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

1. 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下面哪个图中的情形?()

思路点拨

图为筷子竖直插入盛水玻璃杯内的俯视图,A处为筷子,ABP表示由筷子发出的穿过

玻璃杯壁B射向观祭者P处的一条光线.ON为过B点沿半径方向

的直线,即在B处和空气的分界面的法线,上述光线则相当于在B

处由水中射入空气中,图中的角i和角r分别为此光线的入射角和

折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应有r>i.所以观察者在P处看到的

筷子A的像A’的位置不是在A的实际位置,而是由其实际位置偏离

杯中心的方向向杯壁靠拢一些,据此可知.以筷子竖直插入玻璃杯中

时,其侧视图应该是图中的D图才与实际情况下相符.

答案:D

2.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A.星星在运动

B.地球在绕太阳公转

C.地球在自转

D.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思路点拨

星星的运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都是在不断进行而没有停息的,若它们是导致我们看到星光闪烁不定的原因,则我们在任何夜晚都应该看到星光闪烁,而事实上我们在不少时候看到星光却并不闪烁,可见上述三者并非使星光闪烁的原因.

造成星光闪烁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大气中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的流动,而星光通过这些气层时,折射光的方向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使我们感到星光在闪烁变化.

答案:D

引申拓展

有时,我们透过一个生得很旺的火炉上方去看前方的物体,常会看到前方的物体发生扭曲并不停地晃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火炉使空气对流,经火炉加热的空气密度小于周围空气密度而向火炉上方流动,当光线穿过这股不稳定的上升气流时,便会不断地变化其折射方向而使我们感到物体在晃动.显然,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星星闪烁”的原因是同一回事.

有一种五角棱镜实际上是一个玻璃棱柱,几个平面都经过精密磨光,是一种常用的光学器件,图a是它的横截面图。图中∠A=∠B=∠C=∠D=112.5°,∠E=90°。AB和CD 的两个平面外侧镀银。

1.如图a所示,一束光线即垂直射入AE平面,画出它射入棱镜后直至射出的路径,标出在每一个镀银界面上的入射角。

2.如图b所示,一束平行光以45°的入射角射向平面镜M,如果用一个箭头形小纸片“→”挡光,请在磨砂玻璃R上以箭头标出纸片的影。设光源、小纸片的方向和磨砂玻璃的位置都不变(图c),用上述五角棱镜代替平面镜,如果也要在磨砂玻璃上得到小纸片的影,应该怎样放置这个棱镜?在图c中作出五角棱镜位置的示意图并以箭头标出磨砂玻璃上的影。

3.图d是一种单镜头反光相机的示意图,镜头己的焦距f满足关系式,f≤AB+BC+CD<2f取景时来自镜头的光经过两个小平面镜M、N的反射后在磨砂玻璃尺上成像(曝光时小镜M向上弹起.处于水平位置,来自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成像)。试作简图分析,这种取景器的最大缺点是什么,提出解决办法。

答案:

1.见图e(内分角为22.5°)

2.见图f、图g

3.图d所示相机的最大缺点是,取景器中看到的景物是倒立的,分析如下。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使远处物体在胶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经过平面镜M、N的反射,这个像成在了取景器的磨砂玻璃上,仍是倒立了,这点可以利用图h说明。我们分别用单箭头和双箭头代表光束的两侧,可以看到,水平射来的光束的上侧在两镜反射后仍是上侧,所以平面镜M、N的反射并不能改变像的倒正。

如果用一个五角棱镜代替平面镜N,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图i)。从图中可以看到,入射光束的上侧在射出时成了光束的下侧,所以倒立的像能被颠倒过来。

眼镜问题一

1. 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的倒数乘100。请设计一个测老花镜度数的最简单的方法。要求写出所用器材、操作步骤和计算公式。

思路点拨

老花眼镜是一块凸透镜(眼睛近视的人为矫正近视而戴的眼镜是一块凹透镜),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可用“太阳光聚焦法”.

答案:测量器材:刻度尺

测量步骤:

(1)晴天把镜片放在阳光下,使光线与镜片垂直;

(2)调整镜片与地面的距离,使地面上的光点(或光斑)最小、最清楚;

(3)以米为单位用刻度尺测量镜面到地面上光点的距离,用 f 表示. 计算公式:镜片度数f

D 100 2.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 ,她常常这样做: [ ]

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远一些;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远一些;

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近一些。

思路点拨

放大镜是一块凸透镜,通过放大镜看报,就是通过放大镜看到报纸上的字(相当于成像的物体)的放大的虚像.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透镜的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且物体越靠近焦点(相对说来也就是越远离透镜)则所成的虚像就越大. 答案:B

眼镜问题二

1.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的三付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_中的那一付。

思路点拨

老花眼镜是凸透镜,通过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凸透镜相当于一块放大镜,图中,甲、乙两镜都对报纸上的字有放大作用,故这两付眼镜都是老花眼镜,且两者相比较,甲镜的放大作用更明显,即甲镜适用于老花眼更重一些的眼睛,所以小明的爸爸应用图乙中所示的那付眼镜.

图丙中,眼镜对报纸上的字有缩小作用,这是由于凹透镜对物体成缩小虚像的结果,即图丙为一凹透镜,故丙镜不是老花眼镜而是近视眼镜.

答案:乙

2. 李东同学在桌面上的近视眼镜上看到自己身后同一个窗户的两个像,如上图。这两个像是 像(填“实”、“虚”),是 面镜(填“平”、“凸”、“凹”)所成的像。其中较大的像是镜片上离李东较 的玻璃面(填“近”、“远”)所成的。

思路点拨

由窗户射过来的光经眼镜镜面反射而生成窗户的像,李东看到的像在镜面的后方,显然,在该像的位置处并无实际的光线会聚,所以,所看到的两个像是虚像.

近视眼镜为一凹透镜,其中间薄,边缘厚,其前后两表面分别为两个球面的一部分,前表面对应球面的半径较大,后表面对应球面的半径较小,其截面如图所示.图中所见到的窗户的两个像,就是由此眼镜的前表面反射所成的像和后表面反射所成的像,所以这都是由凸面镜所成的像.

由凸面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同一物体在与凸面镜距离相等的情况下,若凸面镜的半径越小,则能生成的像也越小,据此可知,图中较大的像是由眼镜镜片的前表面反射所成的像,即离李东较近的玻璃所成的像.

答案:虚,凹,近

引申拓展

也可以由下述的分析来判断较大的像是由哪个镜面反射所生成的.即此两像均为缩小虚像,而平面镜反射和凸面镜反射均可使物体生成虚像,但平面镜生成的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凸面镜生成的则是比物体小的虚像,此处两像均由凸面镜反射而生成,显然,生成较大虚像的凸面镜比生成较小虚像的凸面镜应该更接近于平面镜一些,即其表面应该更“平”一些,或者说它的球面半径应该更大一些.所以,其中较大的像是眼镜的前表面反射而生成的.

