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效用论

效用论

效用论
效用论

第三章效用理论

一、判断题

1.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是无差别的。()

2.当消费者从每种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总效用不断增加时边际效用也是递增的。()

3.如果消费者从每种商品中得到的边际效用与它们的价格之比分别相等,他将获得最大效用。()

4.同种商品消费后得到的效用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同。()

5.消费者均衡点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相切点()

6.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三条无差异曲线。()

7.无差异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消费者消费物品的数量组合相同。()

8.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而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分析法。()

9.当总效用增加是,边际效用应该为正值,并其值不断增加。()

10.如果用纵轴代表的物品的价格上升,预算线将变得更加平坦。()

11.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小。()

12. 预算线的斜率可以表示为两种商品价格之比的负值。()

二、选择题

1、总效用达到最大时()

A.边际效用为最大

B.边际效用为零

C.边际效用为正

D.边际效用为负

2、某消费者逐渐增加商品的消费量,直至达到了效用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减少。

C.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D.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减少。

3、在以下情况中,实现了消费者均衡的是( )

A.MU

X /P

X

>MU

Y

/P

Y

B.MU

X /P

X

<MU

Y

/P

Y

C.MU

X /P

X

=MU

Y

/P

Y

D.MU

X /P

X

=MU

Y

/P

Y

=0

4、已知商品X的价格为1.5元,商品Y的价格为1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的时候,商品X的边际效用是30,那么商品Y的边际效用应该是()

A.20

B.30

C.45

D.55

5、已知消费者的收入为50元,P

x =5元,P

Y

=4元,假设该消费者计划购买6单位X 和

5单位Y,商品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60和30,如要实现效用最大化,他应该()

A.增购X而减少Y的购买量。

B.增购Y而减少X的购买量。

C.同时增加X和Y的购买量。

D.同时减少X和Y的购买量。

6、无差异曲线为斜率不变的直线时,表示相结合的两种商品是()

A.可以替代的

B.完全替代的

C.互补的

D.互不相关的

7、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相同

D.效用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8、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上商品x和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他们的()

A.价格之比

B.数量之比

C.边际效用之比

D.边际成本之比

9、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

A.消费者的收入

B.商品价格

C.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

D.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10、当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收入变动时,连结消费者诸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A.需求曲线

B.价格-消费曲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11、当消费者收入不变,而商品价格变化时,连结消费者诸均衡点的曲线称为()

A.收入-消费曲线

B.需求曲线

C.价格-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12、恩格尔曲线从()导出

A.价格-消费曲线

B.收入-消费曲线

C.需求曲线

D.无差异曲线

13、需求曲线从()导出

A.价格-消费曲线

B.收入-消费曲线

C.无差异曲线

D.预算线

14、预算线的位置和斜率取决于()

A.消费者的收入。

B.商品的价格。

C.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D.消费者的偏好、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15.商品X和Y的价格按相同比率上升,而收入不变,预算线()

A.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B.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C.向左下方或右上方平行移动。

D.不动。

16、根据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结合在一起的分析,消费者均衡是:()

A.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交之点

B.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切之点

C.离原点最远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D.离原点最近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

17、如果用纵轴代表的物品的价格上升,预算线将变得()

A.更加陡峭

B.更加平坦

C.向外移动,但与原来的预算线平行

D.向内移动,但与原来的预算线平行

18、当X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X

1X*= +5,收入效应X*X

2

= +3。则该商品

是()。

A、正常商品

B、一般低档商品

C、吉芬商品

D、独立商品

19、已知某正常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X

1X*= +2,则收入效应X*X

2

=()。

A、-4

B、-2

C、-1

D、+1

20、当X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X

1X*= +4,收入效应X*X

2

= -3。则该商品是

()。

A、正常商品

B、一般低档商品

C、吉芬商品

D、独立商品

21、已知某一般低档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收入效应X

1X*= -2,则替代效应X*X

2

=

()。

A、-2

B、-1

C、+1

D、+3

22、当X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X

1X*= +3,收入效应X*X

2

= -5。则该商品是

()。

A、正常商品

B、一般低档商品

C、吉芬商品

D、奢侈商品

23、已知某吉芬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收入效应X

1X*= -4,则替代效应X*X

2

=()。

A、-2

B、-1

C、+2

D、+5

三、思考题

1、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各采取何种分析方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简述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4、用序数效用理论说明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斜率为负?

