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新形势下中国的反倾销制度与应对政策

论新形势下中国的反倾销制度与应对政策

论新形势下中国的反倾销制度与应对政策
论新形势下中国的反倾销制度与应对政策

论新形势下中国的反倾销制度与应对政策【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情况日益增加。从1979年我国出口的糖精在欧共体(欧盟的前身)遇到首起反倾销调查起,至2000年6月底我国企业一共遭遇了400起外国和区域集团的反倾销调查。无论从产品数量上还是从被征收的税率上看,均排在第一位,遭受的损失也排在世界各国之首,我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日益加剧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使中国在应对反倾销制度的问题上,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制度带来的压力,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越来越引起中国的出口企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者以及职业法律工作者、学术界,甚至公众的关注。有鉴于此,建立和完善反倾销立法体制,规范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采取积极的反倾销措施,是日后我国应对国际反倾销制度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国际反倾销制度;中国反倾销制度的立法;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反倾销措施

在经济学中,倾销被定义为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在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在《倾销: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一书中最早对倾销下过定义,即“倾销是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另一种比较狭义的倾销定义是:倾销是海外的货物以低于同样货物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可以看出,倾销是一种价格差异,也就是用进口国价格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比较。

一、国际反倾销立法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反倾销法以国内立法为主,很不完善。1901年澳大利亚在《产业保护法》中正式以国内立法来反对外国的出口倾销。1904年,加拿大在《海关关税法》中首次规定了反倾销措施。此后,新西兰、德国、日本、罗马尼亚等国也对外国商人的不平等竞争行为进行了国内立法,规定行政部门可对以这种方式进口的产品征收一种额外的税收。美国在1916年的税收法中首次对外国的产品规定了反倾销措施。该法规定:如果外国出口商以破坏美国产业为目的,以低于出口国的实际市场价值的价格向美国出口,则属于非法,出口商应当被罚款,甚至可能入狱。受害的美国产业可以向出口商索取3倍于损害的赔偿金。由于该法强调出口商以破坏美国产业为目的,这种动机很难取证,因而该法

实际很难执行。1921年,在美国化学工业部门的要求下,美国又颁布了专门的反倾销法。这部法律为美国产业提起反倾销诉讼提供了宽松的法律基础,同时它也是现代反倾销法的雏形。

各国相继制定国内反倾销法,说明倾销与反倾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各国也担心各自的反倾销措施会成为相互贸易中的障碍。在这种背景下,1948年1月1日临时适用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首次对倾销与反倾销规定了一项国际规则。《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第六条规定:“缔约方承认倾销,即一国之产品以低于该产品的正常价值被输入另一国的商业,应受到谴责,如果倾销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已建立的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了一项产业的建立。在此情况下,缔约方为了抵消或防止倾销,可以对任何倾销产品征收数量不超过这种产品的倾销幅度的反倾销税。”从此以后,反倾销的基本原则就被正式纳入了多边条约之中。

为了改进和完善各国在反倾销的立法与实践上相互存在的差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成员国于1967年6月30日在日内瓦讨论并通过了第一个反倾销守则。这是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具体化,它为反倾销中的一系列问题及调查程序规定了具体的标准在东京回合谈判期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又谈判、签署了一个新的反倾销守则,即于1979年4月1日达成的《关于执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规定》。该规定从1980年1月1日起生效。到1988年3月该守则的缔约方已达34个。乌拉圭回合的反倾销守则,即《1994年的反倾销守则》几乎对东京守则作了全面的修改和补充,提高了透明度及法律上的预见性,加强了程序要求。

目前世界贸易组织的139个成员都要受到《1994年反倾销守则的约束》。反倾销措施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中国反倾销立法的历程及现状

(一)立法历程

中国的反倾销立法起始于80年代初,在此之前,甚至没有人认为中国需要制定反倾销法。直至80年代,中国频遭国外反倾销指控,又没有相应的法律援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经过了漫长的被动应诉阶段,中国才颁布了反倾销相关法律,进入主动起诉阶段。

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下文简称对外贸易法)生效。其30条规定,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立的相关产品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减轻这种损害或损害的威胁或阻碍。按

