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

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

3

陶 伟

提 要 本文试图对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从遗产地价值、旅游资源及保护利用、旅行测量、旅游生命周期、旅游环境

影响保护及自身保护和规划管理发展等方面作一系统综述,并探讨了这些研究对未来中国遗产地旅游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中国 世界遗产地 旅游 研究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2)03-0054-03 中图分类号 K 97 文献标识码 A

3中山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编号020-286-429003)

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

作的突出样品”,在新世纪的

今天,“遗产旅游”作为一种世界现象已经成为人类求取与外部世界高度和谐

的有效形式之一,成为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截止到2002年1月,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已达28项。其中,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项目4项,世界文化遗产20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1项,世界自然遗产3项。这些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自19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旅游研究所关注的热点。

1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研究的主要

内容

通过对28项世界遗产的逐一检索,共查到主要相关文献102篇,涉及

60多种刊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产地

的价值研究、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研究、遗产地旅行测量研究、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研究、遗产地旅游形象策略研究、遗产地旅游环境影响及保护研究、遗产地自身保护与规划管理发展研究等7个领域。 1.1 遗产地价值研究

价值研究是开展遗产地旅游研究工作的基础。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了

世界遗产地“突出的普遍价值”

(out 2standing and universal value ),才有可能

进行其它相应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考古学、语言学、美学、生物学、民俗学、水利工程学、遥感学等学科均从自身的角度对世界遗产地的价值作了大量的颇具特色的实证研究工作,研究

文献从1990年代以来源源不断。例如,对大足石刻史料价值的研究(陈明光,1994);龙门石窟中音乐窟的音乐文化研究(邱林,1997);万里长城的分布、构筑体系、功能结构研究(黎风等,1994),长城作为地理界线的意义(冯嘉苹等,1995)以及它的审美价值(杨辛等,1996)研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艺术属性(王进军,1994)和历史地位(韩华,1994)研究;西递古村明经胡氏宗族调查(赵华富,1995)以及西递、宏村、周庄、同里的景观价值研究(孙明泉,2001);丽江的建筑、城镇规划艺术分析(郑孝燮等,1996)和当地的方言词语的文化透视(何守伦,1998);清西陵的十番乐谱本、曲牌、演奏情况研究(张松岩,1997),明显陵的建筑艺术研究(祝建华等,1999),清东陵的总体概况(穆会,1999)和秦始皇陵园名称、陵制的考证(黄伟,2000)研究;孔庙的祭孔乐舞的考证

(王昆,1997);武陵源的历史、古迹和诗文研究(戴楚洲、1997),武陵源夏季鸟类的

多样性分析(邓学建等,1999),武陵源景

观类型、成因及分区研究(季绍新等,1999),武陵源服饰工艺、婚姻习俗等民俗文化(尹华光等,2000)的研究;泰山香客店之兴起、升沉、规模及衰替等诸多史实的探考(周郢,1999),等等。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中国世界遗产地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音乐、民俗等诸多方面都蕴藏着“突出的普遍的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1.2 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研究 探察遗产地的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确定、调整它的利用方式方法,不仅是遗产地发展旅游业的核心问题,也是遗产地实施保护方略的重要基础工作

之一。1990年代以来遗产地类型丰富

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成为遗产地旅游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地质学家、植物学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政府管理人员等纷纷涉足此领域的研究,内容可谓丰富繁杂。例如,对武夷山珍稀药用植物及其保护开发的研究(郑荣华,1994年),武夷山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策略研究(张伟婧,1999),武夷山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李延风,1999);对黄山气候旅游资源的分析(王向阳,1995),黄山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模型的建立(周秉根等,1997),黄山花岗岩石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保护研究(王心源等,1998),黄山分区旅游的提出(王振东,

1998),建设皖南及黄山地区旅游大格局的探讨(王振东,1999;陈言等,2000),黄

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胡善

风,1999);对青城山旅游资源美感质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赵仁昌等,1996);对九寨沟的喀斯特作用及其相关地貌景观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张捷等,1997;张捷,1997),九寨沟水循环系统及其开发保护研究(尹观等,2000);丽江纳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的分析与开发保护研究(管宁生,1996,1999;王化新,1997);对泰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开发的研究(臧得奎等,1995),泰山旅游资源及“泰山品牌”的分析(鹿锋,1999),泰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及宗教旅游的开发(崔风军,1999),泰山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孙兆才,1999),泰山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张萍等,1999),泰山野生蔬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张建民,1999);峨嵋山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李铁松等,2000);宁夏长城游主题旅游产品的研究(刘锋

等,2000);平遥古城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刘家明等,2000);秦始皇陵园内的人造景观研究(熊琳,2000)。总之,研究大都以遗产地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作为对象,在分析、评价、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1.3 遗产地旅行测量研究

旅行测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旅游流流量的测量,还有对游憩者本身特征的测量(史密斯,1992)。对遗产地的旅行测量研究工作虽然在时间上比前两个领域较晚些,但研究成果却是很有成效的。