眼镜问题三

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个________透镜,它和眼球中相当于透镜的那部分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个“照相机”的“镜头”的焦距变________了。

思路点拨

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个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入的眼球中相当于透镜的那部分叫晶状体,它相当于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并且它的焦距还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通过调节,它可以使远处或近处的物体都能成像在眼睛的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这些东西.凸透镜对光线所起的作用是会聚作用.而一般的近视眼,则是相当于其晶状体相当的凸透镜的焦距太小,这样它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得即使通过眼球的调节,也无法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由此便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而近视眼戴上眼镜,就是和一个凹透镜配合,两者组合起来,使光线通过此两者时受到的会聚作用减弱.这样,由眼镜和眼睛组成的系统的焦距将比单一的眼球晶状体的焦距要长一些,便可看清远处的物体了.

答案:凹;长

测凸透镜焦距问题

一、问答题

1.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2.说出两种最简便的估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思路点拨

1.看看这个透镜能否作为放大镜,如能,则为凸透镜;不能,则不是凸透镜.操作方法是通过此透镜看邻近它的物体(如某一具体物体或者书报上的字等),如看到这些物体被放大了,此镜就是放大镜.如对这些物体无放大作用,则此镜就不是放大镜.

2.估测此凸透镜的焦距,可以有以下一些简单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太阳光聚焦法):在太阳光下,使此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的另一侧正对透镜置一白纸(或一光屏),前后移动透镜,使白纸上得到的光斑最小,测出此时白纸与透镜间的距离,即为此透镜的焦距.

第二种方法(远物成像法):使透镜正对远处的电灯(或远处的一个明亮的物体),在透镜的另一侧正对透镜置一白纸(或一光屏),前后移动透镜,使白纸上得到远处电灯(或该明亮物体)的清晰的像,测出此时透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即约为此透镜的焦距.第三种方法:将此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来观察某一细小物体(也可以是书报上的某一个字),将透镜正对此物体且逐渐远离并同时通过透镜观察此物体的放大的像,直至刚好再也无法看清楚这个像时,测出此时小物体与透镜的距离,这一距离也就约为此透镜的焦距.(作为本题的答案,只需在上述三法中任写两法即可)

上述的第三种解法的来历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时,成放大虚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等于1倍焦距时,不成像.所以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由较小逐渐增大到等于1倍焦距时,其成像情况则是由成愈来愈放大的虚像直至最后不能成像,即看不到像了.

照相问题一

1.图(a)和(b)是于小红的两张清晰的照片底片。拍摄这两张照片相机镜头的焦距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拍摄(a)时,相机与人的距离比拍(b)时大。

B.拍摄(a)时,胶片与镜头的距离比拍(b)时大。

C.拍摄(a)时所用相机镜头的直径比较大。

思路点拨

照相机照相,其物理机制是物体通过照相机镜头(实际上是凸透镜)而在照相底片上生成一个物体的实像,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物体成实像时,若物体离透镜越近,则所得的像离透镜越远,且该像也就越大,这种规律与照相机镜头的直径无关.

在图中,(a)图的人像大于(b)图的人像,故拍摄(a)时与拍摄(b)时比较:拍摄(a)时人与相机距离较近而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则较远.

照相问题二

如图1,甲、乙、丙、丁是镜头焦距不同的四架相机,它们所用的底片规格是相同的。分别用它们在同一地点拍摄同一景物。我们可以判定,在图2中,照片_______是用相机甲拍摄的,照片_______是用乙拍摄的,照片________是用丙拍摄的,照片________是用丁拍摄的。

甲乙丙丁

图1

A B C D

图2

思路点拨

照相机照相时,前方的景物通过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而成像于照相底片上,通常被拍摄的景物离镜头的距离都比镜头本身的焦距要大得多,所以景物所成的像离镜头的距离也就只略大于该镜头的焦距.在照相机内,照相底片是置于与镜头相对的一侧的.同时注意到照相时照相底片的位置就是前方景物成像的位置,可见在图中,镜头离照相机对侧最远的相机,其对应的镜头焦距也就最长.即该图中,按镜头焦距由长至短的排列顺序应为:甲、丙、丁、乙.

用照相机拍摄远处景物时,若所用相机镜头的焦距越长,则其所拍摄到的远景的范围越小,但越清楚.这一结论可借助于下图来理解.

在图中,透镜L1前方AB范围内的景物通过透镜成像于A’B’范围内,透镜L2前方CD 范围内的景物通过透镜成像于C’D’范围内,若AB到L1的距离与CD到L2的距离相等,且A’B’=C’D’,而A’B’到L1的距离大于C’D’到L2的距离(则L1的焦距长于L2的焦距),则显然会有AB<CD.

在图中所示的各张照片中,D图所拍摄到的范围最小,可见它是用照相机甲拍摄的.同理可得到A图、C图、B图分别是用照相机丙、丁、乙拍摄的.

答案:D,B,A,C

照相问题三

如图,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为了在A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B间的距离,这时()

A.眼睛应对着B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

B.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向外拉,增加A、B 间的距离

C.应把A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应把B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思路点拨

从光学原理上来说,照相机就是一个利用凸透镜成实像的装置.图中模型照相机中,B 处为凸透镜,A 处的半透明纸就是我们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的光屏(在真实照相机中,这一位置放的就是照相感光胶片,即通常所说的“底片”),我们在半透明纸上所看到的就是凸透镜前方的景物通过凸透镜所生成的像.显然,我们应该对着A 端向筒内方向观察而不是对着B 端向筒内方向观察,才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离透镜越远的物体通过透镜所生成的像离透镜越近,所以,当在此模型照相机的半透明纸上看到近处的景物的像很清楚时,说明此时近处景物的像正好成在半透明纸上,而这处物体的像则应该成在离透镜更近的地方,为使远处物体的像能清楚地成在透明纸上,显然应将透明纸向透镜靠拢一些,而不应该把B 向外拉使A 、B 之间的距离增加.

为使半透明纸上得到的像更亮一些(这时看到的像也就清楚一些),要成像的物体就应该在明亮的地方,所以应该把模型照相机的B 端朝着室外面不是朝着较暗的室内. 答案:D

照相问题四

1. 摄影胶片的感光能力一定时, 要获得正确曝光的底片,镜头的透光面积和曝光时间的组合就应该是一定的,镜头的透光面积由叫做“光圈”的构件控制,通常用22、16、11、8、5.6、4、

2.8等数字代表,22就表示此时镜头透光的直径是它焦距的1/22,依此类推。曝光时间的长短由叫做“快门”的机构控制,通常用500、250、125、60、30、15等数字代表,500就表示此时曝光时间是1/500秒,依此类推。现在通过试摄知道,光圈、速度的最佳曝光组合是11、15,如果为了其他需要而必须选用5.6的光圈,试计算应该选用的快门速度。

答案:先研究光圈由11改为5.6后,透光面积变为原来多少。

由2r S π=得知,圆面积与半径(或直径)的二次方成正比,修改光圈后的透光面积与原透光面积之比S 2/ S 1=3.9。因此,曝光时间应该改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即选用1/60s 。

2.照相时,选择不同的“光圈”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能量保持一定,光照能量过得到好照片。下面的表格是某种情况下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在“快门”一行中,“1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是

