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练习7(3课时)

练习7(3课时)

练习7(3课时)
练习7(3课时)

练习7

教学目标:

1、将象棋和语文融为一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2、学会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弄懂意思,积累语言

3、正确,美观地书写钢笔字、毛笔字

4、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学会善于排解心中的烦恼

教学重点、难点: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借助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读一段关于胡荣华的文字,进行词语训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借助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读一段关于胡荣华的文字,进行词语训练。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距今2000多年前,有一位十分有名的军事家,名叫韩信,然而屡建战功的他却被人陷害,关入了监牢。其中有一狱卒对韩信照顾有嘉,希望韩信可以教他军事战略。韩信给了他一套棋,说只要钻研好这套棋就能百战不殆。可惜狱卒整日研究,没什么心得,反倒是把这套棋用于娱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棋就成了家喻户晓的“象棋”。

2.出示:象棋的棋盘就犹如是硝烟四起的战场,红方的“帅”与黑方的“将”各自率军镇守楚河汉界的一方,破阵杀敌!

3.你看过别人下象棋吗?你会下象棋吗?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也了解象棋的来历。)

二、掌握规则,学下象棋

1.要下好象棋必须先遵循它的规则,你知道下象棋有哪些规则?

马走日,象走田,车炮走直路,吃子炮翻山。将在九宫转,士只走斜线,小卒攻过河,可横可向前。

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响亮。

相机出示生字读音。车(jū)将(jiàng)转(zhuàn)

指名再读(齐读)。

2.我们把歌诀读正确了,七条下棋规则你是否读明白了呢?

3.看来读好这则歌诀的作用可真大呀,那么让我们来打着节奏,好好地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了解下象棋规则,熟记歌诀。)

三、联系生活,理解术语

1.下象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下象棋还能增长很多知识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词语,有的就来源于象棋。这段对话中,哪一句是下象棋常说的话?

甲:今天真没有想到,他当众将了我一军,要我表演舞蹈。

乙:这不是让你有个表演的机会吗?

甲:要是我会舞蹈就好了。

“将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用上了象棋术语,你觉得句子怎么样?

恰当使用象棋术语,使句子变得更精练,更有趣。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出示:

马后炮、过河卒子、棋逢对手、举棋不定、棋输一着

2.指名读,读正确。

3.知道他们的意思吗?会运用吗?

“举棋不定”(不知道把棋子放在哪儿,拿不定主意。在生活中我们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也可以用“举棋不定”)

“马后炮”:原意为“马”已经将对方“将”固定不能动,后面又跟着“炮”将军,使“将”动弹不得,输赢已成定局。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过河卒子”:还记得我们刚才说过“小卒攻过河,可横可向前”,过河的“卒子”可真威猛啊!生活中可以用这个词来比喻哪些人呢?

“棋输一着”。还记得“着”的意思是什么吗?(走一步棋)“棋输一着”就是说一步棋上走错,就导致整盘棋都输了,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可以说说看吗?

“棋逢对手”(说到这个词,你马上就会想到生活中的谁和谁?为什么会想到他们呢?)4.填空

(1)事情都做完了,你才说要帮忙,这不是()?

(2)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远多于刘备,结果他(),把自己的战船连成一片。诸葛亮见机用火攻,曹操大败而逃。

(3)雅典奥运会上,女排决赛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进行,这真是()啊!

(4)星期天是去奶奶家还是去外婆家,我(),直到妈妈回来我还是没有想好。

(5)在昨天下午的足球对抗赛中,我班的马小光同学表现特别神勇,犹如(),一连射进三个球。

5.除了练习中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呢?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体失败。

丢车保帅:比喻牺牲比较重要的东西保护最重要的。

丢卒保车: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6.同学们真是个有心人,知道的还真不少,能用其中的词语说句话吗?

(设计意图:先了解棋读之意,再了解生活中应用,最后自己能应用。)

四、学习语段,辨析词语

1.小小的象棋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我们一定要学好象棋,我们要向象棋大师胡荣华学习。

2.出示:胡荣华是著名的象棋大师,少年时就参加成人象棋比赛。他技术全面,布局常有创新,战术灵活,15岁就夺得全国象棋赛冠军。至1979年,他共10次蝉联全国冠军。(指名读)

读了这段文字,你对胡荣华有了哪些了解。(自由谈)

3.“蝉联”大概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让我们来查查词典,看看我们理解得对吗?(出示“蝉联”意思:连续)

4.“技术”“战术”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技术”在这里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就是――(技能、技巧)“战术”在这里还可以换一个词,就是――(方法、战略)把意思放到句子中读一读。由此看来,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

同学们通过这个板块的学习,我们明白生活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只要我们留心,处处都有语文。

板书:处处留心(皆语文)

(设计意图:理解两词的意思,通过词意辨析用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弄懂意思,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会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弄懂意思,积累语言。

一、学习成语,积累语言

1.我们不但要留心生活,还要多读,多背,积累语文知识。出示成语,你会读吗?

