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 帕米 尔 高 原 塔 吉 克 族 水 文 化 调 查 研 究

3 帕米 尔 高 原 塔 吉 克 族 水 文 化 调 查 研 究

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

3

刘 明内容提要:我国塔吉克族世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中,文章依据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塔吉克族生活、生产、文学和观念中的水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梳理塔吉克族长期存在的水文化现象,并对塔吉克族移民搬迁后水文化的适应做了深入的访谈和调查,从中可以看出塔吉克族传统水文化的积淀与移民后水文化的适应情况。

关键词:帕米尔 塔吉克族 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08)06—0090—09

作者简介:刘明(1981-)男,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育学院教师,民族学硕士(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郭家骥先生认为:“所谓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实践中,基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信仰,利用水源的技术,管理水资源的制度这样三方面的内容,是信仰、技术、制度三元结构的有机整合。在这个有机整合的三元结构中,对水资源、水环境的认识与信仰处于核心地位,它是一个民族千百年实践经验的理性总结,或是通过神话、传说等想象和幻想的形式

折射出来的历史真实,是一个民族宇宙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本文主要以塔吉克族生存

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在历史文本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生活中的水、生产中的水、文学中的水和观念中的水文化②作初步的探讨。

一、塔吉克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帕米尔与塔什库尔干

位于欧亚大陆中枢的帕米尔,世界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喀拉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兴都库什山脉都从这里向四方延伸,形成一个巨大的山结。因此,就有反映塔吉克人古老观念的谚语:“人的肚脐在肚皮上,世界的肚脐在帕米尔。”帕米尔是由中亚腹地的许多山脉汇聚而形成的一个高原山区。以帕米尔山结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延伸出五大山系和三大水系③。?

09?3

①②③本文为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新疆塔吉克人环境变迁与文化适应的民族学调查”(XJNU07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案例研究》,《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诚如费孝通先生所理解的:“实地研究者不要满足于单看文化的一方面,像文物博物馆里的收藏者那样只看到一些文物的物质部分。手里拿着一根雕着图像的木柱,认为这就是文化,可以大发议论了……还应当和有关这根木柱的精神、语言、社会等方面的资料配合起来才构成人文世界的一部分。”可参见费孝通:《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54页。克?费?斯塔纽科维奇:《再论何谓帕米尔》,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帕米尔资料汇编》(内部参考),1978年,第3页。

三大水系是向西的阿姆河水系,向东的塔里木河水系和向南的印度河水系。帕米尔山上终年积雪,在千山万壑之间,奔流着融化的雪水,汇成许多河流和湖泊,在河流两岸和湖泊周围,有许多天然的牧场、草地和可耕地。

“塔什库尔干”是一个象征性的地名,得名于石头城;传统的地名是塔吉克语“色勒库尔”,意为“群山之首”、“最高的地方”。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喀什地区的西南角,县城距喀什市290公里,是我国内陆与多国相邻的县。塔什库尔干县是一个山区县,境内地形地貌结构十分复杂,这里群山环绕,东南方有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北面有“万山之祖”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高山上终年积雪,冰川高悬,冰雪融化,汇流成河,奔泻于千山万壑之间。泽拉甫香河和塔什库尔干河将帕米尔山上清冽的雪水引向世界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在山谷中的河流两岸,有许多天然的牧场、草场和可耕地,水流充沛,灌溉方便,是宜牧宜农的好地方①。

二、塔吉克族的水文化

根据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情况,笔者将塔吉克族的水文化分为:生活中的水、生产中的水、文学中的水和观念中的水四个类别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便于说明情况。当然,观念中的水文化来源于塔吉克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对水的认识;反过来说,生活中的水和生产中的水文化又是观念中的水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反映;而文学中的水恰恰记录并见证了水文化发展的脉络。总之,四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塔吉克族生活中的水文化:语汇与日常生活

1.塔吉克语中和“水”相关的词语

我国塔吉克族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按照自称主要有萨里库尔和瓦罕两部分。萨里库尔和瓦罕原本是地名,萨里库尔(本族语发音为sariqul,也有译作语音近似的萨雷阔勒、色勒库尔等)话在我国有两万多人使用,是塔什库尔干县范围内塔吉克族居民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主要口语;使用瓦罕塔吉克语的包括塔什库尔干的一部分居民和莎车、叶城、泽普和皮山等地的塔吉克人②。在塔吉克族语汇中,有许多和水有关的词语,如:

