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重点讲义资料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重点讲义资料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重点讲义资料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重点讲义资料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姓名:陈彦红

学号: 107091301322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07级

系别:人文科学系

完成日期: 2011年6月

指导教师:张黎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陈彦红(人文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陕西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中国乡土人生的忠实歌者,中国农本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本文通过路遥的作品去分析其深沉质朴的乡土情结。第一部分对其乡土小说做以简单概述,主要从中国乡土小说及路遥小说的特点入手;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乡土情结,首先是路遥作为广大农民的歌者形象,其次是其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最后是其对故土的怀恋与告别。从这两大部分三个方面去对路遥的乡土情结做以全面的分析与认识。

关键词:路遥乡土小说怀恋乡土作家

Lu yao's works of native land complex

ChenYanhong (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2007 Grade)

Abstract: LuYa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Shaanxi province. He is a faithful singer of Chinese vernacular life and a spokesma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lu yao's deep plain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The first part simply overviews his novels,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and that of LuYao;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his agrestic complex concretely from three aspects, his image as a farmers' singer, thinking of the rural situation on the homeland, and the nostalgia and farewell to his homel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may fully explain LuYao's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Keywords: lu yao ; native novel ; nostalgia ; native writers .

引言

路遥是陕西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比较有影响的有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尤其是《平凡的世界》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是当代表现乡村生活的史诗性巨著。路遥的作品多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展现了黄土地上劳苦大众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命运。作品中表现的也是他所谓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作品以城乡差别为背景,描写这一地带的农民及农村知识青年的徘徊苦闷以及遭受的挫折失败,以此揭示在这一封闭的社会结构中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也体现出了路遥思想深处的矛盾:他热爱这古老的土地以及这里淳朴善良的人民,然而这里的愚昧落后又使他要走出农村,去感受城市文明。于是他把对故乡的依恋由固守土地转为精神的向往。与此同时,对于土地的热恋便成了他一贯书写的主题。在路遥的全部作品中,土地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是农村社区生活和传统农业文明。二是与土地、底层生活相关联的人的系列,可称为“土地——母亲——人民——实践”形象系列。三是指一个大的意识系列,如给人无限启示、又引发无比亲情的家乡山水风情等1。

一路遥乡土小说简述

1.1 关于乡土小说

乡土世界历来是众多作家抒写的对象,然而在对乡土文化的抒写中,却又有着不同的价值立场。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2。而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者,给后来的乡土小说家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乡土小说在于对乡村的文化启蒙,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以批判的姿态来揭示国民的劣根性。30年代的茅盾等人的乡土小说主要宣扬乡村激烈的现实政治变革。40年代的赵树理,五六十年代的柳青,周立波等宣扬山乡巨变。这种改变乡村的创作思想也引领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潮流。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家所表现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纯美和谐的乡土世界,带有虚幻色彩。后来的以路遥、陈忠实为代表的“黄土文学流派”,“他们把黄土地上的人文历史,时代变迁作为创作主题和终极目标。他们身上有秦人般的狠劲,憨劲和倔劲,像农人种地般写作,他们的作品也像黄土似的厚重,大气和本色。其作品也表现出黄土地般的厚重大气。”黄土派文学发端于柳青,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发展。黄天厚土是他们共同的文化渊源,农村题材现实主义是他们共守的传统,宏大叙事和史诗追求是他们的艺术风格。路遥是黄土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和史诗风格是他的艺术追求。他的乡土小说对城乡交叉地带进行关照,体现的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的历史现状,真实的表现了农村在现代化进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且始终关注乡村的发展和出路,是农本文化的代言人。

乡土小说是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17]它更多的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对传统文化消失的哀叹。在后现代化德乡土小说则呈现出一些文化移植、文化断裂、文化碰撞等等一些矛盾状态。乡土小说具有你浓厚的乡土味,

1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雷达主编:《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2。

这类作品中大多农村生活气息较浓。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大多是富有地道的乡土味的。它发源于土地,歌颂土地,展示农村生活面貌,同时又体现城乡融合的整个过程。乡土小说的题材多选自对故乡生活和童年往事的回忆,作品充满清新、刚健和朴野之气。这类小说穿插各地风情民俗的描写,作品因而充满泥土气息,显示出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作家大都是寓居都市的乡间游子,他们所表现的乡土生活,都隐含着浓郁的乡愁,作品带有作家的情感倾向。乡土小说作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注重人物和环境关系的展示,因而人物性格既鲜明生动,又真实可信。大多数乡土作家在创作上逐渐走向成熟,开始显示出较为突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二)农本文化的忠实守望者——路遥

路遥在当代文坛有着重要地位,他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忠实歌者。与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小说不同的是,路遥的乡土小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农本文化小说。他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所以在作品中倾注了对乡土,对农民文化的热爱和礼赞。他用生命之笔抒写了他独特的乡土世界,抒写了当代乡土中国儿女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和理想,以及他们遭遇的社会现代性转型期使其产生的生存与心灵困境。路遥所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期对其乡土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于是,他的作品中对于转型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抒写。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知和态度。具有社会发展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现实主义精神是40年代“社会剖析派”在当代的一种延伸,而路遥深受柳青等老一辈作家的影响,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因此,路遥成为了乡土的礼赞者,是农本文化精神的忠实守望者和代言人。他在作品中展现了对乡土,人生等的思考。

二广大农民的歌者

路遥从小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那片土地上,那里贫困落后。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劳作着。而正是这块贫瘠的土地和这里善良淳朴的乡民们养育了他。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他也就更能深切的体会到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劳苦大众生活的困苦与命运的艰辛。于是,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他把笔触伸向黄土高原这块古老的土地,展现这里一代代人的生存状况。正如路遥自己所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1。他始终以浓重的乡土情感来展现最为普通的农民和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生存状态。尽管路遥从小在饥饿与贫困中度过,但是对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乡村乡民有着深厚而凝重的挚爱。同时,又对这里的愚昧落后充满了忧虑与哀思。

