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测试

时间:120分钟分数:150分

一、选择题I :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意的。

1 .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 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依据是

A .党和政府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B ?我国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自主选择职业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D ?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

2 ?为了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江岸车辆段分配制度实行了“以辆计酬、优质优价”的改革:将职工原 来的工资档案全部封存,职工的收入分配完全取决于干多干少、于好干坏。上述材料中的分配方式 A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尊重 B ?反映了国家对知识、技术、资本的尊重 C.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D .是公民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3 ?要克服漫画中的现象,就应

② 初次 繼注虫公平,再分配注耋效率 ③ 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④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4.2008年3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 《2008 年省政府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

宏观调节,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材料中的基本分配制度是指 A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的制度 B ?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C.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D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

5.下列有利于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是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调节过高收入

③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④取缔非法收入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 .浙江省省委作出的《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规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 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监管,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 调节、创造公平机会等措施,保护群众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 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致富。这是在强调 A .收入分配要坚持公平原则 B .我国目前的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地丰富 C.要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7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 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措施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是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①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②限制过高收入 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消除区域差别和城 乡差距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8.近年来,公平与效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不断深入。下列对效率概念 理解正确的是

①它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较 ②它是指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③它表示资源 有效利用的程度 ④它表示人们对发展经济的积极程度

人:占K 甫醫氏的W 忆丨占45% 则書那詰人 占K 帘掲

艮酣10恢I 占有全1.4%

A .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 .②③④

9.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公平表现为

①人人平等、不存在差别②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③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④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A .②③

B .③④ C.①②③ D .②③④

10. 2007 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积极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全国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这表明

A ?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B .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提供物质保障

C.我们几乎处处都能感受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

D .财政、税务、海关参与税收立法和政策的制定

1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任务的要求,今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列做法属于稳健的财政政策

的是

①减少财政赤字②增加财政赤字和减少税收③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

的支出④减少长期建设国债

A .①②

B .①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12.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考虑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可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就必须

A .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

B .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C.控制流动性过剩,冻结中长期贷款发放

D .控制固定资产增长,增加企业税收

13.至 2007 年底,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均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00 多万农村贫困人

121纳入低保范围。 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共投入农村低保资金 12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各地的补助资金 30 亿元。这主要表明

A .我国财政加大经济建设支出

B .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保障

C.改善人民生活从根本上要靠财政的支持

D .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

14.2008 年 5 月 21 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中央财政安排 250 亿元,加大对抗震救灾的资金投入。这体现了

①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保障②国家财政有责任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险③中央财政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保障作用④财政是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

A .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

15.2008 年,我国实施相关财税政策,增加农民、城市低保对象等低收入者收入。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其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缴费等方面的负担。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加强对高收入者税收征管,减轻低收入者税收负担。这表明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①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 ②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健全社会保 障体系、 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③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缩小收入差距 ④财政在共同富 裕的原则下,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6.从 2008年 3月 1日起,我国个税起征点调整至 2000元。我国个税起征点上调的 目的 是 A ?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B ?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C.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D .增加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17. 农民张某从本村承包了 20 亩土地搞大棚蔬菜种植,收入比较可观,随着年龄的增大,张某的身 体难以承受繁重的农业劳动,于是便把这 20 亩土地转包给别人,利用种植蔬菜积累的资金办起了一 家饭店,雇了一名厨师和两三名服务员,每年的收入比种菜强了许多。张某承包土地种植蔬菜所得属 于

A ?按劳分配所得

B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所得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D ?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18. 上题材料中张某经营饭店所得属于 A ?按劳分配所得

B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所得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D ?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

19. 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的问题,将会成为影响我国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 要原因。这启示我们

A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已不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B .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C.国家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 D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2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问题上,只考虑公平,不讲效率,就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而只考虑效率,又会过分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重效率, 但不唯效率;讲公平,但不搞一刀切。上述材料的基本观点是 A ?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 C.公平离不开效率

21. 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关系是

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④财政收入的多少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 D .①④

22.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 8. 0 级地震。当晚,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向四川地震 灾区紧急下拨 2 亿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帮助地震灾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这说明 A .国家通过财政优化经济结构 B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C.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保障 D .财政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物质保障

23. 2006 年至 2010 年的 5 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 2182 亿元。

这表明

A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B ?效率与公平是矛盾的 D ?效率离不开公平

①根与叶、 源与流的关系 ②国家财政收入越多, 经济发展水平越快 ③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B .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发展教育事业

