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13.1.16)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13.1.16)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13.1.16)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13.1.16)

唐宋咏史怀古创作中的“金陵”情结

摘要:

唐宋诗词中有关“金陵”的作品不胜枚举,而最能体现“金陵”历史沧桑与审美风格的当推咏史怀古类作品。诗人们在缅怀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感慨繁华、哀叹人事、讽谏君王,金陵的兴废更替、盛衰荣辱通过伤悼情怀、历史古迹加以呈现,延伸出特有的金陵情结,在宋元以后文人的金陵题材的作品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和延伸。

关键词:悲哀、反思、繁华、情结

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咏史怀古更侧重“见古迹,思故人”,经临某地而抒发感慨,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源于地点、古迹的触发。历史上的很多名都如“长安”、“洛阳”、“金陵”等都是文人青睐的对象,而其中,“金陵”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沉淀了更多的沧桑,相关的咏史怀古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其它古都更胜一筹,形成了对于“金陵”的固定的情怀,值得研究和关注。

一、“金陵”情结与咏史怀古

金陵,也称“秣陵”、“建业”、“建康”,作为六朝古都,“四十馀帝三百秋”的沧桑政治,使其成为最具创伤性记忆的古都。“虎踞龙盘”的优越地势与“江南佳丽地”的明秀赋予它独特的人文积淀,历来是文人抒怀致慨的触发点。从其发展看,三国开始,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明、太平天国等先后定都于此,留下辉煌霸业。尤其是六朝时代,“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繁华盛极一时。值得关注的是,自公元229 至 589 年,“六朝古都”的几个朝代无一例外的短命,每个王朝时长不足六十年,“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世易时移的更迭中,金陵承载了更多的兴衰荣辱,成为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代名词。

数个王朝急剧变迁的兴衰史,使“金陵”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咏史怀古中,更易引发文人的悲悯情怀。面对昔日六朝遗迹,文人无不慨叹繁华的变迁与消逝,流露出种种关于金陵的复杂感情,在不断的积淀中升华为一种既定情怀――金陵情结。“情结”在心理学上是指观念、情感、意象的综合体,荣格认为情结是一群无意识感觉与信念形成的结。对诗人而言,他们以金陵为题众多的咏史怀古作品,“是在无数次类似经验的刺激下的积淀在诗人心理结构中的深层记忆,近乎一种集体无意识,每当遇到类似情况就会条件反射式的显现出来”[1]。与普遍意义上的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有所不同,作品中的金陵多是诗人咏史怀古的引发物和寄托物,引发他们对金陵的政治认识和情感体悟。这种情怀随历史的沉淀固定为金陵情结,包括李白、刘禹锡、许浑、李商隐、吴融、罗隐以及王安石、周邦彦等人,都对金陵发出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

二、“金陵”情结由唐而宋的演变过程

1、盛唐时期李白首次在咏史诗中确立金陵题材,展现了独有的金陵情结

以“金陵”作为描写对象,展现咏史内容的诗早在两晋就已出现,但以金陵为题的咏史怀古诗的发韧却是在盛唐。数百年间,六朝几个王朝更迭变换,朝梁暮陈,留下了“石头城”“燕子矶”“台城”等众多遗迹。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遗迹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昔日王朝的缩影与见证。

