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站在民间理想主义之外看

站在民间理想主义之外看

站在民间理想主义之外看
站在民间理想主义之外看

从民间理想主义《九月寓言》

张炜(男)(1956——)山东栖霞人,76年高中毕业,78年考入山东烟台师专中文系。80年毕业后到山东省档案局工作,同年发表处女作。83加入中国作协。作品中《古船》、,《九月寓言》等获得评论界极高评价。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部长篇,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

民间理想主义:“我用这一词来归纳90年代出现的歌颂理想主义的作家的创作现象。……90年代知识分子发起‘人文精神寻思’的讨论,重新呼唤人的精神理想,有不少作家也在创作里提倡人的理想性,但他们都在历史的经验教训面前改变了五六十年代寻求理想的方式,转向民间立场,在民间立场上确认和寻找人生理想,表现出丰富的多元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走”与“停”的故事

《九月寓言》写了一个小村20世纪50—70年代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发生在秋天的田野里,组成整个小说的故事大概分为三类:

一、关于小村的在传说中的故事,是与走联系在一起的。龙眼(一个白头少年)的祖父带着家人首先来到了小村,因为一句“停吧”被外村人称为“ting鮁”(一种有毒的海鱼)从不被外人看起,他们也不轻易走出村子(关于小村起源的传说)。金祥出去背鏊子遇“黑煞”的传奇故事等。

二、在小村中正在发生的现实的故事,是关于停的故事。小村人的停是相对的,只是他们不在奔波、流离。这儿的人都吃红薯,非常烧胃,浑身说不出来的热情,精力,他们要释放所以年轻人在赶鹦的带领下夜夜在奔跑,男人在夜里打女人(金友打老婆小豆),女人给男人拔火罐(大脚肥肩给村头赖牙拔火罐)。

三、在“忆苦”大会上有金祥和闪婆口头创作的故事,这类故事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张。“忆苦”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意识形态很浓的词,可是在小村人却把这个作

为了一种精神生活的必要。金祥夸张的描述着自己的家族苦难和自己在来小村前被地主抓去受到的折磨,又把和自己听到关于地主的故事夸张的讲给小村人听。闪婆也是一次次夸张的描述自己和露筋在在野地里受的苦难。这都是关于他们走的故事。

这样小村的故事就介于“走”和“停”之间,金祥背回了鏊子,有了傻婆娘庆余

安顿下来自己却死了,露筋和闪婆在野外无家可归,只能在野地里生活。他们在野地里过着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住就在茅草堆里。在露筋的父亲死了后他们回到小村,住进房子,生下儿子欢业后露筋却死了。欢业长大后也因杀了金友又再一次像他的父母那样回到野地去了。在这个层面上小村人似乎是不能停的,他们必须去融入野地,去回归土地,这也许就是作者的民间立场。

世外并不都是桃花源

世外并不时都像陶渊明笔下那样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小村基本上是与外面世界没什么联系的,除红小兵偶尔出去外,大家的活动范围不超出村子,村里的姑娘必须嫁给村里的小伙子(肥也正是这个原因开始一直在拒绝工程师的儿子挺芳)。但这个小村生存却是和深重的苦难交织在一起的(这个就让我想起了在女作家萧红在《生死场》中描述的那群受难的人)。

生存问题,这也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一直面临的问题,小村人的食物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有地瓜,他们想法设法使自己的主食——地瓜变成在他们眼中的佳肴糊糊,煎饼等。于是金祥背回了鏊子便是小村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这同时也是小村人生存的挣扎。

小村内的血腥和暴力,也许正如小说中所说“瓜干烧胃”人们内心中的烦躁无法释放。小村中到夜里家家男人都在打女人,谁也不会去对谁家发出的女人的尖叫声奇怪,这样金友打着小豆,龙眼的父亲刘干挣打龙眼的母亲,大脚肥肩折磨儿媳三兰子。小村人对外来也毫不客气,他们把挺芳绑在树上一丝不挂的毒打,直到肥制止。

恶势力的压迫,小村中的恶势力就是大脚肥肩和村头赖牙,他们在村中有着绝对的权力享受着自己的特权。刘干挣和方起造反,他们用自己的私刑解决了,也许刘干挣和方起在这里的造反有着特定的历史意味。