2.1 塑造了朴实劳动者形象

作为乡土作家的路遥,深受厚重的乡土文化与乡情的影响。在作品中,他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来表现对于乡土的挚爱。陕北这块广博的土地为他奠定了深

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里的文化造就了这里人们特殊的文化心理和性格气质。他们质朴善良,勤劳朴实,强悍豪爽。《人生》中的巧珍可以说是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美丽大方,善良宽容,坚强朴实,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大胆的向农村青年高加林表白自己的爱情,并以农村女性的温柔体贴去全心的爱他。虽然最终高加林抛弃了她,但她并没有怨恨他,而是更加坚强的生活着。在高加林被遣回村时,她毅然阻止了姐姐向加林报复,还向姐姐的公公高明楼说情让给加林安排一份工作。这是多么宽厚深沉的爱。传统道德中的人性美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顺爷爷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一辈子在土地上辛勤劳作,朴实豁达,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但却以饱经世事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影响着包括高加林在内的农村青年。他身上体现出了在土地上勤劳耕作的老一辈农民朴实忠厚的黄土文化精神和浓厚的乡情。孙玉厚老人赡养母亲,供养弟弟,抚养儿女,无怨无悔的付出,不求回报,这也正体现了传统伦理中亲情的厚重。在高加林被遣回村时,当他担心乡里人会厌恶他时,出乎意料的是“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很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乡亲们的安慰让加林感动,“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他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他,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作者借高加林之口表现了农民身上那种诚挚,宽容,善良的浓浓的乡情美。《在困难的日子里》中,马健强考上了县中,但家庭的困顿使他面临辍学的危机,此时,乡亲们给了他物质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安慰。尽管“全村人都饿的浮肿,仍然把自己那一点救命粮分出一升半碗来,纷纷端到我家里,那几个白胡子爷爷竟然把孙儿们孝敬他们的几个玉米馍,也颤巍巍的塞进我的衣袋里。”乡村农民那种朴实,善良,互助的美德在路遥笔下得到深刻的体现。正如路遥借马建强之口所说“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延续到了现在……”。

孙少安和孙少平是路遥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少安是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同样,传统美德在他身上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他从懂事起就明白了要帮助父亲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对家人相濡以沫的爱在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而从来没有怨言。并总是以真挚的爱为家人付出。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于人伦以及传统美德的深切思考。除了对家人的爱,他也同样真诚的为乡邻着想,在他开办砖厂率先开办乡镇企业,物质上得到充裕之后,并没有忘记乡邻,他把村子里闲散的劳动力接纳到自己的砖厂,为他们解决了物质上的困境。他继承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淳朴善良,勤劳厚重,也体现了他敢于创新的精神。孙少平是新的农村知识分子形象,他从一个忍饥挨饿的学生到乡村教师,再到揽工汉,最后成为了煤矿工人。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作者体现了他积极进取,不断的超越苦难,坚定的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奋斗精神。他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也是众多黄土地人们所共有的。这一系列人物的塑造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劳苦大众的热爱和理解,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他们那艰辛曲折的生活的同情。路遥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以往文学中简单的好人坏人之分的方式,他作品中的人物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更多的是一种“分不清是好是坏的”1人物。即使是马占胜,田福堂,王满银这类反面人物身上也有着人性美。这也是路遥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2对黄土地的深情赞美

正是贫瘠的黄土地给予了路遥精神上的动力与灵感。因此,他给予黄土地以深情的赞美。《平凡的世界》扉页上就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可见,他与黄土地在心灵上的深厚情感。他笔下的黄土地总是博大,厚重又充满了苍凉。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中,有一段关于描写土地的震撼人心灵的文字:“在漫长的二三百万年间,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剥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就是在这大自然无数的黄色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那一条‘褶皱’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的叫你不可思议,那些纵横交错的细细的水流,如同挂面一般串联着一个接一个的村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高原这块土地的古老,博大,厚重,更可以体会到这里的偏僻,落后和贫瘠。你难以想象在那漫长的年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存状况是如何的艰辛。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同苦难顽强抗争的精神,他们的宽容厚重以及非凡的承受力。作者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黄土地以及这里生活的人们。他通过对古老苍凉的黄土高原的抒写来体现对乡民们的深刻理解与热爱。正如赵学勇所说“路遥的乡恋,其始发点都不是对故乡自然景观简单的赞颂,而是由故乡景物和童年记忆凝结成的精神氛围,是由别离勾连出的惆怅苦恋。其中土地、家庭和亲人是乡恋情结最富有吸引力的磁场”2。

在《人生》结尾,作者借德顺爷之口,来表达对黄土地的赞美与热爱:“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这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从这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深刻的表现了出来。对土地的礼赞始终伴随着作者的小说。在《平凡的世界》中,以孙少平之口来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既有对厚重的黄土地的深情礼赞又有对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深沉的挚爱。《在困难的日子》中,路遥借逃荒妇女之口表达了自己对黄土地难以割舍的感情:“再说母土是热的,就是死,也要死在本乡田地呀!”。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过“故乡,又回到了你的怀抱,每次走近你,就是走近母亲,你的一切都让人亲切和踏实,内心不由泛起一缕希望的光芒,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故乡,多么好,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故乡是不可思议的。在这个创造了你生命的地方,会包容你的一切不幸与苦难。就是生命消失,能和故乡融为一体,也是人最后的一个夙愿。”3故乡是路遥精神的依靠,是永远不能抹去的依恋。

作者总是通过对黄土地的赞美来表达对土地上生存的人们的热爱与敬重。路遥的作品大都是以黄土高原为背景,表现黄土地的厚重,博大,坚实。进而体现人们生存的艰辛及命运的凄惶。

