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药物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药物与营养素代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药物在人体内可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转运、储存和排泄,最终可影响机体的营养状态。同时,营养状态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可通过改变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而影响药物对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

药物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两种途径:

1、药物可明显干预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2、患者的营养状况又会影响对药物的吸收和转运,并且对受体组织产生影响。

因此在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药物对营养素的影响,采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以便维持患者良好的营养状况,促进其疾病康复。

(一)药物影响营养素的摄取

药物可通过药理效应和/或副反应影响食物及营养素的摄取。

1. 抑制食欲大多数药物有降低食欲的副作用。其中,以苯丙胺类药物最明显。此类药物可剌激中枢神经系统的饱觉中枢,临床上常用作降低体重、治疗肥胖症的食欲抑制剂,因其具镇静作用,也可用于治疗小儿多动症。有报道,服用苯丙胺或利他灵后,因食欲抑制,摄食减少,多动症儿童生长迟缓;停止用药后,随摄食增加,发育又可恢复正常。左旋苯丙胺硫酸盐的生长阻滞作用较利他灵更强。此外,药物在胃内膨胀亦可抑制食欲,如服用容积性果胶和羧甲基纤维素,可在胃内吸收大量水分而膨胀,使胃产生饱胀感而抑制食欲。

2.改变味觉药物能引起味觉异常,味觉迟钝或遗留不适的余味。如D-青霉胺,灰黄霉素,安妥明及5-氟尿嘧啶等药物均可减弱或改变味觉进而影响食欲。

3.消化道反应有些药物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副反应,因而影响摄食。能引起消化道粘膜损害的药物,亦能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如长期服用洋地黄、抗癌化疗药物等。

4.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服用中等剂量到大剂量的镇静剂能降低人的意识水平,从而使食欲下降。而小剂量镇静剂能消除人们的焦虑状态,从而使食欲增加。

5.增加食欲有些药物对食欲有促进作用,如胰岛素、类固醇激素、磺酰脲、盐酸赛庚啶等,曾被用于营养状况差、体质虚弱患者的康复治疗。镇静药物如安定、氯丙嗪、碳酸银,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抗抑郁药,也可显著刺激食欲,增加体重。(二)药物影响营养素的合成

广谱抗生素可降低结肠中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的内源性细菌合成。物理因素,如紫外线被屏障可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由于很少使用光屏障,而且可以从其他来源供给维生素K及维生素D,故由这些药物造成该类营养素不足的影响并不明显。

(三)药物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1.药物影响营养素吸收的肠腔因素

(1) 药物可改变食物在肠道的转运时间,减少营养素的吸收。如导泻剂可缩短肠道转运时间,营养素及矿物质易随粪便而丢失;常用缓

泻剂双醋酚酊、酚酞等可减少葡萄糖的吸收。

(2) 药物可改变肠腔内环境,阻止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如抗酸剂可改变胃内pH值,若频繁使用可减少膳食中铁的吸收。因为在酸性环境中高价铁才能转变为可吸收的亚铁形式,在碱性环境中则吸收受阻。脂溶性维生素可溶于矿物油类缓泻剂而随粪便排出,不能被正常吸收。

(3)药物可影响胆酸的活性很多药物可通过影响胆酸活性而减少机体对脂肪、胆固醇及脂溶性维生素等的吸收,如用于降血脂的安妥明和消胆胺;用于抑制肠道菌群的新霉素,也可吸附胆盐或使胆盐失活而抑制脂类及脂溶性维生素在肠腔内的消化和吸收。

(4) 药物可与营养素结合药物可干扰营养素的吸收,如新霉素和胆盐相结合可形成复合物,并且可抑制脂肪酶的作用,使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受影响。四环素和钙、铁或镁离子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干扰这些矿物质的吸收。

(5) 药物可直接抑制营养素吸收如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能抑制叶酸和维生素C的吸收。消胆胺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同时也影响到脂溶性维生素、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吸收。

(6) 药物可杀灭肠内正常菌群肠内正常菌群是B族维生素的

重要来源,而许多抗生素能杀灭合成 B 族维生素的肠道正常菌群,致使这些维生素的合成减少。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会使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在肠内的生物合成发生障碍。

2.药物影响营养素吸收的肠粘膜因素

(1) 药物可损伤小肠粘膜如长期滥用缓泻剂可破坏小肠的绒毛结构,导致微绒毛阻塞,抑制小肠的刷状缘酶系及小肠转运系统,因而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导致不同程度的某种或多种营养素吸收不良。有报道,服用新霉素后6小时内即可出现肠粘膜组织学改变,致蔗糖、木糖吸收减少,蛋白质及钠、钾、钙的排泄增加。新霉素还可通过促进胆盐沉淀及抑制胰酯酶两种机制引起营养素吸收不良,但其中粘膜损害对营养素吸收的影响最大。秋水仙碱可影响肠粘膜细胞分裂,抑制肠上皮细胞的生长;氨甲喋啶也有此损害作用。这些药物均可引起腹泻,使营养素吸收减少并伴有丢失。

(2) 药物影响小肠粘膜的转运机制如治疗痛风的抗炎剂秋水

仙碱因影响了肠粘膜转运系统, 患者粪便中胆酸、脂肪、蛋白质及钠、钾的排泄均增加,血清胆固醇下降,维生素B12的吸收受损。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药物可阻滞肠粘膜酶系统,阻止糖类从肠粘膜转运入血,

导致糖类吸收不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空肠的酶系,减少叶酸的吸收和在小肠的转运。

(四)药物影响营养素的排泄

许多药物能增加营养素的排泄,而引起某些营养素不足或缺乏,如异烟肼可使维生素B6的排泄增加;噻嗪类利尿剂能使钾从尿中大量丢失。抗酸剂中的钙可妨碍磷的吸收,为了保持体内钙、磷的平衡,肾对钙排泄也相应增加,故使用抗酸剂三周后,可引起骨软化症。