5、试说明恩格尔曲线的经济含义。

6、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论说明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向下倾斜。

7、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理论说明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为什么斜率为正。

8、说明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的判断条件。

四、简答题

1、假定某消费者只买X、Y两种商品,试说明:当他购买时情况为MUx/Px>MU

Y /P

Y

而总支出水平和Px、Py又既定不变,则他应当多买些X而少买些Y才能使总效用增加。

答:为说明方便,假定Px=Py,因此MUx>MU

Y

,这时消费者会将一部分货币从购买Y转向购买X,由于多买X而增加的效用会大于由于少买Y而损失的效用,从而使总效用增加。

2、假定某消费者购买X和Y两种商品,最初的MU

x /P

x

= MU

Y

/P

Y

,若P

x

下跌, P

Y

持不变,又假定X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则Y的购买量情况如何变化?

答:原来某消费者的消费处于均衡状态,设预算方程为P

x ·X+P

y

·Y=M。现在X

价格下降(设为P

x1

)由于X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虽然X商品的购买量会增加(设

为X1),但消费者用于X商品的支出是减少了,即P

x ·X>P

x1

·X

1

。这样在收入(M)

和P

y

不变的情况下,Y商品的购买量就会增加。

五、计算题

1、据下表计算:面包的消费量

(2)消费三个面包的总效用是多少?

TU

3=TU

2

+MU

3

30+5=35

2、某消费者收入为120元,用于购买X和Y两种商品,X商品的价格P

X

=20元,Y商

品的价格P

Y

=10元:

(1)计算出该消费者所购买的X和Y有多少种数量组合,各种组合的X商品和Y 商品各是多少?

(2)作出一条消费可能线。

(3)所购买的X商品为4,Y商品为6时,应该是哪一点?在不在消费可能线上?

它说明了什么?

(4)所购买的X商品为3,Y商品为3时,应该是哪一点?在不在消费可能线上?

它说明了什么?

3、已知某人的效用函数为U=xy,他打算购买x和y两种商品,当其每月收入为120元,Px=2元,Py=3元时,试问:

(1)为获得最大效用,他应该如何选择x和y的组合?

(2)总效用是多少?

(3)假设x的价格提高44%,y的价格不变,他必须增加多少收入才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

六、本章部分作业题(教材118-119页第6题、第7题)

评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评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2010年9月 第27卷第3期(总第73期) 吕梁教育学院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 Spet.2010 V o1.27No.3(Sum.No.73) 【理论研究】 评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 林建珍 (吕梁市会计学校,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效用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分析中使用很广的一个概念.它指消费者从消费 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西方经济学关于效用的另一个概念为边际效 用.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里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得到的新增的效用量或满 足程度.西方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该物品的边际效用,某一物品的边际效用是衡量该物品 的价值量的尺度.进而认为,商品价格由边际效用决定.商品数量越少,

边际效用越大,其价格就 越高.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边际效用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086(20l0)03—0046—02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分析中使用 很广的一个概念.它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或劳 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效用不同于商 品的客观用途,但它又是建立在商品客观用途之上 的,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身欲望程度的一种主观 评价.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某种商品满足消费者 的欲望程度越大,它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就越大. 因此,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时间里消费同一商品,或同 一 商品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消费者而言,其效用大 小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饿得越厉害, 食物给他带来的效用就越大;而一个人在饱食之后, 相同食物给他的效用可能是零,甚至为负数. 西方经济学关于效用的另一个概念为边际效 用.边际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里增加一单位某 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得到的新增的效用量或满足程 度.因为效用是消费者对消费商品给自己带来欲望