也许正是因为在《九月寓言》中看到这么多苦难我才看不出其中的民间理想的存在。

现代文明的殷忧

在现代文学史上“京派”的文学作品是有着很浓的乡土文化气息的,像沈从文的《边城》。“在他们的作品里一方面有现代性的焦虑,对现代性即追求又有疑虑困惑,另一方面又有面对现代性的强大冲击,对本土传统美感日渐丧失带来的怅惘体验和挽歌情怀。”(《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等编241页)在张炜的《九月寓言》同样地困惑和情怀是依稀可见的。小村最终在工业开发的炮声中崩溃、瓦解,直至成为一片废墟,“停吧”的时代已经结束,小村人将在灾难中重归大地母亲,将在流浪中重新激发起蓬勃的生命力,人类的生存之路也可能永远在路上。今天我们在这个文明的社会里有得到了些什么?煤矿事故频发,环境污染加剧,更有人与人关系上的冷漠。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看到了《九月寓言》中所描述的出路——融入野地,融入民间大地, 在与民间的亲和、融合过程中, 获得精神生长的力量, 以抗拒当代社会给人带来的精神阻隔。

结束语

我讲的只是我自己在读完九月寓言后的一些感受,我也看了我们那的文学史教材中关于九月寓言的论述,既然看了就难免其影响,我要讲的也就这些。

实用主义真理观平议

2002年第4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2002 (总第152期)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152 实用主义真理观平议y 周建漳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实用主义从真理发生学及其实际经验兑现价值的角度,提出了独特的真理效用论;其与传统符合论真理观之间的张力关系,反映了双方在本体基础乃至哲学旨趣方面一系列的理论分 歧。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实用主义对符合论观念背后关于认识的/视觉隐喻0及其所蕴含的/主 客二分0思维模式的超越。而导致这一超越的哲学基础,在于它实现了本体论假设的转换,即由把 人作为与世界照面的旁观者的传统观点,转换为把人作为在世界中生活实践的探索者。 关键词:实用主义;真理;效用论;符合论 中图分类号:B02313;B0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02)04-0091-07 依照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的自述,实用主义/首先是一种方法,其次是关于真理是什么的发生论0。[1](P36-37)在关于真理的/符合论0(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融贯论0(Co-herence Theory of Truth)及/效用论0(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三大基本理论学说中,唯/效用论0 (通常译为/实用论0)是直接以一个哲学流派即实用主义的名字命名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真理问题在实用主义中的中心位置及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独树一帜之处。就效用论真理观是实用主义哲学所提出的最主要和最突出的理论主张而言,诚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的, /实用主义是一种真理理论,一种具有特殊兴趣的真理理论0。[2](P18)(引文中的黑体字为原文所有,下同) 作为西方哲学中具有革命性意识的哲学派别,实用主义真理观与传统真理论存在挑战性的对话关系,而在当代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的语境中,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亦存在思想对话关系。1本文试图在上述双重对话关系的语境中,对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作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较为细致的学理分析。 y收稿日期:2002-04-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99BZX024) 作者简介:周建漳(1954-),男,江苏沭阳人,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1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列宁与实用主义者存在时间上的重合(皮尔士于1914年才去世,詹姆斯于1898年明确提出/实用主义0一词,而列宁的5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6发表于1909年),但我们在其著作中却未见关于实用主义哲学的只言片语。因此,这里所谓的对话关系属于解释学式的思想对话而非现实意义上的实际对话。

