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地理 必修1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 必修1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 必修1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 必修1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内容 1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河外星系 总星系(宇宙) 银河系
宇宙中的地球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有:宇宙环境安全 自身条件(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发生发展的温度条件 (2)地球本身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了足够的引力,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不断产生水汽,形成适合生命活动所需的液态水。
内容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1) 、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 、间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2.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发生在光球层的黑子、发生在色球层的耀斑。活动周期 大约为 11 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1) 、扰乱电离层,使得无线电短波受干扰甚至中断。 (2) 、干扰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 向。 (3) 、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出现美丽的极光 (4) 、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
内容 3 一、比较自转和公转:
运动 形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地球的运动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极点为 0 平均 30km/秒 (近日点大, 远日点小) 15°/时(两极点为 0)
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 恒星年: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
平均 1°/天 (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第 1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每年 1 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大值;每年 7 月初地球公转 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达到最小值。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其度数目前为 23°26′。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黄赤交角度数与极圈度数互余 例: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变小 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小,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扩大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它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三、昼夜更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周期:24 小时 1.昼夜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晨线: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变为昼 昏线: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变为夜 注:①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②晨线上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各地同时日落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18:00。 ④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 0:00 或 24:00。 2.地方时、区时和时区 (1)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东加西减) 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经度相差 1 °,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2)区时:全球共划分出 24 个时区,每时区跨度 15°。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我国采用东八区的区时,即 120oE 时间。 ①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②时区数=经度数÷15 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为时区数 余数﹥7.5,相除所得整数+1 为时区数 ③区时的计算:时区差 区时差 “东加西减” (3)日界线 固定不变(人为规定的) :180 °经线(自西往东过了 180 度经线日 期减一天;反之,日期加一天) 不断变化(自然存在的) 时经线 :0 四、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转。应用于风向、河流、大气环流(气压带 风带) 五、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 1.昼夜长短变化
第 2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以北半球为例: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昼最短夜最长)
春分日
昼 长 夜 短 昼 渐 长 夜 渐 短
昼渐长夜渐短
冬至日
昼 渐 短 夜 渐 长
昼 短 夜 长
夏至日
(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 昼长夜短
秋分日
(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计算:H=90 °-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机会,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而 回归线到极点之间没阳光直射。
内容 4
1.判断
地球的圈层结构
莫霍界面:横波,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大 古登堡界面:纵波速度突然减小,横波突然消失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限,可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 合称为岩石圈。 其下约至 400Km 处为岩浆的发源地,称为软流层。 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内容 1 冷热不交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散射、反射)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二、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第 3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先有垂直运动,再形成水平运动。 )
注: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对应高空为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对应高空为低压 ②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例子: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
图 1—2--5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内容 2
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看图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名称和风向)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
图 1-2-6
第 4 页 共 14 页
图 1-2-7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冬夏季海洋与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2、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北风(冬季) 东北风(冬季) 风向 东南风(夏季) 西南风(夏季) 3、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 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判断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 如果 7、8 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 1、2 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 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 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 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 0℃以上) ,冬冷夏热。 寒带型:最热月 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 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 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第 5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 400mm 以下) ; 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 400mm 以上) ; 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 ,温带季风气候(>400mm) 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与极地气候。 世界各地区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气候特点各 不相同。基本气候类型有 13 种,受气压带和风大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3
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 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 常考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成因 受副热带高压带 (夏季) 和 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
特点 分布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 南北纬 30—40 度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 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 40—60 度大陆西岸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 注:气候类型可以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也可以根据气候的特点(气温和降水)来 判断。 气候差异的分析 (1) 分析思路:从提供的图、表等资料中通过分析,比较和判断、提取出有说服 力的正确的要点 ①分析成因: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要用综合性思维方法思考,并抓住主导因 素
第 6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纬度(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沿海与内陆差异) 下垫面 海拔高,气温偏低 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差异 秦岭两侧气候差异(气温、降水) 裸地与植被覆盖地的差异(反射率不同) 洋流 地形地势
人类活动 ②分析特征:从气候的气温、降水两因素入手—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正确性 ③最主要的问题是根据气候的分布规律,图中经纬度的范围、轮廓形状等判定所反 映的地区范围。明确了地点,分析成因、特征等问题时就易入手。
内容三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概念 过境前 过境时
常见的天气系统
天 气 特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征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 举例 台风 气爽”天气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单一冷气团控制, 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 转好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一场春雨一场暖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内容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河流补给类型:大气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 下水补给 2.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和汛期 ①南方地区: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一年只有一个汛期。例如长江