C.教育应占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

D .大力发展教育始终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24. 从 2007 年 7月 1 目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对中部地区 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八大行业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改革。征收增值税有利于

A .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B .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C.杜绝偷税漏税行为

D ?促进生产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25. 随着我国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依法纳税光荣,偷逃骗税可耻”的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依法诚信纳税强调的是

A ?每个公民都应自觉纳税

B .纳税人应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C.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不欺骗纳税人

D ?纳税人与征税机关要相互信任

26. 至2008 年4 月13 日,呼伦贝尔市有665 人办理了年所得12 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同比增加285 人。增长75%。这是我国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实行高收入者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的结果。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

①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②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③能实现社会公平,消除社会收入差距④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选择题n: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

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未选、错选不得分,少选得 1 分。

27. 2008 年 4 月 18 日,江苏省科技厅印发了《关于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 的意见》。该《意见》要求积极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加强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要建立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完善上述实现形式体现了国家

A .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B .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C.对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高度重视

D .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8. 2008 年 3 月 20日《中国财经报》报道,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依然存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秩序比较混乱、社会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为形成上述分配格局我们必须

A .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B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C.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 .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29. 2007年我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 33.7%, GDP增长不过11.4%。一般认为,税收的增长率与GDP 的增长率是相一致的。税收增长与 CDP 增长不同步不能连续多年,且差异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无论如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是因为,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

A .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B .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

C.会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D .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

30. 2008 年,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上述政策的目的

A ?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B .稳定物价,保持人民生活和经济秩序稳定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 ?加大调控力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31. 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汁达到2. 43 万亿元、6294 亿元、 1.95 万亿元和 3l04 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 1.26 倍、 1.27 倍、 1.4l 倍和 1.3 倍。这表明

A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B ?我国财政大力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

C.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D ?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32. 我国 2008年预算对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安排是:国内增值税 13400 亿元,国内消费税 2470亿元,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 6855 亿元,出 El 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 5750 亿元,营业税 225 亿元,企业所得税 6430亿元,个人所得税 2030 亿元,印花税 1945. 15亿元,关税 1600 亿元,非税收入 1439. 85 亿元,增长 5%。在上述安排中,税收占居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同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相比,税收

A ?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B ?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C.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唯一因素

D ?是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33. 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 年 3月 1 日起由 1600元提高到 2000 元。这次修改

A ?有利于遏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

B .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平均社会财富

C.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D ?能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

34.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任何不依法纳税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这说明

A ?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

B .我们应增强纳税人意识

C.税收具有强制性

D .依法诚信纳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35 题 7 分,第 36题 10 分,满分 17 分。

35. 2007 年,我困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完善稳健财政政策有关措施,较大幅度地削减财政赤字,优化中央建没投资结构。中央财政赤字 2000 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下降到 0.8%。中央建设投资规模 1344 亿元,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实施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财税措施。财政部发行 15500 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用于购买 2000 亿美元外汇,减少了外汇占款,减轻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压力。

(1) 优化中央建设投资结构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分)

(2) 削减财政赤字、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 分)

36.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08年一季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6 元,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1494 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上年同期;与此同时,一季度国家税收收入增幅居近年同期最高,从 2007 年 5 月至 2008 年 3 月,财政收入已经连续 11 个月亮起“红灯” ,显示处于过热状态。专家表示,在此情况下,今年可能是继续推进减税,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的良好机会。由于今年出口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稳定物价,却无法在拉动内需刺激经济上起大作用,相应的责任落在了财政政策上。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的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有什么危害 ?(4 分)。

(2) 为什么说 2008 年是推进减税的良好机会 ?(3分)

(3) 财政为什么可以担当“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责任?(3 分)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1分,满分 22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37.按劳分配就是在企业中,劳动者劳动多少得到多少,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8.背景材料:共同富裕不仅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归结点。

辨题:在收入分配中,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应注重公平。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39 题 17 分,第 40题 18 分,满分 35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

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9.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根本依据是什么?(5 分)

(2)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何意义?(6 分)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3)如何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6 分)

40.材料一:基尼系数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贫富差距,1978年为 0.16,1995 年为 0.31,而 2007 年则达到 0.48,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表明,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

入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 45%;同样占城镇居民 10%的最低收入家庭,其财产总额仅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1.4%。国家统计局统计专家根据数据测算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