继往开来革故鼎新

一衣带水以德为邻

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科教兴国与时俱进

2.读准字音(1)指名读,正音(2)小组读、齐读

3.八个成语中,你又不理解的吗?你准备如何弄懂它?

4.参考注释: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革故鼎新:鼎,树立的意思。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一衣带水:水面像一条衣带那样窄。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

以德为邻:与有德行的人为邻,易于融洽友爱,和睦相处。有这个成语,我想到了孟母三迁。

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就举荐。

知人善任:了解别人,使用得当。

科教兴国:依靠科技和教育振兴国家。

与时俱进:与时代一同前进。

5.熟读成诵。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开始大刀阔斧,革故鼎新,开始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先后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干部;经济上,发展市场经济,取得重大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文化上,与时俱进,发展高科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外交上,采取多方面外交,走和平道路,在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关系发展中,有了破冰之旅。继往开来的领导人正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背诵、积累。)

二、学习贤文,懂得合作

1.《古今贤文合作篇上》告诉我们现代社会不能没有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2.出示: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

3.指名读,齐读。

4.这段文章中的句子,有的来自古诗,有的来自民间谚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从中读懂了什么?

(1)知己知彼,将心比心: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别人,这样你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2)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还不如近旁的邻居能够及时帮助。

(3)最爱的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最爱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

(4)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海角天涯也好象就在身边。

(5)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互相交往,他们的之间的关系就像水一样纯洁;而小人之间的交往就只有有酒有肉的时候才亲近,就是有福就同享,有难就跑。

(6)豆角开花的时候藤和藤总是连在一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心和心总是连在一起的。朋友之间总是要真心相处。

5.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句子,还懂得了人与人友好相处的道理。

利用课文中的语境。

语境一: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的课文插图,教师旁白:这是王维,他孤身一人,来到京城长安,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

语境二:二年级下册《闪光的金子》

(徐虎的插图,教师旁白:这是徐虎,一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

徐虎,一个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利用休息日走遍了千家万户,急人所急,大家都感叹道:“。”

2.模拟情境。

(小叮当的表情,教师旁白:小叮当最近有些难过,需要有人安慰。)

可能是因为好朋友离开了,它很想念好朋友,你会说:“。”如果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了误会,你会说:“。”告诉它朋友之间应该真诚面对。

结语:在生活中,总是需要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真诚相待。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今天的古今贤文。(学生齐诵,结束。)(设计意图:对于名句重在积累和应用,会用是最终目的,因此要训练到位。)

二、教学第三题

1、出示卡片,认读:犯、饱、它

2、仔细读贴,讨论怎样才能写美观。

3、归纳:上下两勾见了面,总是下勾包上勾。

4、描红、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议

6、学生临写。

(设计意图:了解三个字的共同特点,笔画特点。争取能把字写美观。)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口语交际。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练习口语交际

一、课前准备:

提前两三天将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布置下去,请同学们作些思想准备,同学之可适当讨论,

也可通过其他途径收集有关素材.

1、审题

(1) 谈话揭示讨论话题:(略)

(2) 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

A: 如果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不要闷在心里,通过"小烦恼热线"倾诉一下,以此来释放心理压力,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

B: 学会倾听别人的倾诉,学会在别人不愉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适当的帮助.

2、指导

(1) 角色分配:主持人-----教师

(2) 小烦恼-----某位同学

(3) 热心听众-----其余同学

指导内容:

A:教师要指导"小烦恼"清楚地表达自已内心的烦恼.

B:教师也要指导热心听众如何设法帮助"小烦恼",并指导学生规范口语.

C:教师做主持人为同学作示范,从而明确该如何做好主持人.

3、练习

(1)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设一个"小烦恼热线",分别为"小烦恼热线1,2,3,4等",在每小组中大家各抒已见,尽情倾诉,出谋划策,互帮互助,互评互补.

(2) 各组选择较为典型的话题与全班同学交流,上台的主持人,小烦恼及本组热心听众应尽量做到口语表达清楚,有条理,流利等.

4、反馈

(1) 教师引导学生对口语内容进行客观点评.

(2) 鼓励"小烦恼"们根据大家提供的方法尝试着做一做,尽快消除烦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能学会倾诉,学会倾听,学会劝慰。)

学写毛笔字

1、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方框、三框。

2、指导

(1)出示范字国、区。

(2)分析“国”字。

笔顺有什么要求?

(3)出示范字“区”。

“国”和“区”有什么区别?