第 7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②东北地区:春季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夏季是大气降水补给;一年有春夏两个汛期。 如黑龙江、松花江 ③西北地区: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一年只有一个汛期。例如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 木 3、 水循环可分成三类: (1)海陆间循环,包括环节有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地表径 流、下渗、地下径流。因为 发生的区域最广,环节最多,又称 之为海陆间大循环。它使陆地水不 断得到补充、更新,水资源得以再 生。 (2)海上内循环,包括环节有 蒸发、降水,它发生的水量最大。 (3)陆地内循环,包括环节蒸发、 植物蒸腾、降水。
内容 2 洋流
1、分类 按性质,可分为: 暖流和寒流 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2、分布: (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模式及名称)
第 8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3、影响: (1) 、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很大: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 、对海洋生物影响: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 渔场 上升补偿流处也易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4)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流可以加快船速,逆流可以减慢船速;寒暖流交汇处易形 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行。 (5)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第四单元 内容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3.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 地表形成褶皱山系和断裂带,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垂直运动会引起地 势起伏和海陆变迁。这两种运动往往同时进行,但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 4.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在温度、 水及生物等影响下,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 形成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2)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_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使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离开原地。 (4)堆积作用: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影响:“削高补低”,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 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 用,风是主要动外力。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存在的基础: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 沉积岩 、岩浆岩 、 变质岩 的 相互转化 2、循环过程
第 9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内容二
山地的形成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 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亚欧板块。 板块内部: 地壳运动稳定; 板块交界处: 地壳活动活跃―― 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 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 例 边界类型 张 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形成高峻山脉和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相 块相互挤压碰撞 巨大高原 撞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 海沟、岛屿、 亚洲东部岛弧 消亡边界 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二、褶皱山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 波状弯曲。 (2)基本形态:向斜和背斜 背斜:岩层上拱、中心岩层是老岩层――储存石油、天然气;建隧道 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 注意:一般地貌: 背斜成山: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特殊地貌(地形倒置) : 背斜成谷: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3)褶皱山举例:纵贯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 马拉雅山系。 (4)向斜、背斜、断层的判读: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①从岩层弯曲状况看: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如图 A 所示。但注 意某地可能经过多次地质活动而导致岩层的弯曲状况发生严重变形甚至倒置,因此不能 完全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②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岩层核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核心新,两翼老。这是判 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图 B 所示。
图A 图B 在平面图(如图 C)上判断背斜、向斜:判读时将平面图和剖面图(图 C 和图 D)结合起来 (如图 E),利用剖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地层新老关系确定就轻而易举了。
第 10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二、断块山 (1)断层:岩体受力发生破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位移: 水平位移:错断原有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位移:相对下降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3)断层的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它是不是岩石受力破裂,二是看它 是否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 如下图中 A、B、C 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破裂面有明 显相对位移,所以 A、B、C 都是断层;而 D 处岩石虽然 破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仅仅是断裂。
三、火山 (1)岩浆活动的地貌: 沿线状裂隙流出: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沿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长白山主峰。 (2)火山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四、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最上为天然 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不适合建水库大坝
地下水储藏区, 常有 “自流井”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分布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 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 岩石不稳定, 易诱发断层活动, 破坏工程; 回避处 水库水易渗漏 五、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原因: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
第 11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2.影晌 运输方式 表现 原因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线路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均低 这里地势相对缓和,施工难度较小,建 地势起伏大 于铁路 设和运营成本低
内容 3
河流地貌的形成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 (2)发育阶段及特点 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向河流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堆积加强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 型 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2.河流堆积地貌 (1)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下来而成。 (2)典型地貌及组成: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三种类型。 ①洪积平原:山区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缓,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缓,泥沙堆 积形成。洪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②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其面积不断扩大, 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多 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在一起就形成了河漫滩平原。 ③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形成于河 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了城市,且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越密集。 2.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2)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 3.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水乡河网密布,乡村的规模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的规模较大。 4.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第 12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三、 外力作用: (以我国为例) 作用因素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作用 (季风区典型) 流水堆积作用 风力作用 (西北地区典型) 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举 例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冲积扇(出山口) 、三角洲(入海口) 、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 黄土高原、沙丘
第五单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 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 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它给人类的启示是: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 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 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 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 二、差异性 1.自然带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 (纬度地带 性) 从沿海向内陆 (经度地带 性) 山地的垂直分 异(垂直地带 性) 形成基础 热量 影响 因素 太阳 辐射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分布规律 南北更替,东西延伸 主要分布地区 低纬度地区和北 半球的高纬度地 区 中纬度地区
水分 热量, 水分