在与要素价值论的对比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在与要素价值论的对比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经济学领域存在着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马克思的国民收入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国民收入理论的对立,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创造和决定价值的是什么”,“劳动是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即非劳动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由其中包涵的抽象劳动量决定,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衡量尺度。可以看出,马克思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作价值。马克思的国民收入理论建立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上。在他看来,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增长根本上是商品价值的创作和增长,既然只有劳动才能创作价值,那么就意味着也只有劳动,更确切地说是用以生产商品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国民收入的唯一源泉。国民收入的核算是劳动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的核算,既然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创造,那么,物质生产部门外的非生产部门收入,不构成国民收入。 西方经济学中的要素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生产要素均有资格形成产品中的新价值。要素价值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息,土地创造地租,后来有人又加上其他要素,如企业家才干创造利润等。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理论建立在要素价值论基础上,因而把劳动、土地、资本以及企业家才干一律视为收入源泉,任何收入不论其来源如何,统统看作国民收入的构成部分。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计算国民收入,不仅包括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而且把商业、金融、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收入,甚至政府工作人员的薪金也统计在内,不仅把雇佣劳动者的工资,且把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高额薪金统统视为劳动所得。 由上可见,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对“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和决定的”、“价值产生的源泉是一元性的还是多元性的”这两个问题的不同认识,这之中孰是孰非,需要我们在准确理解两派观点的基础上,对两种理论作对比和分析。在这之前,先让我们明晰一些概念: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要理解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价值源泉”的理论,先要清楚“价值”指什么,对“价值”深入的完整的理解,则需要建立在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和价格”之间的联系及区别都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 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现象是:商品生产者运用各自的劳动创造出有用性(我们把商品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求的有用属性称为“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而这些包含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原则上都可以按照一定的关系或比例进行交换,且交换时的关系或比例往往是相对稳定的。为什么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间有交换的可能?又是什么决定了两种商品间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交换比例呢?对“价值”产生源泉这一问题的讨论,就是为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引入“价值”一词,规定:某一商品的“价值”是指决定该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可交换多少另一种商品的那种商品属性,区别于表现商品有用性的使用价值属性。商品价值就是决定商品在交换中可换回什么的那个东西,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有在交换中用另一种商品表现,即商品的价值正好和它换回来的东西相等,我们把商品价值在交换中的表现定义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在交换中的体现,它表现为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比如,一夸特小麦可以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交换,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就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一件商品可以有多种的交换价值,这些多种的交换价值是对同一个东西——该商品的价值的反映,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是一种内在决定与外在表现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货币的产生,货币具有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商品价值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根据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理解了“价值”是什么之后,我们来看看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的观点各是如何得出

