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1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31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四部分

教育心理学

学习要求:

教育心理学知识比较分散,应用性较强,对这一部分的复习要以理解为主。教育心理学辑框架图: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三个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中师生教育学相互作用的心里过程,教育学过程中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个方面。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是研究、揭示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

二是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桂林、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程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问世,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体差异及其原因》奠定了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的确立。

20世纪初,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京泽、日本小原又一著作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4年廖世承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

4.完善时期(80年代至今)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本章共简述四个问题: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认识发展理论与教育;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心理发展差异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认知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和注意等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发现,认知的复杂很难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多阶段和多种水平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必须按照认知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2.认知发展观:认识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在已有图式的基础,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图式: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指个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的刺激做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形象性;思维的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自我中心主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不依赖于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嘉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

4.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

历史发展1.文化历史发展论:

1)两种工具的理论: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

2)两种心理机能: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和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2.内化学说。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做一年。

3.教育和认知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依靠他人的启示和帮助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目标。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0-15岁):喂食

2.自主对羞怯(1.5-3岁):吃饭、穿衣、如厕训练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独立活动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入学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同伴交往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爱情婚姻

7.繁殖对停滞(30-60岁):养育子女

8.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60岁以后):反省和接受生活。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说(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三)人格发展理论的

教育含义

四、心理发展差异与教学

(一)只能差异与教育智能即心理能力,指个体在学习、思维及解决问题时,由其心理上的运作所表现在行为上的能力。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教育: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与教育: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与教育:操作、产物和内容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管擦者智力、存在智力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有:三元智力理论又称成功智力之论,其包含三个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人格差异与教育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始终类型

性格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类型上。性格类型分为三灶镇: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根据智力、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制在性格结构中的优势情况,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根据个人独立性的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三)认知方式差异与

教育场依存型和独立型;反思型与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内倾和外倾。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学习智力上的性别差异、学习动机发展的性别差异和学习归因方面的性别差异。

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学习

本章节共讲述五个问题:1.学习的一般概述2.学习的联结理论3.学习的认知理论4.学习的建构理论5.学习的人本理论

一、学习的一般概述

(一)学习的基本含义

学习是一个题在特定情境下由于联系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活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体系

学习主体分类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和机器学习

学习水平分类霍雷兰:反应性、联结性、综合性、象征性

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学习性质分类依据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依据主体所得经验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

二、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巴浦洛夫的经典实验(狗的条件反射实验)生活中例子: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

主要规律: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高级条件作用,两个信号系统理论。

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

华生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浦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经典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饿猫迷笼实验)

主要内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一定的联结试通过尝试与错误而自动形式的,不需要以观念为中介;学习是试误过程,主要受练习律、效果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2)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白鼠)

将行为分类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刺激引起)和操作性行为(由有机体自身发出)主要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惩罚与消退、维持;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

3.观察(社会)学习理

论(班杜拉)班杜拉的经典实验:赏罚控制实验

实验发现:

(1)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其

中,替代惩罚降低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模样。

(2)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是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而对攻击性行

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

动作再现和动机是个子过程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的教育应用。

三、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早起的认知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完整--顿悟说”

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代表人物是:柯勒、考夫卡、魏特海墨柯勒的黑猩猩问题解决的箱子实验和棒子实验。基本观点:

1)学习一个顿悟的过程,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2)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型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即S-O-R 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经典实验:白鼠的位置学习实验(高架迷津中的迂回学习)

基本观点:1)学习是有目的,是期待的获得

2)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识地图

3.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二)布鲁纳“认知--发现说”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2.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母的在意理解学科的基本机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其中,反馈和强化是学习成功的重要环节。

3.发现学习:步骤: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读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为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内部条件为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2.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

1)认知同化理论观点的核心是:学生能否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

已有的有关概念,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2)先行组织策略: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的,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它主要用来说明人的学习的结构和过程。

2.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和反馈阶段。

四、学习的建构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1.激进建构主义:

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和斯泰费为代表。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有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

3.社会文化取向

它认为,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歇息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它认为认知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加工过程,学习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包含了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存储的复杂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生观: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4.教学观: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景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三)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以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为代表。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探究性学习为典型代表。探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程。

