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备的智慧

刘备的智慧

刘备的智慧
刘备的智慧

一直觉得曹操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才能、胆略、气魄、智谋,甚至是文采都是刘备和孙权难以企及的。

后来想了想,刘备还真的有很多值得佩服的地方,他文韬武略不如曹操,却也能在乱世之中争得一席之地,并最终三分天下,足见他确实智慧过人。细想一下,刘备的智慧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1、出身贫寒,志向高远。

备哥哥出身贫寒,对手常骂他“织席小儿”,是因为“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但刘备却志存高远,“好结交豪侠”,其目的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2、抓住机遇,成功转型。

黄巾之乱给了刘备一个机会。他果断地利用了这个机会,与关羽、张飞一同组织了民间武装,并依靠政府成功转型。这一天是有准备的,绝非看了布告叹一口气就蹦出一个关羽一个张飞那么简单。

3、借助出身,进行包装。(也可能是假借出身)

刘备开始举事,就立即亮明了自己的家世: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使那些跟他干的人也引以为自豪。避免了因为跟一个“织席小儿”混的尴尬。自己也很处处得到认可和方便。

4、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黄巾军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被称作“农民起义”,在在历代史书里却被看做“犯上作乱”的判民,甚至是暴徒。其实那时候的老百姓也是不拥

护他们的。所以张角部队的战斗力并不跟强,也属于“乌合之众”,注定要失败。打他们就是平息“黄巾贼”,只要用心就可以借此建功立业。你看曹操、孙坚、袁绍个个都在此时踊跃争先,并且获得成功。就连卢植都可以连胜,只有董卓吃了败仗。刘备借助平“黄巾贼”博取功名,建立军队,可谓有大智慧。

5、忍辱负重,志向坚定。

因为出身低微,随时帝王之后也处处受气,救了董卓还不被感激。平定“黄巾之乱”后别人一路晋升,他却不受重用,搞得“小羽羽”和“小飞飞”都很窝囊,但刘备一忍再忍,时刻准备下一次机会的出现。多次寄人篱下或一隅偏安,仍然志向坚定,毫不动摇。

6、利用关系,拓展势力。

刘备一开始收邹靖领导,后来的辗转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帝王之后的身世之外,也挖掘和利用了像公孙瓒这样的同学和朋友的力量,借兵借粮,甚至借了赵云这样一员猛将。在最初的几次较大的行动中他能够得以露面,也是得益于公孙瓒和卢植等人的帮助。

7、准确定位,博得民心。

刘备一直注意民心工程建设,摔孩子只是一个极端体现。其实刘备从一开始就很注重争取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一点他比曹操和孙权都做得好。那两人出身官宦世家,在这一点上也的确不如刘备有更深刻的体会。

8、机智过人,瞒天过海。

曹操是一个从小就有大志向的人,小时候就愿意结交有志青年,所以跟袁绍关系很好。后来见到刘备,觉得刘备也是一个英雄,很有“惺惺相惜”之意。可惜他在韬光养晦方面不如刘备,被刘备欺瞒,在刘备困难的时候收留并帮助了他,为自己留下了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

9、三让徐州,取之有道。

刘备一直没有很好的落脚点,而徐州历来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当陶谦要把徐州让给刘备的时候,刘备心里肯定是喜不自禁的。但他很聪明,没有马上答应下来,而是“三让徐州”,直至陶谦老人家给他跪下恳求,并有别人帮忙劝说,他才勉强收下。他这样做的确很聪明。因为如果刘备痛痛快快地收下徐州,恨他的就不止曹操一人了。临近的诸侯恐怕都会立马来讨伐“趁人之危”的刘备。三让之后,不仅不是“趁人之危”,而且还是帮别人的忙,仁慈之举了。

10、忍让吕布,借力防操。

吕布的武功在三国是理所当然的第一,但由于为人处世的问题,却并不被当做枭雄,甚至连虎豹都不是。而是被看做“豺狼”。就是这样一个反复无常,极度危险的人物,刘备还是收留了他,并且对他很忍让。吕布也“辕门射戟”退了袁术的部队,帮了刘备一个忙。但刘备的真实目的还是借吕布防曹操。

11、利用曹操,杀掉吕布。

当吕布听从陈宫建议,和刘备翻脸之后,刘备在无路可逃地情况下,只得投奔曹操,并借助曹操的力量和陈登父子的计谋打败了吕布。当曹

操在处置吕布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时候,刘备一句话就把吕布送回了老家。我们不必为吕布惋惜,而是应该为刘备庆幸。

12、愚弄袁绍,避祸河北。

被曹操打败之后,关羽带着两位夫人降了曹操,张飞占了山头当了大王。刘备却勇敢地跑到了袁绍那里。按理袁绍应该把刘备视作对手而加以消灭,但这个出身三公的宦官子弟,却没有听从诸多谋士们的建议杀掉刘备,反而几次听信刘备的谎话,最终让刘备成功地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光,与关张重逢,并从此奔向了更远大的前程。

13、从谏如流,广用贤才。

刘备得了关张,是两个非常得力的臂膀,所以他和两人拜为兄弟,其“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誓言甚至成为了中国人结拜、黑帮拜把子甚至平常夸赞友谊的经典话语了。后来得了赵云,更是如虎添翼。虽然评书里张飞叫赵云“四弟”,但刘备却从来不这么叫,而且赵云的官职还不如魏延大。但刘备知道自己的韬略不够,在连续吃了败仗之后,听了别人的话,“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后来还有庞统、法政等等,拿下四川之后,刘备手下已经是文官武将如林了。

