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单向度的人读书报告

单向度的人读书报告

单向度的人读书报告
单向度的人读书报告

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领域——沿着单向度走去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最负盛名的一部力作。这部著作的的中心论题是: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因为它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向度”(dimension)一词又可译作“方面”和“维度”,译者刘继先生在这里解释道:译作“向度”主要是想传达的是原文中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之意。(P2)社会中的人本应该具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现实社会的向度与否定现实生活的向度。但是在马尔库塞看来,现代科学技术除了具有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积极功能外,还具有剥夺人的否定性的消极功能。科学技术使人丧失了对真实需要的追求,放弃了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使人逐渐同自身的本性割裂,变得只有肯定的向度,丧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造成人们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能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成为单向度人的原因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极权主义社会。他认为极权主义的共同特征主要不是表现为是否施行恐怖与暴力,而是表现为是否允许对立派别、对立意见、对立向度的存在。(P2)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主要从人的单向性、政治的单向性、文化的单向性、思想的单向性等方面,总结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并提出了一个对单向度社会的替代性选择机会。

一、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一书体现出一种对人性关怀的人本主义。马尔库塞在强调人的自主性、人的价值与尊严及人的本性解放的立场上, 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全面控诉。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依靠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依靠自动化的实现,不仅减少了肮脏、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消费品,使人们过了上幸福生活。但马尔库塞认为,这仅仅是表面繁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而是一种虚假的幸福,是不幸之中的欣慰。他认为,幸福意识,即相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并且相信这个制度终会不负所望的信念,反映了一种新型的顺从主义,这种顺从主义是已转化为社会行为的技术合理化的一个方面。(P77)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意识的前提即出自虚假。马尔库塞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到幸福、安定, 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由于技术的进步,发达工业社会不难做到这一点。但他认为人们的需要有真实的需要与虚假的需要之区别,

他指出,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现行的人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世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P6) 他还指出,在当代,少数发达工业地区的繁荣掩盖了在它们的边界内外存在着的地狱:它们的繁荣还扩散着一种压抑性的生产力和虚假的需要。其压抑性程度,恰恰是这种繁荣促进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满足这些需要要求进行达到同等生活水平、赶上新旧更替进度的竞争,享受不用大脑自由,用破坏性手段并为了破坏性手段而工作。(P216-217)

那么,人们的真实需要是什么呢? 马尔库塞认为,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而发达工业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了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P8)虽然发达工业社会总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实际上是把自由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工具。马尔库塞尖锐地指出: 决定人类自由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可供个人选择的范围,而是个人能够选择的是什么和实际选择的是什么。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中所进行的自由选择就并不意味着自由。何况个人自发地重复强加的需要并不说明他的意志自由,而只能证明控制的有效性。(P8) 且不说人们的政治选择与思想文化选择,即使是一般的生活必需品,也体现人的需要的历史性。他认为在超出动物的水准之上,一个自由而合理的社会中的生活必需品,也不同于一个不合理不自由的社会中的生活必需品,不同于为了该社会而生产的生活必需品。(P216)。亦即在发达工业社会阶段,生产生活必需品也是出于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该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也不是真实的需要,因为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真正自由的选择。马尔库塞提出区分人的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对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虚假性,人性的被压抑、异化和扭曲,是有积极意义的。从理论方面看, 将需要区分为真实的与虚假的,也是深刻的。问题是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对于社会与历史中行动着的人来说,它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历史地发展的。需要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因而,需要与合理性一样,也是一个历史概念。由此看来马尔库塞笼统地说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也不是真实的需要,显然是过分了,这与他对人性、需要、自由的抽象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二、单向度的政治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个极权主义社会,而且也的确是个新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传统的麻烦之点不是正被清除,就是正被隔离,引起动乱的因素也得到控制。(P19) 这个社会不仅消除了危害其继续存在的政治派别,而且包容了其存在的曾经表现为整个制度的对立面的那些阶级。(P19) 就是说,不仅先前