(4)小结:包围结构先内再封口

3、练习

教师范写。

(设计意图:了解字形结构,学写毛笔字。)

五年级数学上册5 简易方程第5课时 解方程(3) (2)

作品编号:4862354798562348112533 学校:兽古上山市名扬镇装载小学* 教师:葛蝇给* 班级:朱雀捌班* 第5课时解方程(3)

知。(25分 钟) (1)课件出示例4,引 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 意。 (2)引导学生分析图 意,找出等量关系。 (3)根据图意列方程。 (4)这个方程应该怎么 解,组织学生讨论。 (5)明确解法。(老师 边讲解边板书) 3x+4=40 解:3x+4-4=40-4 3x=36 x=12 (6)指导检验。 将x=12代入原方程,看 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 右边。 2.例5。 (1)课件出示教材第 69页例5,解方程2(x-16) =8。 (2)组织学生讨论解 法。 (3)明确解法,学生完 成解题过程。 (4)学生口述检验过 程。 境图,分析题意。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 系:盒子里的铅笔数量+盒子 外的铅笔数量=铅笔总数量。 (3)根据图意列出方程: 3x+4=40。 (4)尝试利用等式的性 质解方程,小组交流:可以先 把3x看成一个整体,在方程 两边同时减去4,得出3x=36, 再解答。 (5)学生认真倾听、思 考。 (6)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检验:将x=12代入原方 程,方程左边=3x+4=3× 12+4=40=方程右边,所以 x=12是这个方程的解。 2.(1)学生观察方程、 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法。 (3)学生解答后汇报解 题过程。 2(x-16)=8 解:2(x-16)÷2=8÷2 x-16=4 x-16+16=4+16 x=20 2.解下列方程。 4x-25=51 解:4x=76 x=19 (27-2x)÷3=7 解:27-2x=21 27=21+2x 6=2x x=3 3.看图列算式解答。 (1) 3x+24=38.4 x=4.8 (2) 3x+36=108 x=24

课时知能训练1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北京、新加坡、纽约和巴西利亚四个城市中位置完全符合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三个条件的是() A.北京B.纽约 C.新加坡D.巴西利亚 2.新加坡(1°22′N,103°45′E)与我国北京南北相距约为() A.4 300千米B.1 500千米 C.4 500千米D.2 800千米 【解析】第1题,纽约与巴西利亚均位于西半球,而巴西利亚位于南半球,不合题意,应选B。第2题,要求计算的是新加坡与北京的南北距离,两城市的纬度差约为39°左右,由此可知南北相距约为4 300千米,应选A。 【答案】 1.B 2.A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某城镇,该城镇在图上的面积约为6平方厘米,而其实际地表面积约为15 000平方米。读图,回答3~4题。 3.这幅图的比例尺约为() A.1∶1 000 B.1∶5 000

C.1∶25 000 D.1∶50 000 4.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分别为50米、100米、150米、200米,则城镇与H 地的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则h为() A.199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6单元 第7课时 练习课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7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80页练习十四第3、8、9、12、13、17题。【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中试商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四舍五入”试商,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试商的过程。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汇报。 教师: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 1.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8题。 教师点名提问,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78页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9题。 (1)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根据“总价÷单价=数量”列式计算。

(3)教师讲解,全班集体订正。 让学生分小组议一议如何列竖式计算,再独立解答,再由教师进行抽查。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试商,并归纳试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完成教材第79页练习十四第13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四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整堂练习课下来觉得是一帆风顺,但是当我批改作业时才发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够高。查看了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比较粗心。 2.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3.少数学生受到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固定思维。 针对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第七单元乘法 第三课时课型练习 主备人:陈辉俊 一、教学内容:P74练习七1-4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熟练计算, 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千多,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2、过程与方法: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估一估培养估算能力,并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千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 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几百多或几千多的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0×2 30×9 40×5 8×500 200×2 300×9 400×5 990÷3 400÷4 330×3 25×3 46-16 120×2 230×3 250×3 38+38 2、出示移动卡片 13 320 40 900 87 2 4 8 5 29 教师移动卡片,让学生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提高

口算速度与准确性。 二、估算。 1、出示P74 第1题,请学生估计一下,积是几十多? 同桌交流。 选择三四题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方法。 照样子,指名进行。 13×2 13乘2是20多,13×2=26。 2、出示:(1)22×3 (2)34×2 22×6 34×7 请学生估计一下,积分别是几位数? 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判断的? 计算并验证。 小结:通过估计和计算,你知道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积可能是几位数,也可能是几位数? 3、出示:254×4 ,估计并进行计算。 学生自己练习,一人板演,指名说说计算的过程。 说明:有时估计的只是大约多少,并不准确,这是一个四位数。 提问:计算的过程中,你要注意什么?(进位) 三、改错。 1、出示习题。 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错误,如果有错,错在哪里?请学生把它改正过来。 3 5 9 5 9 8 3 4 8 × 4 × 7 × 9 1 2 3 6 4 1 8 6 3 0 4 2 2、师生共同评析。 (1)第1题:百位上3×4+2=14。 原因:没有加上低一位上进位的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八课时解方程3 同步测试C卷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八课时解方程3 同步测试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20五上·通榆期末) 下列式子()是方程。 A . 5x+7 B . x+12=20 C . x-14>27 2. (2分) (2021五上·新会月考) 如果x+4=7,那么2x-3=()。 A . 3 B . 4 C . 5 3. (2分) 7.5+2.8x=18.7 x=() A . 3 B . 2 C . 4 D . 2.5 4. (2分)下面的4个式子中,第()个是方程. A . 0.4x B . 5+8=13