药物所致的营养不良

在药物给人们带来的众多的副作用中,药物对人体营养状况的作

用是最普遍但又不易被发现的。许多人往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甚至疾病治愈后发生了营养不良,这些营养不良有时会加重疾病,有些则发展成为某些后遗症而持续终身。对营养不良症,人们往往容易从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等饮食因素中寻找原因,却常常忽视药物性营养不良的因素。其实,用药不慎也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长期大量使用某种药物的病人,若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 , 应该积极从药物上追根溯源。

一、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常见营养缺乏症

1. 药物引起的维生素缺乏症:有些药物,如酚酞、石蜡油等泻剂,可使肠蠕动增强,肠内食物排空加快,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 尤其是对脂溶性维生素类 A 、D 、K等的吸收,消胆胺也会妨碍此类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些药物干扰体内营养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利用而引起营养不良。如长期服用四环素、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的患者,可因肠道内正常菌群受抑制,影响维生素 K 的生物合成而导致维生素 K 缺乏;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癫酮等可加速维生素 D 的分解。一些药物能诱导需要维生素作为辅助因子的酶系统,从而使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还有一些药物同维生素所作用的部位产生体内竞争,致使一些内源性营养素的合成减少。

药物可损害肝细胞,阻碍肝脏代谢、合成、转化等功能,影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出现代谢性营养不良。如长期使用洋地黄容易导致肝脏积蓄药物残毒而慢性中毒。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或苯巴比妥可破坏维生素 D 的代谢,干扰钙的吸收利用,而引起佝偻病

或骨软化症。

可造成维生素 D 缺乏的药物还有降胆敏,抗酸药,抗惊厥药,二磷酸盐,皮质类固醇;可影响维生素 E 营养状况的药物有安妥明、铝盐;可造成维生素 K 缺乏的药物有秋水仙碱,保泰松,消炎痛,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水合氯醛,水杨酸盐,利尿酸,奎尼丁,降胆敏,奎宁,羟基保泰松,辛可芬,甲糖宁,合成代谢类的类固醇药,肌肉松弛药,右旋甲状腺素等。

药物还可影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贮存。如四环素、阿司匹林及巴比妥类药物可增加维生素 C 在尿中的排泄。硼酸可把血浆中的维生素 B 置换出来,并增加其排泄量。可造成维生素 B 6 缺乏的药物有异烟肼 , 盐酸苯肼哒嗪、左旋多巴、口服避孕药、吡嗪酰胺、青霉胺等;可造成尼克酸缺乏的药物有异烟硷酰肼、 5 —氟尿嘧啶等;可造成维生素 B 2 缺乏的药物有甲状腺素、硼酸、氯丙嗪等;可造成维生素 B 1 缺乏的药物有洋地黄、阿司匹林、四环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2. 药物引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症

一些药物干扰了机体内其他物质的合成,以及体内微量元素代谢平衡而产生营养不良症。如双氢克脲噻能促进钾、镁、锌的排泄而致缺乏症;抗酸药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可与食物中的磷酸生成不能吸收的磷酸盐,使一些长期服用这类抗酸药的病人出现一种磷缺乏症 , 引起骨略疼痛甚至发生软骨化症。

二、药物性营养缺乏症的防范

1. 应合理地选用药物,尽可能地避免长期、大剂量地单独使用可致营养缺乏症的药物。如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泻药。

2. 用药后出现与原发疾病无关、与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无关的营养缺乏症状时,应考虑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

3. 必要时可用小剂量皮质激素增进食欲,补充营养液、能量合剂等,以控制或纠正药物所致的营养不良。

营养素和药物的区别

营养素能治病?很多人觉得很神奇,甚至是排斥,其实是不懂营养学。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我们只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今天我们只是需要把一些问题弄清楚。科学发展到今天,很多事实逐渐得到澄清,有些事情背离了很多人的期望。人们所说的“卫生保健”事实上是“疾病保健”。现代医学并没有提供真正的卫生保健。

有两个问题需要弄清楚的是,

第一,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医学只是急救医学,

第二,营养学是预防医学。

急救的意思,就是当你的手被砍了一刀,你应该找的是医生,营养学帮不了你的忙,可是如果你得了慢性病,你去找医生他也很愿意帮你,可是并不见得有真正的效果。这不是木匠的问题,是工具出了问题。

慢性病大都是因为营养失调,营养学刚好能够帮到你恢复健康。现代的医学中的很多概念是为药厂服务的,这些概念都是为了使药品卖的更好,可是现在很多人很崇拜现代医学,认为什么病都可以交给

医生来解决,实质上是一种无知消费。

你真的相信医生能帮助你吗?一个事实是,在美国每年被枪杀的人有 4万人,可是被医生害死的人达到 12 万人。是不是有点钻牛角尖了?看看最近出的两本书你可以找到答案,一本是《医生对你隐瞒了什么》,另一本是《别让医生害死你》,这两本书让很多人开始苏醒。

营养品也不是仙丹,但是合理的营养素调节肯定能够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延缓衰老。

营养素调理疾病的道理很简单,人体的一切构造物都来源于食物,人生病并不是你的基因命令你在某个时候生病,而是你一定是这些食物来源出了问题,身体失去了平衡。

人通过摄取食物,通过肠胃分解成很小的营养素之后由肠道吸收进入人体,经过肝脏的合成,形成了人体细胞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很多的细胞构成了组织,很多的组织构成了器官,很多的器官构成了人体的各大系统。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了器质性病变,是因为食物出了问题,营养素失衡,长期积累的压力从而导致器官的病变,人体就会生病。打个比方,你的细胞H= A + B + C + D + E (即细胞 H 由A 、 B 、 C 、 D 、 E 这几种营养素构成),可是由于长期缺乏其中营养素 D ,细胞 H 就是构造不出来,人体组织长期得不到这种细胞来修补就会导致相应的器官病变,叫器质性疾病。

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营养素可以调理疾病。只要把人体需要营养素补充上,人体自动具有调节能力,只要有足够