知识创造价值

知识创造价值——IT服务与咨询 本文就新经济管理创新这一主题背景,讨论IT服务以及逐步从中发展起来的(IT)咨询服务在管理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这种变革中,IT服务厂商为了提供知识价值,自身需要进行的管理创新。 IT服务的衍变 回顾IT服务形式的衍变,我们首先应该从对IT服务的需求的成长分析开始。 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开始呈规模地展开IT应用,应该是在20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回顾过去的20年,我们可以粗略地划分出4个阶段:尝试、扩张、控制和战略。 最初是尝试阶段,我们尝试IT能够提供的可能性,IT从准确性、效率、规范性这些基本的领域开始展现它的能力,而且,由于计算能力的发展以及网络通信的出现,一些以前不可能出现的业务形式也被探索出来。 在尝试取得成功后,大约从90年代初期开始,基于小型机能力的成长、PC的成功普及和网络通信能力的增长,客户对IT的渴求和信任推动IT应用步入扩张阶段,大量的系统工程、业务网络投入建设,投资规模、从业人员等等都达到了快速扩张的高峰,客户的“IT意识” 也进一步强化。 但是,在提高运作效率、联网服务以外,IT对客户的业务是否还有其他实质性的帮助?建立一个Web网站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流程的e化是否真正改变了企业运作的面貌?为什么几年以前的系统就有那么多的遗留问题需要去处理?上百亿元的投入是否都是必须的?应该如何将IT人员不稳定造成的影响限制在可控的范围?系统出现意外,我们将会面临什么规模级别的损失?客户开始反思这些问题。具体的行动则是控制,控制IT投入的规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而更实质的,则是控制规划,控制数据,控制信息。我们可以将现在一些行业提出的“集中”、“整合”这些概念视为控制阶段的代表语言。 集中数据,集中处理,整合各个系统……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经营目标。同战略、人才、结构及流程一样,IT已从一个外在的工具,逐步成为组织运作不可缺少的部分。客户需要从反思IT的商业价值,进一步考虑如何让 IT的运用与企业的价值策略相结合;需要从考虑如何解决以前上百个系统整合、集中的复杂技术问题,进一步让IT理解和体现企业的策略和运作要求。这是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战略阶段。 基于需求背景的变化,IT服务也在不断地调整其形态以提供不同的价值。这里我们将其演化关系作一个简要的表述。 从对IT服务行业20年发展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何种形式, IT厂商通过专业技术、行业知识、商业能力以及专业运作来为客户提供价值。例如在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一)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一) 普特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怀疑物理宇宙在一些方面是“机器”,它不是“关心的”(虽然把它描述为“不关心的”多了一些误导)。但是,正如康德看到的,物理宇宙忽略的东西正好是使那个宇宙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事物,或者是使我们有可能从我们的“感官刺激”——意图的、价值的和指称的“综合”工作——构成那个宇宙的事物。一句话,没有价值,我们就没有世界。虽然工具论否认这一点,但是工具论本身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尽管是一个病态的价值系统。不管你同意还是反对这段话之中的某些提法,但是其主旨恐怕大家都会接受。这就是,对于人类而言,价值是无比重要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呢? value(价值)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从词源学讲,这个词的词根的意义十分模糊,其意义遍及所有方面,从是好的到具有体力或勇猛。它在14世纪进入英语。可是直到19世纪,该术语几乎完全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关,意指物的价格,或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那个世纪末开始,在新康德主义者、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中,该术语的意义扩张了。同时,以价值为研究对象的学说即价值论(valuetheory)或价值学(axiology)开始得以系统发展,也有人称其为价值科学(scienceofvalue)。广义地讲,价值泛指人们认为是好的东西,某种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值得估价的东西,这种东西具有人所欲求的、有用的、有兴趣的质。价值也是主体主观欣赏的或主体

投射到客体上的东西。总之,价值包括所有人做出的、能够闯入个人和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规范判断的广阔范围(例如道德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科学的价值)。在有关道德哲学的书中,其意义通常被理解为“值得个人或社会想望的行为或目标的特定方式之信念”。 中外哲学家很早就对价值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哲人在探讨人生的理想和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进行的争论,即与价值密切相关。在西方古代哲学史中,毕达哥拉斯认为价值的本质是数;柏拉图认为价值是理性的本质即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价值在于人的兴趣,至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价值;斯多亚学派认为德行才是价值。在中世纪的神学家那里,上帝是最高的价值,一切价值都应该建立在上帝意志的基础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社会思潮,则把过理性的生活、争取自由平等、追求人的尊严和权利视为崇高的价值。例如,休谟强调价值以人性和利己的同情心为基础;康德指出价值应该借助于他所谓的“绝对命令”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边沁表明价值在于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现代作家是怎样定义价值概念的呢?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Kluckhohn)指出:价值是一个明晰的或隐含的概念,一个具有个人特色或群体特点的概念,一个影响从可以得到的模式、手段和行为目的中做出选择的合乎需要的东西之概念。社会学家福斯(D.Foss)把价值定义为:“关于对象、状况、行为和由它们——在考虑到它们是或应当是良好的、正确的范围内——组成的整体的等级信念。”威廉斯(R.Williams)在引用