151s ,依此类推;在“光圈”一行中,“16”表示镜头透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

1,依此类推。计算光圈一行的最后一格应填的数字。 答案:

表中快门一行每格中的数值大约总是左边相邻数值的2倍。为保证光照能量一定,镜头的进光面积应该是左边一档的两倍。

2

122122122/2???? ??=??? ????? ??=d d d d S S ππ

1

212S S d d 这表示,要使进光量扩大为原来的两倍,镜头直径应扩大为原来2倍,即1.4倍。 (2.8/1.4)=2

初中物理竞赛培训教程

解决初中物理难题的一些见解 【一】解物理题的一般方法是: 情景分析——建立模型——寻找规律(或数量关系)——求解。 情景分析:是解决物理题(特别是难题)的一般性要求,特别是要掌握动态的情景把握,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一定不要大意。 建立模型:题目万变不离其中,不管题目怎么变化,它的内核(知识点)总是不会改变的,要通过情景分析,运用直接联系或联想与想象的手段建立起物理模型。 寻找规律(数量关系):在特定的物理模型中其规律(数量关系)是固定的。然后用该物理模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求解:规范写出解答步骤,步骤之间逻辑性要强,联系要紧密。书写解答过程一般与分析过程刚好相反。 示例:有一粗细均匀的蜡烛长20cm(蜡的密度是0.9g/cm3),在蜡烛底部插入一个铁钉,使蜡烛能竖直地浮于水中,上端露出水面1cm,现将蜡烛点燃,问蜡烛烧到还剩下多少时,水面正好和蜡烛上端相平,烛焰将熄灭?(假设蜡烛燃烧时,蜡油全部烧掉而又不流下来,铁钉的体积忽略不计) (1)情景分析: 漂浮时:悬浮时: (2)建立模型:G蜡+G钉=F浮 G蜡’+G钉’=F浮’ (3)寻找规律、关系: 不变的有:G钉,即G钉= G钉’;蜡烛的底面积S 则有:G钉= F浮-G蜡=p水×S×(20-1)×g-p蜡×S×20×g ① G钉’= F浮’-G蜡’=p水×S×L×g-p蜡×S×L×g ② 联立①②后消去S可解得L=10 (cm)

【二】方法与技巧 关键是观念和思路,其次是要掌握一般的常见题型和变化。 1、极值法:渐变成立,极值成立。 2、整体和部分:部分成立,整体成立;部分服从整体。 3、对称和等效:能对称则效果相同。 4、能量守恒:整体能量守恒,功能互化。 5、联想和想象:与已知知识(题目)找到共同点,相互联系,简化思路。 6、特殊值法:用特殊值取代,简化推导过程。 【三】拓展知识面 1、光学:透镜成像公式;主光轴与副光轴;全反射;镜面厚薄与像差; 色光的频率与折射率、散射; 2、力学:帕斯卡定律;差动滑轮;机械的质点、重心;浮心;稳度;冲量与动量; 虹吸与大气压;密闭气压 3、电学:电源(仪表)内阻;安培定则;欧姆定律与电动势;磁通量与感应电流 4、能量:动量(能量)守恒;热功当量(功、能转化);质能守恒 5、声学:双耳效应;多普勒效应

初中物理 八年级物理竞赛 练习考试题考试卷.docx

xx学校xx学年xx学期xx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试题1: 长途汽车经过长时间行驶后,驾驶员常常会停下车,拿根铁棒敲打车轮,想凭借声音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敲击的轮胎内空气充足时发出声音的() A.响度较大 B.音调较高 C.音调较低 D.响度较小 试题2: 检查视力时,要求眼睛与视力表相距5 m。医院里常按图1所示的方式检查视力,让被检查者面对平面镜而坐,身后是视力表。已知人距平面镜2 m,那么视力表离平面镜的距离应是() A.5 m B.2 m C.3 m D.4 m 试题3: 如图2,烛焰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一下位置,光屏上将会() A.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D.不能成像 评卷人得分

试题4: 在一个大气压下,对0℃的冰持续加热到全部变成100℃的水蒸气,图中的四个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图3中正确的是() 试题5: 如图4所示是“竹筷提米”实验。在玻璃杯内装满米,将竹筷竖直插入米中,然后用竹筷将玻璃杯和米沿竖直方向慢慢提起,则跟玻璃杯与米受到的总重力相平衡的力是() A.手对竹筷的压力 B.手对竹筷向上的摩擦力 C.米对玻璃杯的摩擦力D.竹筷对米的摩擦力 试题6: 如图5所示,质量分别是m和M的A、B物体(M>m),将它们放置在水平光滑的长平板车上,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若车突然停止运动则() A.A、B两物体都随车停止而停止 B.A物体比B物体运动得快,两物体间距离减小 C.B物体比A物体运动得快,两物体间的距离变大 D.A、B两物体都以原来的速度v向右运动,两物体间距离不变 (图3)

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图4 图 5 物理知识竞赛试卷 一、选择题 以下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宇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为了保证飞机在起降过程中的安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前轮先接触地面 B. 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后轮先接触地面 C. 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前、后轮同时接触地面 D. 起飞时前、后轮同时离开地面,降落时前、后轮同时接触地面 2. 手机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通讯工具。一般的手机都设有利用振动提示人们“来电”的装置。有一种手机提示“来电”是用一个微型电动机带动转轴上的叶片转动,当叶片转动时,电动机也就跟着振动起来,从而又带动手机振动。在图1所示的几种形状的叶片中,你认为能够实现上述振动功能的是( ) 3. 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是( )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4.人们用来取暖的一种热水袋如图所示。它的表面有很多长条状的橡胶突起部分,这些突起部分相互平行且突起的高度较大,做成这种外形的主要目的是( ) A. 使热水袋美观大方,起到装饰作用 B. 使热水袋能同时具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传热功能 C. 这种突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弹性形变,以防止在某种重压下所灌热水将热水袋胀破 D. 减小热水袋与人体的直接接触面积,以降低热水袋的放热速度,实现缓慢放热 5. 由于长期的河道淤塞,黄河下游的河床已被抬高。沿河农民通常采用如图3所示的方式,引黄河水来灌溉农田。有关这种引水灌溉方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这种取水灌溉方式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B. 使用时B端管口必须低于A处水面 C. 使用时先将管道中灌满水 D. 高度差H越大,管道中的水流得就越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这个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 中传播。 (2)小儿招手 (选填“会”或“不会”)产生波动,鱼儿听不见的原因是 。 2. 去年暑假小明参加学校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野外生存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其中: (1)获取饮用水。如图4,用大塑料袋套在树叶浓密的嫩枝上,扎紧袋口。随着植物中水的不断 和 ,经过一段时间,塑料袋的内表面上就会出现一层水珠。 (2)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5所示,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 点。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 点最近的点A ,则OA 所指示的方向就是 (选填“东”“西”“南”“北”)方向,这一判断应用的光学知识是 。 3. 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毕业像后,接着又要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 (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同学的距离,同时 (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4. 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蒙上一层浅浅的黑色,这是因为钨丝受热时产生 现象,出现钨蒸气,在灯泡内壁上产生 的缘故。 5. 油库里的储油罐如图所示,它浑身银白,直径较大,高度较矮(相对于直径而言),像个短胖子。 请回答: (1)在储油罐的这些设计中,“浑身呈银白色”是为了 ;“直径较大,高度较矮”是为了 。 (2)在储油罐旁还安装有自动喷头,每到夏天,特别是白天的中午,常用喷头向储油罐喷水,这主要是利用水的 较大的特性,以及水蒸发时要吸热的特性来给储油罐 ,以防止油的自燃。 农田灌溉的剖面示意图