照第32条的规定,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国务院规定的有关部门应依法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

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214号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下文简称旧条例),方便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相关条款的操作,为中国企业利用反倾销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利益提供了依据。

2001 年11月,中国成功加入WTO,11月26日国务院公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下文简称新条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分为“总则”、“倾销与损害”、“反倾销调查”、“反倾销措施”、“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的期限与复审”、“附则”六章,共59条。新条例的公布实施,改变了中国反倾销与反补贴合并立法的模式,并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基本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为主要规则,包括《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产业损害听证规则》等部门规章在内的较完备的反倾销法律制度体系。

(二)立法缺陷及完善

总体而言,中国反倾销法律制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然而,将中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与国际反倾销法律作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仍会发现如下不足。

1.立法体例方面

有学者建议,中国反倾销法的立法体例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倾销法》,按照《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从整体上阐明中国反倾销法的基本内容,构成中国反倾销的基本法。第二层次是由国务院根据《反倾销法》,另行颁布《反倾销条例》。该条例对《反倾销法》的有关内容作比较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第三层次是由主管反倾销事务的行政部门制定更具操作技术性的实施细则。

笔者认为可参照以上建议完善中国的反倾销立法体例,但除了上述内容还应该考虑到法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中国对《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和《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等法条也应做相应的修改。例如,在暂行规定中就要补充对出口企业相互倾轧,低价竞争的做法给予严厉制裁,以维护出口秩序,打击倾销行为。而《价格法》中,就应当调整关于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规定。在全国或某一省制定统一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规定,使其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倾销的确定方面

1)正常价值的确定

新条例中对正常价值界定的方法基本上与WTO 反倾销规则相一致,也是采用“出口国国内价格”、“第三国价格”、“结构价格”三种方式。但中国的反

倾销立法对于使用“出口国国内价格”并没有规定相应的前提条件。

从WTO 规则和各国的反倾销立法来看使用“出口国国内价格”前提是该价格必须是“正常贸易过程”中的价格。一般情况下,若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关系或有补偿安排、低于成本销售,则被排除在正常贸易之外。另新条例在规定上述前两种价格时均提及“可比价格”,可没有对什么是可比价格作出明确的规定。对此美国的《反倾销规则》规定:“出口国价格或第三国价格,只有在此种或类似产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或向第三国出口的数量占到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销售总量的5%或5%以上时,才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可比价格。”

中国在完善反倾销法是应当借鉴欧美国家和WTO的反倾销规则对“正常贸易”、“可比价格”作出明确的界定。

2)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比较

新条例第6条强调,“对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应当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可比性因素,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却没有对比较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规定。欧盟与WTO则分别规定了10种及7种应考虑的因素。

参照国际反倾销法规则,中国反倾销立法在对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相比较时可规定以下内容:1、对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应在同一贸易水平上进行比较,通常是在出厂价的水平上,并尽可能接近于开始销售的同一时间上作比较。2、货币兑换应按销售日使用的外汇汇率作出。3、调查期间倾销幅度是否成立,应根据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全部的出口交易加权平均价格之间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予以确定。

3.损害的确定方面。

1)同类产品的确定

相同产品概念与范围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被调查产品的范围、国内产业的构成、被调查公司范围及最终裁定后应予以征税的产品范围的确定。新条例中仅仅在第12条中作出对同类产品的定义,而对具体的可比性方面却没有详细的规定。WTO《反倾销守则》对相同产品的界定侧重考虑的是产品之间物理特征的完全或近乎相同,而美国反倾销法除了考虑物理特征外,还可以以使用目的相同、所使用零部件或原材料相同来确定相同产品。从中国目前产业结构与产品门类不齐全的状况来看,中国反倾销立法规定相同产品时不但要考虑产品的物理特性,还应考虑产品的功能,作出范围较为宽广的规定。

由上所述,可在规定相同产品时添加以下7个方面:二者的组成成分、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的外观、产品的用途、产品的销售方式、产品之间是否能相互替代和产品之间是否具有竞争性。

2)国内产业的确定

中国的反倾销立法与WTO《反倾销守则》相比,缺乏地区产业的规定。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包括地区和产业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东西差距过大,尤其是中西部产业竞争力、防御损害的能力较差。因此,中国在进行反倾销立法时对地区产业的规定,能起到保护落后地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的作用。