李白怀有经邦济世之志,也喜欢登临漫游古迹。他曾多次去过金陵,对金陵文化以及风物有着深深的认同。作为唐代金陵情结最显著的诗人,其涉及咏史怀古的金陵诗歌包括《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月夜金陵怀古》、《金陵新亭》、《金陵歌送别范宣》、《金陵三首》等。诗人不仅对金陵昔日风流人物表示倾慕,更多的是对历史变迁、人事变化进行思索,流露出繁华不再的伤悼之情。如其《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句,“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在十四字中,举千年之江左兴亡,付凭阑一叹。”,表现对六朝繁华消逝的惋惜之情,历史兴亡通过金陵特有景物的连贯来展现,内涵深厚,发人深省。其《金陵三首》,是咏史诗史上第一组以金陵为题材的组诗。当时安禄山攻陷两京,中原鼎沸。李白作为忧国忧时之士,便借南朝的兴亡以感慨时局。如其二“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馀后湖月,波上对江洲。”当时户民密集、朱楼耸立的金陵,已变为春草凄凄、古丘荒凉之地。其中“后湖月”意象连接古今,把历史与现实叠映起来。昔日繁华与今日之冷落,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引发了浓厚的兴亡之感。其《月夜金陵怀古》《金陵白杨十字巷》也传达了相同的情绪。综合看来,李白最早在咏史中给予金陵以关注和展现,具有开创、确立之功。他吟咏金陵流露出繁华不再的伤悼情怀,成为中晚唐诗人吟咏金陵、反思盛世的先导。

2、中晚唐时期“金陵”怀古大量出现,“金陵”情结更加纯熟、深刻

安史之乱后,唐代由盛而衰,国运日下。中唐昔盛今衰的时代氛围与金陵历史的悲情内涵惊人的一致,有力激发了文人的反思、伤悼之情,这种情怀随着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矛盾突出的晚唐的到来而转向无奈与苍凉。以“金陵”为题的咏史怀古作品,也因为中晚唐的社稷动荡、王朝衰微而内涵更为深刻,表现更加成熟。中唐最早最深挖掘金陵内涵审美的诗人是刘禹锡。他对金陵情有独钟,在他未到金陵时,就创作了《金陵五题》和《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分别咏叹被潮水长期冲刷的石头城之女墙,飞入寻找百姓家的燕子、夕阳中的乌衣巷、宫女吟唱的《后庭花》以及变成野草蔓藤的台城,借金陵古迹以抒兴亡感慨。《西塞山怀古》更注重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表达对时代的感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全诗弥漫的是一种浓烈的伤悼情思:不世功业,一代繁华,最终也会变成令人唏嘘的往事。[2]”,他在亲自游历金陵后,创作了《金陵怀古》,辩证地提出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哲理性思想。与李白相比,刘禹锡在吟咏“金陵”时,淡去了经世精神,伤悼之情比盛唐更加深刻、典型,沉浸于对兴亡的伤感中。晚唐涉及“金陵”情结的咏史怀古有50首之多,大大超越盛唐中唐,主要源于家国荡动、身世飘零的现实对诗人“金陵”的悲情体悟的刺激。由此“作品中流露出的哀思、伤怀、困顿、无奈以及幻灭的悲情,没有丝毫的穿凿附会,而是忧愁暗恨皆为心底流出[1]”,最能代表这种情绪的是韦庄的七绝《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空啼之鸟,霏霏之雨,与“烟笼十里堤”之柳树,形成鲜明对照,传达出物是人非,繁华消歇的怅惘情怀。类似的情怀在杜牧《泊秦淮》、李商隐《南朝》、许浑《金陵怀古》等“金陵”咏史作品中也有深切体现。

3、宋代“金陵”咏史怀古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认识,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音

王国维有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认为词的体式长于抒情,在言理、叙事上不及诗歌。然而在词的发展中,其内容和抒情相互融合,达到了良好的统一。咏史词的兴起虽远晚于咏史诗,却起步很高,

