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2019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章节测试

2018-2019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章节测试

2018-2019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章节测试
2018-2019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章节测试

2018-2019学年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章开启化

学之门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的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A. 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 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C. 区分硬水和软水

D. 燃烧条件的探究

2.下列现象中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 滴水成冰

B. 纸张燃

烧 C. 花香四

溢 D. 灯泡发光

3. “世界水日”宣传主题是“水合作”,下列跟水有关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海水晒盐

B. 太阳能光解水制氢

气 C. 光合作用 D. 用消毒剂杀死水中的细菌

A. 海水晒盐

B. 石墨导

电 C. 人的呼

吸 D. 冰雪融化

5.下列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往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标签要向着手心

B. 称量时砝码放在托盘天平左盘中

C. 可以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

精 D. 取用固体药品只能用药匙

6.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镁带能在氧气中燃烧,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B. 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C. 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

D. 面粉在燃烧匙中点燃时也会燃烧

7.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烛融化矿石粉

B. 食物腐烂光合作用

C. 酒精挥发蜡烛燃

D. 汽油燃烧冰雪融化

8.物质世界充满着变化.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食品解冻

B. 拉面

条 C. 鲜奶变

酸 D. 苹果削皮

9.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下列方法中所举例错误的是()

B. B

C. C

D. D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A. 氧气用于医疗急

B. 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C. 稀有气体可以做霓虹

灯 D.

氢气用作火箭、宇宙飞船的燃料

11.下列现象中,与化学变化无关的是()

A. 五颜六色的节日焰

B. 蜡烛燃烧发出白光

C. 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

冰 D.

稀盐酸与石灰石混合产生气泡

二、填空题

12.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13.气体的密度容易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为了测量常温常压下氧气的密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检查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步骤二:往烧瓶中装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并将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测出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1克.

步骤三:取一个集气瓶,用记号笔在适当位置做标记,将水注入集气瓶到标记处,用量筒测出这些水的体积为V0毫升.再将集气瓶灌满水倒扣在水槽中等待收集.

步骤四:打开活塞,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始收集气体.调节集气瓶在水中的上下位置,当集气瓶内、外的液面相平且刚好达到标记处时(如图),暂停反应.

步骤五:重复步骤四,再收集9瓶气体.

步骤六:称出反应后发生装置的总质量为m2克.

(1)小明通过该实验,测得氧气的密度是________ 克/毫升.

(2)步骤四中,控制集气瓶内、外液面保持相平的目的是________ .

请说明理由:________ .

14.化学是在________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

15.物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某些规律,这是我们学好化学应该掌握的一种基本方法。请你找出表中H2、CCl4、N2O、NH3四种物质之间存在的某些规律,并排列出顺序。

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 生成沉淀等现象.

三、解答题

17.什么叫化学变化?

四、实验探究题

18.某同学进行实验,其过程如下:

a.研磨:将硫的块状固体通过研钵磨成硫的粉末;

b.混合:将1g铁粉与1g硫粉混合均匀;

C.加热:将上述混合物加热一会儿,产生强光、放热现象,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的固体.

请回答:

(1)小明认为b是物理变化过程,你认为a是________ 变化过程,c是________ 变化过程.(2)证明b是物理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 .

(3)证明c是化学变化过程的方法是________ .

五、综合题

19.将下列实验操作目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 防止药品污染 B 防止试管破裂 C 防止实验误差

(1)取用块状固体时,应先将试管横放,再将药品放在管口:________.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干净的烧杯中:________.

(3)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________

20.选择下列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序号):

A.硝酸钾 B.明矾 C.不锈钢 D.氮气

(1)具有净水作用的是________;

(2)可用作保护气的是________;

(3)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的是________;

(4)可用作复合肥料的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量是两瓶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然后分别向两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对比变浑浊的程度,由实验可知呼出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几乎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对比得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多,所以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B、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是利用过氧化氢分解能否迅速生成氧气大量氧气,并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量;两试管中放入的是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变量是一支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另一支试管中未加入二氧化锰;未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内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通过现象的对比说明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所以属于对比实验;

C、区分硬水和软水,试管中水的量、加入的肥皂水都是等量,由实验可知:浮渣较多,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丰富的是软水;图中试管中水的量不同;所以不是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D、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能够燃烧,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才能够燃烧;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

故选:C.