的营养素身体就能够修补受损的组织,从而恢复健康。

药物的真正的作用在于控制疾病而不是调理和恢复健康,其实这一点也正式现代医学的最大贡献,在手术、急救、疾病控制方面只能通过药物来完成。不是说药不好,生了病也还是要看医生,但是如果遇到慢性病、疾病过后要恢复健康、抗衰老、美容,就只有把目光转到营养学上来。

药物是治标的,营养素是治本的,治标的快治本的慢,所以很多人宁愿看医生,还有对现代医学的过度崇拜导致很多人对营养学并不重视你真的相信药物能会给你带来健康吗?药物是无机物,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一种化学合成物,是能够被人体吸收但不能被真正利用的一种物质,在人体内是利用它的化学作用对人体的疾病进行控制,起到减轻病痛、杀菌等功能。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自己制造食物,全部都是加工的或者天然的,人体是一个有机体,只能吸收有机食物。

了解了这个关键点你就能真正区分哪些东西对你有用了是药三分毒,这个毒不会给你马上带来新的病痛,但这些残留的化学成分一定会为你以后的各种疾病埋下隐患,因为由药物带入血液中的物质是肝脏无法分解的,无法分解也就无法正常排泄,会长期停留在你的血液中,这些血液流过的各种器官,会造成各种疾病。所以服用药物的原则是短、平、快。

有几个区别:

营养素能够修补受损组织缓解压力,而药物会增加压力;

营养素能够提高免疫力,但多数药物会降低免疫力;

营养素提高药物的疗效,但药物会提高营养的需求;

没有哪一个人是吃药物长大的,都是吃食物长大的,其实人也不是直接吸收食物,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人体系统利用这些营养成分重新在肝脏组合,形成人体各种细胞生长和代谢所需要的成分。缺乏了某种养分,就会制造不出所需要的细胞和物质,造成疾病。所以营养学的重要观点是营养一定要均衡。理解了这些概念,就不难知道我们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

两个方面来考量:

速效性:西药速度快,因为量可以衡量,营养素较慢

耐受性:西药的耐受性差,也就是不可能长期吃药,而营养素的耐受性好,可以长期使用

营养与临床治疗

营养治疗作用

饮食营养治疗是现代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治疗是根据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给患者制定各种不同的饮食配方,以达到辅助治疗及辅助诊断的目的,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组织修复,改善代谢机能,纠正营养缺乏。合理的营养饮食,不仅饮食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配方恰当,色、香、味、形美观,且应增进患者食欲。还应结合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制定营养治疗配方,尤其对恢复健康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营养治疗在增进治

疗效果上与医疗和护理是同等重要。在中医《内经》中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药物主要是祛除病邪,而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富有营养的食物来补益精气,这样邪气去,正气方可早日恢复。又如“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也指出了疾病除用药物治疗外,还应重视营养。

营养治疗目的

1.调整营养素

根据疾病治疗的需要,利用热能和某种营养素的补充或减少以达到辅助治疗作用。利用减少热能、脂肪和碳水化物,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有利于肥胖者减轻体重,或通过补充高蛋白及高热能饮食,使消瘦者体重增加。对手术前后患者营养的适当调整,有利于手术的进行及术后康复。

2.减轻脏器负荷如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尿量少且有浮肿时,应限制食盐、蛋白质及水分的摄人量,以减轻肾脏的负担,有助疾病治疗。

3.控制营养素

如糖尿病患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可以通过控制碳水化物,调整生热营养素的比例,调整异常代谢,有利于病情稳定。

4.有利消化吸收

注意食物的选择及烹调方法,使之变得细软易消化。如消化管

溃疡的患者,给予少饮食纤维的食物,并切碎煮烂,使之易于消化吸收,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

5.补充热能消耗

如大面积烧伤、消化管瘘患者,热能消耗增多,可供给高氮及高热能要素饮食、高蛋白质匀浆饮食,由静脉补充脂肪乳剂及氨基酸溶液等。

6.辅助诊断用特定试验饮食或代谢饮食,如为了辅助诊断有无潜在出血,可用隐血试验饮食。

营养治疗基本原则

1.饮食配制

首先要了解病员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条件等,以及既往史、现病史、营养史,有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结合不同疾病的病理生理要求,制定饮食营养治疗计划。计划必需符合治疗原则和饮食营养要求,以及食品卫生的规定。如高脂血症患者既要控制含胆固醇高的动物蛋白质及动物脂肪,又必须补充一定量的豆类蛋白质及植物脂肪,以满足机体的需要。还应结合饮食的性质制定餐次,普通饮食每天以3餐为宜,软食每天4~5餐,半流质饮食每天5~6餐,流质饮食每天6~7餐。

2.烹调方法

结合饮食性质,选择蒸、煮、浆、烧、烩、焖、煨、炒、煎、卤、炸等不同的烹调方法。饭菜应色、香、味、形俱佳,美味可口,品种多样化,以利增进食欲,有助于消化吸收。同时应注意符合季节的变

换。

3.营养支持

危重病员营养支持极为重要。必须深入病房,密切观察病情,根据病情变化及时修订营养治疗方案,观察和记录实际摄入量,营养代谢的变化等,科学地制订营养治疗配方。如果患者胃肠功能衰竭时,则应采用肠外营养的方法。

4.饮食要求凡因治疗或检查需要严格控制热能时,饮食要称重。并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发生低血糖等。

