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1课时)

一、自主先学

1.阅读93页1、2段,思考以下问题:

⑴你知道哪些燃烧的事例?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填表4—1

⑵燃烧反应的特征有哪些?凡是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燃烧吗?

归纳:燃烧是一种____ 、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__。

2.阅读93页“交流与讨论”,思考其中的问题:

⑴⑵⑶

二、合作助学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结论: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同一物质的着火点能否改变?

1.阅读93页“观察与思考”及“联想与启示”,解答其中的问题。

⑴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⑵可燃物的点燃方式为什么不同?

2.阅读94页,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⑴完全燃烧时,燃烧得__,放热量___,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能被完全氧化成______和___,节约

能源,保护环境;

不完全燃烧,燃烧得___,放热量___,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______,______等有毒气体和____________等物质,应该防止不完全燃烧的发生。

⑵一氧化碳为什么会使人中毒?

三、拓展导学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不能燃烧

C.燃烧是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3.伽利略说:“生命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

A.3Fe+O2=Fe3O4B.3Fe+2O2高温Fe3O4

C.3Fe+2O2=FeO4D.Fe3+2O2高温=Fe3O4

4.下列标志与消防中防火、防爆无关的是()

5.如右图所示,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90℃的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着火点约为40℃)。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块干燥的红磷(着火点大于200℃),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⑴请你预测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⑵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若铜片上的白磷较多或红磷与白磷相隔距离小,白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也会燃烧起来,为什么?

⑷若将烧杯上的铜片移走,并用一根长玻璃管对着水中吹入氧气,你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⑸实验完毕,小明将烧杯中的热水慢慢倒出,水快倒完时,小明发现白磷刚露出水面就剧烈燃烧起来,

请解释该现象:。

⑹实验时热水中的白磷有何变化?你认为通常保存少量的白磷的方法是什么?

6.用铜丝编成一个铜网,将铜网放在蜡烛火焰的上半部分位置,烛焰将被切断,上方下方,原因是。

四、检测促学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要点燃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要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

A.较高的温度B.充足的氧气

C.较高的温度,充足的氧气D.温度达到可让物的着火点和充足的氧气

3.某物质在空气中当温度低于150℃时不能燃烧,则它的着火点()

A.高于150℃B.高于或等于150℃C.为150℃D.不低于150℃

4.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处,观察到的现象是()A.燃着的木条熄灭B.燃烧更旺

C.先燃烧更旺后熄灭D.无明显变化

5.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烧饭时,有时锅底会有一层黑色粉末,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A.燃气公司未把一些固体杂质去除干净

B.通气阀开得太大

C.通风孔太小,空气不足从而使燃气不能完全燃烧

D.通过调节点火开关的大小就可以改善

6.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如果不完全燃烧,则排放出能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是()

A.SO2和CO2B.CO2和CO C.CO D.SO2和CO

7.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氢气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氧气

8.集气瓶内充满某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氮气、空气中的一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一定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空气D.氮气或者二氧化碳

9.下列情况下,白磷(着火点是40℃)能够燃烧的是()

A.白磷放在39℃的温水里B.白磷放在冷水里

C.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D.白磷放在接近沸腾的热水中,并向白磷附近通氧气

10.在开篝火晚会时,为使木材燃烧更旺一些,通常把木材架起来燃烧,这是因为()

A.木材是可燃物B.散热快

C.使木材与空气充分接触D.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五、反思悟学

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发生燃烧。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此时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此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生成、等有毒气体和小的颗粒等物质。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

一、自主先学

1.阅读95页1、2段,思考以下问题:

⑴爆炸形成条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图4-6。

⑵防范爆炸可采取哪些措施?

⑶什么是爆炸极限?哪些物质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引起爆炸?

