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

第三课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

导入课题:师:(课件出示一张图片)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变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课件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师: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师:如果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师:这组杯子除了有大小的变化外,它们还有前后的师:这一组杯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同样大小物体的后面,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

2.(课件出示不同位置拍摄的杯子)。

师提问:我这里还有三组杯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组杯子分别是站在什么位置拍摄的师:它们的遮挡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师(小结):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3.学生尝试练习。

(1)请生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

师:同学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来吗下面我们来动手试一试,请你们用近大远小和遮挡方法来表现出苹果的前后空间感。谁愿意上来尝试画一画,其它同学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

(2)作业讲评。

师:你们更喜欢那一幅画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师: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同学师: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掌握了近大远小的画法,你们觉得这张作业是一幅完整的画吗师:怎么样才能创作出一幅表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呢

(四)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课件出示一张图片)。

师:接下来请同学欣赏一张画,你们发现这张画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境

师:这张作业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奶牛的前后空间感师:你们认为画面中的主体物是什么

师:为什么

师:可是牛奶桶也重复出现在了画面中

师: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也要把握主次的关系,将主要的物体用近大远小的方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而次要的物体简单画出2-3个。

师:看到这么有趣的画面,我也忍不住想来画一画。

2.示范、拓展学生思维。

(1)教师示范:

师:我以小兔子为主题!首先从最近的物体画起,画一只最大的兔子,(提示:我

将最大的画在右边,同学们也可以将最大的画在左边或右边)再将兔子用近大远小和遮挡的方法重复排列在画面中。主体物画好了,要添加什么样的情境呢

师:(启发)除了这种情境,你还想到了哪些更简洁有趣的情境

师:同学们可以添加任意简单有创意的情境,老师就添加一些红萝卜的情境。

师:画完了主体物,添加出相关的情境,最后还要干什么

师:(出示一幅完整的已经涂好颜色的作品)同学们在上颜色的时候,近处的颜色可以鲜明一些,远处的颜色可以灰暗一些。

师:同学们瞧瞧,一幅有趣的完整画面就出来了。

师:谁能概括一下整个的绘画步骤。

(2)思维拓展: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整个绘画步骤,想自己动手来创作一幅有趣的画面吗

师:今天我们的作业就以小兔子和小猫为主题,虽然都是画小兔子和小猫,但你们能跟老师或者同学画得一模一样吗

师(启发):接下来我们有个创意点子大比拼,如果让你来画,你会选择其中的哪种动物作为主体,你会添加什么情境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请说说(点2-3个同学回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比比,谁最有想法,能画出不一样的简单有趣的外形和情境来。(五)学生创作:

1.画一幅风景画草图,要求表现出地平线、消失点。

2.选择一处室内景物,找准它的视平线和消失点,把透视画准确。(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注意:

1.构图要合适,要完整。

2.注意透视规律运用要正确。

师: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近大远小或遮挡方法运用得很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展示。

(六)展评拓展:

1.展示作品:

师:你最喜欢那些作品,并说说你的看法!

师:你们建议这幅画怎样画,画面的前后空间效果会更好呢

2.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学会了运用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

3.拓展:

师:(课件出示欣赏名家的美术作品)其实这些有趣的视觉变化在绘画中运用很广泛,像大家都熟悉的世界著名的荷兰画家,梵高在自己的很多的作品中也运用了这种近大远小或遮挡的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前后空间感,我们一起去瞧瞧!