第三章案例

第三章效用理论 案例1: 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 1、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 2、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案例点评: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因此,“知足常乐”“是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2: 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反而是负效用。还比如,水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此后该问题一直成为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斯宾塞生活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那时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变着社会生活面貌,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然而当时学校里占主导地位的学科并不是自然科学,而是古典学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唤起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以便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斯宾塞明确地提出科学知识(主要指自然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向儿童传授各种科学知识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中无可争辩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自然科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个时代一方面拥有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面临诸多严重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写道,良好公民应该具备五类知识:第一,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第二,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第三,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第四,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第五,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第一类知识主要是让个体的生命得以延续的知识,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第二类知识应该属于能够改善个体生活质量方面的知识,诸如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第三类知识则是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其实,按照鲁迅先生的观点,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应该属于个体生命的延续,因为子女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们不仅要给子女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应该而且必要给子女一个健全的心智。然而,健全的心智并不容易得到,需要父母自身学习一些方法和技能;第四类知识应该属于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知识;而第五类知识则是个体在合理有意义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时候的知识。上述五类知识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依次递减,个体生命要想活的有意义,需要具备上述的五类知识,五类知识之间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关系,但又并非每一个个体都能够等量的掌握这五类知识,掌握的水平是因人而异的,为了获得上述的五类知识,个体需要接受如下的五类教育:准备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准备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而衡量这些知识是否可行的唯一标准,就是科学,所以斯宾塞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在论文的结束,斯宾塞并且预言科学的时代将会到来,历史的大幕即将拉开,而这一次登台的是“科学”。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本质就是知识的价值。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知识价值观:知识的价值可分为实用价值、比较价值、训练价值和发展价值。第一,实用价值。斯宾塞开篇就深刻地批判了当时英国学校的课程只重装饰、不重实用的弊端。“什么能获得最多的称赞、荣誉和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边效用价边边边塞边和边巴边克—— 边边效用理边的最初形式是由以杰文斯、边格边和瓦边拉斯边代表的持有边边效用思想的一批学 者提出的~他边分边立地效用的角度直接究了边物的价边边边~得出了各自非常接近于边来独从研 边效用定价边的边点~而边最边形成的边边效用价边边打下了必要的理边基边。后边塞边在其《边边价决从来 边的起源和主要边律》一文中率先使用了边边效用一边~后边巴边克在其著作《边本边边边》和边塞边在随 《自然价边》一边中系边地边述了有边边边效用的边边~才使得边边理边更加边于完善泛流边。所以在分并广析边边效理边边~边塞边和边巴边克是比边有边威性的代表~我边就以他边边人的著作分析边边效用价边边来的容。内 边上边~边边效用理边不但边肯定了效用的意边~而且边度和目的更加明边~把效用从体来决确 看成是定价边的惟一因素~边而想通边量度效用直接衡量价边。边就像杰文斯所边的那边,决来 “反边的思考究~使我得到一边边有分新奇的意边。,价边完全定于效用。”与研几即边此边塞边1在《自然价边》一边中作了更边边的边明,“边新理边是下列命边出边的~边物的价边自边物个从旧即来 的效用~或者~边一边法~自边物所保边的需要的边足。可是~人边要边边价边定律~就一定要个来

