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

2、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和。这三者都是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生产力是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的经济关系......。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总之,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观点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显著的变化。()

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5、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6、规律有好坏之分。()

7、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8、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制约。()

(三)自我检测,运用知识

地壳的剧烈运动会带来巨大破坏,2012年10月8日印度尼西亚东部马鲁古省附近海域发生6.3级地震,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地震的高度关注。据此回答第1——2题。

1.地壳的变化“出人意料”,体现出( )

①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③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④意识对物质的存在和变化不会产生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地震现象是一种“客观实在”,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人类生活。关于对“客观实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人们抽象出来的一切现象

D.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

3.2012年是“哈勃”望远镜发射22周年。据卫星图像资料显示,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分布有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各不相同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角度看,图像资料佐证了( )

A.有关月宫的神话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B.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C.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D.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4.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生

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5.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

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②城市布局要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6.(2012·江苏南京模拟)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

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②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

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这首古诗所蕴涵的哲理主要有()

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B.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8.右图漫画《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③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资源

A.①② B.②④C.①③D.②③

9.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

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

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0.秋天,有弟子问禅师:“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了悟人生的真谛?”禅师答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禅师的话说明()。

A.事物的变化发展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C.规律是客观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无常的

11.古代周朝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周文王曾告诫臣民:“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④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2.当今世界人们已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从哲学角度

看,漫画中这个人的错误在于()

①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没有看到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③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12安徽卷)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14.右图漫画启示我们()。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15.(2012浙江卷)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

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

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2012福建卷)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2011?江苏卷]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8.[2011?浙江卷] 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2011?重庆卷] 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

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20.关于运动有以下三种认识: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21.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右图漫画《山中无柴草,挖根换酒钱》讽刺某些人无视

( )

A.自然界的客观性 B.意识的创造性

C.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D.实践的创新性

23.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鄂尔多斯人另辟蹊径,

变“征服沙漠”为“善待自然”,他们把沙漠绿化、沙产品

开发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

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鄂尔多斯发

展模式”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认识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社会实践

C.自然界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意志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

24.右图书法“天人合一”表明了一种处世态度。“天人合一”

作为太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

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

够引导人们()

①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③征服自然,造福人类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四)高考模拟试题

1.(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2013届高三模拟试题)《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③自然界中的事物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广东省六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3.(辽宁省本溪一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公孙龙曾提出一个“鸡三足”论的哲学命题,他认为鸡除了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二足”外,还有另一只是名称和符号的“足”,所以对鸡来说共有“三”只“足”。公孙龙的论断()A.认同了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B.承认了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符号

C.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区别D.否认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湖南省望城一中、长沙县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10月联考)西周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对这种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①没有科学依据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③具有形而上学性④是科学的世界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贵州省凯里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一位书法家说过,读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不记得作品的文词,不记得每一笔画如何书写,留在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情性”,寓于“形质”的“情性”是书写者心声的最深刻的表露。由此可见()

①“情性”可以剥离文词、笔画等“形质”而存在

②“情性”可以通过文词、笔画等“形质”来表现

③作者应避免用“形质”来影响读者把握“情性”

④读者可以通过一定“形质”来品味作品的“情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云南省玉溪一中2013届第五次月考)新名词“甄嬛体”等成为网络常见的流行词的出现和流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

7.(福建省南安一中2013届)从哲学上看,漫

画《打肿脸的胖子》给我们的唯物论启示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B.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8.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9. 漫画《企图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们”》,他们之所

以没能改变历史的进程,是因为()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与人的意识无关

C.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人类社会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10. (福建省南安一中2013届高三模拟试题)《孙子兵

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

11.(江苏省苏南四校2013届高三联考)我国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稳中求进”的哲学依据是()

A.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2.(2011·湖南衡阳)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的角度看,引言()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辩证唯物论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3.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导学案答案

(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观点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