【分析】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2.【答案】B

【解析】【解答】A、水结成冰的过程中,只是水由液体变成固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纸张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花香四溢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灯泡发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纸张燃烧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海水晒盐只是氯化钠从海水中析出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太阳能光解水制氢气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消毒剂杀死水中的细菌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4.【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墨导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人的呼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往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残液往往会腐蚀标签,因此倾倒液体时要标签像着手心,此选项正确; B、称量物质的质量一般是左物右码,放在左盘是错误的,故此选项错误;

C、酒精易燃使用时要注意防止发生火灾,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易失火,故此说法错误;

D、固体药品可用钥匙有的也可以用镊子夹取,故此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A、往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残液往往会腐蚀标签

B、称量物质的质量一般是左物右码

C、酒精易燃使用时要注意防止发生火灾

D、固体药品可用钥匙或镊子夹取

6.【答案】C

【解析】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解答】A、镁带能在氧气中燃烧,也能在空气中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误;

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变化,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误;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

D、面粉在燃烧匙中点燃时也会燃烧,是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误;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7.【答案】C

【解析】【解答】A、两个都是物理变化,A不符合题意;

B、两个都是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前面的是物理变化,后面的是化学变化;C符合题意;

D、前面的是化学变化,后面的是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8.【答案】C

【解析】【解答】解:A、食品解冻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拉面条的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大小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鲜奶变酸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苹果削皮只是皮瓤分离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9.【答案】C

【解析】【解答】解:A、足量的磷在集气瓶中完全燃烧,冷却至室温后,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故A正确;

B、根据组成纯净物的元素的种类,有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B正确;

C、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C错误;

D、用等体积的水和空气进行压缩,空气比水容易被压缩,得出气体的间隔大,液体的间隔小,故D 正确.

故选:C.

【分析】A、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碱性分析;

B、根据纯净物的分类碱性分析;

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分析;

D、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

10.【答案】C

【解析】【分析】通过化学变化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稳定性、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等。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1.【答案】C

【解析】【解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由气体变成固态,物质的种类不变,是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二、填空题

12.【答案】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解析】【解答】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故答案为: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分析解答本题.13.【答案】(m1﹣m2)/10V0;使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等,以收集到常压下的氧气;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时,由于部分氧气泄漏导致消耗的过氧化氢质量增加,使测得氧气的质量偏大,所以密度偏大

【解析】【解答】解:(1)本题中共收集了10瓶氧气,因此总体积是10V0,根据密度公式:=(m1﹣m2)/10V0g/mL,故答案为:=(m1﹣m2)/10V0.

(2)步骤四中,控制集气瓶内、外液而保持相平的目的是:使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等,以收集到常压下的氧气;故答案为:使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等,以收集到常压下的氧气.

(3)如果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测得的氧气的密度会偏大;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时,由于部分氧气泄漏导致消耗的过氧化氢质量增加,使测得氧气的质量偏大;故答案为: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时,由于部分氧气泄漏导致消耗的过氧化氢质量增加,使测得氧气的质量偏大,所以密度偏大.

【分析】本题中共收集了10瓶氧气,因此总体积是10V0,根据密度公式分析;步骤四中,控制集气瓶内、外液而保持相平的目的是:使集气瓶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相等,以收集到常压下的氧气;如果实验中装置气密性不好,测得的氧气的密度会偏大;收集一定体积氧气时,由于部分氧气泄漏导致消耗的过氧化氢质量增加,使测得氧气的质量偏大.

14.【答案】原子、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物质

【解析】【解答】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

【分析】依据化学的特点和研究的对象进行回答.

15.【答案】H2、N2O、NH3、CCl4;相对分子质量由小到大

【解析】【解答】

一个分子所含原子个数由少到多分别是H2、N2O、NH3、CCl4,原子数目分别是2、3、4、5;还可以按H2、NH3、N2O、CCl4排列,是按相对分子质量由小到大的,分子质量分别是2、17、44、154 【分析】根据物质找规律排序。

16.【答案】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中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故填: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

【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三、解答题

17.【答案】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解析】【解答】解: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故答案为: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四、实验探究题

18.【答案】(1)物理;化学

(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

(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

【解析】【解答】(1)a、研磨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加热铁粉和硫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证明是物理变化;(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说明黑色物质的性质已经不同于原来的铁粉与硫粉,据此确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1)物理;化学;(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然后称量吸引铁粉的质量,发现仍为1g;(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固体不被吸引.