作为政治反对派而存在的社会民主党、共产党放弃了暴力夺取政权的主张,而且,被马克思称作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也与敌手连为一体了。因而,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在发达工业社会是被排斥的、过时的。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一词成为一个神话。(P170)因为在他看来, 劳动阶级正经历着一个决定性的转变 (P24) 。这就意味着,无产阶级已不构成发达工业社会制度的对立面, 已不是社会变革力量的主体。其原因就在于:(1)机械化不断地降低在劳动中所耗费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愈来愈完善的机械化劳动在改变着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地位,某种技术共同体似乎在使工作中的人类原子一体化起来;(2)同化的趋势进而表现在职业的层次中。在重要的工业机构里,蓝领工作队伍朝着与白领成分有关的方向转化,非生产性工人的数量增加;(3)劳动特点和生产工具的这些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这在对劳工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和文明一体化”的广泛讨论中变得十分明显。他对此并非持乐观态度,而是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他认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而存在,是奴役状态的纯粹形式。(P32) 也就是说,所谓劳动阶级的转变,并非指无产阶级获得了真正的解放或取得了与资产阶级同等的地位,而是指由于机械化劳动,工人的劳动强度有所降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此而强化了工人与工厂的依存关系,消融了工人抵抗操纵与控制的内心斗志并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物而存在。由上可知,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政治领域的单向性,主要是指不利于现存社会的对立党派、对立阶级的消融。这种关于发达工业社会政治领域单向性的理论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现在虽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但其固有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对立党派并没有消失,阶级矛盾更谈不上消融,由工人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所决定,他们不可能真正地融合于资本主义社会。

三、单向度的文化

就文化领域而言,高层次文化被现实所拒斥,现实超过了它的文化 (P52) 。什么是高层次文化呢? 在马尔库塞看来,高层次文化是表达人们理想的文化,是高于现实、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的文化。他认为,西方的高层次文化属于前技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封建文化。在发达工业社会,高层次文化与现实同化了,文化被赋予商品的形式,文化中心变成了商业中心、市政中心或政府的适当场所(P60)马尔库塞着重对艺术进行了分析。认为艺术只有作为否定力量才能拥有这种魔力( 讲述真理)。只有当形象是拒绝和驳斥已确定秩序的活生生的力量时,

它才能讲述自己的语言。(P57) 但是,在发达工业社会,艺术与其它事物一样发生了严重异化。不断发展的技术现实不仅使某些艺术风格失去其合法性,而且还使艺术的要旨失去其合法性 (P58)。发自心灵的音乐可以是充当推销术的音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而是想象同一生活方式的不同类型或畸形,他们是对已确立制度的肯定而不是否定(P55) 。既然不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就意味着人们已失去理想,麻木不仁,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是顺从于现存社会,而不是去反抗和超越。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思文化领域的堕落是痛心疾首的, 他注重人的精神生活, 也看到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一面,这是值得肯定的。

四、单向度的思想

就思想领域而言,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思想受控制和操纵的单向度思想,这种思想是由政策的制订者及其新闻信息的提供者系统地推进的。它们的论域充满着自我生效的假设,这些被垄断的假设不断重复,最后变成令人昏昏欲睡的定义和命令。(P14) 马尔库塞着重分析了现代哲学。他认为理智地消除甚至推翻既定事实,是哲学的历史任务和哲学的向度。(P166- 167) 而语言分析哲学和实证哲学在英、美国家的流行标志着单向度的哲学肯定性思维的胜利,否定性思维的被排斥。实证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单向度的,因为它把语言的意义同经验事实和具体的操作等同起来,并把既定事实无批判地接受下来, 从而把多向度的语言清洗成单向度的语言。而且,它一开始就把博学之士们的形而上学词汇拒之门外(P156) , 并宣称要对语言中的形而上学幽灵进行治疗。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对语言的清洗就意味着对大脑的清洗。无批判地直接接受既定事实就意味着否定性思维的丧失,亦即它不能使人们对现有的社会环境作出合理的批判。这样,哲学便失却了其自身的向度,成为单向度哲学,成为某种顺从的和附庸的东西。