C . x÷5=0 D . 7x>12 二、解下列方程。 (共1题;共15分) 5. (15分) (2019五上·新会月考) 解方程 (1)12÷ⅹ=0.3 (2) 2x-7.5=8.5 (3)(x–3)÷2=7.5 三、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共4题;共20分) 6. (5分)看图列出方程. 7. (5分)一个数的减去9得24,这个数是多少? 8. (5分)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72除以一个数的商是0.9,这个数是多少? 9. (5分) 四、看图列方程求x的值。 (共1题;共5分)

10. (5分)什么是方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鲁科版选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 能优化训练鲁科版选修4 1.反应4A(s)+3B(g)===2C(g)+D(g),经过2 min,B的浓度减少0.6 mol·L-1,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4 mol·L-1·min-1 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之比为3∶2∶1 C.在2 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1·min-1 D.在这2 min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减小,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解析:选B。因A是固态物质,不能用其浓度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A不正确;C是用B表示的2 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C不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和生成物浓度增大的速率都将逐渐减小,D不正确。 2.已知4NH3+5O2 4NO+6H2O,若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则正确的关系式是( ) A.4v(NH3)=5v(O2) B.5v(O2)=6v(H2O) C.2v(NH3)=3v(H2O) D.4v(O2)=5v(NO) 解析:选D。同一反应中,用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2011年榆林高二检测)在不同条件下分别测得的反应2SO 2+O23的化学反应速率,其中表示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 A.v(SO2)=4 mol·L-1·min-1 B.v(O2)=3 mol·L-1·min-1 C.v(SO2)=0.1 mol·L-1·s-1 D.v(O2)=0.1 mol·L-1·s-1 解析:选D。解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两统一”,即统一单位和统一物质,依据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将B、C、D三项均统一表示成SO2的速率、单位为mol·L-1·min-1,B项:v(SO2)=2v(O2)=6 mol·L-1·min-1,C项:v(SO2)=0.1 mol·L-1·s-1=6 mol·L-1·min-1,D项:v(SO2)=2v(O2)=2×0.1×60=12 mol·L-1·min-1。 4.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 mol·L-1·s-1 B.反应开始到10 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 mol·L-1 C.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 Z(g) 解析:选C。观察曲线的走势可知,在10 s时,反应达到平衡,是一可逆的反应,X减少了1.2 mol-0.41 mol=0.79 mol,Y减少了1 mol-0.21 mol=0.79 mol,Z增加了1.58 mol。则用Z表示反应速率为1.58 mol/2L/10 s=0.079 mol·L-1·s-1,A错;X减少了0.79/2 mol·L -1,B错;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0.79/1)×100%=79%,则C正确;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X、Y、Z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0.79∶0.79∶1.58=1∶1∶2,D项不正确。 5.将化合物A的蒸气1 mol充入0.5 L容器中加热分解: B(g)+n C(g)。反应到3 min末时,容器内A的浓度为0.8 mol·L-1,测得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C)=0.6 mol·L-1·min-1,则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__________,v(B)=__________。 解析:因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所以欲求n 值,可先求v(A)的值。

练习课(第5~7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资料】

练习课(第5~7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教科书P12“练习二”中第12~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的混合运算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能够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通过专题训练,体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师: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情预设】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师:分数混合运算可以应用哪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你能用字母表示它们吗? 【学情预设】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师: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经验,为本课的练习奠定基础。 二、基础练习 1.课件展示教科书P12“练习二”第12题。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课件出示习题。【教学提示】 这组对比练习是学生平时容易混淆的,特别是上面的一组习题,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正确计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通过以上对比练习,你认为怎样才能正确、合理、简便地进行计算? (3)师生交流小结:要仔细观察运算符号和数字特征,能简便计算就简便计算,不能简便计算就按照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课件展示教科书P12“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独立阅读题目,说说题目给出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已知每袋装 1 2 kg,正好装了4箱。求这些糖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师:你知道了这些信息,不错!还有人补充吗?) 预设2:不完整,少了一个条件。还有包装箱上有“25袋”的信息,它表示每箱有25袋。(师:真是会观察的好孩子,老师为你点赞!)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汇报,说清楚解题思路。 【学情预设】这道题可以先求每箱糖果的质量,再求4箱糖果的质量,列式为1 2 × 25×4;也可以先求4箱共有多少袋糖果,再求一共有多少千克,列式为4×25×1 2 。 4.课件展示教科书P12“练习二”第14题。 (1)学生自主阅读题目并独立解答。 (2)同桌交换检查,相互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练习 1.课件出示习题。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 2.课件展示教科书P12“练习二”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一名学生列算式并说一说思路,其余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看法。 (3)集体交流汇报。【教学提示】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包装箱上隐藏着“每箱糖果25袋”这一数学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2020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推荐