【分析】(1)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2)可用磁铁对混合物进行吸引,若能将铁粉全部吸出,表明铁没有发生变化,即属于物理变化;(3)可用磁铁对黑色物质进行吸引,若不被吸引,说明黑色物质的性质已经不同于原来的铁粉与硫粉,据此确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19.【答案】(1)B

(2)A

(3)C

【解析】【解答】解:(1)取用块状固体时,应先将试管横放,再将药品放在管口,然后慢慢直立,使药品慢慢划入试管底部,防止试管破裂.(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干净的烧杯中,是为了防止污染药品.(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以保证取用数量准确,防止实验误差.故答案为:(1)B;(2)A;(3)C.

【分析】(1)根据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分析解答.(2)根据滴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0.【答案】(1)B

(2)D

(3)C

(4)A

【解析】【解答】(1)具有净水作用的是B.明矾;(2)可用作保护气的是化学性质稳定的D.氮气;(3)可用于制造医疗器械的是耐腐蚀的C.不锈钢;(4)可用作复合肥料的是提供两种营养元素的A.硝酸钾。

故答案为:B、D、C、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复合肥是指能够给农作物补充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所需元素的化肥。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 沪教版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沪教版 教材分析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常州国际学校穆楠 [本章结构]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章是初中化学的最后一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几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具备用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将带领学生从“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三方面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认识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知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境污染的治理均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 ******************************************************************************* (二)本章知识结构 本章共分三节, 1、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 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化学对材料科学的发展作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以及材料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成因以及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 第一节,化学与能源 1. 化学在能源领域中的作用,以及几种能量(化学能与电能、热能、光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和装置。重点了解氢能源的特点,能在实验室里自行制备氢气。 2.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自然资源及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3. 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化学与材料 1.知道常见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知道化学在材料科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化学与环境 1.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2.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危害;污染水体净化的基本方法; 认识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知道垃圾是一种“放错地方的资源”。 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的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知识点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电热棒足量 新丝路教育化学学科导学案(第次课)教师: 姚波学生: 年级: 日期: 2