对于旅游流来讲,已有作者提出旅游流不仅指游客流,还包括信息流、物流等(唐顺铁等,1998),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仍然习惯于用“旅游流”来指称游客流(陆林,1997)。遗产地游客流量时间分布特性的研究,是遗产地规划、旅游销售及景区容量管理的基础。陆林(1994)对黄山客流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客流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并预测了未来黄山客流的规模。崔凤军等(1997)通过对泰山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不仅分析了游人数量的日周变化、主要的客源地,而且剖析了旅游区内部的需求强度。张捷等(1999)以九寨沟、黄山等为例对遗产地游客的时间分布类型、特征及其与相关地理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剖解,指出遗产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遗产地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吴有训等(2000)利用1956~1996年的气象资料,对黄山冬季的气候资源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黄山在冬季适合大量游人上山活动。

旅游者行为研究是游憩者本身特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而且对旅游地的开发和旅游市场的拓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陆林等(1996)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采用设置试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排除非旅游经历等因素的干扰,对旅游经历对黄山旅游者旅游地感知的影响进行了测定。1997年陆林对黄山旅游者又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分析表明山岳旅游者大多为观光旅游者,游览祖国名山、观赏奇异自然风光、回归大自然等是他们旅游的主要动机。分析同时说明,利用

自身优越的自然风光,开发丰富的回归

大自然,贴近大自然的旅游项目,应是

黄山旅游开发的主体构想。

除此以外,国内开展的对遗产地的

旅行测量研究还包括对遗产地的客源

市场结构研究。聂献忠等(1998)揭示了

九寨沟国内游客在地域来源、收入、职

业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并根据客源目标

市场特点对客源市场的发展前景进行

了探讨。张捷等(1999)以游客距离衰减

模式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九寨

沟等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

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对遗产地

的市场营销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郭

英之(2000)对平遥古城旅游客源市场的

时空分布规律、市场行为特征、旅游需

求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平遥旅游市

场可持续发展战略。

1.4 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研究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是地理学对旅

游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加拿大地理学

家巴特勒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其它

人文地理学者研究成果,提出S型旅游

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模型认为旅游地

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

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

或复苏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标志性特

征。世界遗产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

地,其生命周期是否有着自身特有的规

律遂成为了一些学者关注的论题。

陆林(1997)选择黄山为实证案例,

尝试性地进行了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

分析。分析认为巴特勒模型前期的探

索阶段、参与阶段和发展阶段在黄山旅

游发展进程中均有明显表现,但巴特勒

模型中后期的停滞阶段、衰落阶段特征

性现象在黄山尚没有明显表现。因此,

分析认为采取有效措施,引导黄山向生

命周期成熟阶段演化不仅是可能的,也

是必要的。

1.5 遗产地旅游形象策略研究

设计出区别于一般旅游地的旅游

形象对于遗产地扩大知名度、增强吸引

力、塑造鲜明的形象、拓展客源市场、激

发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主动参与性都

具有积极作用。虽然世界遗产地的共

同特征是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等价

值,但这与旅游吸引力价值并不能完全

等同。崔凤军等(1999)在对平遥古城文

脉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旅游区的一级

理念和二级理念、视觉形象和行为形

象,并提出了40景组合的平遥古城旅

游资源形象。

1.6 遗产地旅游环境影响及保护

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地是国内旅游热点

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旅游对遗产

地环境、生态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

泛关注。他们开始注意旅游在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之外的代价问题。到目前

为止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的

研究。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可以

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

作为遗产地的保护、规划、管理的有力

工具,另一方面亦保证了旅游者在遗产

地的体验质量。赵红红(1983)首次对苏

州古典园林各园环境容量作了评估,并

提出了调控对策。保继刚(1987)、蒋宗

豪(1996)分别分析了颐和园、黄山风景

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游览景区客流分布

状况,提出了旅游容量的涵义、指标体

系以及调整旅游环境容量的措施。崔

凤军等(1997)采取静态模型研究方法,

对泰山主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作出

系统测算,揭示其时空分异规律并提出

旅游调控策略。关辉(1999)论述了武夷

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环境容量与

旅游规模的关系,对环境容量和旅游规

模分别进行了估算和预测。

其次是针对遗产地由于旅游发展

而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分析及其对策研

究。刘继韩(1994)针对承德避暑山庄在

近15年内旅游人次增加20多倍而对

旅游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实际情况提

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高彻等(2000

年)研究了游人的机械践踏对避暑山庄

土壤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分析了一些

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对山庄内植物造成

的不同程度的破坏,最后指出合理地管

理和利用是实现避暑山庄可持续发展

目标的关键。蒋文举等(1996)分析了旅

游活动对峨眉山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周绪伦

(1998)根据景观的可恢复性初步提出了

九寨沟地质环境恶化的治理措施。彭

翔(2000)对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环境现

状和造成环境问题的一系列成因进行

了分析,指出近十几年武陵源旅游资源

的开发和利用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亦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应积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谢凝高(2000)通过观察体验、与国外国家公园法规的对比,深感索道对世界遗产有着严重的威胁,指出索道及其它商业性游乐设施应选择在世界遗产地以外的适当地区。