到 6 倍左右。同样是中央企业,垄断行业如石油等年平均工资是7. 2 万元,竞争行业如纺织等年平

均工资 1.1 万元。

材料二: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市民的热点调查显示,三地受访者认为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排在前三位的是:高低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拉大过快(60.3%)、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56.7%)、城乡间收入差距过大(50.7%)。另外还有四成多(46.7%)的受访者认为垄断行业收入畸高,32. 6%的受访者认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材料三:降低社会中低收入阶层的个人税负水平已经成为今年两会期间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重要

议题。3月初,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64. 0%的民

众感到,“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需求更为迫切。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我国经济中存在着什么问题?(2 分)

(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4 分)

(3)请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提出几条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12 分)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I :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

1 . B。A不是最佳角度。c与题干要求不符。D有错误。

2 . C。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一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ABD与材料不符。3. C。初次分配和再分

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②观点错误。 4. c。AD不符合“基本”二

字要求。B是所有制结构,而不是分配制度。 5. C。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有

效措施,故不选①。6. A。BcD与材料不符。7. C o②应当是调节过高收入。④“f肖除”错误。8. B。

②④表述不准确。9. D。①错在“不存在差别” 。10. B o A C D与材料不符。11. C o②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2. A o B不全面。CD错误。13 . B o 14 . B。②与材料不符。④错误,它颠倒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15. D o 16 .

C o注意“目的”这一要求。17 . A °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所得。注意不要误选D, D不适用于公有制经济。18. B。张某经营

饭店属于个体经营,其劳动成果扣除税款和成本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所以经营饭店获得的收入属于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19 . C o面对财富失衡,应该由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促进效率的提高

和公平的实现,因此,c符合题目要求。A的观点错误。BD与财富分配差距过大无直接关系。20. A o

B与材料不符。cD对材料的归纳不全面。21. C o财政能否促进经济的增长,不仅要看收入的多少,

还要看分配政策与财政支出是否合理,故②表述不科学。④颠倒了二者的关系。22. C o ABD不为材

料说明。23. B。注意不要误选 A,材料说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A不全面。24. D °

c观点错误,以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而不能杜绝偷漏税行为。AB与题意无关。25. B。每个公民都应树立自觉纳税意识,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都要纳税,所以A观点不正确。CD不符合题目要求。26. D°征收个人所税,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但不能消除社会收入差距,故③错误。

二、选择题H: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4分。27 . ABD。c不能为材料所体现。28. ABCD o

这四项都是形成上述分配格局的必然要求。29. ABD o C错误。3O. : BD°不要误选A , A不是目的。

c不符合题意。31. BcD o A与材料不符。32. ABD o C错误。33. AcD。提高个税起征点,制定公平科学的个税法,有利于有效调节社会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的利益矛盾,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

形成均衡的利益格局,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B中“平均社会财富”的说法错误。34 . BCD o A

表述错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35题7分,第36题10分,满分17分。

35. (1)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中央建设

投资结构,有利于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3分)(2)

①其依据在于,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②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应当采取扩张

性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应当减少财政支出,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削减财政赤字、发行特别国

债购买外汇是给经济“降温”的需要。(4分)

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36. (1)①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财政收入增幅偏咼、居民收入增幅偏低的现象。②第一,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收入是消费的

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增幅偏低,不利于国家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4分)(2)q)2008年一

季度,我国存在财政收入过热,出口增幅下降的趋势。②税收是国家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减税有利于扭转财政收入过热状况。③减税可以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相对提咼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3分)(3)财政政策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政府可以减少税收和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和改善人民生活支出等途径,刺激总需求,拉动内需以刺激经济增长。

(3 分)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l1 分,满分 22 分。

37. (1)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

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4 分)(2)按劳分配不是所有企业的劳动者的收

人分配方式,而只是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方式。(3 分)(3)按劳分配不是劳动者劳动多少得

多少,而是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 分)

38. (1)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不同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不同,劳动能力也各不一样,再加上

其他因素的影响,必然引起收入分配上的差异,从而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别,如果这种差别和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因收入过于悬殊而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形成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咼。因此,应注重公平的说法是有道理的。(6 分)(2)效率是

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咼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可见,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注重提咼效率。辨题未看到效率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是不科学的。(5 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39题17分,第40题18分,满分35分。

39.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5分)(2)①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②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6 分)(3)提咼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咼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咼低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咼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6 分)