初中物理竞赛训练(光学)

物理竞赛专题训练(光学部分1)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 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红光照在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子的演员身上, 观众看到她 ( ) A.全身呈蓝色 B.全身红色 C.上衣呈红色,裙子呈蓝色 D.上衣呈红色,裙子呈黑色 2. 人在水中看岸上的东西要变得高大,图1中描述这一现象的四幅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3.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是( ) A.用光亮的金属勺的背面照脸看到的像B.平静湖面上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像 C.太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D.日食和月食现象 4.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靠近镜面时,像不变,像到镜面距离变小,人看像时视角变大。 B.人靠近镜面时,像变大,像到镜面距离变小,人看像时视角变大。 C.人远离镜面时,像变小,像到镜面距离变大,人看像时视角变小。 D.人远离镜面时,像不变,像到镜面距离变大,人看像时视角不变。 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2所示时,恰好在屏上能看到烛焰缩小的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 A.小于9厘米B.大于9厘米 C.等于9厘米D.大于9厘米而小于18厘米 6.如图3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想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着竖直方向落下,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应为( ) A.300B。450C.600D.9007.光线由空气射入半圆形玻璃砖,再由玻璃砖射入空气,图4所示是几种可能的光路图,O点是半圆形玻璃砖的圆心,指出哪些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 8.一位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5 中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30厘米B.一定小于10厘米 C.一定在10厘米到15厘米之间D.一定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 9.一物体在透镜前20cm处,当它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时,其倒立像的移动的速度小于物体移动速度,可见此透镜是( ) A.凸透镜、焦距小于10cm B.凸透镜、焦距大于10cm C.凹透镜、焦距小于10cm D.凹透镜、焦距大于10cm 10.老师在给同学照相时,发现镜头上落了一只苍蝇,则() A、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放大的苍蝇 B、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缩小的苍蝇 C、照片上没有苍蝇,只是照片略暗一些 D、无法判断 11.小明的爷爷和奶奶都是老花眼,爷爷的更重一些,小明的爸爸是近视眼。他们三付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6示。现在爷爷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给他,小明应该拿其中的(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2.光从空气中以跟水平方向成600角,投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成______角,发生折射时,折射角_____300;折射光的传播速度_____3×105千米/秒13.平面镜竖立于桌面上,距它8厘米远处直立着一支铅笔,这时铅笔在镜中的像距离镜面为_____厘米。若把平面镜平行推移到原来铅笔所成像的位置上,像移动了_________厘米。14.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______透镜,观察时要让透镜到物体的距离______焦距,观察者应_______透镜看物体就可以看到物体________像。 15.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把物体沿主光轴从距透镜25厘米处向15厘米处移动时,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电学(练习).doc.doc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电学(练习) 一、选择题 1.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之后,如果再搭接上,还会发光。这时的耗电功率与原来相比。[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耗电功率比原来增加或减少由灯丝搭接的位置决定。 2.白炽灯泡的灯丝常制成螺旋状,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 .便于灯丝散热,防止灯丝熔断。 B .尽量减少灯丝的电阻。 C .减少灯丝散热,提高灯丝的温度。 D .减少灯丝在高温时的升华。 3.图为一个白炽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是 [ ] A .0.27毫安。 B .270毫安。 C .0.41安培。 D .0.11安培。 4.化纤衣服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它 [ ] A .容易积累静电荷。 B .具有一定的粘性。 C .具有大量微孔。 D .质地柔软。 5.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 [ ] A .读数时使眼睛处于正确位置。 B .增加刻度盘的亮度。 C .检验仪表是否水平。 D .便于观察仪表的内部结构。 6.落在高压线上的鸟儿不会触电死亡,这是因为 [ ] A .鸟爪上的角质层是绝缘的。 B .鸟儿对电流的承受能力比较强。 C .鸟儿双脚落在同一条导线上,没有电流流过鸟的身体。 D .高压线有橡胶外皮。 7.家用电熨斗为适应不同衣料的熨烫,设计了调整温度的多挡开关。使用时转动旋钮即可使熨斗加热到所需的温度。图1是电熨斗的电路图。旋转多挡开关可以改变1、2、3、4之间的连接情况。现将开关置于温度最高挡,这时,1、2、3、4之间的连接是图2中的哪一幅? [ ] 8.市场销售的电热水壶有两种形式,一种如图5(a)所示,电热元件在壶底下面的底座内;另一种如图5(b)所示,电热元件在壶底之上,浸没在水中。如果两种水壶的耗电功率相同,壶内水量也相同,那么 [ ] A .(a)壶的电热元件在壶底下面,有利于水的对流,(a)壶中的水先沸腾。 B .(a)壶的电热元件安放在底座内,热量损失较小。 C .(b)壶中的电热元件被水包围,热量损失小,(b)壶中的水温上升较快。 D .(b)壶的电热元件体积较小,热能的利用率较低。 9.有两个小灯泡,只标有额定电压,都是6.3伏。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亮度不同。在回答哪个灯泡的额定功率比较大时要用以下6句话: (1)较亮灯泡的电阻较大; (2)从关系式P=I 2R 可以知道; (3)串联时流过两个灯炮的电流相同; (4)从关系式P=U 2 /R 可以道; (5)在相同的电压下工作时 ,灯炮的电功率和它的电阻成反比; (6) 所以 ,串联时较暗灯泡的额定功率大。 按照下列哪个顺序排列这6句话可以把问题讲得最清楚? [ ] A .(2)(1)(3)(4)(5)(6) B .(2)(3)(l)(4)(5)(6) C .(4)(5)(2)(1)(3)(6) D .(3)(2)(1)(4)(5)(6) 10.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 A .灰尘的自然堆积。 B .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的能力。 C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 D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咐灰尘。 11.在图3的电路中,R 为待测电阻,阻值约为5欧。给你的器材有:滑动变阻器(2安,0~10欧);电压表,有2个量程,分别为0~3伏、0~15伏;电流表,有2个量程,分别为0~0.6安、0~3安;电池组为新干电池3节串联。两只电表的量程可采用以下4种选法,但为使测量时能 较准确地读数,最后,两只电表的量程应采用 [ ] A .0~0.6安和0~1.5伏。 B .0~3安和0~15伏。 C .0~0.6安和0~3伏。 D .0~3安和0~3伏。 12.电炉通电后,电炉丝热得发红,而跟电炉连接的铜导线却不那么热,这是因[ ] A .通过铜导线的电流小,所以它消耗的电能也较少。 B .电炉丝和铜导线消耗的电能相同,但铜导线散热快,所以就不那么热。 C .通过电炉丝的电流大,所以它消耗的电能较多。 D .铜导线电阻较小,所以它消耗的电能较少。 13.有二只灯泡,分别标有“220V15W ”和“220V100W ”的字样。如将它们串联接在电压为380伏的动力电源上,则 [ ] A .15W 的灯泡烧坏,100W 的灯泡完好。 B .100W 的灯泡烧坏,15W 的灯泡完好。 C .二只灯泡均被烧坏。 D .二只灯泡均完好。 14.在电学实验中遇到断路时,常常用伏特表来检测。某同学连接如图所示的电路,电键闭合后,电灯不亮,安培表无指示。这时用伏特表测得a 、B 两点间和B 、c 两点间的电压均为零,而a 、B 间和B 、D 间的电压均不为零,这说明 [ ]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试题

