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知识点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复习知识点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绝大多数元素与其他种类的元素可组成化合物,相同的几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O和CO2、H2O和H2O2等。

2、元素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如金属铁中的铁元素。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如Fe2O3中的铁元素。

3、元素的化合价

(1)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化合价,金属元素只有0价和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可以有0价、正价或负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Al)

3/S、Cl2、He、Ar)

H2CO3、H3PO4)

3、NH3.H2O)

2CO3

物质3

2、SO

3、CO2

2O、CaO

、BeO

不成盐氧化物 CO、NO

过氧化物 Na2O2、H2O2

NaCl溶液、CuSO4溶液)

悬浊液(如:泥水、石灰浆)

乳浊液(如:油水、油漆)

胶体(如:烟云雾、三角洲、Fe(OH)3胶体、淀粉溶液、有机玻璃、烟

水晶等)

【相关定义】

(1)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判断酸性氧化物时,看面相,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例外的见注意部

分)

(2)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判断碱性氧化物时,也看面相,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例外的见注意部

分)

(3)两性氧化物:既能和酸又能和碱反应的氧化物。(记住Al2O3这个例子)

(4)不成盐氧化物:不能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的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

物。(记住CO、NO、NO2这几个例子)

(5)过氧化物:含有过氧根O22-的化合物。(记住H2O2、Na2O2这两个例子)

(6)酸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氢离子,阴离子全

部为酸根离子的盐。

(7)碱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除酸根离子外还有氢氧根离子,阳离子全部为金属

离子(或NH4+)的盐。

(8)正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只有酸根离子的

盐。

注意:本部分,做题技巧为记反例。如:

(1)碱性氧化物全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酸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氧化物、Na2O2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但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

CO、NO不成盐氧化物,NO2属于成盐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2、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1)金属单质通性

非金属金属+非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化合反应)

金属酸活泼金属+酸=盐+H2↑(置换反应,金属的活动性要在H之前)

3条盐金属1+盐1=金属2+盐2(置换反应,要求金属1活动性在金属2前)(2)非金属单质通性

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化合物(化合反应)

非金属金属非金属+金属=金属化合物(化合反应)

(3)酸通性

碱酸+碱=盐+H2O (中和反应)

碱性氧化物酸+碱性氧化物=盐+H2O (复分解反应)

酸活泼金属酸+活泼金属=盐+H2↑ (置换反应)

5条盐酸1+盐1=酸2+盐2 (复分解反应)

指示剂酸+指示剂会变色(如:石蕊遇酸变红,酚酞遇酸不变色)

(4)碱通性

酸碱+酸=盐+H2O (中和反应)

酸性氧化物碱+酸性氧化物=盐+H2O (复分解反应)

4条盐碱1+盐1=碱2+盐2 (复分解反应)

指示剂碱+指示剂会变色(如:石蕊遇碱变蓝,酚酞遇碱变红)

(5)盐通性

酸盐1+酸1=盐2+酸2 (复分解反应)

盐碱盐1+碱1=盐2+碱2 (复分解反应)

4条盐盐1+盐2=盐3+盐4 (复分解反应)

金属盐1+ 金属1 =盐2+金属2 (置换反应要求金属1的活动性比金属2强)

(6)酸性氧化物通性

碱酸性氧化物+碱=盐+H2O(复分解反应)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化合反应)

3条 H2O 酸性氧化物+H2O=酸(化合反应)

(7)碱性氧化物通性

酸碱性氧化物+酸=盐+H2O(复分解反应)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盐(化合反应)

3条 H2O 碱性氧化物+H2O=碱(化合反应)

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混合物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三者本质区别为:分散之微粒直径大小)

1、胶体分类

(1)按分散剂状态分

气溶胶(如:烟、云、雾、清晨或傍晚的光束)固溶胶(如: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液溶胶(如:Fe(OH)3胶体、淀粉溶液、硅酸胶体等)

(2)按分散质的构成微粒分

粒子胶体:多个微粒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一个大分子的直径就在1nm~100nm之间(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

定义: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通路。

产生原因:胶粒对可见光发生光的散射。

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清晨的光束或傍晚的霞光也属于丁达尔现象。

(2)聚沉(仅用于液溶胶)

定义:使胶体微粒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

方法:入可溶性酸、碱、盐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加热或搅拌

应用:向豆浆中加入CaSO4,使蛋白质聚沉,制得豆腐。

(3)电泳定义: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中的微粒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应用:高压除尘,电泳电镀等。