40. (1)共同反映了我国经济中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2 分)(2)材料三对解决材料一和二中的问题有重要意义。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咼,税率越咼;所得越低,税率越低。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

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4分)(3)①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②大力发展经济,为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奠定物质基础。

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适当提高扶贫标准。④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⑤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困难。⑥规范分配秩序,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重点人员和垄断行业等的收入监管,完善资源性行业收入分配机制。(12 分)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生活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为什幺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多层次,发展不平衡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2)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按劳分配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为什么实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P59) (1)现实经济条件决定 A、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前提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按劳分配的意义:A、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对以往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4、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 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造福于人民。 5、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④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⑤统筹好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和公平并重,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①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福帮后富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 ★2、财政的作用: ①促进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收入、教育、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救助、福利、医疗)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资金、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拉动经济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 3、财政收入:(1)税收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要来源(2)利润(3)债务(4)其他

(完整版)《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练习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高考真题练习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江苏政治.7)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她们想要什么,她们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有人说,如果真这样,汽车大王就不会出现了。材料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A、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产品开发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 C、产品开发要利用人们的求异心理 D、消费所形成的的新的需要会引导生产 2、(2009浙江文综.25)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人们对手机的功能和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3G应运而生,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个由设备生产、终端制造、信息服务构成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壮大。这表明 ①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②消费量的增加带来产品质量的提高 ③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④消费是社会在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013江苏政治.9)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在GDP中的比重约为60%,提供了约70%的城镇就业岗位。自2011年以来,受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较大困难。为此,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这有利于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B、优化我国所有制结构 C、解决消费不足问题 D、发挥中小企业的主导作用 4.(2013·安徽卷·3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这有利于 ①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②解决分配不公,实现社会的和谐 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发展④转变经营方式,完善所有制结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3·浙江卷·25题)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新非公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2012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进一步扫除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等领域的障碍。这表明 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则进一步得到了贯彻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得到了发挥 ③市场规律进一步得到了尊重 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扫清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2年12月,全国有6000多万件网购的快递包裹被送至各地,物流业80多万人为此忙碌着。由此可见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②消费引导产业成长 ③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④消费创造就业机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7、在“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为了发展生产力,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利用各自的人才、技术优势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这启示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要 ①提高劳动者素质②改革生产关系中雨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③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④坚持以科技提升和人才培养为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阶段性基础测试:第一、第二单元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阶段性基础测试:第一、第二单元班级:姓名:测试日期: 一、选择题 1.《货币战争》一书它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货币的神奇魔力。从根本上说,货币的神奇之处在于 A.它是社会财富的代表 B.它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它和商品是一对孪生兄弟 D.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为应对棉花价格上涨,不少纺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在主动减少棉纺织品的使用量的同时,增加了粘胶纤维、涤纶纤维的使用量。这主要说明价格的变动会促使企业 A.调节产量 B.提高产品质量 C.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D.降低生产成本 3.猪肉和牛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两种重要的食物。当牛肉价格上升时(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形能正确反映这两种商品变动关系的是 4.据测算,半导体照明灯(LED)既能不减少亮度又能节省能源的百分之九十,因此,某市政府准备在全市大力倡导使用此灯。下图为半导体照明灯(LED)的供给曲线图,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政府采取下列哪些措施可能会导致曲线从S向S1移动 ①对企业实施增值税优惠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③降低居民用电价格④对消费者实行财政补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蚂蚁花呗”是“蚂蚁金服”推出的一款消费信贷产品,是一种先消费后付账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属于A.超前消费 B.贷款消费 C.租赁消费 D.钱货两清的消费 6.皖南山区茶叶资源丰富。某地茶农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以村民茶园承包经营权或资本人股的方式进行,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更带动了农民增收。这种运营方式有利于 ①促进集体经济的经营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地资源 ②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促进私营经济在农村进一步发展 ③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提高土地利用率 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16年1月29日,中钢协披露数据称,2015年钢铁企业亏损总额645.34亿元,亏损面高达50.5%。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为中国经济“核威胁”。化解钢材市场“产能过剩”恰当的建议有 ①生产经营者调整经营战略,实现转型升级②加大进口是解决目前钢材产能过剩的主要手段 ③加大政策扶持,提高钢材行业劳动生产率④对钢材生产企业实行更严格的信贷政策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丁以知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民生问题说白了,就是“蛋糕问题”,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每个人都能分享财富蛋糕。建设和谐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必须“一要做大,二要分好”。回答3—4题。 1.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首先要把“蛋糕”做大。这是因为() A.生产发展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B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C ?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D ?只有蛋糕做大,人民才能富裕 2?《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指出,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在招聘中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这是因为劳动者享有()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B.自主选择权 C.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D.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3. 2008年7月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要求加快推进中央企业股份制改革,具备条件的实现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扩大中央企业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的户数和范围,建立健全董事会运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一要求:() ①能够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②能够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可以提高国有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④能确保国有企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 近来,在家装市场中,“轻装修,重装饰”已经不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因为美居生活已经成为消费热点,人们的审美追求日益倾向个性化,家居饰品因此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上述材料说明:()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④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5. 2008年全球股市大跌,多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救市措施。股市大跌使得绝大部分怀着股市 淘金愿望的股民尝到了深套的滋味。这说明: ①股票价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③购买股票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财富 A.①③④ B .①②④C 6 .看右侧,老张2008年12月25日在建设银行存了3万元两年的定期。在 存款利息税率为5%的情况下,老张到期可获得的 收益为() A. 1590 元B . 1674 元C . 1757.7 元D . 1998 元 7.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 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D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8. 某国有独资企业进行改制,注册总资本为90亿人民币,国有资金占80%非公有资金占20%总资本比改制前增加近30亿。该企业的所有制形式是() A.国有企业 B. 非公有制企业 C.股份制企业 D. 混合所有制企业 () ②投资者必须理性投资 ④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 式.①②③ D .②③④ 建设银行城乡居民存款利率 2008^12月23日起执行