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

当代欧美教育哲学流派主要以5种哲学为基础: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人文主义、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想主义的始祖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这一学派认为理念才是唯一真的实在。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洛克。该学派坚持实在可以通过感觉认识,但实在独立于感觉之外。现实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思维能力。 实用主义源于古希腊智者的观念,主要的代言人是美国19世纪的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该学派认为,观念的价值和真理性由它们的实际后果来决定。因为知识是人创造的,所以经验至关重要。相应的,从实践中学习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人文主义关注人性和人的状况问题,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卢梭。人文主义哲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包括自我观念、个人成长和自尊。 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要由个人确定生活的过程和品质,重视人类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的重要性。意义都是由人确定的,不存在外部的标准。19世纪上半叶丹麦的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和20世纪法国的哲学家萨特是存在主义的代言人。存在主义应用到教育中就是要追求个人的意义。学校和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作决定,而不是让别人替他们进行选择或命令他们进行选择。 永恒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20世纪著名教育家罗伯特·赫钦斯和莫蒂默·艾德勒。永恒主义者相信,真理是永恒的,因而是不朽的。教育的任务和教育者的工作是追求和传播千百年来在人类经验中发现的永恒不变的真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向学习者灌输不变的真理,发展学生的理性,表现为正义、节制、坚韧和谨慎等不变的优良品质。相应的,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以艺术和科学为核心的学科知识和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则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或讲授。在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上,学生的角色是在生活决策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和使用正义、坚韧等理性品质,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了解并向学生教授教学内容,灌输这些优良品质。 要素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巴格莱,在二战后以及当代也有许多要素主义的代言人。要素主义者坚信,存在一些独立的共同的核心文化要素需要学生掌握,这是个人在社会正常生活的前提。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共同的文化知识要素,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教师和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关系上,学生的角色是获取并使用文化知识,形成和使用各种思维技能,而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与学校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共同的文化要素。 要素主义者和永恒主义者分享着许多共同观点,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永恒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现实主义,要素主义则不是。要素主义者相信实际的课程和学科有助于学生发展成为有用的公民(如受过职业训练),永恒主义则不是。要素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个体自己的目标(为学习而学习),而永恒主义者则坚持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要素主义者虽然从西方传统中寻找教学内容,但认为共同的文化要素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进步主义强调儿童而不是教学内容是教育的中心。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何谓"国家利益",其概念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十六世纪,随着教皇权威的下降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统一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了"国家至上"的理论,再经过"国家至上""王朝利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三个阶段后,才逐渐形成了现在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切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同时国家利益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研究国际关系中的两种重要方式,以下就二者的主要基本理论加以概述。 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人性可以改造。理想主义关于人类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完美主义。一派认为人类的本性是不确定的,既可恶也可善,而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所处的环境;另一派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但两派理想主义者都认为人可以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相信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二.战争可以避免。理想主义者认为战争的出现与人类的本性无关,而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人类可以通过教育和改造而逃脱追求权利的欲望,世界各国之间虽有矛盾冲突,但是它们并不是来自人类的本性,因此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三.国家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理想主义者强调,在人类社会和各国家之间不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并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相信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可以互相和谐一致的。 四.建立国际机构。国际联盟是理想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建立这样一个跨国家的机构,世界和平才能维系和实现。 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国际法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同时国际道德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六.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依靠国际联盟的力量,凭借提高公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以及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积极性,对违反国际联盟的政府进行制裁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可以使该国的公众醒悟,推翻反动政府,最终避免战争。 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人性本恶。现实主义学者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性是本恶的。教育和智慧的增长并不能解决人性恶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关系,从而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者,其它任何国际机构都不能替代它。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总是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权力关系界定的利益是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的关系,国家自身的实力强弱决定国家利益的大小。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现实主义者反对把道德和公众舆论,国际法等置于外交上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强者为王,实力至上"。 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均势。大多数的现实主义者主张通过结盟的方式实现力量均势,均势实现了,国际和平就有保证了。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影响十分深远,留给人们许多思考,就此我也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理想主义所强调的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的力量,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等观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2011-12-12 19:30:26)转载▼ 分类:资料 标签:杂 谈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描写对象 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 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如何看待实用主义