求雨石:/ja ;o -Зer/;田里积水:/peinuv/;水磨:/Xadurd З/;水磨工:/Xadurd Зbun /;做水磨者:/Xadurd Зt ∫i/;水分流:/part ∫uv/;水岔口:/part ∫uvgo /;管水者:/mer ob /;水汽:/tef -a -tef/;流淌:/ru ∫-wa -ru ∫/;茶水:/t ∫oi -ma -t ∫oi/等③。

塔吉克语中和“水”有关的词语来源于日常生活,多姿多彩的日常文化生活又丰富了塔吉克语汇,特别是关于“水”的词汇,如求雨石等。塔吉克人对水有着很细致的观察和认知,从“水”的种类的划分,如:泉、热泉、河、湖、洪水、雨、冰等,可见其自然环境在语汇中得到具体的反映和体现;从“水”的清洁程度,如:浊水、脏水等,可见其对生活、生产用水卫生的重视。而这些词语不仅仅是对水作为自然存在的认识,同时也是塔吉克人在文化观念与环境行为中的意义符号,是塔吉克人积极适应自然资源———水环境的结果。

?

19?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

②③可参见由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写的《塔吉克族简史简志合编》描述了塔什库尔干的地理地貌特征,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塔吉克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1963年,第2页。

高尔锵:《塔吉克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页;西仁?库尔班、马达力汗、段石羽:《中国塔吉克》,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8页。

高尔锵:《塔吉克语简志》,第8、12、3、7、15、18、16、29、27页。

2.日常生活中的水文化

塔吉克人对“水”是十分讲究的,比如:洗了衣服的水不能倒在水里;不能朝水里小便;不能朝水里大便。塔吉克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喝茶,特别是“艾提干恰依”(奶茶):将红茶或砖茶加水煮开,加少许熟奶入锅煮成奶茶。这是塔吉克人最普通的饮料,同主食一样不可缺少。

个案1①:努克(女,塔吉克族,曾在帕米尔宾馆工作,现已退休,住在阿依克日克村):那一次,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主席来大同的时候,让我煮奶茶,我端上的奶茶,一个红红的,一个白白的,他就问我为什么端的奶茶的颜色不一样?当时,他身边的警卫特别紧张,我就告诉他:我们塔吉克族有两类,一个是达布达尔的瓦罕人,红红的;一个是色勒库里的,白白的;所以,今天你来了,两种塔吉克族的奶茶都喝了,两种塔吉克族的人都见了。大家听了就都笑了。(2006年7月18日访谈笔录)

上述个案反映的是塔吉克人对奶茶的理解和分类,其结构是:达布达尔(瓦罕)人—奶茶—红红的;色勒库里人—奶茶—白白的。事实上,瓦罕和色勒库里只是地理上的不同,可反映在文化上的差异却是明显的。可以说,地缘差异造成文化差异,形成文化认同和地域文化。当然,这也是文化适应的结果。

塔吉克人为婴儿取名,要举行一些小小的仪式,首先要将宗教人士或长者请来,商量如何为孩子取名。有时候,会用帕米尔地区有名的地名、山名、植物名、河流名。塔吉克族新娘出嫁前照例要被关进一间小屋,盖上厚厚的被子直到浑身是汗,这是新娘洗澡的另一种完成方式。而塔吉克人在结婚的时候,当宗教人士为新郎新娘祝福时,女方家长要回避,而“拜德尔汗”(即婚姻之父)则必须在场。宗教人士祈祷之后,拜德尔汗亲自让新郎新娘喝同一杯盐水,吃一口肉和馕。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实行土葬,是伊斯兰教葬俗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伊斯兰教规定,在做礼拜无水净身之时,可用土代替;人死后要埋入

土中,也是“以身归土,因其清净”②之故③。

由此可见,“水”在塔吉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日常饭前饭后洗手到对奶茶的钟爱,处处离不开水。尤为重要的是,“水”在人生礼仪中的作用,如取名、结婚、丧葬等,均反映了塔吉克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还有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

(二)塔吉克族生产中的水文化:历史与现实

我国塔吉克族基本上是以畜牧为主,大部分人长期过着半定居的游牧生活。水是农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牧业的发展、耕地的扩展和草场建设等,最大的制约和“瓶颈”就是水。山谷、河流的地形地貌对塔吉克族在选择生产方式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塔吉克族传统民间节日中有修渠引水节④(“祖吾尔节”)等。“祖吾尔”在塔吉克语中为

“引水”之意,这个节日属农事节日,反映了帕米尔高原的自然环境以及勤劳的塔吉克人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活动。塔吉克人所聚居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气候寒冷,居民稀少,冬季山水冻结,春季来临,需要砸开冰块,引水入渠,开耕播种。但一户人家单独引水开耕绝不可能,须全村人一起出动,祖吾尔节便是在这一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春季的来临,要在主要渠道的冰面撒土(撒土可以加快冰融速度)并准备好各种工具,还要烤制3个节日大馕(一个留在家里,两个携往

?

