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地科学。

二、识记:

2、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中国先秦)、《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昆体良)等。

3、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开设。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又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于1806年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4、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而言之就是教育。

三、简答题

6、简述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

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任务:改革“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模式,实事求是地肯定其有利于系统地传授文化知识的积极因素,批判其忽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消极因素,就是我国当代教育学学科发展和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7、简述教育学的作用。

答:(1)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2)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3)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8、简述学习教育学应注意几点:

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学习与研究相结合;(4)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一章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是指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二、识记:

4、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5、教育的分类:

以社会形态关系分为:

(1)原始社会的教育;(2)奴隶社会的教育;(3)封建社会的教育;(4)资本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教育。

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分为:

以使用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小生产水平下的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水平下的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7、我国历史上五种不同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奴隶社会教育:

(1)出现了学校和教师;(2)有“学在官府”之说;(3)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封建社会教育:

(1)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封建的等级性;(2)在教育制度上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3)教育内容为经、史、子、集等,最主要的教材是《四书》、《五经》

(四)、资本主义教育:

(1)开始普有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利用现代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2)教育的范围扩大了,学校的形式多样化了。

(五)、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实现了教育的科学性、统一性、非宗教性,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教育。

8、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重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推进素质教育(中心环节)

三、简答题:

9、简述教育的功能。

答:(1)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

- 1 -

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主要指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

10、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1)生产性,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平等性上;(3)科学性;(4)革新性。

11、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

12、简述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答:(一)、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13、简述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答: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

(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学校

一、名词解释

1、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3、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它包括三个基本因素: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

4、学校文化:也叫学校文化特质。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5、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二、识记:

6、学校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由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7、现代学制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学制;

8、我国学制的产生: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

9、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分为四个等级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

10、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1)物质文化(学校物质环境

所构成的一种文化);(2)制度文化(学校中规范的构成的一种文化,可分为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3)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

11、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1)正式沟通(2)非正

式沟通。

12、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1)主观方面(2)客观

方面(3)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

13、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主观、客观和沟通渠道方面的障

碍):(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1)信息传递(2)控制(3)激励(4)情感交流。

14、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

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性指导;

(5)互访;(6)家长会;(7)家长委员会。

15、学校与企业的区别:(1)设置的目的不同;(2)调节手

段不同;(3)与政府关系不同;(4)产出不同。

16、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

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三、简述题

17、简述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答:(一)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二)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

18、简述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决定因素;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发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

19、简述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答:(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20、简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答:(1)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各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意义;应动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机构的活动提供可能的帮助和支持。(2)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

(3)学校应利用各种社会机构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应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第三章学生

一、识记:

1、儿童发展的内涵:(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

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给儿童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反对遗传决定论。(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

2

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指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地权利、儿童地生存以及儿童地保护和发展。”(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地几个问题:a、发展不等于变化;b、发展是儿童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

c、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2、三种儿童发展观:

(1)、遗传决定论:

人性,被普遍地看做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类相区别的,由人类个体所表现出的类化特征。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1、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是有基本道德的萌芽;2、荀子,注意教育对儿童的改造和外塑功能,3、韩愈,提出性三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2)、环境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辐合论对教育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洛克主张“教育万能”。华生注重对儿童的行为产生过程的探索。

(3)、辐合论

也称之为二因素论,(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因素),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产体的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推进了儿童发展观的进步与成熟。3、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二、简答题:

4、简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答:(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5、简述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原则。

答:(1)尊重儿童的感受;(2)尊重儿童的选择;(3)鼓励学生的创造;

6、简述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

答:(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第四章教师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

确地作出判断,随机而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

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二、识记:

4、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5、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1)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受到

等级制度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代表人物如孔子、韩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西方近代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平等”、“个性自由”

等口号,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主张把儿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养,赫尔巴特主张“教师中心论”,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

6、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

三级教师,根据教师的政治思想、基本学历、胜任教育教学情况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评定其任职资格。

7、教师进修的形式: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函授学习与远

程学习。

二、简答题

8、简述教师的素质结构。

答:(1)文化素质: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b、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小学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兴趣和才能。

(2)教育素质:a、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b、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c、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d教育科研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1997年8月,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又进一步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敬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9、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答:(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2)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3)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4)教学相长: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

10、试述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树立良好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11、试述教师进修的必要性。

