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国际关系史课堂重要笔记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诸侯和法国在X斯特谈判的会议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在奥斯那布鲁克谈判的会议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1648年10月24日正式签订。其主要内容为:各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阿尔萨斯割让给法国;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各德意志邦能确定自己的教会;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真正独立。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意义:开创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河;确立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制得到了加强;确立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是国际法产生的标志;在欧洲大陆形成“均势”格局;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建立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乌德勒支和约

1713年4月7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双方:法国、西班牙和英国、荷兰、普鲁士、葡萄牙于荷兰的乌德勒支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

《乌德勒支和约》的主要内容:瓜分了西班牙;承认波旁王朝的腓力浦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承权,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使西班牙不与法国合并;荷兰取得南尼德兰堡垒;英国占领西班牙的直布罗陀海峡并获得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从法国取得纽芬兰、阿卡第亚、哈德逊湾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手中取得西属尼德兰、意大利部分地区和萨丁堡;葡萄牙得到亚洲的贸易权。

《乌德勒支和约》的意义:欧洲大陆的均势得到维护,大国势力不断被削弱(例如法国),小国势力不断增强(例如普鲁士和英国);普鲁士也加入了强国之列;英国从一个岛国发展为欧洲的一个强国,且获得海上主宰权。

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各个最高权力机构发布了大量文件,体现了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并商谈了一些新规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不干涉原则等。在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这个宣言提出在权力上“人人生而平等”,因而主权就不属于某个王室或个人,主权应归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是对“朕即国家”和“王朝利益至上”思想的否定。1790年,法国立法会议根据“人民主权”的原则开始干预法国外交部的决策,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1791年12月通过的特别法令规定,法兰西民族永远放弃以侵略为目的的一切战争,永不使用自己的武力去反对任何其他民族的自由。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是对封建专制君主为了王朝利益不顾人民苦难而频繁发动人民战争的否定。不干涉原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延伸,国民议会上通过的一些文件提出了任何一国人民,既无权侵犯他国人民的土地,也无权剥夺他国人民的自由和自然利益的不干涉原则,这个原则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陆封锁体系

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的竞争加上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英法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消除英国,便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在1806年,拿破仑发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国结盟的国家输入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货物,居留在欧陆上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与商品一律没收。针对英国的反封锁,拿破仑又于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过就会被法国没收。1810年颁布的《枫丹白露敕令》以立法手段完成了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最初沉重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后来并不能真正阻止英国货物进入欧洲大陆,并且使欧洲大陆各国的进出口受到限制,因而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反对,大陆封锁政策最后遭到失败。

神圣同盟

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同时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西斯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9月26日,发表了亚历山大一世亲自起草的宣言,宣言的中心内容是,三国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体制。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外,其他欧洲国家都亲自加入了神圣同盟,普鲁士在神圣同盟中处于领导地位。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神圣同盟解体。

“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又称“近东问题”,它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而产生,伴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灭亡而消失,恩格斯认为:“东方问题”的实质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东方问题”的核心是列强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侵略和掠夺,以及这种侵略和掠夺对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大国均势的影响。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的爆发、1828年俄土战争和两次土埃战争使“东方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成为影响欧洲均势与和平的主要因素。列强在“东方问题”上的争夺使“东方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国关课上很长的笔记

(这部分我只是根据“刑警”的录音做出来的,请大家自己整理好)我们从这个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到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及他所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讲述我们所学的历史。威斯特伐利亚的主要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啊~~~(见上),它的历史意义可是很重大的呵~~~(见上)。那么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我们看到的是,就是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它建立了一个均势体系,但是在这个体系下我们还是看到了这个大国和小国的力量变化。那么就是说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发生了一系列战争,战争很多,那么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一些对于欧洲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那么在这些战争结束之后还有一些它签订的合约中所规定的一些主要条款,那么对当时欧洲政治产生的一些