2.3 对乡土的怀恋与告别

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470页

2赵学勇:《路遥的乡土情结》,《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2页

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在路遥的作品中,男性与女性都向乡村伸出了告别的手势,其中女性对乡村的告别大多是毅然决然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过多的对她们告别时的矛盾心理做以详细书写。但对于男性,这种告别就有了太多的负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离开乡村把繁重的体力劳动丢给了父母,这其中就包含着对乡土的歉意。

男性的告别在一定意义上预示着“根”的遗失,“失去故乡”通常都是男性的事,因此这种告别就有了断裂的意思。因此,在路遥的作品中,大部分男性都是既依恋传统又渴望现代的。一方面因为渴望城市及其现代文化,迫使他们一次次向城市进发;另一方面又因为依恋传统让他们一再回望,最终他们在亦步亦趋中走向城市。

对乡土的怀恋与告别似乎是一种矛盾,这是路遥对于乡土的一种矛盾心态,他依恋黄土地,却要告别黄土地去追求城市的文明与进步。他曾经这样说:“当历史需要我们拔腿走向新生活彼岸时,我们对生活过的老土地是珍惜的告别还是无情的斩断?”1不言而喻的,路遥选择了告别。他并不排斥城市的文明及进步,相反对城市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渴望,因此,《人生》中高加林的返乡并不能说是回归乡村,而是作者为表达对乡村依恋的一次回眸,一次与黄土地的告别。这是作者在对现代文明肯定的同时,颂扬传统文化。高加林的被迫返乡反而突出了对城市渴望的真实存在。农民进城失败表现出作者对故土的依恋,这是一种出发前与黄土地的拥抱。在之后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就体现出了一种决然。告别的决心越大,怀恋的感觉就越强烈,对传统文化的颂扬只是铺垫,与黄土地的告别才是真正的主题。

告别与怀恋是路遥对乡土的感情的一种有意识的平衡,在《平凡的世界》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孙少安拒绝田润叶的爱,回到乡村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眷顾,而另一方面,孙少平无视前途渺茫执意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孙少平与乡村的告别是空间上与思想观念上的,而孙少安与乡村的告别是思想观念上的,他并没有完全告别农村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路遥对乡土的矛盾心理,怀恋与告别共同存在在他的作品中的。

三对乡村现状的思考

路遥作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怀有赤子之心的乡土作家,他的创作使命除了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更多的是对故土现状的思考

3.1.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

路遥对土地及农民的深厚的情感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但是,他又能以理性的眼光站在时代与历史的角度去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动摇了自然经济的地位,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时代的冲击。传统封闭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传统思想方式与现代思想观念,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剧烈冲突,路遥能冷静而敏锐的把握当代剧烈的社会冲突,通过作品来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农村一直以来都处在城市的绝对优势之下,农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别。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并且人为地将城乡之间隔

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离开来,城乡户籍制度严格地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这使得农村的发展受到限制,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贫困落后的局面。

路遥能深刻的看到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的这种巨大的差距。在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他的作品多以城乡差别为背景,描写这一地带的农民及农村知识青年的徘徊苦闷以及遭受的挫折失败,揭示在这一封闭的社会结构中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冲突。《人生》中,巧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她身上有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质,是大多数男性心目中的贤妻良母的典型。但是在与现代知识青年高加林的爱情中,她只能在感情上和生活上给予他体贴,在精神上却不能满足高加林的需要,她所能说的只是母猪下了几只猪娃。黄亚萍是城市现代文化的代表,有思想,有文化。她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爱好和人生志趣,他们能在精神上产生共鸣。相比之下,巧珍的文化劣势就体现出来了。她们之间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也正体现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别。也因此,城市对于高加林更具有吸引力。然而,“高加林在决定对黄亚萍与巧珍的取舍中,心中卷起了强烈的情感风暴”1。这时,高加林也是极其矛盾的,他对背叛巧珍有着负罪感和内疚心理,又想摆脱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进入城市。二者在他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也体现了路遥思想深处的矛盾:他热爱这古老的土地以及这里善良淳朴的人民,然而农村的愚昧落后又使他要走出农村,去感受城市文明,“于是就产生了诗意的赞美和行动上的乖离的奇异现象”2。走出农村是当时也是现在众多农村青年的理想。因为毕竟“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3农村的落后贫困是现实存在的,而城市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现代文明对于农村青年更具有吸引力。所以他说“作为农民血统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了焦灼的关切之情,我更多关注他们在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与痛苦,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的大欢乐。”4对乡土及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始终伴随着他的创作,他是真正思考乡村现实的作家。

3.2.对现代文明的肯定

路遥打破了以往文学中的固守土地的观念,他是在恋土的基础上更渴望城市文明,对于农民渴望进城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十七年文学对于回归乡土,在土地上劳作的行为给予赞扬,而认为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的行为是一种忘本叛家,好逸恶劳的行为,而路遥突破了这种传统的农本思想模式。“他的大多数作品事实上展现的恰恰是一代人离开土地的历史进程,而不是相反。‘离开土地’在这里并不仅仅具体指人物离开农村的社区生活,他是‘离土不离乡’,而包含着多重意义。既指从农村原有的封闭自然经济结构中剥离出来,也指从农村残存宗法色彩浓厚的社会结构中剥离出来,指从农村传统的文化氛围的笼罩下剥离出来……”5。在《人生》中,他肯定了高加林渴望进城的人生选择与奋斗历程。高加林虽然生活在农村,在黄土地上长大,对这黄土地和这里浓厚美好的乡情也充满了留恋与热爱。但是随着眼界的开阔和和文化知识的熏陶,他身上的乡土味就逐渐的被冲淡了,他能深刻的体会到黄土地的闭塞和落后,以及很多不文明的

1宗元:《三足鼎立的艺术奇观—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的平行比较》,《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88页