具体改进时,可增加以下的内容:若某一生产商在国内某一相对独立的地区销售全部或几乎全部的产品,而且该地区的需求不是中国内其他地方的生产商提供的,则该生产商可以被视为“国内产业”。

3)损害评估标准

依1994年《协议》,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及实质阻碍是损害的3种形态,中国对此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在确定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五类事项,并未对每一种损害形态分别规定相应的标准。而美国则分别对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及实质阻碍确定标准的模式,明确且便于操作。

为了保护中国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应当分别制定出一系列的具体标准。使得有关产业在遭到实质损害时,特别是在遭到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时能依法提起申诉,尽早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此避免企业因标准不明而不敢贸然起诉的情况发生。

三、中国反倾销法的司法审查制度

自1989年颁布《行政诉讼法》以来,我国已建立起比较系统、完整的司法审查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

(1)行使司法审查权的主体是法院;

(2)司法审查的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3)司法审查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

(4)司法审查的方式是诉讼程序。

同时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我国进行行政诉讼,与我国公民、组织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但是,对反倾销措施司法审查的机制,仍值得我们探索。

1、案件的受理范围

我国反倾销涉及到商务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以及海关总署等部门。这些部门是行使国家相关行政权的国家机关,它们做出的反倾销终裁和复审决定,从而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目前,案件的受案范围可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商品分类,海关估价及原产地等案件。

2、诉讼当事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即凡不服反倾销机构做出的裁决的利害关系人,均有权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根据WT0《反倾销协议》第11条,美国、欧盟等国家及地区的反倾销立法规定以及我国审理反倾销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我国反倾销利害关系人是指向国务院主管部门提出反倾销调查书面申请的申请人,有关出口经营者和进口经营者及其他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它主要包括国外利害关系人和国内利害关系人两大类,国外利害关系人是指与反倾销案件有关的受调查的出口商或外国生产商、出口成员方政府等,其有权对商务部做出反倾销、损害存在的最终裁决和复审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国内利害关系人则是反倾销案件涉及的国内利益当事人,主要包括进口商或国内相似产品的生产商,或者是代表某一地区利益的地区生产商,还应包括一些行业协会等。

3、反倾销司法审查的范围

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53条规定,对依照本条例第25条作出的终裁决定不服的,对依照本条例第4章做出的是否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以及追溯征收、退税、对新出口经营者征税的决定不服的,或者对依照本条例第5章作出的复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反倾销条例》对不履行反倾销法定职责的行为,如国务院主管部门不履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法定职责,中止或者终结反倾销调查等行为能否进行司法审查,并无规定。但对行政机关的不作为获得司法救助是世界各国的通例,因此亦应允许对此类行为的司法审查。我国法院享有的司法审查权当然是固有的司法审查权,其范围具有广泛性。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合法性审查的规定是广义的,法院对行政案件不仅要进行程序审、法律审,而且包括事实审。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条,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及其他有关反倾销的法律、行政法规,参照国务院部门规章,对被诉反倾销行政行为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进行合法性审查。

因此,《反倾销条例》虽未对司法审查的程度做出规定,法院在审查上述行政行为或不作为时,审查范围仍应包括事实、程序和法律问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从7个方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主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职权;是否滥用职权;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是否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法院对国务院主管机关的行政决定就事实、法律和程序等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合法性审查,并做出最后的裁决。当然,法院在行使司法审查权时存在司法自限,体现着司法对

行政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尊重,但该限制必须统一到法律规定上来。此外,司法审查作为一种复审程序,其与行政程序之间具有延续性。

4、法律适用

反倾销司法审查的法律适用与整个司法审查的法律适用一样具有复杂性。

(1)国际条约、协定、规则不能在国内直接适用。当事人不能直接援引它们主张诉权,个人和企业也不能直接将它们作为裁判依据。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规则必须经过全国人大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内法才能适用。反倾销司法审查适用的法律也是如此。