师: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视觉变化,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不一样的视觉美。你们还可以用摄影的方式将这些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

五年级美术下册 第10课《水墨诗心》教案 湘美版

10.水墨诗心 教学目的 1.情意领域:借助于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的感受; 2.认识领域:把名人名作用水墨画的形式加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巩固水墨画技法; 3.操作领域: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像,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水墨画进行表现。 教学重点: 巩固水墨画的基础技法,欣赏并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临摹改编名画; 教学难点: 根据个人对原做的感受,大胆地利用色彩、内容、技法的变化创造变体画。 教学准备: 师:范图、示范工具,生: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夏加尔和我 出示图片,让孩子们想一想,这位外国人是什么职业。(生:可能是一个画家吗……)师:对了,他是一位画家,他是俄国的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天才诗人——夏加尔,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是要用我们手中的笔墨来改画这位大师的画,你敢挑战吗?(敢!!!!)【此环节的设计一开始就将挑战的对象:夏加尔和我,挑战的形式:西方的油画和东方的水墨画交待清楚,这是两种不同画种不同美学思想的挑战。】 二、让形象对话让思维碰撞 那夏加尔这位画家都画了那些画?请看大屏幕。看了这些精彩的画面你们喜欢这位画家吗?这些作品最具有表现力的和想象的地方你能说出来吗?(学生回答) 夏加尔喜欢睁大眼睛去仔细的观察身边的新鲜事物,经常通过梦幻式的回忆、想象,用怪诞稚趣造型,浓艳色彩表现作品。 同学们,能不能也像夏加尔一样展开你奇特的想像,用怪异稚趣的造型?表现一幅画呢。(学生回答)我想同学们一定是能与大师一比高低的。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 月光把小山村蒙上一缕薄薄的轻烟, 小木屋睁着睡意朦胧的双眼, 嗅着挤奶姑娘手中的芳香, 静静地 静静地 依偎着着软软的草地。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你有奇特的想象吗?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幅画面呢?(学生回答) 同学们的想象还真够大胆,那夏加尔大画家是如何来表现这个画面的呢?(出示故乡的梦图画) 夏加尔用色彩艳丽,梦幻式的造型,大胆而怪异,你看房子上的眼晴超现实的表现,你从这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就是画家夏加尔的惊人之笔,这也是画家超现实的梦幻构思,其实在他所创作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画家这种超凡的想象力。 【抓住夏加尔画在房子上的大眼晴这种梦幻式的奇特想象和用怪异稚拙的造型,浓艳明朗的色彩强烈地感染学生。让孩子们也学着尝试面对一首小诗的奇特想象训练然后与大师夏加尔的绘画语言碰撞,从而慢慢读懂和走进夏加尔的艺术世界。】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0课写

第10课写意动物(一)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水墨特性,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技能,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通过探索用水墨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重点: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学习水墨画动物的技法。 难点:巧妙运用各种水墨画技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画出有一定意境。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水墨画技法的资料,毛笔、墨汁、笔洗、调色盘、画毡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的国画示范工具等。 三,教学过程 1欣赏感受导入新课。 (1)教师课件展示水墨画动画片,(设计意图:学生欣赏,激发情趣) (2)学生谈谈欣赏体会,与平时所看的动画片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体会国画的特点。作为新课的课前预习工作)(3)导入新课——《水墨画动物》 2.学习探究。

(1)小组讨论,复习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法:结合原来学过的国画技法,进行练习(用笔的基本方式:侧锋,中锋;墨的干。湿。浓。淡及染色的基本方法) (2)课件展示各种绘画技法的作品请学生欣赏比较并分析。 体会水墨画和其他画法有什么不同?这种差别表现在哪些地.二.重点、难点 方?(水墨写意为主,体现中国画特色,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韵味十足,) (3)课件展示各种水墨画与彩墨画混杂的动物作品,学生观察,自学书本后回答问题:以上画作能否分类,分别是哪两类,水墨画是否等同于彩墨画?两者有何区别? (4)课件展示水墨画和彩墨画之间的异同,学生体会其不同的特色和技法。 (5)学生练习彩墨画的两种画法 3.演示启发。 (1)思考:怎样利用水墨来表现动物呢?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学生观察学习。 画螃蟹。(教师示范) a.用大羊毫笔调淡墨,笔尖蘸浓墨,侧锋三笔画出螃蟹的身子。 b.用淡墨中锋,画出螃蟹身体左右的各四条腿。 c.接着用浓墨两笔画出螃蟹大螯。 d.用小狼毫蘸浓墨画出螃蟹的爪子和眼睛。 (3)小组讨论:你能分析教科书中的其他水墨动物是怎样用笔用墨的吗?(如熊猫,虾的画法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蜜蜂第一课时 优质课 教案1