第3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2.通过练习,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3.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出示小猴图)还记得它们吗,上一次我们在小猴子分桃子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揭题:今天我们要来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80页例4情境图,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 谈话:猴妈妈准备了一盘桃,要把这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一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让学生图上分一分,涂一涂。 议一议: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3 1) 引导:一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一份是3 1,2只小猴取走这盘桃的几份?(2份)是几分之几?(3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把一盘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

分得这盘桃的31。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31,2个31是3 2。 2.试一试。 (1)出示问题: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3份、4份呢? 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提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明确: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1份是2个,每份就是5 1,2份就是2个51,是52;3份就是3个51,是53;4份就是4个51,是5 4。 (2)辨析:有的同学认为把10个桃平均分成5份,2份就是这些桃的10 2,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思考把什么看成一份。再填一填、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思考:把灯笼和鱼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灯笼或几条鱼,应该把这样的几份图上颜色。然后让学生涂一涂。 3.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分别拿出这些小棒的32和6 5。 提问:分别把这堆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拿出这样的几份?(指名上台演示) 说一说:你还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几? 4.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线段图,说说把这条线段图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独立填空,最后指名汇报答案。 5.完成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第9题。 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几角是1元?(10角)1角是1元的几分之几? (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元的10 1,即1角) 让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答案。 四、反思总结

高中化学 第3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精品练 新人教版必修2

[学生用书P 70] 1.乙酸分子的结构式为 ,下列反应及断键部位正确的是 ( ) (1)乙酸的电离,是①键断裂 (2)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是②键断裂 (3)在红磷存在时,Br 2与CH 3COOH 的反应:CH 3COOH +Br 2――→红磷CH 2Br —COOH +HBr ,是③键 断裂 (4)乙酸变成乙酸酐的反应: 2CH 3COOH ―→+H 2O ,是①②键断裂 A .(1)、(2)、(3) B .(1)、(2)、(3)、(4) C .(2)、(3)、(4) D .(1)、(3)、(4) 解析:选B 。乙酸电离出H +时,断裂①键;在酯化反应时酸脱羟基,断裂②键;与Br 2的 反应,Br 取代了甲基上的氢,断裂③键;生成乙酸酐的反应,一分子断裂①键,另一分子断裂②键,所以B 正确。 2.下列物质中,能与醋酸发生反应的是( ) ①石蕊 ②乙醇 ③乙醛 ④金属铝 ⑤氧化镁 ⑥碳酸钙 ⑦氢氧化铜 A .①③④⑤⑥⑦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⑥⑦ D .全部 解析:选C 。醋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与Al 、MgO 、CaCO 3、Cu(OH)2等发生反应,可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但不能与乙醛发生反应。 3.(2011年南昌高一教学质量检测)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乙醇催化氧化制取乙醛:2CH 3CH 2OH +O 2――→催化剂△ 2CH 3CHO +2H 2O

4.将1 mol 乙醇(其中的氧用18O标记)在浓硫酸存在条件下与足量乙酸充分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18O B.生成的水分子中含有18O C.可能生成88 g乙酸乙酯 D.不可能生成90 g乙酸乙酯 故18O存在于生成物乙酸乙酯中,而生成的水分子中无18O;若1 mol乙醇完全酯化可生成 1 mol ,其质量为90 g,但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乙醇不可能完全转化为酯,故生成乙酸乙酯的质量应小于90 g。 5.请你与某小组的同学共同探究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 (1)请你根据图示,补画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图。其中小试管中装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分离小试管中制取的乙酸乙酯应使用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分离完毕,应从该仪器________(填“下口放”或“上口倒”)出。 (3)实验完毕,发现大试管中的反应液有些变黑,其原因是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一定,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是一个常数 B .两种物质反应,不管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不变 C .温度一定时,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D .浓度商Q c v 逆。 2. 对于3Fe(s)+4H 2O(g) Fe 3O 4(s)+4H 2(g),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 A .K =c (Fe 3O 4)·c (H 2) c (Fe )·c (H 2O ) B .K =c (Fe 3O 4)·c 4(H 2) c (Fe )·c 4(H 2O ) C .K =c 4(H 2O ) c 4(H 2) D .K =c 4(H 2) c 4(H 2O ) 解析:选D 。固体不写入表达式中。 3.(2012·黄山高二测试)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 2(g)+O 2(g) 催化剂△ 2SO 3(g),已知c (SO 2)始=0.4 mol ·L - 1,c (O 2)始=1 mol ·L - 1,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19,则此反应中SO 2的转化量为( ) A .0.24 mol ·L -1 B .0.28 mol·L - 1 C .0.32 mol ·L -1 D .0.26 mol ·L - 1 解析:选C 。2SO 2(g)+O 2(g)催化剂△ 2SO 3(g) 起始量/(mol·L - 1): 0.4 1 0 变化量/(mol·L - 1): x 0.5x x 平衡量/(mol·L - 1): 0.4-x 1-0.5x x 由平衡常数的定义:K =c 2(SO 3)c 2(SO 2)·c (O 2) =x 2 (0.4-x )2·(1-0.5x ) =19, 解得x =0.32 mol ·L - 1。 4.X 、Y 、Z 为三种气体,把a mol X 和b mol Y 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 +2Y 2Z , 达到平衡时,若它们的物质的量满足:n (X)+n (Y)=n (Z),则Y 的转化率为( ) A.a +b 5 ×100% B.2(a +b )5b ×100%