先得需要定律。如今~在边边究中~我边边边边边一件事边,使在同一人身上~使在一定懂研即个即 的边边下~边同边边西的需要却有十分不同的强度~边通边边物的使用而需要已边得到边足的程状况 度而。但是~由于边物的使用定于一人所边有的边物量~边物量便边需要的价有异决个数数估决 定性的影~而边价边本身的源有定性的影。”响从来决响2 边塞边提到的需要定律是由戈森边边出的~后被边戈森需要边和定律。戈森在其著作《人边来称 交边边律人边行边准边的边展》中边边,“如果我边边边不地边足同一边享受~那边边同一边享受的量就与断 会断减达不边~直至最边边到边和。”在享受边程中边有边边的特征,“如果我边重边以前已边足边的3 享受~享受量也边生边似的边~在重边边足享受的边程中~不边边生边似的边~而且初始感会减会减 到的享受量也边得更小~重边享受边感到其边享受的边边更短~边和感边边出边得更早。享受重边边行会 得越快~初始感到的享受量边越小~感到是享受的持边边边也就越短。”边一特征通常也被边称4效用边边律或戈森第一定律~边于一人在一段相边短的边边边~情边如此。正像边塞边在减个内来况确 《自然价边》一边中解边的那边,“人人边得边食物的欲望着需要的逐边边足而低~直到最后随减达到我边之边‘边和点’的边候~在一定边边欲望就完全消失~而且边可能边边的反面~成边称内它构 食或作边。”5

效用理论

案例 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 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 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 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 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 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 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 1. 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 2. 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案例点评: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 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因此,“知足常乐”“是可 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 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 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 2: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 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反而是负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

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现代形式的理论缺陷

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现代形式的理论缺陷 在关于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争论中,关于“资本等非劳动要素是否创造价值”构成争论的一个焦点。非劳动要素创造价值理论的代表理论是“三要素创造价值说”。 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的原始形式,是200年前由萨伊在其所著的《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中提出的,经其他人补充、完善,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被称为“三位一体”公式。然而,“三位一体”公式存在着三个理论缺陷。为了克服三要素创造价值说原始形式的理论缺陷,西方经济学家建立了所谓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是100多年前由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1899)中提出的,后经其他人补充、完善,形成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的现代形式。本文将证明“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的现代形式——“边际生产力理论”所具有的三个理论缺陷。 一、三要素创造价值说的现代形式:边际生产力理论 (一)第一个内容:要素创造的价值是其边际产品值 1.新古典生产函数 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建立在所谓的“新古典生产函数”之上的。新古典经济学定义:生产函数是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因而,投入与产出都是用物理量度量的。新古典生产函数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三大生产要素,构成生产过程的投入,其中土地不是很重要的,为了简化,新古典生产函数可写为: q=f(L,C) (1-1) 其中,q是产出,L、C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是投入。 2.要素的边际产品 边际生产力理论将产出对劳动的一阶偏导数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表述为:附图 将产出对资本的一阶偏导数称为资本的边际产品,表述为: 附图 3.边际产品是要素的贡献,边际产品值是要素创造的价值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就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将要素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称为边际产品值,即 附图 并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值就是要素创造的价值,即资本的边际产品值是资本