第3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理论考试试题 可能用到的物理常量和公式: 真空中的光速82.99810/c m s =?;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普朗克常量为h ,2h π=; 2111ln ,1121x dx C x x x +=+<--?。 1、(15分)山西大同某煤矿相对于秦皇岛的高度为c h 。质量为t m 的火车载有质量为c m 的煤,从大同沿大秦铁路行驶路程l 后到达秦皇岛,卸载后空车返回。从大同到秦皇岛的过程中,火车和煤总势能的一部分克服铁轨和空气做功,其余部分由发电机转换成电能,平均转换效率为1η,电能被全部存储于蓄电池中以用于返程。空车在返程中由储存的电能驱动电动机克服重力和阻力做功,储存的电能转化为对外做功的平均转换效率为2η。假设大秦线轨道上火车平均每运行单位距离克服阻力需要做的功与运行时(火车或火车和煤)总重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常数μ,火车由大同出发时携带的电能为零。 (1)若空车返回大同时还有剩余的电能,求该电能E 。 (2)问火车至少装载质量为多少的煤,才能在不另外提供能量的条件下刚好返回大同? (3)已知火车在从大同到达秦皇岛的铁轨上运行的平均速率为v ,请给出发电机的平均输出功率P 与题给的其它物理量的关系。 2、(15分)如图a ,AB 为一根均质细杆,质量为m ,长度为2l ;杆上端B 通过一不可伸长的软轻绳悬挂到固定点O ,绳长为1l 。开始时绳和杆均静止下垂,此后所有运动均在同一竖 直面内。 (1)现对杆上的D 点沿水平方向施加一瞬时冲量I ,若 在施加冲量后的瞬间,B 点绕悬点O 转动的角速度和杆 绕其质心转动的角速度相同,求D 点到B 点的距离和B 点绕悬点O 转动的初始角速度0ω。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专题——功和机械能(word,带解析)

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专题——功和机械能(word,带解析)一、选择题 1.如图8甲所示,王大叔正吃力地把一重物送往高台,放学回家的小鹏看见后急忙前去帮忙。他找来一块木板,搭成图乙所示的斜面,结果非常轻松地把重物推到了高台上。关于这两种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王大叔克服重力做功较多 B.两人做同样多的有用功 C.小鹏做功的功率要大些 D.甲、乙两种情况下的机械效率一样 答案: B 解析:这两种方法,都把重物推到了高台上,两人做同样多的有用功,克服重力做功相同,选项A错误B正确。由于题中没有给出时间,不能殴打哪个做功的功率大,选项C错误。由于乙中情况需要克服摩擦做功,乙种情况下的机械效率小,选项D错误。 2.如图9所示,滑板运动员沿水平地面向前匀速滑行,在横杆前相对滑板竖直向上起跳,人与滑板分离后分别从杆的上、下方通过,忽略人和滑板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则运动员( ) A.起跳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匀速滑行时,人的重力与地面对滑板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 C.以滑板为参照物,运动员始终是静止的 D.由于惯性,人越过杆后仍将落在滑板上 答案: D 解析:运动员起跳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选项A错误。匀速滑行时,人的重力与滑板对人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选项B错误。以滑板为参照物,运动员做竖直上抛运动,选项C错误。由于惯性,人和滑板水平方向速度相等,人越过杆后仍将落在滑板上,选项D正确。

3.如图l3甲所示,小强在水平地面上用力推木箱,推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木箱速度随时问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以下对于这一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0~ls内木箱没有动是因为人对木箱的推力小于地面给木箱的摩擦力 B.1s~2s内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4N C.2s~3s内人对木箱的推力做功为6J D.如果3s后人停止用力,木箱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 B 解析:0~ls内木箱没有动是因为人对木箱的推力等于地面给木箱的摩擦力,选项A错误。由图丙可知,2s~3s内木箱匀速运动,木箱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4N。1s~2s内木箱加速运动,木箱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4N,选项B正确。2s~3s内人对木箱的推力为4N,木箱移动距离为2m,做功为W=Fx=4N×2m=8J,选项C错误。如果3s后人停止用力,木箱将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减速直线运动,选项D错误。4.如图所示,在河中间固定一个细长圆管,管内有一轻质活塞,活塞下端位于水面,面积为1厘米2,质量不计,大气压强为1.0×105帕。现将活塞缓慢提高15米,则在该过程中外力对活塞做功为A.50焦B.100焦C.150焦D.200焦 答案: B 解析:在提高前10米过程中克服大气压做功等于提起的10米水柱的重力势能W1=10×1×10-4××103×10×5J=50J,提高后5米的过程中需克服大气压做功,外力对活塞做功W2=p0s×5=1.0×105×1×10-4×5J=50J,外力对活塞做功W= W1+W2=100J,选项B正确。 5.飞机、轮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并不固定,当速度很大时,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要把飞机、轮船的速度增大到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 ) A.2倍B.4倍

上教版初中物理竞赛训练试题

上教版初中物理竞赛训 练试题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物理竞赛训练试题——运动学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一. 选择题:(3分×10=30分) 1.河中有一漂浮物,甲船在漂浮物上游100米处,乙船在漂浮物下游100米处,若两船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去打捞,则( ) A.甲船先到 B.乙船先到 C.两船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 2.隧道长550米,一列火车车厢长50米,正以36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车厢中某乘客行走的速度为1米/秒,当列车过隧道时,乘客经过隧道的时间至少为( ) 秒秒秒秒 3.蒸汽火车沿平直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4.甲乙两船相距50千米同时起船,且保持船速不变,若两船同时在逆水中航行,甲船航行100千米,恰赶上乙船,若两船都在顺水中航行,则甲船赶上乙船需航行( ) 千米的路程千米的路程 C.大于50千米小于100千米路程 D.大于100千米的路程 5.坐在甲飞机中的某人,在窗口看到大地向飞机迎面冲来,同时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 B.乙飞机一定在作上升运动 C.乙飞机可能与甲飞机同向运动 D.乙飞机可能静止不动 6.一列长为S的队伍以速度u沿笔直的公路匀速前进.一个传令兵以较快的速度v从队末向队首传递文件,又立即以同样速度返回队末.如果不计递交文件的时间,那么这个传令兵往返一次所需的时间是( ) u v+u v /v2+u2 v /v2—u2 7.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同时从A点出发沿直线向B点走去.乙先到达B点,然后返回,在C点遇到甲后再次返回到B点后,又一次返回并在D点第二次遇到甲. 设整个过程甲速度始终为V,乙速度大小也恒定保持8V.则S 1:S 2 ( ) :7 :6 :8 :7 8.根据图中所示情景,做出如下判断: A.甲船可能向右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B.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左运动 C.甲船可能静止,乙船可能静止 D.甲船可能向左运动,乙船可能向右运动.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个个个个 9.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当它出发时恰好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以后每隔15分钟就有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卡车在途中遇到6辆公共汽车,则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可能为( )