5.饮食指导结合病情,适当照顾饮食习惯,作好饮食指导。出院时给患者饮食指导处方,使患者能自觉配合饮食治疗.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和组织修复以及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凡是能维持人体健康以及提供生长、发育和劳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称为营养素。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水和纤维素7类、还包含许多非必须营养素。 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水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机体的物质代谢,生理活动均离不开水的参与。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正常成人水分大约为70%,婴儿体重的80%左右是水,老年人身体55%是水分。每天每公斤体重需水约150毫升,母乳中绝大部分是水,母乳喂养喂水要适当调整。可以用150毫升乘上体重的公斤数得出需水量,再减去食入的奶量,就可得出应喂水的量。 水来源于各种食物和饮水。人如果不摄入某一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也许还能继续活几周或带病活上若干年,但人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 蛋白质 蛋白质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组织、器官由细胞构成,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机体的生长、组织的修复、各种酶和激素对体内生化反应的调节、抵御疾病的抗体的组成、维持渗透压、传递遗传信息,无一不是蛋白质在起作用。婴幼儿生长迅速,蛋白质需要量高于成人,平均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2克以上。肉、蛋、奶、豆类含丰富优质蛋白质,是每日必须提供的。注意: 1、搭配的原则如动、植物食品的搭配;多品种食物的搭配。 2、不过量提供的原则。婴幼儿期蛋白质热量占总热量12%~14%为宜,过多会影响蛋白质正常功能的发挥,造成蛋白质消耗,影响体内氮平衡。 3、不过少提供的原则。蛋白质提供过少明显影响生长发育的速度,生化反应下降,抗病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营养不良。结果不仅仅造成生长落后,还会因影响脑细胞发育,造成智力落后。 脂肪 脂肪是储存和供给能量的主要营养素。每克脂肪所提供的热能为同等重量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的2倍。机体细胞膜、神经组织、激素的构成均离不开它。脂肪还起保暖隔热;支持保护内脏、关节、各种组织;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作用。婴儿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4克脂肪,动物和植物来源的脂肪均为人体之必需,应搭配提供。每日脂肪供热应占总热卡的20%~25%。 脂类是指一类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有很大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即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物质。通常脂类可按不同组成分为五类,即单纯脂、复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与来源

人体所需得七大营养素与来源 人体需要得营养素有七大类:矿物质、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水与膳食纤维. 七种营养素在人体可以发挥三方面得生理作用: 其一就是作为能源物质,供给人体所需要得能量(主要就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类); 其二就是作为人体“建筑"材料。供给人体所需要得能量,主要有蛋白质; 其三就是作为调节物质,调节人体得生理功能,主要有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等。这些营养素分布于各种食物之中,只要您能广食,就可以得到。 七大营养素包括:1、蛋白质2、脂类3、碳水化合物4、维生素5、矿物质6、水7、粗纤维(食物纤维)?1、蛋白质:蛋白质就是由氨基酸组成得具有一定构架得高分子化合物,就是与生命、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得物质. 功能?1、构成组织与细胞得重要成分,其含量约占人体总固体量得45%2 ?、用于更新与修补组织细胞,并参与物质代谢及生理功能得调控。 3、提供能量。人体每天所需热能大约有10~15%来自蛋白质。?含蛋白质得食物有哪些??在常用得每100克食物中,肉类含蛋白质10—20克,鱼类含15—20

克,全蛋含13—15克,豆类含20-30克,谷类含8—12克,蔬菜、水果含1—2克动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含量多,豆类含量很多,质上比动物性食物也不差. 判断蛋白质质得优劣有三点: (1)蛋白质被人体消化、吸收得越彻底,其营养价值就越高。整粒大豆得消化率为60%,做成豆腐、豆浆后可提高到90%,其她蛋白质在煮熟后吸收率也能提高,如乳类为98%,肉类为93%,蛋类为98%,米饭为82%。 (2)被人体吸收后得蛋白质,利用得程度有高有低,利用程度越高,其营养价值也越高。利用得程度高低,叫蛋白质得生理价值. 常用食物蛋白质得生理价值就是:鸡蛋94%,牛奶85%,鱼肉83%,虾77%,牛肉76%,大米77%,白菜76%,小麦67%。动物蛋白质得生理价值一般比植物蛋白质高。 (3)瞧所含必需氨基酸就是否丰富,种类就是否齐全,比例就是否适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叫完全蛋白质,如动物蛋白质与豆类蛋白质. 种类齐全,但比例不适当,叫半完全蛋白质,在谷物中含量较多。种类不全,叫不完全蛋白质,如肉皮中得胶质蛋白,平米中得平米胶蛋白。将两种以上得食物混合食用,使含得氨基酸相互补充,能更好适合人体得需求。 人均平均每天要摄取体重公斤X1克,食物里面摄取得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就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就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与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与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就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就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与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与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与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与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就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与少量水溶性“微孔物质”

人体七大营养素与健康的关系

人体七大营养素与健康的 关系 蛋白质 一.概述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约占人体总重的20%,占总固体量的45%,是构成和制造肌肉、血液、皮肤、骨骼等多种身体组织的主要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在人体内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人体内的蛋白质每天都处在不断分解和合成之中,每天约有3%的蛋白质被更新,几乎一个月内全身的蛋白质就换新一遍。每天摄入的蛋白质又不能储存,所以每天供应足够的蛋白质是非常重要的。蛋白质是由碳氢氧氮组成的含氮化合物,基本结构是氨基酸。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2种,其中有9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饮食中摄取,称为必需氨基酸。其它13种为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的不同组合构成人体不同种类的蛋白质。蛋白质作为能量代谢时,因含氮元素而不能被完全氧化,会产生尿酸、肌酐、尿素等废物经肾脏排出体外。肾功能有病变者,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二.作用: 1.制造和修护人体组织。 构成人体的肌肉、血液、皮肤、骨骼、头发、指甲等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制造新组织,修护坏组织,如帮助伤口愈合。 2.构成人体内多种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如酶、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等。 酶在人体内主要起崔化作用,参与人体的各种化学反应。激素在人体内主要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促进和控制身体各种腺体、器官的活动信息。如甲状腺负责新陈代谢等。抗体制造免疫细胞,β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有记忆功能,它们对以前遇到过的任何感染能快速作出反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血红蛋白供给人体氧气,带走二氧化碳。 3.提供能量。 每克蛋白质提供能量4千卡热量。蛋白质的摄取量应占总能量的10-15%。成人:每天推荐摄入量1.2克/Kg,儿童到青春期:2.5-1.7克/Kg,孕妇和授乳期多补充20克/天。 三.缺乏症状。 1.头发枯黄、断裂、指甲易裂、易断、生倒刺。 2.肌肉松驰、缺乏弹性、皮肤粗糙、无光泽。 3.低血压、贫血、手脚冰凉。 4.抵抗力低、易感冒。 5.胃肠功能差、消化不良。 6.严重缺乏可导致水肿。