如何看待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哲学不仅在世界范围产生重大影响,在哲学史上留下光辉一页,代表了美国哲学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实用主义的基本精神。而且至今盛而不衰,广为传播。 当代美国哲学家对实用主义传统的关注和强调,不仅是从挖掘思想资源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对这个传统抱有难以割舍的血缘情结。我们可以从蒯因、普特南和罗蒂等人的论述中,直接感受到这些哲学家们对自己所归属的那份思想遗产的热情、真诚和执着。 蒯因在发表于1981年的著名文章《实用主义者在经验主义中的地位》中,明确地把实用主义放到西方经验主义传统,由此提高了实用主义者的地位。蒯因认为,实用主义在经验主义的变化过程中应当处于现代时期,因为皮尔士提出的“句子中心说”和“意义证实”思想,都无疑带有明显的现代哲学的烙印;而皮尔士哲学表现出的行为主义倾向以及他的终极真理观,又昭示了现代哲学的某些特征。蒯因把实用主义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即自然主义、可谬主义、行为主义和人造真理观。应当说,这些特征不仅刻画了实用主义的大体图像,同时也是蒯因哲学的生动写照。 如果说普特南对实用主义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他被称为“狐狸型”的思想变化上,那么罗蒂的实用主义则是直言不讳的。他不仅公开承认自己的实用主义身份,而且身体力行地为自己的实用主义大张旗鼓地辩护。他在早期的《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中径直把杜威思想看作是哲学发展的未来图景之一,在新近的《建设我们的国家》(1997)中又把杜威和惠特曼看作美国民族的骄傲。他认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追求人类美好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把美国看作是人类生活的最好国度,因为在美国,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政治理想,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最大限度的表达。他们都强调民主思想对建设美国的重要意义,但这种理想不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永恒的,而是具有特定的时空性的。罗蒂说,杜威的哲学就是系统地把一切事情都变得具有时间性,不承认存在完全确定的东西。杜威哲学的最大成就是把“真的”或“对的”这样的评价术语不看作标明与先前存在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上帝意志、道德律、客观实在的内在性质等,而是看作满意地表达了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看法改变了我们的进步观念,进步不再是逐步接近先前刻画好的某个目标,而是解决更多的问题。 2002年7月30日,罗蒂在贝宁举行的“遭遇合理性”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普遍主义的宏伟,浪漫主义的真诚,实用主义的狡诈》一文。他在文章中提出,实用主义不应当看作是一种浪漫主义,而应当看作是对普遍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另一种选择。哲学家不应当询问关于知识来源的认识论问题,或关于已知存在物的形而上学问题,而应当去做杜威所做的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们的同胞权衡对共识的需要和对新奇之物的需要。我们可以获得主体间的一致而不需要为普遍可靠的许诺所吸引,我们可以引入崭新的观念而无须把他们赋予普遍接受的来源。个人和共同体是基于在比较对方所体验或想象到的生活时所得到的东西来选择他们的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论浪漫主义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一直都是文学创作的两个主流,无论是哪一种流派兴盛,都抹杀不了另一种流派的存在。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都是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很多共性。在没有学习这两种文学之前,也许只会简单认为这两种流派的区别只在其写作手法上,即现实主义比较客观简洁地描写我们的现实生活,浪漫主义则是运用一些夸张、虚幻的手法,但是认真学过之后,我们发现,这样想是肤浅的。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因此有很多作品歌颂自由平等,思想积极热烈。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也就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因此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而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还是荷马史诗和神话,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很重视挖掘历史题材,尤其重视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其中的领军人物。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因其自身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被高尔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影响了文学创作,现实打破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浪漫主义惯用对比和夸张不同,现实主义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以现实性比较强的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走向了繁荣昌盛。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一、题材主题上 浪漫主义着力于表现理想化中自由平等的“未来型”社会,现实中不存在而在他们心中的生活。但是现实主义文学完全相反,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现实的如实客观的描绘,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因为其真实客观地描写了法国上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现象,被恩格斯称为“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揭露了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带来的贵族衰落史以及因之而出现的金钱统治一切所带来的悲剧。是对现实生活强烈的表现和批判。相比之下,《巴黎圣母院》着重于表现对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这两个美与丑对比十分强烈的人的心灵美,写出了一个悲惨的现实故事,并不是很重视对现实环境的仔细描绘。 第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浪漫主义文学将感情的表现体现在非自然的人或者事物身上,也就是传说中的神灵、伟人或者是英雄身上,赋予这些人物伟大崇高的品格和人道主义光辉以及超人的智慧和毅力,显得有些与生活脱节。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描写,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接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贴近生活,且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他们常常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在他们身上显示了社会历史的盛衰。以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雪莱把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全篇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则不同,比如其中的列文,这是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的

理想主义者的生存及意义

理想主义者的生存及意义 每个人都是曾经的理想主义者,但幸存下来的理想主义者却屈指可数,几不可见。因为,对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来说,在现实世界里的生存是艰难的,甚至是残酷的。这种艰难和残酷并不仅仅体现在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它更体现在精神和思想的层面上。惟其如此,它才显得更加艰难和残酷,它令却步者因此却步,也令幸存者因此幸存。于是,在生活的严峻的荒漠之上,我们总能发现零星的几株野花在迎风摇曳,那是理想主义者的风姿在点缀着庸俗的大地。 理想主义者的阵容从来就不浩大,但对于每个时代和国家而言,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理想主义者是一种改变和引领的力量,没有他们,时代就不会进步,社会就会失去方向,人类生活将黯淡无光。所有黑暗的溃败,所有光明的胜利,无不是因为理想主义者们的勇气和战斗。芸芸众生,萧伯纳所谓“大多数自私微小的肉体”,不过是围观者和受益者,至多是盲从者而已。他们从来不是决定性的力量。理想主义者不然,他们是先觉先行的少数,是任何时代和民族的最优秀分子和最稀有的珍宝,是精英之精英。玛格丽特·米德曾言:“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专心致志的人会改变世界,事实上,事情从来都是这样。”说的就是理想主义者。我指的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何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