答: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只有经过不断的进修,才能得到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社会在不断变化,人类正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积极主动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儿童的新特点及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学科。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只有讲课

3

的基本规范一项是在就职后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形成的,而其他各项,如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班主任工作、对教育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学校管理、教育计划的制订和课堂教学艺术等等,都是经过几年、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之后,通过积累实际教育经验而获得的。因此,就职后的不断学习、研究、进修,与大学期间的培养同样重要。

12、简述教师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答:(1)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体系。(2)要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

(3)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4)要具有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5)要有职业的自主权。(6)要有职业的专门组织和行业规范。

13、简述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答:从现实的角度上看,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对于稳定教师队伍,加速普及义务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从以下三方面抓:A,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B,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C,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14、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般认为从以下三方面: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另在班级管理中,突出学生的自主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管理中来,在课程上重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组织上,采取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15、简述教师的社会作用。

答:(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一定社会对某一级、类或某一专业所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

3、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由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三个内容构成。

二、识记:

4、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教育:(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在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强,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6、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

评价功能;

7、不同的教育目的论:(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

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这种观点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其弊端是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没有对个体的需要做足够的关照。(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

8、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

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9、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

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0、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1、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

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三、简答题

12、试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答: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1)主观依据:受哲学观念的影响;受人性假设的影响;受理想人格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2)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1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答:(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4、试述在新形势下怎样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4

答:(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A创造精神;B实践能力;C开放思维;D崇高理想;

(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A、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B、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一是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

C、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因才施教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的教育,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D、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智力:智力实际上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

4、体育:是指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

5、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德国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美育”的概念)

6、广义美育:“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或“实质美育”。

7、狭义美育:专指“艺术教育”或“形式教育”。

识记:

8、德育的功能:(1)社会性功能;(2)个体性功能;(3)教育性功能;

9、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三点:(1)动机作用(2)方向作用(3)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10、要具体落实德育的德育功能,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1)是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2)是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于统一。

11、小学智育的任务、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12、小学智育的实施:通过各科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去实现。

13、学校体育的基本特性:(1)教育性;(2)技能性;(3)娱乐性;

14、学校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也不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

15、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

16、美育的类型:(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生活美);(4)教育美育;

三、简答题

17、简述小学德育的任务。

答:《小学德育纲要》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任务为:培养学

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

18、简述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答:(1)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19、试述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答:(1)途径:a思想品德课,是最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b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c、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2)方法:a、说服教育(讲解、谈话、讨论)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e、奖励与惩罚

20、试述智育的功能。

答:(一)、智育的必要性: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性。(二)、智育的具体功能:(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发展的重要途径。(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21、简述小学体育的任务。

答:(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22、简述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1)教学卫生保健(2)个人卫生保健(3)环境卫生(4)合理的作息制度。

23、简述美育的功能。

答:(1)直接功能即“育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间接功能即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3)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

24、简述美育的任务。

答:(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25、怎样做好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

答:(1)进行卫生保健的宣传教育;(2)建立各种卫生保健制度;(3)开展“少年红十字会”等项活动。

第七章课程

一、名词解释

1、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

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地。

2、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

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4、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5

5、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第一个层面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第二个层面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

6、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二、识记:

7、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课程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2、心理学基础。

8、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总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必然愚昧,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各行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形成,运用和提高能力。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端是:分科过细,过繁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相互封闭的状况,以及由此而来的学科之间的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分科绝对化比国外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化作为一个主要任务有着深远意义,加强综合化是小学课程今后长期的努力目标。

(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重视人,崇尚个性,后者则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我国既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9、课程的目标:(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阶段课程目标——学年学科目标;(2)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10、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11、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12、课程的类型: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有:(1)学

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

13、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一是以同意要求为特点

的存在方式;二是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14、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一是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

活性;二是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15、课程结构的改革: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性探索实践为主,人们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微观结构就无法满足需要了,那么,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其结构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个部分。

16、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一)层次(三层):(1)宏观

的课程设计(2)中观的课程设计(3)微观的课程设计。(二)模式(五种):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二、简答题

17、简述小学课程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答:(一)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三)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

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

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

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的问题。

5、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制成固

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地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

6、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

班级,采用直接教学的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7、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

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8、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

媒体或设备。

二、识记:

9、教学的意义:在小学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10、教学活动的本质:(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2)教

学的认识是间接的认识;(3)有领导的认识;(4)是教育性的认识。

11、复式教学的编班形式:单班多级复式;双班二三级复式;