【注意】不是所有的胶体都能发生电泳,如淀粉胶体中的胶粒不带点,不能发生电泳(4)渗析

定义:用半透膜把胶体中的小分子或离子分离除去的方法叫渗析。

原理: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离子能透过半透膜。

应用:膜分离,提纯、精制胶体

3、制备

原理:FeCl3 + 3H2O =加热= Fe(OH)3(胶体) + 3HCl

制备方法:用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1 mol·L-1 FeCl3溶液,加热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

【注意】不能搅拌;加热时间不能过长,当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时停止加热。都是防止聚沉。

三种混合物的区别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

悬浊液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

<1nm 1nm ~ 100nm >100nm

分散质粒子结

构分子、离子大量分子的集

合体或大分子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

固体小颗粒

大量分子聚集

成的液体小液

特点均一、透明多数均一、透

明、较稳定不均一、不透明、

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

透明久置分层

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

能不能不能

实例食盐水、蔗

糖溶液Fe(OH)3胶体、

淀粉溶液

泥水、石灰乳油漆

第2节电解质

一、电解质及其电离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中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5种主要类别:酸、碱、盐、金属氧化物、H2O

(2)非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3种主要类别:大部分的有机物(例外如:醋酸属于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NH3

2、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实质: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2)电离定义: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融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3)酸、碱、盐定义及电离条件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酸只有溶于水时发生电离(即能导电),晶体或熔融态时都以分子形式存在,

不导电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强碱在溶于水或熔融时均能发生电离(即能导电),固体状态虽然以离子形态

存在,但由于静电作用,不能自由移动,不导电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在溶于水或熔融时均能发生电离(即能导电),固体状态虽然以离子形态存

在,但由于静电作用,不能自由移动,不导电

(4)电离方程式

定义:表示电解质发生电离的方程式(注意:强电解质中间用“=”,弱电解质

中间用“”)

硫酸:H2SO4=2H++SO42-

醋酸:CH3COOH CH3COO- + H+

氢氧化钾:KOH=K++OH-氢氧化钙:Ca(OH)2=Ca2++2OH-

氢氧化钡:Ba(OH)2=Ba2++2OH-氢氧化铝:Al(OH)3Al3++3OH-

一水合氨:NH3.H2O NH4++OH-

氯化钡:BaCl2=Ba2++2Cl -硫酸铁:Fe2(SO4)3=2Fe3++3SO42-

碳酸氢钙:Ca(HCO3)2=Ca2++2HCO3-

硫酸氢钾:KHSO4=K++H++SO42-水:H2O H++OH-

(5)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4种主要类别:强酸(6大强酸 HCl、H2SO4、HNO3、HClO4、HBr、HI)、强碱(4大强碱:KOH、Ca(OH)2、NaOH、Ba(OH)2)、大部分盐(除了(CH3COO)2Pb、HgCl2等属于弱电解质)

②弱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3种主要类别:弱酸(如:CH3COOH、H2CO3、H2SO3等)、弱碱(如:NH3.H2O、Al(OH)3、Fe(OH)3等)、H2O

【跟踪训练】

下列物质中(1)NaCl晶体 (2)BaSO4 (3)熔融K2SO4 (4)Na2CO3溶液 (5)CH3COONH4

(6)CH3COOH (7)液态氯化氢 (8)盐酸 (9)硫酸 (10)NaOH溶液 (11) NH3 . H2O (12)Al(OH)3 (13)Ca(OH)2 (14)酒精 ( 15)蔗糖 (16)CO2 (17)CaO (18) 铁 (19)石

墨 (20)汞(Hg) (21) 水 (22)Cl2

请将序号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处

其中能导电的物质有:(3) (4) (8) (10) (18) (19) (20)(21)

属于电解质的是:(1) (2) (3) (5) (6) (7) (9) (11) (12) (13) (17) (21)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14) (15) (16)

属于强电解质的是:(1) (2) (3) (5) (7) (9) (13) (17)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6) (11) (12) (21)

【习题小结】

导电的物质有2类:1、金属单质和石墨2、溶于水或熔融态的电解质

判断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做题步骤:1、排除单质和混合物2、看分类

电解质5类:酸、碱、盐、某些金属氧化物、H2O

非电解质3类:大部分有机物(醋酸属于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NH3

强电解质4类:强酸(H2SO4、HNO3、HCl、HClO4、HBr、HI)、强碱(KOH、Ca(OH2、NaOH、Ba(OH)2)大部分的盐((CH3COO)2Pb、HgCl2等除外)、某些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3类:弱酸(如:CH3COOH、H2CO3等弱碱(如Al(OH)3、NH3.H2O等)、H2O

【拓展延伸】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因素:

1、离子浓度(如:同T、P下,100mol/LHCl比1mol/LHCl导电能力强)

2、离子所带电荷数(如同T、P下,1mol/LH2SO4比1mol/LHCl导电能力强)

注:导电能力强弱与是否为强电解质没有直接关系(如同T、P下,100mol/LCH3COOH可能比0.01mol/LHCl导电能力强)

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1、离子反应

定义: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注意:固体+固体,固体+气体,气体+气体,浓H2SO4+固体或气体等都不能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常见类型:水溶液中的1)复分解反应2)置换反应3)某些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即沉淀)如:BaSO4、CaCO3、AgCl等

(2)生成易挥发性物质(即气体)如:H2、CO2等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如:CH3COOH、NH3.H2O、H2O等

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降低

2、离子方程式

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反应前后无变化的离子不写入其中)

书写步骤:

一写——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方程式的配平问题

二拆——将可溶性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可溶性强电解质:即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三删——删去不参与反应的离子和能约去的系数;

四查——电荷守恒,原子守恒。

【盐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不溶钡和铅,

碳酸只溶钾钠铵,钾钙钠钡碱可溶,六大强酸皆易溶。

对微溶物的处理(如:Ca(OH)2、CaSO4、Ag2SO4、MgCO 3等):

(1)作为反应物:澄清状态拆;浑浊状态或为糊状物:不拆

(2)作为生成物:均不拆

3、离子检验

(1)Cl-检验:加入AgNO3有白色沉淀,且再滴加HNO3沉淀不溶解

(2)SO 42-检验:加入HCl没有现象,再加BaCl2或Ba(NO3)2出现白色沉淀

4、离子共存

(1)离子不能共存的4种情况

①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AgCl、CaSO4等)

②生成易挥发性物质(如:CO2、H2等)

生成弱电解质(如:H2O、CH3COOH、NH3.H2O等)

④离子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2++H++NO-三者不共存)

(2)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溶液的酸性、碱性和离子的颜色

①无色溶液不能有:Cu2+(蓝色)、Fe3+(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红色)

②酸性溶液(即大量存在H+)

3碱性溶液(即大量存在OH-)

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化合价是否变化,将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不变的反应)

【知识拓展】各元素常用化合价

金属元素易判断,只有0和正价态,以下是个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常用价态

+1:Li+、Na+、K+、Ag+ +2:Mg2+、Ca2+、Ba2+、Zn2+ +3:Al3+

变价金属:Fe2+/Fe3+;Cu2+/Cu+

非金属元素价态多,0价、正价、负价都可能有,以下是非金属的常用价态

H+(除金属氢化物中为-1价,如:NaH、CaH2等)

O2-(除过氧化物中为-1价,如:Na2O2、H2O2,OF2中为+2)

C、Si:-4 ~ +4 N、P:-3 ~ +5 S:-2 ~ +6 Cl、Br、I:-1 ~ +7

F化合物中只有-1价

1、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应

2、与四大基本反映类型的关系

①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都是或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有些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

③有些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的一定是

④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不是(都是或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定义: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定义: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某种或某些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关系: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必然同时包含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两者相互依存于同一个反应体系之中。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表现:化合价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电子转移总数=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总数2、双线桥和单线桥法

双线桥法: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一线桥来表示同一元素电子得失的方法

步骤:一标变价:标出方程式中化合价变化的元素

二画线桥: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用一条线连接化合价变化的同一元素,箭头指向生成物

三注得失:用a*b e-的形式表示出得失电子总数(a为变价原子数目,b为每个原子化合价升高或降低的数目)

单线侨法:在反应物中用线桥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方法

步骤:线桥只在反应物中标出,箭头指向得电子元素(即化合价降低元素),只标明电子转移总数

【注意】电子转移总数=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不要误认为是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定义

氧化剂:所含某种元素化合价降低(升高或降低)的反应物(反应物或生成物)

还原剂:所含某种元素化合价升高(升高或降低)的反应物(反应物或生成物)

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

还原产物:氧化剂剂被还原对应的产物称还原产物。(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

氧化产物:还原剂剂被氧化对应的产物称氧化产物。(氧化产物具氧化性)

【知识整合】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具有氧化性)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具有还原性)做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口诀: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恰相反。

2、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元素处于最高价,化合价只能降低(升高或降低),只具有氧化性(氧化性或还原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化合价只能升高(升高或降低),只具有还原性(氧化性或还原性)元素处于最中间价,化合价既能降低又能升高(高或降低),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氧化性或还原性)

