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酶工程的研究及进展

酶工程的研究及进展

酶工程的研究及进展
酶工程的研究及进展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2010年酶工程学年论文分子酶工程研究进展

院(系)名称生命科学系

专业名称生物科学

学生姓名李艳艳

学号101314022

指导教师程彦伟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

分子酶工程研究进展

李艳艳

(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学号:101314022)

摘要:酶工程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通过基因操作,已实现了许多酶的克隆和表达定点突变成为研究酶结构与功能的常规手段,并被广泛用于改善酶的性能。体外分子进化方法则大幅提高了酶分子的进化效率,并有可能发展新功能酶。融合蛋白技术的发展使构建新型多功能融合酶成为可能。这里对分子酶工程学的研究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分子酶工程;基因克隆;改造;定向进化;融合;人工模拟

酶,由于其特异和高效的催化作用,在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尤其是源于微生物的酶。很早就被广泛开发服务于人类的各种需求,如酿造、酶法转化、疾病诊断与治疗、药物生产、环境污染物去除,等等。然而,天然酶常常十分昂贵,且大多数酶由于非常“娇嫩”而难以实际应用。近年来,结构生物学和基因操作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能够对酶分子进行有效地改造,甚至开始为“目的”而设计,从而导致了分子酶工程学的发展。概括地说,分子酶工程学就是采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方法和技术,研究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酶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对酶进行再设计和定向加工,以发展性能更加优良的酶或新功能酶。当前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大量生产酶制剂;二是通过基因定点突变和体外分子定向进化对天然酶蛋白进行改造;三是通过基因和基因片段的融合构建双功能融合酶。

1 酶的基因克隆与异源表达

天然酶在生物体中含量一般较低,难以提取和大量制备。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重组DNA技术的建立,使人们可以较容易地克隆各种各样天然的酶基因,并将其在微生物系统中高效表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天然酶源的依赖。这一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酶制剂的工业生产。世界上最大的工业酶制剂生产商丹麦Novozymes公司生产的酶制剂80%为基因工程产品。我国在这个领域中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黄日波教授研究小组从广西象州温泉中分离到一株硫

矿硫化叶菌,并根据基因序列库Genbank中提供的麦芽寡糖基海藻糖合酶和麦芽寡糖基海藻糖水解酶的DNA基因序列,利用PCR技术从中克隆到MTSase和MTHase,分别构建了含MTSase、MTHase基因的表达载体pHp-Jkint,将其分别整合到汉斯多形酵母染色体中,成功地构建了生产海藻糖工程菌,其表达量达60万U几MTSase和3万U/L MTHase。经这2个酶的联合作用,使木薯淀粉中葡萄糖以80%的转化率转化为海藻糖,现已投入工业化生产。

2 酶分子的定向改造和进化

酶分子本身蕴藏着很大的进化潜力,许多功能有待于开发。分子酶工程设计可以采用定点突变和体外分子定向进化两种方式对天然酶分子进行改造。定点突变需要知道酶蛋白的一级结构及编码序列,并根据蛋白质空间结构知识来设计突变位点。体外定向进化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蛋白质改造策略,可以在尚不知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或者根据现有的蛋白质结构知识尚不能进行有效的定点突变时,借鉴实验室手段在体外模拟自然进化的过程(随机突变、重组和选择),使基因发生大量变异,并定向选择出所需性质或功能,从而使几百万年的自然进化过程在短期内得以实现。

2.1 定点突变

定点突变技术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已知DNA序列中取代、插入或缺失一定长度的核苷酸片段。该方法与使用化学因素、自然因素导致突变的方法相比,具有突变率高、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的特点。利用定点突变技术对天然酶蛋白的催化性质、底物特异性和热稳定性等进行改造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葡萄糖异构酶是工业上大规模以淀粉制备高果糖浆的关键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研究酶催化机制及建立蛋白质工程技术最好的模型之一。为提高葡萄糖异构酶的热稳定性,朱国萍等人用双引物法对葡萄糖异构酶基因进行了体外定点诱变,以Pro138替代Gly138,在酶比活相近的情况下,突变型葡萄糖异构酶的热半衰期比野生型长一倍,最适反应温度提高10~12~C。据分析,可能由于Pro138替代Gly138引入的一个吡咯环刚好能够填充Gly138附近的空洞,使突变蛋白的空间结构更具刚性,从而提高了酶的热稳定性。然而,定点突变技术只能对天然酶蛋白中少数的氨基酸残基进行替换,酶蛋白的高级结构基本维持不变,因而对酶功能的改造较为有限。同时,由于已有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当今人们对

蛋白质新功能的要求,因此目前采用体外分子定向进化的方法来改造酶蛋白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已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2 易错PeR

易错PCR是一种相对简单、快速、廉价的随机突变方法。它通过改变PCR 反应条件,如降低一种dN11P的量(降至5%~lO%)、以dI1]P来代替被减少的dN1P等,使碱基在一定程度上随机错配而引入多点突变。Arnold等通过易错PCR 对枯草杆菌蛋白酶E进行了系列体外进化研究,经筛选得到几个在高浓度的二甲基甲酰胺(DMF)中酶活力明显提高的突变株181。DNA改组则是1994年由美国的Stemmer提出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对从随机突变文库中筛选出来的一组突变基因人为进化,还可以将具有结构同源性的几种基因进行体外重组,共同进化出一种新的蛋白质。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多样性文库,可以有效积累有益突变,排除有害突变和中性突变,同时也可实现目的蛋白质多种特性的共进化。

3 融合蛋白与融合酶

蛋白质的结构常常可以允许某个结构域的插入与融合。DNA重组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不同基因或基因片段的融合可以方便地进行,融合蛋白经合适的表达系统表达后,即可获得由不同功能蛋白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型多功能蛋白。