1.7 遗产地自身保护与规划管理发展研究

世界遗产地本身的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非常繁复、艰苦和长期的任务,亦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了许多专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建筑保护、文物修复、灾害预测与防护、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等。例如,郑孝燮(1994)对布达拉宫文态环境的保护研究。邓之金(1994)对大足石刻石窟治水工程、洞窟保固工程、裂缝复原工程、防风化等工程的总结回顾;石玉成(1996)对莫高窟震害预测方法的探讨;张虎元等(1997)对莫高窟保护面临的如洞窟壁画酥碱、风沙对塑像的磨蚀、积沙对洞窟的掩埋等环境问题的研究;徐淑青等(2000)对莫高窟第85窟现状调查的阐述;樊锦诗(2000)对莫高窟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论述;樊再轩(2000)对莫高窟第94窟病害壁画修复工作的分析和总结;董辉等(1997)对龙门石窟风化机制和保护工程的对策研究。柳春光等(1996)对云南丽江7.0级地震造成的生命线工程系统如电力系统、供水及水利系统、交通等系统的震害特征及功能损失情况的研究;邱宣充(1996)对丽江震后保护工作的思考;张民(1998)对丽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名城保护问题的研究;张松(1999)对平遥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目的与方法以及历史环境保护原真性问题的探讨;阮仪三等(1999)对周庄古镇保护规划的研究;程远(1999)对西递古村保护与发展的探讨。崔鲁萍等(1998)对泰山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管理研究。李春雨等(1998)对长城山海关绿化建设的思考。冯亚平(1997)对避暑山庄文物保护与利用相互关系的分析;李金声(1999)对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安全保卫工作的调查;杨淑芹(1999)从园林绿化、古树名木保护和景区环境治理三个角度对避暑山庄保护与建设问题的探讨;穆焱(2000)对避暑山庄古建遗址的全面考察

及保护、利用研究以及对山庄中道路整

修的一些构想。王龙等(1999)对孔林消

防工程的全面分析;范小平(2000)对旧

城改造中孔庙建筑群的保护研究。诸

葛仁等(2000)对武夷山社区参与保护管

理的模式研究。吴敏良等(2000)对都江

堰景区渠首工程安全保护问题研究。

汪诚(2000)对黄山的规划管理的探讨。

于德珍等(2000)对武陵源风景区管理体

制的设想。郭旃(2000)对中国世界遗产

工作的全面深刻评述。任余(2001)对自

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

系研究。樊姝玉等(1999)、张菊兰

(2000)分别提出了九寨沟、丽江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陶伟(2000)对遗产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中国世界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发展主要问题、矛盾

的揭示以及对策的探讨。

2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对遗产旅游的

研究可谓非常广泛和细致,基本上已形

成了多学科多层次综合研究的局面,但

重应用轻基础的特点同样在影响着遗产

旅游的深入研究。随着遗产旅游的发

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仍有待深入。

2.1 在理论方面,要想深入地开展

遗产地的旅游研究,就要对遗产旅游现

象的内涵、外延以及其形成、演进规律有

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学者们也只有在一

个统一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才能达到更

好的研究目的。其次,应该把遗产旅游作

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在遗产世代传承的过程中会更加清晰。

2.2 在保护与利用方面,今后应

开展一些较深入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

原则和策略上。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

是研究追寻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应是研

究的核心,而保护研究则永远应是研究

的主题。

2.3 在研究方法上遗产地的旅游

研究应有所突破,要根据自身与一般旅

游地的不同而逐步建立起遗产旅游研

究的方法论,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仍是继续鼓励的发展方向。

2.4 在研究内容上应有广博的视

野,全面挖掘遗产旅游的价值和意义,

深度探讨遗产旅游在各个发展阶段的

问题和任务,前瞻性应始终是研究的一

条重要原则。

2.5 在研究形式上应广开渠道,

争取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的支

持,加强国内外的合作研究,开展横向

和纵向的对比研究,使研究得到全社会

的肯定和支持。

2002-01

参考文献

①何守伦,丽江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透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0[5]

②祝建华,邓士祥,奇特的明代帝陵———显

陵的建筑艺术.江汉考古,1999[2]

③戴楚洲,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历史考述.武

陵学刊,1997[4]

④邓学建,叶贻云,湖南省武陵源自然保护

区夏季鸟类多样性分析.动物学杂志,

1999,34[2]

⑤周郢,泰山古代香客店考.岱宗学刊,1999

[2]

⑥郑荣华,林国宇,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及其保护.中国中药杂

志,1994,19[7])

⑦刘家明,陶伟等,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

———以平遥古城为案例.地理研究,

2000[9]

⑧聂献忠,张捷等,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

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自然资源学报,

1998,13[3]

⑨张捷,都金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

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

风景区为例.地理学报,1999,54[4]

