4.学会自然测量。

四、认识量的教育内容

认识量的教育一般包括量的比较、量的排序、量的守恒、学习自然测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量的比较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的量

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的感知,因此,教幼儿认识物体的量可以通过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比较物体量的特性。教师应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充分地看、摸、摆弄等活动中进行感知和比较,认识物体的量。其方法是:第一,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认识和区别物体的某个量。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示范并告诉幼儿相应的量词。第二,通过3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认识量的相对性。

2.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物体的量

重叠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并放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并排放着进行比较。选用重叠或并放的方法进行比较时,要根据物体材料和比较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幼儿动手操作比较时.要提醒幼儿注意物体重叠或并放时应该对齐,例如,比较长短、高矮,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3.运用寻找法,描述物体的量

在幼儿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周嗣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是大的(长的、粗的等),哪些物体是小的(短的、细的等)。可以先在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然后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最后可以让幼儿通过记忆表象寻找,并用正确的词汇描述出来,以巩固幼儿对物体的量的特征的认识。

4.运用游戏法,区别物体的量

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区别物体的量,加深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的认识。例如,“相反游戏”、“反义词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对”等。这些游戏可以先在口头上进行。幼儿熟练后,可以同时配合手势,训练幼儿运用量词的能力和思维的敏捷度。

量的排序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教幼儿排序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按照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如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等);按照物体数量的多少排序(如按数量逐一增加或减少,按数字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按照特定规律排序(如男女间隔排列)。这些内容都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学习。

1.示范讲解

幼儿开始学习排序时,教师先说明要求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老师排序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采用先找两端再逐一排中间的步骤为幼儿做出示范,也可以采用先排中间再排两边的方法。

对于排序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重点讲解,向幼儿说明排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明确排序的方向、起始线和规则,例如,高矮排序只能竖排;按长短排序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按形状排序,说明什么形状排第一,什么形状排第二、排第三。

2.动手操作

教师提供各种材料,要求幼儿按成人的口头指示自己完成排序任务。幼儿有一定的排序经验后,教师再创造条件让幼儿自由排序,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选择、自定规则,排列出各种序列。

3.探索物体序列中的规律

在进三个物体的排序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讨论,引导幼儿发现序列中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

排序中的可逆性.是指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物体.反过来也形成一定的顺序排列。例如,从大到小排列的物体,逆排列就是从小到大排列。

排序中的双重性,是指按顺序排列的物体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又比后面一个元素小。

排序中的传递性,可理解为如果A>B、B>C.那么A>C,在比较过程中.A和C没有直接比较,而是通过B这个中介将关系传递(推理)过去。

在排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先小数量排序,再大数量排序;先按量的差异排序,再按数量排序,然后再到按特定规律排序;先参照排序,再独立排序。

量的守恒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大小、长短等不受物体的外形和摆放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量的守恒包括长度守恒、面积守恒、容积守恒、体积守恒等。量的守恒的教学在幼儿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进行。

1.运用单个物体量的变式

量的变式,即通过变换图示,添加干扰因素,使幼儿做到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而认识到量的不变件。例如,长度守恒,可用同一根绳子摆出长度的各种变式,作出记录,让幼儿判断它们是否一样长。

2.运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

比较时,先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确认是一样的,然后把其中一份进行变式,再引导幼儿将变量和原来的量进行比较,以判断它们还是一样的。例如,体积守恒,可用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橡皮泥,其中一块捏出不同的形状(变式).让幼儿比较观察,学习体积的守恒。

3.运用数表示量的守恒

有些量的守恒,可以用单位的数量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例如,面积守恒,四个小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大正方形,也可以组成两个长方形或一个大长方形,只是排列不一样·其面积是守恒的。

4.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

量的守恒教学中,许多量的变式都涉及整体量和部分量的守恒。例如,容积守恒,一大杯水可以倒在两个或多个小杯子中,所有小杯子中的水的总和与大杯子中的水是等量的。

自然测量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1.讲解演示,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

首先引导幼儿通过目测判断物体的量谁大谁小、谁长谁短等等。然后引导幼儿学习用自然物对物体的某一量进行测量。示范测量时要注意演示清楚以下四点。(1)如何开始测量:测量工具的一端与被测量的量的一端对齐。(2)如何做测量标记:每次测量时在测量工具的

一端作个记号。(3)如何移动测量工具:测量工具要做水平方向移动。(4)如何统计测量的结果:测量完后记数测量的标记有多少。这是测量的四个要素。

2.操作活动,幼儿自己动手学习测量

幼儿了解了测量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学习测量物体。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以上四点的检查。幼儿学习自然测量也可以幼儿自己先动手操作,针对幼儿测量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再进行示范讲解,这样幼儿的理解更深刻。在幼儿学习测量时可以先让幼儿用同样的自然物测量不同量的物体,使幼儿发现量的测量中的存在的正函数关系。之后可以让幼儿使用不同大小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量,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物体量之间的反函数关系。

★案例呈现:有趣的测量——我的尺子(视频)

活动来源我们班的孩子对标准工具有一些模糊了解,但概念不清楚,同时,也想对测量结果有精确的记录。我想'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着眼于工具的运用,求得测量的结果,更要注重孩子经验的迁移。让孩子初步了解非标准测量工具与标准测量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