五年级上册数学.5 简易方程第5课时 解方程(3)

第5课时解方程(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9例4、例5,完成教科书P69“做一做”第1、2题和P71“练习十五” 第6、8、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和a(x±b)= 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熟悉解方程的策略和书写格式,提升解方程的能力。 3.在解方程过程中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代数思想和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等式的性质1、性质2解方程。 ?教学难点 明确把方程中的哪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3盒铅笔、4支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复习题。 学生自主练习,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强调解方程过程中书写格式的 规范。 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解方程。[板 书课题:解方程(3)] 二、互动新授 1.课件出示教科书P69例4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预设1:3盒同样的铅笔,每盒有x支。 预设2:3盒同样的铅笔,加上外面的4支铅笔,一共是40支。 【教学提示】 提醒学生尽量不 要用算术的思维,而 主要是根据图意中的 数量关系去列方程。

师:大家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试着写一写。 【学情预设】预设1:3x+4=40。 预设2:40-3=3x。 预设3:40-3x=4。 预设4:x+x+x+4=40。 师:你们认为哪一个方程最符合图意?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再进行汇报。 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和评论,最后明确:第一个和第四个方程是最符合图意的,也最容易理解,但第一个方程写法更简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并且在教师引导下对有争议 的问题或者有多个答案的问题进行优化,最后形成共识:写方程要顺着题意写。与以前的算术方法思维不一样,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方程意识。 师:那你们会解答这个方程吗? 小组讨论,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把有代表性的解答展示出来,并让小组代表说一说是如何解答的。 【学情预设】3x+4=40 解:3x+4-4=40-4 师:老师有个疑问,你们为什么要先两边同时“-4”呢? 【学情预设】预设1:先把单出来的4消去,方程会变得简单些。 预设2:这里消去3或者消去x都不方便,它们是一个整体,所以先两边“-4”。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明确:这道方程有两步计算,先算出3盒的总支数,再加上4支,一共是40支。这里可以把3盒的总支数看成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把3x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时候的方程就可以看成是一步计算的方程,一个简易的加法方程,这样解起来就容易些。 教师可以用铅笔盒和铅笔的实物展示解答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设计意图】用实物操作展示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看到解方程的步骤和过程,从而加深印象。 课件展示完整的解方程过程和书写格式。 看完课件的展示后关闭屏幕,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方程3x+4=40,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道方程的解答过程。【教学提示】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把3x看成一个整体。

2013年鲁科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第1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下列有关金属腐蚀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金属的腐蚀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②金属的腐蚀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只有电化学腐蚀才是氧化还原反应③因为二氧化碳普遍存在,所以钢铁的电化学腐蚀以析氢腐蚀为主④无论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总是金属被氧化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①③④ 解析:选C。金属腐蚀的实质是M―→M n++n e-,金属总是被氧化,均是氧化还原反应;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以吸氧腐蚀为主。C正确。 2.某铁件需长期浸在水下,为减少腐蚀,想采取下列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A.在铁件上铆上一些铜片 B.在制造铁件时,在铁中掺入一定量的铜制合金 C.在铁件表面涂上一层较厚的沥青 D.给铁件通直流电,把铁件与电源正极相连 解析:选C。A、B项都是铁做负极,腐蚀速率加快;C项形成保护层;D项铁做阳极,腐蚀速率加快。 3.为了避免青铜器生成铜绿,以下方法正确的是(双选)() A.将青铜器放在银质托盘上 B.将青铜器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C.将青铜器保存在潮湿的空气中 D.在青铜器的表面覆盖一层防渗的高分子膜 解析:选BD。铜绿是生活中常见现象,反应原理为2Cu+O2+CO2+H2O===Cu2(OH)2CO3,故青铜器应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或表面覆盖一层防渗的高分子膜防止被腐蚀。A可能发生原电池反应而被腐蚀。 4.下列金属保护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对健身器材涂油漆以防止生锈 B.对某些工具的“机械转动部位”选用刷油漆的方法来防锈 C.用牺牲锌块的方法来保护船身 D.自行车的钢圈上镀上一层Cr防锈 解析:选B。“机械转动部位”应涂油脂防锈,油脂既防水又能防止气体对金属的腐蚀,还能使转动部位灵活。 5.(2011年河南周口检测)下图中a为生铁,A、B两个烧杯中为海水,C烧杯中为1 mol·L -1的稀硫酸。 (1)C中Cu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Zn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e极附近溶液的p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比较A、B、C中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装置C中Cu—Fe—稀H2SO4构成原电池,其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一、单项选择题 1. 模型法是化学中把微观问题宏观化的最常见方法,对于2HBr(g) H 2(g)+Br 2(g)反 应。下列四个图中可以表示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为可逆反应的是( ) 解析:选C 。C 项说明三种物质共存,是可逆反应。 2.298 K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 2(g)+3H 2(g) 2NH 3(g) ΔH =-92.4 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 2和3 mol H 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 .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 .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 .若再充入1 mol H 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解析:选C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 2和3 mol H 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C 正确。 3. 对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N 2(g)+3H 2(g) 2NH 3(g) ΔH <0,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为( ) A .断开一个N ≡N 键的同时有6个N —H 键生成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 .N 2、H 2、NH 3分子数比为1∶3∶2的状态 解析:选C 。断开N ≡N 键与生成N —H 键是同一个反应方向,A 不对;平均相对分子质 量M r =m n ,反应过程中m 始终不变,若M r 不变,则n 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密闭容器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不变。 4.在2NO +O 22NO 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反应中,如图所示表明在30 ℃和100 ℃时的平衡体系中,NO 的百分含量与压强(p )或压强一定时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