3、常用的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

强氧化剂(化合价降低)(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O2、Cl2等。

(2)含有较高价态元素的含氧酸,如HNO3、浓H2SO4等。

(3)含有较高价态元素的盐,如KMnO4、KClO3、FeCl3等。

强还原剂(化合价升高)

(1)活泼的金属单质,如Na、Mg等。(2)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等。

(3)含有较低价态元素的氧化物和盐,如CO、SO2、KI、Na2SO3、FeSO4

4、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方法

(1)根据活动性顺序金属单质只具有还原性(化合价只能升高)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从左往右,金属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2+ Na+ Mg2+ Al3+ Zn2+ Fe2+ Sn2+ Pb2+ (H) Cu2+ Hg2+ (Fe3+)Ag+

(从左往右,金属相应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3)根据反应结果判断(产物的价态)

同一物质,在相同条件下,被不同氧化剂氧化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则,氧化性:Cl2>S

三、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一)存在:铁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排第四(前四位分别为

界中主要以化合态态存在,只有在陨石中以游离态存在。

(二)物理性质:纯净的铁是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熔沸点较高,有良好的延

和导热性,导电性比铜、铝差,能被磁铁吸引。

(三)金属铁的化学性质

金属单质能与:非金属单质、酸、盐反应

1、与非金属单质

Fe与Cl2 Fe+3Cl2=点燃=2FeCl3 Fe与S Fe+S=加热=FeS

Fe与O2 3Fe+2O2=点燃=Fe3O4

2、与酸

Fe与HCl、稀H2SO4等

与HCl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HCl=FeCl2+H2↑ 离子反应方程式 Fe+2H+=Fe2++H2↑

与稀H2SO4化学反应方程式Fe+H2SO4=FeSO4+H2↑ 离子反应方程式Fe+2H+=Fe2++H2↑

3、与盐溶液

与CuSO4溶液化学反应方程式Fe+CuSO4=FeSO4+Cu 离子反应方程式Fe+Cu2+=Fe2++Cu

与FeCl3溶液化学反应方程式Fe+2FeCl3=3FeCl2 离子反应方程式Fe+2Fe3+=3Fe2+

(四)铁的氧化物(五)铁的氢氧化物

1、Fe :处于最低价,只具有还原性性

2+ 加弱氧化剂

Fe 与HCl\稀H

2SO 4 Fe+2HCl=FeCl 2

+H 2↑ Fe+H 2

SO 4=FeSO 4+H

2↑ Fe 与CuSO 4 Fe+CuSO 4=FeSO 4+Cu 3+ 加强氧化剂

Fe 与Cl 2 2Fe+3Cl 2=点燃=2FeCl 3 Fe 与Br 2 2Fe+3Br 2=加热=2FeBr 3 2、Fe 3+:处于最高价,只具有氧化性性 Fe 3+2+ 加弱还原剂 FeCl 3与Fe 2FeCl 3+Fe=3FeCl 2

FeCl 3与Cu 2FeCl 3+Cu=2FeCl 2+CuCl 2 Fe 3+

加强还原剂

Fe 2O 3与C Fe 2O 3+3C=高温=2Fe+3CO↑ Fe 2O 3与CO Fe 2O 3+3CO=高温=2Fe+3CO 2 Fe 2O 3与H 2 Fe 2O 3+3H 2=高温=2Fe+3H 2O

3、Fe 2+处于中间价,即有氧化性性,又有还原性性 Fe 2+

3+

加强氧化剂

FeCl 2溶液与氯水2FeCl 2+Cl 2=2FeCl 3 FeO 与O 2 4FeO+O 2=高温=2Fe 2O 3 Fe 加还原剂

FeO 与C FeO+C=高温=Fe+CO↑

FeO 与CO FeO+CO=高温=Fe+CO 2 FeO 与H 2 FeO+H 2=高温=Fe+H 2O

(七)Fe 3+与Fe 2+离子的检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整理(自动保存的)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探※※对雅尔塔会议的评价 积极影响: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消极影响: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第二次世 界大战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二战的进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影响和历史启迪。 (1 )原因:①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而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是非正义的,历史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法西斯势力可以得逞一时,但最终难逃彻底覆灭的命运;②维护世界和平,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义事业和力量必胜;③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 国之间相互配合,互相支援,反法西斯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力量,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保卫和平,制止战争。 (2 )影响: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 义,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客观上推动了科学 技术的迅速发展。 (3)历史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可重演;人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社