(2)透明原则对法律适用的影响。根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各成员方一切影响贸易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均须及时公布,非正式公布,不得实施。因此,法院在反倾销司法审查中适用的法律只能是按照法定程序对外公布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3)同一解释原则与国际规则、条约、协定的间接适用。法院不能直接援引国际条约规定,但可以衡量发生争论的行为甚至国内法律(解释)是否与条约相符,以此做出法律适用上的判断。在反倾销国际规则不能直接适用的情况下,仍可借鉴同一解释原则,对其进行必要的间接适用。当然,在《反倾销条例》具体规定非常明确,不存在多种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即使其与国际条约不一致,也必须遵守。

5、管辖法院

关于反倾销案件的管辖法院,根据2003年1月1曰起施行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我国目前的反倾销案件由被告所在地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或被告所在地高级人民法院管辖。但从长远看,我国今后应设立专门法院或国际贸易法庭对反倾销案件进行审理,以保证对外贸易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四、结语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许多产业正处于建立、发展或完善阶段,这些产业能否在不断开放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上立足,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而随着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和外国对中国的歧视性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频繁,中国经济发展的压力也日益加重。在这种情形下,就要通过反倾销法律来制裁进口产品低价倾销和应对国外的贸易保护。

中国已经正式成为WTO成员,在WTO框架及其基本原则要求下,所有成员国的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一减再减,贸易自由化及透明性日益增强。反倾销制度作为WTO允许并承认的一项基本制度,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保护国内市场的一项重要而且有效的方法,那么中国也同样有权利和义务在WTO的反倾销

法律框架体系内完善中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和保护中国的相关国内产业。

中国的反倾销法律从无到有经历了较短的时间,但对其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参照WTO的反倾销立法来不断改进,还要深入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立法,并积极借鉴其先进的立法经验,使中国的反倾销法无论在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相当完善,这才能给反倾销法律的实践提供一个基本条件。

在反倾销法律实践的同时,中国应当积累并总结经验,以此不断完善反倾销法律体制,是其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达到反倾销法律“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熊思浩著:《反倾销案例—惊心动魄的国际贸易烽火》,经济日报出版社

李文玺著:《世贸组织/关贸总协定反倾销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孙立文著:WTO《反倾销协议》改革——政策和法律分析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我国当前周边形势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台海问题,南海争端,中印边界争端,朝鲜半岛问题等,一直都是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其中,美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本次论文我就对中国的周边地区形势进行简要分析。 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在我国周边地区,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主要针对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形势下的中国

我们看世界世界看中国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此前我一直在关注G20峰会,总想看看到底中国是不是这次峰会的主导!前几天看《环球时报》,上面写道:G20=G2。起初,我还未真正理解这个所谓“等式”的含义,在我对数字的意识里,20永远不可能与2划等号,但恰恰相反,现在的格局就是20=2。要说此次的峰会是20国参加,还不如说是中美两国“协同”其他国家开会。领导给下属开会,还能说是G20吗? 中国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是此前的G8,都是欧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种富人玩意。尤其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美国,二是欧盟,三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尽管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但这种阶段不会持续太久,能源问题终究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自苏联解体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后,美国对外战略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

智慧树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XX

智慧树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XX 深刻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一 方良药,下面跟大家分享几篇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年了,通过这两年的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 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的课不多,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蒋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 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

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当前形势与政策 的几个实例

国际形势的分析的几个实例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 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 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前形势下的中国

我们瞧世界世界瞧中国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此前我一直在关注G20峰会,总想瞧瞧到底中国就是不就是这次峰会的主导!前几天瞧《环球时报》,上面写道:G20=G2。起初,我还未真正理解这个所谓“等式”的含义,在我对数字的意识里,20永远不可能与2划等号,但恰恰相反,现在的格局就就是20=2。要说此次的峰会就是20国参加,还不如说就是中美两国“协同”其她国家开会。领导给下属开会,还能说就是G20不? 中国的发展就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论G20还就是此前的G8,都就是欧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种富人玩意。尤其就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强权政治中的欧美势力,因此,G8在新兴国家中一直没有强大的支持力。欧美出于两方面利益考虑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举可以令新兴国家消声,但势估不到G20却令美国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动摇。纵观G20,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一就是美国,二就是欧盟,三就是以中国牵头的“金砖四国”。因为有了“金砖四国”加入,才令世界趋向“一超多强”的局面。 当然,靠这些还不够真正与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还要考虑当今的国际局势!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与平、缓与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与,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与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与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与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与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与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与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她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尽管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处于低迷状态,但这种阶段不会持续太久,能源问题终究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石油价格的变化,相当程度上就是由于国际冲突与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与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与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与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与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仍就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与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自苏联解体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后,美国对外战略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一,美为其世界霸权谋求制度与法律保障、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美国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同名42661)