它将叙述历史事实和生发议论融合在一起,以沉稳雄浑的姿态出现,率先表现这种风格的就是“金陵”咏史怀古词。

据考证,最早在怀古词中表现金陵繁华的是五代欧阳炯的《江城子》,“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词作表现曾经盛极一时的“六代繁华”被无情流水淹没后的胜败荣辱,是非得失,滋生出深沉的历史意识。需指出的是, 欧阳炯的历史咏叹仅仅是“发乎情兴”,并未触及现实兴亡的伤怀。北宋初,百年承平气象渐渐远去后,政治积弊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文人们把目光投向承载六朝遗恨“金陵”,表现内心之忧虑。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最有代表性,“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面对金陵旧迹,词人无限伤怀,“悲恨相续”的“六朝旧事”是词人托古讽今的触发点。结合王安石所处的北宋积贫积弱的情势,相续的悲恨不仅指六朝也指当世,原因在于“繁华竞逐”,他以此告诫当时统治者汲取教训,表现出个体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为金陵抒写国家兴亡注入了更多的爱国之音。王安石把“金陵”这一重大题材带进词的创作领域,使词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呈现出开阔之气,确为难得。杨湜《古今词话》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与北宋百余年的承平相比,南宋残山剩水、内忧外患、偏安一隅的政治态势,真正激发了文人内心深处的“金陵”情结。他们登临“金陵”时往往感念时艰,借古抒怀,表现强烈的忧国之思,王述庵在《赌棋山庄词话》中评价:“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金陵特有的历史遭际与南宋山河破败的现实相暗合,最易催生文人六朝兴亡的感触,多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由此,这时期的“金陵”之作,就蒙上了浓浓的爱国情怀和黍离之悲,呈现出境界开阔、蕴含深广、感慨深沉、思深笔长的苍凉之美,以周邦彥《西河·金陵怀古》、李纲《六幺令》、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贺铸《台城游》、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等为代表。南渡名臣李纲罢相后作《六幺令》,借六代兴亡寓词人奋力突围、努力抗金的忠愤情怀,“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金陵的繁华只有月亮在无声无息观望,昔日战争让词人无限伤怀,因而借古喻今,深切表现“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的重整河山之情,显露的是希冀救世的忠愤。“比较同为志士的王安石和李纲的金陵怀古,李纲的“忧世”面临的却是国将不国的危难现实和迫在眉睫的救亡需要。他在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外,还具备了一种责无旁贷百折不回的英雄使命意识。[3]”。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于兴亡之叹中显露现实忧虑:“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金粉遍地、笙歌彻夜的往昔早已消逝,面对金陵遗迹,词人最突出的就是霸业消逝后,充斥心中的不甘与惆怅,这种心绪与乔木、斜阳等景物融合在一起,倍增苍凉之感。结合辛弃疾经历的众多政治巨变,可以体会词人“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无奈与愁郁。表现亡国之痛和黍离之悲最深刻的,是南宋汪元亮的《莺啼序·重过金陵》,“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衔枯荠”,慨南宋之不奋,抒己之伤悲,“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反思金陵衰败之因,力度深刻。

由唐而宋,文人面对金陵时的情感指向基本一致,都是以金陵的王朝更迭与繁华不再为中心。由于时代氛围的不同,诗与词在表现金陵情怀时各有侧重,唐代更重视一种对于君王的讽谏和个人的哀叹,而宋代则紧紧与爱国之情、黍离之悲相联系,这点在其思想内容和审美内涵上有更加深入的表现。

三、“金陵”情结在审美方面的具体表现

1、“异代而同心”的对兴亡、个人的伤悼之情

南朝陈为隋所灭,当时金陵遭到重创,“城邑宫阙,平荡耕垦”,至唐代,金陵地位下降为普通县城,昔日繁盛也被扬州所取代。政治、经济地位的变迁,使得金陵王气消歇、冷寂萧条,繁华一去不返,最易引发诗人悼古伤今、盛衰无常的沧桑之感。面对金陵六朝遗迹,文人们最容易感发的就是反思王朝兴废更替之因。对于以“修齐治平”为理想的文人而言,关注国家兴亡既是使命,也是责任。他们普遍具有济世之怀与忧国之情,希望能“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尤其是中晚唐、北南宋交叠的政治飘摇的时期,他们尤其关注短命王朝的政治得失,受这种理想的驱动,他们以金陵怀古的形式来哀悼前朝故国,在时间的流逝中审视改朝换代的政治变迁,在岁月的更迭中反思朝代兴亡的经验教训,王朝破败的政治哀痛与昔盛今衰的历史感伤形成复杂、巨大的情感冲击力,因而更能打动人心。