影响药效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效的因素 一.教材精要 掌握:个体差异,遗传药理学,时间药理学,药物剂型,给药方式,协同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耐受性,依赖性,撤药症状。 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病理因素。 了解:药物治疗原则。 (一) 药物因素 1.药物剂量和剂型及给药途径 由于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亦不同。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 2.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主要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1)药动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妨碍药物吸收(胃肠道pH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②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③影响药物代谢(加速药物代谢、减慢药物代谢);④影响药物排泄。 (2)药效学方面的作用机制:①协同作用(相加作用、增强作用、增敏作用);②拮抗作用(药理性拮抗、生理性拮抗、生化性拮抗、化学性拮抗)。 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减弱。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3.反复用药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称为耐受性。抗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抗药性或耐药性 (resistance)。 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二) 机体因素 1.年龄和性别 小儿及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对已知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在妊娠第一期即胎儿器官发育期内应严格禁用。 2.功能和病理状态 病人的功能状态可影响药物的作用。 肝肾功能损害时分别影响在肝转化及自肾排泄药物的清除率,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及(或)减少剂量加以解决。 3.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 个体差异: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少数病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称个体差异。分为:量的差别和质的差异。 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它主要影响药物血浆浓度及效应强弱久暂。 4.种属差异 动物种属差异和人种、民族差异。 5.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包括以下四种: (1)致敏反应。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合理用药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特征与合理用药 [摘要] 我国已步入老年社会, 老年患者增多是必然趋势, 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病者较多,35%患者有3种或以上的疾病,大多数老年人每天服用3~5种不同的药物,而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心理状态、营养水平以及慢性病变和药物治疗史, 均影响着老年人的药物治疗。由于老年人心输出量的减少、胃黏膜的衰退, 其有效组织体积、肝血流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 肾功能也衰退, 使老年人用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程度明显下降, 致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年轻人高, 正确掌握老年人用药原则 尤为重要。 [关键词] 老年人药代动力学合理用药 老年人常因多种并存疾病,用药种类多,50%以上的老年患者同时使用3种药物,25%以上的患者同时使用4~6种药物,且用药时间长,加之老年人肝、肾等的生理性功能衰老减退,容易发生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造成患者死亡[1]。因此,对于老年人,要根据其代谢特征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改善预后[2]。 (一)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老年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老年药动学,是研究老年机体对药物 处置的科学,也即研究药物在老年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 和排泄过程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3]。药物进入机体至排

出体外的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过程,称药物的体内过程 或称药物处置。其中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称为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而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改变则称为药物的转化或代谢。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直接影响着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和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持续时间,而组织中药物的浓度决定着药物作用的强弱,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老年药动学改变的特点,总的来说是药代动力学过程降低,绝大多数口服药物(被动转运吸收药物) 吸收不变、主动转运吸收药物吸收减少,药物代谢能力减弱,药物排泄功能降低,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等[4,5]。 1老年机体的药物吸收 老年机体的药物吸收(Drug Absorption in the Elderly) ,是指老年人用药后药物从用药部位透入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老年药物吸收的特点是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其吸收减少,而大部分属于被动扩散过程吸收的药物则其吸收不变。因此,在老年人中大多数药物的吸收并无明显的改变。 影响老年人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1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H 升高 老年人胃黏膜萎缩,胃壁细胞功能下降,胃酸分泌减少,可影响药物离子化程度。 1.2胃排空速度减慢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复习课程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

七大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

七大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 1、蛋白质--生命的物质基础 蛋白质在人体内有四大作用: (1)构成新组织。供应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间的新细胞增生、组织器官发育的需要。 (2)更新和修补组织。补充血细胞的更新和头发、指甲及上皮细胞的再生。(3)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构成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酶、激素和抗体等。 (4)提供热能。每1克蛋白质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4千卡热量。 因此,人体缺乏蛋白质时,就会产生疲劳、消瘦、浮肿等现象。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脂肪--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脂肪在人体内有四大作用: (1)贮存和供给能量。补充体内能量的消耗。 (2)支撑和保护内脏。脂肪过少会导致内脏下垂。 (3)维持正常体温。太瘦者怕冷。 (4)卵磷脂营养脑细胞。脂肪供应不足会影响脑的功能。 脂肪的每日供应量50-60克、占总热量的20-25%就足够了。摄取脂肪超量后会导致肥胖症,最终引起各种慢性疾病。 3、碳水化合物--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 碳水化合物也叫糖类,主要功能是供给人体热能。 (1)糖和脂类化合物可形成糖脂,是组成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 (2)糖和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4、无机盐--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1)钙和磷: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膳食中钙和磷之比为1:1--1:1.5。奶和奶制品是食物中钙的主要来源,小鱼、小虾、虾皮、骨头汤等食物含钙也很丰富。 (2)铁: 体内铁的缺乏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为了提高人体对铁的吸收,平时在吃动物性食物的同时,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因为铁需要在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帮助下,才能很快地吸收。平时还提倡用铁锅炒菜。 (3)碘: 是构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微量元素。 碘缺乏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引起甲状腺肿大。因此,除了吃含碘盐以外,还必须经常吃些海产品,如海带、紫菜等。 (4)锌: 锌主要存在于骨骼、皮肤、头发中。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93962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和少量水溶性