活动目标

1.幼儿愿意参与测量活动,体验动手制作尺子的乐趣。

2.能选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测量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测量结果的差异。会用移动手指做记号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尺子并进行测量。知道用数记号的方法说出测量结果。

3.能认真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能清楚地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水彩笔、铅笔、筷子;记录纸;长条形的白色硬纸;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一、桌子有多高——幼儿选用自然物测量并记录

1.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的高

师:上次'我们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长和宽,但我们还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们再来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们告诉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们量什么地方?从哪儿量到哪儿?桌上,老师准备了铅笔、筷子和水彩笔,还有一张记录表,表上也画了这三种工具,你可以挨个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后记录在工具后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

师:你用了哪些工具来量?用水彩笔量,结果是几只水彩笔长?用铅笔量,桌子的高有几只铅笔长?用筷子量,桌子的高有几只筷子长?为什么桌子的高没有变化,而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二、制作我的尺子

1.尝试用指头量纸条的长度。

师:我们今天做一个新的测量游戏。老师准备了一根长纸条,请小朋友用我们的一根手指,像老师这样,来量量纸条有多长。试一试,用哪个指头最灵活方便?现在,自己边量边数,纸条有几个指头长?

2.对手指测量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对比。

师:刚才我们说,测量的工具长短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但我们刚才都是用的手指头,大家的手指头都差不多粗细,那结果应该也差不多呀?为什么有的是12个指头长,有的是16个指头长,差得太远。

3.对测量时手指头移动的方法进行示范,同时提示用做记号的方法,引导幼儿比较准

确地测量纸条的长度。

4.数一数,我的纸条有多长?

数自己的纸条上有几个记号并记录在纸上。再次对比结果。感知结果比较接近。

三、用制作的尺子测量书

1.师:我们的纸条上有这么多的记号,现在我们拿一本书,把书的长的一边和纸条靠近,看一看、数一数长边在第几个记号那儿。你能告诉我书的长边有多长吗?书脊有多长呢?

2.师:看我们画的记号还可以量书的长度,你认为它像我们平时用的什么测量工具?(出示尺子)看,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儿?什么地方不同呢?

3.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师:我们平时见到人们都用什么样的尺子?他们如果量桌子的长,不管是用什么尺子,结果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尺子的记号,大家也把这些记号叫刻度,这些刻度都是一样长做一个记号,所以,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用我们自己做的尺子回家量家里的东西。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自然测量与标准尺认识的结合点,就是自己制作尺子。孩子们开始应用已经获得的测量方法量桌子——引导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各异带来的弊病(萌发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欲望)——用手指做记号在长条纸上——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尝试测量书本,发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领悟出这就是自制的尺子——尺子就是为了精确测量而发明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并顿悟,了解标准尺诞生的原因,以及标准尺制作的初步原理。活动的价值由此得到凸显,孩子们在整个的活动中,参与积极,师生有效瓦动,取得很好的效果。整个活动,我引领孩子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每一个环节学习经验的逐步积累都为孩子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提供了可能。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在于,孩子前期测量方法的经验积累还有差异,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未达到最后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个别指导,在延伸活动和活动区活动中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重庆渝中区区级机关幼儿园唐杰)

活动评析本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着测量层层展开,通过幼儿自己动手用不同的自然物进行测量,得出不同的结果,引领幼儿由自然测量巧妙地过渡到标准测量,领会标准尺的制作和来历,巩固了幼儿对单位体系的认识,使幼儿在完成任务之后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活动从充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活动示范(详见视频展示)

课后检测

1.幼儿量概念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幼儿量概念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3.举例说明幼儿认识物体量的年龄特点

4、各年龄班量概念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自选年龄班,设计关于量的比较、量的排序、量的守恒和量的测量教案,以合作小组为

单位参与说课、模拟试教、幼儿园现场教学等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理论教学指导大纲 山东英才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理论指导篇) 课时分配表

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导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初步概括地理解学前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 2.初步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特色。 4.激发学生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兴趣与愿望,体验成就感。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章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结构特点。 2.本章教学难点是素质、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理论。 本章教学形式和方法: 1.讲解演示法:教师讲解基本的概念和素质教育观点; 2.分组讨论法:什么是素质教育。 本章教学内容和程序: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概述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一)素质的定义 (二)素质的类型结构 第二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结构的特色一、课程结构“立体化” (一)社会教育——学会做人 (二)科学教育——学会求知 (三)健康教育——学会健体 (四)语言教育——学会双语

(五)艺术教育——学会审美 (六)创造教育——学会创造 二、课程目标“整体化” 三、课程内容“结构化” 四、教学过程“建构化” 五、实施手段“游戏化” 六、课程效果“最优化”

第二章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初步认识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2.初步了解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目标 3.初步领会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重视“从小学会做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明确幼儿社会教育指导思想。 2.重点掌握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指导要点,把握好教育的进程。 3.学生对“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的理解会困难一些,教师可通过实例,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本章教学形式和方法: 1.理论讲解法:讲解“什么是社会化”,“为什么说幼儿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的道理。 2.案例剖析法:“沈老太太被儿子虐待”的案例分析,进而认识幼儿期社会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 本章教学内容和程序: 第一节社会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一、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 二、重视“社会教育”这一主题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 三、社会教育与培养“完整儿童”的现代幼儿教育趋势密切相关 第二节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从小学会做人 二、具体目标 (一)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学习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学习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社会领域学习资料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邹晓燕* 【摘要】要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形式、内容和材料,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体验、提问、讨论环节的把握,从而使社会教育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设计;组织;质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笔者深入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教育的效果较差,没有很好地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社会教育的特点,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也不太恰当。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体验、讨论等环节的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社会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探讨教师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容易在目标设计和形式、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遇到困难。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对目标、形式、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周密设计。