中唐刘禹锡的金陵咏史最有代表性。《西塞山怀古》表现对历史规律的思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以西塞山依然如故地俯瞰着奔腾不息的江流来映衬时代的变迁,深刻指出外在“山形”防御、天险不足以凭恃,王朝的兴衰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地势,国家由割据走向统一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认识在其《金陵怀古》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诗人反思金陵几个王朝的相继灭亡,深刻指出历史兴亡的根本原因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简洁明了,一语中的地总结出了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由人事来决定,将金陵咏史的反思意识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李商隐《咏史》“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表达的是相同的认识。这些作品由于融入了深沉的历史意识而显得更加沧桑和富于哲理。诗人们不仅满足于对于兴亡规律的探寻,还极尽挖苦讽刺迷信天险,纵情享乐而亡国的那些君主,“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玉树后庭花一曲,与君同上景阳楼”、“总是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通过对南朝君王耽于享乐的描写来告诫唐代统治者,为唐朝皇帝敲响灭亡的警钟,极具现实意义。他们对于历史兴废的思索,可以说,“在宇宙之内,历史之中的个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思考,同样自然和历史的悲剧意识实际上也是人的悲剧意识,人把自身的悲剧意识投射到自然和历史之中,转为自然和历史的悲剧意识,以自然和历史之悲来在一个更广的范围、更高的视点、更深的程度上咀嚼和深思自身的悲剧意识。[4]”这种兴亡之思,在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吟咏金陵的作品中都得到共鸣,被不断生发和演化。

对于诗人而言,六朝繁华的崩溃也最能勾起诗人沉痛的记忆,当感伤与与个人遭际碰撞时,他们内心不可避免会产生人生困惑与迷茫之感,进而对宇宙、人生产生思索。晚唐知识分子地位地下,“再没有初盛唐时期那种昂扬振拔的精神状态,而是在风雨飘摇中感到末世的悲哀。”[5],崔涂在《金陵晚眺》中将个人命运置于绵长的宇宙中,凄凉而无奈:“千古是非输蝶梦,一轮风雨属渔舟”、“何必登临更惆怅,比来身世只如浮”,罗隐用萧索景物衬托诗人对人生的困惑与难言的惆怅,“冷烟轻淡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晚唐王朝不可逆转的没落,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心态,“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漂泊更易生发无以依托、宛如断蓬的人生感受,他们无所归依的遭际在“金陵“情结的潜流下表现为深沉广漠的悲哀,“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叫”、“始信人生如一梦,壮怀莫使酒杯干”、“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等诗句即是这种体现。

2、“金陵”情结通过各种“意象”传递丰富的审美内蕴

秀丽的金陵山水在历史更迭中留下了众多遗迹,景物与古迹成为触动“金陵”情结的重要媒介与意象。袁行霈先生认为,“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事物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6]”。悠久历史赋予金陵遗迹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个古迹背后都是金陵沧桑的积淀。文人们选择意象表现内心情怀时,不仅关注那些揭示金陵历史变迁的人文意象,如台城、女墙、乌衣巷、凤凰台等,也借助秦淮河、青山、衰草、燕子、斜阳、等自然景物来反衬人事之短暂,形成独有的悲哀审美内涵。