2018年经济法基础练习 第三单元 民事诉讼(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民事诉讼 【考点3】诉讼时效(★★★)(2018年重大调整) 4.诉讼时效的中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5.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1)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2)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3)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4)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例题1·判断题】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的实体权利消灭。() 【答案】× 【解析】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的是胜诉权,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不消灭。 【例题2·多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有()。

A.权利受到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死亡 B.权利人申请仲裁 C.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D.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答案】BCD 【解析】选项A:属于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事由。 【例题3·多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诉讼时效中止事由的有()。 A.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B.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C.权利人提起诉讼 D.不可抗力 【答案】ABD 【解析】选项C:属于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 【例题4·多选题】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请求权中,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有()。 A.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B.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C.不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D.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答案】ABCD 第四单元行政复议

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试卷

单元测验双向细目表(参考样例) 假定: ?该单元由五个小主题组成。 ?本张试卷的题型为:选择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 其中: ?选择题:20道。每题2分,共40分 ?辨析题:5道。每题4分,共20分 ?案例分析题:2道,每题20分,共40分 【注】表中数字斜杠左边为题数,斜杠右边为分数。 如果按该表出试卷: 一、做到全覆盖。 二、重点在主题四和主题五(这两主题各出6道题,各占32分,比重最大)。 二、中等难度的题比重较大。题数和所占分数都多于难题和容易的题。 三、难题和容易的题相比,容易的题所占分值少了一些,必要时可适当调整。

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参考表单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19.2008年7月11日.平安人寿重庆 分公司工作人员来到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为被埋七天七夜地震幸存者马元江送去了 5.48万元保险理赔款.这里所说的保险属于()A.财政拨款B.社会福利C.商业保险D.社会保险20.储蓄存款和个人购买保险、股票、债券,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有稳定的收益B.都是集资手段C.都是为了获得利息D.都是一种投资行为21.有人说:“投资理财,不要把鸡蛋帮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有人说:“投资理财,不要把鸡蛋放在太多的篮子里。”这两种观点都强调( )A.应分散投资,组合投资B.投资具有风险C.投资都是为了获得收益D.应集中投资,争取收益最大化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计划斥资大约180亿美元全资收购中国果汁与饮料生产商汇源果汁集团。22.汇源果汁作为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公司,所具有的特点有( )①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的责任②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③公司以固定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 ④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3.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高考资源网( )①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③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④为了达到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A.①②B.③④C.②④ D.①④24.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认真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尤其要解决市场准入和融资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这主要表明( )①非公有制可以成长为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可以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③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完 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25.李先生一家2007收入情况(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其中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 )①购买基金获利8000元②买彩票中奖所得1000元③大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年收入10万元④二儿子失业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