14.蜜蜂 课题 蜜蜂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片段的学习是阅读的重点。所以本课在设计上,重点抓住作 者的实验准备阶段,以及实验结论的表述几个部分,通过“作者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的提出带动全文,深入品味,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品析句子等方法深入研读体会,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达到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 学前准备 1.根据法布尔实验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了解关于蜜蜂更多的知识;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本能现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第1、2自然段。 学习重点掌握生字、词语,弄清“我”做实验的原因。 学前准备 1.收集有关蜜蜂的图片、资料。(学生) 2.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 达标检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蜜蜂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蜜蜂的资料。 2.课件出示法布尔的图像及简介,引出新课。 1.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蜜蜂的资料,如蜜蜂的生活习性、赞美蜜蜂的诗句等。 2.了解法布尔。 1.请你摘抄一些描写蜜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 知。(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读课文。 2.出示词语:蜜蜂、辨认、阻力、包括、检查、 准确无误、沿途、陌生。 3.组织学生交流理解 词语的方法。 4.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5.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大意。

《遥远的地平线》第二教时教案

611.3.2《遥远的地平线》 陈继红 教材分析: 从教材上的画家作品中引入视平线知识,再逐步分析室内每个景物与视平线的关系以及透视现象,呈现一些图片让学生找画面中的视平线。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在室外风景画中能用线条表现空 间的纵深感。 2、使学生了解与透视相关的基本概念,中室内景物画中能用线条 表现出物像的立体感。 3、使学生学会推理的观察方法,能忠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确定透视知识点,如果降低表现难度,描绘心点与消失点在的画面中重合的透视现象。如果提高表现难度,则倾向于同时讲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教学难点:作业的绘画步骤体现透视原理。 教学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课学习复习旧知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本透视概念:地平线、消失点。 2、提供新的透视知识作为本课预备学习内容。 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想连续。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CAI课件出示透视学图及相关概念) 二、直观感受 1、出示三幅本班教室内一张课桌的平行透视图,让学生针对实际 情况辨析,实施估测分别是站在哪个角度描画的。 a、图为平视,课桌只能看见两个面(顶面、正侧面)。 b、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右面)。 c、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左侧面)。 2、师生共同寻找这三幅平行透视图的视平线。 教师先在a图中标出视平线、心点,再请学生在b图和c图中分别标出视平线和心点 思考:视平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关系;怎样确定室内景物的视平线。3、运用透视概念,分析平行透视图中的视平线、视点、视线、心 点。 4、教师将课桌扭转一点,让学生站在原地观察,思考透视图该怎 样画。 5、教师示范画这张课桌的成角透视图,分别标出视平线和左、右 消失点。 (教师手绘三幅课桌的平行透视图) (白纸准备画课桌的成角透视图) 三、作品分析 分析教材中画家作品图例,比较床铺和远处餐桌的透视变化: 1、分别标出两者的视平线、消失点。 2、两者相同之处:垂直于地平线的线永远垂直。 3、两者不同之处:床铺的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远处餐桌的透视 有两个消失点。 (CAI课件出示教材中画家作品图例) 四、纠错训练 出示三幅错误的透视图,学生辨识并改错 1、冰箱基底线没有产生透视变化,侧面底座线没有画出透视效果。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6课《喜怒哀乐》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第六课喜怒哀乐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第十册第六课《喜怒哀乐》。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本节课是采用“情境观察”的教学模式,以人物表情表现为主线、以创设情境为契入点、以多媒体演示为手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创设的栏目内容链接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友情,在愉快合作的气氛中,表现人物表情变化的形象,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对于本课的设计,我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想的: “两个改变”既:一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成为课程教材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二改变传统表情教学,只是“就表情”“画表情”为由心情体验到表情感受,更强调心理的重要作用,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三个唤醒”既:一唤醒学生的色彩情感性元体验。儿童用色彩对喜怒哀乐的独特的理解和运用表现是最本真、最天才、最富有个性的,教师要诊视和保护并唤醒。二唤醒学生对表情的认识由无意的感受到有意的观察再到富有创意的表现创作。三唤醒学生只是对造型的技术关注到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在本课的学习中除了学习表情的刻画还要延伸到对万千世界喜怒哀乐的关注懂得和谐共存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学习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变化了的人物形象。 2.能简单的画出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善于与他人交流,从多个角度观察体会人物的相貌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感知力。 2.通过感受教师创设的说话过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交流,形成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体验中感受美术学科的乐趣。 2.体验人物绘画、造型活动带来的欢乐。 3.感受音乐的温馨,培养同学之间友爱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绘画人物的心情、喜、怒、哀、乐。 2.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喜、怒、哀、乐表情特征进行大胆想象表现。 四、教学方法: 1、游戏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开始我通过让两名学生喝醋和盐水,通过他俩的表情,即让学生猜他们喝了什么水,这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动脑并主动地学。 2、示范指导法 本科以画为主,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擅于模仿,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语言、品行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应予以示范,在画表情时,提醒学生构图及用线的相关知识。 3、引导欣赏法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14课《蜜蜂》人教(部编版)(含解析)