(四)社会建构主义学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组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学习

习理论与应用共同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以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取向的建构主义为代表。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支架式教学为典型代表。

五、学习的人本理论

(一)罗杰斯认为,健全的人具有下述五种特征:

1.经验的开发

2.协调的自我

3.机体估价过程

4.无条件和自我尊重

5.人际关系和睦相处

治疗观:患者中心疗法

(二)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见第四章学习动机之“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见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的相关内容)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学习动机

本章节讲述三个问题:

1.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景动机

5.奥苏泊尔将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定向作用、激发和维持作用、调节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以斯金纳为代表。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对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二)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一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2.自由学习理论

自由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罗杰斯。他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觉是没有个人意愿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使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三)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1.期望--价值理论

代表人物:阿特金森

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幼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驱力;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的。

2.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维纳

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三)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3.自我效能感理论

代表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

4.自我价值理论

代表人物:科温顿

自我价值理论认为自我价值需要是人最重要的需要,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获得自我价值需要的满足,维护自尊。

5.目标定向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学业目标取向分为两类: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首先,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其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设置榜样、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等。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6.适应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知识的建构

一、知识及其知识建构

(一)知识及其类型

1.根据知识的不同反应深度,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2.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3.根据不同表述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4.布鲁姆的分类:具体的知识、方式方法的知识和普通原理知识。

(二)知识构建的基本机制

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

二、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类型

知识的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

由于学习的对象及其特点不同,知识的理解可以分为:对言语的理解;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性质的理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对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理解必须通过思维来实现。

(二)知识理解的过程

同化一词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使用。知识理解的过程,主要借助三种形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1.内部因素:原有知识经验背景;认知结构的特征;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学习材料的内容与形式和教师指导两方面。

三、错误概念的转变

(一)错误概念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人们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其中有些经验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固定点,但其中也有很多理解是与当前的科学理论知识想违背的,这就是错误概念,或者说另类概念。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概念转变,就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概念的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可称为“丰富”,另一种情况可以称为“修订”。

(三)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2.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

3.动机因素

4.社会情境(课堂情境)。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一)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知识的整合主要是对知识的内容、观点、材料等方面的集中与概括。知识的深化就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知识的应用与转移

知识的转移,即学习的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简言之,就是一种学习对令一种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属于知识的迁移。

(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认知结构,学习程度,学习任务的难度。

(2)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

1形式训练说。最早的学习迁移理论,思想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它认为,迁移是通过官能训练、提高各种能力实现的。(沃尔夫为代表)

2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景和迁移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桑代克)

3概括原理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前面的学习中概括出一般性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后继的学习活动中。它揭示出造成学习迁移的原因之一是两种学习遵循共同的原理。(贾德)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在前一种学习中顿悟一种关系,并将这种顿悟转换到新的类似的情景中。

5学习定势说。指在前面的学习中获得经验或者说定势,运用到后面的学习中,使学习效率提高。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及其作用

(一)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通过学习获得的一套合规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陈述性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

(二)技能的类型

按技能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操作性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

(三)技能的作用

首先,技能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其次,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最后,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心智技能原型模拟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1.安德森三阶段理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2.加里培林的阶段形成理论: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冯忠良的三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分为内部指导策略和刺激指导策略。

内部指导策略是指,以内部信息为指导而达到目标的策略,内部信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指导问题解决的操作顺序或模块。

刺激指导策略是指,根据当前情景和刺激条件,决定下一步骤如何进行。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一)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1.按操作的连续性不同分为:连续的动作技能和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2.按操作的控制机制不同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和开放型操作技能。

3.按操作的对象不同分类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

4.按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三)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第一,准确的示范与讲解。第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第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第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结构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与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拟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是个体调节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认知活动的高级认知技能。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

学习策略是由两种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一种是基本策略,另一种是辅助性策略。

1.丹瑟洛的分类:主策略系统(也称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系统(也称支持策略)。