唐代诗人选取金陵意象时,总是寻找那些衰飒、荒凉、凄迷、寥落的景物,如刘禹锡有“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月过女墙来”,许浑有“葛蔓交残垒,芒花没后宫。水流箫鼓绝,山在绮罗空”,韦庄有“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罗隐有“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李商隐有“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罗邺有“六朝无限悲愁事,欲下荒城回首频”等句,诗中出现的“空城”、“江雨”、“水流”、“明月”等残破、荒寂的意象,有力渲染了荒冷的氛围,能够有力表达诗人内心的忧患与兴亡之感。“诗人们想到当年金陵之盛,想到六朝君主一个个覆亡,心中所兴发的感受自然是十分苍凉的。这就使得诗人们在抒发怀古之思的时候,专门寻找较为冷清的物象,进行意象创造。悲凉的情感体验,使景致都带上黯淡凄冷的光环。[5]”相应的历史古迹、典故也是这样。作为六朝几个王朝的宫城,“台城”亲见金陵之兴衰荣辱,梁武帝萧衍饿死于台城,陈后主也是在台城被隋兵包围,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即是这一史实的表述。韦庄《台城》把“台城”意象之虚无发挥到极致:“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成为诗人“金陵”情结的感发物。又如“玉树后庭花”本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因其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一向被视为亡国之音。时代变迁,“玉树后庭花”与陈的灭亡紧紧联系,成为表现金陵历史的代表意象,很多作家都在金陵咏史中提及,如刘禹锡有“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杜牧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有“玉树后庭花一曲,与君同上景阳楼”、温庭筠有“宁知玉树后庭曲,留待野棠如雪枝”、吴融有“玉树声沉战舰收,万家冠盖入中州”等,这些句子使用同一意象,目的就是以古鉴今,劝谏君王不要重蹈陈后主亡国之路,以意象表现情怀在唐人的手中基本已成定格。

采用意象来表现兴亡,在宋代的金陵咏史怀古中得到进一步发扬。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等,都多次选用唐人青睐的意象和典故,化用唐人诗句入词。如王安石“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意;王安石“念往昔,繁华竞逐”、贺铸“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以及“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诗句,明显化用了刘禹锡《金陵五题》中的《台城》、《乌衣巷》;王安石“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取自杜牧“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之意,汪元量的“铁索千寻,谩沉江底”则有刘禹锡的“千寻铁锁沉江底”的境界。这些诗句的化用,“采唐诗融化如己出”,关键处在于“己出”,不同词人在选用时屡屡翻新出奇,显示出活用意象背后的深意。正是在众多金陵意象的叠加下,金陵的历史蕴藉更加丰富,带动的金陵情结也显得更为深刻和饱满。

四、“金陵”情结对后世文人创作的影响

宋之后,金陵又曾在南明、太平天国等时期短暂成为都城,金陵作为都城的历史不断被改写,由此金陵的悲情内涵也随之增加。有关金陵的创伤性的记忆,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并以独

有的悲情体验,沉淀为一种固定的金陵情结,这种情结在宋元明清等时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借鉴和发扬,如元代白朴、萨都剌,明代高启以及明清之际屈大均、钱谦益、清代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人,都借金陵旧题以咏史怀古,留下很多著名作品。叙写衰草寒烟、谩嗟六朝荣辱,感受兴亡之痛,已然成为历代诗人心照不宣的默契,明清时期,孔尚任《桃花扇》、吴敬梓《儒林外史》以及曹雪芹《红楼梦》等戏曲小说中,都可以见到金陵情怀的另一种呈现和发展。

由上可知,“金陵”情结是在由唐而宋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深化和挖掘的,此后不同朝代的文人也多加以吟咏,反映出的是,“金陵”与咏史怀古已然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固定搭配,以定型化的“金陵”情结成为咏史怀古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宋代以后很多文人怀古时把目光投向“金陵”,正说明了这一情结对咏史怀古题材创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润静.唐代咏史怀古诗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29-132. 136-137.

[2]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317-322.

[3]张慧民,邓妙慈.寒烟衰草后庭花——论金陵怀古词[J].暨南学报,2008,9:72-77.

[4]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24-127.

[5]朔望.唐诗中的金陵怀古[J].佛教文化,2004,4:73-77.