会前进的推动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

(1)爆发的根本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国之间的争霸斗争,进而引起了世界大战。 (2 )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存在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一战中有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二战中有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发法西斯集团。 (3)在影响方面,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灾难;两次世界大战都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地位;两次世界大战都促进了 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一战中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二战后苏联 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而且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次世界大战后,都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4,美国、德国和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1)不同方式: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美国政府加强对国家的干预与指导,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德、日:法西斯专政,德、日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相关的民用工业,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对外则加紧侵略扩张转嫁危机。 (2)影响: ①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保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 保留了重要的力量,为世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②德、日走上了法西斯侵略道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5,结合当今国际冲突和战争,谈谈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各国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政治互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争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均衡发展,减少贫困, 消除战争根源。

上课实用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知识点概要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世界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每一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绝大多数元素与其他种类的元素可组成化合物,相同的几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O和CO2、H2O和H2O2等。 2、元素的存在形态 (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如金属铁中的铁元素。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如Fe2O3中的铁元素。 3、元素的化合价 (1)一种元素可以有多种化合价,金属元素只有0价和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可以有0价、正价或负价。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0。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 、Cl2、He、Ar) H2CO3、H3PO4) 、NH3.H2O) 3 物质 2 、SO3、CO2 2 O、CaO 、BeO CO、NO 3 胶体、淀粉溶液、有机玻璃、烟水晶等) 【相关定义】 (1)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不能跟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判断酸性氧化物时,看面相,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例外的见注意部分) (2)碱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不能跟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判断碱性氧化物时,也看面相,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例外的见注意部分) (3)两性氧化物:既能和酸又能和碱反应的氧化物。(只需要记住Al2O3这个例子) (4)不成盐氧化物:不能与酸或碱反应生成相应价态的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只 需要记住CO、NO、NO2这几个例子) (5)过氧化物:含有过氧根O22-的化合物。(只需要记住H2O2、Na2O2这两个例子) (6)酸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NH4+)外,还有氢离子,阴离子全部为酸根 离子的盐。 (7)碱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除酸根离子外还有氢氧根离子,阳离子全部为金属离子(或 NH4+)的盐。 (8)正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只有金属离子(或NH4+),阴离子只有酸根离子的盐。 注意:本部分,做题技巧为记反例。如: (1)碱性氧化物全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酸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氧化物、Na2O2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大多数是非金属氧化物,但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不 成盐氧化物,NO2属于成盐氧化物但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2、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1)金属单质通性 金属+非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化合反应) 金属+酸=盐+H2↑(置换反应,金属的活动性要在H之前) 3条1+盐1=金属2+盐2(置换反应,要求金属1活动性在金属2之前) (2 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化合物(化合反应) 非金属金属非金属+金属=金属化合物(化合反应) (3)酸通性 酸+碱=盐+H2O (中和反应) 酸+碱性氧化物=盐+H2O (复分解反应) 酸酸+活泼金属=盐+H2↑(置换反应) 5酸1+盐1=酸2+盐2 (复分解反应) +指示剂会变色(如:石蕊遇酸变红,酚酞遇酸不变色) (4)碱通性 碱+酸=盐+H2O (中和反应) 碱+酸性氧化物=盐+H2O (复分解反应) 4碱1+盐1=碱2+盐2(复分解反应) 碱+指示剂会变色(如:石蕊遇碱变蓝,酚酞遇碱变红) (5)盐通性 盐1+酸1=盐2+酸2 (复分解反应) 盐1+碱1=盐2+碱2 (复分解反应) 4盐1+盐2=盐3+盐4(复分解反应) 盐1+ 金属1 =盐2+金属2 (置换反应,要求金属1的活动性比金属2强)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体系隐含的复杂矛盾理解其必不能持久的必然性。 5、掌握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公约的内容和作用。理清英,法,美,日之间的关系。 6、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7、大危机下美德不同选择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历史传统,外交,个人因素。) 8、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特点,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理论意义。) 9、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法西斯上台的不同点。 10、三十年代后期世界形势的特点。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活动和影响。 11、慕尼黑阴谋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理解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表现,影响。 1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盟建立后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大战后期召开的会议的内容。

九下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

九下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和练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的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5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进攻。10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二战的转折: 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1944年6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1945年2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波斯坦会晤: 时间:1945年7月 会晤国:美、英、苏 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高考历史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知识点整理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知识点整理 2016高考复习历史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掌握,以下是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知识点,请大家阅读。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 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 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 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 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 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 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 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 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 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主;但注意其三个积极意义)?通过分析该 1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选择题专项训练试题(无答案)知识分享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选择题专项训练试题(无答案)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选择题专项训练题 1.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 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2.下列对右图漫画的解读,错误的是() A.英国积极推行绥靖政策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C.漫画作者站在反法西斯的正义立场 D.世界进步力量联合打击法西斯势力 3.1941年罗斯福宣布“美国决心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全力援助苏联”。同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了在短期内向苏联提供援助的议定书。上述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A.苏德战争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雅尔塔会议召开 4.在宣言上签字时,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 A.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C.美国开始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该同盟建立的标志是() A.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6.图片是凝固的历史,观察下图,①处填()