2.练习:下列物质混合后点燃不可能引起爆炸的是()

A.氢气和氧气B.甲烷和空气C.二氧化碳和氧气D.面粉和空气

二、合作助学

1.阅读96页“交流与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灭火事例和方法,填表4-2

练习:

1.灭火方法有三种:①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绝;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③用大量的冷却剂冷却燃烧物,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请简要说明下列措施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

法。

⑴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

⑵酒精灯碰倒在实验桌上烧着,用湿抹布盖灭。

⑶液化石油气着火,首先要及时关闭阀门。

2.填写下列灭火原理:

⑴草场起火,可采取设置隔离带的方法灭火;

⑵柴草起火用水浇灭;

⑶熄灭蜡烛用嘴吹。

3.阅读93页最后一段,了解遭遇火灾时的自救方法。

三、拓展导学

1.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下列措施中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B.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C.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D.设法降低油井进口的温度

2.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A.打电话报警

B.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严禁一切火源

D.向室内喷水,溶解该气体,防止其燃烧

3.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A.森林着火,在附近设置隔离带

B.酒精灯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图书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

4.在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易使人中毒,造成中毒的气体()

A.二氧化碳B.氮气C.一氧化碳D.氧气

5.在氢气、氧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五种气体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填空:最清洁的燃料;有剧毒的气体;能灭火的气体;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和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爆炸的气体;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6.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C.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质

7.下列公共标志中.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8.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A.厨房煤气泄露打开排风扇通风B.到溶洞探险打火把照明

C.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D.到小煤窑挖煤用火把照明

9.下列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请你任选两个,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A.釜底抽薪

B.百炼成钢(将反复烧红的生铁在空气中不断锤打,转化为钢。)

C.钻木取火D.杯水车薪E.水火不容

你选择的成语是和。其中的化学原理分别是:

10.NO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而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在实验室收集NO时可选用的集气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D.排水法

四、检测促学

1.爆炸()

A.是物理变化B.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水可以使燃烧的物质熄灭的原理是()

A.降低着火点B.隔绝空气

C.提高着火点D.降低温度并隔绝空气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汽油爆炸也是一种剧烈燃烧的现象

B.厨房里放有液化石油气钢瓶,因此要严禁烟火

C.固体粉尘比块状固体易发生爆炸

D.凡可燃性气体或蒸气都有爆炸的可能

4.下列混合气体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A.一氧化碳和氮气B.二氧化碳和氧气

C.一氧化碳和氧气D.一氧化碳和氢气

5.在日常用品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盐⑤面粉⑥食用油⑦食醋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②④⑤⑦

6.炒菜时,不慎油锅起火,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A.向锅里泼水B.盖上锅盖,关闭煤气或将锅端离火源

C.用灭火器灭火D.把油泼掉

7.发生火灾时,应当沉着冷静,火势未蔓延时,可根据起火原因,选用适当的方法自己扑灭,火势较大且有蔓延的可能时,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其号码为()

A.120 B.119 C.315 D.114

8.熄灭酒精灯应该,依据的原理是;打翻燃着的酒精灯应,依据的原理是。

9.在油库和面粉厂都写有“严禁烟火”的字样,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性的或,它们接触明火,就有的危险。

五、反思悟学

1.试用你学过的知识分析,水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灭火?请举例说明。

2.白磷是一种能在空气中自燃的物质,请你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分析实验室里,少量的白磷为什么必须保存在冷水中?

3.在日常生活里,要根据不同的火情使用相应的灭火方法。发生下列情况时,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1)家用电器因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

(2)液化气、管道煤气起火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

第二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一、预习检测

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的质量总和等于

___________ 的质量总和。最好在容器内反应。

2. 1.2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称得固体总质量为1.5克,则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克。

3. a克A物质与b克B物质完全反应

....后生成c克C物质,那么a+b c

4.a克A物质与b克B物质反应

..后生成c克C物质,那么a+b c

5.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___没有改变,原子的________没有增减,原子的_______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_________必然相等。

二、课堂检测

反应前反应后

原子数:氧原子:2个氧原子:2个

氢原子:4个氢原子:4个

总结: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

质量守恒

识记: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强调两变五不变一可能变的量,

五不变指(元素有两不变)

(原子有三不变),

两变是指和,一可能改变的是

注意: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无关。②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虽然天平有三种情况(上升或下沉是因为有气体产生溢出或有气体参与),但是每一种都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如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就都会平衡了。

三、课后检测

1、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B.铁丝燃烧,其质量增加

C.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D.高锰酸钾受热,固体质量减少

2、下列各项: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总质量⑤物质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

变化的是()