2李继凯:《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64页

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07页

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18页

5

行为,于是,他不愿像父辈那样终日在土地上刨挖劳作,他要走出农村,去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在《人生》中作者借高加林之口表达了对农村落后现状的忧虑和对城市现代文明的渴望。面对高加村的贫穷落后,高加林感到沉重和痛苦,他在心底呼吁“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这种呼声也体现了作者对黄土高原落后的生活现状的担忧。

当高加林看到村子里常年吃水的井“脏的像烂池塘,井底上是泥糊子……”决定搞一次“卫生革命”,于是他们在水里撒上了漂白粉,结果却引发了一场混乱,愚昧的村里人有的说水里放的是洗衣粉,又有人说放的是一种“药”,有的年轻人给村里人解释,结果却遭到众人的咒骂。“你几个瞎眼小子,跟上疯子扬黄尘哩!”,“你妈不讲卫生,生养的你缺胳膊了还是少腿了?”,“胡成精哩!把龙王爷惹怒了,水脉一断,你们喝尿去吧!”当巧玲试图用学校里学的化学原理给众人说漂白粉的作用,却遭到了众人的嘲讽“哼!说得倒美!你趴下先喝上一口!和你二姐夫一样咬京腔哩!伙穿一条裤子!”,“愚昧很快就打败了科学!”。这种长期形成的落后愚昧的顽固思想很难在短时期里得到改变,因而对于现代文明持一种排斥的心态。这种局面的改变还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巧珍刷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发生在高家村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地方,却成了一件稀奇事,并引起了村里人的围观。在他们心中,只有城里人和知识分子才需要刷牙讲卫生,一个普通的农民刷牙简直是一大奇观。这件事在村里少数思想古旧,不习惯现代文明的人心里,就是个“西洋景”“一天门外也没逛,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倒学起文明来了!”“卫生卫生,老母猪不讲卫生,一肚子下十几个胖猪娃哩!”有一老汉看见她满嘴血沫子,还以为得了急症,急呼“还不赶快请个医生来”。作者挚爱的土地的愚昧落后不得不使他心酸悲凉。对于农村落后面貌的哀思使得他在作品中肯定了高加林在面对乡土的闭塞落后时,选择了走出农村,去感受现代文明的行为。虽然高加林进入城市的梦最终还是未能实现,他还是回到了农村,但这只是他被现实所迫无奈的选择,乡土只是他暂时的栖身之所,这并不意味着他将选择永远留在土地上。最后高加林那一声沉痛的呻吟“我的亲人哪……”饱含了高加林当时复杂的情感,既有失去巧珍后的悲凉心境,也有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哀,当然也是对乡土情感的真实流露。这并不能够说明他是对黄土地的皈依,因为他回到农村饱含了太多复杂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原因。小说最后一章的开始作者就注明“并非结局”,虽然小说结束了,但是高加林和众多农村青年的人生道路并没有结束。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中谈到:“任何一个出身于土地的人,都不可能和土地断然决裂。我想就是高加林去了联合国,在精神上也不会和高家村一刀两断。”于是,“千千万万的高加林们还是要离开土地,而且可能再不返回,但是,我敢肯定地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和土地的感情也仍然只能是惋惜的告别而不会无情的斩断”1这段话也道出了作者对乡土的思考。

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农本文化精神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对土地的坚守,而是由固守土地转为精神上的依恋。于是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都安排了金波、金秀、少平和兰香进入了城市,并以自己的努力奋斗得到了城市的认可与肯定。孙少平从小在黄土地长大,也是在饥饿与贫困中成长,对于农村以及那里的亲人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但他不愿意在农村生活一辈子,而要去外面的世界闯出一番天地。虽然和哥哥合办砖厂同样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有一份安稳

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的家业,可他还是拒绝了和哥哥合办砖厂,他宁愿去外面过艰苦的生活,他要从精神上反抗一辈子当农民的命运。他在黄原县城当揽工汉,在铜城当煤矿工人。即使再辛苦,他也不愿意回双水村。虽然最后他只是个煤矿工人,但至少他有了城市户口,成了真正的城里人。在这里,作者终于在孙少平身上实现了农民进城这一愿望。即使只是个煤矿工人,可他已经成了城市的一员,在城市有了一席之地。同样,孙少安虽然并没有走出农村,可他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成了农民企业家,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他已经不再像老一辈农民那样永远坚守在土地上劳作,而是以一种现代方式来改变生活现状。他率先采用了先进的机器办起了烧砖厂,成了双水村第一个带入机器声的人。虽然少安还算不上城里人,而且他身上继承了传统农民的思想,就是能过上安稳富裕的生活就很满足了。但相对于以往的农民,他已经向现代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中谈到如何对待土地问题时说过“是的,我们最终要彻底改变我国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的生活观念和陈旧习俗,填平城乡之间的沟壑。我们今天为之奋斗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1从这段话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对于社会历史及乡土的思考:农村最终要走向现代化,城乡差距也将逐渐缩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一历史进程。这是路遥也是众多人的共同的心声,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的落后状况最终会得到改变,从而走向现代化,那么也就会有更多的人会离开故土,但在精神上对乡土的感情永远不会斩断,就像路遥说的“人类常常是一边恋着过去,一边坚定地走向未来,永远处在过去和未来交叉的界限上,失落与欢乐共存。尤其是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如同儿女和父母的关系,儿女终有一天可能要离开父母,自己要去做父母,但相互间在感情联系上却永远不可能完全割舍。”2

路遥的作品饱含着对于农民,农村生活的无限热爱,再现了广大农村的生活现状。同时又对于农村的落后与发展充满了焦虑与担忧。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动摇。路遥笔下的爱情,人生困境和悲剧。正是在这种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产生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结语