初二物理竞赛辅导训练题及答案

图 2 图 3 八年级物理竞赛辅导训练题一 姓名 1. 下列四种情况中,速度大小最接近20米/秒的是 ( ) (A)员工上下班骑自行车的速度 (B)内环线高架快车道的限速 (C)沪宁高速公路快车道的限速 (D)磁悬浮列车正常行驶的速度 2. 建筑工地需要长1.0米,宽0.5米,高0.3米的花岗岩350块,现用一辆载重量为5吨的卡车去加工厂运回,则共需要运几次方可运完 ( ) (A)28 (B)29 (C)30 (D)31 3. 实验室测量油膜分子的大小:取待测油1毫升,滴入容量瓶中,再向容量瓶中倒入某有机溶剂直至总体积达到500毫升。用滴定管取1/25毫升滴入水槽中。由于该有机溶剂与水的结合力远大于油,故水面最终留下了一层油膜,测出其面积约500厘米2,则该油膜分子的直径约为 ( ) (A)1.6×10—9米 (B)1.6×10 —10米 (C)3.2×10—9米 (D)3.2×10—10 米 4. 如图2所示一位魔术师现场表演“点燃手指”的魔术,有以下三步过程(1)手指在酒精中浸一下;(2)手指在水中浸一下;(3)“点燃”手指。请判断下列哪组操作顺序是最合理的 ( ) (A)(1)(2)(3) (B)(1)(3)(2) (C)(2)(1)(3) (D)(2)(3)(1) 5. 室温下两个容积相同的烧瓶用密封细管相连,右边烧瓶内装满水,左边烧瓶内充满空气,如图3所示。现将装置浸没在热水中,则气、液界面 O 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 ) (A)向右 (B)向左 (C)不动 (D)无法确定 6. 在油锅倒入一份醋和两份油,进行加热,不一会儿,锅里的油和醋就会上下翻滚,此时,一位表演者将手放入锅内,却没有受到损伤,这是因为 ( ) (A)表演者长期练功,能够忍受沸油的高温 (B)醋能在手的表面产生保护层,避免表演者被烫伤 (C)由于对流,醋能很快将沸油的温度降低 (D)虽然锅里的油和醋上下翻滚,但沸腾的只是醋而不是油 7. 下列各种现象中,能说明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就越快的是 ( ) (A)把木材放在烘房里要比放在露天里干得快 (B)晴天把洗好的衣服凉出来要比在阴天的时候干得快 (C)同样多的酒精和水,在相同条件下酒精干得快 (D)洗脸后将毛巾挂在毛巾架上要比把毛巾团放在脸盆内要干得快 8. 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一般会出现凝结水珠的现

物理竞赛参考书目精选

物理竞赛参考书目 1、《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教程(力学篇)》 35元/本 《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教程(电磁学篇)》 30元/本 《中学奥林匹克竞赛物理讲座》 程家夫编中科大 2、《更高更妙的物理冲刺全国高中物理竞赛》 35元/本 晨编著大学 3、《物理竞赛教程》(高一)、(高二)、(高三)(绿皮) 总主编华东师大学 4、《物理竞赛培优教程》 舒幼生编大学 5、《奥赛经典分级精讲与测试系列》 高一物理武建谋著高二物理黄洪才著 师大学 6、《奥赛经典高中物理解题全钥匙》 黄生训编 7、《200道物理学难题》 作者:彼特·纳德吉拉·哈涅克译者:菘等 理工大学出版 8、《物理学难题集萃》 舒幼生编高等教育 9、《金牌之路》 师大 10、《高中物理竞赛题典》 舒幼生编大学 11、《新编高中物理奥赛实用题典》 小辉编师大学 12、《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指导书》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常委会编大学 1.程稼夫的2本竞赛书(力学篇,电磁学篇) 简评:作为入门教材这两本书相当经典,全书结构合理,知识容非常全面,讲解活泼,例题比较经典。本书起点不高,但吃透后拿省一不成问题。它的另一特色是带有一定的普物色彩,可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 2.金牌之路著

简评:被众多上个时代的高手强烈推荐的一本书,人气极高,本人未细读。难度和复赛难度相当,整体编排比较经典,例题和习题直接选了很多竞赛原题。但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也不太适合当今竞赛的趋势。 3.物理学难题集萃舒幼生著 简评:现在只有卖复印的,巨厚,舒幼生先生的不朽之作,极力推荐!本书难度并不向传说中那样高不可攀,但物理境界上与其他竞赛书明显不在一个档次。若能认认真真做完本书,你的物理素质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越!在做这本书之前建议先看完程稼夫2本,再学一些基本的微积分知识。 4.物理竞赛集训精编舒幼生著 简评:难题集萃的缩减本,难度和经典程度都大大不如,但质量仍是不错的。 5.华罗庚学校的物理竞赛教材 简评:集训精编的简化本,讲得较多,题较少。总体还行,但不是主流教材,且有些太简略了。 6.奥赛经典系列的物理竞赛教材 简评:分理论和实验两本。理论不是很有名,但实验教材(青一平著)是目前唯一的比较系统的竞赛实验书,写得也不错,必读! 7.官方的实验指导书 简评:不能不看,但也别花太多经历在上面。 8.200道物理学难题 简评:很偏重技巧的题集,上面有不少十分精华的好题,可以开阔视野,有时间建议做一做。但对于提高能力的作用不如难题集萃。难度略高于复赛。性价比不高,不推荐。 9.俄罗斯500 简评:和国竞赛有很大不同,偏重技巧性,物理原理应用较多。难度比复赛低一点。主要是是绝版书南大的《俄罗斯中学物理竞赛试题精编》的习题解答,但加入了很多新题,有些地方由于翻译问题会显得很模糊,费解,经常错的是稀里哗啦。 10.奥赛兵法高中物理 简评:绝版书,在国图能搞到复印本。没仔细看。例题有些比较好,习题里有的非常难,而且没有解答。如果觉得自己实力足够的话可以试一试。

杠杆和机械效率问题(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辅导)