部编版最新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蜜蜂》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共6题;共32分) 1.看拼音写词语。 míng tang dìng shíbài fǎng wán j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论________ 辨________ 准________ 组________ 轮________ 辩________ 推________ 阻________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尽管……但……不是……而是……无论……都…… ①蜜蜂________飞到哪里,________可以回到原处。 ②蜜蜂靠的________超常的记忆力,________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③________蜜蜂逆风而飞,离家两公里多路,________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4.我能根据课文《蜜蜂》内容,给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 ________我叫小女儿守在蜂窝旁,自己走出二里多,多放飞蜜蜂。 ________我在蜜蜂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________蜜蜂四面飞散,我一边沿途观察,一边猜测思考。 ________我在自家花园蜂窝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5.按课文《蜜蜂》内容填空。 《蜜蜂》这一篇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科学态度和________的科学作风。 6.修改病句 ①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②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果子。 ③我们要做到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6分) 7.读语段,完成练习。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它们面临的恶劣环境,心里推测它们一定都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可是没等我跨进家门,爱格兰就冲过来,她的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冲着我喊道_____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_____它们在2点40分的时候到达窝里_____还带来了满身的花粉_____ (1)在这段话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她冲着我喊道________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________它们在2点40分的时候到达窝里 ________还带来了满身的花粉________ (2)“我”为什么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我”的推测对吗? (3)当得知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爱格兰的心情怎样?“我”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4)两只蜜蜂飞回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生活中,只要一提到蜜蜂,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想到蜜蜂会蜇人。其实,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蜇人是它进行的自卫,是它维护生命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蜜蜂遇到侵害时,它就会把尾部的毒针刺入对方的身上,并放出毒液。蜜蜂尾端的毒针是自卫的武器,它连着身体里的毒腺,蜜蜂在使用它的毒针之后身体会被撕毁而死去。 其实,蜜蜂是一种可爱的小精灵,以它的勤劳赢得人们的喜爱。蜜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分工明确而精细。工蜂负责采蜜,每天忙碌地出去寻找蜜源,采到蜜后送回来,再出去。它的身体带有电荷,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工蜂还能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所以不论它们飞多远,都能找到家。 蜜蜂在采蜜时,眼睛起了关键作用。蜜蜂生长着许多复眼,大约有500万只。虽然蜜蜂有许多复眼,但是由于它的身体较小,眼睛就显得更微小了。 看来蜜蜂虽然体型微小,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却一点也不小,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下面的这句话,你觉得放到短文的哪个位置上比较合适? 所谓复眼就是由很多微小的眼睛组成的,每只小眼睛都能看清一个小范围,再把那么多小眼睛看到的物体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很大的范围。 (3)工蜂是如何判断风向的?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