目前,融合蛋白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功能工程酶的构建与研究中,并已显现出较高的理论及应用价值。随着基因组、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和重组酶生产技术的开发,必将会有大量的、新的酶蛋白被人类发现。近来国际上又提出蛋白质全新设计(protein de o design)的概念,这一新技术可以用于组建自然界原先并不存在的、结构和功能全新的酶蛋白I 。经计算,3oo个氨基酸残基可组成1039o种不同序列的蛋白质。而整个生物出现的时期,自然界只发现有1055种蛋白质,绝大多数序列及新功能的蛋白质或酶在3O亿年生物进化中仍未发生,这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和创造益于人类的新功能蛋白质。

4 酶的人工模拟

模拟酶是根据酶作用原理,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活性中心和催化作用的非蛋白质结构的化合物。它们一般都具高效和高适应性的特点,在结构上比天然酶简单;由于不含氨基酸,其热稳定性与pH稳定性都大大优于天然酶。目前用于构建模拟酶的模型有环糊精、冠醚、卟啉和分子印迹等。利用环糊精已经成功地

模拟了胰凝乳蛋白、转氨酶等。下面主要介绍抗体酶和分子印迹技术。

4.1 抗体酶

制备抗体酶的方法主要有诱导法、拷贝法、插入法、化学修饰法和基因工程法。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了现代化学、免疫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成就,使抗体的类型越来越多。此外用基因工程法改造或构建全新抗体酶是很有前途的方法,建立抗体基因组合文库,对单抗及其相应基因的序列分析,对建立抗体结合部位进行基因定位突变及臵换有催化功能的氨基酸,是制备基因工程抗体酶的主要内容。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在进行此类研究。廉革伟等模拟生物体内一族重要的含硒酶——甲状腺素脱碘酶,制备催化甲状腺素脱碘的含硒抗体酶。他们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抗甲状腺素的单克隆抗体4C5,再用化学修饰法将催化基团硒代半胱氨酸引入到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得到含硒抗体酶Se4 C5;通过RIA方法测定抗体酶活力。

4.2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是将待分离的目标分子(模板分子)与交联剂在聚合物单体溶液中进行聚合制备得到固体物质,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除去介质中的目标分子,便得到“印迹”有目标分子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目前,分子印迹技术已被应用于手性物质拆分、仿生传感器、固相萃取、抗体模拟、酶催化模拟以及控释药物等领域中。清华大学隋洪艳等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的共价法制备了对L一特丁氧羰基色氨酸或D一特丁氧羰基色氨酸印迹的丙烯酰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目的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手性分离氨基酸衍生物。色谱评价结果表明,印迹分子L—Boc—Trp的离解常数(3.287 mmol/L) 要小于非印迹分子D—Boc —Trp的离解常数(4.379 mmol/L),说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具有特异亲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等物理化学表征技术从结构上对这种特异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聚合物,为溶质的扩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聚合物表面存在可与印迹分子相互作用的官能团。系统研究了乙腈流动相中甲醇、乙酸和水的体积分数变化对分子印迹聚合物手性拆分效果的影响。

分子印迹技术可用于合成稳定性好的人工酶,也可用于手性药物及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分子的识别检测,并可作为生物传感器检测的分子识别元件。

Mosbach发展了一种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光纤传感器装臵,具有手性识别能力,能识别荧光标记的氨基酸衍生物。总之,分子印迹技术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将在酶工程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展望

随着基因组、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和重组酶生产技术的开发,必将会有大量的、新的酶蛋白被人类发现,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从极端环境微生物或不可培养微生物获得酶的努力正在迅速增长。而体外指导进化与高效筛选方法的结合,则大幅度提高了酶分子的进化效率,加速了人类改造蛋白质旧功能和开发新功能的步伐。当然,分子酶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还要依赖于各种酶分子结构生物学数据的完善以及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深入研究。近来国际上又提出蛋白质全新设计的概念,这一新技术可以用于组建自然界原先并不存在的、结构和功能全新的酶蛋白。尽管目前对蛋白质全新设计的理论基础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蛋白质全新设计还处在探索阶段。然而,我们相信,即使无法准确地从蛋白质序列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对蛋白质折叠规律的不断了解及酶蛋白设计经验的不断积累必将使蛋白质全新设计的成功率不断提高。

酶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酶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摘要:概述了21 世纪国际上酶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本文意在阐述近年来酶工程在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简单介绍了酶工程研究的进展, 对酶工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介绍了酶工程的应用现状,并对酶工程的作用和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 酶工程; 抗体酶;酶的固定化;开发研究; 进展; Abstract:An overview of the enzyme engineering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new trends. This paper aims to elaborate in recent years, progress in enzyme engineering research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its future prospect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progress of the study of enzyme engineering, discussed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zyme engineering.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enzyme works , and the role and development of enzyme engineering to make the outlook. Keywords:Enzyme Engineering; Antibody enzyme; Immobiliz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rogress 1 前言 跨入21 世纪,人们在20 世纪认识生命本质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迎来了后基因组时代,将有可能从整个基因组及其全套蛋白质产物的结构- 功能机理的角度,进一步阐明生命现象的核心和本质, 并系统整合生物学的全部知识,建立起真