1.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便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真正做到思路清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有机统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幼儿理解残疾人的痛苦,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社会情感);让幼儿了解不同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需要(社会认知);初步掌握为不同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社会行为)。 (2)目标明确具体 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及情绪情感等。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以求有的放矢,提高社会教育质量。例如,在设计面向大班幼儿的关于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合作是什么合作最本质的特征2个人以上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彼此协助地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与

2019电大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期末考试资料必考重点

电大《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期末考试资料小抄 单项选择题 1. 不属于我国对幼儿园课程典型定义的是(D )。 A. 课程是教学科目 B.课程是教育活动 C.课程是学习经验 D.课程是交互活动 2. 课程的核心问题是(A )。 A.课程的价值取向 B.课程内容 C.课程吕标B课程计划 3. 下列不属于幼儿园课程要素的是(B )。 A. 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课程内容D.课程评价 4. 以精神分析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课程方案是(D )。 A.High/Scope 课程 B.瑞吉欧教育体系 C.算术和阅读直接教学系统 D.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 5. 社区对幼儿园课程最主要的影响是(B )。 A. 通过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可为学前儿童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 B. 幼儿园课程涉及的范围扩大了,与社区的功能结合起来了 C. 为家庭提供育儿及其他需求方面的整体服务支持 D. 将家长和社区纳入到学前教育中来 6. 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结合类型,大致可以分为(A )。 A.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 B.分离式和整合式 C.插入式和整合式 D.分离式和插人式 7. 幼儿园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C )。 A.多是纯游戏活动 B.多是非游戏活动 C.多是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不同程度的结合 D.多是纯教学活动 8. 将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看作是教师教学的材料,这一取向(C )。 A. 强调幼儿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知识的建构 B. 会使教育活动设计者设计和安排大量的、丰富多影的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C. 关注的是教材和教师的教学,特别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递 D. 强调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幼儿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9.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不包括(D )。 A.词汇 B. 口语表达 C.讲述与朗诵儿童文学作品 D.书写 10. 相互掺透或整合地选择和组合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的优点是(A )。 A. 减少儿童活动转换的困难 B. 使领域课程能为幼儿提供各领域教育中的关键概念 C. 使各领域形成平行关系,容易使不同领域之间达成平衡 D. 使教育活动的设计简单化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判断对错题 11. "课程即学习者所获得的经验”这种课程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V ) 12.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低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X )

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

1.评价(教育评价学前教育评价)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评价的:评价是“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与其交往过程中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工整理、分析后,就会形成一些认识,从而对其作出“是好是坏”的判断,这往往就被称作评价。所以,评,判断;价,即价值。评价就是价值判断。(本质) 在英语中,评价是evaluate,它由词头“e-”、词干“value”和动词词缀“-ate”组成。词头有“out”的含义,表示引出;词干是“价值”。可见,评价就是引出和阐发价值或进行价值判断。 既然“评价”的本质是用“价值”来解释的,那么什么是“价值”。我认为通俗点来讲,“价值”就是“有用没用”,这其中包含两个含义。首先,“有用没用”说明它是一种与客观事实有差别的概念,它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其次,“有用没用”说明它必须依赖主客体存在。这两点可以看做是价值的特点。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价值,但是他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如何,这要靠人们去判断,也就是评价。而且创造价值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那么创造的价值到底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这也需要我们进行评价。 所以,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对于人的意义的一种观念性的把握,是主体对于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判断。而又什么样的价值现象,就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是以成绩测验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评价活动。 教育评价是1929年由美国教育家泰勒首次提出的概念,它的理论和基本思想就是注意教育效果的价值判断,强调必须分析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并根据这个教育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但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方法都不同,对教育评价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严谨的、被一致接受的科学定义。 通过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教育评价概念提法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特点还是有着一致的认识: (1)教育评价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2)教育评价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3)教育评价活动中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同意的。 我们可以认为,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作出判断,并以此促进教育的发展。 我们常常会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评定、教育评估的意义混淆,借此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区分。教育测量就是给那些教育所关注的某些属性如智力水平等分配数值的过程。它是查明事实的真相,而评价是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教育评定的目的也在于说明真相,不同的是它的对象更多的是人或人群较为系统全面的情况。教育评估和教育评价从根本上讲是共同的,只不过教育评估更多地注意了判断对象的复杂性,带有“估计”和“推测”的性质。 明确了教育评价的实质,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学前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性质作出判断的过程。它的特点主要有: (1)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着的概念。 (2)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地搜集资料的过程。

2-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综合活动设计(第一组《春天》)

“2-6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综合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设计 (第一组) 活动主题:《春天》 组织人:XXXXXX 组织时间:2019年4月19日晚7:00——9:00 组织地点:励志楼504 活动对象:3-5岁幼儿8名