遥远的地平线第一教时教案

611.3.1《遥远的地平线》 陈继红 教材分析: 我们中实际生活中看到的人与物等形象,之所以会产生深浅、大小等不同感觉,是由于物体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中我们的视觉中产生了不同反应。本课主要研究这种视觉空间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学习浅显的透视知识,在绘画中初步解决空间表现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在室外风景画中能用线条表现空 间的纵深感。 2、使学生了解与透视相关的基本概念,中室内景物画中能用线条 表现出物像的立体感。 3、使学生学会推理的观察方法,能忠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所理解的透视知识分析画面。以及探讨表现方法时介绍物体透视缩形,逐步变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 作业的绘画步骤体现透视原理。 教学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图片、作品欣赏、凡.高作品。多媒体、实践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 1、图片导入,板书课题。 师:我们看了这么多图片,你们发现这些物体在画面中产生了什么变化吗: 生:近处的物体大,远处的物体小。 2、教师总结: 在一张画面中,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会发现近处的大,远处的小。近大远小这种现象出现以后,画面就给我们一种空间感。

3、板书: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图片) 二、游戏训练 1、出示游戏规则。 游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依次上台按顺序添画;重复排列老师已经给出的一个图形;运用遮挡关系及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发法,使画面产生空间感。 2、学生添画游戏、互评 3、教师归纳画面表现透视的几种形式 4、教师纠正学生在绘画中出现的错误。 a.离眼睛距离最近的第一个杯子应该比第二个杯子大,而这张画把 两个杯子画得差不多大。 b.前面杯子的落脚点应该比后面杯子的落脚点要低。 c.小树之间的距离也产生透视现象,近的间距长,远的间距短。(游戏添画内容:a、图添小树b、图添茶杯c、图添蘑菇) 三、分析知识 1、作品欣赏。 师:刚刚每个同学都参与了我们的游戏,老师也总结了大家共同的结果,现在我们来看看别人的作品。 2、出示一幅小路的空白图,让学生谈添画内容。 师:你会选取什么物体来添画表现呢?添画要注意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直接示范添画,标出地平线和消失点。(作品欣赏:小路的空白图) 四、自主表现 1、作业要求:绘制一幅风景草图,选择一颗树的形象,在画面小 路上重复进行排列组织。 2、注意:表现出地平线和消失点。运用遮挡关系和近大远小的透 视原理来表现物体之间的前后空间感。 (凡.高的作品展示)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喜怒哀乐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喜怒哀乐说课稿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六课喜怒哀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喜怒哀乐》一课是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六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本科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欣赏、观察、体验等环节来学习表现人物喜怒哀乐不同表情,它侧重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体验表情的作用及乐趣,并试着拿起笔用富有感情的线条来表现喜怒哀乐。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开始,便陪伴着他们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的手段,五年级的学生属小学高年级,心里上已渐渐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强,对生活细节感受较深刻,对绘画则更显谨慎,常常感想而不敢画,而一课恰好接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与夸张的用线。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心情与表情的关系,以及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特征和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掌握基本任务头像造型手法与用线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3、教学重点:学会描绘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4、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表情特真,大胆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二、说教法 依据本科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开始我便出示自己的头像表情,让学生猜可能发生了什么,即让学生猜“情景”,这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动脑并主动地学。 2、示范指导法 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擅于模仿,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语言、品行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应予以示范,在画表情时,提醒学生构图及用线的相关知识。 3、引导欣赏法 美术史上很多大师作品值得借鉴,也值得学生去欣赏,我例举了《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幅典型的名画,对人物表情分析,感受名画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 三、说学法 1、问题讨论法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带着难题相互讨论,不但意义深刻,也颇有成效,我组织学生讨论多种表情的特点,为他们画表情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法 本校现提倡“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学,产生疑问,如书中的技法点击部分,我会先让学生先看书自学,然后再带着疑问看教师示范,这样才能逐个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说教学过程 1、亲近学生,激趣导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钱玉珍)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检阅》教学设计 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钱玉珍 [教材分析] 《检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童年生活”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地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着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渗透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浅显易懂,但是学生要真正体会“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认真研读第一个场景,学生才能体会出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心、尊重;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博莱克怎样刻苦训练,学生才能体会出博莱克的自尊,自强。 另外,检阅的场景学生很少或根本没见过,但是对“检阅”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品味语言的意蕴,感悟语言与情感的魅力,凸现语文的人文性