2.奥克斯福德的分类: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记忆与认知策略,补偿性策略。

3.迈克卡等人的分类

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划线、做记录等

②精细加工策略:如想象、口述、总结、类比、答疑等

③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

元认知策略①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

②监视策略:如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等

③调节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等

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

②学习环境管理:如寻找固定地方、安静的地方等

③努力管理: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等

④其他人的支持:如寻求教师帮助、获得个别指导等

二、认知策略与其教学

(一)注意策略

注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景中激活与维持学习的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

注意策略主要有:告知目标;使用标示重点的线索;增加材料的独特性;使用新异刺激等

(二)精细加工策略

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等。

(三)复述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1)排除干扰;(2)抑制和促进;倒摄抑制指的是当先学的信息和新信息混在一起时,先前所学的信息就会遗失。前摄抑制指的是当所学的信息干扰了后面信息的学习。(3)首位和近位效应,(4)及时复习;(5)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6)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7)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8)过度学习;(9)在实践中学习。

(四)编码与组织策略主要有:列提纲、画关系图、运用理论模型。

三、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及其作用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活动的能力,或者说是对思想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作用:它对学习有启止作用(启动和终止学习活动)、变迎作用(促使人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和增效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的策略,主要指学习过程中的监控策略。其主要包括:

1.计划策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它包括: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3.调节策略

四、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一)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努力管理策略

激发内在动机;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三)学业求助策略

工具利用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一)传统智力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即智商理论。

1.智力二因论

(1)卡特尔。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敏捷性等。晶体智力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2)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将智力分为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

2.智力群因论

塞斯顿认为人类智力由七种基本能力组合而成,分别是,语词理解(V)\YUCU语词流畅(W)、推理能力(R)、计数能力(N)、机械记忆能力(M)、空间能力(S)和知觉速度(P)。

3.智力结构论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包括三类事件:(1)引起思维的材料,决定思维的内容;(2)进行思维的心理活动,决定思维的运作;(3)整理思维的结果,获致思维的产物。

(二)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可将智力分为:(1)言语-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能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运动智力;(6)社交智力;(7)自我反省能力;(8)自然观察者智力;(9)存在智力。

(三)成功智力理论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就是给定信息与目标之间存在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每个问题都包含四个部分:问题情境,已有知识技能,障碍,方法。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基克等人认为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第一,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第二,寻求解答阶段。第三,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第四,评价结果阶段。

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种;1.有关的知识经验。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功能固着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过程,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1.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2.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4.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创造性也叫创造力,它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创造性包括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两个部分。

根据创造性的内容,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方法。

(三)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1.创造意识及其培养措施。

2.创造人格的培养。(1)学生创造兴趣的培养;(2)学生创造情绪的培养;(3)学生创造意志的培养(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头脑风暴法

2.直觉思维训练与头脑体操法

(五)创造方法的培养

1.目前人们常用的创造方法有类比模拟法、聚焦发明法、设问探究法、列举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

2.具体的培养措施有: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鼓励青少年的独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体;鼓励在实践中解放思想。

第九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

它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立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一)品德发展的实质

1.品德的实质: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稳定的心理特性。它是德行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

2.品德形成发展的实质:通过接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

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认同类型: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认同学习的条件:榜样;模仿。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三)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四、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

1.含义:品德不良指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2.类型:道德认识方面的类型;道德情感方面类型;道德行为方面类型。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客观原因: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

2.主观原因:(1)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2)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观念。(3)道德意志薄弱。(4)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5)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三)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品德不良的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针对品德不良学生我们应采取的教育措施是:(1)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保护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2017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2017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凯程解析】B 批判教育学喜欢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阶级分析的离场研究教育,关注意识形态。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凯程解析】D 请注意,A和B是价值取向,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凯程解析】A 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凯程解析】D 学生去写一首七律诗,是调用了对所有七律诗的知识去完成的,所以是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凯程解析】A 形成性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甄别学生。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凯程解析】A 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凯程解析】A 两个科目合并为新的科目就叫做融合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凯程解析】C ABD均属于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9.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学考研统考311参考用书及报考院校