第6章---第2节---课时·知能·训练

课时·知能·训练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6-2-8所示,a、b、c是一条电场线上的三个点,电场线的方向由a到c,a、b间的距离等于b、c间的距离,φa、φb、φc和E a、E b、E c分别表示a、b、c三点的电势和电场强度,可以断定() 图6-2-8 A.φa>φb>φc B.E a>E b>E c C.φa-φb=φb-φc D.E a=E b=E c 2.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的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势是20 V,b点的电势是24 V,d点的电势是4 V,如图6-2-9所示.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图6-2-9 A.4 V B.8 V C.12 V D.24 V 3.(2010·茂名质检)在负点电荷Q形成的辐射场中,以Q为中心由近及远画出若干个球面,将带正电的检验电荷q分别置于各个球面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同一球面上各点的场强相同 B.离Q越远的球面上的各点的场强越大 C. q在离Q越远的球面上所具有的电势能越大 D.离Q越远的球面上的各点的电势越低 4.(2010·长春调研)如图6-2-10(a)所示,AB是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若有一电子以某一初速度且仅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沿AB由点A运动到点B,所经位置的电势随距A点的距离变化的规律如图(b)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6-2-10 A.A、B两点的电场强度E A>E B B.电子在A、B两点的速度v A<v B C.A、B两点的电势φA<φB D.电子在A、B两点的电势能E p A>E p B 5.如图6-2-11所示,光滑曲面上方有一固定的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现有一带电量为+q的金属小球(可视为质点),在A点以初速度v0沿曲面射入,小球与曲面相互绝缘,则() 图6-2-11 A.小球从A点运动到B点过程中,速度逐渐减小 B.小球从A点到C点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等于其动能的减少量 C.小球在C点时受到+Q的库仑力最大,所以对曲面的压力最大 D.小球在曲面上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始终守恒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8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7分,选对但不全的得4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6. 图6-2-12 (2010·无锡模拟)如图6-2-12所示,真空中存在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虚线A、B为该匀强电场的两个等势面.现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带等量正电荷的小球a、b、c,从等势面A上的某点同时以相同速率v0向不同方向开始运动,其中a的初速度方向垂直指向等势面B;b的初速度方向平行于等势面;c的初速度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七单元第3课时

第3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悟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

二、探究新知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4图。 ①分别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哪条边和哪条边相等?②尝试列式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喜欢怎么求就怎么求。 (2)展示学生求法:可能的几种(每一种说一说算理)。 (3)对照比较。 在肯定以上算法都是正确的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看哪种算法比较简便。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长方形周长后两种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其中第3种算法只用两步计算,尤其简便。正方形周长第2种解法体现正方形特点,尤其简便。 (4)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根据以上的讨论,你喜欢哪种方法? ②你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分别怎么求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③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填在例4下面空缺处。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2题。 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对于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教师给予表扬。 2.练习十九第1题。(量一量,算一算) 3.练习十九第2、3题。(独立完成,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教学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可以发现学生的思路是活跃的,有时可以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放手让他们去研究、去探索,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年级数学第3课时5的乘法口诀(精选编 写)

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3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初步记住一5的乘法口诀. 2.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过乘法口诀的学习, 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努力 【教学准备】: 在长条纸上画5个格, 5根小棒, 学生每人准备2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大家齐背1~4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教师说口诀的前半句, 学生回答后半句. 二三()二二()一三()四四() 一四()二四()二四()三三()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熟记口诀. 二、新课自主探究5的乘法口诀 今天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决, 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课 题“5的乘法口诀”. 1、教师出示主题图并提问. 你们看, 小丽和她的伙伴有在摆小棒了, 他们在拼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没摆一个要用5根小棒) 2、指导学生操作, 让我们和他们一起来摆学具好吗?