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检阅”“棘手”“鸦雀无声”“情不自禁”等词语,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③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过程与方法:①在读中体会,感悟人物的内心和情感。②抓住主要问题,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内容。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较,辨析词句,体会其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②懂得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理解“检阅” 1、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检阅》,你们以前看见过检阅的场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观赏我国国庆节隆重的检阅场面吧!(课件播放:国庆节阅兵) 2、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检阅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看明白了一支支队伍在接受谁的检阅吗?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在检阅着谁呢?你现在能说说“检阅”是怎么回事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了“检阅”这个词语呢?(联系课件播放的具体情景)那么,你能再联系刚才播放的情景,用上“检阅”说一句话吗?根据学生的发言显示句子,并引导学生读句子。

六年级美术《遥远的地平线》第二课时教案湘教版

六年级美术《遥远的地平线》第二课时 教案湘教版 课 题 第3课 遥远的地平线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学生能分析简单的透视现象,在室外风景画中能用线条表现空间的纵深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了解基本的透视关系,利用透视纸画出室内景物。使学生了解与透视相关的基本概念,中室内景物画中能用线条,表现出物像的立体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学会推理性的观察方法,能忠实第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难 点 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

系。 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 法 学 法 欣赏激趣、交流感受、对比分析、示范引导、临摹创作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复习旧知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本透视概念:地平线、消失点。 2、提供新的透视知识作为本课预备学习内容。 二、直观感受 、出示三幅本班教室内一张课桌的平行透视图,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辨析,实施估测分别是站在哪个角度描画的。 a、图为平视,课桌只能看见两个面(顶面、正侧面)。 b、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右面)。 c、图为俯视,课桌只能看见三个面(顶面、正侧面、左侧面)。 2、思考:视平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关系;怎样确定室内景物的视平线,运用透视概念,分析平行透视图中的视平线、

视点、视线、心点。 3、教师示范画这张课桌的成角透视图,分别标出视平线和左、右消失点。(教师手绘三幅课桌的平行透视图) 三、作品分析 分析教材中画家作品图例,比较床铺和远处餐桌的透视变化: 、分别标出两者的视平线、消失点 2、两者相同之处:垂直于地平线的线永远垂直。 3、两者不同之处:床铺的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远处餐桌的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四、知识巩固 、知识小结:强调透视规律,思考视点与消失点的关系。 2、画平行透视图步骤小结: a画出视平线、心点、视点、距点。 b画出物体的平行面。 c从平行面的四个顶角向心点引连线。 d从一个顶角向相应的距点引连线,求出透视深度。e 连线成立体图形。 五、自主表现 作业要求:课本P13页学习活动二,选择单个物体,找准它们的视平线和消失点,画出简单的透视图。 、复习巩固基本透视概念:视平线、视点、视线、中心