1、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注:颠倒了二者

3、注: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4、注: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5、注: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6、注: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7、注: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8、注: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9、注: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因而两者不能是相互制约的)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A.物质性B.能动性 C.实践性D.规律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4.海啸与平常可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啸时掀起的海浪,高度可达十多米,形成“水墙”。海啸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水墙”冲上陆地,会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B.反映客观实在的意识是客观的

D.物质是各种具体物的总和 5.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引导规范和约束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度有序利用资源,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深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提高国土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平。这是基于 ①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正确对待自然的前提 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会随人的意识而改变 ③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7.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C.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D.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8.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二)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成都考前热身)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今天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倘若将来能应用于医疗,那么器官移植将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只要在患者身上取一些干细胞培养成为打印原料,就可打印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器官进行移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是改造活动的基础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世界 C。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D.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就能正确改造客观世界 2.(2015·东城期末)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B。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3.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这些事物()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 D。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2015·淮安5月信息卷)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5。(2015·郑州三模)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事物的性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练习题

清新三中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练习题 2012、3、18 1、 (2010高考?北京卷27)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子 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① “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2010年高考?天津卷 9)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A.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 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3、 (2010年高考?上海卷20)到“十二五”末,本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 有关部门提出, 应加快研究和推行多种养老模式,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 社会进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B. 矛盾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4. (2009 ?上海,23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5、从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至懊运会吉祥物“福娃” ,从金玉合璧的奥运奖牌到纸 卷轴状的祥云火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从 哲学上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因为 A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其存在的深刻根源 B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 C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6. (2009 ?江苏,27)“5.12 ”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 板上写下了 “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 ②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B. ③④ C.①②④C.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A.①② D.②③④

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知识点整理(全)

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 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 折的过程。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接受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职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Eg:再长的路,一步步走都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一步都不能走完。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坏苹果法则 蚂蚁效应 适度法则:物极必反/过有不及/适可而止/掌握火候 5、方法论 1)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Eg: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循序渐进(要有量的积累,不打无把握的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 1、物质的含义: ①什么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④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 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 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 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 象。(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 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物质性原理 【特别提示】 (1)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 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 界。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区别: ①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的含义,一方 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 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 殊的运动。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⑵.联系: ①运动和静止时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哲学基础——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知识点整合: (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1、内容: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 例1、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例2、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例3、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 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例4、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习题 3.美国科学家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 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 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A ?暗物质是客观世界的本原 B.物质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 C.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D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D 4.关于哲学上的物质,恩格斯如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所说的“物质” ①它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现象,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②它是现实世界里各种形态的物质直接相加和积累的结果 ③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④它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6. 1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②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④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是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这说明自然界的事物按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②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说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这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符合题意, ④说法错误。 答案C 2018 年6 月8日,美国公布“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30 多亿年前形成的沉积岩钻探到了有机分子,这可能是火星存在古生命的证据。上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界中的事物( )①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②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③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④具有可知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7.在哲学讨论课上,一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 , 另一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 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少数与多数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①“枯”与“荣”都是“原上草”一种存在方式 ②“枯”与“荣”的转换其实是一种概念的运动 ③“枯”与“荣”的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物质实体④“枯”与“荣”是物质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A ?①②B?②④C?②③ D ?①③ 【答案】D 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议论不已。能进说:“不是风动,不是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9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I: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中药不过是些树皮草根,多用少用没关系”、“中药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无毒、无副作用”等观点.导致一些人过量用药产生不良反映。这一情况告诉我们 A.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B.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有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D.传统思想和传境观念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 3.下列看法中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4.“茉莉、米兰香气袭人,可花并不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但并不那么香;玫瑰倒是色香俱全,却有刺。鲜者,取其鲜;香者,取其香;带刺者,更宜贵其鲜而香。”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获得正确的意识,必须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D.看问题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8.“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废弃的资源。”这种说法是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A.相互转化 B.相互依存 C.相互渗透 D.相互排斥 9.其实,被随意丢弃的硒鼓有着极大的再生利用价值。一个旧硒鼓经过修复再生过程,比生产新品可节约50%的成本,而售价却只是原来的70%。因此,我们应该() A.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化B.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C.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据此回答10—11题。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精品源自中考试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生活与哲学第8课训练题(含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 ①我国50年代末出现的“大跃进”②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③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④计算机算命⑤包装美观的假冒伪劣商品⑥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⑥D.②③④⑤⑥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 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地、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C.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4, 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为“不识字的人”。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又把文盲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可见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B.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C.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新陈代谢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5.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是 A.邯郸学步B.唇亡齿寒C.吐故纳新D.因地制宜 6.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一观点说明: A.法、势、事例、风气都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 B.客观事物是随着人的认识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C.龚自珍的观点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认识 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7.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8.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反映出的哲理是()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9.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B.②④C.①②④D.②③10.由于短信在传递信息、沟通感情、增进人际交往的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快捷和便利,深受人们青睐。这反映了 A.新出现的事物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B.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质变 C.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必然联系 D.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1.“没有卖不出的豆子”。意思是说,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12.宋词名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新事物在力量上总是强于旧事物D.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3.下列对“量变”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量变既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B. 量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只要有量变,就会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量变阶段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14.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 事物的变化是前进还是后退 B. 事物的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C. 事物的变化是大还是小 D. 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 1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这说明 A.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 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16.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指出:带薪年休假正式出台后,首先只能在有条件的部门实施,要在全社会普遍实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与过程。这样做的原因是: A.凡事一分为二B.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与必要准备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17.下列诗句包含的哲理与上题答案一致的是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①③ D . ②④ 18. 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 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B. 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C.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19.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 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这提醒我们()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自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普查的这些要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测试试卷附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1.“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3.“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4.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一些文件也有类似提法。2006年,中央又一次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过程说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C.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D.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 7.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量的积累 8.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问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 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 9.“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C.②③D.①④ 10.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c.①④D.②③ 11.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 理的是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2.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也称作“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1982年以来我国第6次国务院机构 改革。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体现了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3.“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14.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5.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这说明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饮食要注意适度原则 C.美食都有潜在的危险性 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 16.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 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 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站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1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1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反映出的哲理 第1页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