⑩陆林,山岳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安

徽黄山、九华山实证分析.地理科学,

1997,17[1]

λ?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中国

环境科学,1987,7[12]

λω蒋文举等,旅游对峨眉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与保护对策.环境科学,1996,17[3]

λξ张松,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

———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城市

规划,1999,23[7]

λψ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

研究.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λζ郭旃,中国世界遗产工作评论———逐步

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张晓,

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陶 伟,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

划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Analysis on Land Profits Status of G u angzhou Municip al G overnment(By LI H ongw ei)

Land profits is one way of im plementing urban land manage2 ment and in an essential part of g overnment income.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ncept of land profi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 profit status of G uangzhou Municipal G overnment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m posing el2 ements of land profits and its in fluencing elements,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main aspects that determine the land profits gained by G uangzhou Municipal G overnment.Suggestion about policies and measures aiming at im proving the status of the land profits of G uangzhou Municipal G overnment are proposed in the article.

K ey w ords:land profits,land reservation,annual land rent On the Land E conomy Issues in the U rb anizing China(By SHI Yish ao)

T 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 portance of land econ omy,the land econ omy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such as high2density development m ode,new town plan of real estate de2 veloper,rem ising and trans ferring of collective land of peasants. K ey w ords:urbanization,land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2 tion,land use efficiency,new town plan

R evie w and Commentary on U rb anization Theory R e2 search in China(By JIANG Ailin)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theory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gained plentiful and substantial achievements since1950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progresses,makes commentary on the hot issues in recent year,points out the insu fficiency and the further research trend.

K ey w ords:China,urbanization,review

R evie w the R esearch of Strategic P lanning in China since 1980s(By L U O Zhendong,W ANG X ingping,ZHANG Jingxiang)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trategic planning has been the hot issues in China since1980s,and made satis factory progresses, joined with overseas advanced theories and domestic reality.

H owever,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s still in its start stag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s and summarizes the progress,the further research trend is also suggested in the conclusion.

K ey w ords:strategic planning,progress,China

R evie w the T ourism R esearch of the World H eritages in China(By T AO Wei)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ourism research of the w orld heritages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value of the heritages,utiliza2 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tourism resource,and its environ2 mental effects as well as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K ey w ords:China,W orld Heritage,tourism

Evolution and ch aracter of the H istorical and Culture H eritage Preservation La w in France(By SHAO Yong, RUAN Yisan)

The no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France has experienced a constantly extend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their formal definitions are symbolized by the corresponding law enacted,and gradually development into a perfect histori2cal and culture heritage preservation law.W e try to summariz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though taking this process apart in this article and offer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of Chin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cause.

K ey w 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preservation law,France

U rb an Circle Layer Discussion(By GAO Wenjie)

Urban scale and urbanization level are the im portant index of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due to urban municipal boundary varies frequently or uncontrolled urban spread,the accurate numbers are not easy to calculate.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method of dividing a city into different circle layers,make certain the property of each layer,to make sure the urban pop2 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level.

K ey w ords:urban circle layer,basic region,urban region, outer city,inner city

F acing the Imb alance of Chinese Ancient C apital and N a2 ture E nvironment:The relation bet w een environment and the decline of Ch angan and Luoyang(By W AN

G Jun,LI

H an wu)

Chinese ancient capital is a pioneering w ork in human history, and the pride of Chinese people.But why Changan and Lu2 oyang,the typical representation,continually booming m ore than a thousand year,declined in the turning of T ang and S ong Dynasty?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environment change of the tw o capitals,figures out the consequent rela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and the city decline.

K ey w ords:Changan,Luoyang,ecological environment,de2 cline,urban heritage

Building I ntelligent T ransportation System for Digital City Development(By HUANG Jiejun,PAN H eping,W ANG Youchu an)

Along with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urban transportation fac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This paper analyses a few outstand2 ing problem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clarifies the background and g oals of digital city,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develop2 ment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 is argued that ITS has a great future of application and holds an im portant strategic role in realization of digital city.

K ey w ords:transportation problem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digital city,satellite positioning,automatic naviga2 tion technology

Experience E conomy and R eutilization of H istoric B lock (Architecture)(By ZHANG Yanhu a,WEI M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xperience economy,this paper ex2 plains the relation of experience economy and reutilization of historic block(Architecture),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 o fields which can bring rein forcing the experience practice, in the mean time it brings forwar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process.