14、巧借荆州,老谋深算。

按说借荆州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但这里面也少不了刘备的智谋。几把鼻涕眼泪把鲁肃搞得晕头涨脑,白捡一个荆州。如果不是关羽太过托大,“大意失荆州”,三分的局面未必就是“归魏”的结局。

15、时机成熟,三分天下。

战略是诸葛亮在隆中就定好了的,但什么时候称帝,诸葛亮怕没有刘备的政治眼光高。一直等到曹魏称帝,刘备才举起刘姓大旗,非但不是篡权,还是为刘家挣回江山和脸面,理所当然,民心所向。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和英雄特质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及英雄特质 在三国的众英雄人物中,刘备的军事才能不如孙权,更不如曹操;计谋和此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却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着的追求,完成了一份霸业。所以刘备一直是一个令后人争论的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玄德一样,当真是玄之又玄。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在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最主要的是他也是英雄,这些都是分不开的。同时,刘备起自微贱,非有尺寸可以凭借,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藉乱世而成英雄。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在这段90余年的历史。据统计,《三国演义》写了1240个人物。由于作者罗贯中先生写书的立场就是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出发,以刘姓为正统,以蜀汉为中心,蜀汉和曹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计争,竭力吹捧刘备。这里先不去深究罗贯中先生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感情倾向性,主要是对刘备的形象尽量去做一个客观的描述,通过对刘备形象和英雄特质的分析,看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刘备生平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中山

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和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艰苦。刘备从小就志存高远,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卖草鞋的变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二、刘备的形象 (一)仁义在三国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中,刘备可谓是重仁义的典型,罗贯中先生不惜笔墨大力塑造他的这一形象特点。这一形象正好吻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君主的理想要求,再加上有一个背负“奸臣”、“奸贼”骂名的曹操相对照,就更显示出了刘备的“仁义”。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相抗衡,形成鼎足之势,就是凭借着“仁义”之心赢得的“人和”。 兄弟之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可谓是典型,也成了后世学习、效仿的范本。他们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以“救国扶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关张二人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始终待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所以他们三人名义上是兄弟,后来是君臣。但实际上,关羽、张飞也是王。刘备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不管刘备说这话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

刘备与曹操

刘备与曹操客观比较 我想你都听说过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三国中,谁是英雄的评价,这个评价确实有相当的道理,三国之中,可称之为真英雄的人确实只有此两人,最多外加半个孙策(孙策死的太早,而且死的太不光彩,所以只能算半个) 然而,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三国之中,一个英雄就足够了,所以,究竟此两人之中,谁才是真英雄呢?小弟我就在这里对这两位英雄做一翻全方位的比较。 长话短说,现在进入正体。此比较按游戏标准,分武力、统率、智力、政治、魅力。 先比较武力。曹操做为一方统帅,一生中亲自参加的战斗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只有在讨伐黄巾的早期,可能曾经参加战斗,而后基本是碰到敌人就抱头鼠窜。比如宛城(历史演义都是),比如碰到吕布(历史演义皆有)比如渭水战马超(演义)而且曹操的身高按历史记载或则演义描写,都很矮,是个矮胖。所以武力肯定不高。虽然演义里有献剑刺董贼的时间,不过此事是老罗的杜撰,历史并无此事。总体评价,武力60,需要别人保护。幸有典,许二人。 刘备,此人年轻时在地方有一定影响力,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涿郡广交豪杰(这里面就有关羽、张飞)当地少年都纷纷依附。说白了,就是现代的蛊惑崽。混混。可是要当混混的大哥,并且让关张这等猛人听他的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一定真工夫,很难让手下服众的,而根据典略记载: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从这可见,此人年轻时一定是有一定武力的。而演义力,有三英战吕布(历史并没这事)这至少可证明,老刘勇气可嘉。而且,史书记载,刘备曾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能从万军之中(这贼不是山贼,是指叛军),保住性命,这点,没有点武勇,也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做一员将领,能在万分紧急之下,保持冷静头脑,想出逃生的法子,是很重要的一个本领。另外,民间也大量流传刘备的武术不错,比如说他是通臂拳的始祖(这个似乎是编的)也有一本古代将领写的书中记载,刘是中国剑术某流派的创始人(这个比较正宗的书,

论三国中刘备的仁义思想

目录 摘要 (1) 一、刘备其人 (2) 二、刘备的仁义 (3) (一)兄弟之义 (4) (二)君主之仁 (5) 三、刘备“仁义”之道的得失 (6) (一)刘曹的对比 (6) (二)成也仁义 (7) (三)败也仁义 (8)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论三国中刘备的仁义思想 摘要:在以“刘氏集团”为正统的《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以“拥刘反曹”作为小说的整体艺术构思,与曹操作对比,把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治天下、义统三军”的仁义形象。曹操残以虐民,刘备则仁以待民;曹操事事布满机诈,刘备则处处心地坦荡。刘备曾经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这是他能够白手起家一步步成就大业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刘备还多次说过:“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这和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行为准则,一正一反,判若泾渭。在生灵涂炭、战乱频繁的动荡年代,刘备广施仁政,深得民心,为他在立足、拓展、建国、称帝过程中,塑造了过人的人格魅力,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刘备“不甚好读书”,而且武艺平平,却能够得到“卧龙”、“凤雏”舍生忘死的辅佐和“五虎上将”血洒疆场的效力,靠的就是“仁义”二字。 关键词:刘备;三国演义;仁义;枭雄;仁术