A.①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③④⑤

3、a克白磷完全燃烧生成b克白烟,则参加反应的氧气为()

A.a-b 克B.b-a克C.a+b克D.5b-4a克

4、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化合物中一定有、

元素,可能有元素。

5、4.6g某物质R在空气燃烧后,能够生成8.8gCO2和5.4gH2O,那么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质量不变的原则,求:

反应后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反应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反应后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和= ;(大于或小于)4.6g

可以推断出R物质中的元素组成为含元素。

6、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⑴该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_ __ :_____:______;

⑵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⑶该反应中的生成物__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属于氧化物。

7、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

(1)B、C、D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2)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3)该反应是(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4)反应中A、B、C、D四种物质的质量比= :::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第三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1课时)

一、自主先学

1.思考以下问题:

⑴什么叫质量守恒定律?

⑵为什么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⑶怎样表示铁在氧气中燃烧?

2.阅读104页“观察与思考”,

思考:⑴哪种方式可以反映出质量守恒定律?

⑵用___________来表示___________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⑶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

3.阅读104页“活动与探究”,仿照示范,填写105页化学方程式。

二、合作助学

同学们来讨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面要配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方程式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短线改成等号。

教师引导: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Cl2—N2+NH4Cl

观察上式:左边有3H,右边有4H,氢原子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在NH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4,在NH4Cl前配上化学计量数3,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中:右边有3Cl,所以在左边的Cl2前配“3/2”(使Cl原子个数相等);左边有4N,右边的3NH4Cl 中有3N,所以在N2前应配“1/2”(使N原子数相等),即:4NH3+Cl2—N2+3NH4Cl

上式两边分别乘以2,使各项化学计量数变成最小整数比,即:8NH3+3Cl2==N2+6NH4Cl

(2)观察法

先找出化学方程式中原子数目多的化学式,令该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为1

例如:配平化学方程式NH3+O2—NO+H2O

NH3的原子数目比较多,令其化学计量数为1;依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确定其他各项的化学计量数。上式中有1N和3H,所以右边的NO前面应配“1”(使N原子个数相等),H2O前面应配2/3(使H原子的个数相等),此时,右边有5/2个O,所以左边的O2前面应配5/4(使氧原子个数相等),即:NH3+5/4 O2—NO+3/2 H2O,将其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转化为最小整数比:

4NH3+5O2==4NO+6H2O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1)许多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写在“等号”的上方或下方。

(2)如果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在该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如果生成物中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则在该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3)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时,气体生成物中就不需注“↑”;同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不溶于水的固体时,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

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的错误:

(1)写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漏标或错标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的记号;

(5)错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三、拓展导学

练习:

1.C2H6 + O2—CO2 + H2O 2.Al + MnO2—Al2O3 + Mn

3.C2H2 + O2—CO2 + H2O 4.Fe + H2O —Fe3O4 + H2

5.Fe2O3 + CO —Fe + CO26.Mg + N2—Mg3N2

7.NO2 + H2O —HNO3 + NO 8.KNO3 + S + C —K2S + N2 + CO2

9.FeS+ O2—Fe2O3 + SO210.Fe2O3 + HCl —FeCl3 + H2O

四、检测促学

1.一种化肥X,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猛烈撞击,会发生爆炸,其反应方程式为:[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X2N2↑+O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A. NH4OH2

B.NH4NO2

C.CH3COONH4

D.NH4NO3

2.书写只有一种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时,肯定用到的符号是()

A.“=”B.“↑”C.“↓”D.“△”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点燃

B.在化学方程式C+O2===CO2中,“点燃”不可改成“燃烧”

通电

C.化学方程式2H2O=== 2H2↑+O2↑读作:水等于氢气加氧气

点燃

D.化学方程式S+O2===SO2↑中的”↑”应当去掉

4.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能化合成NH3,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配平以后,在H2和NH3前边的系数分别是()

A.2、3 B.3、2 C.1、3 D.3、1

5.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2+O2=2H2O

B.CaCO3+HCl=CaCl2+H2O+CO2↑

C.CO2+Ca(OH)2=CaCO3+H2O

D.Fe+CuS O4=FeSO4+Cu[来源:学科网]