想主义者并不是虚幻的,他们绝不痴人说梦,他们的理想是科学可行的,是符合人类的良知与基本价值的,而不是臆造和空想的产物,更不是僵硬自大的怪胎。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是飘浮于云端的臆想家和厌世者,他们的理想从来不会脱离人类和大地。他们是敏感活跃的思想者,也是剑及履及的实践者。他们充满激情,珍视个性,有足够的想象力,他们并不鄙视平凡,但绝对厌恶庸俗,阴暗和邪恶。他们改变世界是要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坏。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不着边际的存在,他可能是我们身边任何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可能是一个诗人,也可能是一个厨子,他还可能是官员,可能是农夫,可能是流浪汉,总之,他可能是任何人,从事着任何一种平淡无奇的职业。但是,就因为他身上流淌着理想主义的血液,他因此与众不同,成为一种向前向上的力量。在僵化的时代,他是鲜活的;在停滞的时代,他是超前的;在黯淡的时代,他是闪亮的。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价值所在。在一个正常和包容的社会里,理想主义者们并不醒目,但他们总能得到理解和尊重,他们被鼓励和支持发挥理想主义者的重要作用,协助社会不断调整方向,引领社会持续良性发展。这样的社会和国家理所当然地会越来越好,即使出现问题也会得到及时纠正。与此相反,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枯萎凋零的时代,毫无疑问,要么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要么就是一个黑暗的时

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的政治和文化冲突

2004年第2期(总第151期) 学 习 与 探 索 Study&Exploration No.2,2004 G eneral.No.151 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的政治和文化冲突 刘 放 桐 (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摘 要:五四以来传入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实用主义影响最大、受到的误解也最多。初期它受到广泛欢迎,后来却越来越被简单否定。实用主义有不同意义,其根本意义在于强调现实生活和实践在 哲学中的主导作用,这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一定代表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相通之处。实用主义在理 论上有成有败,它在美国曾被普遍接受,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这种双重影响在传入中国后也有 表现,与中国现当代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冲突更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实用主义;粗俗的实用主义;美国资本主义;现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2-0001-08 一、实用主义之传入中国及其遭遇 在五四以来被介绍到中国的现当代西方哲学流派中,对中国思想文化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产生过广泛和长久影响的首推以杜威为最大代表的实用主义;在中国受到误解最多、引起的非议和批评最多的,也首推实用主义。 现当代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大体上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五四时期曾出现高潮。当时西方各国流行的哲学流派大都先后被介绍到中国。从影响所及的范围和深度来说,以杜威所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最。当时罗素对中国的访问讲学受到过学术界关注,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杜里舒代替柏格森被邀来华,也曾受到一些人的欢迎。但他们影响的范围远不及同一时期杜威对中国的访问。 杜威来华之时正值五四运动发生之际。参加五四和当时正处于高潮中的新文化运动的许多中国知识分子被杜威所竭力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即当时所谓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所吸引,杜威也深为当时的中国民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与他自己的学说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受到鼓舞。双方的这种契合促使杜威这次原本是顺道由日本出发的短期访问竟延续了两年多时间,杜威讲学的地点遍及中国的东西南北,所到之处都引起了许多人(包括当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毛泽东)对他的学说的热情。 五四和广义的新文化运动是由国内外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场运动中无疑起了领导作用,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也是陈独秀最早提出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当时尚处于初期,尚未成为可以单独主导全国的力量。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之发展为一次真正使中国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革命运动,从学理层次上说是由于当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以胡适为代表的中国实用主义者及接受其他主张进步和改革的西方新思潮影响的人士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尽管他们之间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有很大分歧,但在反对封建旧传统、促进民主与科学这个大目标上却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实用主义采取了相当求实的态度,既在原则问题上与之划清界限,又明确肯定其积极方面。 收稿日期:2003-10-08 作者简介:刘放桐(1934-),男,湖南桃江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