酶工程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

酶工程发展概况及应用前景 【摘要】酶的生产和应用的技术过程称为酶工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预先设计,经人工操作而获得大量所需的酶,并利用各种方法使酶发挥其最大的催化功能。本文意在阐述近年来酶工程在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展示酶工程在医药、农业、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酶工程;概况;应用;前景 酶工程,从定义上来说,是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主要由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生物反应器四个部分组成。简而言之,酶工程就是将酶或者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等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门科学技术。它包括酶制剂的制备,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与改造及酶的反应器等方面内容。 酶工程的前景 酶因其反应的专一性,高效性和温和性的特点,已和生物工程,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构成了当今的三大前沿科学。而作为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在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和支柱作用。而工业用酶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医药,纺织,农业,日化,食品,能源,化妆品以及环保等行业。据报道,到2003年,欧洲工业用酶的市场增加至9亿美元,年增长率达百分之十;而2000年的中国,酶制剂总产量达272吨,同比增长8.8%,可谓发展迅速,前景十分广阔。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的发展,是一部科学的成长史。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酶工程发展成为新的工业领域—酶工程工业。酶工程的发展历史从那时算起, 至今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了。六十年代以后, 由于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及固定化活细胞的崛起, 使酶制剂的应用技术面貌一新。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关技术的产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固定化酶正日益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几十年来酶制剂的品种和应用不断扩大。不仅如此,还产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辅助因子再生系统在内的固定化多酶系统,它正在成为酶工程应用的主角。近年来, 国际上酶工程技术发展迅速, 硕果累累,主要有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人工合成酶、模拟酶、核酸酶、抗体酶、酶的定向固定化技术、酶化学技术、非水酶学、糖生物学、糖基转移酶、极端环境微生物和不可培养微生物的新品种等。 酶工程的应用 酶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举几个例子更加形象地说明酶工程地应用: 酶工程在污染处理中的作用:可利用过氧化物酶和聚酚氧化酶处理含酚废水和造纸废水,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植物来源的过氧化物酶;酪氨酸酶,漆酶等;可利用氰化物酶和氰化物水合酶处理含氰废水;利用蛋白酶,淀粉酶处理食品加工废水;并且,可以通过设计复合代谢途径,拓宽氧化酶的专一性等基因工程的运用,提高微生物的降解速率;拓宽底物的专一性;维持低浓度下的代谢活性;改善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生物催化稳定性等。酶在废物处理及资源化过程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利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扩展酶的代谢途经, 是治理难降解有毒污染物的重要方法。

溶菌酶的研究及应用简介

溶菌酶的研究及应用简介 摘要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人们对溶菌酶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在发现青霉素的前6年(1922年)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能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菌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其中鸡蛋溶菌酶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深入和广泛[1]。通过对它的结构、性质、来源的研究;溶菌酶已广泛的应用于医药、生物工程和食品工业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溶菌酶;结构;应用;研究进展 溶菌酶(Lysozymc EC3.2.1.17)又名胞壁质酶(muramidase)、乙酞胞壁酸聚糖水解酶(N-acctylmuramide glyca-nohydrolase),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2]。在病毒(如噬菌体T4)、细菌(如枯草杆菌)、植物(如番木瓜)、动物(如鼠、狗)及人体都含有。人体多数组织器官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菌酶。但以脾、肾含量较高。在鼻及支气管分泌液、泪液、脑脊液、唾液、乳汁及血液中均含有一定量的溶菌酶。此酶自被发现以来,经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使得它在酶学及临床医学中均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也将其应用于医疗、食品、畜牧及生物工程中。 1 溶菌酶的发现 1907年Nicollc[2]猜测芽胞杆菌(Bacillus)及枯草杆菌中含有溶解细菌的酶。1909年https://www.wendangku.net/doc/5b11009353.html,schtchenko[3]第一个报道了鸡蛋清含有溶解细菌的酶。1922年Alexander Fleming[2]发现鼻粘液里有一种能溶解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及其他细菌的酶,他把这种酶命名为溶菌酶(lysozyme)。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此酶广泛地存在于生物组织及机体的某些分泌物中。之后Robert及Wolff 也从鸡蛋清里提取出溶菌酶。1937~1946年间Abraham[3],Robinson, Alderson及Fevold等人通过实验从而分别获得了溶菌酶的结晶。 2 溶菌酶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 2.1溶菌酶的理化性质 溶菌酶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在酸性环境下,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当pH值为1.2~11.3围剧烈变化时,但其结构几乎维持不变。当pH值为4~7,96℃热处理15 min仍能保持87%的酶活性;当pH值为3 时能耐100℃加热处理45min;但碱很容易破坏酶活性,当处于碱性pH 值围时,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就很差[4]。在干燥条件下,溶菌酶可以长期在室温存放,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色。黄色的结晶体或无定形粉末,无臭,味甜。易溶于水,易遭碱破坏,不溶于丙酮和乙醚。其分子结构如下: 2.2 空间结构 溶菌酶是第一个结构弄清楚的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其中有许多蛋白晶体研究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这些进展都是利用溶菌酶获得的溶菌酶一直