《遥远的地平线》的读书笔记

《遥远的地平线》的读书笔记 《地平线》,法国,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品。 一个日期,一个确切的地点,我买了这本书,放在背包里。在任何想起的时候,我随便读。 你知道。 在确切的事件和我们熟悉的面孔背后,还存着着一些短暂的相遇、无法赴约的约会、丢失的信件,以及久远的通讯录里早已模糊的人名和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再也看不见的部分,就像传说中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只是一些片断和一些星尘。 你知道。 遥远的地平线,二十岁时,呈淡蓝色,像曙光;四十岁,已没有许诺,但尚有希望;六十岁,就只剩下失去的过去和时间。 一个世界已经消失却又近在眼前。 他金属质感的声音,他珍贵的音色,不见了。但也往往是在一条街、一个站台、一个咖啡馆,他会从往事中再现。 有时命运注定如此。 他总是待在靠后的地方。 天黑了,是在蓝街。两个人初次相遇时说的话,竟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说过。那么,几年来低语的声音、文字里的交流呢?重叠不尽的千言万语呢?这些片语只言无关紧要,难道都必须被

遗忘,还是这些话语仍然悬在半空中,只要沉默十分钟并稍加注意就能听到其回音? 抱以沉思般的微笑。 两个人的初遇,如同各自身受轻伤,会把两人都从孤独和麻木 中唤醒。他看着她走下一级级楼梯。她每天都看报上的启事栏,每天都希望看到一句话,能向她展现其它地平线。 她跟他们没有来往。她跟任何人都不来往。在别人眼里,他、她、他们都无名无姓。 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一座教堂响起钟声。让人惊叹的是,随 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过去受到的痛苦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但有时也会感觉置身于时间之外,并远离尘嚣。 他们,准备随时离开,前往地平线上新的地方。 他们,坐在长椅上,让一列列火车开来。 遥远的地平线,如同一道亮光,照出了他们一起走过的一条街。如果这道亮光真实可信,那他们俩就是沐浴在其中的亮光。又相隔这么多年,当时感到的捉摸不定和左右徘徊,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一直在想,他会在某个街区看到青年时代遇到过的那些人, 他们的年龄和模样仍定格在以前。他们在那里过着同样的生活,丝毫不受时间的影响……要找到他们,得要知道隐藏在那些住房里的过道,以及一些街道。这些街道初看像死胡同,在地图上并未标出。 这里的一切都十分宁静,如树叶、寂静、楼房的正面。其中一 扇落地窗打开,可听到有人在弹钢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者说一

五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版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美术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课形的魅力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 生答:略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生答:略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 无规则—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 思考: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第二课形体的组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

第3课《遥远的地平线》1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学科第 3 单元第 1课时总课时 课题3、遥远的地平线 课型造型.表现 主备人耿加玲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 点教学重点: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 师:(课件出示一张图片) 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 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 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 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师: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 特的视觉变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 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 变化。 2、说一说: 二次备课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课件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 师: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 师:如果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 师:这组杯子除了有大小的变化外,它们还有前后的? 师:这一组杯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同样大小物体的后面,就会有前后遮挡和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 2、(课件出示不同位置拍摄的杯子)。 师提问:我这里还有三组杯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组杯子分别是站在什么位置拍摄的? 师:它们的遮挡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3、学生尝试练习。 (1)请生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 师:同学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绘画中来吗?下面我们来动手试一试,请你们用近大远小和遮挡方法来表现出苹果的前后空间感。谁愿意上来尝试画一画,其它同学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 (2)作业讲评。 师:你们更喜欢那一幅画?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 师:真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同学

最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目录 第1课形的魅力 (2) 第2课形体的组合 (4) 第3课抽象的雕塑 (6) 第4课学构图 (8) 第5课静物写生 (10) 第6课喜怒哀乐 (12) 第7课夸张的脸 (14) 第8课神奇的肥皂粉 (16) 第9课写意蔬果 (19) 第10课写意动物 (21) 第11课学画松树 (23) 第12课十二生肖 (25) 第13课风筝的魅力 (27) 第14课微观世界 (29) 第15课会亮的玩具 (31) 第16课小布偶 (33) 第17课电脑美术——对称图形 (35) 第18课旅游节 (37) 第19课舞台上的布景 (39) 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41)