五、反思悟学

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N2+ H2——NH3(2)C2H4+ O2——CO2+ H2O

(3)Al+H2SO4—Al2(SO4)3+ H2(4)NaOH+FeCl3—Fe(OH)3+NaCl

(5)CO+ Fe2O3—Fe+ CO2 (6)CO+ Fe3O4—Fe+ CO2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第三节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2课时)

一、自主先学

1.阅读106页“联想与启示”,完成其中的问题:

练习:

⑴化学方程式“2CO+O22CO2”表示的含义:

①;

②;

③等。

⑵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从该化学方程式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合作助学

1.阅读107页例题,归纳计算步骤和方法

⑴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⑵仿例题练习要求: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某实验室中需要1.6g氧气进行实验。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氧气,需要消耗水多少克?同时

可生成氢气多少克?

3.阅读107页“观察与思考”,归纳两种计算方法依据的原理有何不同?

三、拓展导学

1.反应A+2B=2C,若参加反应的A物质为8克,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22克,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为

()

A.7克B.14克C.10克D.3克

2.某化合物与氧气发生反应:2X+5O24CO2+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X的化学式可用元

素符号表示为()

A.CH4B.C2H2C.C2H4D.C3H8

3.关于化学方程式2Mg+O22MgO的读法不正确的是()

A.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B.每二个镁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两个氧化镁分子

C.每48份质量的镁与32份质量氧气点燃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

D.每2克的镁和2克的氧气点燃后正好反应,生成2克的氧化镁

4.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中,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是()

A.31∶40∶71 B.31∶32∶142

C.31∶16∶142 D.124∶160∶142

5.改正下列化学方程式(在下面另写):

①Mg+O2MgO2 ②CO+ O2CO2

③KMnO4K2MnO4+MnO4 +O2 ④S+O2↑SO2↑

⑤4P+5O2=2P25O2 ⑥H2O2 H2 + O2

⑦ CaCO3 + HCl=CaCl +CO2 +H2O

⑧ CO2+Ca(OH)2=CaCO3+H2O

四、检测促学

1.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应前后()

A.分子的种类不变B.分子的数目不变

C.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D.物质的种类不变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5NH4NO3=2HNO39H2O+xN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系数x的值是()

A.1 B.2 C.3 D.4

3.已知4.6克酒精完全燃烧可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5.4克水,则下列关于酒精的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B.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D.无法确定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C4H8+5O22CO2+4H2O +2X中,X的化学式为()

A.CO B.C C.CH4D.O2

5.某化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9.6克氧气,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只含碳、氧两种元素D.只含氢、碳两种元素

6.对于化学反应3H2 +Fe2O32Fe+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的质量比是3∶1∶2∶3

B.H2和Fe2O3的总质量等于Fe和H2O的总质量

C.该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D.每2份质量的H2可与160份质量的Fe2O3完全反应

7.用I2O5可检验空气中CO的含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 I2+5CO2。对于这一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的质量等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B.I2O5和CO的质量比等于I2和CO2的质量比

C.反应后CO2中氧原子总个数等于I2O5中氧原子的总个数

D.此反应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与不属于分解反应

8.配平化学方程式:

①Fe+H2SO4-FeSO4+H2↑②Fe+H2O(蒸气) Fe3O4+H2

③CO+Fe2O3Fe+CO2 ④C2H2+O2CO2+H2O

⑤NaOH+H2SO4=Na2SO4+H2O ⑥CO+Fe3O4=Fe+CO2

⑦Fe+Cl2—FeCl3 ⑧H2+O2H2O

9.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由木炭、硫粉、火硝(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点燃爆炸后生成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0.镁带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氧化镁外,还有一些氮化镁(其中氮元素显-3价)生成。氮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氨气(NH3)。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五、反思悟学

1.2008年我国首都北京将迎来举世瞩目的“奥运圣火”,火炬的可燃物为丁烷,燃烧时火苗高而亮,白天在200米以外也能清晰可见,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13O2CO2+10H2O,则推知;

⑴丁烷含元素,化学式为;

⑵产物CO2在大气中含量过多时,会导致,绿色植物

的可以缓解之;

⑶若现在燃烧丁烷11.6 kg,会产生CO2气体多少千克?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堂练习暨教案第三节第二课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3课时)

一、预习检测

1、复习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

守恒的原因是,

质量守恒定律中没有改变的量是

一定改变的量是,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1)

(2)

3、写出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2)白磷自燃

(3)加热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KCl)

二、课堂检测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过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示例铁+ 氧气?