固定化酶载体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固定化酶载体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袁定重, 张秋禹, 侯振宇, 李丹, 张军平, 张和鹏, YUAN Dingzhong, ZHANG Qiuyu , HOU Zhenyu, LI Dan, ZHANG Heping, ZHANG Junping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西安,710072 刊名: 材料导报 英文刊名:MATERIALS REVIEW 年,卷(期):2006,20(1) 被引用次数:10次 参考文献(28条) 1.李伟.孙建中.周其云适于酶包埋的高分子载体材料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1(03) 2.Wilhelm Tischer.Frank Wedekind Immobilized enzyme:methods and applicatons 1999 3.Barbara.Krajewska Application of chitin-and chitosanbased materials for enzyme immobilizations:a review[外文期刊] 2004 4.Bullockc Immobilized enzymes 1995 5.Chaplin M F.Bucke C Enzyme technology 1990 6.Wiseman A Designer enzyme and cell applications in industry and i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1993 7.Pskin A K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mmobilized enzymes 1993 8.Paul W.Sharma C P Chitosan,a drug carrier for the 21st century:a review 2000 9.安小宁.苏致兴高磁性壳聚糖微粒的制备与应用[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10.Chiou Shaohua Immobilization of candida rugosa lipase on chitosan with activation of the hydroxgl groups 2004(02) 11.王斌.谢苗.曾竞华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褐藻酸酶的研究学[期刊论文]-中国水产科学 2004(03) 12.袁春桃.蒋先明壳聚糖-g-丙烯腈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化学 2002(09) 13.Prashanth S J.Mulimani V H Soymilk oligosaccharide hydrolysis by Aspergillus oryzae galactosidase immobilized in calcium alginate[外文期刊] 2005(3-4) 14.Patel S Stabilization of a haloophilic α-amlyase by callium alginate immobilization 1996(02) 15.Ding Liang.Yao Zihua Synthesis of macroporous polmer carrier and immobilization of papain 2003(06) 16.Li Songjun Use of chemically modified PMMA microspheres for enzyme immobilization 2004(1-3) 17.Cao Linqiu Immobilized enzyme:scence or art? 2005 18.薛屏.卢冠忠.郭杨龙青霉素酰化酶在含铁MCM-41介孔分子筛上的固定化研究[期刊论文]-化学通报(印刷版) 2003(10) 19.Han Yongjin.Jordan T Watson.Galen D Catalytic activity of mesoporous silicate-immobilized chloroperoxidase[外文期刊] 2002 20.Zhang Xin.Guan Ren feng.Wu Dan qi Enzyme immobilization on amino-fuctionalized mesostructrued cellular foam surfaces,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外文期刊] 2005 21.谢钢.张秋禹.李铁虎磁性高分子微球[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 2001(0q) 22.邱广明.孙宗华磁性高分子微球共价结合中性蛋白酶 1995(03) 23.Han Lei.Wang Wei The 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ally active characterization of papain immobilized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最初主要是将水溶性酶与不溶性体结合起来,成为不溶于水的酶衍生物,所以曾叫过“水不溶酶”和“固相酶”。但是,后来发现,也可以将酶包埋在凝胶内或置于超滤装置中,高分子底物与酶在超滤膜一边,而反应产物可以透过膜逸出。在这种情况下,酶本身仍是可溶的,只不过被固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不能再自由流动。因此,用水不溶酶或固相酶的名称就不再恰当。在1971年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正式建议采用“固定化酶”的名称[1]。 一固定化酶的发展历程[1] 酶参与体内各种代谢反应,而且反应后其数量和性质不发生变换。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酶可以在常温常压等温和条件下高效地催化反应,一些难以进行的化学反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也可顺利地进行反应,而且反应底物专一性强、副反应少等优点大大促进了人们对酶的应用和酶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酶被人们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与检测、生物传感器、医药工程、环保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 1916年美国科学家NELSON和GRIFFIN最先发现了酶的固定化现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酶固定化技术的研究才真正有效地开展;1953年,德国科学家GRUB-HOFER 和SCHLEITH首先将聚氨基苯乙烯树脂重氮化,然后将淀粉酶、胃蛋白酶、羧肽酶和核糖核酸酶等与上述载体结合制备固定化酶;到20世纪60年代,固定化技术迅速发展;1969年日本千畑一郎利用固定化氨基酰胺酶从DL-氨基酸生产L-氨基酸,是世界上固定化酶大规模应用的首例;在1971年的第一届国际酶工程会议上,正式建议使用固定化酶(mimobilizedenzyme)这个名称。我国的固定化酶研究开始于1970年,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上海生化所的酶学工作者同时开始了固定化酶的研究工作 二固定化酶的特点[2] [3] 固定化酶具有许多优点:极易将固定化酶与底物、产物分开;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分批反应和装柱连续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酶反应过程能够加以严格控制;产物溶液中没有酶的残留,简化了提取工艺;较水溶性酶更适合于多酶反应;可以增加产物的收率,提高产物的质量;酶的使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但是,固定化酶也有其不足之处,如固定化时,酶活力有损失;增加了固定化的成本,工厂开始投资大;只能用于水溶性底物,而且较适用于小分子。 三固定化酶固定化方法[3] [4] 由于所固定的酶或细胞的不同,或者固定的目的及固定用的载体的不同,使固定化方法大相径庭。根据固定的一般机理,可将之分为如下几种方法。酶的固定化方法有: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从定义上来说,是酶制剂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主要由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生物反应器四个部分组成。简而言之,酶工程就是将酶或者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等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门科学技术。它包括酶制剂的制备,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与改造及酶的反应器等方面内容。 酶工程的前景 酶因其反应的专一性,高效性和温和性的特点,已和生物工程,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构成了当今的三大前沿科学。而作为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在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和支柱作用。而工业用酶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化学,医药,纺织,农业,日化,食品,能源,化妆品以及环保等行业。据报道,到2003年,欧洲工业用酶的市场增加至9亿美元,年增长率达百分之十;而2000年的中国,酶制剂总产量达272吨,同比增长8.8%,可谓发展迅速,前景十分广阔。 酶工程的发展 酶工程的发展,是一部科学的成长史。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酶工程发展成为新的工业领域—酶工程工业。酶工程的发展历史从那时算起, 至今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了。六十年代以后, 由于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及固定化活细胞的崛起, 使酶制剂的应用技术面貌一新。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关技术的产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固定化酶正日益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几十年来酶制剂的品种和应用不断扩大。不仅如此,还产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辅助因子再生系统在内的固定化多酶系统,它正在成为酶工程应用的主角。近年来, 国际上酶工程技术发展迅速, 硕果累累,主要有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

酶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酶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选题说明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效率,高选择性,催化反应条件温和,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其卓越的催化效能,令普通无机催化剂难以望其项背,因此酶的工业化使用一直是广受社会关注的课题,但天然酶稳定性差、易失活、不能重复使用,并且反应后混入产品,纯化困难,使其难以在工业中更为广泛的应用。此外,分离和提纯酶以及其一次性使用也大大增加了其作为催化剂的成本,严重限制了酶的工业推广。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的概念和技术得以提出和发展,并成为近些年酶工程研究的重点。酶的固定化,是用固体材料将酶束缚或限制于一定区域内,仍能进行其特有的催化反应,并可回收及重复使用的一类技术。通过固定化,可以解决天然酶的局限性,实现酶的广泛运用。 基于对于酶的工业化使用和固定化酶的兴趣,我通过互联网和数据库信息检索的方式对酶的固定化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希望能使大家对这一领域有所认识。 检索过程说明 1,检索工具和数据库 1.1,百度搜索引擎 1.2,Google搜索引擎 1.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万方数据系统 1.5,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检索过程简述