29?新疆社会科学 2008年第6期

②③④本文中个案均为笔者2006年7~9月所作田野调查的实地访谈资料。

蓝煦:《天方正学》,北京:清真书报社,1925年。

马苏坤:《我国塔吉克族伊斯兰墓葬中的文化融合现象》,《西域研究》1991年第4期。

方素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大观》,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292页;《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西仁?库尔班、伊明江?木拉提:《塔吉克族民俗文化》,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引水工地)。引水这天,全村人在“穆拉甫”(水官)的带领下骑马到引水点,参加破冰修整渠道的劳动。引水入渠之后,人们聚在一起,共食带来的节日烤馕,孩子们则相互撩水嬉闹。之后,人们共同祈祷,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接着,人们举行隆重的叼羊、赛马等活动,庆祝引水节。生产中的“水”便是在集体团结劳动和对自然环境适应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个案2:依拉木江(男,塔吉克族,塔县中学生物教师):每年的3月18日左右,当地人自发组织人们在一个叫“辛冈”的地方举行“放水节”,主要有提孜那甫乡的、塔什库尔干乡的、塔干镇的等。各自的村委会自己组织,各村的村民会自带吃的,组织宰羊、叼羊等活动来庆祝。这个“放水节”要赶在3月21日的“肖贡尔巴哈节”(塔吉克语意思是“迎春”,较普遍的说法是“诺

鲁孜节”

)之前,当然在山上有时在3月18日还有雪,有时甚至到4月或者5月还有雪。但是,人们认为“肖贡尔巴哈节”是打扫卫生的日子,不能让灰尘落在水上。一冬天没水,“放水节”之后,水可以将灰尘冲走;所以,“放水节”要赶在“肖贡尔巴哈节”之前。但各乡具体时间可能有不同。(2006年7月14日访谈笔录)

上述案例反映的是塔吉克人过“引水节”的情况,从民间自发组织到村委会的组织管理,其间经历了从群体行为到集体行为,从社会记忆到个人理解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个案中,我们看到了文化变迁和文化传统的辩证关系,即文化变迁不是对原有文化的完全抛弃和丢失;文化传统是在文化变迁之后,由产生的新文化发挥其功能。

(三)塔吉克族文学中的水文化:“s oug ”与“bety ”

在中国塔吉克族民间文学中,按照民间的分类,大体上可分为“s oug ”(赛吾格,即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和谜语等)和“bety ”(比依特,即诗体,抒情诗;柔巴依,即四行诗;卡苏依德诗歌,即宗教歌或颂歌;玛斯纳维诗歌,即两行诗或自由诗;台勒肯诗,即哀歌等)两大类。

1.“s oug ”(故事或散文体)中的水文化

关于“水”的神话:守卫“冰山之父”峰顶仙园的是一位善良而仁慈的仙女,因送给人类花朵,天神命令鬼神将她带到慕士塔格峰顶,用铁链缚住,作为惩罚。仙女因造福人类而激动欣喜,因而她右眼流淌着幸福之泪,这泪水汇成河水,灌溉着大地上的花草;仙女又因自己的青春无辜被毁而悲痛万分,于是她的左眼便流淌着痛苦之泪,这泪水凝为晶莹的坚冰,将整个慕士塔格峰顶覆盖,形成了无穷无尽的水的源泉①。

关于“湖”的神话:在宋云的游记当中有这么一段:在这不可依山中有一个湖泊,里面住着一条毒龙。从前有过路的商人在池边住宿,遇到毒龙发怒,商人都被杀死了。朅盘陀王知道这事以后,把王位传给儿子,自己到乌苌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流域)去学习婆罗门(古代印度的一种宗教)经咒。4年后,他回来恢复王位,到湖边用经咒降伏毒龙。这条龙变成人的形状,向朅盘陀王悔过。于是王把毒龙流放到离开湖泊二千多里的葱岭丛林中去。这位国王是宋云经过当地时的朅盘陀王的第十三代祖先②。

关于“泉水”的传说:《鲁斯塔木泉的传说》中讲述了在塔合曼的坦基山入口有一眼清泉,过往行人多在此饮水歇脚。这泉当地人叫它“鲁斯塔木泉”。相传,当年鲁斯塔木在比赫别肯战胜暴君后,便朝慕士塔格山方向走去。当他来到塔合曼的坦基山谷时,把手用力插入土地,当他拔出手指时,地上竟出现一眼清泉。鲁斯塔木饮水解渴后就走了,泉水却留到了今天,成了过往行人的福

?