影响,比方说一些大国受到了削弱,对吧,一些小国就崛起了。

我们谈到的一个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后交战双方签订了《乌德勒支条约》~~~(见上)。那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七年战争,因为这个是在1756年的时候打了七年,一直打到1763年,那么这场战争的实质是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了争夺西里西亚,然后英国和法国为了争夺政治优势和商业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由此呢进行了一场全欧性的战争。那么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和法国还有普鲁士和奥地利他们的争斗就导致了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也就是联盟的重新划分和组合。战争的结果呢实际上是法国失去了北美和印度大部分的殖民地,那么西班牙也把佛罗里达割让给了英国,英国就成为了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霸主。最后呢这个条约,实际上是两个条约,一个是法国、西班牙为一方与英国签订的《巴黎条约》,另外一个呢是法国、奥地利与普鲁士缔结的这个《胡贝尔茨堡和约》,这个法国、奥地利与普鲁士缔结的《胡贝尔茨堡和约》就确认了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领,那么由此就确认了普鲁士的强国地位。

我们看到就是说在这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之初,也就是说三十年战争期间,我们看到欧洲的几个比较强大的国家,法国、奥地利、瑞典。那么呢瑞典的霸权呢后来是由于这个北方大战啊,俄国把瑞典打败了,俄国呢就逐渐的开始觉醒。俄国的崛起一个是通过北方大战打败瑞典,另一个就是在后来我们说的拿破仑战争时期,我们见识到俄国的厉害啊,俄国的力量也上升了,成为了欧洲的一个强国。那么在这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我们谈到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这些我们已经归纳过了~~~(见上)。

那么另外一个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遇到了一个差不多是全欧洲的反对,那么这个七次反法同盟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国家是英国,所以说英法矛盾是很激烈的。那么呢,拿破仑在军事上是没法消灭英国,因此呢他后来采取了一个战略,就是我们说到的大陆封锁体系,就企图从这个经济战方面能够削弱英国。那么大陆封锁体系呢我们也是做过归纳~~~(见上)。

那么七次反法同盟的结果最终我们也知道,就是拿破仑帝国的灭亡。拿破仑被消灭以后,欧洲的格局又面临一次重新的规划和调整,那因此呢,就有这个维也纳会议的召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是从1814年到1815年,签署了这个和约。那么可以说维也纳体系是在这个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814年9月,拿破仑帝国的失败已经成了定局,那么为了重新安排战后的欧洲政治格局,当时奥地利的首相梅特涅就将欧洲的各国代表请到维也纳会议,那么除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外,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加了会议,那么会议最后呢是在1815年6月9号通过了《最后议定书》。那么这个《最后议定书》是依据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重新规划了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欧洲,也就是说它重建了欧洲的均势与和平,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体系——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有一个创新之处,就是建立了欧洲协调机制。欧洲协调机制实际上是通过这个大国之间举行定期会议机制来讨论解决欧洲的问题。

在维也纳体系下,我们也看到了他要维护的是一个正统主义的原则,那么对于正统主义,我们就要知道这个神圣同盟的建立。神圣同盟是在这个1815年9月20号由三皇签订的同盟,实际上这个神圣同盟是要保障欧洲的正统统治,但是我们看到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实际上欧洲的局势变得很复杂。一方面它存在这个封建专制制度,同时由于这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一整套理念传播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然后传播到全世界。资产阶级所要求的民主和民族主义,那么民族主义的运动以后在欧洲是风起云涌。最后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意大利的统一我们谈到了很多,意大利的统一是怎么实现的呢?在进入这个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意大利的民族复兴运动日益高涨1852年1月份,当时加富尔出任撒丁王国的

首相,意大利的统一运动可以说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那么加富尔领导的意大利统一运动和俾斯麦领导的德意志统一运动,可以说是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在欧洲范围内最重要的两种变更,那么这两大历史事件实际上也改变了维也纳体系所确立的欧洲均势,形成了这个欧洲政治的新格局。那么加富尔采取的是一种与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我们看到在1853年到1856年的这个克里米亚战争中,当时的撒丁王国加入了反俄同盟,战争过后法国的势力大增,就取代了德国的欧洲宪兵的角色。加富尔后来是确立了联合法国反对奥地利的对外政策。在1859年的奥法战争和撒丁战争爆发之后,意大利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又领导了伦巴第起义,并且攻占了米兰,以后这个托斯卡那、帕尔玛、教皇领地等地都纷纷起义并且成立了临时政府。加富尔曾经一度辞职,因为这个拿破仑背弃撒丁王国与奥地利单独媾和。在1860年,加富尔又重新出任撒丁王国的首相,到三月份的时候,托斯卡纳、帕尔玛和教皇领地都并入撒丁王国。在1860年的时候,法国和撒丁王国又签订了《都灵条约》,法国获得了萨瓦和尼斯,拿破仑三世同意建立意大利王国,到十月份的时候,那不勒斯和XX等地就同意并入撒丁王国。我们可以看到以撒丁王国为主体,意大利也有一些其他的临时政府加入到了撒丁王国。到1869年的时候,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当时的撒丁国王任意大利的国王,定都佛罗伦萨。但这个时候意大利还没有完全统一,直到意大利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收复了由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和法国占领的罗马,最后才实现了完全的统一。