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理论学习》 2012年10期 11-17 【2】吴思远.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3】张立群.我国宏观经济刑事特点及政策分析《阅江学刊》 2012年10月第5期 5-13

形势与政策(国内外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 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随着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我国周边国家谋求稳定,增加合作,促进发展.我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们的邻国比较多,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多这使得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发展更加复杂。 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 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条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 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 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 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 视以久的土地。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 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至今 余波未过。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 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进口需求滑落,这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世界各类经济组织、经济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 正在迅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 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就为包括 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并获取比较利益,提供了 一定的机遇。 说起日们中国人都很气愤.日本对华关系一直都在跟着美国跑.他对我们潜在威 胁正在不断上升. 今年3月,日本地整合核泄露使得原本步履维艰的日本经济雪上加 霜,面对日本经济的衰落,现在非常需要一个地区性经济大国出来取代日本填补亚 洲龙头地位的空缺,带领亚洲经济走出危机。我国恰恰可以担当起这一角色。实际上,随着我国和日本在经济地位上转换,中国已经在朝着成为亚洲经济主导力量的方向发展。美和欧盟都需要并支持中国经济保持增长,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供动力。中国 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曾一度使西方国家感到实实在在的威胁,西方政界和学术界也多 次评价过从技术转移以及贸易机会上来限制这种增长的可行性。现在,况已经起了变化。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国家,都从盼望转为担心中国经济出现偏差。因此,我国今 后经济发展在与外部发生的种种关系上,来自欧美国家的支持将多于阻挠,积极因素 将大于消极因素。 俄罗斯是一个大国,但是它目前的国土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是从我们的国土中 分割出去的.因此,俄罗斯对我国的侵害是仅次于日本的.尽管现在中俄关系有了很大 改善,但我们还是不能放松对俄罗斯的警惕 ,因为俄罗斯的民族扩张主义根深蒂固,它

形势与政策(论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时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各国观点不一,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支持中国不断发展的国家,也有畏惧中国发展的国家。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出于不断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级化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这种美国一级化得国际格局逐渐出现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级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和平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做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各方面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的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一批发展中国家加快崛起,推动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我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我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改革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挑战。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增大的事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当前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冯 芹)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班级:室内一班姓名:冯芹学号:35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

当今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 中国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周边的安全问题,抑或是国内的经济形势,都出于问题多发的状态。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转型阶段,新旧领导人的换班也是刚刚落下帷幕,新一届的政府将如何去保证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向共产主义迈进,如何去维护国家的主权,维稳国家周边的安全,还是需要时间的考验! 2013年的两会,万众瞩目,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中国,中国领导人新旧替换,政策会发生变动,又会有何种变化,都是一个未知数。 这次的两会,有五个重要的部分:一是党的十八大,这次“两会”是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将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二是换届,这次“两会”是一次国家政权机构和全国政协组织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要依法依章程行使选举权;三是廉政新风,这次“两会”是在中共中央作出规定倡导节俭之风背景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承担起民主监督的责任;四是改革,这次“两会”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两会”,代表委员将行使职权审议讨论改革方案;五是经济形势,这次“两会”是在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召开的“两会”,代表委员将审议讨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各项政策。 每次领导人换届,都将会有一个新的理念,新的风格,但是不变的必将还是我过对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近年来国家周