第1课形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具学具: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 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目录 第1课形的魅力 (2) 第2课形体的组合 (4) 第3课抽象的雕塑 (6) 第4课学构图 (8) 第5课静物写生 (10) 第6课喜怒哀乐 (12) 第7课夸张的脸 (14) 第8课神奇的肥皂粉 (16) 第9课写意蔬果 (19) 第10课写意动物 (21) 第11课学画松树 (23) 第12课十二生肖 (25) 第13课风筝的魅力 (27) 第14课微观世界 (29) 第15课会亮的玩具 (31) 第16课小布偶 (33) 第17课电脑美术——对称图形 (35) 第18课旅游节 (37) 第19课舞台上的布景 (39) 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41)

第1课形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具学具: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 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第 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基本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感悟三、四自然段,懂得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课后的学习,你知道课题中的“我”是谁? 3、引读1、2节。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有又大又厚······”小骆驼觉得挺委屈…… 4、问“小红马觉得小骆驼哪些地方长得挺难看的? 板书: 难看脚掌(大厚)。 眼皮(两层)。 背上(肉疙瘩)。 5、追问: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 板书:委屈。 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二、感受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说。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呢? 4、交流,点击课件——沙漠词语。 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 5、读好这些词语。(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6、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7、师小结: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三、精读最后一节,引导质疑 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3、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个问题。 1)、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 2)、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四、精读3、4小节,读中感悟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3、4下节中,下面我们按小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读读课文3、4节,然后讨论,找出答案。看那个小组又快又对。 1、分组进行。 2、交流前提示,第一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你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随机出示: 驼峰: (1)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2)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3)板书: 将背上改成驼峰。 贮存养料。 (4)闪动:贮存养料足够。

六年级美术《遥远的地平线》教案

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能力目标: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基本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教学难点: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知,导入课题: 师:老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师(小结):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遥远的地平线)(二)观察分析,了解变化: 1、看一看:(课件出示近大远小视觉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师:老师收集了生活中许多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些独特的视觉变化,每一张图片中的哪些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师(小结):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

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师(小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要同学们平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三)尝试练习,掌握画法: 1、(课件先出示横着放的一组杯子)。 师:老师这里也发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这里有一组杯子,实际生活中,这组杯子的大小一样,可是将它们完全横放着摆放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 师:如果将它们竖着像站队列一样排列成一排,你们发现它们的大小有变化吗?师:这组杯子除了有大小的变化外,它们还有前后的? 师:这一组杯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师(小结):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同样大小物体的后面,就会有前后遮挡和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 2、(课件出示不同位置拍摄的杯子)。 师提问:我这里还有三组杯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组杯子分别是站在什么位置拍摄的? 师:它们的遮挡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如果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3、学生尝试练习。 (1)请学生上来画(课件出示作业要求,时间为2分钟)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自制小相框优质教案

《自制小相框》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了解相框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学习如何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和制作相框,并用来美化、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在相框的设计、选材、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想象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相框相关知识,及设计的基本内涵,了解物以致用的基本设计理念。 2、能力:学习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新颖、漂亮的小相框。 3、情感: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观察分析、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 三、重点:了解小相框的相关知识及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新颖、美观、实用的小相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种废旧材料、手工材料、范作、课件等。 学生:多种废旧材料、相框实物、图片、绘画工具剪贴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活照片。 问:这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照片记录了生活中多彩的瞬间,要把这些精彩瞬间留在身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把照片插进一个漂亮的小相框里,放在讲台前。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小相框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给大家的照片做个富有个性的相框吧!它会给你带来愉悦和自信。 出示课题——自制小相框 你家里一定有一些废旧材料,其实它们都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等你去挖掘与创造。根据你今天带来的材料我们来设计、制作一个小相框。 (二)、出示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相框相关知识,及设计的基本内涵,了解物以致用的基本设计理念,学习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新颖、漂亮的小相框。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观察分析、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 (三)、欣赏与启发 1、请同学打开书第12页、第13页。 请学生看书中照片,对照片上的小相框的用途、外形、色彩和图案进行分析。 2、给小组分任务研究: (1) 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自己的小相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