第三章效用理论

第三章效用理论 案例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 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 1. 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 2. 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案例点评: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 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因此,“知足常乐”“是可 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 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2: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 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反而是负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复习过程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 Spencer)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命题触动了教育领地里占据各种立场的人士的神经,一场争论从那时至今未休。教育关乎知识,知识关乎课程,课程研究正是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今天我们在教师资格培训中,教授再一次给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作为将要成为教师,并立志成为优秀老师的我们,这个课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近代自然科学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他出身于教师之家,其早年教育培养了他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念,养成了独立分析事物和探讨新问题的习惯。斯宾塞生活的时期是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但当时的英国却是古典主义教育盛行,古典人文学科占主导地位,自然科学被排斥,实用知识的学科几乎毫无地位。于是他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后人影响重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发表后,被人们翻译成多种文字发行,其思想流传于世界各地,获得了极高赞誉。各国逐渐开始发现并重视起科学知识,各类教育机构的学校课程系统中也引入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地位大大上升。由于受到了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影响,英国各级学校的教育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开设并发展了科学课程。教育理论界也开始发现科学教育对各个发展阶段儿童的重要意义。 斯宾塞课程思想对后人影响重大,关于课程价值的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更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也是学校课程编制首要考虑的问题。时代在变化,教育一直在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社会知识爆炸,我们更得考虑要教的知识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的思想,新的事物一直在出现,但是评判总是具有两面性,赞美和批评总是相伴相生。斯宾塞的课程论断也是如此,在150年前他的结论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现代学校的课程发展也受到了其思想的影响,但是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思想,丰富这个思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绝对性的问法,应该随着学习知识的对象、目的、背景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斯宾塞在文中批判了当时英国重虚饰而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并在区分各种知识的相对价值和比较价值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个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即是否有利于人完美的生活。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实现完满生活的科学课程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闲暇生活的教育。他主张用科学的课程体系去扫除学校教育中的装饰主义的弊病,把教育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中国有个民间笑话,有一个人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回家,肚子很饿,他的老婆已经为他做好了馒头。他抓起一个就吃,吃了没饱,再吃一个。随着他一个一个吃下去,直到吃了7个馒头,方才饱了。这时他懊悔地说:“早知如此,我一开始就吃这第7个馒头就好了。”在他看来,前面6个馒头都是白吃了。 或许听了这个笑话的人一定会忍俊不禁,被故事中的话逗得哈哈大笑,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前面6个馒头垫底,光吃最后一个馒头是不可能吃饱的。这个故事在我们看来只是个笑话,在经济学家看来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哲理——边际效用原理。 “边际”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即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两个变量改变量的比。“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特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动量。在上文的故事中,馒头的效用依赖于馒头的数量。当馒头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带给人的总效用在逐步增加,但每个馒头所带来的效用的变动量——边际效用却有所不同。虽然这几个馒头的大小、质量都是相同的,但事实上,这个人吃的7个馒头中,第1个馒头的效用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因为他那个时候最饿,也最需要馒头,吃了它就可以免于被饿坏甚至是饿死。而第2个馒头的作用已经略微减小了,后面吃下去的馒头一个比一个的作用小,最后一个的边际效用已经为零。如果再吃下去,撑坏了肚子撑出病来,就会引起总效用下降,那个馒头的边际效用就是负值了。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事物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发生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作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知道一块土地上的庄稼收成的产量,除了客观因素以外,主要是受到农民往这块地施加肥料的影响,也就是,产量随着施肥量而变化。农民刚开始开垦土地时,由于地广肥稀,或许第一次向土地施肥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大,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的施肥会较大地增加产量。但是到了一定的拐点以后,再继续施肥,总产量仍然会递增,但增加的速度却变慢了,即它的边际产量开始转为递减。如果再施下去,土地的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小,直到一定的界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作指导。本文从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来源认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在此,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显然,马克思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而这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二、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基本观点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吸收早期效用价值论和边际思想的基础上,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万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他们以商品的稀缺性以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其边际效用。