39?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

②西仁?库尔班、伊明江?木拉提:《塔吉克族民俗文化》,第186页。

肖之兴:《葱岭古国朅盘陀考》,白滨、史金波、卢勋、高文德编:《中国民族史研究》(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2~23页。

地。

从上述文献材料中可以看到:“水”在塔吉克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位置,从神话到传说,从谜语到谚语,处处体现塔吉克族正义与邪恶、好与坏、美与丑的价值分类标准。与此同时,民间的智慧就是通过口耳相传,采用幽默、谐趣的方式,不断传承发展的。

个案3:加纳艾力(男,塔吉克族,阿依克日克村村民,大学生):从前,在大同乡的山上有一处水源,那里有一条大鱼,有座山将鱼给压住了,但是鱼的翅膀(指鱼鳍)露出来了。一般它都在睡觉,每五、六年它就动一下翅膀,洪水就来了;它不摇的话就没有洪水。1998年7月28日(应该是1999年8月1日)晚上12点多钟,邻居有人大声叫喊“发洪水了”;那一次特别厉害,我姐姐的家被淹没了,包括箱子里的1300元钱也被冲走了,牛、羊、驴也跑掉了。由于洪水来得急,来不及拿东西,人就跑了。因为洪水,姐夫和他的父母分了家。洪水之后,有的自己搬到塔什库尔干县城,这些大多是有工作单位的,有工资或是退休的;有的则是由政府组织去了岳普湖县塔吉克阿巴提镇。(2006年7月20日访谈笔录)

这个个案有一些突出的特点:第一,对于“水”的认识首先来自于传说,其中不乏神话和想象的空间。第二,在大同乡阿依克日克村,当地村民对洪水的理解有自己的解释文化体系和背景,即鱼鳍动———洪水来,鱼鳍不动———洪水不来;在洪水动因上,当地人的观念是:水养鱼———鱼生水(洪水);在文化结构上所反映的是:神话故事和现实生活的互动。第三,洪水的影响改变了塔吉克族的传统社会生活:家族分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洪水的侵袭,土地的丧失,房屋的重建等;同时,也影响到民族经济的发展变迁:生产资料(田地的失去、家畜的丢失、存款的淹没)、劳动力的丧失①;甚至是社会的分化:移民搬迁的方式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由政府组织的。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自然环境,特别是“水”对于塔吉克族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2.“beyt ”(民歌或诗歌)中的水文化

情歌在塔吉克族民间流传很广泛,这种歌以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描写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如:“爱我不要像河畔上的花朵,早晨开得娇艳,傍晚就没有水色”。还有,《雪白的羊奶里》:“……喷香的油锅里,不能落进点滴的水。我俩的爱情里,不能有杂乱的私心。”这种化情思为景物、以景物表达感情的构思方式常被人们使用。抒情诗歌,如《珍珠恋清泉》:“珍珠恋着清泉水,夜莺盼着红玫瑰;情人啊,我终日都是盼着你,那怕洪水灭顶也不后悔”;另外,还有两行一节、一首有若干行的《山泉水》等②。

此外,塔吉克人谚语中也有反映“水”文化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的人像慕士塔格那样顶天立地。慕士塔格的水是圣水”;“喝莎车的白面粥,不如饮兴干的水”;“宁喝朋友的开水,不喝敌人的奶茶”;“给麦子浇水时,野草也可以喝到水”;“绳子捆不住火,麻袋装不了水”;“性急喝不了热奶茶,急火热不了冷肉汤”;“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住跳蚤”;“水是土地的油”;“雨下多了会冲坏草地,话说多了会招来麻烦”;“不要娶大坂那边的姑娘,不要种大河对岸的土地”;“知识就像泉水,挖得越深越纯净”等等。

通过对民歌、诗歌中对“水”文化的反映,可以看到“水”被符号化,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可以是“鼓舞”、“奋斗”;可以是“悲伤”、“喜悦”;可以是“思念”、“寄托”等等。同时,我们也发现:塔吉克族民间文学中的“水”文化不仅仅是口头或书面的记载,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

?