K ey w ords:experience economy,historic block(architecture) reutilization

Book R evie w:E cocity B 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 by R ich ard R egister(By SHEN Q ingji, SHEN Yi)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节庆旅游发展的思考

节庆旅游发展的思考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节庆是指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 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以节庆活动作为重点的旅游活动就叫节庆旅游。它是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旨在加强地方吸引力而举办的各种节日、庆典等活动,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参与机会,以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节庆旅游属于人文景观旅游的一个类型,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的范畴,可以使旅游者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取得知识和营养。 【关键词】节庆旅游人文景观旅游文化旅游

目录 引言 (3) 1.正文 (3) 1.1、节庆旅游的特征、分类和作用 (3) 1.2、节庆旅游发展研究背景 (4) 1.3、中外节庆旅游著名品牌 (5) 1.4、我国节庆旅游发展现状 (6) 1.5、节庆旅游成功经验 (7) 1.6、我国节庆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8) 1.7、我国节庆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 (9) 1.8、我国节庆旅游发展对策 (10) 2.结论 (11) 3.致谢 (11) 4.参考资料 (11)

节庆旅游发展思考 引言 节庆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活动,它是以举办目的地的节庆活动为载体,并通过人为的策划作为保证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节庆活动古已有之,而节庆旅游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当时还叫做“节事和节事旅游”或“事件和事件旅游”;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逐步兴起了对节庆旅游的相关研究,也出了不少成果。近年来,节庆旅游活动受到各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重视,现在早已超越了节庆本身和一般旅游形式的功能。因而节庆旅游活动已形成了新的热点,并受到学术界和旅游业界的重视和研究。 要进行节庆旅游,要先确定节庆的概念。 节庆最初系民俗学的一个范畴,世界各地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当地社会群落及风俗文化密切相关,多是出于纪念、庆祝和祭祀。节庆旅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包含于旅游节庆中,前者概念范围比后者要小,后者内容广而深,前者具有特色性及单一性。 节庆旅游是指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旨在加强地方吸引力而举办的各种节日、庆典等活动,使旅游者在停留期间具有较多参与机会,以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方式。 一、正文 1.节庆旅游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与其他旅游方式相比,节庆旅游拥有如下特征: (1)特色性(或称地域性) 一个地方要发展旅游,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确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这是开展任何旅游活动都要考虑的,节庆旅游自然也不能例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及历史文化的不同,各地举行的节庆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性(或称地域性),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模仿的。比如海南的“国际椰子节”就是充分利用海南气候暖热湿润、盛产椰子、别称“椰岛”的地域特色开展的节庆旅游活动,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2)神秘性 在有些节庆旅游活动中会进行一些娱乐和祭祀活动,它们大多会充斥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这些带有神秘性的节庆活动能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因而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如西方的万圣节、墨西哥的亡人节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并且都取得了成功。 (3)体验性 节庆旅游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体验性。节庆旅游项目的观赏过程自然也是游客的参与过程。游客通过对节庆活动的亲身参与,可以感受活动氛围,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对旅游地及节庆活动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江苏盱眙的龙虾节就是充分发挥游客体验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保护和开发工作起步较晚。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其传承,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 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往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保继刚,1993)。按照旅游文化学的归类,旅游文化资源一般分为有形旅游文化和无形旅游文化。无形旅游文化资源是指语言、生活习俗、氛围等非物质形态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表中(见表1),从表1来看,h大类人文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涵的内容有部分重合,但是也有一些并没有体现在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一些能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归类上存在盲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及申报,作为旅游资源分类的h大类人文活动,也应及时对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进行调整,增加适合旅游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旅游开发的优势

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

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 作者:陶伟;岑倩华提交日期:2006-11-21 18:36:35 提交者: 文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0953413.html,/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38 如转载本文,请注明转自:Plansky规划空间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0953413.html,) 国外遗产旅游研究17年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反映的学术态势 陶伟;岑倩华 17-Year-Study of Heritage Tourism in Oversea:The academic trend of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TAO Wei,CEN Qianhua Abstract:The paper sums up the researches on heritage tourism 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ll the publishions are summarized and classified into papers,notes of conferences and research summaries,trying to make a clear picture of international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by these jobs. Keyword:heritage,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提要为对国外遗产旅游研究的进程和现状有清晰的了解,检索在当代英语国家旅游学术界中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刊物,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自1974年创刊以来至2003年第一季刊,共检索到与遗产旅游相关文献52篇,对此分别从论文、会议报告和文献综述进行分类和综述,总结为国外遗产旅游起步相对较晚,文献集中在1990年代以后,但研究分支迅速细化,数量快速增长,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具有相当深度,形成多学科综合的局面,但直接指导遗产地可持续分支的针对性研究还在深入。 关键词遗产旅游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3363(2004)01-0066-07 遗产旅游是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外,其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的。1974年创刊的《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后简称ANNALS),是“当代英语国家旅游学术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长期以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起着导向作用。”从它关于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可以大致了解相应时期国际旅游学术界对遗产旅游的研究情况。通过检索(以题目和关键词进行检索),自1974~2003年第一季刊(V ol.30,lssue 1),共有主要的相关文献52篇。文献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别:①研究论文及研究情况综述;②对关于遗产旅游的著作的评述;③关于遗产旅游的国际会议及会议论文的报告。 1研究论文及研究综述 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论文及研究综述共有38篇,相关文献的发表从1987年开始,作者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机构等,研究不仅涉及广义的遗产而且还关注了世界遗产项目地。 1.1年份数量分析 对不同年份发表的文献数量的统计,见图1: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关于遗产旅游的分析报告