物理竞赛辅导--- 杠杆和机械效率问题 1.小强在北京将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条形磁铁用一条线悬挂起来,使它平衡并呈水平状态,悬线系住磁体的位置应在:( ) A .磁体的重心处 B .磁体的某一磁极处 C .磁体重心的北侧 D .磁体重心的南侧 思路点拨 北京位于北半球,在地球的北半球表面处,地球磁场对 磁体北极的作用力F N 是斜向下指向北方,而对磁体南极 的作用力Fs 则与F N 方向相反,即斜向上指向南方.在北 京若以一线悬挂一均匀磁体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 示,显然这时可将此磁体视为一根可绕悬点0转动的杠杆,在地磁场的作用下,此磁体的平衡位置必沿南北方向且其北极必指向北方.此时磁体受到自身的重力G(设其重心位于C 点)和地磁场对其南、北两极的作用力Fs 和F N ,由图可见,为使此杠杆能在图示位置上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可以作出判断:悬点0应该在重心C 的北侧一些. 引申拓展 本题的解答中,有些同学由于考虑不仔细而错选了A ,认为悬线应系于磁体的重心处.得出这一错误答案的原因:一是根本忽略了地磁场力,只考虑磁体自身重力的作用;二是尽管考虑了地磁场力,却简单地认为地磁场力就是沿水平方向,而忽略了地磁场力相对于水平是略有倾斜的.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均匀木棒AB 的A 端固定在铰链上, 悬线一端绕过某定滑轮,另一端套在木棒上使木棒保持水平, 现使线套逐渐向右移动,但始终保持木棒水平,则悬线上的 拉力(棒和悬线均足够长)() A .逐渐变小 B .逐渐变大 C .先逐渐变大,后又变小 D .先逐渐变小,后又变大 思路点拨 如图所示,以 G 表示杆AB 的自重,a 表示杆的重心 到A 端的距离,T 表示悬线拉力的大小,L 表示作用于杆A B 上的悬线拉力对A 点的力臂.把AB 视为一根可绕A 端转 动的杠杆,则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应有 G ·a =T ·L 由此得G L a T 当线套在杆上逐渐向右移动时,拉力T 的动力臂L 经历了先逐渐变大后又逐渐变小的过程,故悬线的拉力T 则是逐渐变小后逐渐变大. 3.某工厂设计了一个蓄水池(如图所示),水源A 罐的 夜面高度h 1保持不变。罐底有一个小出水口,面积为S 1。孔下通过一个截面积为S 2活塞与杠杆BC 相连。杠杆 可绕B 端上下转动,另一端有一个中空的圆柱形浮子, 横截面积为S 3,BO 是杠杆总长的3 1。原设计打算当杠杆水平时,浮子浸入水深为h 2,活塞恰好能赌住出水口, 但在使用时发现,活塞离出水口尚有极小一段距离时, 浮子便不再上浮,此时浮子没入水深为h 3。为了使活塞自动堵住出水口,只得将

初中物理竞赛辅导《热量》训练题

《热量》竞赛辅导 1、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个物体,先把甲放入一杯冷水中,热平衡后水的温度升高了△t℃,把甲取出后立即把乙放入此杯水中,热平衡后水温又升高了△t℃。若忽略热损失,甲、乙两种物质相比_______比热大。 2、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4倍,当甲的温度从20℃升高到70℃,乙的温度从40℃升高到60℃时,甲,乙两物体吸收的热量之比为5∶1,则甲的比热与乙的比热之比是___________。 3、将质量为3千克的1200℃的铁块先后浸入两个盛有5千克水的开口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初始水温为25℃.不计容器壁吸收的热量。当第一个容器中的水温稳定后再将铁块浸入第二个容器中。则第一个容器中水的最后温度为;铁块的最后温度为。已知铁的比热容为O.5×lO3焦/(千克.℃).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大气压强恒为l标准大气压。 4、洗澡时将11?C的冷水与66?C的热水充分混合成550 kg、36?C的温水,在混合的过程中有2.31?106 J的热量损失掉了,则所用冷水为__________kg,所用热水为 __________kg。 5、家用电热淋浴器分储水式和无水箱式两种。无水箱式淋浴器是使冷水流过电热器就达到需要的温度,立即从喷头喷出热水供淋浴。现在自来水的温度为16℃,淋浴需要热水的温度为38℃左右,淋浴所需热水流量为1×10-3米3/分,水的比热容c为4.2×103焦/(千克·℃)。则该淋浴器的电热器电功率为________瓦; 6、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质量之比是3:1,吸收热量之比是2:1,那么甲、乙两种物质升高温度之比和比热之比分别是() A.2:3,10:1;B.3:2,1:10; C.5:3,2:5;D.3:5,5:2. 7、将一杯热水倒入容器内的冷水中,冷水温度升高10℃,又向容器内倒入同样一杯热水,冷水温度又升高6℃,若再向容器内倒入同样一杯热水,则冷水温度将再升高(不计热损失) ( ) (A)4.5℃ (B)4℃ (C)3.5℃ (D)3℃ 8、A、B两物体质量相等,温度均为10℃,甲、乙两杯水质量相等,温度均为50℃,现将A放入甲杯,B放入乙杯,热平衡后,甲杯水温降低了4℃,乙杯水温降低了8℃,则A、B两种物理的比热容之比为() A、2:3。 B、3:5。 C、4:9。 D、1:2。 9、将50克、 0℃的雪 (可看成是冰水混合物)投入到装有450克、40℃水的绝热容器中,发现水温下降6℃。那么在刚才已经降温的容器中再投入 100克上述同样的雪,容器中的水温将又要下降() (A) 7℃ (B) 8℃ (C) 9℃ (D) 10℃ 10、将质量为m0的一小杯热水倒人盛有质量为m的冷水的保温容器中,使得冷水温度升高了3℃,然后又向保温容器中倒人一小杯同质量同温度的热水,水温又上升了2.8℃.不计热量的损失,则可判断( )

初中物理竞赛凸透镜成像物理竞赛辅导

光学凸透镜成像竞赛题整理 1、如图,从凸透镜主光轴上S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交于主光轴上S1点,现有一点P发出一束光平行于从S点发出的光射向凸透镜,则在透镜的另一侧的折射光线将() A、和主轴不相交 B、和主轴相交,交点仍在S1点 C、和主轴相交,交点在S1的左侧 D、和主轴相交,交点在S1的右侧 2、如图,F是凸透镜的的焦点,从主光轴上的P和S两点发出两束相互平行的光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在另一侧的光路是() A、P和S的折射光线与主轴都相交 B、P和S的折射光线与主轴都不相交 C、P的折射光线与主轴相交,S的折射光 线与主轴不相交 D、P的折射光线与主轴不相交,S的折射 光线与主轴相交 3、下图中,S为发光点,S1为发光点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D ) 4、如图,一正方形ABCD的中心正好落在凸透镜的2f点,请在图中的适当位置画出正方形的像的形状并标出对应的字母