49?新疆社会科学 2008年第6期

②1999年8月1日在大同乡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47人无家可归,死亡失踪人口达12人,泥石流毁坏作物1052亩,经济损失高达1300万元。可参见《大同乡发展历史的基本大事年历》(内部资料)。当地农牧民告诉笔者:发洪水前,土地税、农业税、牧业税一年大概有500~600元;发洪水之后,不仅全免,而且连电费也没有了。

吕静涛:《塔吉克族民歌选》,李井亚、买得力汗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页。

找到其原型的。

(四)塔吉克族观念中的水文化:文献与田野

塔吉克人的原始多神信仰在“四要素”观念中亦有鲜明的表现,在塔吉克人看来,世界是由“阿甫”(水)、“阿太西”(火)、“哈格”(土)、“哈瓦”(空气)这四种要素构成的。人是宇宙、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亦由四要素融合而生成。人的生命存在于四要素互相平衡之中,倘若这种平衡遭到破坏,那人的生命即告结束。

塔吉克族民间的算命者、占卜人仍以水、土、气、火来测定人的性格脾气。水的自然属性湿润、清凉,万物靠水生长,故而塔吉克人有“水即繁荣兴盛”的说法,认为脾性如水的人将永世幸福,塔吉克人的谚语“一切生命全在于水”即反映了此种观念。这样,在塔吉克人的观念中,人按性情被分成4类:水性(柔性)、火性(热性)、气性(轻浮、变化不定)、土性(重性:持重、老成)。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塔吉克人对于“水”的观念是如何体现的呢?

个案4:贾米力(男,塔吉克族,提孜那甫乡村民,家里有6口人):塔什库尔干的水,被太阳照过的、露天的水是“男水”;而像喀什的水、地下水,没有被太阳照过的流淌的水是“女水”。

早上,在这样的水(指“男水”

)洗脸,一天都会有精神并且有醒酒的功能,可以缓解头疼①。(2006年7月6日访谈笔录)

个案5:谢勒买买提(男,塔吉克族,大同乡阿依克日克村村民,家里有3口人):如果塔县的冰山不在,喀什就不在;大同的山没有,水就没有;水没有,阿巴提镇就没有。老人曾经给我们说过,太阳、风、水、土,四个东西存在,我们就存在,虫子也存在,缺一个什么也不能存在。(2006年7月20日访谈笔录)

这两个个案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塔吉克人关于“水”的世界观:“贾”的个案对“水”进行了性别上的划分,其结构是:塔什库尔干—太阳照过、露天的—男水—阳—有精神、醒酒;喀什—没有被太阳照过、地下水—女水—阴。这个结构始自“地缘”观念,通过“水”的自然现象的不同,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分类,即性别划分,形成对世界的理解“阴”、“阳”的分类,并且给予心理上的暗示:“男水”有实用价值和功能,能治疗头疼,终于“民族”观念:回归对自我的解读(醒酒)。

“谢”的个案则是从与“水”有联系的事物生发开去、形成认识,其结构是:塔县 冰山→喀什;大同乡 山、水→阿巴提镇。这个结构也是始自“地缘”观念,但不同的是他将代表地缘特征的自然现象“冰山”和“山、水”作为一种地缘象征符号化了,并将其与地缘捆绑在一起形成整体,即(1)雪→冰山→塔县→喀什;(2)山→水→大同→阿巴提镇;认知方式是采取由内及外,由自然物及地理,再去认识和理解另外一个地理环境,即凭借“已知”了解“未知”。这些都是塔吉克人积极适应自然环境的文化展现。

三、塔吉克阿巴提镇塔吉克人水文化:移民与适应

塔吉克阿巴提镇现有国土面积5万亩,是喀什地区扶贫移民搬迁的重大举措,划定地域在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原已开垦的面积192818亩,其中:耕地面积154617亩,其他面积(道路、排干、水渠、林地等)38211亩。塔吉克人在搬迁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在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从山上搬下来的原大同乡阿依克日克村的塔吉克人又是如何适应山下的水环境的?又形成了哪

?

59?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

大同乡有喝“晨酒”的习惯,即大清早喝酒———这也被称为是“回酒”,即昨天晚上喝了酒,早上再喝一次。

些与水有关的文化适应呢?