A.诺曼底登陆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德国突袭波兰 D.日本投降 7.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贺信中高度评价说:“(这次战役)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次战役是() A.诺曼底登陆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莫斯科保卫战 D.柏林战役 8.下列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国入侵波兰②太平洋战争爆发③诺曼底登陆④斯大林格勒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9.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历程。下面年代尺反映的是() A.美国南北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美苏全面冷战 10.小明同学制作了有关二战的知识卡片,其中内容违背史实的是()A.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 B.携手联盟: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D.二战结束:德国投降 11.1942年1月,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什么文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A.《凡尔赛条约》 B.《慕尼黑协定》 C.《联合国宪章》 D.《联合国家宣言》 12.1944年6月,美英盟军从英国出发,强渡英吉利海峡,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苏联两面夹击德国。此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 B.诺曼底登陆战 C.莫斯科保卫战 D.中途岛海战 13.法西斯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愤怒。为打败法西斯,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共同签署了() A.《九国公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14.2019年是二战全面爆发80周年,张华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进行了整理。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正确的表述是()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反应过程中不存在电子转移的是() A.Zn+2HCl===ZnCl2+H2↑ B.Ca(ClO)2+2HCl===CaCl2+2HClO C.Pb3O4+8HCl(浓)===3PbCl2+Cl2↑+4H2O D.3Cl2+6KOH(浓)5KCl+KClO3+3H2O 2.某种胶体在电泳时,它的胶粒向阳极移动。在这胶体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乙醇溶液、 ②氯化钠溶液、③硅酸胶体、④氢氧化铁胶体,不会发生聚沉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分散质粒子能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B.光线透过时能观察到光亮的通路 C.静置后既不分层,也无沉淀产生 D.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0-7~10-9m之间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气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B.1mol·L-1的硫酸钠溶液与1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不同 C.氢氧化铁胶体能导电,故氢氧化铁胶体是电解质 D.在相同条件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导电性强 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氧化钠固体与水反应:2O2-+2H2O===4OH- B.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CaCO3+2H+===Ca2++H2O+CO2↑ C.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OH-+H+===H2O D.醋酸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金属镁与稀盐酸反应:Mg+2HCl === Mg2++2Cl-+H2↑

B.氯化钡溶液与硫酸反应:Ba2++SO=== BaSO4↓ C.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Na2CO3+2H+=== 2Na++CO2↑+H2O D.盐酸与大理石反应:2H++CO===CO2↑+H2O 7.已知I-、Fe2+、SO2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Fe2+<H2O2<I-<SO2,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A.2Fe3++SO2+2H2O===2Fe2++SO+4H+ B.I2+SO2+2H2O===H2SO4+2HI C.H2O2+H2SO4===SO2↑+O2↑+2H2O D.2Fe3++H2O2===2Fe2++O2↑+2H+ 8.下列各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A.N2、NH3、NO2 B.NH3、N2O5、NO2 C.N2、N2O3、NH3 D.NH3、N2、N2O3 9.离子方程式BaCO3+2H+===Ba2++H2O+CO2↑中的H+不能代表的物质是() ①HCl ②H2SO4③HNO3④NaHSO4 A.①③ B.①④ C.① D.②④ 10.下列物质混合后,不会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A.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B.氯化钙溶液和稀硫酸 C.氯化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D.澄清的石灰水和稀盐酸 1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属于电解质,又能导电的是() A.氯化镁晶体 B.氯化钠溶液