要素价值论

要素价值论 要素价值论概述 要素价值论认为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生产要素都有资格形成产品中的新价值。与劳动价值论相反,这是以“效用”属性来理解价值所自然得出结果。因此它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它硬要用自己来取代劳动价值论,那它就是错的。 要素价值论的一个著名口号就是“机器创造价值”。而机器创造价值不仅包含着机器创造更大财富的意义,而且包含着机器创造更大交换价值、创造更大利润的意义。如果机器创造价值是指前者,那也没什么错,但如果是指后者,那就是错的。因为,虽然机器在社会上刚刚开始使用时可以为机器所有者带来高额利润,但当机器的应用普遍化后,再没有任何一个机器所有者会获得高额利润,利润率下降到机器采用以前的状态,甚至更低。 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 要素价值论 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 生产要素价值论 现在很多人以为生产要素价值论,是一种最现代的价值理论,其实这种理论产生的时间很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2年发表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系统提出的,处于法国原始资本主义尚未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型的时代,比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早15年,比马克思的《资本论》早半个多世纪,内在逻辑十分混乱。它首先也是一种使用价值价值论,割断商品赖以存在的交换关系,认为商品的生产就是效用的创造,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商品的价值无须交换来实现或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交换价值。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第二讲 不确定性下的期望效用理论 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与投资尽管考虑了跨时问题,但未来投资收益是完全确定的。未来往往是未知的,现实中更多重要的经济决策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做出的,很难直接运用第一章阐述的效用理论来研究不确定性环境中的个体选择,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基于不确定性的专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来那就不确定性下的个体最优决策行为。我们从一个经典的案例开始讲起。 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burg Paradox )关系到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对一个含风险的赌局进行评估?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 )对该悖论提出了开创性的解,从此创立了效用理论以及期望效用理论。该悖论是丹尼尔.伯努利的表兄尼古拉斯.伯努利于1713年提出来的。1713年9月9日,尼古拉斯.伯努利在写给数学家M. de Montmort 的信中提出了5个问题,其中第5个问题是这样的: 彼得掷一枚硬币,如果第一次掷硬币头面朝上,彼得答应给保尔一盾(荷兰盾);如果第一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二次; 如果第二次掷硬币头面朝上, 彼得付保尔2个盾;如果第二次掷的结果是背面朝上,则掷第三次……,到第n 次,如结果是头面朝上,彼得付保尔1 2n -个盾。这个博 局可以无限期地玩下去。保尔在该博局中所获的价值的期望值是多少? 尼古拉斯.伯努利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发现数学界对这个赌局的期望收益的计算与实际生活中发现的该博局的门票价之间存在着悖论。他发现,如果计算保尔的期望收入,则 2321 1 111()*1()*2()*2...()*2...22221111...... 22 22n n E w -=+++++=++ ++ +=∞ 按这个估算,保尔在该博局中的所获为无穷大,他应该付无穷大来买这个机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若出卖这个机会,其卖价不会超过20盾,因为当时瑞士类似的赌局的门票不超过20盾。 如何解释这个悖论? 大数学家M. de Montmort (1678-1719) 对此并没有回答,但将尼古拉斯.伯努利的信连同上述问题公开出版了。从而引起了数学界后来者的兴趣。 2.1偏好与效用 2.1.1风险备选项的描述 假设C 为代表所有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如果集合所有结果数目有限,则可以用 {}12,,n C x x x = 来表示。假设12,,n x x x 状态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2,,n p p p (任意一种状态i x 发生的概率为i p ,满足0i p ≥,且1 1n i i p ==∑ ) ,我们称1212(,,;,,)n n L x x x p p p = 表示一个简单博彩。 (说明:博彩是描述风险备选项的一个正式工具。简单博彩有时候也写成这种形式:

浅谈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一)

浅谈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知识经济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人试图用“知识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新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价值论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当然,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并不是僵化的理论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断受到一些挑战,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一、“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及其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人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少,在发达国家白领工人的数目已经超过蓝领工人;科技产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为生产与生活服务的众多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却日益提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大对高科技领域和教育的投资,以便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占有一定席位……近十几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类基因工程,纳米技术等不断取得新成就,人类已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知识经济下了一个著名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更新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支柱,在经济增长源泉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 知识价值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和劳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有些学者认为,为反映知识在经济中的首要地位,经济理论中要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例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写道:“‘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劳动”,“我们必需创造一种知识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的实体是知识,价值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量决定的。”“知识的使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新价值,创造大于生产或购买它所花费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知识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985年,日本学者芥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用“知识价值社会”来描绘未来的社会。他说:“我在这里引出了‘知识价值’这一新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知识的价值’、‘知识所创造的价值’。更严密的定义是:由于符合社会构成与社会主观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创造性的知识价值。”1999年12月北大历史系教授何顺果先生发表了《劳动时间不再决定价值——千年经济回眸》一文,根据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清楚地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时间已不再是并且必然不再是判断价值的尺度”。 二、知识价值论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 但知识价值论的提出并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劳动价值论仍具有鲜活生命力,因为: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仍然具有商品的两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信息)的意识形式。它不是人脑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过人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对相关对象的观念掌握,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产物。知识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能量的产物,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当知识参与生产和交换过程时,就形成了知识产品,于是它们就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知识产品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都具有有用性,因而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