我们看到一个是意大利的统一,还有是德意志的统一,这两个统一是很重要的。从此我们看到在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有一些大国受到了削弱,也有一些新兴的力量兴起。我们其实还要看到的是俄国的变化,我们前面说过本来它是一个欧洲的强国,但是俄国后来在克里米亚战争发生了改变。克里米亚战争可以说是在维也纳体系下的一次很重要的战争,这次战争对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是有重大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欧洲大国冲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战败的机会在地中海东部争夺霸权的战争。交战国英、法、奥、普、俄、撒丁王国和土耳其在1856年签订了《巴黎和约》。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使得维也纳体系所确定的一切的协调机制都烟消云散。特别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神圣同盟也就是俄普奥之间所确定的同盟关系也烟消云散了。欧洲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签订的《巴黎和约》使得俄国失去了在土耳其境内的所有优势,俄国对欧洲事物的发言权也被削弱了。在英法的遏制下,俄国的西进之路受到了阻碍,那么它扩张的矛头就不得不转向中亚和远东。另外法国通过这场战争就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就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了下来并取而代之,同时法国又能与英俄都保持较和谐的关系,这一结局可以说是法国的外交胜利,也提高了拿破仑三世的威望。英国从克里米亚战争中也是获益匪浅,《巴黎和约》的有关黑海中立化等条款遏阻了俄国的南进企图,对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式更加有利。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和随后的巴黎和会上获取了不少实际利益,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它唯利是图的外交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而且引起英法的不满,陷入了孤立。那么克里米亚战争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很有影响的,虽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属于战胜国,但它得到的唯一战果是维持现状,土耳其对它在欧洲的附属国的控制是进一步减弱。塞尔维亚由列强保证自由,多瑙河的两公国建立了统一的罗马利亚,巴尔干半岛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了。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撒丁王国和普鲁士就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开始解决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大战争,之后签订的和约对于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克里米亚战争对于交战国英、法、奥、普、俄、撒丁王国和土耳其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意大利的统一对维也纳均势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但对这一体系产生更大影响的是德意志的统一。那么德意志的统一对维也纳体系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在俾斯麦时期,由于俾斯麦坚持大陆联盟体系,使欧洲的均势仍然得到维持。俾斯麦辞职之后,威廉二世实行新的外交政策,就使得欧洲的均势被打破。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是怎么回事呢?有什么特点呢?实际上

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就是一系列的条约体系,以德国为中心的一些条约组成的体系。在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当时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巩固德国统一的成果,防止法国的报复,防止德国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境地,因此呢俾斯麦就营造了大陆联盟体系。在1878年柏林会议的五年里,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德奥罗同盟以及奥塞同盟,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以德国为中心的联盟体系,后来又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最终完成了俾斯麦的大陆联盟体系。那么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所取得的霸权地位。俾斯麦具体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目的是维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然而,俾斯麦的体系却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因为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俾斯麦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另外俾斯麦联盟体系是俾斯麦凭借其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的结果,但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奥俄矛盾、英俄矛盾等都没有解决,因此其所促成的对德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质上是具有脆弱性的。俾斯麦所建立的大陆联盟体系和他的大陆政策最后是被威廉二世抛弃了。那么威廉二世是怎样抛弃俾斯麦的外交政策的呢?威廉二世抛弃了俾斯麦的外交政策而实行新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1890年,俾斯麦被迫下台,威廉二世独揽德意志帝国大权之后,德国的外交策略就开始发生转变。威廉二世在具体的外交策略上是偏重于反俄联英,并且逐渐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威廉二世反俄联英的外交策略主要表现为德国在1890年3月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德俄《再保险条约》没有续约的直接后果便是扫除了法俄联盟的障碍。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大陆政策多局限于欧洲,目的在于防止法国的报复,所以他对海外殖民掠夺的热情不高。但随着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威廉二世为代表的德国容克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欧洲强国和维持一个欧洲霸权,为了满足德国容克集团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欲望,1897年威廉二世改组了政府,抛弃了“大陆政策”,推行全球争霸的“世界政策”。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导致了欧洲军备竞赛的加剧和相互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还有一些大国的外交原则和外交政策也是很重要的,想我们谈到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还有一个就是英国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光辉孤立”政策。那么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使得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此来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免受束缚。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是建立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和广大的殖民地的基础之上的。然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英国丧失了经济上的优势,海上霸权也受到了挑战。因此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孤立的外交处境,英国开始调整其外交政策,比方说在1902年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在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定、在1907年签订了英俄协约,这就标志着英国逐步放弃“光辉孤立”政策。