2011年江苏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 姓名班级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阶段采取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 B.按生产要素分配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结底是由决定的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 3.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4.小张大学毕业后,在国有企业工作,从分配方式上看,小张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需分配 5.家在农村的姑姑承包土地获得的收益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6.李某花钱购买了一辆出租车,从事旅客运输,月收入达到6000元,,李某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需分配 7.某“90”后业余作家发表一部小说,获得稿酬1万元,此作家的稿酬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8.小王在某外资企业做中层管理人员,从分配方式上看,小王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资本要素分配 9.下列对我国收入差距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违背了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 B.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一个长期过程 D.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10.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利于 ①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②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③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④消除收入差距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1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我们应该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2020届高考政治高频考点选择题精练(教师版)

大足一中2020届高三政治高频考点选择题精练系列(3)考查范围: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测试时间:25分钟 选择题(共2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考点1 分配制度 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这一论断旨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②有利于保持现行分配方式的稳定性,让生产要素的活力得到迸发 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看得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④这一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探索的总结和肯定,能坚定制度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目的不仅在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有利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①错误;市场即“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③错误;②④是对这一信息的正确解读。 2.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前提是 A.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B.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C.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答案】D 【解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D 正确;劳动是价值的源泉,A错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B与题意不符;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C错误。 3.某中外合资公司规定,每年将利润的10%作为年终一次性奖金发给员工,其构成如下图。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该公司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和交换(桥梁和纽带)、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四个环节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理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决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①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②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怎样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1)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不断完善各项基本制定,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5.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公有制的地位、范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股份制企业中,如果国家或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通过股份制,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8.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在那些方面?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9.为什么以及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②具体的来说,是由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庆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不均衡,所以要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这种经济制度符合了“三个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客观评价标准. 措施: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①首先,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②其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③再次,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④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3. 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4.公司制优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 5、正确认识股份制 ①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②认识股份制的性质,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与资本的支配范围。 6.公司的组织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及其助手组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框架图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国家财政 影响财政收入 的因素 * 经济发展 水平 (基础性) 分配政策 (合理) 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 ①加快经济发展,增加企业、个人收入 ②制定合理分配政策,既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又保障企业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国家预算 国家决算 财政的作用* ①[定民心]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措施、教育、医疗,社保,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②[强基础]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大、周期长,风险大行业,航天科技事业) ③[稳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货币政策,税收,利率等)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需求不足,经济过冷—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需求过旺,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 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主要 增值 税 个人所得 税 超额累进 比例 税率 调节个人收入 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特征 关系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保障 要求 决定 决定 依法纳税 ①偷税:欺骗、隐瞒,假账 ②欠税:超期,拖欠 ③骗税:骗取国家税收优惠, 出口退税等 ④抗税:暴力、威胁抵抗 ①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②权利—关注税收征管 和使用;监督企业纳税 (发票) 兼 顾 效率与公平(关系)* 怎样实现社会公平* 既有一致性,又存在矛盾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①【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两个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注:初次分配由企业进行,工资劳动报酬] ③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调节机制,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主要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调节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增低、调高、取非”)[注:再分配由国家进行,主要是税收,社保,福利性分配] 按劳分配 分配 制度 以按劳分 配为主 体,多种 分配方式 并存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 是对各种生产要素存在合理性和 合法性的确认,对公民权利、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流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不平衡) ③[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谋生)和特点(有差别) 按生产要 素分配意义 公有制经济中,如国有企业工资、奖金、津贴 [*注:排除福利性和社保性等非劳动性收入] ①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企业工资、 奖金、津贴等 ) (vs 按劳分配) 合法的劳动收入 ②资本(股息,债券、存款利息,资本入股 ③技术(技术入股,专利发明等) ④管理⑤土地(租房)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教文卫事业 ③行政管理、国防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 税收 利润 债务 其他 vs 违反税法行为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①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如何 处理 两者 关系 只对增值额征税,避免重复征税 逆风向 调节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主体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宜春三中易平珍) 一、知识框架图 二、主体知识要点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②直接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即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作用:①收入与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①适用范围: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②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 ③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①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区别。 ②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5、说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经济活动中人们总