教育学考研统考311参考用书 学硕统考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导论。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当代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附赠:311参照统考的院校 湖北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 河南地区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广东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甘肃地区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山东地区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大学鲁东大学辽宁地区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内蒙古地区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上海地区 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新疆地区 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 山西地区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重庆地区 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四川地区 西南科技大学 安徽地区 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江西地区 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广西地区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云南地区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 江苏地区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浙江省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 陕西省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宁夏省 宁夏大学 贵州省 贵州师范大学 天津市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体育学院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笔记版)(1)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的教育家是( B)。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 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D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 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B )。A.1985年B.1986年 C.1987年D.1988 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D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 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 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 )。

2020年教育学311真题及解析

2020年教育学311真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 A.教育学B.比较教育学C.元教育学D.教育哲学 2.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A、补偿教育B.义务教育C.终身教育D.回归教育 3.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针对这一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 A.运算能力的培养B.操作能力的培养 C.具体思维能力的培养D.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把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A.二部制B.工读制C.复式教学D.合作教学 6.学制规定了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 校之间的 A.主导与辅助关系B.领导与从属关系 C.合作与竞争关系D.衔接与分工关系 7.布鲁纳说:“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种观点属于 A.结构主义课程论 B.经验课程论 C.要素主义课程论 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8.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核心课程C.相关课程D.融合课程 9.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能力分组,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能力分组属于 A.作业分组制 B.活动分组制 C.异质分组制 D.混合能力分组制-- 10.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深入讨论,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科尔伯格等人称为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俄狄浦斯效应 C.布莱特效应 D.布朗效应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2007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B.学校中心C.学生中心D.活动中心 2.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3.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4.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5.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 6.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差异性D不均衡性 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人、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8.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 10.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叉要有—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孟子C.荀子 D.庄子 12.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 13.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 1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海广方言馆 15.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A.政治家 B.学术人才 C.新国民 D.实业人才

学校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部分学校心理学的背景与框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学校心理学家工作领域主要是小学生也包括部分非教育系统 学校心理学家的服务对象为在校学生(主要是5-18岁)及其教师、家长 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是问题学生 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内容包括: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 学校心理辅导的三个层次(徐光兴,2000):发展性心理辅导、预防性心理辅导、治疗性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学的特点: 1)实用性/应用性:理论的应用性很强、直接的心理学服务 2)综合性:多学科渗透 3)职业性:有专职工作人员;要求执照开业,并遵守职业法规;有酬劳动。 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与职能:测评、咨询、干预。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一)国外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西方三大社会问题:犯罪、毒品、家庭破裂 日本学生三大问题:学校恐怖症、压力症等问题严重;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欺侮问题;校园暴力。 (二)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新旧体制转化、应试教育、离婚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自杀、吸烟吸毒、网瘾。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计算机普及、溺爱、升学压力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学校心理自行事业的发展促进学校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推广,学校心理学家已成为学校心理咨询的主力军。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危机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了给儿童青少年提供具体的、高质量的服务,学校心理学家一方面要深入实际,凭借临床的敏锐以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从事课题研究,运用研究的智慧以提高服务的科学性。 学校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应用性课题。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 ·离异子女心理特点及其良好适应性的研究 ·问题儿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学习困难、学校恐惧症 ·青少年抽烟问题的探究 ·青少年上网成瘾、自杀、接触毒品、性问题等等。

2018年教育学考研统考311真题解析重点题目

2018年教育学考研统考311真题解析(重点题目) 来源:文都比邻教育学教研室 二、辨析题 46.核心课程即主要课程。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核心课程和主要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①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它将社会问题就包裹在教学内容中,是综合课程中综合程度的最高的一种课程。它能克服分科课程过细的缺点,消除学科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但较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程内容的编排能力。 ②主要课程是指国家课程中主要实施的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课程,例如中小学常见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等。它的目的是为了普及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全民的素质。 (3)综上,该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种课程的区别,切忌混淆。 【文都比邻独家解析】 (2008-50)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2009-9) 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缺陷的课程是(综合课程)。 (2011-8) 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相关课程)。 (2013-7) 某类课程的组织方式如右图所示,这类课程是(核心课程)。 (2016-7) 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以上为大家罗列了往年涉及到核心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考题。相信同学们跟着老师参加了真题解析课程,系统地梳理过知识点的边边角角和内在逻辑之后,这道题绝对是高分项。47.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是要求学校加强对国防教育。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从诞生的背景上看,《国防教育法》是继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而颁布的法案。它是诞生于国防安全之上,改革教育内容,加快人才培养而紧急推出的举措。 (3)从改革的主要内容上看,《国防教育法》包括以下几点。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为提高这些学科的