附件1:环节2《黄色的小象》活动简案 一、活动目标(同上,略) 二、活动准备:(同上,略)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传声筒游戏。3-5分钟 T: 小朋友们,晚上好。我是菲菲姐姐。我今天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和大家认识,请看(两位老师示范如何用“电话”来介绍自己)。哪一位小朋友来试一试(二)师生共读《黄色的小象》15-20分钟 1.绘本故事讲读环节。 T:小朋友们刚刚都进行自我介绍了,这里呢也有一个新朋友想要认识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谁 T:小朋友们答对了。这本书就叫做《黄色的小象》,你平时见到的小象是黄色的吗想不想听听《黄色小象》的故事呢 T: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大大的,大大的灰色森林,水也不好喝,草也不好吃,住在哪里的大象们都无精打采的。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无精打采吗,能不能做一个动作表现一下 T:有一天,森林里下了一场暴雨,那是一场好猛烈的暴雨啊!大象们在森林里逃来逃去。 T:暴雨停了之后不久,出现了一头从未见过的小象,从鼻子尖到嘴巴尖都是黄色的,小象对大象们说:“我可以和你们在一起玩吗”,可是,大象们说:“颜色好奇怪的小象啊”之后大象们都跑开了。 T:小象还有两个一起在暴雨中出生的兄弟,一头红,一头蓝,“好奇怪的小象三兄弟啊”说完,大象们就像逃跑似的,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T:太阳落山了,周围渐渐黑了下来,小象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T:小黄象好难过,它“噗”的一声叹了一口气,于是,你猜怎么样 T;被气喷到的草一下子变成了黄色。 T:小红象和小蓝象也学着它的样子叹了一口气,“啊!我们也行”,小象们顿时就精神起来了。 T:“太好玩儿了,真开心呀”,我们给森林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吧。 T:三头小象拼命的喷气,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三头小象还在森林里跑来跑去的喷气。(让幼儿表演“拼命的喷气”,鼓励幼儿鼓起腮帮子,表现不同形态的“拼命”。) T:到了早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森林变得美丽无比,还开出来了各种鲜花。 T:“变漂亮了呢!我们干的太好了”,小象们高兴得叫了一声又一声。 T:怎么回事,好欢快的叫声啊,我们回去看看吧,对,对,大象们好奇的跑回去一看…… T: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美丽的森林。哇!好漂亮啊,水一定很好喝,草一定很好吃,是谁把这里变得这么漂亮了呢 T:这时,三头小象走了出来了,“是我们干的呀只要我们一喷气,森林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你们喜欢吗”“当然喜欢了,多亏了你们,森林才彻底改变了颜色,我们太高兴了,谢谢你们。” T:后来,大家和睦的生活在了一起。 (三)阅读总结和讨论。3-5分钟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3-4岁: 1. 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如颜色、大小或长短、形状等进行分类。 2. 学会区分“1”和“许多”,并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学会比较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两个物体。 4. 能从5个以内的物体中找出最大和最小的物体。 5. 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能根据图形的名称取出图形,并说出名称。 6. 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区别上、下方位,认识并说出近处物体的上下位置。 7. 认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 4-5岁: 1. 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如高低、粗细、轻重等进行分类。 2. 能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3. 学会正确地为10以内的物体点数。 4. 认清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5. 认识比较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 6. 能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 7. 初步理解平面图形间的简单关系。 8. 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9. 能按指定的方向如向上、向下或向前、向后运动。 10. 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 5-6岁: 1. 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2. 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3. 认识3个相邻数的关系。 4. 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5. 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6. 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7. 认识球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8. 以自己为中心,学会区分左右,并学会向左或向右运动。 9. 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 10.学会看日历 幼儿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数”的教育原则 1.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数数,了解数之间的关系。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数过往车辆。 2.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认识数。操作时,家长可做提问,如“你在这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量”的教育原则 1.运用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如让幼儿认识物体的轻重,可以先出示两样形状一样、材料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然后出示两块材料一样、形状和大小不一样的物体,让幼儿感知和比较。 2.利用儿歌和游戏,教授幼儿一定的量词,引导幼儿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形”的教育原则 1.儿童认识形体是在充分感知形体,获得有关形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再配合说出词,认

幼儿教育学(概念)

1.教育的概念: 日常用法分类 ①作为一种过程中的教育; ②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③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2.教育的词源:陈桂生先生从探寻该词的原始涵义入手进行研究。 3.中国古代教育,强调“学”;英文“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引出”。 4.黄人颂提出:“学前教育是指从初生到6岁前儿童的教育”。 梁志燊认为:学前教育是对“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5.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6.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1999年);全国师范院校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2002年)教育的界定: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7.学前教育的意义 ①促进生长发育(体);②促进智力发展(智); ③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德);④培养幼儿的美感(美)。 8.学前教育的实施形式: ①学前家庭教育:单独性,随机性,随意性,长久性,隐性。 ②学前社会教育:群体性,目标性,计划性,阶段性,显性。 9.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0.人类历史第一部教育著作中国古代的《学记》,乐正克撰写,共1229字。 11.中国最早的幼教机构:1903年湖北武昌幼稚园,是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清朝政府建立,抄袭日本模式,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 12.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论演说家的培养》。 13.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①首先,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他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②其次,他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 ③再次,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 他指出要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 ④最后他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 A.他认识到活动对于儿童的成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B.他指出“游戏、学习和工作”这些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C.“游戏给儿童带来无限的欢乐、自由、满足、休息、平安。” D.“幼儿的游戏是他们未来生活的胚芽” E.所以,福禄培尔创立了一个独特的游戏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操作“恩物”。 F.他认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表现,他可以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儿童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良好品德。 G.儿童是通过自我活动实现内部发展,教师首要任务是尊重并唤起儿童的主动性。 ⑤此外,他指出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儿童发展个体中已有的学习的内部能力。所以,教师是儿童经验和活动的设计者,给儿童引导和保护,而不是命令、强制和干涉。