经济生活测试题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据此回答1~3题。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D.劳动产品还不够丰富 2.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A.是由我国的消费结构决定的B.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C.是由我国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决定的D.是由我国的就业方式多元化决定的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积极意义是 A.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B.有利于体现平均分配 C.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D.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 据报道,前不久中国某大学的四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以其发明的专利技术折价为基础成立的股份公司中,其所持有的股份价值达上万元。据此回答4~6题。 4.材料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我国现实的分配制度是 A.按劳分配的原则 B.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共同富裕D.效率与公平统一 5.专利技术所得属于 A.劳动收入B.福利收入C.资金收入D.技术收入 6.从经济学角度看,专利技术所得 A.是合理的,因为国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B.是不合理的,因为它没有劳动凝结 C.是合理的,因为它体现了兼顾公平原则 D.是不合理的,因为它违背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之一,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据此回答7~10题。 7.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体现了 A.按劳分配原则B.效率优先原则 C.兼顾公平原则D.城市美化原则 8.关注和帮扶弱势群体,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必须做到 ①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③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体系④完善财政分配体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9.从社会保障制度看,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属于 A.社会保险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10.《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政府用于救助工作的经费属于 A.财政的扶贫和公共管理支出 B.财政的城市建设支出 C.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D.财政的政权建设支出 某市围绕经济发展培植财源,围绕财源基础强化税收征管的财税工作思路,不断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企业,全市财政收入连续几年保持了较高的发展势头。连续两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并消化历年赤字300万元。据此回答11~12题。 11.材料表明 A.财政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增加财政收入 B.分配政策是制约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 C.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D.财政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12.材料中的财政收支平衡是指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知识总结背诵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主观题必背 1、按劳分配为主体 (Why)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从生产关系上决定分配方式,由此决定不能能实行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根本原因,由此决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Why)意义:体现了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获利竞相迸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造福于人民。 例、政府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建议? 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刨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拓宽投资渠道,稳定物价,创造有利于使公民财富保值、增值的政策环境,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 ④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做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⑤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基金和商业保险等金融市场,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制,并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鼓励公民投资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努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Why)例,说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这决定了目前我国必须实行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②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现阶段,公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按劳分配就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也就必然会有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社会公平 (Why)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书本) (How)如何实现收分配的公平?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化比重是实现社会 (书本) 1.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主要表现: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④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为什么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或为什么要重视分配不公?) (1)理论依据: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2)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20届高考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1)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 第四课生产、劳动与经营 A 组 19年高考题+ 19届模拟题 1.(19全国Ⅰ)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部分存款。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纳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201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6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 ) ①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物价水平 ②扩大投资及社会支出,刺激经济增长 ③满足客户资金结算需求,防范挤兑风险 ④增加信贷资金供应,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9全国Ⅰ)某民营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0%。因面临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融资困难等经营困境,2019年该企业主动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出让35%的股权。该企业此举的目的是( ) ①通过股权让渡,逐步退出市场 ②引入外部股东,激发企业活力 ③调整资本结构,获得股权融资 ④利用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19全国Ⅱ)为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自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金融机构向小型企业、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该税收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是( ) ①激发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力 ②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 ③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放贷 ④改变金融企业税收负担预期 ⑤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 A.①→②→④→③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⑤ D.⑤→③→②→① 4.(19全国Ⅲ)某家国有企业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向上下游知名民营企业出让29.8%的股权和部分董事席位,吸纳资金33.6亿元。这有利于该企业( ) ①改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②控制上下游企业,实现一体化经营

《经济生活》知识结构图(最新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就是把价值表现为价格,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外汇1、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 2、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X 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比较 货币产生的原因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 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 神奇的货币 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货 币 的 发 展 纸币 货币 信用工具 1、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者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优点: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我国汇率的表示: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意义 商品 含义C 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人们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人们劳动的交换,因此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 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交换中,生产者通过让渡 使用价值(给消费者)而实现 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如何, 关系着价值能否顺利实现。 1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单元优化总结

单元优化总结 [备选答案] ①生产要素 ②按劳分配 ③分配政策 ④用之于民 ⑤再分配 ⑥资源合理配置 ⑦骗税 ⑧无偿性 ⑨个人所得税 [答案提示] A-②B-① C-⑤D-⑥ E-③F-⑧ G-⑨H-④ I-⑦

收入分配公平 (1)上述材料(或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问题的原因。 (3)如何解决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4)结合材料,请你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提几点建议。 (1)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表现。 提示城乡+群体+区域+行业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不合理。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④行业差距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为什么要关注收入分配公平?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示本质+共同富裕+效率+科学发展观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怎样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提示经济发展+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财政作用+社会保障+科学发展观 ①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居民收入。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保证。③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⑤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