路遥作为一名“农裔城籍”[16]的作家,对于黄土地的深情眷恋引发了他对于生存在黄土地上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人生》,《平凡的世界》都是他用生命谱出的人生绝响。那真诚朴实的文字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也使得更多的人在心中记下了这个永恒的名字——路遥。

1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页

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文献

[1]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雷达主编:《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3]路遥:《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4]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470页。

[5]赵学勇:《路遥的乡土情结》,《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2页。

[6]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7]宗元:《三足鼎立的艺术奇观—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的平行比较》,《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88页。

[8]李继凯:《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64页。

[9]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07页。

[10]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18页。

[11]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9页。

[12]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

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19页。

[13]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页。

[14]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小说名作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 ~517页。

[15]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路遥文集》第2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16] 李星:《论“农裔城籍”作家的心理世界》,《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

[2]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全集》第6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255 页。

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1、往事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将永远像铅一般沉重地浇铸在心灵的深处。不过,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不幸。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 2、痛苦啊,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 3、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4、这就是人生的心酸。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而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6、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7、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8、没有爱情,人的生活就不堪设想。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爱情是不尽的煎熬,不尽的折磨,像冰霜般严厉,烈火般烤灼,但爱情对心理和身体健康的男女永远是那样的自然;同时又永远让我们感到新奇、神秘和不可思议。。。 10、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当然,这不是说我愿意牛马般受苦。我也感到井下的劳动太沉重了。但要摆脱这种沉重是不可能的。再说,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你一旦成为这个沉重世界的一员,你的心绪就不可能只关注你自身。。。 11、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劳动,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更是自身的需要。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 了。 12、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那么曲折。 13、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的活。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像往日一样,正常的投入生活吧!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 14、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15、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总是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粘结。 17、生活的大轮在铿锵地前行,时间却在无声地流逝。

论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詹兴雷) 内容摘要:路遥是来自农村的一位作家,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他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艰苦、落后有着深刻体验和体会。后来又从农村进了城,对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艰辛、困惑以及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的艰难、心酸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在路遥的作品中着重表现了在城市物质文明冲击下农村青年想在城市里面奋斗的愿望和追求。没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路遥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路遥。对于那曾经养育过他的广袤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在苦难的生活中曾经给过他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以及兄弟姐妹,甚至包括那在夕阳中暮归的老牛,傍晚袅袅的炊烟以及小沟里潺潺的流水,牧童悠扬的笛声和信天游等充满温馨的生活情调和氛围,都成为作者一生中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 关键词:乡土情结;农村生活;氛围;情感 在路遥的小说中,乡恋、乡情、乡思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融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是路遥作品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部分。路遥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困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农民的儿子来看待。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因此,在路遥笔下的无数个小说世界里,那种与土地恋恋不舍的情意洋溢于每一个角落,因而构建了他作品鲜明的乡土风格。读路遥的作品,总有这样一种感受,他所有的小说背后似乎总有一颗不平静的心灵在急切地寻找什么,探索什么。 一、形成路遥“乡土情结”的因素 1.童年经验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一) 路遥及其作品表现出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的灵魂,激励着许多青年走向了人生的辉煌。这与作家的曲折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在当前的路遥研究中,对作家身世及对其创作的影响逐渐多了起来。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从作家本人的人生悲剧中探究路遥创作中悲剧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多角度对造成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做出理性思考。研究认为,路遥小说中浓郁的悲剧意识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使作品散发出悲壮而冷峻的悲剧美。 一、苦难的人生经历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倏然而逝的流星,在短暂的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他的成名作《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短短43年的人生历程,路遥一直与命运抗争着,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新中国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小时候乞讨般的生活,被过继给伯父;学生时代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这种生命体验,直接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其他小说的诞生?/span> (一)命运多舛的童年 1949年,当路遥降生到陕北清涧县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艳丽色彩,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意味着残酷。 路遥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家里十来口人,十分贫穷,共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7岁的时候,为减轻家里负担,父亲带着他一路乞讨来到两百华里之外的延川县,把他过继给伯父。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七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完全陌生的地方。我想起了家乡掏过野鸽蛋的树林,想起砍过柴的山坡,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⑴ ???? 尽管只有七八岁,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不堪回首。贫穷饥饿,且又有了一颗敏感自尊心。”⑵路遥独立地做人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二)饥饿中体验人生????? 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中学年代。伯父家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发愁。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他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过的土地上去寻觅被遗留下的几粒玉米充饥。中考时,他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义无反顾地上学去了。 整个高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苦最难熬的时期。他没有生活保证,连五、六块钱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他整天饿得发晕,似乎感到自己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2) 正文 (3) 一、朴素平淡的语言色 (3) 二、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 (4) 三、富于哲理的语体韵味 (5) 四、富有陕北风情的乡土语言 (5)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着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融入大量陕北方言,形成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二,凭借路遥本身深厚的基础文化和知识,对陕北语言的深入研究及实地考察,经过全力的锻造与筛选,使小说既摒弃了方言土语低俗落后的元素,又保留了原始经典的风格,呈现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享受。路遥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小说既促进了陕北方言的宣传和传承,又展现了陕北的人文风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陕北方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Lu Yao's ordinary world with distin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in the novels cleverly integrated into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forming a strong sense of local color. Secondly, by virtue of Lu Yao's own rich cultural and knowledge-based, language-intensive research and fieldwork in northern Shaanxi, after fully forged and screening, the novel is both abandoned the backwardness of vulgar dialect in a dialect element,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classic style, presented to the reader a new reading experience. Lu Yao's novels, as represented in the ordinary world, both contributed to advocacy and heritage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humanistic style demonstrated in northern Shaanxi, 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of the ordinary world; language features; In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前言 路遥小说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其中最大的特色是对陕北方言的恰当利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

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

路遥经典语录

路遥经典语录 本文是关于经典语录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路遥经典语录 1、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路遥《平凡的世界》 2、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路遥《平凡的世界》 3、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路遥《平凡的世界》 4、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路遥《平凡的世界》 5、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路遥《平凡的世界》 6、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路遥《平凡的世界》 7、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路遥《平凡

