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答案

马克思答案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AADCA CDCCA BCBAB CCCD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CD ABCD AD ACD ACD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然后分析理由。每小题4分,共16分)

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1分)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3分)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1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分)

3、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1分)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的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求关系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3分)

4、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1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决定了它必然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但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3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简要说明价值的特性。

【答案要点】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2分)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2分)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的变化是由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决定的。(2分)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2分)

2、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要点】

首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3分)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2分)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

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3分)

3、请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案要点】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化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2分)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2分)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2分)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2分)

五、材料题(15分)

【答案要点】

(1)材料1:m’=(80-40)/40=100%(2分)

材料2: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80/8=10

工人12小时创造的价值量=10╳12=120

m’=(120-40)/40=200% (3分)

(2)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3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3分)

(3)材料2中,资本家所运用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3分)

六、论述题(15分)

【答案要点】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5分)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5分)

【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BCBDA DBCAA DBDDA CBDB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BCD AB ABC ABCD BD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然后分析理由。每小题8分,共16分)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1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3分)

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1分)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3分)

3、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1分)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质的变化。(3分)

4、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1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应该怎样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应该采取怎样的形式,必须从本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出发。(3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分)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2分)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2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

2、如何理解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要点】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3分)

其次,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3分)

再次,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向高的更替和发展。(2分)

当然,人口、资源、环境历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答案要点】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分)

其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2分)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2分)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2分)

五、材料题(15分)

【答案要点】

(1)材料1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乳酸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5分)

(2)材料2说明: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两极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体现。(5分)

(3)上述两种做法是不矛盾的。因为:价值规律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既要善于发挥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以追求更高的效率,又要克服其消极影响,以维护基本的公平。追求效率的维护公平的做法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而提高效率,才能在更高程度上实现公平。(5分)

六、论述题(15分)

【答案要点】

(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发生的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4分)

(2)量变和质变又是统一的。其一,量变和质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体现和巩固着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其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①量变中渗透着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②质变中渗透着量变,即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4分)

(3)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又由质变转化为新的量变,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这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2分)

(4)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有机结合起来。①一定意义上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宏伟目标,是质变,没有这一远大目标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勇于开拓,大胆改革,锐意进取。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量的准备和积累,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好日常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应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艰苦创业,循序渐进,力争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为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反对因循守旧。(5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