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4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变化对比

2014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变化对比

2014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变化对比
2014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变化对比

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详析

(语文)

日前,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已新鲜出炉,我们将其与2013年的中考说明作了详细的对比。现分析如下:

一、命题依据、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分析

(一)考试说明明确指出“2014年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这与2013年对比,是一大变化,老师们在复习时要抓住。

(二)考试时间和考试形式没有变化,均是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三)试卷难度也没有变化,比值为7:2:1

(四)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1.语文基础知识(13年为“语文知识积累”)18分。

2.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6分。

3.阅读36分。

4.写作40分。

对比两年的中考说明,比较重要的变化在于以下几点。

1.对于常见词语的理解和使用的考查中加入了熟语。

2.背诵默写不再强调单纯的名段和名句,考查范围可能会有所扩展。

3.阅读中注重学生去评说,说出自己的感语。

《2014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英语》新变化

英语2014年云南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和2013年基本保持一致,但有小许变动如下。

第一部分考试标准及要求

1.目录第二点变为“学业质量标准”(2013年为“考试质量评价标准”)。

2.“八至十二”未在目录上体现(2013年有体现)。

3.更换了2013年不合理的地方,比如P13和P14的第四节,(听力没有21~25小题)把对话改为短文,题序改为16~20小题。又如:P16第三节的书面表达:改为写一篇不少于60左右的短文。(2013年为2题中任选其一,要求写10个连贯的句子或者写一个不少于5项内容的问答对话。)

第二部分测试练习

1.听力考试时间变为“15分钟左右”(2013年为“20分钟左右”)。

2.英语知识运用,5种题型题量均有增大:

①词语释义,为“9组”(2013年共5组);

②单项填空,为“9组”(2013年共7组);

③完形填空,为“11组”(2013年共9组);

④阅读理解,为“8组”(2013年共6组);

⑤写作“第三节书面表达”,为“7组”(2013年为“5组”)。

3.英语知识运用第一节词语释义讲解第二点为:题型示例(2013年为命题思路)

4.删去阅读理解题型示例中的任务型阅读。

5.删去选考部分全部内容。

附录五词汇表删去2个单词(old,other)

《2014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化学》新变化

1.中考内容要求变化:

2.中考试卷题型变化:

3.题型示例变化:

题型示例中总题数减少3个,其中新更换的试题由13道,其余均未更换。具体更换的试题题号如下:示例1、示例3、示例6、示例7、示例9、示例10、示例11、示例13、示例14、示例16、示例20、示例22、示例23、示例28、示例29、示例31、示例32。

外重大时事政治内外重大时事政治(C)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提要变化

一:新增内容部分(共17处)

1、【(一)认识自我2.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在原内容提要后新增:

玩是我们的权利,但不能滥用这一权利,玩物丧志,我们应当遵循无害原则、适度原则、安全原则。

青春期产生逆反心理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逆反是是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过好这个关隘。如果过不好,会严重损害个人身心健康,伤害父母和老师;可能会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给个人和家人带来惨重代价。

走出逆反困境:培养多向思维,设身处地地分析,学会控制情绪,坦诚意见,换位思考,主动倾诉。

2、【(一)认识自我4.(3)情绪需要调适……】在原内容提要后新增:

调节不良情绪有技巧,具体做法有立即行动、合理定位、自我暗示等。(新增)

3、【(二)自尊自强2.(1)】

(1)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都是与众不同的。(新增)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仅对于自己重要,对他人、公社会也同样重要。生命并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属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生命也属于亲人和朋友,他们把关爱给予我们;生命更属于社会,我们是社会的人。(新增)我们要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决不放弃生的希望。

4、【(二)自尊自强3.(1)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在原内容提要后新增:

自尊是从身体、仪表到行为、心灵,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新增)

5、【(二)自尊自强3.(2)】

(2)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就要善于欣赏他人、接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我们不要以歧视的眼光和言行对待他们,应该时时顾及别人的自尊,将心比心地尊重他人,不损伤他人的尊严。(新增)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是