人体的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人体的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人的身体就象一个高楼大厦,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例如一座大楼由水泥、沙子、钢筋、砖块等组成,那为什么有的楼很结实,有的楼却成为豆腐渣工程,就因为原料相同但原料的质量却不一样。就像我们人体都由骨头、肉、血、皮肤等组成但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我们的人体基本上由七大营养素组成,就是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等七种。人体所有的病变都由这七种营养素的不同比例造成的,如果我们把握好它们的比例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下面谈谈这七种营养素在人体的作用及在人体的比例。 一、人体必需的第一大营养素——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如果不摄入某一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也许还能继续活几周或带病活上若干年,但人如果没有水,却只能活几天。由此可见,水对人的生存是多么重要。 水(被称为人体的运输网)每个人体内60%—70%是水。水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营养素,是构成机体的重要原料。水在体内水可帮助输送营养、调节体温、排出废物(清洁剂)、滋润器官(润滑剂)等重要作用。水的需要量主要受年龄、体力活动、温度、膳食等因素的影响,故水需要量变化很大。 科学的饮水原则:主动多次饮水、每次少量饮水、饭前后不大量饮水、大量出汗饮淡盐水、不饮浓茶、不饮可乐、不能单独长期饮用纯净水及饮料。 建议大家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特别是碳酸类的甜饮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建议大家每天定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成人每日6杯,1200毫升。 高温或强体力劳动更适当增加,饮水应量少多次,主动饮用。 二、人体必需的第二大营养素——蛋白质 蛋白质(被称为人体合成的工程师)蛋白质由22种氨基酸组成,其中有9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组氨酸、蛋氨酸和缬氨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中供给,否则人体就不能维持正常代谢的进行,称为必需氨基酸。 蛋白质——赖以生存的基础营养素(约占人体的17%),它是制造出人体血液、肌肉、皮肤、头发、指甲等身体器官的原材料,人体各组织、器官无一不含蛋白质;充足优质蛋白质可促进机体发育,及修补人体细胞。蛋白质并广泛分布于人体的组织中,构成体内许多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如酶、激素、抗体、血红蛋白、白蛋白等,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 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可分为植物性蛋白质和动物性蛋白质两大类。例:鱼、肉、鸡蛋、牛奶、大豆、大米、小麦、白菜、红薯等。特别是大豆含蛋白质高达36%~40% 而在体内利用率较高,是非常好的优质蛋白质的来源。 蛋白质经常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人体没有储存蛋白质的特殊场所,肌肉是蛋白质的临时调节仓库。当机体出现疾病时,体内蛋白质被大量消耗,机体对蛋白质的有效利用率也随之减少。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质缺乏,还有做手术、放化疗时也会对身体正常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组织损伤的恢复也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补充。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作用受药物、机体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可致临床效果因人而异,故需用药个体化以满足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节药物因素 以量效关系为基础,作用部位的药物数量决定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即给药剂量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其他: 一、药物剂型与制剂 同种药物,可因制剂、剂型及具体的用药方式不同,其效应也会有差异。 二、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进而影响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同一制剂药物作用性质亦可不同。例如: MgSO4口服:导泻、利胆;肌内注射:抗惊厥、降低血压。 三、给药时间 许多药物给药时间或时机有相应要求。可根据: 出现所需效应的时间,如催眠药临睡前口服。 减少影响因素的干扰,如空腹口服免受食物影响吸收。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刺激性的药物于餐时或餐后口服。 顺应生物节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每日或隔日上午8时一次顿服。 四、长期用药 长期反复用药可引起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反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用可发生停药反应。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五、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原因,影响药物的效应,使之增强或减弱。 广义=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狭义)+ 体外配伍禁忌 联合用药结果:药物效应增强称为协同(synergism),药物效应减弱称为拮抗(antagonism)。 联合用药目的:疗效协同、不良反应拮抗、耐药性延缓 (一)体外配伍禁忌 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影响药物的使用,称为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属药剂学相互作用。 对策:药物在选用溶媒稀释和制剂混合或混入补液前应查阅药品说明书,查对配伍禁忌。 例如,乳糖酸红霉素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稀释后,才可进一步稀释于生理盐水,直接用生理盐水溶解易发生沉淀。 (二)体内相互作用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指一种药物在体内对另一种药物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影响,从而使之减效、失效或增效及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1.药动学相互作用 联用的药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动态规律,而呈现药效学方面的变化。 1)影响药物的吸收 硫酸亚铁与四环素同时口服,两药在肠道内可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吸收都减少。 2)影响药物的分布 低结合力药物(A)被竞争同一血浆蛋白的高结合力药物(B)从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位点竞争性置换,则: A药:游离型的血药浓度增加,效应增强,甚至产生毒性。 3)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药酶诱导剂(A)与被药酶代谢的药物(B)合用,则B药:代谢加速,作用减弱;t1/2缩短;作用维持时间缩短。 4)影响排泄的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试题