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 “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在开头就提出了这些问题。 列宁说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他还说 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同上列宁的这些论述说明 对唯心主义决非用“胡说”所能概括得了的,对其认识论根源的内部细节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首先,从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上看 唯心主义把客观对象需要主体 意识来反映,歪曲为由主体 意识来创造。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没有 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但是,没有反映者、被反映者的性质、属性、特征和作用都无从谈起。因为,客观事物本身不会产生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与客观在认识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既没有无客观的认识,也没有无主观的认识。离开客观,主观会因没有被反映的对象而无法产生认识#离开主观,客观将不再作为认识的对象而存在。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把认识论建立在客观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这样,“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因为,认识固然是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二者不可分割,但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绝不因未被认识而不存在。唯心主义片面地抓住主观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这一点,并把它夸大成认识论的全部,进而又把客观依赖主观去认识歪曲成依赖于主观而存在。这样就从根本上抛弃了被反映者不依赖反映者而独立存在这个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前提,把客观对象看作是由主观来创造的。这在主观唯心主义者费希特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费希特从任何对象只有当人们感觉到它的时候,才能对它说出些什么这一点出发,推论说%“如果某物不跟你关于该物的意识在一起,或者说不通过这一意识,那么它能否在你的心里或面前出现呢?”显然不能。既然如此,那就请你“不要企图 超出你所能理解 或把握的东西。”由此他得出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并非只是简单地照像或机械的复制,而是反映与 创新的统一。主观不仅反映客观对象当前的样子,而且通过调动以往的知识创造出高于现象的更深刻的新思想,并通过实践把它变为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创新以反映为基础,反映由创新来丰富、充实和提高。创新离开反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反映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复制自然现象,没有创新,那么,人类就将永远不会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这也就是列宁说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的真谛所在。否认这一点便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人们反映能力降为一般动物的反映。但是,唯心主义却撇开创新必须以反映为基础,只强调意识能动性的一面。他们不懂得意识的能动性固然包含有能够创造世界的含义,但意识之所以具有能动性,正在于意识是自然界,特别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 高度物质一一大脑的机能,其作用又必须借助实践来实现。正如恩格斯所说 “迅速前进的

【浪漫主义的读书和现实主义的读书】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

《【浪漫主义的读书和现实主义的读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 义的区别》 摘要: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 去了,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 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去交涉,管理员说:“刚才看了第一册,现在不是应该看第二册吗?”我说:“不错,先生,你的话也不错,但是这并不是小学教科书,我 不必一定要看第二册的,况且,况且,我在借书券上写明了要第三册的 由于喜爱,所以对于汪曾棋先生的散文十分熟悉,他的散文中出现过的人物、事件也就十分熟悉了。前些天读施蛰存先生的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了昆明的一家图书馆,我当时立即就想到:这不就是汪先生笔下描写过的那家图书馆吗?那个图书管理员不也就是汪先生笔下具有独特个 性的人物吗?找到汪先生的散文《翠湖心影》一对比,确实是的,时间、地点、名称都对,他 们两位描写的是同一家图书馆,然而,在汪先生的笔下,这家图书馆写得像一篇风清日丽的小说,甚至像一首浪漫主义的抒情诗,而在施先生的笔下,这家图书馆以及它的管理员却是以反面教员的形象出现的。这可真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味道了。口说无凭,还是让我 们一起领略一下两位名家笔下的这家图书馆的独特风范吧。汪曾棋先生是这样写的:这 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 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叫做“飞子”,昆明人把一切不大的纸片都叫做“飞子”,买米的发票、包裹单、汽车票,都叫“飞子”,――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 一会儿,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 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 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 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阅读答案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 暴力趋势下降的这区区几千年时间对于整个人类演化的整个进程来说,实在微不足道。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改观,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日趋增长的世界主义倾向使得我们能间接体验世界上其他人的苦难,并感同身受。 即便如此,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普遍得令人吃惊。其他动物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但人类不仅会出于生物的本能,还会为文化的原因而大打出手。只有我们人类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这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幸好,我们已经初窥门径,逐渐洞察出集体暴力在历史中渐渐减少的原因。这是有实际意义的: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一些棘手的冲突。 我们不是唯一会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一群狼会组织起来消灭敌对狼群的成员;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会与附近种族的“部队”作战。事实上,我们与黑猩猩演化出了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进行集体攻击。区别在于,黑猩猩的战斗只是为了获取领地,我们的目的却复杂得多。 社会心理学家们早就意识到,引导人们进行群体对抗与进攻这件事容易得可怕。为数众多的实验都向我们揭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文化身份的标记都能够让人产生对“圈外人”的敌意——甚至连随机分配的衬衫颜色都能做到这一点。看似矛盾的是,这种与人对抗的倾向却可能与我们天性中高贵得多的另一面紧密结合,那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善良与暴力的混杂是有其优势的,因为在部落战争的世界中,当某个群体的成员都倾向于拧成一股绳,并愿意为共同利益而战的时候,相应的就会