6

三班二级复式。

12、复式教学的座位排列:纵列式、横列式、背列式、分组式

13、复式教学的课表安排:同时间,同科目;同时间,异科目。

14、复式教学的备课和教案编写要求:(1)明确重点(2)安排合理(3)顺序科学

15、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教鞭、模型、标本等。

16、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机、电影、唱片、录音机、闭路电视和语言教室。

二、简答题

17、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18、简述教学模式的种类。

答:(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等,结构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代表人物有杜威、福禄培尔、结构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a发现学习模式,代表人物布鲁纳,结构为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设,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作出结论。B范例教学模式:代表人物为瓦.根舍因,结构为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19、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或规律?

答: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但是,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以下特殊性:(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20、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1)直观性原则: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具直观、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8)因材施教的原则;

21、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2、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3、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原则,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答:(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4、在教学中贯彻巩固性原则,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要求?答:(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25、在教学中贯彻量力性原则,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要求?答:(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

26、在教学中贯彻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对教师有

哪些要求?

答:(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学艺术。

27、在教学活动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对教师有哪些

要求?

答:(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28、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对于教师有哪些要求?

答:(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29、简述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答:(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的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30、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

答:优越性:(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使教育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局限:(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地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地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地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31、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答: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人们并没有停止对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目的是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克服它的局限性。

(1)分层教学(分组教学)

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生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3)小班教学

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

32、简述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实验法;

(5)实习作业法;(6)练习法;(7)参观法。

(一)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运用讲授法要注意:a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b讲授要作到条理清晰、重点分明;c语言讲究艺术;d注意与其他教

7

学方法配合使用。

(二)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运用谈话法要注意:a 作好充分的准备;b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c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三)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运用要注意:A选好讨论内容;B、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C、善于引导;

(四)试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试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运用要注意:a准备工作充分;b及时、具体的指导;c、帮助学生总结。

(五)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要注意:a提出明确要求;b、选择恰当的方式;c、做好事后的检查。

(六)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运用要注意:a、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b、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c、合理安排练习步骤;d、科学掌握练习量;e、及时给予学生反馈;f、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七)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直接经验。运用要注意:a、做好观察的准备;b、指导观察的进行;c、总结观察的收获。

33、简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答:(一)发现学习;(二)探究——研讨法;(三)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四)暗示教学法;(五)非指导性教学法。(1)发现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发现法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2)探究——研讨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小学教学,尤其是自然课教学中,这种方法的特点是: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b、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c、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d、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创立的。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4)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其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使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接受信息。其具体做法是:a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B、用跨学科的观点,按照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性逻辑的感情效果。C、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进行。

(5)非指导性教学: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

尔、罗杰斯。他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这种教学地基本特征是:a、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b、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c、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d、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34、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意义。

答::(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普遍实现;(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35、简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

答: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学中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于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要基础的学科课程是适宜的。

(1)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主要备教材(钻研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2)上课: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水平。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a、教学目的明确;b、教学内容正确;

c、教学方法适当;

d、教学方法紧凑;

e、学生主体性充分

发挥。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布置作业的要求是:

a、作业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目的

明确,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

b、作业的分量要适当;坚决杜绝“题海战术”和用作业惩

罚学生的做法,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c、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规定,规定完成时间。

d、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

(4)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内容包括: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成绩差的学生补课并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为成绩优异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分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两种形式。

要求:要坚持正确的目的,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这项工作,任何以课外辅导的名义进行的加课、补课,都是应当坚决制止和取缔的。

第九章课外活动

一、名词解释

1、课外活动:指学校根据学生的的意愿,载课堂教学之外

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识记:

2、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

容开放;

3、课外活动的内容:(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

文体活动;(4)课外阅读活动;(5)游戏活动;(6)社会活动;(7)主题活动;

4、课外活动的设计:在两层上进行:一是对学校课外活动

的总设计;另一层是对具体活动进行设计。

8

三、简答题

5、简述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

答:(1)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2)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3)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4)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简述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答:以参加活动的人数(即活动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分为:(1)个人活动:也叫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个人的特长、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独立地进行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这里的个人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在教师专门指导下的单独活动,往往是针对特长生和某些方面有学习障碍地学生实施地一种活动形式。(2)小组活动:课外活动小组,是各种普遍参与的持续性专项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主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组织,也有进一步按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的小组划分。学校要为课外活动小组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使小组活动有计划地按进度进行。(3)群众性活动;其规模比较大,至少以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活动参与者,也可扩大为全校活动或校机联合活动。