的世界》 8、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路遥《平凡的世界》 9、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路遥《平凡的世界》 10、一个中学生要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是可悲的!——路遥《平凡的世界》 11、社会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人在变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包括人的关系。——路遥《平凡的世界》 12、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13、劳动永远是医治精神创伤的良药。——路遥《平凡的世界》 14、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更削弱了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15、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路遥《平凡的世界》 16、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的战胜困难。——路遥《平凡的世界》 17、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

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XX大学 毕业论文浅析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院系名称: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XX大学制 二〇一五年月日 目录 引言 (1) 一、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 (2) (一)命运抗争者的悲剧 (2) (二)女性的悲剧 (5) (三)农村政治家的悲剧 (7) 二、悲剧因素 (8) (一)时代、社会因素 (8) (二)人物自身因素 (9) (三)作家自身的因素 (10) 三、悲剧意识的影响 (11) (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11) (二)对读者的影响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谢辞 (14)

引言 著名作家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汉族,是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很穷就被过继给了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他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过,1969年又回到家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他发表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他的不断创作下,1982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人生》,文中描写的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的经历,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顿时轰动全国。而后又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并获得了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就在这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他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的生活与社会的巨大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把普通人在那种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全然的展现出来了。因此,路遥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但是不幸降临在了这个伟大的作家身上,他因肝硬化腹水,1992年在西安逝世。 由于路遥是出身于农村,所以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是来自农村生活的,从农民的身上找寻写作的灵感。他从始至终都认定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他是个农村人,但却有着城里人的思想,他坚信“人的一身中最大的幸福在于不断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在于最后的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是对艰苦奋斗的人生旅途的关注。他从内心对农民就有一种潜在的认同,还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小说大多以中国社会的变革为背景,塑造的是城里和乡下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但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而且大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在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悲剧意识成了路遥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浅析《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2) 正文 (3) 一、朴素平淡的语言色 (3) 二、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 (4) 三、富于哲理的语体韵味 (5) 四、富有陕北风情的乡土语言 (5)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摘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着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融入大量 陕北方言,形成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二,凭借路遥本身深厚的基础文化和知识,对陕北语

言的深入研究及实地考察,经过全力的锻造与筛选,使小说既摒弃了方言土语低俗落后的元素,又保留了原始经典的风格,呈现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享受。路遥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小说既促进了陕北方言的宣传和传承,又展现了陕北的人文风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语言特色;陕北方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Abstract Lu Yao's ordinary world with distinc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ne hand in the novels cleverly integrated into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forming a strong sense of local color. Secondly, by virtue of Lu Yao's own rich cultural and knowledge-based, language-intensive research and fieldwork in northern Shaanxi, after fully forged and screening, the novel is both abandoned the backwardness of vulgar dialect in a dialect element,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classic style, presented to the reader a new reading experience. Lu Yao's novels, as represented in the ordinary world, both contributed to advocacy and heritage of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humanistic style demonstrated in northern Shaanxi, has a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of the ordinary world; language features; In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前言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以下是关于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细读本书,巨著之金句如山似海,每一句都可以震撼心灵。 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她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卷四,第三十三章 一种真正美好的感情,像酒一样,在坛子里藏得越长,味道也许更醇美。 ——卷四,第四十章 ·

中学时代的生活啊,将永远鲜活地保持在每个人一生的记忆之中;即使我们进入垂暮之年,我们也常常会把记忆的白帆,驶回那些金色的年月里…… ——卷四,第四十章 生活啊,这是为什么?贫穷让人痛苦,可有了钱还为什么让人这么痛苦? ——卷四,第四十二章 在我们亲爱的土地上,有多少朴素的花朵默默地开放在荒山野地里。 这花朵没有人注目。也许惟有自身才怜爱自身的芬芳。 可是,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也许有多少绚丽的生命之花在悄然地开放而并不为我们所知啊! ——卷四,第四十七章 只要自己诚心待人,别人也才可能对自己以诚相待。 ——卷三,第十七章 倘若流落在他乡异地,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失去保障,得靠自己一个人去对付冷酷而严峻的现实了…… ——卷三,第十二章 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 ——卷三,第十二章 ·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论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路遥的《人生》1982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其的评论更是褒贬不一。《人生》中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的爱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高加林这一苦闷、追求、盲目的特殊心理,引起了社会青年的共鸣,而他身上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爱情观也成为路遥在其小说中爱情价值观的缩影。 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一是对以土地为载体的母性意识的依恋,二是对肯定自我的现代女性意识的追求,三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是两种文明的冲突。因此,本文在联系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人生》的悲剧爱情、路遥的爱情价值观以及两者的当代价值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路遥《人生》爱情悲剧

Abstract Lu Yao's " life" was published in 1982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community has aroused strong repercussions, the commentary is mixed. " Life and times" in fate 's love, has become a major concern, this anguish, Gao, blind pursuit of special psychological, caused a society of Youth Chorus, and he was the embodiment of that era 's view of love has become in its novel love values of the miniature. Lu Yao's concept of love from North Shan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 personal emotion experience,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is on the land as the carrier of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of attachment, two is a positive self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 pursuit, three is the love of the beautiful tragedy performance, this on the formation of Luyao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in mutual kink tragedy sexual love, its essence is the two kind of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social big background, mainly analyzes the" life" of the tragedy of love, his love value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ree problems. Keywords: Lu Yao " life" love tragedy