(选考)2021版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生态保护与开发中找到相对平衡点,就红线达成一致。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因为( ) ①事物间的联系可以推动发展 ②保护和开发是相互促进的 ③事物的量变必会引起质变 ④保护和开发是对立统一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B。保护和开发是对立统一的,过度的开发不利于生态保护,②错误;③中“必会”说法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2.(2020·济南外国语学校阶段测试)漫画主要告诉我们要( ) ①恰当地运用主观条件,做到“尽力而为” 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做到“破釜沉舟” ③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做到“既破又立” ④看到道路的曲折性,做到“勇往直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选B。漫画中文字“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主要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坚定意志,做到“破釜沉舟”,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做到“既破又立”,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②③符合题意;漫画主要强调的是促使矛盾双方的转化,不强调恰当地运用主观条件,①与题意不符;材料不强调道路的曲折性,④与题意不符。

3.(2020·嘉兴期初)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3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上升阶段和2次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④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A。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这是因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①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主要矛盾,也就没有体现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②不选;材料不是阐释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而是阐释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③符合题意,④不选。 4.(2020·成都摸底)2019年5月1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对仅在本县级行政区域内经营或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预计约有1 000家县域农商行可以享受该项优惠政策,释放的约2 800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发放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此举( ) ①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创新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抓住了服务县域的中小型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特殊性 ③把握了银企间的斗争性,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④坚持了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①错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③错误;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一举措抓住了服务县域的中小型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特殊性,坚持了与时俱进,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②④符合题意。 5.(2020·长春质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智能手机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使人

教学设计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主备教师:穆立娜 一、学习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3、规律以及规律与人的关系 三、学习问题诊断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四、学习过程 (一)世界的物质性 问题1、阅读课本28页探究框体及正文,分析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问题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科学内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问题3、阅读课本30页探究框体及正文,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