2014年教育学考研真题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对照1

2014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A。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基本主张: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即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教育隐喻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B 根据谢弗勒的观点,教育的纲领性定义是对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表达,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追求。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A。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但它有其相对独立性,选项中BCD 正是其相对独立的表现。 4.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家是( ) A 凯洛夫 B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阿莫纳什维利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B。 5.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A。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②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6.我国现行学制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三轨制 D 分支型学制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D。分支型学制,是介于单轨和双轨之间的学制结构,最早出现于苏联,,它的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为分支。我国的现行学制即属于分支型学制。 7.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括中,不正确的是( ) A强制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2018教育学考研311真题答案解析

2016教育学考研311真题答案解析【终极版】 2016年考研刚刚结束,勤思教育在第一时间对考卷进行了解析!走出考场的同学,也不要放松备考的节奏,接下来来我们需要投入复试的备考中。勤思老师和你们一起加油!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关注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验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勤思真题解析】D “谁的知识最”是由阿普尔提出,是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2?下列说法中有悖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 .家庭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垄断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结束时开始 D .当地社会在终身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勤思真题解析】C 就终身教育的特定含义来看,它既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也包括了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从正规学校结束时开始,正规教育也是属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3.赞可夫主张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依据的是() A.最近发展区 B.隐性知识 C.先行组织者策略D .支架式教学 【勤思真题解析】A 赞科夫赞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观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思想,并以此作

为自己实验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教育和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主张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造”,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的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D .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勤思真题解析】D 这句话是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说的。由于教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年轻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重视内在的也重视外在的。 5.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C.教育为人民服务D .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勤思真题解析】A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教育方针 6.双轨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的,另一轨是职业性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两轨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的 B.两轨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下而上的 C.学术性一轨是自上而下,职业性一轨是自下而上 D .学术性一轨是自下而上,职业性一轨是自上而下 【勤思真题解析】C 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一一中学系统;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一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这两轨差异很大,而且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具有强

2019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19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五)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再生产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2015年考研教育学统考311真题及详解

2015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B 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自然类比和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D.《社会与道德教育》 【真题解析】B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D.职业道德失范 【真题解析】A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真题解析】D 12.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A.正向显性功能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D.负向隐性功能 【真题解析】A 1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有()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C.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 D.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 【真题解析】A

2016年考研教育学311教育基础综合真题(完整版)

2016年考研教育学311教育基础综合真题(完整版) 2016年研究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16年的同学们可以稍作休整,养精蓄锐后备战复试。对于备考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同学们来说,真题是最具参考性的指导资料,精确的真题解析能够帮助大家找准复习方向,不走弯路,直击考试重点,轻松考研。博仁考研老师为备考2017年教育学研究生同学们整理出2016年教育学统考真题,更多自主命题院校真题及答案可以咨询博仁教育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3.赞科夫主张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所依据的是()。 A.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B.隐性知识理论 C.先行组织者理论 D.支架式教学理论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5.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D.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 6.双规学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另一轨是“职业性”,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7.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 A.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C.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8.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B.高速度原则、高难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C.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 D.及时反馈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 9.学生出现下列哪种情形,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惩罚来教育 A.认知错误 B.明知故犯 C.作业错误 D.情绪失控 10.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程作文教学法“,根据舒尔曼“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该教师运用的是()。

苏州大学教育心理学笔记(师范)

第一章导论 1.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 意志 认知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 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 验。 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 感觉: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情绪——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引起的不满意、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 验。 意志——为实现目标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性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4. 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研究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6--20 观察法 定义: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优点——保持了被观察者的自然状态,保证了其心理活动的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观察法缺点——很难对观察结果进行重复验证,难以进行精确分析,容易受观察者本人知识经验和观察机能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 定义: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的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实验研究需要考虑的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条件下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法 定义:是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调查法有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书面调查就是问卷法,口头调查即访谈法。 测验法 定义:运用标准化测验(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