关于遗产旅游的分析报告 近年来遗产旅游增长很快。成为许多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旅游产品。我国在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组织后逐渐展开了对遗产的研究。遗产的开发利用最初就是与旅游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当时还没有引入“遗产旅游”的概念。直到1999年王大悟才首次使用了“遗产旅游”的概念。他在辨析生态旅游概念时认为“生态旅游”这一表述强调的是自然环境,而遗产旅游囊括了人文和自然两个方面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包含生态旅游在内的概念。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遗产旅游定义,但是大部分人所研究的遗产旅游基本上等同于“以遗产为吸引物所进行的旅游活动”。2000年国家旅游局把当时中国的27项世界遗产地作为主打产品向游客推出,这些遗产地很快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现今是我国遗产旅游的大发展阶段,不管专家,游客还是旅游地社区都对遗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意识到了遗产地的价值,“遗产旅游”成为了普遍受欢迎的旅游产品。 现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刺激了相关各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需求,增加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各地区的共同发展。旅游业在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环境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更新思想理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而遗产旅游是中国旅游也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 我国遗产旅游项目类型丰富、数量众多。遗产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多样化,导致我国遗产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以民俗旅游为例,民俗旅游从形态结构而言,将其开发为“民俗物质旅游”、“民俗行为旅游”、“民俗精神旅游”和“民俗语言旅游”等;就民俗分布的空间方位而言,民俗旅游又可以分为“西北民俗游”、“西南民俗游”、“华北民俗游”、“东北民俗游”等。就民族种类而言。又推出了“藏族民俗游”、“壮族民俗游”、“苗族民俗游”等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日益加深。 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遗产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国遗产旅游中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比例不平衡,以文化遗产居多。遗产旅游的分布也不均衡,呈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现状。但是我国遗产旅游的后备资源充裕,各地后备候选的遗产类项目众多。但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着如超载开发,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开发过于商业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发遗产旅游,必须对遗产地进行功能分区,加强对旅游接待人数控制,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众多,遗产的申报成功可以给城市提高知名度和地位,促进旅游业发展,带来非常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收益。但是各地政府往往过度关注遗产申报带来的收益而忽视了对于遗产的维护工作。随着遗产旅游的升温,遗产旅游开始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超容量开发,甚至建设性破坏,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历史文化景观变质,损害了遗产的原真和完整性,违背了遗产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原则,进而失去遗产本身的价值。遗产旅游的发展开始重旅游设施建设,轻科学文化研究。重景区发展,轻社区参与。这样的行为给遗产旅游带来了各种不良影响。对于遗产旅游的专项规划的制定与执行能力有待提高,专项规划与遗产所在地城乡总规划,控制性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不够。中国对于遗产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纵向的专业管理部门和横向的地方政府部门相结合是我国遗产旅游管理的基本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实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毕业论文

现有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实用模式 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趋潮流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中要的课题。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烙印,关系到我们每一人,对它的保护与研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们的一种责任。但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模式的研究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本文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开发中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开发模式案例,分析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的实际问题,寻求在现有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实用模式,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从而提高我国的旅游竞争力。 关键词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旅游开发:静态模式:动态模式