个案6:当时选址时,(1)一开始在阿图什看了。(2)在疏附县上面有一块空地,但没有水。(3)白什卡达那个地方,土壤质量特别好,水的问题解决不了。喀什以前的书记姚勇锋开会说把白什卡达开发一下,巴楚、和田有一条河从白什卡达那边绕一下,给一条渠。但是,巴楚和和田的领导说,把水给白什卡达的话,他们的水也不够用了,农民可能把他们杀死呢,那他们领导也不当了,水不给。(4)还在叶城一个地方看了,那个地方只有1万亩土地,地比较少,叶城也不愿意给地。(5)莎车一个地方也看了。选阿巴提镇第一个原因是有水;第二个原因是上面有一个兵团和七大队,牌楼(地名———作者注)都开发了;离喀什、塔县也近得很,交通也还可以,所以这个地方开发了。(2006年9月20日,塔吉克阿巴提镇,访谈笔录)

根据访谈对象提供的情况,在选址时共对5处地方进行了讨论,但由于水、土地等原因,最终选择了在“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进行移民开发。原因主要是:有水、土地够、交通方便、附近有开发的先例等这样几个因素。那么,这里的水资源情况到底如何?

(一)生活中水文化的适应

水资源,在新界定区域内,已修建的苏皮肉孜引水渠,设计流量为3立方米/秒,长达415千米,是塔吉克阿巴提镇农业发展的主干渠,主排碱渠一条,设计流量为115立方米/秒,全长为114千米,三条支渠全长4177千米,流量为015~1立方米/秒。3立方米/秒渠首一座,机井一眼。另外,该地区的地下水相当丰富,水文地质钻探资料表明,地下储水量为117亿立方米①。那么,实际情况如何?能打井吗?喝的水够吗?农业用水如何处理?

个案7:这里在沙土地还能长得出庄稼来,在板结地压根儿什么都种不出来。由于阿巴提镇地势低,从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渗透下来的盐碱本来就多;所以,在这里打不了井,挖个2~3米就有水;但是挖到地下20米,还是盐碱水,喝不成。(李县长:就是向下挖300米,也还是盐碱水,

喝不成。

)(2006年9月4日,塔吉克阿巴提镇,访谈笔录)可见,有水资源不代表就能食用和使用。由于洪水冲毁了家园,塔吉克人从高原搬迁下来;但是,同样是水,又使原本盐碱化就严重的阿巴提镇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障碍。关于饮用水,政府在修建房舍时,给每家每户都安装了自来水管;但是,不是随时都有水的。

个案8:每天中午2点和下午8点来一个小时的自来水。有时候两天不来水,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星期都不来水,有时候什么时间都有水,是否有水是不固定的。所以,要洗衣服时一定要先把水预留够。(2006年9月6日,塔吉克阿巴提镇,访谈笔录)

个案9:这个水还不错,但是水里面有盐,喝多一点嘛,胃疼得很!(玛格祖木,2006年9月14日,塔吉克阿巴提镇,访谈笔录)

个案10:这里的还可以(指水),这边方便,这里有自来水,那边(指大同)的话还要到河里提;但是田里用的水,大同方便一些。(卡迪力,2006年9月14日,塔吉克阿巴提镇,访谈笔录)

个案11:在大同的水甜得很,使人轻松的感觉,我们用小水桶。这里的水喝了让人想睡觉,用大水桶盛。有时候一天来2次水,有时候来3次水。上面(指巴楚大河)来的水少,给的水就少;上面来的水多,给的水就多。有时候我去邻居家借水,有时候他们来我们家借水,那是很平常的事情。有时候去劳动,一天不回来,过了接水的时间就去邻居家借水。这在大同是没有的。一般的,早上的水喝个奶茶,中午的水也多用于喝奶茶,晚上做个饭。劳动多的时候,大碗能喝个5~

?

69?新疆社会科学 2008年第6期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民政府、喀什地区计委、喀什地区扶贫办:《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阿巴提镇扶贫移民搬迁规划纲要》(内部资料),1999年。

6碗。2005年8月~2006年9月,每次劳动之后,就在河坝里洗个澡,大同在大河里洗,有时候两天洗个澡。(乌鲁江,2006年9月15日,塔吉克阿巴提镇,访谈笔录)

个案12:你最想大同乡的什么?(笔者问)Hats!(指水)大同乡的水嘛甜得很,这里的水一点没有味道。(阿力木,2006年9月15日,塔吉克阿巴提镇,访谈笔录)