还有一个典型大国的外交政策就是美国的,美国这一时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有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或称“门罗主义”)。“门罗宣言”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是“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则、第二是不许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同时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的“不干涉”原则、第三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指导原则,在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地区的独立。“门罗宣言”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殖民地的干涉和扩张,具有防御性质,另一方面它又潜伏着美国与欧洲列强争夺整个美洲控制权的斗争,就具有侵略扩张性质。

我们看到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甚至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进行了一些战争,

主要的大的战争我已经给大家提示了。我们也有必要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做一个比较。首先我们看到两个体系都是战争的体系,都是结束战争、召开和会来解决国际争端和国际问题。那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以会议解决争端的先例,维也纳体系创造了一个会议体制——“欧洲协调”,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之一。那么第二点呢是这两个体系都形成多级均势体系、多级均势格局,都是依靠列强均衡的实力维持国际秩序。第三个相同点就是说,这两个体系都带来了一定时期的和平。第四点是这两个体系都维护了专制的封建王权统治。第五个是这两个体系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因为两个体系的形成都是受列强操纵的,是列强的军事实力较量的结果,体系的特定模式和布局也是战胜国之间斗争和协调的产物。还有一个是两个体系都对外交机制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制度,维也纳体系确立了外交代表的等级制度,成为了外交惯例。你们自己还可以总结出更多啊。这两个体系的也以有一些不同点。首先这两个体系建立的社会基础是不同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属于欧洲从中世纪国际关系向现代国际关系的转换阶段,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第二的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因为它体现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而维也纳体系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第三点是两个体系的主导者是不一样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强国是法国、瑞典、奥地利,那么维也纳体系是在英法俄奥普五大国之间建立了协调机制。第四点是这两个体系的性质与影响是不一样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欧洲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而维也纳体系包括了神圣同盟的建立和实践,它贯穿着复辟和巩固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正统主义原则维护了封建统治,具有历史倒退性。

另外还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东方问题”,大家也要了解一下什么叫“东方问题”~~~(见上)。我们下一节课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以后再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然后在学期末的时候呢~呃,我希望你们大家都把这些整理出来,形成文字写下来,那么我随时会抽查的。。。。。。我真的是诚心诚意希望你们要引起注意吓,因为真的是有些同学对问题都很了解很熟悉啦,考试的时候往往来不及准备,最后呢答不出来或者是没写完,这样影响了成绩对个人来说是很大的XXX,因为有过以一些先例。。。。。。(哎,后面的不想打了,好累,大家自己看吧,都是老师的忠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与后来战胜国陆续与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签订的条约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体系。为了抵抗日本独占中国,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国的海上力量,挽回在巴黎和会上的损失,美国筹划召开了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比、葡、荷、中九国参加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共批准并通过了7项条约和12项决议案。其中主要有《四国条约》、《(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又称《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与协定,构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即华盛顿体系。为什么把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体系连在一起说呢?因为华盛顿体系修改和补充了《凡尔赛和约》中的一些条款,解决了巴黎和会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它实际上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一个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此建立起来。

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大致过程

欧洲是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发源地。三十年战争后,所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了主权国家平等和以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这也就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的产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后,国际格局已经变动,但直到一战前,英法德等大国依然在国际格局中处于支配地位。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因素,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均势。这些国际关系中的新因素主要是:1、拿破仑战争后俄国逐渐取代了法国的大陆强国地位,成为法国争取结盟的对象;2、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成为了欧洲强国之一。它使几个世纪以来依靠德意志分裂来维持的欧洲均势难以为继;3、美国的崛起使国际关系突破了欧洲范围,然后欧洲逐渐失去了世界政治中心的特权。