首先,我选择了使用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检索,都得到了浩繁的搜索结果,所的信息主要是百科简介和企业广告信息,介绍较为浅显陈旧,可利用性较差,但可以用于简单的信息了解,在搜素过程中,尝试使用了布尔检索规则如“固定化酶and应用”、高级检索和结果中检索的检索方式,以减小数据量。也尝试了Google学术搜索,得到了很多有用信息。运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搜素“题名或关键词”为“固定化酶”的相关资料得到655条,搜素“题名或关键词”为“固定化酶应用”的相关资料得到72条,检索关键词搜素“题名或关键词”为“固定化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得到4条. 万方数据系统搜索主题词"固定化酶",得到相关资料1024条,搜索“固定化酶技术应用”得到相关资料23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固定化酶技术”得到相关资料2604条,搜索“固定化酶技术应用”得到相关资料742条 关键词 酶固定化载体制备研究应用 酶固定化技术研究进展 提要: 固定化酶有许多优点,尤其是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使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固定化酶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技术。目前已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了固定化酶制备的传统方法和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新方法,同时对酶在一些性能优良的栽体上的固定进行了综述。 正文: 一,传统的酶固定化方法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生物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邓佳艺术与设计学院 15125478 【摘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和产业的现状及其我国发展的策略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从8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获得第一株转基因植物到现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农业生物工程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成为高新技术领域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农业生物工程;植物基因工程;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工程;病毒基因组;应用; 【前言】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系统、活生体或者其衍生物为特定用途而生产或改变产品或过程的任何 技术应用”。从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涵盖了当前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多种技术手段;而从狭义上讲,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涉及繁殖生物学,或以特殊用途为目的处理或利用活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技术应用。则该定义涵盖了很大范围的不同技术,如我们学习的分子DNA标记技

术、基因操作、基因转移、无性繁殖、胚胎移植、冻藏(家畜)及三倍体化等。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应用比较难,比医学方面要慢,但农业生物技术现在已经从农业试验室发展到现 场试验了,那么进而达到商业化的阶段;其中包括动物疫苗、微生物农药、抗杀草剂植物等,现在一些专家预测此类产品将引导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走向另一次农业革命。农业生物技术包括防治动物疾病的疫苗,以及增进农畜产品的品质。另外,包含具有新特性的各类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对传统农业有巨大的影响,农业生物技术的产品已逐渐由农业生物技术试验室进人了农业基地试验。 【正文】生物工程又称生物技术或生物工艺学。它是在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诸如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和生物反应器等技术,对生物系统加以调控、加工,从而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由于它的相对投资少而效益巨大、适用面广,在、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科学家们预测,生物

浅谈溶菌酶的研究进展

期 引言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最早在人体的唾 液、眼泪等分泌物中发现了溶菌酶,因为它 能溶解细菌,故称为溶菌酶,它的作用机制 是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层的N-乙酰胞 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 糖苷键,使细胞壁破裂,使细菌溶解。溶菌 酶作为安全的抑菌剂已被应用于食品加 工、疾病治疗等方面,需求量大,所以利用 生物技术大量生产迫在眉睫。此外,关于 “淀粉样纤维”形成基于溶菌酶的研究较为 热门,因此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进行叙述。 1溶菌酶的结构及其与病理学相关 的研究 溶菌酶是蛋白质,具有高级结构,依靠 疏水作用、氢键等次级键折叠形成一定的 构象,发挥特殊功能。目前,人类最了解的 溶菌酶是鸡蛋清溶菌酶(HEWL),它包含一 条肽链,129个氨基酸。4对半胱氨酸残基 间形成4个二硫键,具有大量的α螺旋结 构。HEWL在体外一定条件的诱导下可以 形成“淀粉样纤维”,研究人员发现PH值较 低时,蛋白质逐渐去折叠,随着去折叠蛋白 质浓度的增大,蛋白质之间的疏水作用加 大,逐渐出现“淀粉样纤维”,具有成核效 应。另外在蛋白质变性剂的存在下,溶菌酶 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淀粉样纤 维”,但是不同浓度的变性剂对“淀粉样纤 维”的作用也不同,研究还有待深入。陕西 理工大学白瑜博士利用溶菌酶与朊蛋白结 构上的相似性来研究淀粉样纤维的形成机 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带来福音[1]。 溶菌酶是一种小分子碱性蛋白,材料 易取,一直被作为一种模型体系,用于研究 蛋白质的空间构象、酶动力学及其与分子 进化、分子免疫间的关系。为优化食品加工 过程、提高食品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并为神 经系统等疾病建立了相关蛋白质模型。 目前有研究人员利用溶菌酶为模型 研究盐浓度对蛋白质聚集的影响,对人类 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基因工程载体表达溶菌酶的新进展 溶菌酶的用处广泛,但直接从生物体 内提纯效率低,所以其基因的重组和表达 也成为研究热点。鸡溶菌酶的外显子及内 含子序列已经确定,人的溶菌酶基因也逐 渐被解析清楚,为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 优化提供契机。溶菌酶的外源表达包括原 核表达和真核表达,王赞等人通过PCR获 得美洲大鲵i型溶菌酶的基因,并通过构建 原核表达栽体pET28a-pal,诱导表达了美 洲大鲵i型溶菌酶pal蛋白,并通过West- ern-blot和ELISA进行了验证,出现了特异 性条带和免疫反应[2]。李云龙等通过人工合 成奶牛LYZ基因的CDS序列,由于序列较 短,合成片段容易,且保真度较高,所以避 免了RT-PCR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构建 重组表达载体pET32T,PCR克隆筛选出了 阳性菌株,并利用酶切验证成功地构建了 表达载体,SDS-PAGE实验分析重组蛋白 证明已成功实现了溶菌酶大肠杆菌的原核 表达。重组蛋白的表达形式以包涵体的形 式存在,避免了对大肠杆菌的毒性[3]。 考虑到原核表达系统缺少了翻译后修 饰等过程,重组蛋白表达形式为包涵体,其 变性和复性的过程较麻烦,且容易影响蛋 白质的功能,所以目前多使用真核表达系 统,溶菌酶的真核表达体系局限于酵母表 达系统,付世新等人做了牛乳溶菌酶在毕 赤酵母表达方面的分析,他实验已经涉及 了对溶菌酶的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并且 他们进行了牛乳溶菌酶对乳房致病菌的抑 菌分析,实验证明重组牛乳溶菌酶对这些 致病菌均具有抑制作用[4]。宋增健等人利用 NCY-2型毕赤酵母发酵生产溶菌酶,以价 格低廉、营养丰富且稳定性好的麦芽汁为 发酵液,通过探究发酵温度,外加氮源以及 甲醇的添加方式等优化了毕赤酵母的发酵 条件,以期为溶菌酶的工业化生产做出贡 献[5]。黄鹏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做了改 进,他们通过组成型启动子甘油醛三磷酸 脱氢酶(GAP)来代替诱导型醇氧化酶启动 子,获得了高纯度和高活性的rh LysG2,避 免了使用甲醇,因此可以避免碳源间的相 互转化,提高了产量和效率,其中rhLysG2 的酶学性质与普通的C型溶菌酶不同,弥 补了在高渗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的缺陷, 其开发为新型抗耐药菌药物奠定了基础[5]。 根据表达载体的密码子偏好性,以密 码子优化的方法来加强转基因动物的外源 基因表达是新的研究热点。考虑到蛋白质 分泌的“信号假说”,信号肽的翻译和切除 对蛋白的表达也有影响,已有科研人员通 过对信号肽和人溶菌酶基因的整体优化, 在溶菌酶基因的分泌量方面也有所提升。 3结果与展望 溶菌酶是一种结构清楚、化学性质稳 定、来源广泛的酶,已成为一种模式蛋白用 于研究生理条件的变化对于蛋白质结构功 能的影响,并逐渐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 上。基于基因工程的溶菌酶的生产目前已 有很多报道,通过将强启动子或者增强子 等调控原件与溶菌酶重组,构建新的表达 载体,或利用乳腺等生物反应器的方法来 扩大溶菌酶的生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蛋清溶菌酶作为朊蛋 白错误折叠和淀粉样纤维形成机制的蛋 白模型研究[J].陕 [2]王赟等.美洲大蠊i型溶菌酶的原 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J].生物技术通 报,2016,32(01):138~143. [3]李云龙等.奶牛溶菌酶基因的构建、 表达及活性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8,39. [4]付世新等.牛乳溶菌酶在毕赤酵母 中的分泌表达及活性分析[J].中国预防兽 医学报,2010,32(06):428~431+454. [5]宋增健等.基因重组毕赤酵母产蛋 清溶菌酶发酵工艺及表达条件的优化[J].中 国酿造,2018,37(10):20~24. [6]黄鹏等.利用GAP启动子在毕赤 酵母中组成型表达人鹅型溶菌酶2[J].中 国生物工程杂志,2018,38(10):55~63. 浅谈溶菌酶的研究进展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佳雯 摘要:溶菌酶作为一种天然的抗菌剂,广泛存在于人及哺乳动物等的多种组织器官中,良好的杀菌作用使其成为医疗、食品保鲜界的宠儿,应用广泛,为了高效表达溶菌酶,有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其基因表达载体的研究较多;鸡卵清溶菌酶的结构研究较为清晰,所以目前将其作为一种模式蛋白研究蛋白质的变性、聚集等特性上的报道较多,具有病理学上的意义。 关键词: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原核表达;真核表达 HEBEINONGJI 62 2019年第8