自我尊重,不在崇拜中丢失自尊;盲目崇拜明星,易丧失自我,迷失目标;疯狂崇拜金钱,会丧失自尊与他人的尊重。(新增)

6、【(四)交往与沟通5.(3)】

(3)男女同学之间应集体交往,尽量避免单独相处;(新增)言行恰当、自然大方地交往,做到谨慎交友;端正态度,把握距离,建立纯洁的友情。

7、【(五)在集体中成长3.(2)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诚实的人……】在原内容提要后新增: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当我们知道说出真相会伤害别人的感情时,真诚、善意的掩饰更能显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新增)

8、【(七)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3.(3)】

(3)培养责任意识,锻炼自己的责任能力,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对自己负责,是具有责任感的最起码的表现。对自己负责,要热爱生命,关心自己的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要认真学习,对各种问题有探索的兴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要维护尊严,爱惜名誉,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对自己的人品、人格负责,认真做好分内的每一件事情。(新增)

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热心公益活动,服务社会,这是培养我们社会责任的良好方式。(新增)

我们胸怀天下……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9、【(七)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4.增加(4),2013年(4)改为(5)】

(4)努力维护公平。维护公平,从个人角度来说,首先要反对对自己的不公平对待,同时我们也要公平地对待别人;其次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对不公平的事情说不。维护公平,从社会角度来说,需要公正的社会制度来保障。制度本身是人们获得结果公平的前提和条件,公正的制度是人们获得公平的保障。(新增)

10、【(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2.(3)根据我国的历史特点与现实情况……】在原内容提要后新增: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民族的根本利益。(新增)

11、【(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3.(5)】

(5)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新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12、【(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4.(1)】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方面的要求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增)

13、【(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5.(1)】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在九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增)

14、【(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6.(2)】

(2)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不曾中断而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一个自我更新、不断发展而又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中国特色”蕴含在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是将我国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增)

15、【(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6.(3)】

(3)文化的力量常常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应立足于自己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增)

16、【(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6.(3)】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增)

17、【(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6.(5)】

(5)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改革开放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自由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大大增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这些精神素质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坚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时代气息和时代风貌。(新增)

二:表述变化部分(共7)

1、【(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1.(3)注,2013为(4)】

原表述:(3)……我国必须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与破坏。

现表述:(3)……我们应该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2、【(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4.】

原表述: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现表述: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4.(1)】

原表述:(1)……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要集中力量,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现表述:(1)……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4、【(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5.(2)】

原表述:(2)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非公制,是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共同富裕是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现表述:(2)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上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

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共同富裕是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5、【(八)认识国情爱我中华6.(6)】

原表述:(3)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作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4)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开放的胸怀,积极沟通,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5)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积极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还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继承、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现表述:(6)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作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开放的胸怀,积极沟通,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众长,推进创新,建设起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

6、【(九)法律与秩序1.(3)】

原表述:(3)我国宪法规定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现表述:(3)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

7、【(九)法律与秩序2.(4)】

原表述:(4)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学法、尊法、守法,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和国家利益。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版)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 一、总目标 (4) 二、学段目标 (5)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6) 第三学段(7~9 年级) (6) 一、数与代数 (6) 二、图形与几何 (8) 三、统计与概率 (12) 四、综合与实践 (12)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3) 一、教学建议 (13) 二、评价建议 (17) 三、教材编写建议 (2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24) 附录 (26) 附录 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26) 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26)

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一)具体目标 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参见例1]⑥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实数 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参见例2] ⑤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代数式 ①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参见例3与例4] ③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参见例5]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 试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 D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连续性 1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C、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D、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13、( B )是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A、直观性 B、科学性 C、教育性 D、合理性 14、( A )是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的重要方式,合理地设计和实施它有 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A、书面测验 B、教师观察 C、学具制作 D、学生作业 1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A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A、学习结果 B、学习过程 C、学习评价 D、学习能力 16、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 B )。 A、指导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要作用 D、辅助作用 17、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 A )。 A、基本途径 B、基本过程 C、基本方法 D、基本思想 18、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下列各资源不属于数学课 程资源的是( D )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