5、实验中有时需要将一束粗平行光变成细平行光,这可以利用两块透镜的组合来解决。请在图的两个方框中各画出一种组合方式(要在图中画清光束粗细的变化),分别写出两块透镜间的距离s 跟两块透镜到各自焦点的距离f1、f2的关系。 6、(1)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凸透镜的焦距为正数,凹透镜的焦距为负数;凸凹透镜成像时,物距总为正数,像距为正数时像是实像,像距为负数时,像为虚像;凸凹透镜的像距和焦距为负数时,负号的含义仅表示“虚”的意思,比较焦距与像距的大小时应比较绝对值的大小。 (2)凸凹透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比等于像距与物距的大小比。 (3)凸凹透镜成像时满足公式: 请利用以上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凹透镜总成虚像的道理 (2)若一只蜡烛点燃时,烛焰的长度约为2cm ,放在一只焦距为20cm 的凸透镜前,距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 时,①计算烛焰的像的位置和长度②画出成像光路图并利用光路图应用几何知识证明出计算的结果。 V=﹣60cm ,像长8cm 淮安外国语学校初二物理竞赛辅导资料 透镜及其应用(2) 7、如图,用一束宽度为2cm 的平行光沿凹透镜的主光轴照到一只凹透镜上,在距凹透镜30cm 的光屏上形成一高度为8cm 的光斑,请据此现象求出该凹透镜的焦距。 f v u 1 11= +

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汇总

图4 图5 物理知识竞赛试卷 一、选择题以下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选项前面的宇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为了保证飞机在起降过程中的安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 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前轮先接触地面 B. 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后轮先接触地面 C. 起飞时前轮先离开地面,降落时前、后轮同时接触地面 D. 起飞时前、后轮同时离开地面,降落时前、后轮同时接触地面 2. 手机已成为现代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通讯工具。一般的手机都设有利用振动提示人们“来电”的装置。有一种手机提示“来电”是用一个微型电动机带动转轴上的叶片转动,当叶片转动时,电 动机也就跟着振动起来,从而又带动手机振动。在图1所示的几种形状的叶片中,你认为能够实现上述振动功能的是() 3. 蔬菜加工企业为了避免蔬菜在长途运输、贮藏等环节中腐烂变质及高温杀菌时对蔬菜营养 成分的破坏,常常对蔬菜进行真空脱水,使之成为脱水蔬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真空脱水的道理 是() A.真空环境的温度极低,可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凝固并升华,从而实现脱水 B.真空环境的温度很高,可使蔬菜中的水分在短时间内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水 C.真空环境的空气密度很小,可迅速提高蔬菜中水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实现脱水 D.真空环境的气压很低,因而大大降低了水的沸点,使蔬菜中的水分迅速汽化,从而实现脱 水 4.人们用来取暖的一种热水袋如图所示。它的表面有很多长 条状的橡胶突起部分,这些突起部分相互平行且突起的高度较大, 做成这种外形的主要目的是() A. 使热水袋美观大方,起到装饰作用 B. 使热水袋能同时具有传导、对流和辐射的传热功能 C. 这种突起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外界压力作用下容易发生 弹性形变,以防止在某种重压下所灌热水将热水袋胀破 D. 减小热水袋与人体的直接接触面积,以降低热水袋的放热速度,实现缓慢放热 5. 由于长期的河道淤塞,黄河下游的河床已被抬高。沿河农民通常采用如图3所示的方式,引黄河水来灌溉农田。有关这种引水灌溉方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这种取水灌溉方式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B. 使用时B端管口必须低于A处水面 C. 使用时先将管道中灌满水 D. 高度差H越大,管道中的水流得就越快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1)这个钓鱼的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中传播。(2)小儿招手(选填“会”或“不会”)产生波动,鱼儿听不见的原因是。2. 去年暑假小明参加学校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野外生存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其中:(1)获取饮用水。如图4,用大塑料袋套在树叶浓密的嫩枝上,扎紧袋口。随着植物中水的不断和,经过一段时间,塑料袋的内表面上就会出现一层水珠。(2)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5所示,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 点。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 点最近的点A ,则OA 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选填“东”“西”“南”“北”)方向,这一判断应用的光学知识是。3. 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毕业像后,接着又要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同学的距离,同时(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4. 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蒙上一层浅浅的黑色,这是因为钨丝受热时产生现象,出现钨蒸气,在灯泡内壁上产生的缘故。5. 油库里的储油罐如图所示,它浑身银白,直径较大,高度较矮(相对于直径而言),像个短胖子。请回答:(1)在储油罐的这些设计中,“浑身呈银白色”是为了;“直径较大,高度较矮”是为了。(2)在储油罐旁还安装有自动喷头,每到夏天,特别是白天的中午,常用喷头向储油罐喷水,这主要是利用水的较大的特性,以及水蒸发时要吸热的特性来给储油罐,以防止油的自燃。 农田灌溉的剖面示意图

2018初中物理竞赛教程(基础篇):第16讲 比热容(附强化训练题及答案)

第16讲比热容 16.1 学习提要 16.1.1 燃料的热值 1.热值的概念 燃料燃烧时能放出热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一样。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字母q表示。 2.热值的定义 热值的定义式为q=Q/m 3.热值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J/Kg),读作“焦每千克”。 16.1.2 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 比热容简称比热,用字母c表示,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 2.比热容的定义式 比热容的定义式为 c = Q/m△t 3.比热容的单位 比热容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4. 比热容的测定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在许多热学问题上都要用到,所以测定物质的比热容很重要。在热传递过程中,如果没有热量的损失,那么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应该等于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 (1)实验原理:热平衡方程式Q 吸= Q放

(2)实验方法:实验室一般采用混合法来测定物质的比热容。 (3)实验器材:量热器、天平、温度计、待测金属块、适量的常温下的水和沸水。 (4)实验步骤:①用天平分别测量小桶、搅动器、适量的常温下的水、待测金属块的质量; ②将金属块放入沸水(100℃)中加热一段时间; ③在量热器小筒内装入适量的常温下的水,并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t1; ④将金属块从沸水中取出,投入量热器的小筒内,合上盖子,用搅拌器上下搅 动,直到量热器中温度达到稳定为止。 ⑤用温度计测出混合温度t2. (5)实验结果:设量热器和搅拌器是由比热容为c的同种物质做成,总质量为m; 适量的常温下的水质量为m水,比热容为c水;待测金属块的质量为m金,比热 容为c金。 由于量热器、搅拌器、常温下的水的初温均为t1,待测金属块的初温为t2=100℃, 混合后温度为t2。由热平衡方程式Q吸= Q放。可得 cm(t1-t2)+c水m水(t2-t1)= c金m金(t0-t2) c金=[(cm+c水m水)(t2-t1)]/[m金(t0-t2)] 16.2 难点释疑 16.2.1 温度和热量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不论物体处于哪一种状态,总有某一个确定的温度。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温度会发生变化,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温度一般会上升;物体向外界放出热量,其温度一般会下降。当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的过程结束后,物体的温度仍然有一个确定的值。 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一个物体有某一个确定的温度值,并不能说一个物体就具有多少热量。所以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大,也不能说同一温度质量大的物体热量大。热量的多少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具有意义。说的明确一点,热量只有在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或内能发生变化时才具有意义。 物体的温度是某一个确定的值,对应于物体处于某一种状态。物体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是某一个确定的值,对应于物体一定的温度变化(或物态变化)。在热传度过程中,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