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大纲精修订

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大纲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从儿童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出发,在理解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学前儿童美术学习与音乐学习的过程,研究教师如何通过艺术活动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 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为: 1.了解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了解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如何应用一般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了解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 2.通过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将理论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获得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锻炼,能够设计学龄前儿童艺术教学活动,并获得进一步在幼儿园中进行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 1.音乐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发展 要求:了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质量与儿童发展质量之间的真实关系;明确理想的音乐教育研究和操作,就是要尽力追求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标和途径,同时也要研究尽力避免任何可能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行为。 第二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 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5.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者——教师 6.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社区与家庭 要求:了解目前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若干重要的基本观点,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观点来分析、评价当前和当地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 第三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及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及设计

离线考核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及设计》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及健康程度等)、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2.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3.行为练习法 通过认知语言系统化训练,孩子的接受性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简单主动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4.亲子交往 亲子交往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包括父亲和子女的交往、母亲和子女的交往 5.幼儿多元文化教育活动 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的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社会性对幼儿发展具有哪些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 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从现代教育观念看,让儿童“学会做人”的教育远比知识和智能教育重要。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例如,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有帮助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可以说,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 稳定的个性特征。幼儿期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将是以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并对儿童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幼儿期应该注重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

小班主题活动——交通工具用处大 主题来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玩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对于玩具很感兴趣,尤其是电动的车类玩具。一有空闲就在玩玩具车,他们在一起还谈论看见过的交通工具:三轮车、电动车、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所有交通工具都是是孩子的兴奋点。 由此我们生成了这一主题,旨在通过一游戏活动,帮助幼儿整理提升有关交通工具的常识,并在活动中丰富幼儿的新经验,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主题总目标: 1、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从周围环境及生活中获取关于交通工具的相关信息。 2、了解常见车辆的外形、种类、用途等。鼓励幼儿乐意用语言与同伴交流信息。 3、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取关于乘车安全、交通信号等相关经验。 4、运用收集、调查、采访等方式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名称及发展情况,培养幼儿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兴趣。 5、活动中引导幼儿多观察、实践,让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获得直接的经验并丰富幼儿的想像力和独创性。 主题网络图:

主题环境的创设: 收集、陈列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和照片和玩具实物,引导幼儿欣赏、观察,自由讲述与教师共同布置墙饰。 主题活动组织实施: 活动方案一 语言领域 活动名称:故事《快乐轮胎》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通过故事体验小动物乘坐轮胎时欢乐的情绪,感受轮胎转动时带来的快乐。 2、引导幼儿倾听故事,随着故事展开想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帮助幼儿了解故事,会用简单句完整地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1、故事磁带、挂图。 2、提供适合幼儿操作的轮胎(建议给轮胎涂上颜色或用救生圈代替)和安全的活动场地。

3、提醒幼儿注意安全,避免相互碰撞。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轮胎,使幼儿知道轮胎圆圆滚动得非常快。 2、组织幼儿听故事《快乐轮胎》,引导幼儿讨论:(1)轮胎带着小松鼠滚到哪些地方?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2)小动物们快乐吗?轮胎快乐吗?为什么?(3)轮胎还有可能带着小动物们去哪里? 3、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快乐的轮胎,根据教师的语言提示做相应的动作。如:轮胎穿过隧道——它与另一只轮胎快乐地打着招呼——它滚到了高速公路上——它加快了速度,最后快要飞起来了等等。 活动延伸: 游戏《运送轮胎》,引导幼儿探索轮胎的各种玩法。 活动方案二 科学领域 活动名称:各种各样的车子 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车子的功能。 2.在抢答活动中学习快速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车子图片和挂图:出租车消防车警车挖土车垃圾清运车救护车卡车游览车自行车公共汽车 活动过程: 1.教师展示挂图,和幼儿一起欣赏各种各样的车子图片,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什么车?这种车是干什么用的? 2.玩猜谜游戏:将车子的图片贴在白板或墙壁上,请幼儿看看有哪些车子?由教师出题,幼儿回答;幼儿答对后,要告诉大家: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种车子? ——你只要上车,告诉开车的人要到哪里,它就会送你去。(出租车) ——失火的时候,一定需要它帮忙。(消防车) ——抓坏人的时候,警察就会开着它出来。(警车) ——车子前面有一个长长的手臂,很有力气,可以挖土。(挖土车)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曹中平教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1: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目标与内容 说明: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大、中、小班三个年龄段分别设计一个社会教育活动。 根据主题确定教育目标(注意层次性:直接目标与间接目标;主导目标与次要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精选内容(基于主导目标筛选教育内容),收集素材(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教育材料)。 1.幼儿的多元文化生活。通过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习俗、语言、食物、音乐、价值观、家庭关系、生活类型、文化庆祝和民族遗产等,提供给幼儿必要的技能、知识,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良好接纳以及对别人的积极认识,理解在快速变化的、复杂的、独立的社会中生活的丰富与合作。 2.幼儿的心理和价值观。社会和物质环境以尊重为关键特征,为幼儿提供一个属于他们的位置。特别关注幼儿独立