?→

?点燃四氧化三铁

Fe + O2--------- Fe3O4

(1)水?

?→

?通电氢气+ 氧气

(2)二氧化碳+ 氢氧化钙→碳酸钙+ 水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配成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原子的个数相等,并将短线改成等号。

示例:3 Fe + 2O2==== Fe3O4

(1)

(2)

3、写条件(没有就不要硬写)、标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没有不要硬标)

示例:3 Fe+2 O2Fe3O4

(1)

(2)

三、课后检测:写化学方程式

1、★铁丝燃烧:铁+ 氧气

?

?→

?点燃四氧化三铁

2、▲镁条燃烧:镁+ 氧气

?

?→

?点燃氧化镁

3、▲红磷燃烧:磷+ 氧气

?

?→

?点燃五氧化二磷

点燃

4、木炭燃烧: 碳 + 氧气

??→?点燃二氧化碳 5、氢气燃烧: 氢气 + 氧气

??→?点燃 水

6、硫燃烧: 硫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7、碳酸氢铵

??→?加热 氨气 + 二氧化碳 + 水

8、★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9、★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水 + 氧气

10、★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

二氧化锰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1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1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二氧化碳 + 水 —→ 碳酸

13、加热碳酸的反应: 碳酸??→

?加热

二氧化碳 + 水 14、★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即二氧化碳气体的检验: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钙 → 碳酸钙 + 水

15、▲电解水: 水??→?通电氢气+氧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六-九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

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空气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空气——初中化学第一册 教案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教案>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空气——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空气——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2008-08-04 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空气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重点和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板书〕空气〔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提问〕你

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板书〕2.稀有气体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知识点(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 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复习 习题

第四章作业 1.下列化学式和名称都正确的是( ) A. 氧化镁——MgO2 B. 氢氧化钠——NaOH C. 氯化氨——NH4Cl D. 氧化铁——FeO 2.下列灭火方法中,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A.用高压水枪灭火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3.脑黄金在医药、食品等行业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脑黄金的化学式为C25H51COOH。下列对脑黄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中含有80个原子 B. 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的 C.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6 D. 该物质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3:26: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站严禁烟火 B.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 C.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 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 5.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禁用农药,保护水源B.焚烧垃圾,净化环境 C.植树造林,防沙降尘D.煤气泄漏,开灯检查 6.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正确合理的措施是() A.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B.粉碎煤块 C.减少空气通入量 D.增加煤的用量 7.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8.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是因为两者中氧气的含量不同 B.将燃着的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复习检测卷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检测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相应的原理(用符号表达式表示)书写及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是() A.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P+O P2O5 化合反应 B.探究水的组成:H2O O2+H2 分解反应 C.工业制氧气:H2O2O2+H2O 分解反应 D.硫在空气中燃烧:S+O2SO2 氧化反应 2 . 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子的种类、元素的种类、分子的种类均不变 ②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均不变。 ③原子的质量、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 ④原子核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 3 . 依题意书写化学方程式,其中错误的是: A.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时,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2Hg+O22HgO B.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2Al(OH)3+3H2SO4=Al2(SO4)3+6H2O C.做电解水实验时,发生的化学反应:2H2O2H2↑ +O2↑