青梅煮酒论英雄 诉衷情 天生我材铸金瓯,功业树千秋。大江清浊东去,千载恨难休! 济乱世,显身手,志未酬。风尘去矣,谁能读得,腹里春秋? 刘备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誉之者称其仁义宽宏,是历史上少有的仁君,贬之者斥其为虚伪做作,假仁假义之徒。民间也有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说法,观正史,作者似乎疏漏了一点,就是没有写出刘备转变的具体原因,我的感觉是刘备前后行为的反差太大。诚然,刘备并非是一个完美的正人君子,而是一个三国时代唯一一个能和曹操争雄的君主枭雄。但他却是枭雄中的特殊人物,也是一个少有的以“仁义”为本白手起家的君主。其“仁义”真伪各有说法,鲁迅先生也说:“《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那么刘备的“仁义”思想到底是如何变化的呢?就让我们先从刘备其人入手吧。 一、刘备其人 刘备,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汉朝皇族后裔,出身贫穷,少时以贩屦织席为业。刘备少时就“素有大志”,常与乡中小孩戏于家门前桑树下,说:“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第一回)以此引起了他叔父的惊异。他二十八岁起兵,至六十三岁谢世,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进取心。黄巾起义时朝廷在各处招兵买马,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同行应征,一个稳定的政治集团自此诞生。 刘备是一位不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理想的领导人,仅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时才用言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他初访诸葛亮而未遇,遂向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说:“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第三十七回)后在隆中面遇诸葛亮,诸葛亮提出“愿闻将军之志”的要求,刘备慨然对答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第三十八回)可见,刘备的理想就是要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中施展才能,以“仁义”治国安邦。 但是刘备前半生一直在失败中度过,没有根基,没有兵粮,没有城池,但是

谁是英雄――刘备vs曹操_六年级作文

谁是英雄――刘备vs曹操 曹操和刘备是三国时代的乱世枭雄。 现在流传广泛的《三国演义》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互相争夺的关系。在《三国演义》的导读中说:曹操与刘备是一组对立的艺术形象,曹操的奸诈、凶残与刘备的宽厚、仁慈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刘备向庞统所言“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现在多数人都这么认为,我却不然。 第一,《三国演义》的前生又很多版本,有的“拥刘反曹”,但也有把刘备贬得很底的。罗贯中把自己的思想写进了《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又流传至今,当然会“蒙骗”很多读者。 第二,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刘备表现得很无能,无勇无谋,在前期立功都是关、张二弟,自己只凭是汉室的后代。二曹操却相反,他有勇有谋,在何进府中起一定作用,何进死后,董卓因欣赏他,也非常重用他。在王允府中,众人皆哭而独操笑,这是为何?曹操大丈夫也。 第三,表面看来,刘备忠与汉室,无称帝的意思,但仔细想想,并非如此,他没有实力。而且我知道刘备有两个儿子叫“刘封”、“刘禅”,我又知道“封禅”的意思是: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山地。虽然这里的“禅”读shàn,但谁知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而曹操才真正没有做皇帝的想法。以他当时的实力足以称帝,辽阔的土地,兵多将广,但他却没有,他一心想着统一国土。真正篡

汉的是他的儿子曹丕而不是曹操。曹操忠义者也。 第四,跳出《三国演义》一书,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都是众人皆知的名诗。而刘备呢,什么也没有。曹操培养出来的曹丕、曹植都是著名的文学家,而刘备却生出了阿斗,这又是为何,谁又知道呢?曹操真豪杰也。 曹操真英雄也!

刘备和曹操的经典笑话

刘备和曹操的经典笑话 一日曹操和刘备喝酒论英雄。二人小酌了几杯,刘备忽然放了个响屁,十分尴尬。正窘迫时,只听身后关羽坦然地说道:“诸位莫见怪,屁从羽(雨)中来!” 关羽话音刚落,一旁的赵云跨前一步,道:“诸位莫见怪,屁从云中来!” 赵云刚刚说罢,张飞又接着叫道:“方才一响屁,屁是飞来的!” 大家一阵哈哈大笑。刘备也已恢复常态。 曹操没有笑,他对此事深有感触。送走刘备等人后,曹操对部下们说道:“刘备的属下,一见主公有个闪失,都争先恐后抢着承担和弥补,真可谓忠心耿耿。此事要是轮到尔等,能够办到吗?” 众人都忿忿不平,均想:“不就是个屁事,这有何难!” 过了几天,曹操又请刘备喝酒,席间他想放个屁,看看部下反应如何。憋了半天,终于硬憋出个小屁。众人早已等候多时,听到“咕”的一声,大将许褚连忙抢先喊道:“屁是褚(猪)放的!” 侍中王朗紧跟着说道:“屁是朗(狼)放的!” 曹操一听瞪起眼来,其他人以为曹操嫌自己缓慢,都抢着往自己身上揽,夏侯敦争着道:“屁是敦(蹾)出来的!”

“不对!”徐晃听了大声反驳,“屁是晃出来的!” 荀攸说道:“屁是攸(悠)来的!” 满宠说道:“屁是宠(冲)来的!” 蒋济说道:“屁是济(挤)来的!” 郭图说道:“屁是图(吐)来的!” 钟繇说道:“屁是繇(摇)来的!” 接着.... 牛金:“屁是金(金)的!” 曹洪:“屁是洪(红)的!” 张南:“屁是南(蓝)的!” ........... 曹操早已面红耳赤,正要发怒。 谋士郭嘉嚷道:“都不对,都不对!大家说的不对!”.....不愧是我排名第一的军师。曹操暗暗想到。 郭嘉接着说道:“屁是嘉(夹)出来的!” 刘备一等人已笑的东倒西歪........ 曹操气的昏过去了 说曹操和刘备谈判。刘备派出自己最得意的大将张飞。 曹操的妹妹曹月娥一听刘备派的是张飞,就毛遂自荐要代表己方去谈判。 曹月娥和张飞见了面,两人谁也不服谁,决定先比试一下在谈判。张飞问曹月娥比什么? 曹月娥想:张飞是武将,比武的我肯定打不过他,还是比问的吧!就对张飞说,“我们比文的,我比划,你猜什么意思”。