意识的发展;如何处理嫉妒、害怕、攻击性的情感、与别人玩的能方和友谊的发展;如何控制他们生活中的想象角色的发展等方-面;同时,也关注幼儿道德发展的三个方面:对道德的思考、自我评估及抵抗偏差想法和行为的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的道德行为。 3.对历史的感知。幼儿的过去(个人历史或生命历程)、遗传、家庭历史及其他幼儿的家庭历史都是幼儿历史教育有效的手段。幼儿在活动中建立起对历史理解的同时也建立起对时间的理解。 4.地理。在幼儿园阶段,地理学习主要把焦点放在三个方-面:解释不同区域(地区、国家、世界)的人和地方有什么不同;描述和评价物质和文化世界的关系(人类大陆的关系,包括环境保护和守恒);确定由物理和经济因素造成的问题(包括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5.幼儿作为消费者。社会科学课程选择了10个经济概念用于学前儿童学习:消费欲与需要、缺乏、区别资源(人类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财力)、计划、目标排序、购买的先后、主次)、商品(我们买的东西)和服务(别人为我做的事)、买者和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钱(知道钱的作用,认识和命名钱)、选择(消费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能用他们有限的资源做出最可能的选择)。 6.幼儿对年龄、衰老和死亡的认识。幼儿缺乏对这三个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0~3岁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更是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因此,0~3岁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价值。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家庭与社会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如何设计与实施亲子课程是很多老师关心和困扰的事情。研究中的亲子园室内的亲子课程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中途会休息15分钟左右。那么,亲子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设计与实施亲子课程呢? 一、亲子课程应该本着指导家长育儿的目的设计课程,在充分了解每个年龄层次的婴幼儿的特点和基本发育水平上设计课程。 做为亲子园老师要掌握0~3岁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只有了解掌握0~3岁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们才能确定在什么时期指导家长进行什么样的观察,观察到目的是什么。发现敏感期大出现后,我们就要在最佳时间给予家长最佳指导,使家长对各个时期孩子的生长发育及心理成长有所了解,从而引导家长创设教育环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2~2.5周岁的宝宝动作发展水平是能双脚交替走楼梯,能手脚基本协调地进行攀爬。我们引导家长注意宝宝的表现,当宝宝有交替走楼梯的愿望时,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创设适宜的环境,不断刺激宝宝走的愿望,让宝宝体验运动的乐趣。攀爬是婴幼儿喜爱的运动,教师设计课程时,根据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设计大动作训练《摘苹果》,利用大型教具攀爬滑梯让宝宝爬过小山去摘苹果,训练宝宝手脚和协调自己身体的能力以及前庭平衡系统,培养婴幼儿的勇气和胆量。所以说只有在对0~3岁婴幼儿生理、心理全面掌握的情况下,才能选择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一旦确立,教案的编排也就有了主线,也就使家长明确他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从而配合我们的工作。 二、环节的设计应体现“亲子”活动的价值。 对0~3岁婴幼儿来说,亲子活动能使其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和交往,从而开发潜能,培养良好的学期习惯。亲子活动是一项具有指导性、互动性的活动。教师选择的内容要能适合家长借鉴,在家里也能开展类似活动,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多创设家长与孩子互动的机会,让孩子和家长体验与感受亲情,激发家长的责任心。 例如:亲子游戏《小背篓》,根据儿歌内容家长背着宝宝四散走,绕圈走,加快速度走,向前跳,微微弯腰等。音乐游戏《小鱼游》,家长和宝宝面对面站着边唱歌边做小鱼游的动作边向中间走:“小小鱼儿游游游,摇摇尾巴点点头。”当唱到:“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好像快乐的小朋友。”家长抱着宝宝的腋下做向上游向下游的动作,再抱着宝宝转一圈。结束时,家长再亲一亲宝宝。亲子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轻松的环境,让他们分享与父母一起玩耍的乐趣,幼儿和父母在快乐的亲子活动中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父母和孩子融为一个不可分离的共同体。活泼有趣的亲子游戏,使家长能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使幼儿和家长感受游戏的愉悦,体验亲子情感,促进亲子沟通。 三、活动设计要兼顾婴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

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第六节幼儿量概念的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学习指南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不连续量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物体的面积、体积、长度、重量等。物体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用数来表示,即数量。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内容。本节就讲述幼儿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和年龄特点,学习物体量教育的设计和指导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量概念的发展特点。 2.能运用量概念的目标设计与表述、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活动设计指导策略梳理出简略和详细的教案。 3.结合视频和文本的案例学习,灵活运用幼儿量概念的活动设计思路与组织策略解决量概念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案例导入 案例呈现:皮亚杰把一团橡皮泥先搓成圆球形,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圆球形搓成“香肠”,问儿童圆球和香肠哪一个橡皮泥多。一部分儿童认为圆球的多,因为圆球大,而另一部分儿童认为香肠的多,因为它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认识? 案例分析:幼儿受年龄和思维抽象性发展所限制,在量的比较中容易受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不能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也就是说,还没有掌握量的守恒,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必备知识 一、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 1、从笼统、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物体的量是物体固有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常见的量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 儿童从出生起就感知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物体量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晚于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常常不能用恰当的词来表示物体的量。如3- 4岁的儿童常常用大、小的词汇来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的准确名称(把粗铅笔说成是大铅笔;把长的毛巾说成是大的毛巾等等)。 儿童在语言、词汇的运用和表述从不精确到逐渐精确的发展特点,启示成人有必要在儿童的知觉活动中帮助他们使用准确的词汇,以促使儿童形成与某一变量相一致的概念,而