D.天然气炉具火焰呈黄色,且锅底出现黑色:CH4+O2C↓+2H2O 4 . 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质量变小;②质量不变;③性质不变;④化学性质不变;⑤加快化学反应速率;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⑥ 5 . 分析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CH4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则充分燃烧只生成H2O和CO2的物质只含C、H两种元素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化合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则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D.单质均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6 . 已知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反应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如图为反应类型的关系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2+H2O="==" H2CO3属于a处的反应 B.2H2O2H2↑+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c处反应后物质的质量一定减小,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任何两种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都属于d 7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氢气都用到的一种物质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石灰石D.锌粒 8 . 某合金6 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 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 和Fe B.Cu和C C.Zn和Cu D.Mg 和Al 9 . 成语“釜底抽薪”所包含的化学灭火原理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导学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 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 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 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为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从而带领学生从此刻起真正进入化学的学科殿堂, 展现化学的独有魅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 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 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 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 实验知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实 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 如何保存它? 4、有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学生一个人为单位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 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然后再组内进行交流 学习任务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 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 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2、由指定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 实验。 4、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 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路。 学习任务三: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 知识。 2、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材料性能特点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备注 学生刚接触化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并且在他人展示过程中学会倾听 这是第一个实验,要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此过程中体现集思广益 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实验的乐趣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撐率倚в 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摽斩磾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第一节空气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摽床坏接臵 蛔艛

沪教版初中化学前6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基础梳理】 1.溶液是指、的;其特征具有性(密度、浓度都相同)、性(静置一段时间后不分层)、且一定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悬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油难溶于水,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分散到水中形成。人们通常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作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等。 3.物质溶于水时,常伴随温度的变化。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升高,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不变,如等。 4.为了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人们常用的方法有、、等。5.日常生活中,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升高。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降低。 6.蒸馏水(填“能”或“不能”)导电。若在蒸馏水中加入食盐固体后,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食盐溶于水后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和,但若在蒸馏水中加入蔗糖固体,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蔗糖是由构成的,溶解于水后不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溶于水后,溶液导电性增强的物质往往是由构成的,如食盐、高锰酸钾、氢氧化钠等;由构成的物质溶于水不能增强水的导电性,如蔗糖、酒精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基础梳理】 1.溶液由和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解溶质的物质叫做。理解溶液的组成要注意如下要点:(1)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色;高锰酸钾溶液是色;氯化铁溶液是色;氯化亚铁是色。(3)是常用的溶剂。一般讨论的溶液都是水溶液,因此除特别说明外,一般只说“**”溶液就是指溶液。但溶剂不一定只有水,、等物质也可作为溶剂,如碘酒溶液,溶质是,溶剂是等。(4)溶液中溶质(不一定或一定)只有一种。如在食盐水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溶解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就是。(5)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是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因为。 2.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在分析其溶液组成时,要根据反应前的物质和反应的实际情况去确定。如锌粒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在分析该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反应前的稀硫酸溶液,其溶质是,溶剂是,加入锌粒后,锌粒只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质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并产生,而不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剂反应。相关图示如下: Zn H2 ++ 液的组成溶液组成 因此,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溶剂是原稀硫酸溶液中的。 3.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液的,通常用字母表示,它随着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的改变而改变,若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若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 4.配制溶质为固体的溶液时,基本的配制步骤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基础练习题

1下列安全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2下列关于S+O2S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4水在通电条件下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放出大量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氨基钠(NaNH2)是生产维生素A的原料。工业上将金属钠于97~100℃熔融,向反应容器中缓慢通入无水液氨(NH3),再加热至一定温度生成氨基钠和氢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NH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B.NaNH2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9% C.钠的熔点比铁的熔点低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4NH34NaNH2+H2↑ 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________________; (2)镁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下列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丙属于单质,A为黑色固体,C属于盐。 ①甲+乙B②甲+丙A ③A+D C+B④C+E Cu(OH)2↓+NaCl 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式表示:乙________,B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石灰石和铁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炼铁的原理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牙膏中常用轻质碳酸钙粉末作摩擦剂。生产轻质碳酸钙的主要过程:①煅烧石灰石制得氧化钙;②氧化钙加水制成石灰乳[主要成分是Ca(OH)2];③石灰乳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碳酸钙。写出③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62.5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杂质不含钙元素且不参加反应)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________g。 (4)合成氨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催化剂是铁触媒,其主要成分是FeO和Fe2O3。当FeO和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比为1∶2时,该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效果最好,此时FeO和Fe2O3的质量比为________(写最简比)。 9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学习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前准备】 [知识准备] 通读本节教材,对其中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讨论思考,并搜索相关知识留待课堂讨论。 1.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 2.收集一些化学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造福于人类生活的实例。 3.你了解“煤气中毒”、“白色污染”、“纳米材料”等常识性知识吗? [物质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分组实验器材、药品;准备相关媒体、素材。 学生:准备一些玻璃材料,留做分组实验用。 【课堂学习】 一、引入: [观察思考]: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境。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二、师生对话:[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 三、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同学们分组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科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是 _________,该方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 四、播放录像: [观察思考]: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水的用途有哪些?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五、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实验。同学讨论、老师总结并板书。你所知道的预防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请简要说明验证火柴中是否含硫的基本思路? [讨论交流]:1、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 路。。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环境的“无”如“无硫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老师小结并板书。 七、活动:[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总 八、例题研讨: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