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问题屡受威胁,在台湾问题还没解决的情况下,以钓鱼岛事件和南海事件尤为突出。日本以及东南亚倚仗美帝之势,无限试探我过底线,向我过叫嚣。美帝也因为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而惧怕中国成为后起之秀,影响它在国际社会上的霸权,频繁散布中国威胁论一说,鼓动我过周边国家与我国进行领土冲突。中国一直理性对待,坚持贯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对外争端的法则基准,进行警告以及宣示主权。 国内的爱国人士亦掀起了浓浓的爱国热潮,经济虽未有大的波动,但是也阻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与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仍需以发展经济委国家事务中的重中之重。用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来讲,凡事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作为评判标准。以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不能与任何一个国家发生冲突,也不值得去发生冲突,中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在国际社会上日渐重要的地位,日后会不战而胜。这或许就是现在政府容忍的原因所在吧? 在国际形势的严峻,我国海上力量较为薄弱,领土争端不断的事态下,促进了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发展。 中国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军事实力不断快速发展,新型武器的投入使用,我过军队体系复杂而又庞大。在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2016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模板

《形势与政策》论文 学号:1503140214 班级:机电1521 任课教师:张彬 时间:2016年6月4日星期六 2016中国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 内容提要: 关键词:世界经济环境,经济、2016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日前提醒,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令人失望且不平稳”。世界银行也预测,面对多项周期性和结构性不利因素,全球经济增速在2016—2017年将只有“小幅度改善” 总体判断复苏乏力态势难改 2016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复苏乏力态势。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和长期增长率不高现象并存,新兴经济体总体增长率下滑趋势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方向不一致,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外汇与金融市场动荡,地缘政治变化和自然灾变等,都可能对世界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干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预计2016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可能仅为3.0%左右。 全球物价形势也将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总需求不足,是2015年主要国家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大宗商品价格在2016年仍将低位震荡,总体来看可能只有小幅度上行,难以推动全球物价水平上涨。美联储加息不仅抑制本国需求扩张,而且将降低欧元区、日本和其他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放缓局面仍将持续,经济金融风险加大还将进一步抑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扩张。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还有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当然,巴西和俄罗斯等少部分新兴经济体处于物价高涨和GDP负增长并存的滞胀阶段,这些国家需要付出较大代价调整,较长时间后才能恢复到物价和经济增长同时稳定的局面。 全球贸易低增长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曾于2010年—2011年间恢复到20%左右。2012年开始,世界货物出口增长率急剧下跌,2012年—2014年间,基本保持在3%左右。2015年全球贸易低迷状况进一步恶化,全球货物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全球贸易低迷主要因为全球需求不旺、世界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制造业转向主要依靠服务业,全球价值链扩张趋势放慢,国际贸易谈判进展缓慢。这几个因素在2016年仍将继续抑制国际贸易增长。全球贸易增长持续低迷,将提高贸易保护和竞争性汇率贬值的风险。同时,也应看到,在全球贸易增长下降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增长趋势可能得到加强。需要强调的是,美国等12个国家签署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意味着区域贸易谈判和新型国际贸易规则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不过,由于该协定最早于2017年生效,它对2016年全球贸易增长的正面效果极其有限。 国际直接投资将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将更为活跃。国际直接投资至今没有恢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的高峰。2015年全球并购活动开始增加,国际直接投资有企稳趋势。2016年国际直接投资仍将继续稳定增长,但难有大幅扩张。与此同时,跨境资本流

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改革促调整,以调整促发展。 稳中有进 GDP一季度7.7%,二季度7.5%。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6%,延续了自2011年来的放缓态势。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是我国潜在生产率下降的客观反映,也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有关。同时,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 稳中求优 “平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基调,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速度总体上还是合适的,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速度增长并不低。中国经济增速步入筑底、平稳增长的新区间,正寻找新的平衡。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拥有充沛动力和巨大回旋空间,这是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对对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信心。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依然存在,关键是要通过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和城镇化潜力。

稳中亦有忧。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蕴含的隐患和风险需充分重视:经济放缓压力之下,产能过剩等“顽疾”当前越发突出;而地方债务风险、影子银行等隐患也在积累;财政收入下滑比较明显。中国在坚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转型期。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失时机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化解风险、进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调结构看似是做减法,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加法。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越早越主动,越晚越剧烈。 稳中有为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单纯的政策刺激只能解燃眉之急,唯有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才是长远之策。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条主线。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创造有效空间和条件,调结构能够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两者相辅相成;而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