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试论路遥文本中的自传色彩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始终用其全部生命体验进行写作。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着艰难坎坷。真实而又平凡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路遥独特的精神世界,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透过路遥的文本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视出其昔日生活的印迹,捕捉到他自己的影子。无论是童年极度匮乏的物质生活,还是青年强烈的自尊体验,以及中年对人生的真实感悟,都深深地影响着路遥的文学创作,使其文学创作活动充满了浓厚的自传色彩。本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路遥及其文学创作活动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三方面建构而成,即:路遥的人生经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自传色彩在路遥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路遥自传色彩文本所具有的 价值和意义。第一章论述路遥艺术化的人生道路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本章把路遥的人生经历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童年记忆、青年体验、中年感悟。首先,阐释了童年时代的人生经历给路遥带来了沉痛的心理创伤,它使路遥的性格变得敏感而自尊。其次,路遥的青年时代历经外出求学、文革斗争、农村劳动的磨砺,这三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对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抑或艺术风格的呈现。最后,中年时段繁琐、无奈的世俗生活,使路遥对人生百态有了深刻的体悟,这进一步增添了其作品的现实性与厚重感。第二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详细解读,论述路遥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浓郁的自传色彩。本章分别从生活自传、性格自传和理想自传这三个

角度进行阐述,探析路遥文本中所蕴含的自传色彩。每一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场景的设置、语言文字的表述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每一位主人公身上都隐藏着作者路遥那种自卑而又自尊的性格特点,那种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每一个主题都充满着作者所赋予的理想化的情感追求和精神境界。第三章论述了路遥自传色彩文本中彰显出来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追寻。通过苦难生活的价值追寻、悲剧意蕴的人生体验和黄土情结的精神归宿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其文学创作中的价值。结论部分,主要通过上述论点的总结,探究路遥充满浓厚自传色彩的文学创作活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所产生的意义。

巴金作品分析

一、中西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一批先驱人物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西方,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大量的西方小说被翻译介绍,而且相应地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的文坛上流传开来,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理论,流派都寻找自己的信从者,在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作家都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巴金也不例外,他曾说:“在所有的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 巴金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像鲁迅等一批现代作家一样,虽然他们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排斥否定,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人生出发,并且即使理论上可能走向彻底干净的否定,但在创作上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否定过去状态的同时,过去状态中的某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沉淀下来。首先,如果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有理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会在冥冥中对其发生作用,而且“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起点,”,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庭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五岁的时候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跟一个姓刘的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诵《古文观止》,还有美丽的母亲在晚间时教他背《白香词谱》。虽然巴金曾一度在提到《红楼梦》表现得有点冷漠,但据记载小时候,红楼在他家到处流传,一些丫鬟仆人都知道具体情,以至在他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熟悉了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作家要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巴金小说中的家情结与人性解放的叙写 巴金一生的作品十分丰厚,但能代表其创作思想特征的则是《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也说这三部作品是他最喜欢的。1931年4月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家》,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开端,在一开始就以其强烈的主观激情和对封建大家庭的体察和书写,与茅盾鸿篇巨制的《子夜》和老舍的充满着北京市民文化习俗的《骆驼祥子》共筑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巅峰。1944年发表的《憩园》另辟蹊径,脱离了自身在早期创作中的简单价值和是非判断取向,转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使这篇小说成为他所有小说中意义最为复杂的文本之一。同一时期,于1946年8月,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月刊的《寒夜》又与钱钟书的《围城》一并显示了小说“复兴”的气势,为40年代的中国文坛抒写了凝重厚实的一笔。 三、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家》中觉新、觉慧的人物形象 觉新是《家》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着许多的矛盾面和复杂性。觉新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官僚的大家庭,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觉新自小就很聪明,上中学时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但父母双亲的先后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被迫挑起这一房的责任,成了一个傀儡,过着矛盾、痛苦的生活。他的爱情、婚姻也被封建家族无情地破坏了。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觉新凭着心底燃烧着的青春的火,也愤怒过、抗争过,然而,经验让他明白反抗是无望的,所以他只能以敷衍为武器,顺从所有的人,以寻求平衡,求得一时的安稳。他试图维护封建大家族的秩序,在长辈们面前委曲求全,却又怀抱着一颗帮助觉慧的心,试图向封建礼教反抗。他在两者之间犹豫、挣扎,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渐渐地,他似乎接受了服从,忘却了反抗。但是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和环境的压迫使觉新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与痛苦中,他逐渐成为了一个矛盾者。 在巴金的笔下,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热血青年,他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反抗者。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他办进步

路遥经典著作:《人生》

路遥经典著作:《人生》 《人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成名作,一部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的优秀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在农村与城市中几度徘徊的故事,亦描写了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小说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描写得淋淋尽致,给人带来一种无奈的无力感的同时,引人深思。 《人生》是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一部经典作品。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农村作家,生于1949年陕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路遥于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路遥的文学代表作有1982年发表的《人生》、1988年发表的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等,曾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人生》一书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出生于农村却自信坚毅、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主人公高加林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命运。高加林辛勤、朴实却心性极高,他不断向命运挑战却最终不得不臣服于命运。小说刻画了他这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开篇引用的这段话,却是这篇小说的最好的一个注解。 《人生》是一部影响了千万青年的励志名篇。阿里巴巴CEO马云说:“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路遥平淡但充满力量的文字,的确影响了很多很多人的人生。而同样出身于农村的我,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都极其热爱,因为在其中,我能找到深深的情感寄托与强烈的共鸣…… 现代版“红楼梦”:《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风云变幻的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史诗巨著,更有现代版“红楼梦”的美称。作品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命运浮沉、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小说。 《京华烟云》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旅居法国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语言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著名代表作有《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吾国与吾民》、《人生不过如此》、《生活的艺术》

路遥经典句子

路遥经典句子 1、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2、在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许正是在自己的中学时代。那时我们多么年轻、纯洁、真挚,内心充满了生活的诗情。 3、一切都毫无办法。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决。这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客观条件。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 4、说实话,玉厚老汉在心里时常为自己的子女而骄傲。孩子们一个个都懂事明理,长得茁茁壮壮的。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这就是他活着的全部价值。 5、我们之间总应该有一个人获得完美的爱情。 6、身为一个劳动者,就应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7、少平想起他做活的那家人对他的情义,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这两个字看的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见鬼去吧,亲戚! 8、生活逝去了,记忆永存!