1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哪些及评价药物代谢的方法? 2 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哪些?阐明各个参数的意义? 1.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1)给药途径的影响 一种药物可以制成多种剂型,因此可以有不同的给药途径与方法。给药途径与方法影响药物代谢进而影响疗效,因而引起了人们对给药方法研究的重视。这与药物代谢酶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局部器官与组织的血流量有关。由于肝脏与胃肠道存在众多的药物代谢酶,“首过效应”就是导致口服药物体内代谢差异的主要原因。 给药剂量与剂型的影响 (任何药物代谢反应都就是在酶参与下完成的。体内的酶都就是有一定量的,当体内药物量超过酶的代谢反应能力的时候,代谢反应往往会出现饱与的现象。在硫酸结合与甘氨酸结合的代谢反应中,用较少的剂量就能达到饱与的作用)。 ①剂量对代谢的影响 机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主要取决于体内各种药物代谢酶的活力与数量。代谢存在饱与现象。剂量过大时出现中毒反应。 ②剂型对代谢的影响 对口服后要在胃肠道中代谢的药物影响大。如:口服含1g水杨酰胺的溶液、混悬液、与颗粒剂后,测得尿中硫酸酯的量,服用颗粒剂比溶液剂与混悬剂多,这就是因为颗粒剂吸收前需要溶解,吸收较慢,不会出现硫酸结合反应的饱与状态,生产硫酸酯的量就多,这就是剂型对代谢影响的结果。 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体内的酶及药物受体具有立体选择性,导致不同异构体显示明显的代谢差异。 酶诱导作用与酶抑制作用 药物重复应用或与其她药物合并应用时,药物代谢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为两类:一类就是某些药物的代谢被另外一些药物所促进(诱导),另一类就是某些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抑制,促进代谢的物质叫做诱导剂,抑制代谢的物质叫做抑制剂。有的药物对某一药物来说就是诱导剂,对另一药物来说可能就是抑制剂。 ①酶抑制作用 某些药物能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使其它药物代谢速率减慢,导致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增加,这些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物称酶的抑制剂。酶抑制作用包括不可逆抑制(抑制剂+P450活性部位结合,阻止其与氧结合而失活,常见药物:乙炔雌二醇、炔诺酮、安体舒通等)与可逆抑制(β-二乙氨乙基二苯丙乙酸酯)。 ②酶诱导作用 酶诱导剂也可加速本身的代谢,可导致药物临床疗效降低,产生耐受性。 如:苯巴比妥:自身酶诱导剂,开始几天有效,连续服用代谢速度加快,安眠作用下降。 保泰松:自身酶诱导剂,开始几天血浓高,副作用大,连续服用后,副作用减小。 生理性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与来源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与来源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七大类:矿物质、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水和膳食纤维。 七种营养素在人体可以发挥三方面的生理作用: 其一是作为能源物质,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 其二是作为人体“建筑”材料。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有蛋白质; 其三是作为调节物质,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有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这些营养素分布于各种食物之中,只要你能广食,就可以得到。 七大营养素包括:1.蛋白质2.脂类3.碳水化合物4.维生素 5.矿物质 6.水7.粗纤维(食物纤维) 1.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具有一定构架的高分子化合物,是与生命、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 功能 1.构成组织和细胞的重要成分,其含量约占人体总固体量的45% 2.用于更新和修补组织细胞,并参与物质代谢及生理功能的调控。 3.提供能量。人体每天所需热能大约有10~15%来自

蛋白质。 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 在常用的每100克食物中,肉类含蛋白质10—20克,鱼类含15—20克,全蛋含13—15克,豆类含20—30克,谷类含8—12克,蔬菜、水果含1—2克动物性食物比植物性食物含量多,豆类含量很多,质上比动物性食物也不差。 判断蛋白质质的优劣有三点: (1)蛋白质被人体消化、吸收得越彻底,其营养价值就越高。整粒大豆的消化率为60%,做成豆腐、豆浆后可提高到90%,其他蛋白质在煮熟后吸收率也能提高,如乳类为98%,肉类为93%,蛋类为98%,米饭为82%。 (2)被人体吸收后的蛋白质,利用的程度有高有低,利用程度越高,其营养价值也越高。利用的程度高低,叫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常用食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是:鸡蛋94%,牛奶85%,鱼肉83%,虾77%,牛肉76%,大米77%,白菜76%,小麦67%。动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一般比植物蛋白质高。 (3)看所含必需氨基酸是否丰富,种类是否齐全,比例是否适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叫完全蛋白质,如动物蛋白质和豆类蛋白质。 种类齐全,但比例不适当,叫半完全蛋白质,在谷物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实验报告 课程:机能学实验系级班 姓名:学号: 组员: 实验原理 1,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药理作用不同:口服,泻下、利胆;注射,松弛平滑肌,肌肉松弛,降压;外敷,消炎祛肿。 2,氯丙嗪广泛引起中枢抑制,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不同剂型对氯丙嗪的吸收效果不同。 3,钙离子对钠通道有屏蔽作用,可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快速注射钙离子使血钙浓度升高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心脏骤停等。而慢速注射可由血液稀释,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弱。4,尼克刹米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或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过量导致中枢兴奋及惊厥。 5,胰岛素是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机体血糖突然降低会导致脑缺氧,产生心悸、出汗、、动物发生惊厥、抽搐等现象。可用葡萄糖解救。 【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2.比较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观察胰岛素的降低血糖作用,胰岛素惊厥的表现并掌握其解救方法。 【实验动物】

动物:小白鼠 药品:10%硫酸镁、墨汁生理盐水0.1%氯丙嗪水溶液0.1%氯丙嗪阿拉伯胶溶液(含10%阿拉伯胶溶液)1% CaCl2 溶液 1.25%尼可刹米溶液5%尼可刹米溶液10%尼可刹米溶液40U/ml胰岛素溶液、50%葡萄糖 器材:注射器(1ml 5ml 10ml 20ml) 小鼠笼、天平、大镊子、小鼠灌胃器大烧杯剪刀 【实验步骤】 一、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1,2,3三组,每组1只. (2)1号小鼠腹腔注射0.3ml/10g的硫酸镁溶液,2号小鼠灌胃0.3ml/10g硫酸镁墨汁溶液,3号小鼠灌胃0.3ml/10g生理盐水溶液。观察现象 二、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不同剂型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甲、乙两组,每组两只。 2)甲组小鼠皮下注射0.2ml/10g的0.1%的氯丙嗪水溶液,乙组小鼠皮下注射0.2ml/10g 的0.1%的氯丙嗪阿拉伯胶溶液,观察并记录小鼠入睡的时间。 2.不同给药速度 1)称量体重,将小鼠分为1#、2#两组,每组一只。 2)1#小鼠尾静脉注射0.25ml/10g的1%Cacl溶液,10s注射完,2#小鼠尾静脉注射 0.25ml/10g的1%Cacl溶液,3min注射完,观察小记录鼠生存情况。 3.不同剂量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研究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的研究 孟刚,时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关键词:药物作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理化性质 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在兽医临床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纳为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主要探讨不同的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1 实验用品 (1)仪器:普通天平、注射器、注射针头、灌胃针头、鼠笼;(2)药品:4%硫酸镁注射液;(3)动物:小鼠两只(体重20 克左右) 1.2 实验方法 取体重相似的两只小鼠,称好体重,一只以4%硫酸镁0.25ml/10g腹腔注射,另一只以同样剂量灌胃,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1.3 实验结果 表1 应用硫酸镁后小鼠的变化 鼠号体重(克)药物剂量(毫升)给药途径反应情况 甲21.61 0.54 腹腔注射四分钟后出现爬行异常,大约十分钟后开 始瘫痪 乙20.63 0.52 灌胃无异常 1.4 小结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引起不同的药物作用效果。硫酸镁注射给药主要发挥镁离子的作用。当血浆中镁离子浓度过低时,出现神经和肌肉组织过度兴奋,可致激动。当镁离子浓度升高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产生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同时镁离子又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断,使骨骼肌松弛,原因主要是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其次是乙酰胆碱在终板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的兴奋性下降。所以,不难解释,甲鼠出现爬行异常和瘫痪的现象。另外,硫酸镁口服,由于肠道内镁离子浓度的升高,形成高渗液体能吸收大量水分,阻止肠道水分的吸收,同时水分增加可以软化粪便,而且肠容积变大,对肠粘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作用,解离出的镁离子及溶液的渗透压对肠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蠕动,引起排便。本实验中,硫酸镁灌胃量比较少,故没有出现下泻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根据用药目的,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 2 动物年龄对药物的影响 2.1实验用品 (1)仪器:注射器、注射针头、鼠笼、天平;(2)药品:0.5%巴比妥溶液;(3)动物:小鼠(成年及未断奶各一只)