东西更替,南北延伸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 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 13 页 共 1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复习提纲
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分布的关系示意图
第 14 页 共 14 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教学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 (完整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高一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1 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自西向东 南顺北逆 一个恒星日 一个太阳日 除两极点外, 都是15°/小时 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 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 公转自西向东 逆时针 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 大约1°/天。大约30km/s 规律: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5)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 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 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小值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 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小值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赤道地区正午 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 大值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全球昼夜等长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 现极昼 全球昼夜等长)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北半球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 6月22日 向北移动 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 12月22日 向南移动 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月21日 9月23日 全球昼夜平分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第二章 ★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现象成因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 及“十雾九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月21日赤道向北 B 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 C 秋分9月23日赤道向南 A 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 D A C B D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 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二、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主要成分是_氢___和 氦 ,表面温度为_6000K_,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核聚变 ;其能量以 电磁波 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逐渐减少 。 在宇 宙中的位置 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地球宇宙中的位置(自己描述) 太阳系的 普通行星 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太阳系的特殊形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地球上有液态水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2、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3、出现极光、4、引起自然灾害。 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比较自转公转 逆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叫昏线,由夜入昼叫晨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0_____度。 如下图中,ab为昏线,bc为晨线 (2)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上,地方时相等)。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4分钟。 例如:600E为10时,则800E为 11时20分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15个经度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把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1小时。 例如:本初子午线(中时区)为8时,则北京时间(东八区)为 16时,纽约(西五区)为 3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上升趋势;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不平衡: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俄罗斯、德国、日本)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中国、巴基斯坦、几日利亚) 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国: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到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①分类: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②具备条件:Ⅰ改变常住居住地;Ⅱ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的时间;Ⅲ跨越一定的行政条件。③影响因素:⑴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⑵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 ⑶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⑴二战前:①原因:殖民主义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②特点:⒈从旧大陆到新大陆;⒉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⑵二战后:①原因:.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特点:⒈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⒉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9、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①原因:⒈计划经济体制;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 度;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③方向:⒈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⒉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 ⑵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①原因:改革开放政策;②特点:自发迁移、民工流动;③方向:⒈内地到沿海;⒉山区到平原;⒊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10、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⑴迁入地:①有利影响:⒈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⒉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⒊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②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的管理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⑵迁出地:①有利影响:⒈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⒉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⒊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②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复习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2.对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 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 3.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重点、考点--新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重点、考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 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 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⑴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 ⑵国家政策⑶社会福利⑷文化观念⑸宗教信仰⑹自然环境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 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⑵拉丁美 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北非 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 国内人口迁移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前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后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 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 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 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74926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的行星。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的 位 置 二、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在宇 宙中的位置 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地球宇宙中的位置(自己描述) 太阳系的 普通行星 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太阳系的特殊形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 地球上有液态水

太阳主要成分是_氢___和氦,表面温度为_6000K_,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它可以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还可以通过人为转化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 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1、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2、扰乱地球磁场,引起“磁暴”现象、3、出现极光、4、引起自然灾害。 三、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比较自转公转

东 北逆南 顺 日 一个太阳 日 外, 都是 15°/h 为0 公 转 自西向 东 北逆南 逆 一个恒星 年 规律:近日点( 1 月初)较快, 远日点( 7 月初)较慢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叫昏线,由夜入昼叫晨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0_____度。 如下图中,ab为昏线,bc为晨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篇一】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篇二】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P8 【篇三】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