一战后欧洲列强是无法再建立一个新的均势了。德奥战败了,苏俄十月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在战后回到了孤立主义,英法在对德问题上矛盾重重。当国际关系突破欧洲的框架走向世界时,适用于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均势已经结束。而欧洲霸权的彻底衰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彻底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对世界的领导权。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凋敝,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受到了重创,经济困难又加深了社会矛盾。欧洲列强的一部分殖民地获得了独立。至此,欧洲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已经无法恢复以前的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兴起。美苏在二战中逐渐掌握了全球战略的主动权,并构建了雅尔塔体系。由此,宣告了欧洲霸权体系的终结。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五十年代国际关系 一、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方式:首先,在“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方针影响下,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无需谈判直接建立外交关系。此举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是强有力的保证。其次,先谈判后建交,积极建立同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前提要求对方明确“三个是否”。到1955年底,先后同23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表明新中国真诚愿意在独立自主和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发展平等、和平与友好的关系,也表明上述国家对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废除1945年8月14日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作废。中国承认外蒙独立,苏联将其从日本人在东北获得的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意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巩对固新生政权,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加速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密切两国人民的友谊,保障两国安全,以及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施 1953年12月31日印度派代表团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既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1954年6月29日,中、印、缅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这对于制止侵略,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缓和紧张局势,保障亚洲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此后中国继续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与周边国家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中国与上述国家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政策。 中美大使级会谈 从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共举行136次会议,使得两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情况下有了一个保持某种接触的联系渠道。 2.美国对朝武装干涉 二战期间,美国就企图把整个朝鲜半岛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使其成为控制亚洲和阻止苏联在亚洲扩张的前哨阵地。1945年9月8日美国登陆朝鲜,在其操纵下,朝鲜分裂,韩朝分别建立政权。南北对峙局面最终形成。1950年6月25日内战爆发。美国对朝鲜的武装侵略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五次大型战役,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为胜利奠定基础。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中朝人民的伟大胜利粉碎了美国企图以武力吞并朝鲜半岛和扼杀新中国的阴谋,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远东及世界和平,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斗争。 3.美国单独对日媾和与日美安全体系的确立 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打乱了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美国决心把对亚洲政策的重点转向日本,以挽回其对华政策失败的影响。力求在远东继续维持有利于美国的战略格局。为了把日美关系由原来的敌对国转变为同盟国,美国决定结束对日占领,通过缔结和约使日本恢复所谓的合法地位。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条约》《日美行政协定》《对日和约》同时生效。和约的生效给日本的独立披上一层合法外衣,但由于《日美安全条约》是个不平等的军事同盟条约,日本的国家主权受到极大损害和限制。对日和约生效后,美国改变对外战略,提出通过和平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政策”,1954《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两国军事同盟进一步加强,美国在东京设立军事顾问团,向日本提供军事装备和技术,加速扶植日本的

王绳祖的国际关系历史笔记,二战前后的.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a.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b.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c.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d.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B 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a.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b.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c.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d.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e.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a..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贸易霸权b.陆上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 2.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7)a.1650年制定航海条约:规定非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殖民地通商.b.1651年宣布,在欧洲以外地方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入;欧洲的货物须用英国商船,或者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入英国港口和英属殖民地;运入英国的鱼类须为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c.迫使荷兰于1654年6月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压制荷兰承认《航海条例》3.利用法西矛盾,干预欧陆政治1655年,英国利用海盗之助,以海军进攻牙买加,挑起了与西班牙的战争;1656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牙买加;1657年,英法签定了贸易协定与同盟条约,共同反对西班牙,一方面加深了法西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英国在对西战争中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国做帮手;1658年,丢恩斯战役,法国取得对西班牙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1.比利牛斯和约:法西1659年缔结,是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又一次胜利.因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比利牛斯和约的缔结,为法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 2.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a.“天然疆界”:亨利四世提出的扩疆拓土的政策,即“宏伟的规划”;路易十四则具体化为“天然疆界”政策,企图把法国的边疆扩展到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以及莱茵河等处的天然疆界.为此他发动了多次战争.b.(a)166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死亡,路易十四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战争由此而起.1667年,战争开始.1668年,迫使西班牙媾和,缔结了亚琛和约.(b)1672年—1678年对荷兰战争.于1678年签定奈梅根和约.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冷战时期(1945-1991)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二战后苏美为何形成对抗关系)? 国际因素: 1、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最强。二极化使力量对抗成为可能。 (美:本土远离战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增强;苏: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增强,仅次于美国;得到东欧国家支持;亚洲、西欧共产党力量壮大) 2、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使美苏被拖入国际纠纷中。 3、意识形态差异驱使。 4、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安全、经济、威望及势力扩张)国家因素: 苏战后目标:东西边界稳定;良好国际环境;严惩德国,防止其再度侵略;避免与英美的对抗;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成分——(追求安全) 美战后目标:政治、军事安全;保护西方世界不受东方威胁;反苏;有进攻性、威胁性的一面(称霸反苏) 领导人个人因素: 斯大林\ 对战后世界的战略构想不同 杜鲁门/ 二、冷战表现 美苏之间直接危机的不断爆发: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核军备竞赛:核弹头、核运载工具、“星球大战计划”…… 经济战: (1)西方对东方的经济压力:“马歇尔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止…… (2)东方的反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自我孤立…… 未表现为美苏直接参加的热战。原因:核武器的问世构成核威慑。美苏之间更多的是政治性冲突。两极化格局使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世界和平力量的遏止。