化学九年级沪教版第四章单元练习卷

2012-2013学年坎市中学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第四章单元练习 卷 (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Mn-55 Zn-65 Ca-20 Cl-35.5 第I卷选择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正确的。) 1.1.(2012年浙江台州,1题,4分)以下日常生活中的做法科学的是()A.常吃油炸、烧烤、腌制的食品 B. 手机充电完毕后,及时拔去插座上的充电器C.将电吹风机带进潮湿的浴室使用 D. 油锅着火,往锅里泼冷水 2.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C.只要是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都可以灭火 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6.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其根本原因是 ( ) A.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相对原子质量也没有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以及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7.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A.CaCO3CaO+CO2↑ B.NH4HCO3 NH3↑+CO2↑+H2O C.Mg+O2 MgO2 D.4P+5O2 2P2O5 8.下列事实:①汽油挥发,质量减少;②红磷燃烧,生成物的质量增加;③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铜的总质量;④粗盐提纯后,质量变小。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88g。 2.如①1952年冬天,伦敦的烟雾事件。②1955年日本的四日市的空气污染事件。③1952年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事件。④我国近年来福建、浙江沿海的赤潮事件。 3. 如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向人们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消除大气污染物等课题。用化学的方法对大气进行检测和污染防治,回收处理生产的大量垃圾,变废为宝等都是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练习与实践 1.C 2.D 3.D 第三节练习与实践 l.(1)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沿略倾斜的试管缓缓倒人,瓶口紧靠试管口。 (2)根据试管的大小折叠纸槽,将药品放在纸槽上,水平送入试管中,竖起试管,抽出纸槽。也可以用药匙代替纸槽。 (3)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约l/3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先均匀预热,后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4)废液倒在废液缸中,废渣倒在指定的容器中,不能随意丢弃。 2. 见P73表 3.猜想: (1)铝能导电; (2)铝能与氧气反应; (3)铝能与食醋反应。 实验设计: (1)将打磨好的铝片连接一节干电池和电珠; (2)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片; (3)将一小片铝片放人食醋中。 实验现象: (1)电珠亮了;

(2)铝片表面光泽度下降,变白; (3)现象不明显,若加热,则有少量的气泡产生。 结论: (1)铝能导电: (2)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铝,但没有像镁带与氧气反应那样剧烈; (3)铝几乎不能与冷的食醋反应,加热则有少量气泡产生,不如镁带与食醋反应现象明显。 本章作业 1.C 2.A 3.A 4.不一定。(1)固态二氧化碳受热升华变成气态二氧化碳,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成氨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5.物理性质有:无色透明、具有特殊的气味,易挥发,易溶解碘等物质。化学性质是: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6.⑴变黑⑵上下浮动,像跳舞一样。 7.(略)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练习与实践 1.A 2.C 3.(略) 4.(1)红磷的用量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红磷不足:进入瓶中液体的体积不到1/5;原因是红磷没有将瓶中的氧气耗尽。 红磷过量:瓶中进入液体的体积大约为1/5;红磷将瓶中的氧气耗尽了。 (2)(略) 5.氮气,78%;氧气,2l%。3.36。 6.水蒸气;红磷燃烧消耗了瓶中的氧气,导致瓶中气压减小;高山上氧气含量较低,携带氧气瓶可补充供呼吸的氧气。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那么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解析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极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不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4.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三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的石灰水,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课本[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学生观察实验并按教师要求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提问: (1)实验1、2的共同特征? (2)实验3、4的共同特征? (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区别? 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写出几种描述,由学生讨论而得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应用。] 4.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目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5.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讨论: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要树雄心、立壮志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好化学。]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