3 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1. 电解水 2H 2O ==== 2H 2↑ + O 2 ↑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 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 2物理性质:密度比 , 溶于水 O 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 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 2 === CO 2 2H 2 + O 2 === 2H 2O S + O 2 === SO 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 2 === 2MgO (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3Fe + 2O 2 === Fe 3O 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4Al + 3O 2 === 2Al 2O 3 2Cu + O 2 === 2CuO (黑色固体) 3.CO 2物理性质: 密度 , 溶于水,固态CO 2俗称 CO 2化学性质: H 2O + CO 2 === H 2CO 3 (CO 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a(OH)2 + CO 2 === CaCO 3 ↓+ H 2O (用石灰水检验CO 2) CO 2用途: 人工降雨 、 制碳酸饮料 、 灭火(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等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药 品 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 双氧水、二氧化锰(黑色固体) 反应 2KMnO 4 === K 2MnO 4 + MnO 2 + O 2 ↑ 2H 2O 2 === 2H 2O + O 2 ↑ 发生 装置 酒精灯、试管、 铁架台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锥形瓶 收集 装置 集气瓶、水槽 法 向上 排空气法 操作 要点 查气密性 导管放入水中,双手握住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不漏气 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加水,水不持续流下,不漏气 收集 有大量、连续气泡产生时开始收集,集气瓶外有气泡产生,收集满 将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集满 其它 棉花作用:防止KMnO 4 粉末进入导管 分液漏斗优点:能控制反应速度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 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 点燃 加热 MnO 2 通电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加热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初三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氧气的性质】 (1) 氧气的物体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河水、海水中的鱼虾等能生存,说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2)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的制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又叫触媒) (2) 特点:“一变二不变”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加快或减慢) 二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3) 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加入)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氯酸钾--( 加入) 二氧化锰( 并加热)- →氯化钾+氧气( 二氧化锰在上,加热在下) 三、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 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四、分解反应 (1) 是基本反应类型 (2) 含义: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 特点:“一”变“多” 五、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 1、实验用品:铁架台、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高锰酸钾 2、操作步骤 (1)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装:装药品 (3) 定:固定试管 (4) 点:点燃酒精灯 (5) 收:收集氧气( 利用排水法) (6) 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7) 熄:熄灭酒精灯 3、注意事项 (1) 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沪教版)化学课本基础知识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1、(p2)在古代,一些文明古国的化学工艺已经有相当的成就。例如,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冶炼和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举世闻名的。 2、(p4)碳酸氢铵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它是一种________色的_________体,受热易__________,写出其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碳铵”化肥时要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p5)铁生锈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解决废弃塑料产品产生的________污染问题,化学家们研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塑料。 4、(p6)含硫火柴燃烧时会产生___________气体,它是一种_________色,有_____________气味的气体,它能使_________色的_____________溶液褪色,它也是大气的_____________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人们提出了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课题。 5、(p7~9)_______________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_____________相结合,产生了生物克隆技术,发现青霉素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________________。 6、(p11)蜡烛点燃后有哪些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吹灭蜡烛后的瞬间,可以看到烛芯冒出一屡_________烟。 7、(p1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变化之一,它能使_________和__________转化成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写出这一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p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性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课题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多为基础,中考考察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教学目标考点分析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式、反应方程式的应用;理解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矿物性质; 了解化学变化实质,熟练掌握化学语言 教学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金属非金属性质等 教学方法面授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内容与过程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质仅是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硬度、气味、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描述性质用词:能、是、有、可以、会等。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某种变化。 变化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件,体现了物质有何性质】 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丝生锈,轮胎爆炸 B.灯泡发光,食物腐烂 C.烧制陶瓷,红磷燃烧 D.玻璃碎裂,工业制氧气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的可燃性 B.汽油的挥发性 C.氧气的氧化性 D.碳酸氢铵的不稳定性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不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 若反应后立即松开止水夹,对测定结果 (3)化学方程式 (4)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氮气约占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 1. 电解水2H2O ==== 2H2↑+ O2 ↑(负氢正氧二比一) 活性炭:吸附作用明矾:沉降作用 过滤:固液分离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煮沸、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 2. O2物理性质:密度比,溶于水 O2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 C + O2 === CO2 2H2 + O2 === 2H2O S + O2 === SO2(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 2Mg + O2 === 2MgO(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Fe + 2O2 === Fe3O4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4Al + 3O2 === 2Al2O3 2Cu + O2 === 2CuO (黑色固体)3.CO2物理性质: 密度,溶于水,固态CO2俗称 CO2化学性质: H2O + CO2 === H2CO3 (CO2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总结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联系 物理变化: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如:水结成冰);挥发(如:浓盐酸、浓氨水的挥发);蒸馏(如: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炼制石油);灯泡发光;活性炭、木炭的吸附作用;导电、导热;(蒸发或冷却)结晶等 化学变化:一切燃烧;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金属生锈(氧化);炼钢、炼铁、煤的干馏;酸碱指示剂变色(如: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生米煮成熟饭、衣服穿久了褪色,变质、腐蚀、中毒等 不能确定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爆炸(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是物理变化),石灰水变浑浊(通CO2变浑是化学变化,加热析出Ca(OH)2是物理变化) 两种变化的关系: ①宏观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或原物质是否改变了) ②微观区别:是否产生了新分子(或原分子是否改变了) ③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物理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的,如: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碱性等。 两种性质的区别:物性与化学变化无关,化性与化学变化有关。 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制法。 三、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1. 常用化学仪器 ()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杯、烧瓶、酒精灯、蒸发皿、燃烧匙 加石棉网 (2)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3)用于测量的仪器:量筒、温度计、托盘天平。 (4)用于固定、夹持的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试管架。 (5)用于取药的仪器:药匙、镊子、胶头滴管、玻璃棒。 (6)用于存放药品的仪器:滴瓶、细口瓶、广口瓶。 (一)反应器——试管 试管可用于盛放少量的固体、液体及气体,可用作物质之间的反应容器,可以 直接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试管破裂。 使用注意事项:①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 1/3处。

2019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默写(含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默写 (一)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加热时要注意两点(1)(2)。 3.观察到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现象:(1); (2); (3); (4)。 4.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5.加热时,试管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二)铁丝生锈实验 1.铁生锈实验的现象:,说明了。 2.铁锈的颜色主要成分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3.实际上铁生锈是铁和、发生了化学反应。 4.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 (三)环境问题 1.白色污染是造成的污染;温室效应是由所引起的;臭氧空洞是 由引起的。