最新固定化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固定化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酶单独应用中的不足、酶的固定化载体、固定化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固定化酶制备中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且从医药、食品、环保、化学工业、能源等方面其在其中的新应用出发,对固定化酶在新领域中的应用作了综述,给固定化酶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并且指出了今后酶固定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多酶的固定化及制备高活性、高负载、高稳定性的固定化酶。 关键字:酶;酶的固定化;载体;酶固定化应用领域 酶是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无污染、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在制药、食品、环保、酿造、能源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大多数的酶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离子等外界因素影响下,都容易变性失活,不够稳定;与底物和产物混在一起,反应结束后,即使酶仍有很高的活力,也难于回收利用,这种一次性使用酶的方式,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而且难于连续化生产;并且分离纯化困难,也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等。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这个术语是在1971 年酶工程会议上被推荐使用的。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出现固定化菌体。1973年,日本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固定化大肠杆菌菌体中的天门冬氨酸酶,由反丁烯二酸连续生产L-天门冬氨酸。固定化酶技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而成为酶工程领域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将从酶生

物催化剂固定化载体、固定化方法和技术及固定化酶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出发,归纳和综述这些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1酶固定化的传统方法 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固定化方法和必要的载体以及稳定性研究、改进。 1.1 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物理吸附法,将酶固定在纤维素、琼脂糖等多糖类或多孔玻璃、离子交换树脂等载体上的固定方式。显著特点是:工艺简便及条件温和,包括无机、有机高分子材料,吸附过程可同时达到纯化和固定化;酶失活后可重新活化,载体也可再生。但要求载体的比表面积要求较大,有活泼的表面。 1.2包埋法 包埋固定化法是把酶固定聚合物材料的格子结构或微囊结构等多空载体中,而底物仍能渗入格子或微囊内与酶相接触。这个方法比较简便,酶分子仅仅是被包埋起来,生物活性被破坏的程度低,但此法对大分子底物不适用。 1)网格型 将酶或包埋在凝胶细微网格中,制成一定形状的固定化酶,称为网格型包埋法。也称为凝胶包埋法。 2)微囊型 把酶包埋在由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小球内,制成固定化酶。由于形成的酶小球直径一般只有几微米至几百微米,所以也称为微囊化法。