五、单向度的话语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的语言有一种明显的操作主义特征,是一种经过全面管理的语言。语言被赋予人格化并发生功能作用,在社会中并为了这个社会,功能化语言的组织是极其重要的,它充当着协调和从属的工具。一体化、功能化的语言是一种坚决地反批判、反辩证法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中,操作的、行为的合理性吞没了理性的超越性、否定性和对立的要素。(P89)这种单向的,封闭的语言不仅能够进行证明和解释——它传达决断、宣判和命令。当它下定义的时候,定义就变成“善与恶的分离”。它认定的正确与错误毋庸置疑,它确立的价值是评价另一种价值的标准。譬如,“客观内容”、“异端分子”、“修正主义”之类术语的定义,就是刑法代码,这种有效性助长了这样的看法:现存政

权的语言是代表真理的语言。(p93)他认为仪式化的极权主义语言遍布当代世界,遍布民主和非民主、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国家。然而这种魔术似的格式化语言的新颖之处在于,人们一方面并不关心或相信别人告诉他的东西,另一方面却仍然根据它来行动。因此,人们或许并不相信这种操作语言的陈述,但人们工作、买卖及拒不倾听其他说法的行为又使这种陈述得到了辩护。人们便是这样在单向度的语言中被训练,一种将否定事物说成肯定事物的训练。

六、单向性社会的替代性选择

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无情抨击的落脚点是想要进行一场大变动、大拒绝。在这个变动的过程中,人的本能欲望、精神自主力、创造才能得到完全解放。他理想中的新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主义所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同的,后者旨在征服物质匮乏,仍不免存在工业文明的压抑,而前者是质的飞跃、全面解放,是要建立一个绝对自由的社会。那么,如何解决现存矛盾以及如何建立新社会呢? 马尔库塞认为要进行革命、进行历史的替代选择。虽然与既定生活制度无所不在的效力相对照。其历史的替代选择总显得是一种乌托邦似的东西,(P228) 但现存社会既没有消除日益增长的生产率和对其压抑性使用之间的矛盾,也就没有消除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需要 (P230)。也就是说,虽然革命相对于现存社会来说是很脆弱的东西,但它是根本需要的东西。马尔库塞的社会理想与乌托邦革命论表现了一个不满不合理现实的思想家超凡的立场与辨证眼光,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歌舞升平、趋之苦骛的情景下,他却看到了这个社会作为总体是非理性的,它的生产率对于人的需要和才能的自由发展是破坏性的(P1- 2),因而,必须进行革命,必须建立一个更好的新社会。但是,马尔库塞的社会理想是渺茫的,革命也是乌托邦式的,他自己也感到前景暗淡。

正如本书的译者刘继先生所言,马尔库塞“由于用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而不是用政治经济学批判,他没有真正揭示造成当代资本主义弊病的根本原因”。(P5)在他看来,人们要从这样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解放出来,前景是十分暗淡的。但他同时看到了革命的客观条件就在这个社会内部,那便是现存社会的一系列寓于合理性中的不合理性。因此在书的结尾,马尔库塞引用本杰明的话: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同时也显示出他对现代人批判的、否定的、超越性的和创造性的内心向度的呼唤。

挪威的森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一、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日本现代小说家,生于京都伏见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亦擅长美国文学的翻译,是在日本与台湾乃至韩国相当受欢迎的作家。村上春树也以自我训练跑长途马拉松、喜欢爵士乐、猫、古典音乐及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闻名。 二、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三、体会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然后陷入了沉默,久久的沉默,我不知道我那时看完书以后的感觉,不想要表达什么,只是觉得无力,想要陷入一种放空的状态,大概这就是这个小说的魅力吧。 作者用了第一人称,让人更加的能陷到小说情节中去,我开始以“渡边”的身份,开始追忆过去,开始思考。书中多次写到了死,仿佛是刻意为了引导读者讨论这个永恒的话题。先是“我”的好朋友,直子的前任男友木月的自杀而死,将