三、冷战结束的标志及原因 标志:东西方关系改善,销毁军备设施:“中导条约”; 苏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双方达成协调、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的协议;1989年开始的东欧巨变; 1990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四、冷战的教训及影响 教训:各国领导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和沟通; 国家应把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是冷战直接产物; 台湾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核威慑的依旧存在。 此次“政治地震”引起的震荡不可能短期内消失,民族、种族、宗教矛盾的突现和激化…… 五、冷战时期美的遏止目标及手段 1、“杜鲁门主义”P18-25(八千字电报、X先生、三个层次……) 2、(1)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P25-28、封锁禁运…… (2)军事手段:建立军事集团、同盟,“北约”P45-48 (3)文化思想:和平演变 六、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对外政策及调整 “尼克松主义”:由攻到守的转折点,霸权主义消退的表现。 “关岛主义”P208-211提出三重关系 七、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动力(P129-134)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分类汇编,战争、协议文件汇总

育明教育官方网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011731843.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国际关系史试题分类汇编(1618-2004) 名词专题部分(共255题) 战争: 1.三十年战争、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3.北方大战、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5.七年战争、 6.美国独立战争、 7.克里米亚战争、 8.普丹战争、 9.普奥战争、10.普法战争、11.中日甲午战争、 12.美西战争、13.英布战争、14.日俄战争、15.意土战争、16.两次巴尔干战争、17.第一次世界大战、18.奇怪战争、19.太平洋战争、20.苏德战争、21.第二次世界大战、22.朝鲜战争、23.中东六·五战争、24.第四次中东战争、25.两伊战争、26.海湾战争、27.波黑冲突、28.科索沃战争、 29.伊拉克争。 文件: 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2.《比利牛斯条约》、 3.《乌得勒支和约》、 4.《圣斯特法诺和约》、 5.《安政条约》、 6.《中俄伊犁条约》、 7.《江华条约》、 8.《普拉特修正案》、 9.“至克鲁格电报”、 10.《英日同盟条约》、11.《日韩合并条约》、12.《和平法令》、13.《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4.《凡尔赛和约》、15.《色佛尔条约》、16.《洛桑条约》、17.《九国公约》、18.《拉巴洛条约》、19.《贝尔福宣言》、20.《道威斯计划》、21.《杨格计划》、22.《洛迦诺公约》、23.《非战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24.《胡佛宣言》、25.《天羽声明》、26.《反共产国际协定》、 27.《中立法案》、28.《慕尼黑协定》、29.《租借法案》、30.《钢铁盟约》、3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32..《大西洋宪章》、33.《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34.《苏日中立条约》、35.《联合国家宣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 第八讲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与“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 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欧洲协调体制的裂痕愈大。至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终于解体。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和通讯手段的革新,把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整;欧洲先进国家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中心—边缘”结构逐步建立起来。在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侵略扩张中,穆斯林世界衰落了,东亚封贡体系解体了,欧洲霸权时代降临了。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是,在欧洲,两个欧洲侧翼国家——海上霸主英国和陆上强国俄国是侵略扩张的先锋,英俄两国争霸也是19世纪中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之一。在北美,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在自己独立不久就敢于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抗欧洲势力;在东亚,古老而庞大的“中央帝国”衰落了,边缘地区的岛国日本却借机而起,通过明治维新跃进列强的行列。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对欧洲的霸权提出了挑战,也扩大了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激烈反抗,对西方的抵制和造反开始兴起。 1.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 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皇俄国利用其战略优势,加快了对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和瓜分的步伐,以实现其控制黑海海峡,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1853年11月30日,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港全歼了土耳其舰队。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驻黑海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2月27日,英法向俄国下最后通牒,要求俄国退出所占领的两公国,俄国对此不加理睬。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于3月28日对俄宣战。此时,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正在寻求时机把奥地利势力驱逐出意大利。他看到如果与英法结成同盟,将会给意大利的统一带来希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北大国际关系史考研-《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第一编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 第一章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一.美苏在东欧问题上的不同 二.西方与苏联的裂痕 三.德国赔款问题与德国问题的产生:柏林事件的发生 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 一.美国的独一无二地位 二.西欧战后的羸弱 三.马歇尔计划的产生 四.北约的产生与西欧联合的初步浮现 第三章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 一.苏联的大国实力 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三.情报局事件与苏南关系的破产 四.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第四章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第五章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对亚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 第二编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第六章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敌视中国政策的体现 二.美国支持印度支那地区战争 三.美台防御条约 四.多米诺骨牌理论