酶与酶工程--碳酸酐酶及其研究进展 2

碳酸酐酶及其研究进展 碳酸酐酶( carbonic anhydrase, CA)是一种锌酶。在哺乳动物中, 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可检测到CA。CA至少有14种同工酶[1] , 其结构、动力学性质、对抑制剂的敏感性、组织内的分布以及亚细胞的定位都有不同,它能参与机体气体运输、酸碱调节和组织的分泌等功能, 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3年,人们已从血液中提取出了碳酸酐酶,直到1940年才在动物红细胞研究中确定碳酸酐酶含有锌。它是红细胞中仅次于血红蛋白的蛋白质组分。人和动物血液中的碳酸酐酶相对分子量约30KDa,由单一肽链组成,每个分子含一个Zn(II)离子,酶蛋白约含26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没有二硫键。碳酸酐酶有多种同工酶,它们不仅选择性识别HCO2-和CO2作为催化底物和产物,也不规律地识别磷酸酯|羧酸酯|醛类等分子[2]。. 1、CA的分布 根据碳酸酐酶氨基酸序列的不同, 人们主要将其分为α、β、γ、δ、ε五种不同类型的酶。其中α-CAs存在于脊椎动物、细菌、藻类及绿色植物的胞浆中;β-CAs 存在于高等植物及藻类叶绿体中, 对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 的获取及CO2 浓度的维持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γ-CAs则主要存在于太古细菌及一些细菌中;δ-CAs主要存在于海洋硅藻中;ε-CAs是近年来才确定的类型, 主要存在于蓝细菌及一些化能自养型细菌中。多年来人们对碳酸酐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α-CAs和β-CAs上。α-CAs 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20~60% 的同源性, 哺乳动物的几乎所有组织中都含有参与机体多种生命活动的α-CAs。目前的研究表明,α-CAs 至少存在14 种不同的同工酶:CAI III,CA VII 及CA XIII为胞浆酶;CA IV,CA IX,CA XII和CA XIV为膜连接酶;CA V为线粒体酶;CA VI则存在于唾液中;另外还有3 种已知的非催化形式的碳酸酐酶相关蛋白( CA Related Protein,CARP)—CARP VIII,CARPX及CARPXI [3]。 在人体中,CA I, CAII和CAIII为细胞质酶。CAI存在于红细胞、胃黏膜上皮细胞中, 慢收缩骨骼肌细胞中存在CAIII。CAII存在于胃肠道、肾、附睾、快收缩骨骼肌细胞、破骨细胞、脑脉络丛及眼部细胞内。CAIV, CAIX , CAX ,CAXII 锚合于细胞膜, 但酶发挥作用的部位是细胞外。CAIV存在于胃肠道、肾、附睾、输精管、骨骼肌、皮下平滑肌、脑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心肌及眼部毛细血管、肝、泪腺等处。在人类组织中CAXII表达于肾[4]、结肠、前列腺、胰腺、卵巢、睾丸、肺、脑中。此外,在哺乳动物肝的线粒体中存在高活性的CA V [5],1987 年从唾液中纯化分泌型酶CA VI,在唾液腺和小脑浦肯野氏细胞可见CA VII。近年来发现肿瘤组织内存在CA 的同工酶[6],不同的肿瘤组织有不同的CA同工酶表达,如CAIX和CAXII在胃癌中表达, 乳腺癌中,CAIX表达与其预后有关[7]。CAII是人类研究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的CA同工酶。 2、CA的结构 在CA活性中心存在一个Zn原子, 对于CA的催化活性来说是必需的。在CA I 和, CAII中Zn原子以单体形式存在, 在CAIII中以二硫键相连的二聚体形式存在。 以碳酸酐酶II为例,其含有260 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29246Da,活性中

综述—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试论述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进展 姓名:caohaichuan 学号:专业:微生物学 摘要:噬菌体(bacteriophage,简称phage)主要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及通过溶解酶作用破坏宿主细胞壁,以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和单链DNA噬菌体MS2及大肠杆菌λ噬菌体为例,分别论述噬菌体的两种溶菌机制。λ噬菌体S和R基因分别编码穿孔素(holin)和内溶素(endolysin),形成穿孔素-内溶素(holin-endolysin)系统达到溶解宿主菌的目的。进一步揭示该系统溶解基因的协调作用及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 关键词:噬菌体;溶解酶;细胞壁;穿孔素;内溶素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裂解,故称为噬菌体。它在宿主菌内可高效复制,迅速地形成数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一个子代颗粒具备相同的侵袭、繁殖能力,重复4个感染周期后,一个噬菌体颗粒可杀灭数10 亿个细菌,这是噬菌体极具特色的一种生物学特性。其溶菌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溶解酶作用导致宿主细胞壁的破坏。这两个方面都能够有效的进行破坏宿主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溶菌的目的。基于噬菌体溶菌机制,在治疗细菌感染、消毒以及反生物武器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其最新研究进展。

1. 噬菌体溶菌机制的研究 噬菌体包括两种类型,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其中具有溶菌作用的是烈性噬菌体,亦称毒性噬菌体。噬菌体对其宿主菌的溶解是由专一溶解基因编码的特异性蛋白或噬菌体自身蛋白介导的溶解系统统一完成的,这一溶解系统具有一套完整、精密的调节机制和控制体系,而且其作用基质多集中宿主菌的细胞壁上,噬菌体蛋白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和破坏宿主菌胞壁质的生物合成及正常结构,从而导致噬菌体宿主菌细胞损伤、死亡。烈性噬菌体成功吸附宿主菌后,就开始穿入溶菌过程,因其结构和基因控制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溶菌机制。 1.1.通过抑制宿主细胞细胞壁的合成导致宿主菌溶解 该机制实际上是小基因组噬菌体的溶菌机制。缺乏溶壁酶的小基因组噬菌体利用多肽在不同阶段抑制宿主菌的胞壁质合成酶,从而在不同阶段溶解宿主菌。例如大肠杆菌单链RNA噬菌体Qβ没有独立的溶解基因,主要利用衣壳蛋白A2参与宿主菌的溶解。A2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单拷贝蛋白质, 有吸附性菌毛、保护噬菌体RNA抵抗外部核糖核酸酶( RNA酶)、溶解宿主菌的作用。A2蛋白抑制宿主菌胞壁质生物合成关键步骤的催化剂MurA,通过靶向正常细胞胞壁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不同阶段的酶而导致新合成的肽聚糖降解,从而逐渐使宿主细胞溶解。 此外,真菌线状单链DNA(ssDNA)微小病毒φX174噬菌体只含有10个基因,其溶菌机制是产生单一的溶解蛋白E。蛋白E由必须基因D