论实用主义精神

论实用主义精神 论实用主义精神 【作者】饶娣清 实用主义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影响遍及全世界。在美国,实用主义不仅被运用到哲学、心理学、科学等领域,而且还被引入到社会生活、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甚至被尊崇为美国半官方哲学。可见,实用主义在美国影响之深远。实用主义,它不过是跨入20世纪众多哲学派别之一,它为何能在美国乃至西方独领风骚近百年而不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就在于实用主义能逆绵延二千年哲学之传统,而独倡实用之精神,它重实践、重效用、重改造的开放态度,正好顺应了20世纪所已经变化了的、新的现实和时代的要求。正如塞耶后来所评价的:实用主义作为一种运动,一方面是对传统学院哲学的批判否定,另一方面是对建立一定的积极目标的关切。正是由于这些方面,而不是因为它是一种什么思想或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理论,实用主义才成为美国对哲学界的一项独特而重要的贡献。① 一实践高于一切 实用主义一词,英文原名Pragmartism.意思就是行为、行动。它与实践(pratice)和实践的(practical)这两个词同源出于希腊文pa'r/a,并都由这个词派生出来。可见,实用主义的本意中就包含着实践,实用主义的要旨就是把实践看作高于一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用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实践的哲学。 最先,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皮尔士把实践这个词应用到他们的哲学上来。1878年1月,皮尔士在他所主创的形而上学俱乐部之刊物《通俗科学月刊》上发表的论文《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明白》,就最早提出了用实验的方法,来了解事物的意义,验证我们的观念。皮尔士形象地称这一方法为科学实验室的态度。这种方法,其全部宗旨就是强调实验。诚如皮尔士所说:你对一个科学实验家无论讲什么,他总认为你的意思是说某种实验法若实行时定有某种效果。若不如此,你所说的话他就不懂得了②。这就是说,要弄懂你所说的话的意思,对科学实验家来说很好办,那就是通过实验。实验出的效果,便是你所说的话的意义。这种科学实验室的方法,当然最先是作为科学家们的方法。但后来,这种方法,为詹姆士进一步扩充和发展,并将这种方法直接、明了地命名为实用主 詹姆士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和突出代表。他不仅肯定实践是了解事物、观念之意义的

2010教师招聘考试公共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错误试题解析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C【解析】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定。在本题中,命题A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命题B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而命题D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命题C则是哲学基本问题,故而选择之。 2、“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观点是() A 辩证法的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D【解析】相对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否定事物静止的一面,把运动看作是脱离静止的绝对运动,本题中庄子的话,其特点就在于否认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相对静止,把生与死、可与不可看作是无条件转化的没有相对静止性的东西,所以不选A、B、C,只选D。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A 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B 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 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D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D【解析】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多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近代哲学具有的共同的特点() A 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脱离 C 都是不可知论哲学 D 都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AB【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哲学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都是说明世界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脱离的哲学,也是说,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而唯心主义却是辩证法的。但是不能说都是不可知论哲学,也不能说都是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哲学,因为唯心主义哲学也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只不过是片面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

现实主义比理想主义更可贵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然而,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对方辩友是否混淆了理想和理想主义,现实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呢?对方辩友是否一厢情愿的将理想主义崇高化,将现实主义低俗化呢?对方辩友的激扬文字,建立在混淆概念和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未免令人遗憾。还是请听我方的观点吧。 现实主义以立足现实为核心,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于客观事实的思想倾向。 理想主义以精神层面为核心,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于主观感受的思想倾向。 可贵的含义是值得珍视,值得倡导。表示的是一种价值取向。 我方不否认理想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今天辩题所要讨论的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平等的思想倾向,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哪个更值得珍视和提倡。因此,我方的标准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哪个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发展。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从大学生现状的角度。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心理。他们有着远大的追求,怀揣着理想,心比天高。却不知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去努力,将自己的精神追求流于空谈。大学生们缺的不是精神追求,而是对于自己的追求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的努力。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真正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从社会现实出发,那么他就不会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对现实主义的珍视与倡导势在必行。 第二,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角度。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现实主义的依托,一个人立足于现实、从客观事实出发,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坚实的基础。同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更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回报社会。珍视和倡导现实主义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必然要求。 第三,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讲。一个社会,理想主义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一个社会想要发展,更需要立足现实,从客观事物出发,脚踏实地的去做。同时,一个社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且不说个人的精神追求有好有坏。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社会分工体系就会紊乱。可能有很多人梦想成为音乐家或者明星,可是这个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明星和音乐家吗?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和历史双重使命,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实现人生价值,并以此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此,我方坚定的认为,当代大学生现实主义比理想主义更可贵。