第七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一.舒曼计划与煤钢共同体 二.罗马条约与共同体的成立 三.联合的欧洲与法德和解 四.联合欧洲的意义 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 一.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变化 二.赫鲁晓夫推动对美缓和 三.三和路线的提出 第九章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 万隆会议与亚非民族革命 第三编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 第十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的成因与国际政治机理 第十一章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实力增强后的欧日更加自主,仍依附于美国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一.中苏关系恶化的成因 二.波匈事件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四.勃列日涅夫主义 第十三章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四编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 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 一,美苏缓和的成因 二、美苏缓和的意义和影响 三、美苏缓和中的持续斗争 第十五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第十七章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中美和解与建交高潮 第五编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历年真题必看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历年真题必看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7分 1. “英国治下的和平” 2.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4.第二次柏林危机 5.TPP 二、简答题3*15分 1.民族国家的形成原因 2.二战前日苏关系的演变 3.伊朗伊斯兰革命对各国关系的影响(不是很确定这个,伊朗伊斯兰革命是确定的,后面这个具体词汇忘了) 三、论述题2*35分 1.试论述俄奥矛盾的根源、1871~1914年俄奥关系的演变历史以及俄奥矛盾对于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大致这个意思) 2.试论述20世纪孤立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2014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 2.泰奥菲勒?德尔卡塞 3.租借法案 4.《苏日中立条约》 5.达尔富尔问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争取安全的外交努力 3.简述冷战后核不扩散体制所面临的的挑战 三、论述题 1.试述从拿破仑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俄矛盾的演变及其原因 2.请分析冷战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201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赫尔辛基进程 2.克里米亚战争 3.英德海军协定 4.旧金山和约 二、简答题 1.简述“9?11”事件以后美国主导下的反恐历程。 2.法德和解的意义。 三、论述题 1.阿富汗被称为“帝国的坟墓”,请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角度评析。 2.论述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 2012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G20 2.克什米尔问题 3.哈布斯堡帝国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方连庆《国际关系史》考研资料考点总结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方连庆《国际关系史》考研资料考 点总结 一、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1卡特主义(见表18-1)