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精选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精选 [案例1] 学扮爸爸妈妈(小班) 目标:区分爸爸妈妈的衣服、鞋子与用品,模仿爸爸妈妈的活动,关注、亲近爸爸妈妈。 准备:1.收集爸爸的衬衫、帽子、打火机、皮带、领带和手提包;妈妈的裙子、围巾、耳环、项链、胸针和手提包等。 2.爸爸妈妈的画像。 3.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事的录像。 过程: 1.区分物品,说一说这是谁的东西。 (1)看一看,这里有些什么东西? (将这些物品放在周围的桌子上,孩子可以走到桌子前,自由地观看并边看边说“这里有xxx”。在引导孩子观察的同时,可以培养孩子大胆说话的习惯)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东西? (幼儿一边说,老师一边展示物品,将物品排开以便于小班孩子观察。) (3)说说:你看谁用过这些东西?为什么要用? 幼儿:我看见爸爸戴领带,因为要上班…… 我看见妈妈戴项链,很好看的…… 我看见爷爷用打火机…… 我爸爸上班用这种包的…… 这个包是妈妈用的,里面要放钱啊什么的…… (孩子们除了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还会想到爷爷、叔叔等) (4)区分爸爸妈妈的物品 ①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是爸爸用的?哪些东西是妈妈用的?请你给爸爸妈妈送礼物。你觉得这是爸爸的东西就送给爸爸(画像前面),你觉得这是妈妈的东西就送给妈妈(画像前面)。 (老师可以指导:“一件一件地送,爸爸妈妈才看得清你给送了什么。”。培养孩子认真仔细做事的习惯) ②讨论礼物是否送对。 2.装扮爸爸妈妈。选择一件物品用来装扮爸爸妈妈,模仿一下他们走路等活动。(仅仅是让孩子体会一下,扮爸爸妈妈的乐趣) 3.学一学爸爸妈妈做事: (1)平时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些什么事? (2)一起看看录像里爸爸妈妈在干些什么。 (3)你喜欢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些什么事? (这里仅仅是要引发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关注) (4)你来做爸爸妈妈:在周围布置好的娃娃家里,把自己装扮成爸爸妈妈,学爸爸妈妈做一些家里的事情。(这个活动可以延续到角色游戏中去) 分析:小班孩子的自我感受正在发展,要关心他人无疑是困难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可以从最亲密的爸爸妈妈着手,以爸爸妈妈的生活物品和孩子想扮大人的心理为背景,来引发孩子对周围他人的关注。孩子关心他人的品格,只有在生活的情景中、在慢慢地积累情感中才可能形成,而说教的教育方式对小班的孩子效果不大。 [案例2] 水果店(中班) 目标: 1.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2.分清并练习动词“买”与“卖”的读音。会使用礼貌用语“你好、请、谢谢、再见”。 重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准备:低矮的玩具柜三组、水果篮、各种塑料水果数个、自制的钱币。 过程: 1.将幼儿分成三组,由老师交待游戏规则。 售货员向顾客介绍水果名称、味道、吃水果的好处和价格。顾客重复介绍要买水果的名称、味道以及吃水果的好处。双方付对钱找对钱,算买卖成功。 游戏中恰当运用礼貌用语以及“买”与“卖”。 2.选能力强的幼儿做售货员,其他幼儿做顾客,桉游戏规则表演。 3.选3~5名幼儿做售货员,其他幼儿做顾客,按游戏规则表演。

(完整版)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大纲

《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从儿童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出发,在理解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学前儿童美术学习与音乐学习的过程,研究教师如何通过艺术活动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 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为: 1.了解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了解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了解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如何应用一般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了解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 2.通过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原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将理论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获得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锻炼,能够设计学龄前儿童艺术教学活动,并获得进一步在幼儿园中进行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 1.音乐教育与幼儿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与幼儿音乐发展 要求:了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质量与儿童发展质量之间的真实关系;明确理想的音乐教育研究和操作,就是要尽力追求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目标和途径,同时也要研究尽力避免任何可能阻碍儿童健康成长的行为。 第二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 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5.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者——教师 6.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社区与家庭

要求:了解目前在我国儿童音乐教育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若干重要的基本观点,初步学会运用这些基本观点来分析、评价当前和当地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 第三章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及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 1.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 2.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 3.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了解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目标撰写的意义,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目标撰写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了解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 第四章幼儿园歌唱活动 1歌唱活动的教育内容 2.歌唱活动材料的选择 3.新授歌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歌唱活动中的能力培养 5.系列歌唱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 要求:了解幼儿园歌唱教学的内容、材料选择,理解并掌握新授歌曲活动的设计,通过歌唱活动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方法,了解系列歌唱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 第五章幼儿园韵律活动 1.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育内容 2.韵律活动材料的选择 3.新授韵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韵律活动中的能力培养 5.系列韵律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 要求:了解学前儿童的韵律活动能力发展与良好的音乐教育的关系,以及幼儿园韵律活动教育的内容和在幼儿园进行集体韵律活动教学工作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1.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教育内容 2.打击乐演奏活动材料的选择 3.新授打击乐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的能力培养 5.系列打击乐器演奏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实例分析