u前,国际社会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很多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根据本国的实际悄况制订了各自的法律保护制度和政策。结合各国的非遗保护进展悄况看来,毫无疑问,在制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方面,日本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日本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始于明治4年(1871年)。随着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儿次大的修改而逐渐完善起来的。韩国、法国、意大利也相应制定的法律。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部制定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尽管日本和韩国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它们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物质文化遗产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刚进入我国,山于遗产的特殊地位和性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其保护问题,这是遗产研究的永恒的主题,并永远处于核心地位。从国内期刊网第一次谈论到今天已经十余年的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深入的关注,但大部分的研究仍局限于史哲、民族民俗等领域的学者对其概念、内涵及保护问题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有关保护的成果中儿乎众口一词的是,旅游开发是U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选择之一。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尚未得到足够深入的探讨,但随着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员国及我国的昆曲、古琴、木卡姆和蒙古长调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U分别在01、03、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加之近年来遗产旅游在全世界范W内的持续升温,05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开始进入到旅游和地理学者的视野。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肖刚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摘要]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本文通过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旅游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对其旅游开发时,应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评估,要注重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要发挥行政保护作用,建立健全法规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旅游开发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旅游开发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旅游资源,它对旅游开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兴趣日益增长。因此,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相对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无形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权威界定来自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表演艺术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风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2006年5月20日,中国政府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分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习俗等十大类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广泛,这决定了其特征的复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无形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全名单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全名单 瞿孝军(整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001年5月起加设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补充。 中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自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批准中国的故宫等6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14年6月22日,中国已有47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33项(其中含文化景观4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总数列意大利(48项)之后,超过西班牙(43项),居世界第二位)。此外,至2010年11月,我国有世界非物质遗产28项。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共同瑰宝。以列入时间为序倒排,它们是: 47(29)、丝绸之路(中哈吉联合) 2014.6.22 文化遗产 46(28)、中国大运河2014.6.22 文化遗产 45(4)、云南哈尼梯田 2013.6.22 文化景观 44(10)、新疆天山 2013.6.21自然遗产 43(9)、云南澄江县帽天山化石地2012.7.1 自然遗产 42(27)、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 2012.6.29 文化遗产 41(3)、杭州西湖 2011.6.24 文化景观(2002.7) 40(8)、“中国丹霞”(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 2010.8.2自然遗产 39(26)、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8.1 文化遗产 38(2)、山西五台山 2009.6.26 文化景观(2012.7) 37(7)、江西三清山 2008.7自然遗产 36(25)、中国福建土楼 2008.7 文化遗产 35(24)、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6 文化遗产 34(6)、“中国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2007.6 自然遗产(石林2006.8)(武隆仙女山、天生三硚2012.5.12-13) 33(23)、河南安阳殷墟2006.7 文化遗产 32(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 自然遗产 31(22)、澳门历史城区2005.7 文化遗产 30(21)、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文化遗产 29(4)、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2003.7 自然遗产 28(20)、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12文化遗产(2012.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类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达成一致,旅游开发研究的热点集中于开发价值、开发原则、开发方式、开发影响及实证五大方面。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建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1 研究现状 1.1 基本概念达成共识(1)基本概念的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兴起。但对其概念却并未有准确的界定。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被确认。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确定,使其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与行动中来。(2)类型的界定。“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传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饰、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一部分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进行归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俗等十大类别。此外还有人按照非物质文化申报的标准与申报程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可按等级划分,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县级。目前,上述依据已基本被大家认可,受国务院出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分类的影响,以表现形式、内涵为划分依据的分类方法已被广泛认可。笔者认为,无论是内涵与表现形式划分法还是等级划分法,都是我们整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据,在旅游开发中应结合使用,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优先级的问题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等级综合评价。 1. 2 研究热点分布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开发价值、原则、方法、案例实证、影响五个方面。(1)开发价值、原则、影响认识一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原则与影响,国内大多数学者、专家的态度趋于一致。价值方面:王宁、朱祥贵、詹慕陶、一帆等诸多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审美、文化、科学价值,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将会带来社会、经济、环境的三重效益。开发原则方面:陶思炎、黄丽华、谢科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可总结为可持续原则、保护原则、吸引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保证。开发影响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影响,学者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种,罗明义、徐赣力等人认为旅游开发将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造成破坏;马晓京、肖曾燕等人认为恰当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合理进行旅游开发将有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观点为大部分学者所赞同。(2)开发方法、实证研究日益增多。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方式来看,日益丰富多样,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主题式旅游开发模式、实地村落式开发模式,(实地浓缩式开发),模拟景观式开发(再现式开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流行的节庆式旅游开发模式(短期表现型开发)、公园式开发模式(创新式开发)。随着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当前的旅游开发模式又有了更多的创新,如近来出现的实景舞台式旅游开发模式、情景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等等,大大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论。就实证研究来看,案例日益增多,如:王若、管宁生对云南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吴承忠对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的研究;张捷对九寨沟藏族民俗文化与江苏吴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比较的研究;陶伟等对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1. 3 开发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多样化,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旅游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加大。以民俗旅游为例,民俗旅游从形态结构而言,将其开发为“民俗物质旅游”、“民俗行为旅游”、“民俗精神旅游”和“民俗语言旅游”等;就民俗分布的空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雷蓉,胡北明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80(2012)04-0012-05 收稿日期:2012-02-28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SC11E010);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1SA074)作者简介:雷 蓉(1972-),女,四川渠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战略管理; 胡北明(1973-),男,重庆丰都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 网络出版时间:2012-7-3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0953413.html,/kcms/detail/51.1676.C.20120703.1153.004.html 第27卷第4期2012年8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7No.4Aug.20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通过了《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后,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潮。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各国及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保护”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的一个主旋律。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对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寻求一条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将不失为其保护和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与转型,不仅在实践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其理论研究也是当下关注颇多的一个焦点。 本文也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国内近年(2003—2011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进行评述。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问题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旋即加入该公约以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笔者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 )以篇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从2003—2011年共有相关文献 11148篇,其中期刊论文3957篇,博硕士论文262篇,其它文献6929篇。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更是持续走高。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2007年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刊文献只有460篇,2008年 623篇,2009年790篇,2010年达到高峰有832篇,2011年也有792篇[1]。 就其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上看,早期(2001—2004年)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征及价值内涵方面;中期(2005—2007年),主要文献将其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各种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近年来(2008—2011年)特别是随着遗产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概述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概述 一、历史遗产是人类共同继承拥有的宝贵财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人们渴望旧貌换新颜,作为文化遗产的许多历史遗迹被视为过时的废物,在推土机的轰鸣下化为乌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往与旅游业的兴盛,使人们越来越看重不同文化的价值,通过旅游去体验不同的人文与大自然。于是,人们开始发现原先那些应该推倒拆除的“危房陋屋"反倒更能吸引游客,于是赶紧刹住推土机。为吸引更广大范围的游客,人们渴望世界范围的认同,渴望一个国际品牌。虽然至今没有一个旅游业国际品牌的评选,但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它的稀有性使其赢得了全世界游客的认可,久而久之,成为了旅游界的知名品牌。 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对旅游业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殊荣不仅意味着对受封对象的国际认可,也往往会提高其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知名度。许多过去不为人所知的“荒蛮之地",比如非洲和亚洲地区的森林公园,在登上《世界遗产名录》榜后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世界遗产可以享受国际援助、技术支持、免受战争或人为破坏等一系列优惠待遇,这无异于获得了“国际通行证”,为其跻身“国际旅游热点俱乐部"开创了一条捷径。 世界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以其具有的独特的风景景观、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历来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与国家交通网络的完善,世界遗产地旅游已经成为民众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并成为提高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增加人的心理机能的重要一环。 二、旅游业与历史学相互促进发展 文化及体现在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维系民族自下而上的生命线和灵魂。加强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教育,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激烈交叉冲突中,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手段,也是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旅游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它使旅游者在变换地域、开阔视野、认识客观环境中,增加益