我眼中的刘备

我眼中的刘备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战争纷起,群雄逐鹿,直到三国归晋的过程。当我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传奇人物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说到故事中的刘备,有些人可能觉得刘备只会哭只会跑,没有多少真本事。但在我看来,刘备是一位绝世英雄,并非无能之辈。 首先,跟曹操和孙权比起来,刘备的起步异常艰难。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便在朝廷任职,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最后建立了魏国。孙权较大程度上仰仗了父兄基业,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继而执掌家业,最终成为吴王。反观刘备,他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父亲刘弘去世较早,少年时期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二十八岁时仍然一事无成。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刘焉、刘恢、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多次寄人篱下。但是刘备百折不挠,从不灰心丧气,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在敌友之间周旋。身为草根平民的他却能在乱世中以微薄的力量抗争强大的势力,坚韧不拔,终成一方霸业。 其次,刘备以仁义当先,热爱百姓。自万世佳话桃园三结义开始,关羽和张飞就跟了刘备一辈子,关羽还来了一个千里走单骑,就因为刘备重义。刘备在长坂战时,不顾自己的危亡,带着百姓一起撤退,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管理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与民

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的爱戴。 再者,刘备极其注重人才。大家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讲的就是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落空,第三次拜访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便和关张二人在台阶下等候了一个时辰,直至孔明醒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终于当了刘备的军师,自此命运的天平就开始向刘备倾斜,刘备才能咸鱼翻身。除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也是为刘备所用,组成了五虎上将,威震四方。这些文武奇才之所以能够忠心辅佐刘备,是因为刘备唯才是举、礼贤下士。 煮酒论英雄时,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可见曹操对刘备的认可。刘备不只是英雄,更是一位贤德之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在临终时对刘禅的告诫,这做人的道理也让世人铭记于心、千古传诵。 这就是我眼中的刘备,一位胸怀远大、仁义当先、求贤如渴、宽厚爱民、百折不挠的真英雄。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1.天下人想评曹操为奸雄,莫不提吕伯奢之事。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 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出自一个误会。大家试想在兵荒马 乱的年代,经过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之后,任何人都已无法保持 冷静的头脑了。这些都是出自于一种求生的本能而已了。成大事 者不拘小节,你不杀人就要被人杀,试问大家如果身处于当时的 情景,各位会作出何种反应? 另:有人说,陈宫就是因为吕伯奢之事而离开曹操的, 此言差矣。《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 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 王之业也。”此时已经是初平三年。而吕伯奢之事是在中平六年,时间上已经过去很久了。 而我们大仁大义的刘皇叔呢?就没有曹操那么真率了, 一张伪善的面具一直戴到临死。让徐州之美谈,自然是大家一场戏,演给天下看罢了:“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借此 手段来收买赵云人心,真是委屈阿斗了;白帝托孤时以退为进, 可叹临死了还不忘玩弄手段。可叹诸葛亮这个小流氓一直都给刘 备这个大流氓玩弄于鼓掌之间。亦犹自感叹遇之明主。为了不让 吕布为曹操所用,刘备也玩了一手阴的。“布告玄德曰:”公为 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操回

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吕布以为找到了救命的 稻草,没想到却是催命的阎罗)。 2.“若无孤,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大家都在说曹操是大奸臣,可惜终其一生都未曾称帝。 相反的他都是一直在竭力维持着汉家王室。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大军一共十几万人马,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组成一支联军,大 家推袁绍做盟主。但是,在酸枣附近讨伐董卓的联军却互相观望,按兵不动。大家可一点也不热心。连盟主袁绍都不想动,谁还愿 意先动手呢?曹操看出他们只想保存实力,不想打董卓,心里很 生气,就决定单独带着五千人马,向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进兵。遂败亦无可奈何。 曹操二十岁那年,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他一上任,就叫 工匠做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左右。他立下禁令,谁 要是犯了禁,不管他是豪门大族,都用大棒责打。那时候,蹇硕 有个叔父,是个出名的恶霸,依仗蹇硕的权势在洛阳横行不法, 谁也不敢惹他。有一次,他在夜里带刀乱闹,触犯了曹操的禁令。曹操不管他来头多大,把他抓起来,用五色棒一阵痛打。经受不起,当场就死了。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洛阳。大家都赞曹操不怕权势,执法严明。宦官对他又恨又怕,后来,把他调出洛阳,去当 一名县令。按理说:曹操是出自宦官世家,结果他背叛了那个腐 朽的阵营,昭示了他进步,向往光明,公正严明的一面。 至于“大忠臣”刘备呢?汉献帝还未被废,他就偷窥大宝。二个儿子。一个刘封,一个刘禅。“封禅”都充斥了他的大脑!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会以诚待人,学会做事要持之以恒 刘玄德三顾茅庐,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第二次出 访时的风雪,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等重重烘托,形象刻画了刘备求贤的真诚、谦恭和 诸葛亮的高洁品格、绝世才能。最后,刘备以自己的诚心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却恭恭敬敬的等在台阶 下等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参考: 他会想: 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 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了《刘玄德三顾茅庐》后,对大 家有什么启发呢?请联系生活大胆回答。 参考:

请人帮助,心诚则灵。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任何人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xx其人。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是没什么疑义的,但罗贯中的生平却不见史传, 一些零星记载,互相抵牾,尤其是他的籍贯争议颇多。现在一般根据贾仲明《录鬼 簿续编》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流寓杭州,并推断他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明人王圻说他是“有志图王者”(《稗史 汇编》),胡应麟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少室山房笔丛》),都不知是否可靠。 他的《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当然还有好多其他说法。 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虽多不可考,但他的著作甚丰。《录鬼簿续编》著录他有杂剧三 种: 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代表作《三国演义》之外,还有《残 唐五代xx演义》、《三xx妖传》等五种。 3、《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系统。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

刘备和曹操谁更适合做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1)

刘备和曹操谁更适合做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 正方刘备,反方曹操 第一轮:自我介绍 正方: 一辩:观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世界杯实况报道。目前场上是中国队对阵韩国队。担任中方教练的是跨时空而来的三国时代的曹操。 二辩:上任以来,本想一展宏图,可是啊,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力不从心哎!来人,快宣御医,华佗。 三辩:我早就劝主公不要着急,少工作,多休息,常喝脑白金,多做俯卧撑。可是他就是把名利看得太重。脑子一点都不干净,心里一点都不纯洁。像这样,身体怎么能好啊。 二辩:岂有此理,来人哪,快把队医华佗驱逐出队。一辩:回到赛场,场上形势一片大好。突然,我们的曹教练双手抱头,双膝跪地,痛苦万状。 二辩,哎,老毛病又犯了,偏头痛。 一辩:哎,曹操,你说你晕车晕船晕镜头也就罢了,可是关键时刻怎能晕球呢!你还是回家休息吧! 反方:

三辩:大家好,我现在是中国足协副主席, 第二轮:开篇立论(三分钟) 正方一辩:自从当年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之后,两人又一起经历了水煮三国,麻辣三国,清蒸三国,宫爆三国,可还是觉得不过瘾。终于又盯上了中国足球这块肥肉。名为肥肉,实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有肉,让人想爱又爱不起来,想恨又狠不起来。真是不痛快啊! L刘皇叔说了,要是让他当时中国足球队的主教练,一定会比曹操干得好,理由如下。首先,从身份来看,刘备怎么说也是皇室之后,根红苗正。当年匡复汉室名正言顺,如今振兴足球师出有名。而曹操呢,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满大街招摇撞骗,还喜欢协足协以令球迷。试问,足协怎么敢给这样的人办票为证呢!其次,从性格看,刘备礼贤下士,尊重知识分子。当年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又经常与关羽张飞同塌而眠,是睡在一张床上的好兄弟。可见,他足以与众球员打成一片,实现快乐足球的宗旨。而曹操呢,小肚鸡肠,生性多疑。当年杨修惨死,至今都在喊冤那!让他当教练,众球员岂不是人心惶惶,没才的怕被驱赶,有才的怕给小鞋穿那!最后,从能力来看,其一,刘备知人善任,能建好

我所认识的刘备

我所认识的刘备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书之一,每当无所事事,我便拿出来翻看,至今不知看了多少遍,其中诸葛亮的智慧是我印象最深的,无怪乎鲁迅先生说“状诸葛之多智近妖”。曹操的奸诈;刘备的窝囊;关羽的骄矜;张飞的勇猛;赵云的严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过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刘备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变。近日又读了《三国志》,我想我对刘备有了更深的认识,心里总想一吐为快。 我认为刘备非平庸之人,有英雄之志,豪气过人,有英雄气概,御人有术,善于权术。但才稍不足,不善兵机。却有英雄之福,终成英雄之业。 首先得承认刘备不是个平庸之人。为什么呢?这只能用反证法,因为根据史料的记载,从正面很难找到他有英雄本色的地方。试想一下,如果他是平庸之人,那么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岂不是瞎了眼。诸葛亮未出山时,自比管仲、乐毅,有远大理想,为一代俊杰。关羽、张飞、赵云乃一时豪杰,武艺超群,怎么能屈事平庸之人,此反证一也。刘备少时,同宗德然的父亲元起常资助给他,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三国志.先主传》);初起兵时,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见而异之,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三国志.先主传》);如果刘备是平庸之人,他们能资助他起兵吗?此反证二也。陶谦病故时,让刘备代徐州牧,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投刘表,表“以上宾待之”(《三国志.先主传》);再说他的对

手曹操,刘备当初投奔他,“厚待之,以为豫州牧”,后“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青梅煮酒论英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处都出自《三国志.先主传》)。此反证三也。刘备投曹操时,程昱对曹操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三国志.武帝纪》)。刘璋引刘备入川时,黄权谏璋说“左将军有骁名,……”(《三国志.黄权传》);周瑜曾上表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志.周瑜传》),此反证四也。由此可见,刘备非平庸之人,不说他是当世之俊杰,亦非泛泛之辈。我认为董昭的话概括刘备最为准确,《三国志.董昭传》说“备勇而志大”。刘备确实是一个勇敢而又有大志的人。 再说刘备有英雄之志吧。刘备出生于刘氏王朝之后,一个破落的家庭,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以贩履织席为生。少有大志,《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他小时候同小伙伴玩耍时说“吾必乘此羽葆盖车”,可见他年少就有英雄之志。而且他从不丧志,《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九州春秋》记载他寄禺刘表数年,一次,他上厕所,看见自己大腿内生了赘肉,不禁潸然泪下,刘表问他,他说“……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请诸葛亮出山时说:“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在当阳被曹操所追赶,别人劝他放弃民众,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再从他两个儿子的取名也可以看到,“刘封”和“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