[6]袁行霈.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42-144.

英文摘要:

“Jinling” Complex in Historically-oriented Works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GongYabin

(Taiyu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2,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o many works related "Jinling" in the Tang and Song poetry. The Jinling’s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and aesthetic style were embodied mostly in the historically-oriented works. In the course of recalling historical relics, prosperous things and people including kings were talked and discussed by poets. By sentimental feeling and historic site,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Jinling”were presented and through it ,the unique“Jinling” complex was extended. The works related “Jinling” were more adequately demonstrated and extended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Key words:sadness;reflection;prosperity;complex

怀古咏史诗歌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 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 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咏怀” 如:《咏怀古迹》 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览古”等。 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 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 《咏怀古迹·其三》 临古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思古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忆其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抒己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石城/南京)、台城(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姑苏(苏州)、洛阳、汴京、江都(今扬州)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隋宫、乌衣巷(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入唐后沦为废墟)、朱雀桥、淮水(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庄园)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常见的历史人物: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王昭君、孙权、周瑜、荆轲、项羽等 F、自然景物:

2009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卷+答案

2009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诗言志,歌永言”之语出自() A.《毛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吕氏春秋·古乐》 D.《吴越春秋》 答案:B 2.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答案:D 3.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著称的史学著作是() A.《尚书》 B.《逸周书》 C.《春秋》 D.《左氏春秋》 答案:C 4.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C 5.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 A.《庄子》 B.《墨子》 C.《论语》 D.《荀子》 答案:B

6.下列作品不是《九歌》中的是() A.《思美人》 B.《云中君》 C.《湘君》 D.《大司命》 答案:A 7.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著作是() A.《后汉书》 B.《乐府诗集》 C.《文选》 D.《汉书》 答案:D 8.下列作品属汉乐府民歌的是() A.《涉江采芙蓉》 B.《上山采蘼芜》 C.《陇头流水歌》 D.《子夜四时歌》 答案:B 9.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 A.《枯木期填海》 B.《驱车上东门》 C.《北方有佳人》 D.《艳歌何尝行》 答案:B 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A.枚乘《七发》 B.王褒《洞箫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D.贾谊《吊屈原赋》 答案:A 11.《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描写最具特点的是() A.精细刻画 B.照录史实 C.简括生动 D.点睛传神 答案:A

语文唐诗鉴赏《许浑诗鉴赏》

许浑诗鉴赏 生平简介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大中三年(849),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一生酷爱林泉,淡于名利。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之作尤为时人称道。 曾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名之《丁卯集》,原集已佚,今存《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诗鉴赏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激发诗人“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诗人凭栏眺望,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洲。“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诗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山雨将

2009——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_及答案汇编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_及答 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诗言志,歌永言”之语出自( B ) A.《毛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吕氏春秋·古乐》 D.《吴 越春秋》 2.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D )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3.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著称的史学著作是( C ) A.《尚书》 B.《逸周书》 C.《春秋》 D.《左氏春秋》 4.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 C )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5.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 B ) A.《庄子》 B.《墨子》 C.《论语》 D.《荀子》 6.下列作品不是.. 《九歌》中的是( A ) A.《思美人》 B.《云中君》 C.《湘君》 D.《大司命》 7.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著作是( D ) A.《后汉书》 B.《乐府诗集》 C.《文选》 D.《汉书》 8.下列作品属汉乐府民歌的是( B )