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在谈论中国诗歌创作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之前,我想先得看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定义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而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现实主义则是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可以说虽然同为艺术创作类型和思潮,二者却各走各路分向而驰以至于截然不同。 我们要知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说法是在20世纪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是西洋舶来品,传入我国后遂得以广泛流行为人所用。如此说来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古代的谁谁是浪漫主义诗人或现实主义诗人都是我们在知道这两者的定义之后给古人的文学创作风格类型下的定义贴的标签。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去看看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第一位诗人是屈原,他的《离骚》开创了“楚辞”和“香草美人”的传统。其诗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多用香草美人比喻君王美政,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个人情感。套用二者概念可得《诗经》和屈原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作品。不过在屈原生活的时代由于诗歌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诗歌都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理想,鲜有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的出现。因此我们直接跳到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去比较二者的区别。众所周知唐代“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其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这点表现在“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和“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中,而最有名的诗句莫过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他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心理可见一斑。还有,李白为人狂放不羁生活上纵酒狂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 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对人性,社会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有着充足的理解和坚信,碰上多大的问题都决不放弃。放弃的都不能算理想主义者。 碰到好多自称曾经是理想主义者的中年人,谈谈文艺还好,面对社会的部分现状他们的观点却是惊人地一致,都会说国情啦,现在还能有什么办法啦的这些话,还教导你看开一点,你们这些年轻人不也就一腔热血嘛……他们的逻辑就是存在即合理,存在就是有意义的,只要邪恶的东西存在一天,那就每天剔掉膝骨自我阉割去变着法地迎合它遵从它。 面对这样子的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真能说什么好呢?他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容忍有或大或小的暴君骑在自己头上。本来如果他们不给这个暴君权利,他原不会有任何权利。“况且这个暴君”多半是来自全体人民中间最胆怯和最软弱无力的人。这种人并不习惯于真正上阵交锋,倒是习惯于比武场耍弄花招。他不但不能治理别人,就连他自己也是由百依百顺的妇人来侍奉。 我们看到有很多人,被乞丐骗了一次就再也不相信人的互帮互助;被老太诈了一次就再也不敢尊重老人;文革被至交戳了一次背脊骨就再不相信世上真是有人能为知音割头全义……一个真正了解人性的人,必是知道人性有贪婪,有兽性,有矫饰,有这样那样说不出的虚伪……坦然面对,面对自己的理想一如既往地毫无畏惧,那他才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连这些都做不到,我只能说他们都不是。要知道,有些人的一大傻X之处就是拿自己的经历当经验,当教训,当真理。某次崔健在访谈里说,国内很多人年轻时候听音乐,到了老就

不听了……想想真是失落,他们只是爱音乐带来的那一层皮,而不是真的爱音乐吧。 想了许久,决定把以前写的一句话举上来:“他们并不是不懂,他们只是不信。” 错的、脏的、乱的,有人真的不懂么?为了利益做出这样那样或好或坏的事情,什么动物都会。很多人都会开脱、找借口,说着什么现实就是如此,无力改变世界就去顺从。对现状摇摇头然后果断投入到漆黑的污水里去,义无反顾。但理想主义者是不信的,他们先是在语言上画一个大问号,再用行动画一个大叹号。 他先问你,怎么就非得这样不可?怎么就没了别的办法? 然后再用做出来的事情告诉你,我告诉你就是还能有更干净、更温和、更有效的办法!他们自己也有不能一尘不染的时候。但他们看着满目漆黑也不信世界上就没有洁白、干净这回事。理想主义者就是不会相信生活和世界就是这样了。不管它是别人眼中的好,还是坏。“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和更好的世界。即使我做出的一切都看不到所谓的成效。即使这改变在我活着的时候甚至也看不到。但我不会停下对好的东西的向往,还有向光明的地方行走的脚步。” 这才算理想主义者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