《单向度的人》导读

《单向度的人》导读 本书作者马尔库塞是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六十年代下半期,美国和西欧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造反运动,造反学生拥戴马尔库塞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当然,就马尔库塞个人的意愿而言,他也许无意追求这种精神领袖的地位,但当造反学生把这个头衔加在他头上时,他也不反对。 1898年,马尔库塞诞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先后在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就读。1917年至1918年,他参加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但随着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被暗杀后,他便退出了该党,此后再也没有参加任何政党。为了取得在大学哲学系教书的资格,他在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指导下,写了《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一文,发表于1931年。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初步奠定了他后来思想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布于世后,他是最早认识到这篇手稿的重要性的人之一。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他移居国外,先在瑞士住了一年,后定居美国。在美国,起初他在法兰克福学派迁住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战略情报研究所工作。以后他重新执教,先后在哥伦比亚、哈佛、勃兰第斯和圣地亚哥等大学工作。1970年退休。1979年7月29日,他在赴西德访问和讲学途中,逝世于施塔贝恩克。 马尔库塞的哲学和政治思想,如果可以称作马克思主义的话,那么这种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奇特的理论混合物。他毕生致力于把西方的某些哲学思潮同马克思的学说相结合,他在1941年出版的《理性与革命》中,强调黑格尔哲学的实质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精神,这种精神也是马克思学说的思想根源,并且是同实证主义哲学对现实的肯定态度正相反对的。不言而喻,马尔库塞的这一思想继承了卢卡奇开创的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而1955年出版的《爱欲与文明》标志着马尔库塞思想的一个转折。这时,马尔库塞开始对弗洛伊德主义抱有浓厚兴趣,企图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学说,并在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乌托邦。据此,马尔库塞又被当作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 《单向度的人》(1964年)是马尔库塞的一部读者最为广泛的著作。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尔库塞思想的又一次转折。这次转折表现在,马尔库塞对现代文明,特别是美国文明的批判,主要依据的不是弗洛伊德的文明理论,而是他早年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主题:人类解放的先验理性准则。而且,在这部著作里,马尔库塞还扩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早期论点,如批判工具的合理性,模糊手段和目的的区别。这部著作的基本思想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这种能力的人。①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读书笔记要求与书目

附件2: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9、《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800字(精选多篇)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800字(精选多篇)第一篇:《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先前并未看过村上的任何一本书,久闻其名,但是却不闻其声。倒也自然,天下的书好似汪洋,哪有看尽呢。暑假期间,凭着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挪威的森林》,好歹不至于完全荒废,阅读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读到小说《挪威的森林》,就有一种被噬住的感觉。村上的语言不显华丽,但是却有十分有味道。一言一语之间的缝隙透漏着一种残酷的真实,让读者不得不信,又不愿相信。村上熟练的运用某种感情上的转换,把时空,空间与人物表现的自然而真实。其中的时代背景大概是二战投降十年后的日本,涉及到一些历史上的问题,也并不避讳,甚至巧妙的运用主人公之口,蔑视了在此时代背景下的事件。 整本书的基调让人觉得沉郁阴霾乃至窒息,除了偶尔间出现的一缕叫绿子的阳光。绿子是森林里头唯一一缕清澈透剔的阳光,在阴霾的世界里,这缕阳光显得特别的耀眼,也特别的可爱。喜欢绿子式的理智冷静的叛逆,也喜欢她聪明可爱的直言不讳,更喜欢她勇敢刚毅坚强的品质,最欣赏她对生活的坦然而又富于情趣的态度,在这个“非人”的世界里,保持着这么一种善于在苦难中找寻乐趣的态度着实不易。佩服的是她能敢在父亲的肖像前脱光衣服的勇气和那一分坦然。就我看过的文学作品里,没有一个角色能象绿子般那么直面人和人生。她敢 于直面生活,鄙视虚伪,细心照顾病重的老爸之余也会不管旁人的假惺惺能大口吃饭放心玩乐;她也率真得毫不遮掩自己对性的好奇以及认识后对性的平和态度;她也可以戏虐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形象,结果是变得很不在乎。她要的都是很纯粹的东西,纯粹得没有一点杂迹,纯粹得别人给她的杂迹也能一股脑的扔到九霄云外。当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也有扭捏害羞的时候,但这种害羞扭捏,却为绿子这个看象是女强人的小女孩增添了几分可爱可亲,让人敬佩之余又乐于