论关羽在刘备(蜀汉)集团中的尴尬地位

论关羽在刘备(蜀汉)集团中的尴尬地位 卅之青萍在听过老师讲了水浒中李逵与宋江的关系后,我不禁想到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另一组好兄弟:三国的刘关张。倘若写刘备与张飞的关系,就有些与李宋关系重复了。所以,我便思考了刘备与关羽的关系,以及关羽与蜀汉集团其他几位重要人物包括张飞和诸葛亮的关系。遂有此文。 一 关于刘关张,有千古传诵的桃园三结义。演义中赞颂了刘关张三人友谊深厚,说他们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刘备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这友谊明显是好基友的节奏。以至于易中天挑刺说“我们不禁要问,他们的妻子在哪里?”然而,在这里我却要质疑他们友谊的深厚程度,我觉得关二哥在三人中间的地位是很尴尬的,甚至说有一种隐隐的被排斥。 首先,看看他们结拜之前的各自背景。在相遇之前,老大刘备,一个破落世家子(编草鞋为生),不知真假的汉朝N代皇室子孙。同时,刘备还曾拜大儒卢植为师(我估计也就是那种旁听生,卢植知不知道自己有刘备这个弟子还两说)。无论如何,刘备占有大义、身份这是明眼可见的。要知道,在注重出身的两汉魏晋,有个好爹或者好祖宗实在是太重要了。毕竟那时士族、世家才是社会的主导,他们控制着社会舆论、财富以及一个人的晋升通道。不见袁本初老爱说自己家是四世三公吗?不见当时两人见面,经常寒暄“啊哦,你是出自XX地XX家啊,原来是XX公之后啊,久仰久仰。”有典型如演义的核心人物诸葛亮,看似他不出茅庐,但却名传荆州,有卧龙之美誉。一个原因是司马徽在到处打广告,另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出身诸葛世家。我曾见过一张以他为核心的关系图。如果仔细捋一捋他的关系谱,你会发现他家与荆州各大世家尤其是蔡蒯庞黄都

3.正文:刘备的品格

论刘备的品格 藤县藤城中心校白坭分校黄剑华 许多读者读《三国演义》时,常会因作者的倾向意在“拥刘反曹”,而对蜀汉最 后的悲剧结局叹息不已,对作者刻意塑造的“仁义爱民”之君刘备,也是充满了同情,但握腕叹息之余,稍微想想,又总觉得这样一个人物有点虚伪,不太正常,虽然也知道刘备是个好人,可就是喜欢不起来,甚至会觉得他怎么老是那么假惺惺的,耍小心眼,掉鳄鱼泪。其实,刘备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表面上,他总表现出这样的情义:“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第60回)而在他的眼泪背后,是心计,是权谋,是个伪君子,让我们揭开刘备那“仁义”的面纱,看清楚刘备不贤明的一面。 (一)刘备历经沙场,但不善用兵 刘备是个“马上皇帝”,他颠沛流离,戎马一生,屡败屡战,在夹缝中求生存,但他折而不挠,进取一生,甚得众心,能得人死力,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但其政治、军事上的才能皆不足称,虽然久经沙场,但不善于用兵,且有主观主义思想,个人意气用事,以致败亡于军事。 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并不具备特别突出的军事才华,至于运筹帷幄,作为一军统帅来说,刘备所缺少的正是这种“聪明秀出”的才能。”“拙于用兵”,“备不晓兵”, “每战必败”,“多败少成”,○1这不但是当时人们在军事上对刘备所作的评语,也是历史为刘备所作的结论。 在寻获诸葛亮之前,他在中原东奔西走,南逃北颠,简直有招摇撞骗之嫌。他几乎从来没有主动发动过一次有意味的战争,主动逃跑的机会倒为数不少。他几乎每战必败,让我们看看刘备如何用兵:一、刘备虽已取得徐州,却仍然让陶谦的亲信许耽、曹豹、章诳等人统率“丹阳兵”,遂为日后背叛刘备,引吕布袭破刘备埋下祸根。二、刘备让陶谦故将曹豹出任徐州州治下邳之相,而代表自己守卫下邳的,却是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且与曹豹不睦的张飞。这一安排终于导致张飞杀曹豹后,许耽、章诳愤而勾结吕布,充任内应,袭破下邳。三、刘备将“狼子野心”的吕布收留在徐州,并且屯驻要地下邳附近,毫不防备。致使吕布此后得以与许耽等顺利呼应,袭破下邳,进而占据徐州。如此等等的典型事例表明:刘备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缺乏必要的才能,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传统形象颇不相同,但是更为真实的刘备。 称帝后,刘备急着要为关羽复仇雪恨,便下令攻打东吴。许多文武官员提出不同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人物形象比较