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素以“陶都”著称地宜兴,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域 特色鲜明.为有效保护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保护原则地指导下,进行合理地旅游开发.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需遵循以 人为本、特色性与文化性结合地原则,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开 发体验性旅游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加强区 域旅游联合开发等措施,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文化、社会、经 济等价值. 关键词: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地第32届会 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地宗旨是保 护、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国家必须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 保护及其在现代社会中地作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历史延续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地物质文化遗产,而 且有多样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地杰出创造, 其保护和旅游开发研究,在国内备受关注.宜兴,素以“洞天、竹 海、陶都、茶洲”著称,“中国陶都,生态宜兴”地形象深入人心. 基于宜兴丰富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地方性文化旅游产品,使游 人徜徉于生态优良地自然环境中,感受文化,品味历史,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地传播和传承,对宜兴旅游业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 一. 宜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是一座“千年崇文”地江南古城.远在新石器时代,宜兴就

有陶器地生产.悠久地制陶史,造就了灿烂辉煌地陶瓷文化,赢得了“中国陶都”地美名.此外,宜兴自古崇文尚教、人才辈出,还流传 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起舞地动人传说.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工程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7项[1].宜兴主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如下: 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数量众多,涵盖民间工艺、民间 舞蹈、民间音乐、曲艺、民间美术、文学、民俗、杂技与竞技 类、传统医药九个大类.其地域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传统手工技艺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深广. 二.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地关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理念在世界上已经取得共识.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意见》中, 明确指出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并确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地指导方针.联合国 官员爱川纪子认为:“传统地文化表达必须适应现代生活才能保 证生存下去,挑战在于找到积极地、具有社会基础地、合作性地方 法来保证无形文化遗产在将来地生存和活力.”[2]所谓“合作性 地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双赢地方法:即既要给当地土著带 来效益,促进当地社会文化地进步和发展,同时又要达到保护传统 文化地目地.而实现这种“双赢”结果地具体思路和办法——就是 对旅游业地开发和借助[3]. 有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资源地组成因子,遗产保护

中国世界遗产作文5篇

中国世界遗产作文 5 篇 导语:长城如同一条巨龙,静卧在崇山峻岭之间,非常的壮观美丽。以下是 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中国世界遗产作文 5 篇,欢迎借鉴! 篇一:中国世界遗产作文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田乐然,大家叫我“小甜甜”就行了,在此,我祝 大家旅行愉快! 今天,我带大家参观的是秦兵马俑,它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举世无双, 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兵马俑规模宏大,已经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 20000 平方米,差不多有 50 个篮球场那么大,内有兵马俑近 8 千个。在三个俑 坑中,1 号坑最大,东西长 230 米,宽 62 米,占总面积的 1/2 还多,坑里的兵 马俑也是最多的,有六千多个。 大家看,兵佣形态各异,有的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有的身着短甲,手持弓 箭,有的手持兵器,奋勇冲杀。他们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 好了,现在请大家四处游览,细细地欣赏、体会 吧! 篇二:中国世界遗产作文 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姚导,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共度着美好的时光, 下面我们一起去游览北京的故宫吧 ! 旅客们你们还不知道吧!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 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宫殿是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和 朱红的宫墙,它的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拥有殿宇 9999 间。宫内先收藏珍贵历 史文物和艺术品进 100 万件,故宫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北京处处有美丽的风景说也说不尽, 数不胜数, 希望旅客们有时间去慢慢欣 赏! 谢谢大家我说完了。 篇三:中国世界遗产作文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八达岭长城。 我是你们的导游, 你们可以叫我 ‘小小向导’,一听名字就知道我长得很瘦小啦。废话不多说,就让本导游带你
1/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