最新常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最新常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常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鸦片战争开始的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马关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4、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威海卫战役。 5、《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洋务运动 7、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的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8、揭开维新变法(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公车上书 9、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geming 1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1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geming开始的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 1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事件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13、使中国geming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事件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是——南昌起义 16、长征结束的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7、日本局部侵华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 18、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2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21、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性事件是——1949年4月,南京解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章末测试)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章末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相对分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Zn 65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否电离 B.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其水溶液导电性的强弱 C.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D.常见的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都是强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弱电解质 2. (原创)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氧化物分类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石膏、氧气 B.醋酸、烧碱、明矾、干冰 C.NaHSO4、乙醇、CaCO3、水 D.硝酸、熟石灰、苛性钠、甲烷 3.下列各反应,能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 氢氧化铜与盐酸、氢氧化铜与醋酸 B. 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C. 氢氧化钡与稀硫酸、氢氧化钡与稀盐酸 D. 石灰石与稀硝酸、石灰石与稀盐酸 4.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5.(原创)吸进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这些活性氧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 杀手”。中国科学家尝试用Na 2SeO 3 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Na 2 SeO 3 的作用是() A.还原剂B.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6.(变式)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和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B.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2Ag++Cu=Cu2++2Ag C.碳酸钡跟醋酸反应:BaCO3+2H+Ba2++H2O+CO2↑ D.氧化铜与盐酸反应O2― +2H+===H2O 7. .(原创)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A.Al2(SO4)3=Al3++SO42- B.H2SO4===2H++SO42- C.Ba(OH)2=Ba2++(OH-)2 D.KOH=K++O2-+H+ 8. 原创)在给定的四种溶液中,加入以下各种离子,各离子能在原溶液中共存的是() A.所含溶质为NaHSO4的溶液:加入K+、CO32-、NO3-、Na+ B.滴加酚酞变红的溶液:加入SO42-、Cu2+、K+、Cl- C.含有大量SO42-的溶液:加入K+、Cu2+、Cl-、NO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 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 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 1.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直接原因: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策源地形成。 ③历史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 ④重要原因: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2. 战争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3.战争初期情况: (1)1939年.9月奇怪的战争——(英法坐视波兰灭亡) (2)1940年.5月,德国横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3)1940年.5月21日英法联军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 (4)1940年6月,法国败降 (5)1940年8月,德国进攻英国——不列颠空战,德国首次受挫。 4二战进一步扩大 德国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 5二战全面扩大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扩大,达到真正的世界 规模。 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时间:交战双方:作用: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夏苏军与德军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 是二战的重要转折。 中途岛战役1942年夏美军与日军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阿拉曼战役1943年春英军与德意军队是非洲战场的转折。 7.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 政治上:1942年1月1日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召开一系列会议。 军事上: (1)诺曼底登陆 时间:1944年6月6日 地点:法国 登陆者:英美盟军 作用: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苏军与美英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 (2)攻克柏林 时间:1945年 参与部队:苏军与西方盟军 结果: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作用:欧洲战争结束。 (3)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鲁教版高中化学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 (2)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若氯化钠分散在酒精中,形成的分散系是()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2.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A.FeCl3溶液B.2mol·L?1 NaOH的溶液 C.2mol·L?1 MgSO4的溶液D.2mol·L?1 H2SO4的溶液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稀硫酸是电解质 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和OH- C.硫酸在电流作用下在水中电离出H+和SO42- D.向醋酸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液的导电能力明显降低 4.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A.KOH与H2SO4;Ca(OH)2与CH3COOH B.BaCl2与Na2SO4;Ba(OH)2与H2SO4 C.Na2CO3与H2SO4;NaHCO3与HNO3 D.CaCO3与HNO3;CaCO3与HCl 5.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氨B.硫酸铵C.氯气D.醋酸 6.胃药“达喜”中含有碳酸镁(MgCO3),碳酸镁属于 A.酸B.碱C.盐D.氧化物 7.下列反应中,铁元素失去电子的是() A.FeS+2HCl=FeCl2+H2S↑B.Fe+H2SO4=FeSO4+H2↑ C.FeO+2HCl=FeCl2+H2O D.Fe2O3+3CO 高温 2Fe+3CO2 8.下列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高考英国史知识点整理(阶段、时间轴)

阶段模块 政治史 英国史知识点整理 事件 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英 工场手工 业时期 (16世纪 -18世纪 中叶)经济史 文化史 人物史 政治史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英荷战争 责任内阁制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圈地运动 成立“东印度公司” 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莎士比亚 蒙思想家霍布斯提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洛克牛顿三大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取得“七年战争” 勺胜利,最大的殖民帝国宪章运动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 世纪中 后)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一战后到 二战 (1917-1945) 二战后 的世界经济史 文化史 政治史 战争史 经济史 政治史 战争史 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1842年《南京条约》三元里 抗英 第一次工业革命 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工业诞生,工厂制。 瓦特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孙研制成功第一辆蒸汽机车 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浪 漫主义拜伦 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种起源》 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华体系,国联,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列颠之战、《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阿拉曼 战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一中国无线广播电台” 联合国成立 英国加入欧共体 中英关干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欧 盟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宅___________________ 联关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丘吉尔铁 墓演说国马歇尔计划 北约成立-----------------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讲元素与物质分类学案鲁科版