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_高启禹

?综述与专论? 2013年第6期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酶的固定化方法和技术研究是酶工程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核心是如何将游离的酶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水不溶性的载体相结合,同时保持酶的催化活性和催化特性。固定化酶的概念自1953年由德国科学家Gubhofen [1]提出以来,先后经过了实验室研发到工业化生产的重大转折,并建立了传统的固定化酶的基本方法,如包埋法、交联法、吸附法和共价结合法[2]。近年来,随着结构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及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在酶的固定中出现了一些新型载体和新型技术,从而使酶在负载能力、酶活力和稳定性等方面获得了极大提高,且降低了酶在工农业应用中的催化成本。这些载体和技术包括交联酶聚集体、“点击”化学技术、多孔支持物和最近的以纳米粒子为基础的酶的固定化[3]。纳米材料作为 收稿日期:2012-11-27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12102210299),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研究计划项目(2011A180026)作者简介:高启禹,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酶与酶工程;E -mail :gaog345@https://www.wendangku.net/doc/5b11009353.html, 纳米材料固定化酶的研究进展 高启禹1 徐光翠2 陈红丽1 周晨妍1 (1.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河南省遗传性疾病与分子靶向药物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乡 453003; 2.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新乡 453003) 摘 要: 纳米材料在蛋白酶及核酶的固定化研究领域进展迅速,主要包括各种磁性纳米载体及非磁性纳米载体。目前在固定化纳米载体的特性、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效果上已进行了广泛探讨。综述以纳米载体的研究现状为基础,分析纳米载体固定化酶的应用前景及纳米载体固定对酶学性质的影响,并对该技术的研究进行介绍和展望。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固定化酶 磁性载体 非磁性载体 核酶 Research Progress of Nanoparticles for Immobilized Enzymes Gao Qiyu 1 Xu Guangcui 2 Chen Hongli 1 Zhou Chenyan 1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nan Key Laboratory of Hereditary Disease and Molecular Target Drug Therapy (Cultivating Base ),Xinxiang 453003;2.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 Abstract: Immobilization of protease and ribozyme by nanometer carrier are researched as a more useful means, including of the magnetic nanoparticle and nonmagnetic nanoparticles. Currently, the types of immobilized carrier and methods and results of nanoparticl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immobilized enzyme by nanocarrier, the effect of nanoparticles matrix to enzymatic properties and the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for the above mentioned 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noparticles immobilization of enzyme was analyzed. Key words: Nanoparticle cartie Immobilized enzymes Magnetic nanoparticles Non magnetic nanoparticles Ribozyme 酶固定化的新型载体,能够体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小的颗粒直径、较小的扩散限制、有效提高载酶量及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等优点[4]。固定化的微粒状态根据纳米材料物理形态的差异性可分为纳米粒(包括纳米球、纳米囊)、纳米纤维(包括纳米管、纳米线)、纳米膜及纳米块等。目前,用于酶固定化的纳米形态以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最为常见,纳米粒通常指粒子尺寸在1-1 000 nm 范围内的球状或囊状结构的粒子。而用于酶固定的纳米载体材料有磁性纳米载体、非磁性纳米载体等[5]。但是,在进行相关固定化设计时,仍然需严格遵循固定化酶的主要任务,即一方面要满足应用上的催化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在调节控制及分离上的非催化要求。

酶工程试题

酶工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固定化酶 采用各种方法,将酶固定在水不溶性的载体上,制备成固定化酶的过程称为酶的固定化。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称为固定化酶。 2.酶反应器 用于酶进行催化反应的容器及其附属设备称为酶反应器。 3.模拟酶 利用有机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的比酶结构简单,但具有催化作用的非蛋白质分子叫做模拟酶 4.抗体酶 又叫做催化抗体,是抗体的高度选择性和酶的高效催化能力巧妙结合的产物,是一类具有催化活力的免疫球蛋白,其可变区赋予了酶的属性 5.印迹酶 以一种分子充当模板,其周围用聚合物交联,当模板分子除去后,聚合物就留下了与此分子相匹配的空穴,若构建合适,这种聚合物就像锁一样,对钥匙具有选择性识别作用。这种技术称为分子印迹,该技术的酶产物称为印迹酶。 6.融合酶 将两个或者多个酶分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融合蛋白 7.定点突变 只在基因的特定位点引入突变,通过取代、插入或者删除已知DNA序列中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来改变酶蛋白结构中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氨基酸,以此来提高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增强酶的专一性等。

8.必需水 在有机介质中,酶分子需要一层水化层以维持其完整的空间构象,将对于维持酶活性所必需的最低水量为必需水,由于其与酶分子的结合十分紧密,又称结合水。 9.酶传感器 以酶作为分子识别元件上的敏感材料,同各种不同的转换器结合所构成的一类生物传感器。 10.酶的必需基团和活性中心 酶的必需基团是指酶分子中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酶的活性中心是指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反应的场所。 二、填空题 1.酶根据主要组分的不同可以分为:蛋白类酶和核酸类酶两大类,根据酶的作用的底 物和催化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连接酶)。(写出4种即可) 2.酶的活力是酶催化速度的度量指标,酶的比活力是酶纯度的度量指标,酶转换数是 酶催化效率的度量指标。 3.酶的生产方法有:提取分离法生产,发酵法生产,化学合成法生产,生物合成 法生产。 4.酶反应器类型有:搅拌罐式反应器,填充床式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鼓泡式 反应器,膜反应器,喷射式反应器。(写出3种即可) 5.可逆抑制作用可分为_竞争性抑制作用、_非竞争性抑制作用_和_反竞争性抑制作 用。 6.非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最大反应速度Vm降低,米氏常数Km不变。 7.细胞破碎的主要方法有:机械破碎,物理破碎,_化学破碎_和_酶促破碎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