生命教育读后感

生命教育读后感 张秀娟 读生命教育后,读罢之后方恍然大悟,原来我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是多么的狭隘,视野有多窄,目光有多浅。“生命诚可贵”这是人最基本的认识,活在这个世上,你所享受到的一切快乐,遭受到的一切挫折,征服过的一切坎坷,甜与苦、欢与悲、希望、憧憬。人间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生命的存在。没有了生命,一切都不存在了。教育的宗旨是教育活着的人,有生命的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人更好的活着,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没有办法的是“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象“各扫门前雪”。小学不为初中负责,初中不为高中负责,高中不为大学负责,大学不为社会负责。各个阶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都不为人的一生负责。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强调生命教育是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确认、接纳和喜爱,只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肯定,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必须要提高到这个高度。可以说,生命教育是

教育的最底线。教育者对生命的遗忘是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学了生命的教育让我想起了肖川先生对生命教育的论述,其中两个观点让我大受益处。 一是生命教育反对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而去换取所谓的“大业”。一句话让我猛然惊醒,忽然想起了从小到大那种“舍生取义”的价值观。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为人民,总之是为了一切远离自己生活的“虚幻的共同体”而献身的教育。不是说这些不对,而是说这些口号教育不适合儿童和未成年人。以上这些观点和信念应该是在人生命价值的自我确认之后才能产生的人生观,不可以越俎代庖,跨过生命情怀而直接把生命与这些捆绑在一起。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受教育者明确是应该为“某个客体”而牺牲,还是为自己的“生命价值”而牺牲,这可是一个实质性的区别。 二是道德是社会本位,成人中心的。文中提出了“儿童是没有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这样一句话,以前一直很糊涂,现在似有所悟。道德是对成人而言的,孩子根本不涉及道德问题,孩子是正在培养道德的过程,而并不是道德的成品。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们还在不断地提炼,修养自己,更何况是他们呢?孩子的行为是不能用道德来评价的,这一点让我大受启发。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 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 话题,在前几章(分别是1、the awakening 2、views of humankind 3、our animal heritage 4、on being human)中林语堂讲述了他对于人类的总的看法。接下来的部分都从生活的各个 方面发表林语堂的个人见解。其中触及了大部分人都避开的话题,如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八章的第三部分on sex appeal 中林 语堂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性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Confucius reduced the great desire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alim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insimpler terms, food

and drink and woman。这其实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典型中国学生读物相比林语堂的这本著作显得很不“正统”。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思辨的享受,只有接受不同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在阅读学习中学到东西。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颠覆传统的思想观点。比如说书中有一部分说到自古以来不吸烟者往往在烟民面前有某种道德上的优势。针对这一观点林语堂根据自己失败的戒烟经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并反驳了这一观点。(我想也许是林语堂自己是个大烟民的缘故吧)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林语堂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往往是旁征博引,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比如在Americanvices 中林语堂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依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的。与之配套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系统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社会中一旦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美国人十分强调效率,时间观念强。与之相比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随便得多。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做客都要计划的做法简直就想把朋友亲人之间的亲密搞得跟铁板一样死板而毫无生趣。书中在涉及这一方面方面时往往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其中有一段写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挖隧道的不同,美国人往往在挖隧道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勘探,力求两个施工队顺利准确在山体里会合。相比之下中国人说干就干,到最后两个负责一个项目的施工队挖出了两条隧道。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又不凡思想深度的读物,如果