《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人物形象比较 中文武春燕09021114 摘要:《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同为乱世英雄,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此文在他俩的相貌、文采、武艺、对待将士、民心所属方面做简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刘备 刘备和曹操同为乱世英雄,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能收人心,能识人用人,不盲目自大,知己知彼,有宽大的胸怀,都很有野心。 一、相貌 虽说人不可貌相,但当时那个年代,毕竟也是以貌取人的。 曹操:曹操的相貌《三国演义》中只有短短八字的介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可有个典故为人熟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可见曹操确实不敢恭维。刘备:相比曹操的八字,刘备就显得多了,“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纯若涂脂。”刘备可谓生的奇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这在古人眼里这可是帝王之相;“面如冠玉, ... ... 二、文采 曹操:曹操的文采不容置疑。他的《观沧海》至今仍让人琅琅上口。: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曹操之子曹植七步成诗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刘备:刘备可算不上是什么文人,更提不上什么写诗了,当年蔡瑁写诗陷害刘备对刘表有叛逆之心,而刘表却言“吾与玄德相处许多时,不曾见他写诗。……”可见刘备并无多少文采,起码没有留世的文章、诗歌。 很显然,文采当然是由满腹经纶的曹操赢得,只得叹一句:“惜皇叔刘备,略输文采!” 三、武艺 一方将领拥有超高的武艺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 刘备,因为他是靠讨黄巾起得家,年轻时少不得要亲自上战场,而且斩杀曹操多员大将,所以武艺绝对过得去,刘备的武艺应该不在关张之下曹操年轻时也靠军功缙绅,是何进手下八健将之一,武艺也不会差,他还有横槊赋诗的能力,一条槊的重量恐怕不是一个文弱之人拿得动的。 四、对待将士 行军打仗怎能少了武将谋臣。 曹操:曹操的将士众多,武有张辽、典韦、夏侯敦这些勇冠三军的人,文有郭嘉、贾诩、荀彧一帮惊世之才,自己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刘备:刘备的手下也是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关羽张飞“三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诸葛孔明,“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与千里之外”;其他如赵云、马超、庞统等人也是一等一的人才,这些也不比曹操差。 刘备多礼贤下士,懂得抓住手下将领和老百姓的心意,这也是刘备得过人之处,不仅会像曹操、孙权等人会发现人才,发掘人才,任用人才,刘备还会善于抓住手下人的心,也就是忠诚二字!比如,赵子龙长坂坡舍命救阿斗,刘备把阿斗一摔,说了一句:“你这个东西,害我差点损失一大将......”这一举把赵云感动的是泪流满面。从此忠心耿耿随刘备打天下。刘备很好的利用了手下,都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曹操更是举着唯才是举的旗帜,让只要是有才之人都能有他自己的位子,这一点,曹刘不分上下。 五、民心所向 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国演义评论

今天二叔给我发短信说:“关键时刻,为人之道胜过谋事之术。”我想发此感慨,必是深有感悟了。不过此一言,正合我近日心思。二叔的感悟来源于直接的生活经验,而我的感悟则来源于再看《三国》。 《三国演义》是众所周知的古典名著,我先前读过两次,不过当时年纪尚小,思想浅薄,故未能见其精髓,只当故事玩玩而已。今已过弱冠之年,读的书更多了,接触的事物也更复杂,再看三国,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想每一个看过三国的人,都会有一两个自己所崇拜的人物。据我观察,年纪偏小时容易崇拜诸葛亮,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其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的眼光,皆让人敬佩。年纪大一些则倾向于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又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篇,文治武功,可谓全矣。而我自己,也是经历了从崇拜诸葛亮到崇拜曹操的转变,不过近日,不知为何颇有感触,便最爱刘备了。 多年以来,刘备似乎饱受批评,至少是不被看好,其原因不过于“仁义”二字,不过于“迂腐”二字。时逢乱世,皇权旁落,诸侯争霸,硝烟四起,曹操重权谋,说治乱应用权用典,刘备重仁义,说治乱先治人心。是否一高一低已分胜负?是否曹公英明、刘公迂腐已不言而喻?我看未必。 刘备与曹操有着很多不同,其根本不同在于根基之异。曹操乃京城宦官之后,虽也时常受人鄙视,却有机会识得各路豪杰,如袁绍等人乃操幼时玩伴。及董卓引兵进京前,操已官拜典军校尉,后更以持

七星刀刺董一事闻名天下。袁绍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操已是一支重要力量,居兖州一部,手握五千兵马。而刘备呢?虽是皇室后裔,但家道中落,已沦为贩履之徒。诸侯会盟时被拦于门外,不准其入内,等到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了,才为天下人所知,但也处处受到嘲讽、排挤,不得安身,遂投公孙瓒,任平原令。你说刘备去同诸侯会盟,是无功而返徒自取辱吗?当然不是。我认为,刘备前去会盟,并非要取得怎样的胜利,要获得多少的地盘和兵马,而且遭受嘲讽和排挤也必是意料之中的事,他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名声——汉室后裔,仁义之君!虽我刘备无地无兵,却要坚决捍卫皇室尊严!有我刘备在,大汉就不亡,如果哪天皇帝死了,还有我!我就是正统!单这一点,岂是一块地盘、几千人马可比?随后,刘备屡屡上演此出戏,出出精彩,拍案叫绝。先是曹操攻打徐州陶谦,各路诸侯袖手旁观,唯有刘备率领区区两千人马驰援徐州,令城中百姓感激涕零,后来袁术称帝,曹操发讨贼檄文,各路诸侯又是作壁上观无人发兵,还是刘备应天子诏而来,愿做先锋大将。经此三次事,刘备貌似是无功而返,尽为他人作嫁衣裳,实则不然,其作用在于——贤名远播,誉满天下。 可以说,刘备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失去了先机,失去先机的表现就是没有根据地。冀州有袁绍,兖州有曹操,孙策居江东,荆州有刘表,马腾雄踞西凉,天下九州各有雄主,刘备无力取而代之就只能伺机而动。他的应对策略便是先树仁义及汉室正统之名声,以名声招揽贤才,用贤才获取地盘,以地盘为基础寻求扩张,进而问鼎中原,一统天下,

一日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

一日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外面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二人小酌了几杯,刘备忽然放了个响屁,十分尴尬。 刘备正窘迫,只听身后关羽坦然地说道:“诸位莫见怪,屁从羽(雨)中来!” 关羽话音刚落,一旁的赵云跨前一步道:“诸位莫见怪,屁从云中来!” 赵云刚刚说罢,大嗓门的张飞接着叫道:“屁是飞来的!” 大家一阵哈哈大笑。刘备也已恢复常态。 曹操没有笑,他对此事深有感触。送走刘备等人后,曹操对部下说道:“刘备的属下,一见主公有个闪失,都争先恐后抢着承担责任和弥补过失,真可谓忠心耿耿。此事要是轮到尔等,能够办到吗?” 众人都忿忿不平,齐声说:“丞相,不就是个屁事吗,这有何难!下次你瞧好吧。” 过了几天,曹操又请刘备喝酒,席间他想放个屁,看看部下反应

如何。憋了半天,终于硬憋出个小屁。众人早已等候多时,听到“咕”的一声,大将许褚是个急性子,连忙抢先喊道:“屁是褚(猪)放的!” 侍中王朗紧跟着说道:“屁是朗(狼)放的!” 苟安说:这是苟(狗)屁 蔡瑁说:这是瑁(猫)屁 曹操一听瞪起眼来,其他人以为曹操嫌自己缓慢,都抢着往自己身上揽。 牛金说:“这是金屁!” 荀彧说:“这是彧(玉)屁!” 曹洪说:“屁是洪(红)的!” 高览说:“屁是览(蓝)的!” 蒋干说:“屁是干的!”