1)请大家用小棒摆出一把小伞, 你摆一把小伞用了几根小棒? 就是几个5?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1×5=5 5×1=5) 2)再摆出一个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做解答. 大家看到这, 我们用小棒摆出的两个, 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请你来解决好吗? 板书:5 + 5 10 2×5=10 5×2=10 4、教学口诀“二五一十”刚才两个算式都表示有2个5, 而他们 的结果有都是10所以就用一句口诀来表示. 一起读口诀. 那么1×5=5 5×1=5 口诀怎样编?试一试一五得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 在得出结果的同时, 进一步理解了乘法的含义, 并为编制相关的乘法口诀, 打下了基础. 教学其余口诀. 1)引导学生摆放第三个. 2)问:这时有多少根小棒?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 +5 15 3 ×5=15 5× 3=15 3)引导学生编口诀. 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 4)用相同的的办法教学最后两句口诀.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5 +5 20 4× 5=20 5× 4=20 四五二十 20 +5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 给如何有效地记住口诀带来了方便.

五年级上册数学.5 简易方程第3课时 解方程(1)

第3课时解方程(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7例1,完成教科书P67“做一做”第1、2题和P70“练习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经历利用等式的性质1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过程,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在解方程过程中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代数思想和符号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解形如a±x=b的方程的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以及检验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盒子,小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出示一个不透明的盒子),大家猜一猜,里面可能有几个球? 【学情预设】学生们纷纷发言猜测盒中小球的个数。 师:大家能确定自己的答案一定是正确的吗? 【学情预设】不能确定,不知道盒子里面小球的实际个数,它是一个不确定的数。 师:这种情况下,不确定的数字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学情预设】可以用x来表示。 师:这里面到底有几个球呢?下面就让我们借助其他信息一起来探究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67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大家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盒子里面的球的个数和外面的3个球,一共是9个球。 师:你能用方程来表示吗? 【学情预设】预设1:x+3=9。 预设2:9-3=x。 预设3:9-x=3。 师:一般来说,方程都是把未知数x写在等式左边。从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方程x+3=9是最符合图意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方程及其解法。[板书课题:解方程(1)]【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情境或者生活经验去经历列方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和实际的联系。【教学提示】 对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给予鼓励,但是要适时引导学生选择最优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1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同步试题 鲁科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1章第三节第2课时知能优化训练同步试 题鲁科版必修1 1.(2011年天津高一检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B.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约为22.4 L C.在同温同压下,22 g CO2与11.2 L HCl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D.标准状况下,32 g氧气的体积约是22.4 L 解析:选D。A选项中,没有指明是否为标准状况;B选项中没有指明氧气的物质的量是否为1 mol;C选项没有说明是否为标准状况,两者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即所含分子数不一定相同;D项,32 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 L。只有D 项正确。 2.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 B.2 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 A C.在常温常压下,11.2 L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 A D.17 g氨气所含电子数目为10N A 解析:选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但原子数目不一定相同,因为与分子中所含原子数有关,A项不正确;2 g氢气所含H2分子物质的量为1 mol,H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H原子数目为2N A,B项不正确;在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 L·mol-1,11.2 L氮气所含N2分子的物质的量小于0.5 mol,所含的N原子物质的量小于1 mol,即所含的N原子数目小于N A,C项不正确;17 g氨气含1 mol NH3分子,含10 mol 电子,即电子数目为10N A,故D项正确。 3.同温同压下,下列气体各11.2 L,质量最大的是( ) A.NH3B.HCl C.SO2D.CH4 解析:选C。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相同,即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质量与摩尔质量成正比,其摩尔质量分别为:NH3:17g·mol-1,HCl:36.5 g·mol-1,SO2:64 g·mol-1,CH4:16 g·mol-1,所以SO2的质量最大。 4.(2011年潍坊高一检测)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 L,质量为20 g。此混合气体中C和O两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4 B.4∶3 C.2∶1 D.1∶2 解析:选A。根据CO和CO2中C与O的原子个数比可知B、C不合题意。若为D,则气体 全部由CO2组成,标准状况下13.44 L CO2的质量为:13.44 L 22.4 L·mol-1 ×44 g·mol-1=26.4 g≠20 g,故D错。 5.在标准状况下,CO和CO2的混合气体共39.2 L,质量为61 g。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和为________mol,其中CO2为________mol,CO占总体积的________%。 解析:(1)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mol,所以,题中两气体的物质 的量之和为:39.2 L 22.4 L/mol =1.75 mol。(2)设混合气体中CO为x mol,CO2为y mol,则有:x +y=1.75,28x+44y=61,解得:x=1,y=0.75。(3)CO的体积分数即为物质的量分数,即1 1.75×100%=57.1%。 答案:1.75 0.75 57.1 1.(2011年莱芜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 mol H2的质量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约为2 g B.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