挪威森林--读书笔记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李永政09历史09504006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译文出版社发行,2010年5月 作者介绍: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主要著作《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作品被译介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再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小说简介:.汉堡机场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复苏了主人公渡边伤感的二十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蚀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忘怀;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订时,也觉得她难以抗拒。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来真口角噙香。这是一部伤感而痛苦,青春情感的恋爱小说。 可以说《挪威的森林》不过是一段青春期的恋情,里面有甜蜜,有苦涩,有困惑也有没有缘由的寂寞。其实都逃不过让人心动的俗套氛围,可是它还是感动我。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不可名状的波动,引起了我的震撼与共鸣。 书中有两个世界,渡边彻整日里游离其中的,身边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听着嘈杂的声音,做着不知所终的事情。真实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诞可笑,光怪陆离,那些身边的人或者惨然终老,或者匆匆离他而去,留给他的是不能愈合的伤口。于是他也会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寻找温暖。 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精神病人的疗养所,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出来,这个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污浊,没有喧嚣,甚至不会为人创造孤独的滋生地,医生和病人融为一体,整个地方竟成了一块儿净土。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轻松、惬意的自给自足。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一个女孩儿,渡边君深爱着的女孩——直子。书里渡边和直子、玲子一起吃鲜葡萄,弹吉他的情景,美丽的月光下他们一起漫步,说出自己经历的心灵的创伤,或者说是让人生的砰然崩溃的故事,雪地里他们尽情的游戏。 可以说村上春树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综观他的小说,缺乏流行小说的紧凑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物刻画,也没有大锎大合的细节。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作品,觉得读不下去。可反过来看,这样一部缺乏流行因素的作品可以流行日本甚至中国,更体现出它的非一般性的阅读价值。其实《挪威的森林》的内容很简单,主人公渡边的好友死于意外,他喜欢上了好友的女友——直子。直子因心理抑郁住进医院,在此期间,渡边同时和直子以及照顾直子的铃子还有一位叫绿子的姑娘保持暧昧关系。最后,直子死了,渡边在冲破了好友之死的阴影后,与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与其说是娓娓讲述渡边所经历的青春,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探索,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同的。 虽然是部描写常人生活的小说,但《挪威的森林》所展现的许多问题都体现了作者哲学层面的思考,例如生与死或情感与性等等。最明显的就是在他所讨论的生死问题了。这样两句话先后在小说的开始和末尾出现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读后感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以下简称《单向度的人》)发表于1964年,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反响。书中批判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虚妄的文明,揭示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特征。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成为单纯的物质世界的享受者,而丧失了超越者和开创者的使命最终堕落而麻木不仁。 在马尔库塞看来,当代发达工业社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当代技术和科学取得统治地位,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他看来,科技本应使人类生存环境改善,使社会结构趋于合理,使人获得自由,进而更好地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然而,实际情形正好相反,技术创造了一个富裕的当代工业社会,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并未改变人的命运,使人获得自由,反而使人日益变成技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奴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及其工作的关系相异化。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依赖科技管理,成功地组织并开发出超乎人们想象的先进生产力,从而调和反对制度的力量,同化发生抗议的人,强化着现状是合法的这样一种意识。技术和文明对人实行了全面的统治和管理,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了单一、片面的技术关系,个人自由的理性变成技术理性,社会协调并统一了人的生产、消费和娱乐,排除了一切对立或反抗的因素。这样,科学进步造就的是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人和单向度的思维方式。 单向度的政治: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与传统的集权社会不同,“在这个社会里,传统的污点正被清除或缩减,各种导致动乱的因素正被控制。”在马尔库塞看来,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在发达工业社会已经过时了。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站到与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因素。“发达工业社会中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一词成为一种神话概念”。统治转化为管理,新的技术工作世界因而强行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工人阶级似乎不再与已确立的社会相矛盾。机械化使得体力劳动的数量和强度日益减少,劳动者的处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并且劳动者在企业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使得劳动者自觉地将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劳资关系成为在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关系。阶级关系被经济关系所代替,使得人们慢慢地失去了阶级意识,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一否定地位或身份,反而放弃了反抗与斗争,积极地参与维护压迫着他们的社会制度并以此为荣,并最终沦落为保守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这种新型极权主义不是表现为监狱、警察、军队以及恐怖的实施、暴力的集权统治,不是表现为粗俗的人身占有,而是表现为一种消除反抗,否定现状的力量。整个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因其实际利益与现代工业社会“自然的”溶为了一体。 单向度的文化:在文化领域,高层文化与现实之间的这道鸿沟正在被跨越,媒介对所谓“大众文化”的大批量机械的复制,使文化产品堕落为商品,使人类的最内在的反映也已被彻底的僵化、一维化,媒介猛烈的宣传攻势久而久之就会像催眠一样使大众自动放弃思想,变得麻木平庸,成为文化中的被奴役者,传媒的发达统治了大众的心理意识,人丧失了独立判断的能力,丧失了否定批判的能力,丧失清醒面对自己真实需要的能力,丧失了坚持自我真实个性的能力,成为思想僵化,麻木不仁的“单面人”。人成为社会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机械运作的一个零部件,从思想到行动完全被工业社会所同化。社会标榜自由和民主,随着商业化,广告宣传通过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渗入个人生活,从而把某种公共的需要和价值标