第1讲 元素与物质分类 【2021·备考】 最新考纲 素养落地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多角度、多层次对物质进行分类,运用物质分类的方法理解物质性质,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了解溶液与胶体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感。 考点一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知识梳理』 1.物质的组成 (1)元素与物质的组成 ①元素与核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如H 元素有1 H 、2 H 、3 H 3种原子,即3种核素。 ②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组成??? ??单 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③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3)同素异形体 ①概念: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②常见同素异形体:金刚石与石墨,O2与O3,白磷与红磷等。 ③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名师提示你 ①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 ②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盐酸属于混合物。 ③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如聚乙烯、淀粉等。 2.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 (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知识梳理】部编版九下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二战全面爆发标志: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的主要战场: 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 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5 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 年 6 月,德国向苏联进攻。10 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 年 1 月,美、英、苏、中等 26 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二战的转折: 1942 年 7 月至 1943 年 2 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 年 9 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雅尔塔会议: 时间地点:1945 年 2 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 3 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波斯坦会晤: 时间:1945 年 7 月 会晤国:美、英、苏 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德国投降: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二战胜利的规模及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课时wtt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2、建立物质的类别,认识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的原因。 3、学习物质分类的方法,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4、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关系。盐的通性及相互反应的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阅读课本31---32页,完成下列内容: 1.从本质上看, 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从数 量上看, 种元素组成了几千万种物质。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 , 元素以 的形式存 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 元素以 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 4.物质种类繁多的原因:①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 ,许多元素还可形成不同单 质,如 ;②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 ,相同元素还可形 成不同 由于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方式进行组合,所以为数 不多的元素能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总结: 元素组成 元素的存在形态 二、物质的分类 1、物质分类的依据 不同的分类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结果 单质 :由 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 :由 组成的纯净物

(1)根据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可分为和。 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 (2)根据组成特点和所具有的性质,把化合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如、。 碱性氧化物:,如、。 (3)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将化合物分为、 (4)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 (5)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将混合物分为、、 思考:CO是否是酸性氧化物?Na 2O 2 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练习: 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为-2、0、+4、+6,请说出分别对应这些价态硫元素的常见物质?这些物质分别属于那个类别? 2、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阅读课本34页活动探究,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总结: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分别可能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反应?将图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用线连起来。 金属非金属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碱酸 盐盐 巩固检测 1. 下列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 A.FeCl 3 B.CO 2 C.HCl D.CuCl 2 2. 关于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氢氧根 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C.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D.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高中历史二战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二战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二战爆发的原因 性规定,使战后德国民族主义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成为法西斯势力兴 起的土壤。战胜国之间也矛盾重重,意大利和日本不满已得利益,伺 机重新瓜分世界;美日之间的矛盾持续发展。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的矛盾。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二战的爆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经 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 争策源地。 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垄断资本对于利润的追 求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急夺世 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4.英法推行缓靖政策。二战前英法美推行的缓靖政策,助长了法西 斯的侵略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高中历史绥靖政策 1.“缓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以英法为代表的 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 己的既得利益;二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绥靖政策 的实质是:以牺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满足法西斯国家 的侵略欲望,尽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社会主义苏联,缓和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慕尼黑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是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 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地侵犯了捷克斯洛伐克的 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同时,这

个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高中历史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1.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使日本垄断资产 阶级向外谋求出路。 2.太平洋战争是日、美争夺以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 3.战争经济的需要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经济根源。日本的国力 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随着战争的持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把越来 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在中国战场上,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的 贸易禁运,对战略物资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打击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对美一战”的决心。 4.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胜利及攻势,客观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成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外部动因。 高中历史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二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对世界影响最为长远的一次战争, 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尤为重大。为了赢得战争,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 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潮流。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 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 爆发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 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 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各国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 承认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达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 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理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增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最新精选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第二十八篇

最新精选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第二十八 篇 第1题【单选题】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对美洲的征服拉开了序幕 B、1916年月2月,德、法双方在凡尔登展开血战 C、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规模开始扩大 D、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希特勒曾得意地说:“三个国家联合起来了,起初是欧洲轴心,现在是世界的大三角……”,他所说的轴心国集团的缔约国家是( ) A、德、意、奥 B、德、意、日 C、美、中、苏 D、德、俄、英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②诺曼底成功登陆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④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事件是( ) A、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实施 B、德军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C、德国突袭英伦三岛,狂轰滥炸 D、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解决战后重大问题而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 A、德黑兰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开罗会议 D、波茨坦会议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为使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之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九国公约》 D、《波茨坦公告》 【答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