第4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目的要求】 了解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 【教学内容】 1、药物因素:制剂和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2、机体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特异质反应、疾病状态、心理因素-安慰剂,长期用药引 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性和耐药性、依赖性、停药症状)。 【讲授方法】 板书、Powerpoint。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引起不同个体作用的差异。 个体差异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表现为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不一定都能达到等同的药效。 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 1.药物剂型 2. 药动学 3.药效学 4.临床病理 第一节药物因素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一)药物制剂 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如:供口服给药的有片剂、胶囊剂 供注射用的有水剂、乳剂、油剂 控释制剂和缓释制剂 缓释制剂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比较稳 定而持久的疗效。 控释制剂是一种可以控制药物缓慢而恒速或非恒速释放的制剂,其作用更 为持久和温和。 (二)给药途径 不同剂型的同一药物因其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速度不同。 一般: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 舌下>口服>粘膜>贴皮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的优缺点已在药代谢动力学部分阐述过) 药剂当量指不同药剂所含的相等的药量。 生物当量指不同药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 ** 有的药物采用不同途径给药时,还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用途,如硫酸镁内服可以导泻和利胆,注射则产生止痉、镇静和颅内压降低的作用。 二、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序贯应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可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及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使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发生变化。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其目的(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以外)是提高疗效,减少(或降低)不良反应。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肾排泄,胆汁排泄)、p173 一:生理因素 (一)血流量的影响,当肾脏血流量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机制排泄的药物量都将随之增加。(二)胆汁流量的增加,当胆汁流量增加时,主要经胆汁排泄途径排出的药物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三)其他(年龄,种族,性别等)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分子量和解离状态,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的pKa 和解离状态 (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经肾小球滤过消除,所以主要依靠肾小球滤过排泄的药物减少。 (三)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的性质 (四)药物制剂因素对排泄的影响 1,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 2,制剂中不同药用辅料或赋形剂 三:疾病因素有肾脏和肝脏疾病 四: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 (一):对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 (二)对肾脏排泄的影响:肾小球滤过,肾小球的主动分泌,药物竞争性结合重吸收位点,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尿液的ph或尿量的变化导致药物排泄量的变化。 (三)对胆汁排泄的影响 1,影响胆汁流量 2,竞争性地和载体蛋白结合 3,改变胆汁排泄中相关药物转运的表达 3,影响肠道中相关细菌中酶的活性。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p144 一:生理因素 种属,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年龄,性别,妊娠,疾病 二:剂型因素:给药途径,剂量,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三:其他因素:食物,环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p105 主要有毛细血管血流量,通透性以及组织细胞亲和力等生理性因素,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结构,pKa,脂溶性,极性以及微粒给药系统。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1,血液循环:主要取决于组织的血液的血流速度,血流量大、血液循环好的器官和组织,药物的转运速度和转运量相应较大。 2,血管通透性:取决于管壁的类脂质屏障和管壁微孔。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蛋白结合型通常没有药理性活性,非结合的游离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与药物的代谢排泄以及药效相关。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一种可逆的过程,有饱和的现象,保持着动态平衡。 三: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结构,pKa,脂溶性,极性等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 影响药物被动吸收的因素p161 1.药物的脂溶性:亲脂性药物分子易被吸收 2.尿的pH:尿液的pH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重吸收 3.尿量: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反之则增加 7、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A,型题 1.对同一药物来讲,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作用越强 B.对不同个体来说,用量相同,作用不一定相同 C.用于妇女时效应可能与男人有别 D.成人应用时,年龄越大,用量应越大 E.小儿应用时,体重越重,用量应越大 2.作用产生最快的给药途径是( ) A.直肠给药 B.肌注 C.舌下给药 D.静注 E.口服 3.下述给药途径一般药物吸收快慢的顺序是( ) A.静脉>吸入>舌下>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B.吸A>静脉>舌下>皮下>肌内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C.吸入>静脉>舌下>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D.静脉>吸入>舌下>肌内注射>皮下>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E.静脉>肌内注射>舌下>吸入>皮-F>直肠给药>口服>皮肤给药 4.少数患者应用小剂量药物就产生较强的药理作用,甚至引起中毒,称为( ) A.习惯性 B.后天耐受性 C.成瘾性 D.选择性 E.高敏性 5.药物效应的个体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机体因素 D.疾病因素 E.剂量因素 6.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丕包括( )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吸收环境 C.体液的pH D.血一脑屏障 E.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7.连续用药使敏感性下降称为( ) A.抗药性 B.耐受性 C.耐药性 D.成瘾性 E.反跳现象 8.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应( ) A.空腹服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E.定时服 9.催眠药应在( ) A.空腹服 B.饭前服 C.饭后服 D.睡前服 E.定时服 10.气体、易挥发的药物或气雾剂适宜( ) A.直肠给药 B.舌下给药 C.吸人给药 D.鼻腔给药 E.口服给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