单向度的人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单向度的人读书笔记 篇一:单向度的人读后感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 说实话《单向度的人》学术性很强,对于我这种水平的人来说读懂有点难,其实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读完,只认真地读了其中的导论,第一到第四章的内容,剩下的都只是大概的读了一遍,没有认真琢磨,虽然没有很认真地读完全部,但是大体的内容还是了解了。以下是我读后的一些具体感受又或者说是我所理解的主要文本内容: 首先是本书的结构。开始是从整体的社会开始,批判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瘫痪的没有对立面的社会。接下来是讲在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改变了对人的控制统治形式,再次是从政治,意识形态,言论思维等思想领域来讲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及其影响下的单向度的人。最后是结合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来揭露资本主社会存在的实证主义,单向度的哲学(单向度的思维)及哲学的历史任务,资本主义的的自由。

其次是本书贯穿的思想。在当今发达的工业社会,由于技术力量的操纵和控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变成了新型的集权主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内心的批判行,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整个社会失去否定性,批判性的思维原则。人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虽然过着舒适优裕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却十分匮乏。这种的变化并不是用强制压迫的方式而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 再次是本书的内容。人的单向度。书中始终体现人本主义,马尔库塞强调人的自主性,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他看来发达工业社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消费品,让人过上了物质丰富的生活但实际却是借着虚假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来实现对人的统治。虽然有大量的商品和服务设施可以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由,这些都是统治控制人的目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单面性。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逐渐消融了,无产阶级与资本阶级逐渐连为一体。工人队伍性质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改变着工人的态度和意识,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否定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否定性思维被排斥,思想领域被经济技术所控制并被垄断,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顺从现存的社会。 最后是这本书的意义。每本书读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这本书对于我国社会建设及研究资本主义社会都具有重要 意义,这些都已经有专家学者专门研究过了,现在我只写我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1000字

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1000字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是阴冷的。本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这样的密集的自杀,却没有让人觉得一丝一毫的不自然。死亡带来对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时也让生命断裂开一个出口,督促着幸存着的人们去探寻。 然而对人生自始至终没有把我的感觉,对诸多人事的无能为力,以及深深地孤独,却是一直深深存在于渡边和我们各自的内心,慢慢的,我却也渐渐能够明白其间一些温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哪个叫绿子的女孩子。这个直率的女孩子,深知世间的诸多规律和困苦,却始终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她有俏皮的短发,穿着短裙走在渡边身边,会往下拉一拉裙摆。有时候想象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甜美的。 这样的女孩子始终是叫人喜欢的。在书中的诸多出场的人物中,唯有绿子的人生是坚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论是冷漠的永泽、高贵天真的初美、挣扎的直子、还是落魄飘离的玲子,甚至是哪个被当做笑料来讲述的敢死队,都只会让我想起来被撕裂的布匹,他们的生命是残缺的。 我不知道要通过怎么样的语言将那些感觉诉说出来。就如文章最开初,渡边最开始回想起直子时,所讲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