在上述个案中,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第一,自来水这种取水方式很方便,但供水时间不确定;第二,大同的水的口感很好,有些搬迁来的村民不适应这边的水;第三,由于缺水,借水成为一种很经常的事情;因此,盛水的容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四,获取水的方式:在大同,从河里取不受时间限制;在阿巴提镇,用自来水很方便,但受时间限制;如果急用水,得用毛驴车等交通工具到阿巴提镇两头的水渠里取水。

可见,随着水环境的变化,塔吉克人的水文化开始了积极适应的过程,表现在:第一,取水时间的固定化导致塔吉克人对时间观念的强化;第二,盛水容器和借水方式的变化,加强了塔吉克人邻里交往的互动:在大同乡,不存在借水的概念和问题;第三,为了获取水,对新的交通工具(如毛驴)的适应。当然,在口感上和观念中对水的认知还存在不适应的状况,这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调整的。

(二)生产中水文化的适应

在农业生产方面,搬迁下来的移民面对新的自然环境,原有的生产劳作知识发生了变化,下面就是笔者参与的一次“给新地放水”的记录:晚上8点钟,我同陈镇长骑摩托车一同去了三大队看农民给地放水。他主要负责三大队的工作,而三大队多是最近从大同、瓦恰、库科西鲁格搬迁来的。之所以要看他们放水,是因为这块地是新搬迁下来的塔吉克人第一次种东西。地头有6个农民:(1)瓦日斯,2005年4月从阿依克日克村搬来,现任三大队四小队的小队长;(2)热依木,从阿依克日克村的达尤拉甫搬来的;(3)木拉库里,从库科西鲁格搬来的;(4)达吾拉提,从塔合曼搬来的;(5)买买提,男,20岁,维吾尔族,他认为自己是塔什库尔干的维吾尔族,和其他维吾尔族不同的是,他既能听懂维吾尔语,又能讲塔吉克话;(6)库尔班?巴依,以前是三大队的大队长。等的时间不长,就通知该我们这边放水了(阿巴提镇共有4个村,大家都是轮着放水,必须在9月20日前将水放完,等水干了就要播种种冬麦了)。打地埂绝对是个技术活:地埂子如果打得松,水就会从旁边一亩地中渗漏过来,而在沙地中打地埂子也是:土很虚,在地埂子上走有时很容易陷进土里。水渠分:干渠、支渠、斗渠、陇渠、毛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并且,干渠和支渠是彼此垂直的,支渠和斗渠是彼此垂直的。

个案13:从大同来的农民能劳动,但由于异地土壤情况不一样,比如在大同种玉米,种下45天后才浇水,而这边20天就得浇水,不然种子就被干死或者烧死。他们就不相信,也不理解为什么那么早就浇水、劳动。(于洪亮,塔吉克阿巴提镇组织部部长,2006年9月4日访谈笔录)

个案14:大同和这里相比,第一个,这里一浇水10天、20天,水不干,地硬,都是板结地。第二个,在大同浇水,必须是早上和晚上浇水,这是几千年的规定。早上水冷得很,太阳一出来,热得很,种子烧坏;在那儿,几个晚上不睡觉在那放水。这的地比较多,水少,白天也放水。第三个,这里政府的规定很重要,如果白天不放水,有时候晚上就没水了。上面(指山上)没有收水钱,水甜得很。现在,这里还没有收水费,但是种地时收拖拉机的钱。(阿米力,2006年9月16日访谈笔录)

在农业用水方面,从大同乡搬迁下来的阿依克日克村的塔吉克人还没有完全适应山下的环境和条件,山上关于农业灌溉用水的地方知识和文化观念在山下受到冲击和不适,由于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搬迁下来的塔吉克人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面对新问题调整新视角,形成新的地方知识和文化观念来积极适应新环境。由于地多,又大多是盐碱地,所以,山下的塔吉克人白天、黑

?

79?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

新疆社会科学 2008年第6期

夜地忙于给地浇水,试图压住农田里的盐碱。

四、小 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各种与水有关的文化习俗,也都视水为生命的本源,但却很少有民族如塔吉克族这样与水的关系如此紧密,对水怀有如此特殊而真挚的感情,以至其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蕴涵着许多与水有关的文化因子。从最初的发展看,水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对塔吉克族的生产劳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生产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也影响到语汇的使用,形成符号的记忆;在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里,水也因此成为人们记录、咏唱的对象和智慧的象征;历经千百年风雨的洗刷,沉淀为塔吉克族的内心精神生活。