(四)零碎知识点 1.食物变馊是食物和发生了反应;薯片包装袋充的是气,这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第二课默写 1.化学变化的概念:。凡是跟有关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物理变化的概念: 。 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3.化学性质的概念:,常见的化学性质:。 4.物理性质的概念:,蜡烛的物理性质:。4.(1)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本质) (2)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 (3)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5)①煤油燃烧,②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混合,产生,③在碘化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以上空格填所产生的现象),以上三种物质的变化,是 变化。 第三课默写 1.红磷燃烧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原理是。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符号表达式为。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有、、

。 实验结果偏大的原因有、。 4.实验时选择的可燃物需具备以下条件: (1)(如不行); (2)(如不行) (3)(如、等不行)。 5.该实验还可推出,瓶内剩余4/5体积的气体是,其物理性质有;化学性质有。 6.空气中各成分的名称及含量:、、、、。 7.纯净物:。如。 8.混合物:。如。 9.除了从物质种类来分辨纯净物和混合物,还可以从化学式角度来分辨,有化学式的是,无化学式的是。 10. 通过实验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从沥青铀矿中发现放射性的钋和镭;发明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首先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是结晶牛胰岛素。 第四课 1.铜在空气中加热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经典例题 2.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 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 mL 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7的实验装置。 图(7)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茅天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卷 考试范围:上册;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6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u:64 Zn:65 I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树根“变”根雕 B.葡萄“变”美酒 C.玉石“变”印章 D.机器人“变”形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可口可乐 B.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 C.洁净的空气 D.冰水混合物 3.下列记录的实验现象与事实相符的是(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电解水实验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比正极产生的气体少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 ..的是( ) A. 倾倒液体 B.称量固体 C.检验气密性 D.加热液体

5、元素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下列关于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氯原子和氯离子都属于氯元素 B.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碳和碘元素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D.人体缺铁元素会引起贫血 6.茶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 下列关于单宁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由单宁酸分子构成的 B.一个分子中含76个碳原子 C.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76:52:46 D.单宁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7.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是因为及时去掉了表面的煤灰 8.用“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溶解黄金后得到四氯合金酸(HAuCl4),其中金元素(Au)的化合价为( ) A.+1 B.+2 C.+3 D.+4 9、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 如果把Y和Z分别放人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正确 ..的是( )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 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 现象: △ 现 象 原 因 空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 了相应的性质。 1、变化 5、 性质 6、 能量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 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 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1.选出下列污染原因所对应的结果: (1大量废旧塑料的丢弃引起白色污染; (2氟里昂等排放物引起臭氧层破坏; (3大量使用农药引起土壤和水污染; (4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引起酸雨; 2.是物变还是化变要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物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变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还通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形成烟或雾、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作为判断化变的依据。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化变和物变的不同化变中分子种类改变,物变中分子种类不变。 3.指出下列变化属于物变还是化变。 食物变质(化变腐烂(化变发酵(酿酒(化变 石油的分馏(物变干电池充、放电(化变硬水中加肥皂水生成白色混浊(化变活性炭吸附有臭味的物质(物变 煤或木材的干馏(炼焦(化变生米煮成熟饭(化变 4.爆炸一定是物理变化不正确。爆炸有三种,车胎爆炸是物理变化,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原子弹爆炸是核反应。 5.指出下列性质属于化性还是物性 助燃性(化性毒性(化性溶解性(物性

稳定性(化性耐腐蚀性(化性易挥发(物性吸附性(物性 6.(1在试管中加热白色固体碳酸氢铵时,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消失,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有刺 激性的气体。反应方程式NH4HCO3△NH3↑+ H2O +CO2↑。(2向碳酸氢铵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到固体减少有大量气泡产生,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因为它是碳酸盐。 (3在试管中加热绿色碱式碳酸铜时,现象:绿色粉末变黑,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反应方程式Cu2(OH2CO3 △2CuO+CO2↑+H2O (4在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时,观察到的现象为粉末溶解,溶液变成蓝色,有大量气泡产生。 (5镁带燃烧时的现象为产生耀眼白光,产生白色固体,白烟,放热。在燃烧时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并在下方放一个石棉网,目的是防止生成物掉落烫坏桌面。点燃前需要打磨镁带 (红白磷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白烟 (6金刚石(化学式:C在自然界中是最硬的物质,但灼热的金刚 石能(填“能”或“不能”在液态氧气中燃烧 (7试管壁上碳酸钙用水洗不去这是因为不溶于水,可以用稀盐酸 洗去。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 (8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可观察到铜丝表面变黑。发生的化 学反应方程式2Cu +O2 △2CuO。铜丝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几 天后,表面有绿色铜锈(Cu2(OH2CO3。