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伺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

(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初中数学 第一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性质: 《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数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数学教材、数学教育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其灵魂。 二、课程标准的特点: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2)突破学科中心(3)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4)加强评价改革的指导(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三、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运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考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

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原平市初中数学2011版课标测试题(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 、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 和。 3、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 “” “” “”。 “”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 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和。 5、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的过程。 6、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7、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 、四部分内容。 8、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和教师的和谐统一。 9、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与 “”,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 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 与相结合的方式。11、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 12、2011年版稿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 “ ”的改革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13、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即 的能力、 的能力。 14、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连续性 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简要)

2013年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目录(最新 版)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 一、总目标 (7) 二、学段目标 (8)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9) 第三学段(7--9年级) (9) 一、数与代数 (9) 二、图形与几何 (12) 三、统计与概率 (17) 四、综合与实践 (18)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9) 一、教学建议 (19) 二、评价建议 (25) 三、教材编写建议 (3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5) 附录 (38)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8)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9)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 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 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8年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 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一次函数

最新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考试试题

最新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考试试题 一、填空 1、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选择。 1.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 B )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 ③教师成长④情感、态度、价值观 2. 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 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3. 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C ) A. 强调探究性学习 B. 强调合作学习 C. 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 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4.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 B)

A. 学生是发展的人 B. 学生是自主的人 C. 学生是独特的人 D. 学生是独立的人 5. 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 A.认知内驱力 B. 学习动机 C. 自我提高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6.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 A ) A. 及时复习 B. 及时休息 C. 过度复习 D. 分数复习 7. “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C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8. 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 ) A. 普通教育性质 B. 基础教育性质 C. 社会主义性质 D. 义务教育性质 9.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B )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10.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 D ) 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三、判断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简答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 的含义(这里的 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 ,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及解答】(共13页)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考试题》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与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和,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与。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 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已有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和,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7)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化、评价方法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更要关注他们的。 (8)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是、、、。 (9)《标准》中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目标动词,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目标动词。 (10)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和,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12)学生是数学学习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与。 (13)《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已有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是、、,。 (16)“数与代数”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17)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四大学习领域是、、、。 (18)《标准》中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目标动词,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目标动词。 (19)评价主体多样化是评价主体将、、、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方评价。 (20)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21)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22数学学习背景分析主要包括,。,。 (23)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表现在,,,。 (2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5)新课程倡导的数学教学方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初中数学新课标与原课标的变化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核心理念 原课标:“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修改后:“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选择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数学教学 将“ 数学学习”与“ 数学教学”合成一条,整体阐述数学教学的特征。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领域及其重点关注内容 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修订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等八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017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精华版

一、判断题 新课标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X) 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V) 不管这法那法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好法。(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V) 5、《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仅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在数学课上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V) 6、教师即课程。(X) 7、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V) 8、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X) 9、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X) 10、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V) 11、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V) 12、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V) 13、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V) 14、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X) 15..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 (V) 16.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X) 1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X) 18.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V) 19.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V)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几学段【第三】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本次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共强调了几个改变【6个】 5、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这里要求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6、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课标中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是【掌握】 7、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属于下面哪一部分内容【统计与概率】 8、课标中要求“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这里的运算步骤要【以三步为主】 9、《新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过去的基本理念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新课标》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10、什么叫良好的数学教育? 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11.旧的标准理念中,为了突破过去的东西,写的时候有一些偏重,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强调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C )。 A 组织者合作者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用心看卷,专心答题,细心复查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人教版 )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 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 的含义(这里的 a 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 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 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 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 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 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 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 1

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 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 3)能推导乘法公式: a b a b 2 2 , a b 2 2 2 , 了解a b a 2ab b 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 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