不知道何处,我们小心翼翼的行走,但总免不了有一个不小心,掉落其中,从此暗无天日,独自挣扎。然而绿子她没心没肺,一份假装盲目的天真。这个女孩子,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琐碎的困难的,从小得不到许多的疼爱,学校生活也并不如意,末了还要面对双亲逐个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内心却有着不可多得的笃定,对生本身有一股不顾一切的热切感情。想法单纯到只想要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两个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窝里天南地北的聊天。 不记得是在哪处的段落里,渡边说,只有见到绿子,才终于觉得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里面,绿子是他和外面世界的一处关联,否则他大概也只能像直子那般,在没有光亮的井底拼命抗衡,最终却只能选择死亡。而我是直到后来成长一点,才渐渐学会欣赏像直子这样的女孩。干净温婉,黑色直发垂散直下,有美好温润的身体和脸庞,看起来是弱不禁风的模样,叫人怜惜。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更加轻的,没有绿子那般有重量,但自有她的平缓坚定。 她倾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少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便自杀的恋人和亲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那口井里面,浑身破损,即便用尽许多力气,拼凑在一起,却终究是费力和徒劳。 很多叙述都是寻常的,轻描淡写,从不过分执着于情绪,却像细细的针,没有声音的刺入内心。这或许就是村上最为打动我的地方。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 因为有书可读,所以人类还不那么寂寞。不断地找书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好书,《自由在高处》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动。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我们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书不仅在教我们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果获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这也让我想起早起随妈妈买菜时看到城管与摊贩的争执。在菜市场前面的小路上,天刚亮就有农家人带着自己的种的菜在那售卖,多是老人,自己种,当天摘当天卖,不会打什么化学剂,只是依靠劳动赚点生活来源,菜市场的摊位对他们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买菜我偏爱去此,一是新鲜,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态,多买点还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拉开序幕,这本是一件生活极平常却也美好的事情,多么生活的画面。然而城管却会因为城市管理等理由驱赶他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1500字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1500字 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 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可以让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直喜欢描写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

深藏于内。 于是只能自己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 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

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读书笔记(2008-12-12 21:12:22) 标签:杂谈分类:感悟人生看马尔库塞,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书籍是让人痛苦的,因为其中有太多的知识背景需要了解。他们的学说是真正的哲学性的,或者说是思辨性质的。就这点说来还是美国学者,比如说波兹曼的书好看了许多,大量的比喻,大量的故事。马尔库塞最为有名的两本书《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都是综合了太多的理论知识。要真正的看懂,就要了解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西方哲学,从辩证逻辑到形式逻辑;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到葛兰西、卢卡奇;从康德到黑格尔;从笛卡尔到罗素;从本体论到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很遗憾的是,由于本人的学术理论背景实在是太过于浅薄,看这样的书籍实在是费力,所以看了很久也没有感觉到自己能掌握全部。 马尔库塞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把哲学作为分析批判的工具,对当代社会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试图开出医治当代社会疾病的药方。他们的理论被称为社会批判理论,他们在理论和现实批判活动中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对人的深切关怀、对现存社会各种异化现象的无情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这使他们在20世纪人类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他们所倡导的立根于人的实践本质的文化批判精神中的许多积极因素也将被整合到新世纪人类的文化精神中。批判一般以自由、真理与价值的名义进行,虽然各种名义的批判对现实发展仍至关重要,事实上它却成了社会固有秩序得以维持下去的条件之一。因为批判本身在重复与扩展导致被批判对象世界的逻辑,结果便强化了后者在现实历史上的权威。马尔库塞曾为此作过特殊的渊源研究。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一书是其最负盛名的力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新型的极权主义特征。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的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的意见,成功的压制了人们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这种人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