水作为塔吉克族文化记忆的载体,已然成为塔吉克社会的集体记忆力。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水文化是塔吉克族文化系统中的一部分。在水文化的解析中,笔者采用分类叙述,即将水文化从生活方面的语汇和日常事项、生产方面的历史记录与实际情况、文学方面的民间分类“s oug”与“bety”和观念方面的文献梳理与田野资料里的反映可以看出分类既有主位视野,也有客位视野,这里研究的视角不在于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而在于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历史文本与田野资料进行对话与互动,还原水文化的根源及其发展的旅程,对于保护塔吉克族的文化是有其意义、有价值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要具有经济实力,而且还要具有文化厚度和民族魅力,经过提炼和改造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民族现代化的宝贵财富。文化价值同文明和发展密切结合,是民族未来发展的共有趋势。

(作者附识: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得到塔什库尔干县人民医院杨丽女士,妇幼保健站陈秀衡、方淮南夫妇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刘 欣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6.2008

is m.

Key wo rd s:religi ous extre m is m;nature;hazard

P r o be i n t o the P ri va te S ub j ec t R igh t S tanda rd o f C i vilLaw and So c ia l S c rup l e

Zhang L i q iang(74) Ab s trac t:The standard of civil la w is t o take p rivate subject individual right as the standard.The i m2 p le mentati on of civil la w takes the res pect f or the individual as the foundati on.The s ocializati on legislati on, since the20th century,still takes the ad m issi on and p r otecti on of individual ownershi p as the p re m ise and individual ownershi p still is the base of modern p r operty syste m.A l ong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tate interventi on t o the economy,the p rinci p le of"freedom of contract"has been li m ited a l ot,but the p rinci p le still is a basic p rinci p le in contract la w.W hen analyzing cases,we should not e moti onally but rati onally dis2 tinguish public affairs,p rivate affairs,more or less public fact ors in the p rivate affairs,weigh the light and heavy,and suitably app ly public la w,s ocial la w or s ocializati on p rinci p les in p rivate la w or p rivate subject right standard p rinci p les in p rivate la w and the nor m s.

Key wo rd s:civil la w standard;p rivate subject right;comp lete real right;freedom of contract;rati on2 ality

I nno va ti o n o n Co n tr o lling M echan ism o f"R en t-S eeking"Po s t C ri m e in C h i na

Q i a n Xi aop i ng,W e i C hangdo ng(80) Ab s trac t:China is in the crucial peri od of s ocial transfor mati on.I n this stage,the positive functi on of state incentives is being adjusted,while the negative functi on of incite ment fr om market is difficult t o be e2 li m inated in a short ti m e,which leads t o the birth and s p read of"Rent-seeking"post cri m e.I n order t o get innovati on on contr olling mechanis m of the"Rent-seeking"post cri m e,incentive syste m related with the"Rent-seeking"post cri m e should be set up.W eakening or even eli m inating the negative functi on of market incite ment by strengthening the state incite ment is the only way t o keep the continuity in combating "Rent-seeking"post cri m e.

Key wo rd s:"Rent-seeking"post cri m e;incentive mechanis m;i m p r ove ment

I nve s ti ga ti o n and Ana l ys is o fW a te r Co ncep t in the Ta jiks o f the P am irs L i u M ing(90)

Ab s trac t:Ethnol ogical research of any ethnic gr oup can not be separated fr om the investigati on of the ecol ogical envir on ment upon which the ethnic gr oup depends.The Tajiks in China live in the Pa m irs f or generati ons,the article,based on field research and hist orical docu ments,analyzes and exp l ores the con2 cep t of water in life,p r oducti on,literature and ideol ogy of the Tajik peop le,tries t o s ort out the l ong-standing cultural phenomena of water in the Tajiks.Further more,the author has made in-dep th intervie ws with the Tajik m igrants t o investigate their adap ti on and learn about the traditi onal cultural accu mulati on a2 bout water in Tajik peop le and their adap ti on after the m igrati on.

Key wo rd s:the Pa m irs;Tajik;concep t of water

A So c i o-H is t o ri ca l S tudy o f"M iao yu Guan Q uan ji a ng"i n Zhenxi du ring the Q ing D yna s ty

Huang D ayuan(112) Ab s trac t:"M iaoyu Guan Quanjiang"(leading any other p laces in Xinjiang in the number of te mp le) in Zhenxi is a distinctive hist 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l ocal hist ory of Xinjiang.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fr om a pers pective of l ocal hist ory and suggests that this cultural s pec2 tacle was for med by the s pecial natural and s ocial envir on ment in Zhenxi(nowadays Barkol)during its de2 vel opment.

Key wo rd s:Zhenxi;religi on;s ociety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