9、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目前发生了些什么事,是很可悲的。 10、他的头在巧珍面前,在整个世界面前,深深地低下了。 11、只要春天不死,就有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生命讲涅磐,生生不息,并会以另一种形式永存。 12、爱情啊,有可能是天堂之光,也有可能是地狱之火!但人又不能不去爱! 13、黄河水总有清的一天,人不能穷一辈子! 14、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的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好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的对待欢乐和幸福。 15、爱情应该真正建立在现实生活坚实的基础上,否则,它就是在活生生的生活之树上盛开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6、往事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将永远像铅般沉重的浇铸在心灵深处。不过,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缅怀于自己的不辛。即使是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要去为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 17、这人身上有一股很强的悍性,叫一个女人觉得,跟上这种男人,讨吃要饭都是放心的;只要拉着他的手,就对任何事不怯心了。 18、没有爱情,人的生活就不堪设想,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便爱情是不尽的煎熬,不尽的折磨,象冰霜般严厉,烈火般烤灼,但爱情对心

参考文献

吕叔湘,朱德熙. 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参考文献: [1]雷达主编,李文琴编选.路遥研究资料[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2]路遥著.路遥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秦兆阳.要有一颗热情的心——致路遥同志[N].中国青年报,1982—3— 25. [4]路遥著.路遥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晓雷,李星编.星的陨落——关于路遥的回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6]航宇著.路遥最后的日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赵学勇著.生命从中午消失——路遥的小说世界[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8]郑文华著.作家路遥——摄影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9]李兆庆著.路遥传[M].世界中文出版社,2003. [10]李建军著.路遥十五年祭[M].新世界出版社,2007. [11]马一夫,厚夫,宋学成编.路遥纪念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2]申晓主编.守望路遥[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 [13]马一夫,厚夫,宋学成编.路遥再解读[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14]郁剑主编.路遥逝世二十周年祭[M].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 [15]程光炜,杨庆祥编.重读路遥[M].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 [16]王刚著.路遥纪事[M].北京时代书局出版社,2014.

[17]厚夫著.路遥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18]王西平,李星,李国平著路遥评传[M].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19]廖晓军著.路遥小说的艺术世界[M].三秦出版社,2005. [20]贺智利著.黄土地的儿子——路遥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1]雷达主编,李文琴编选.路遥研究资料[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22]马一夫,厚夫编.路遥研究资料汇编[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3]李建军,邢小利,朱鸿编.路遥评论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4]阎惠玲著.路遥的小说世界[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25]石天强著.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6]梁颖著.三个人的文学风景[M].人民出版社,2009. [27]路遥著.路遥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28]路遥著.路遥小说名作选[M].华夏出版社,1995. [29]王愚. 在交叉地带耕耘——论路遥[J]. 当代作家评论. 1984(02) [30]白明胜.深远的民间意义——论<平凡的世界>[D].吉林大学,2006. [31]王绍立.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及其文化根源[D].吉林大学,2006. [32]姬娜.论路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地域文化内涵[D].西北大学,2013. [33]宋温馨.<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4]石晓岩. 路遥笔下的陕北民俗画卷[D]. 吉林大学2012

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

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论文 纵观著名作家路遥的110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毫无疑问,这部被称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旷世之作,是在用悲剧性质的精神贯穿始终的。以下就是浅谈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识。 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2}在中国,“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个持之以恒,用生命在追逐太阳的夸父,也成了悲剧人物的形象代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悲剧是个美学范畴。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美学理论的丰富,这个美学范畴与中国美学理论、文学理论、文艺理论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不断发生着或明或暗的演变,这对于文学文本和读者的交流,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路遥正是以这种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才使得这部皇皇巨著成为激励千万青年的经典,并成为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新课标必读书。著名作家陈忠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路遥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和地球人类的情感。”{3}由此可见,一个作家的悲剧意识和一部作品的悲剧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更容易在广大读者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从中国文学的现状出发,重新思考路遥在小说中的悲剧美学理论,并将一系列的概念系统化、明确化,探讨出《平凡的世界》的

悲剧美学理论体系,就成了当代文学评论家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和应该肩负的一个历史责任。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数以千计,但主人公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纠葛成了这部书的一条主线。孙少平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独立力量的人,但矛盾的是,他的这种独立性与当下的世界常常是对立的、互相难容的,自然而然,悲剧性就由此延伸开来,直到这种自我感受的悲剧与整个宇宙、整个客观世界、整个大自然进行了割据、演变、蜕化,最后形成分裂和对立,由此也就形成了路遥作品中悲剧意识灵魂拷问的内涵与外延。《平凡的世界》在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人永远无法摆脱自身带来的灾难,个体的自己永远在灾难与灾难的威胁之中,于是乎,人的生存过程总是缺少安全感。无论孙少平是在乡村、学校、城市、煤矿,他的存在都是孤独的,结果都是悲剧的,虽然他无时无刻不在争辩、反抗,但其结果必然是这种反抗永远没有取得胜利的那一天,因为这种反抗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人的悲剧是由于人的自然本能欲望永远无法满足造成的,路遥深谙此道,将这种悲剧意识在孙少平身上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人无法避免错误,因而人也无法避免自己的悲剧。也许孙少平总是在追求的那种看似崇高的目标,在现实环境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孙少平在矿井下向工友们讲述《红与黑》中的故事情节,工友则将他心爱的小说集撕得稀烂;孙少平与在省城报社当记者的田晓霞心心相印,但他等来的却是田晓霞在洪水中死亡的消息;特别是孙少平在梦幻中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