A.《涉江采芙蓉》 B.《上山采蘼芜》 C.《陇头流水歌》 D.《子 夜四时歌》 9.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B ) A.《枯木期填海》 B.《驱车上东门》 C.《北方有佳人》 D.《艳 歌何尝行》 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A ) A.枚乘《七发》 B.王褒《洞箫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D. 贾谊《吊屈原赋》 11.《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描写最具特点的是( A ) A.精细刻画 B.照录史实 C.简括生动 D.点睛传神 12.《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归纳为(B) A.“恣行暴虐” B.“仁义不施” C.“举措太众” D.“刑罚太极” 13.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 (C) A.《管子叙录》 B.《列子叙录》 C.《战国策叙录》 D.《说苑叙 录》 14.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淫”的是(B) A.屈原 B.扬雄 C.董仲舒 D.蔡邕 15.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C) A.曹冲 B.曹植 C.曹操 D.曹丕 16.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五言( B ) A.《咏史》诗 B.《咏怀》诗 C.游仙诗 D.宫体诗

【语文03】语文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 【心理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教师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台城》(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题乌江亭》 二、常见手法: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 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 1、过明太故宫 清孔尚任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习时间】 4课时 自学指导及检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怀古咏史诗 一、关于怀古咏史诗 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1996年的全国卷、2004年的上海卷、青海卷,2005年的北京卷、2007浙江卷、江西卷皆考查了此类诗歌,由此怀古咏史诗在诗歌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怀古咏史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三个步骤。 1.了解历史典故 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鲁威的散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赤壁之战这段历史,在课本和读本中屡见不鲜。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娇》涉及的也是“三国”的历史,还涉及《廉颇蔺相如列传》等。2007年湖北卷诗歌题两首诗歌一为《华清宫》一为《过华清宫》,若不了解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荒淫误国的典故,此题目也难以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 2.寻找今古对接点 了解了历史典故,大家还要抓住典故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当然这首先要我们在平日的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诗人的生平概况,做到知人明世;其次则要进行最具有学术价值的思考: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有什么对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是个典故,讲的是燕昭王延引人才的事。它连着重用人才而筑黄金台的燕昭王和多次进谏而不被采用的陈子昂,这个 对接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再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为什么要在诗句中追念王昭君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 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的身世有相似处,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一直不受重用的命运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似。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3.把握作者的四种情感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

许浑的登高诗《咸阳城东楼》

许浑的登高诗《咸阳城东楼》《咸阳城东楼》 唐代?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赏析】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两句动静结合,勾勒了一幅十分凄凉的日暮风雨图。诗人登上高高的城楼,此时天色已晚,红日西斜,快要落到慈福寺的楼阁下面,乌云渐渐地从远处的磻溪上升起来。过不多久,高楼上风声大作,冷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凄的狂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临了。这两句是诗人远眺的晚景,不仅是对风雨来临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破落局势的形象反映,

照应了起首句的“万里愁”。它把云起日沉、雨来风满的动态景象描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同时,云、日、风、水几种意象相互交错出现,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层层递进,含蕴十分深刻。这一联常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扩展阅读:许浑的诗作特色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另外,学术界说许浑是《清明》一诗的作者,多有争论,有待考证。 其诗现存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常用手法。 3.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生积累、理解史实。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最为华丽的篇章。诗以唐冠,宋以词我。伟人英雄,歌以咏志;达官巨贾,诵以怡情;志者学人,习以修身。大凡有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都有唐诗宋词的吟诵,让我们一起走进咏史怀古诗。 二、初步感知怀古诗的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三、咏史怀古诗鉴赏,总结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看题目特征:《咏怀古迹》(其三)就知道是咏史怀古诗。 1.学生配乐朗诵诗。齐读 师: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

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咏 怀古迹》(其三)被誉为咏昭君诗中的绝唱。 2.在这首诗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有关昭君的那些事情? 从中体会到昭君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远嫁朔漠,故乡千里;元帝昏庸,终身遗恨(怨恨) 3.整首诗就是在表达昭君的怨恨么? 背景: (1)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731—745) (2)长安十年。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3)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 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745——755) (3)本诗写于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54岁的作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第七年。作者站在夔州白帝城的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 及其附近的昭君村,有感而作。 4.作者和昭君处境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作文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作文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D.“露泣”两句由“新秋”而,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说法错误,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E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故选BE。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