表18-1 卡特主义 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1)新遏制政策提出的背景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仍处于进攻态势,里根入主白宫后面临着苏联的严重挑战。 里根政府认定,美国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制止苏联的全球野心”。出于两极体系的考虑,里根把整个世界看作是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基础的秩序,美国在其中占据领导地位。里根政府主张对苏联推行实力政策、恢复对苏联的遏制,将是否反苏作为唯一标准,以此来确定美国的敌人与朋友。 (2)新遏制政策的要点 ①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战略均势 里根采取坚决措施来谋求军事优势,决心打破苏美之间在军事力量方面的相对平衡,用武力抵抗苏联危害美国利益的任何“冒险行动”。为此,里根政府提出了新的核战略,大力加强核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并在某些关键地区加强自己的军事存在,以有限的军事手段达到有限的政治目的。 ②组建堵截苏联的战略防线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决心堵住苏联进一步向南扩张。里根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a.同中东一些关键国家如以色列、埃及、沙特阿拉伯达成防止苏联势力扩张的“战略一致”,特别是同以色列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b.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稳定中东局势,防止苏联继续扩张;支持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把巴基斯坦作为反苏、防苏的前线国家; c.继续支持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动摇与打击苏联占领军; d.调整同西欧、日本的关系,以协调对苏政策; e.同中国签署“8·17”公报,两国关系得以正常发展。 ③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 a.里根政府在同苏联进行的核谈判中,一方面向苏联显示力量,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向苏提出明显不会被苏联接受的建议,把谈判可能失败的责任推给对方。 b.里根政府对苏联施加压力,迫使苏联按美国提出的要求找到令美国满意的解决办法。 ④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 里根在同苏联的经济贸易关系中推行大棒政策,试图利用经济财政和技术上的优势,延缓苏联经济发展,迫使苏联限制其在外部的侵略扩张活动。主要表现在:a.实行贸易歧视政策,拒不提供最惠国待遇; b.严格控制向苏联的高科技产品出口; c.实行经济制裁,把两国间本属于正常的经贸关系与活动作为施加政治压力的工具与手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 第一节维也纳会议 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 第四节东方问题 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 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 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 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 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 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 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条约有效期为50年。1950年12月,该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如北约。1954年10月23日,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加入。1955年5月6日,该组织改名为西欧联盟。 东京审判: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0月3日苏,美,英莫斯科宣言精神,以及1945年7月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规定,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于1946年4月19日颁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由中,苏,美,英,法,荷兰,印度,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澳大利亚等11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1946年5月3日开庭,控告被告犯有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等罪行,并列举55项罪状。审讯历时2年零5个月,开庭818次。法庭判决25名被告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宏毅等7人处绞刑。由于美国包庇,一些重要战犯为交付审判,1950年起又释放了在日服刑的所有战犯。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了抗议。 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1946年10月1日在德国纽伦堡对二战祸首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1月2日签订的《苏美英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精神,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在伦敦签署《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首要战犯和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1945年11月,由上述四国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被告按共同策划或阴谋破坏条约,筹划侵略战争和杀害人民,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等四项主要罪行进行起诉。历时十个月,216个审判日。最后判处戈林,等绞刑;冯克等无期徒刑;施佩尔等20年徒刑。宣布纳粹党领导机构,秘密警察,保安处,党卫队为犯罪组织。 波茨坦协定:《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主要内容有:(1)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2)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正是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素,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是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3),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柏林问题: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由于柏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围绕着柏林的法律问题,长期以来成为美,苏争夺欧洲的焦点之一。苏联巴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它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享受优惠待遇;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 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 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 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 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 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

教诸侯支持。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 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 (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 (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

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规划,国关院、北大、人大国关考研指定教材与参考文献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攻略

国关院战后国关史教案 战后国际关系史指定教材与参考文献 指定教材: 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一、资料、概览 《世界知识年鉴》,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条约集》,世界知识出版社。 王绳祖(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上、下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卞连庆(等):《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战后国际关系史料》,1—5册,1983年版。 卫林(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1945—197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陈有进:《当代世界大事纵览》,改革出版社1991年版。 刘志功:《战后国际关系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谢朝晖、罗庆旺:《战后世界重大军事事件始末》(1945—1990),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任正德、吴建新:《国际战争风云录—-二战后170次局部战争大观》,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王克勤等:《世界知识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靳文翰等:《世界知识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二.战后国际关系史、地区史、外交史 皇家国际事务协会:《国际事务概览》,上海译文出版社。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7、8、9、10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方连庆(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俞正梁(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下册,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上、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编委会:《战后世界历史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朱明权(主编):《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安?安?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1980年),上、下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宫少明等:《冷战后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颜声毅:《当代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潘琪昌:《欧洲国际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蕴岭:《欧洲剧变与世界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杨灏城等:《民族冲突和宗教争端——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肖宪:《世纪之交看中东》,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王士录:《从东盟到大东盟》,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徐士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陆忠伟:《新旧交替的东亚格局》,时事出版社1993年版。 吴秉真、高晋元:《非洲民族独立简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陈乐民:《东欧剧变与欧洲重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年版。 潘振强:《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