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精选教学内容

社会领域—教育活动 设计精选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精选 [案例1] 学扮爸爸妈妈(小班) 目标:区分爸爸妈妈的衣服、鞋子与用品,模仿爸爸妈妈的活动,关注、亲近爸爸妈妈。 准备:1.收集爸爸的衬衫、帽子、打火机、皮带、领带和手提包;妈妈的裙子、围巾、耳环、项链、胸针和手提包等。 2.爸爸妈妈的画像。 3.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事的录像。 过程: 1.区分物品,说一说这是谁的东西。 (1)看一看,这里有些什么东西? (将这些物品放在周围的桌子上,孩子可以走到桌子前,自由地观看并边看边说“这里有xxx”。在引导孩子观察的同时,可以培养孩子大胆说话的习惯)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东西? (幼儿一边说,老师一边展示物品,将物品排开以便于小班孩子观察。) (3)说说:你看谁用过这些东西?为什么要用? 幼儿:我看见爸爸戴领带,因为要上班…… 我看见妈妈戴项链,很好看的…… 我看见爷爷用打火机…… 我爸爸上班用这种包的…… 这个包是妈妈用的,里面要放钱啊什么的…… (孩子们除了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还会想到爷爷、叔叔等) (4)区分爸爸妈妈的物品 ①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是爸爸用的?哪些东西是妈妈用的?请你给爸爸妈妈送礼物。你觉得这是爸爸的东西就送给爸爸(画像前面),你觉得这是妈妈的东西就送给妈妈(画像前面)。 (老师可以指导:“一件一件地送,爸爸妈妈才看得清你给送了什么。”。培养孩子认真仔细做事的习惯) ②讨论礼物是否送对。 2.装扮爸爸妈妈。选择一件物品用来装扮爸爸妈妈,模仿一下他们走路等活动。(仅仅是让孩子体会一下,扮爸爸妈妈的乐趣) 3.学一学爸爸妈妈做事: (1)平时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些什么事? (2)一起看看录像里爸爸妈妈在干些什么。 (3)你喜欢爸爸妈妈在家里做些什么事? (这里仅仅是要引发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关注) (4)你来做爸爸妈妈:在周围布置好的娃娃家里,把自己装扮成爸爸妈妈,学爸爸妈妈做一些家里的事情。 (这个活动可以延续到角色游戏中去) 分析:小班孩子的自我感受正在发展,要关心他人无疑是困难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可以从最亲密的爸爸妈妈着手,以爸爸妈妈的生活物品和孩子想扮大人的心理为背景,来引发孩子对周围他人的关注。孩子关心他人的品格,只有在生活的情景中、在慢慢地积累情感中才可能形成,而说教的教育方式对小班的孩子效果不大。 [案例2] 水果店(中班) 目标: 1.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2.分清并练习动词“买”与“卖”的读音。会使用礼貌用语“你好、请、谢谢、再见”。 重点: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准备:低矮的玩具柜三组、水果篮、各种塑料水果数个、自制的钱币。 过程: 1.将幼儿分成三组,由老师交待游戏规则。 售货员向顾客介绍水果名称、味道、吃水果的好处和价格。顾客重复介绍要买水果的名称、味道以及吃水果的好处。双方付对钱找对钱,算买卖成功。 游戏中恰当运用礼貌用语以及“买”与“卖”。 2.选能力强的幼儿做售货员,其他幼儿做顾客,桉游戏规则表演。 3.选3~5名幼儿做售货员,其他幼儿做顾客,按游戏规则表演。

幼儿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比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育在我国事归属于学校教育系统的。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专业性、目的性、系统性等。 二、幼儿教育的性质 我国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三、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对于人发展的意义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幼儿教育根据幼儿成长发育的特点,着眼幼儿身体素质提高,有计划的为幼儿创设一个让其身心愉快的环境,在培育幼儿良好性格的同事,合理地安排营养保健和一日生活,科学地组织体育锻炼,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帮助幼儿增强体质,健康地成长,为将来成为体魄健壮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 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布卢姆曾对上千名儿童追踪观察到成年,在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智力发展的假设:如果17岁时达到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的话,则4岁时已达到50%,8岁时达80%,剩下20%则是在8~17岁获得的。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施以适宜的教育,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迟教育的话,则效果将大打折扣。 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的个性、性格、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都是一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幼儿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常常会在一生中留下印记。不少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成人,其原因常常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代。如在冷漠、甚至被虐待的情况下长大的儿童,往往有强烈的自卑感,性格孤僻,或者性格暴躁,富于攻击性;被溺爱的儿童,往往自我中心强烈,自私,不爱劳动等。而在幼儿期如果受到良好教育,就能形成许多好立管,如爱清洁、懂礼貌、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等,形成良好的性格、个性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 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二)幼儿教育对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众多事实表明,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已定为决定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家庭又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每一个幼儿都连接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因此幼儿教育牵动了全社会,在许多国家成为政府关心国民的窗口。 四、幼儿教育的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