(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沪教版).pdf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NH 4HCO 3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铁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腐蚀性)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5.蜡烛燃烧: 1. 现象:△ 现象原因 1.变化 3.性质 4.能量变化 空

石蜡+ 氧气 二氧化碳+ 水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N 2—78%O 2—21%稀有气体—0.94%CO 2—0.03%其他—0.03%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分数测定原理: 红磷+ 氧气五氧化二磷P O 2P 2O 5 产生大量白烟 放热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 1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漏气止水夹没有夹紧没及时塞上橡皮塞 3.洁净物、混合物 洁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4.稀有气体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 5.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P 137 燃烧匙:用来做燃烧实验的。蒸发皿:蒸发、结晶和浓缩。 托盘天平:称量物质和质量(固体的),量程100g ,精准度0.1g 铁架台:支撑和夹持物体。酒精灯:加热。研钵:研碎药品。 试剂瓶:粗口叫广口瓶,装固体药品;细口叫细口瓶,装液体药品。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集气瓶:收集气体,作反应容器。 烧杯:装药品作反应容器,稀释药品,溶解药品,用于加热(垫上石棉网)。锥形瓶:作反应容器,装药品。试管刷:刷试管的。 O 2 CO 2H 2O 点燃 现象:少于 5 1大于 5 1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化学

2013-2014高坪镇中学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 第4章复习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Mg-24 Al-27 Ca-40 Fe-56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入下列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第十二届全运会于2013年8月31日在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幕,全运会火炬将在全国传递。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有可燃物②使用铝合金外壳③温度达到着火点④有足够多的氧气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 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 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 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3.在化学反应A2+BC=B+A2C中,反应物BC与生成物B 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将2gA22与80gBC恰好完全反应,则生 成A2C的质量是 A.64g B.18g C.80g D.9g 4.在反应2A+B=3C+D中,A和B的相时分子质量之比为5:1,已知20g A与一定量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 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 A.4:19 B.3:5 C.1:3 D.2:17 5.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热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B.100g干冰完全汽化成100g气体 C.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成为100gNaCl溶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6.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7.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 3.2 11.2 0 0 0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列举化学与社会、与生活关系的事例,收集资料,能表达自己的观点。3.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学习使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3.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4.体会化学科学对社会的贡献,体会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1.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学习过程 引入:“污染都是化学惹的祸。”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知识点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举出你所知道的人类在衣、食、住、行方面离不开化学的实例。 2.加热碳酸氢铵实验。 文字表达式: 现象: 知识点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3.铁丝生锈实验。 4.关于“白色污染”的问题。 5.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知识点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6.青霉素的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结构的发现。 基础巩固 1.学习化学能在三大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 (1)化学帮助我们; (2)化学指导人类; (3)化学促进。 2.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固体物质,试管口有大量,产生气体,澄清石灰水。 3.如右上图所示,取一块废旧的铁丝石棉网,将铁丝网剪成几小片,用稀盐酸除去铁锈,放入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加入3mL~4mL饱和食盐 水润湿铁丝,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红色的水中, 2 min~3min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铁丝,红墨 水,该实验说明的问题 是。