司马师说:“屁是师(湿)的!” 夏侯渊说:“屁是渊(圆)的!” 曹芳说:“屁是方的!” 曹操脸都白了,正要发作,谋士郭嘉嚷道:“都不对,都不对!大家说的不对!” 不愧是我排名第一的军师。曹操暗暗想到。先听听他这么说。 只听郭嘉道:“这是嘉(假)屁!” 曹真又抢道:“这是真屁!” 曹操气的快昏过去了,彻底失望了,不想后面还有更多人 郭淮说:“这是淮(坏)屁!” 张郃说道:“屁是郃(喝)的!”

谈_三国演义_刘备_仁义_形象塑造_杨明怡

文学评论 历史上的刘备真实人物形象就“仁义”这一角度来讲,得见于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末的评语:“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其中的“弘毅宽厚”就是对刘备仁义的很好说明。《傅子》中评价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同时期袁绍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可见历史上刘备确实具备了“仁义”这一优良品质。然我们先主所常说到的刘备之仁,更多得益于《三国演义》中对刘备这一人物的小说刻画。通过演义中对刘备人物形象的刻画,刘备渐渐失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姑且在比较演义和正史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演义中刻画刘备仁义所采取的几种方式。 一、“移花接木”型 所谓“颠倒是非”,是指演义中所描述的事实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截然相反。这一类型的代表事件便是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且看原文:“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玄德正纳闷间,听得县前喧闹,问左右,答曰:“张将军绑一人在县前痛打。”玄德忙去观之,见绑缚者乃督邮也。玄德惊问其故。飞曰:“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督邮告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傍边转过关公来,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此一段描述一方面反映了张飞嫉恶如仇的性格,但更多的把一个“仁义”的刘备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读者心中自然的树立了刘备“仁义”这一高大形象。其实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刘备不仅不是在督邮被打后的施救者,而是真正使督邮感受皮肉之苦的“施暴者”。《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 ,弃官亡命。” 由此可见,真正怒鞭督邮的是刘备而非张飞,而罗贯中则在创作小说的时候,为了凸显刘备之仁,而将事实颠倒,这是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刘备“仁义”这一特点时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法。 二、“无中生有”型 演义中为了更好的展现刘备之“仁”,多有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另行加工,虚构情节之事。如围绕“的卢”马进行的描写。就《三国志》中对的卢马的叙述只见于“马跃檀溪”一处。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载:“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乘浮渡河……”而演义中则对这匹马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并以此论证刘备之仁。且看演义第三十五回刘备与徐庶(单福)之间的对话:“单福曰:“适使君所乘之马,再乞一观。”玄德命去鞍牵于堂下。单福曰:“此非的卢马乎?虽是千里马,却只妨主,不可乘也。”玄德曰:“已应之矣。”遂具言跃檀溪之事。福曰:“此乃救主,非妨主也;终必妨一主。某有一法可禳。”玄德曰:“愿闻禳法。”福曰:“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将此马赐之;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玄德闻言变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福笑谢曰:“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玄德亦改容起谢曰:“备安能有仁德及人,惟先生教之。”福曰:“吾自颍上来此,闻新野之人歌曰‘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可见使君之仁德及人也。”由此处描述可见刘备在演义中之仁义,与曹操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之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将刘备常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之语达到惊人之契合。而这一“仁义”的体现,恰好是演义中无中生有之妙作,史书不见! 三、“愈演愈烈”型 前文中我们已经谈到了历史上的刘备本来就具有“仁义”的优良品质。演义在刻画刘备这一人物形象时,自然不会放过本就存在的素材,再加以渲染。最能体现刘备“仁义”品质的事件在历史中存在,在演义中又被高度渲染的无疑是“携民渡江”。《三国志》《先主传》这样记载: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简单数语当能体现刘备之仁,习凿齿评价: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然演义中对此处之描写更令人叫绝,且看演义第四十一回:操大怒,即日进兵。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岸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闻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顾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云长催船渡之,方才上马。比较正史与演义在描写此事之不同手笔,感慨作者写作技艺的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地通过环境烘托,细节刻画将刘备的仁义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句在刘备遗诏里的话是刘备一生为人的写照。虽然演义中对其“仁义”有渲染之效,但刘备仁义之德仍为后世所传颂。 参考文献: [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2]《三国演义的政治与谋略》清毛宗岗. [3]《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4]《厚黑高手——刘备的登龙术》宋少华编著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 [5]《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6]《三国志》晋陈寿. 谈《三国演义》刘备“仁义”形象塑造 杨明怡 绵阳南山中学语文组 621000 摘要:《三国演义》塑造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刘备的“仁义”是书中一大亮点。过往许多学者就刘备“仁义”形象进行论述。本文主要从“演义”与正史的比较来分析《三国演义》中刘备“仁义”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刘备;仁义;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愈演愈烈 6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