怀古咏史诗鉴赏(学生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导学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时间2014-3-28 【学习目标】 1、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鉴赏要点。 2、学习怀古咏史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3、诵读品味《贾生》、《长沙过贾谊宅》,《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金铜仙人辞汉歌》、《过陈琳墓》,抓住历史事实理解全诗。 【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主旨理解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学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二、常见意象 1.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2.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3.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4.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5.其他:吴钩、《后庭花》 【附典故举隅】 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套和第二套试卷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套和第二套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诗言志,歌永言”之语出自( ) A.《毛诗大序》 B.《尚书·尧典》 C.《吕氏春秋·古乐》 D.《吴越春秋》 2.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3.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著称的史学著作是( ) A.《尚书》 B.《逸周书》 C.《春秋》 D.《左氏春秋》 4.产生于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是( )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5.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 ) A.《庄子》 B.《墨子》 C.《论语》 D.《荀子》 6.下列作品不是《九歌》中的是( ) A.《思美人》 B.《云中君》 C.《湘君》 D.《大司命》 7.最早录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的著作是( ) A.《后汉书》 B.《乐府诗集》 C.《文选》 D.《汉书》 8.下列作品属汉乐府民歌的是( ) A.《涉江采芙蓉》 B.《上山采蘼芜》 C.《陇头流水歌》 D.《子夜四时歌》 9.下列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 ) A.《枯木期填海》 B.《驱车上东门》 C.《北方有佳人》 D.《艳歌何尝行》 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 ) A.枚乘《七发》 B.王褒《洞箫赋》 C.司马相如《子虚赋》 D.贾谊《吊屈原赋》 11.《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描写最具特点的是( ) A.精细刻画 B.照录史实 C.简括生动 D.点睛传神 12.《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归纳为( ) A.“恣行暴虐” B.“仁义不施” C.“举措太众” D.“刑罚太极” 13.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 ) A.《管子叙录》 B.《列子叙录》 C.《战国策叙录》 D.《说苑叙录》 14.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淫”的是( )

唐诗宋词名句精选

唐诗宋词名句精选 篇一:唐诗宋词经典名句大全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大全 一、诗中“江”的描写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

二、诗中“云”的描写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宗元《江雪》)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诗中“离别”的描写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导读: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即怀什么古→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怎么怀古 【鉴赏思路】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手法) 【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 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教师版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教师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 (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台城》 (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 (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题乌江亭》 二、常见手法: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 实都是教材中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 1、过明太故宫 清孔尚任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金陵怀古》许浑唐诗鉴赏

《金陵怀古》许浑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金陵怀古》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音曲中覆灭。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前两联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原文】 金陵怀古1 玉树歌残王气终2,景阳兵合戍楼空3。 松楸远近千官冢4,禾黍高低六代宫5。 石燕拂云晴亦雨6,江豚吹浪夜还风7。 英雄一去豪华尽8,惟有青山似洛中9。 【注释】

金陵:古邑名。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灭越后设置。在今南京市清凉山。 玉树:指陈后主所制的乐曲《玉树后庭花》。歌残:歌声将尽。残,一作“愁”,又作“翻”。王气:指王朝的气运。 景阳:南朝宫名。齐武帝置钟于楼上,宫人闻钟早起妆饰。兵合:兵马会集。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戍:一作为“画”。“景阳”句:一作“景阳钟动曙楼空”。 松楸:指在墓地上栽种的树木。一作“楸梧”。冢(zhǒng):坟墓。 禾黍:禾与黍。泛指粮食作物。语本《诗经;王风;黍离》小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 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江豚:即江猪。水中哺乳动物,体形像鱼,生活在长江之中。吹浪:推动波浪。 英雄:这里指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 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白话译文】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 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知识点1:关于词。 课内基点:《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抛砖引玉: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

怀古咏史诗鉴赏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 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 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 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 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 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⑵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