4.如图所示,在下面的小烧杯中加入2mL~3mL浅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取 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上面的烧杯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下 方的烧杯,观察发生的现象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颜 色。该实验说明的问题是含硫火柴燃烧,能产生 (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拓展提高 1.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做NaHC03受热分解的实验。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 变; (2)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 (填字母)。 A.先将导管移出液体,再熄灭酒精灯 B.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液体 2.如下图所示,先在锥形瓶中放入几小片已用稀盐酸除去锈斑的铁丝网,然后向其中加入3~4mL浓食盐水润湿铁丝网,塞紧带导 管的单孔塞,导管另一端伸入水中。若干分钟后,请你观察并回答: [实验现象及相应解释]请写出你观察到的现象并作出相应解释: (1);其原因 是。 (2);其原因 是。 [得出结论]由此实验你得出结论:。 检测反馈 1.下列说法没有科学尤其是化学依据的是() A.水变成油B.变废为宝 C.塑料回收 D.资源再生 2.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见课本第三页——“观察与思考”),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 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 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3.从课本图1-9实验中可知,和铁生锈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空气和水 B.太阳光 C.盐酸 D.红墨水 4.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价格便宜 B.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必需的铁元素 C.保温性能好 D.生铁导热性能最好 5.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绿色食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蓝色食品是海洋提供的食品;白色食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的食品。下面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A. 油菜 B. 面粉 C. 海带 D. 食醋 6.我国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为向世界展现一个新的形象,某校同学提出下列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生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上海版)全套讲义(WORD版)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讲义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4HCO3△NH3H2O CO2 2.结论: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生成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 空 物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现 象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 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5、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6、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吸收能量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 才能表现出来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讲义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讲义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 1. 现象: △

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 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现 象 原 因 空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详细加练习

第一单元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补铁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形成,而一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2、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说明碳酸氢铵受热 易分解。化学方程式:碳酸氢铵应该密封保存在阴凉处,以防受热分解。 3、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以用做灯泡填充气,用作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用于制造氮肥,液氮还可 以用于医疗。 4、铁的锈蚀试验:实验时,用稀盐酸除去铁锈,在锥形瓶中加入浓盐水(更易生锈),塞紧带导管 的单孔塞,将导管的另一端深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实验现象;a铁丝表面有红棕色物质生成b深入烧杯中的导管内红色水柱上升一小段。现象解释:红棕色物质是铁锈,铁生锈消耗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水压上一小段。为了防止铁生锈,研制出了性能优异的不锈钢。 5、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铁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举世闻名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_的变化;物理变化:_没有新物质生成的_的变化。二者本质的区别就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注意:a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肯定没有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是发光发热的不一定是 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 密度、气味和导电性等。 3、蜡烛燃烧实验: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向上述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蜡烛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4、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原理: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被压入水的体积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倒吸如集气瓶,进入水的体 积约占瓶容积的1/5化学反应方程式: 现象解释:红磷在密闭容器内充分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就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 实验要求:红磷足量(充分消耗瓶内氧气);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底预留适量的水,吸收热量,溶解五氧化二磷;燃烧物质的选择--消耗氧气,同时不能产生新的气体(不可以用硫和木炭代替) 特别注意: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温下二氧化碳仅微溶于水,且溶解速度比较慢,因此一般不用蜡烛燃烧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但若能吸收二氧化碳,此法也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方法。而且蜡烛易燃烧,取材方便。误差分析: 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5分析原因:①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充分消耗氧气。③没有将点燃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④未等瓶内的气体冷却就打开夹子。 实验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分数大于1/5分析原因:。①燃烧匙插入太慢,导致空气受热膨胀逸出②止水夹没有夹紧,红磷燃烧时空气从止水夹逸出 5、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 6、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有氧气和氮气组成。后来的科学家还研究发现了空气中还有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稀有气体. 7、世间万物,只有100多种元素组成,有的是一种元素组成,有的是多种元素组成;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另着一种物质,但反应物和生成物应含有同种元素。 8、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1: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A: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B:能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C: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 2:基本操作 (1)药剂的取用:“三不准”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注意:已经取出或用剩后的药品不能再倒回原试剂瓶,应交回实验室。 A: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具体操作: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的竖立起来【一横二放三慢竖】);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具体操作:先将试管横放,把 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一横二送三直立】)B: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注意:把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试剂污染或腐蚀标签,斜持试管,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2)物质的加热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一般与桌面成45°角,加热前先擦干外壁,先预热后集中试管底部加热,加热时切不可对着任何人,液体不可超过容积的1/3,加热完,不能骤冷,以免炸裂试管。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产生的水倒流到试管底,使试管破裂)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点: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3)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如粗盐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分离。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4)玻璃仪器的洗涤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即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5)常用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不慎而引起酒精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B:酸液不慎洒在桌上或皮肤上应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C:碱溶液不慎洒在桌上应用醋酸冲洗,不慎洒在皮肤上应用硼酸溶液冲洗。 D:若浓硫酸不慎洒在皮肤上千万不能先用大量水冲洗。 (6)、几个方位和数字A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B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C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其容积的1/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