7、简述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

答:(1)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2)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3)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使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8、简述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答:(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在小学阶段的课外活动中,游戏和自由活动应该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低年级应以游戏为主。

第十章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

一、名词解释

1、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托、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全面负责和主持一个教学班各项具体工作的教师。

2、班级: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一般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学生群体。

3、班集体:指由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

二、识记:

4、班级的主要特点是:行政性、同一性、独立性。

5、班主任的职能:(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2)教育者(3)管理者5、班主任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指导。

6、班主任的教育观:民主观、科学观、素质观。

7、班集体的特征:目标性、组织性、纪律性、民主性。

8、少先队的历史:少先队诞生于1924年,最早的名字是劳动童子团,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10月13日党委托青年团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9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迎来了建队50周年。

9、少先队的性质:(1)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2)服务性和社会性的统一;(3)服务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10、少先队的组织:共青团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少先队。全国和地方各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和地方少先队经常性工作的领导机构。少先队基层组织一般建立在初中和小学,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大队、中队、小队。“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是少先队组织工作的方针。

11、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2)

劳动教育;(3)科学教育。(4)体育和美育活动。

12、现阶段少先队工作的总体思路:1949年5月24日,江

泽民同志为“跨世纪中国少年儿童雏鹰行动”题词,勉励少先队员“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简答题

13、简述班主任的职责。

答:其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主要有以下七点:(1)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联系本校本班实际,对全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2)与任课教师协调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确保学习质量提高。(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强身健体,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4)指导班委会的少先队工作,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做好学生的个别工作。(5)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学生课余生活,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特长优势。(6)抓好班级日常管理,加强常规训练,做好品德评定和学籍管理工作。

(7)经常与家长联系,发挥社会的教育力量,增大教育合力。

14、简述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答:(1)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2)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15、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试述如何做好班主任

工作)

答:(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班集体,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测量法等。(1)观察法: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指班主任再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应用要求: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有科学可行的观察计划;及时作好观察计划;整理分析材料;

写出结论。(2)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卷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应用要求:确定好谈话目的、内容;对谈话过程有周密思考;

谈话态度亲切、和蔼诚恳;根据不同学生个性,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耐心听取学生意见;谈话后写出谈话纪录。

(二)、组织与培养班集体:(1)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组建班集体阶段;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确定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集活动;

正确舆论:就是根据是非标准,所作出的合符客观事实的意愿和态度。

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思想、言行、风格、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班集体特有的一种精神面貌,是班级“个性特征”的体现。

组织开展主题活动的具体要求如下:(1)要精心设计主题;

(2)要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问题;(3)善于开拓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4)要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5)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优秀生和后进生两个方面;

(四)、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包括布置教室、办好班报、建设生态角几个方面。

(五)、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

9

合作;作好班级少先队工作;作好家长工作;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16、简述少先队的基本任务。

答:队章规定的任务“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努力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权益。”新时期党赋予少先队新的职能和使命:一是团结教育,二是代表参与,三是服务保护。团中央将“竭诚为少年儿童服务”作为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得出发点和落脚点。

17、简述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

答:(1)队会,分为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2)礼仪活动,指少先队的礼节和仪式;(3)阵地活动,是少先队大队或中队运用自己建设的专门阵地开展的经常性活动。(4)参观、访问、旅行及各种社会实践;(5)夏(冬)令营活动。

18、简述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

答:(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2)自主性与指导性结合的原则。如果说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那么自主性则是少先队活动的生命线。(3)实践性与创造性结合的原则。

19、简述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与基本条件。

答:(一)职责: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少年儿童,辅导少先队的全部生活,使少先队员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预备队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条件:(1)热爱儿童,献身事业;(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勤奋学习,精通业务;(4)潜心研究,勇于创新。

第十一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一、名词解释

1、学校咨询与辅导(简称学校咨询):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2、咨询的目标:就是由咨询者向咨询对象(通常是个别的)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困扰,并提高自身的应付挫折的能力。

3、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通过课程方式(通常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识记:

4、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一)、干预与矫正:(1)缺陷矫正(2)早期干预(二)、问题预防与发展:(1)问题预防(2)发展指导(三)、预防与干预的关系三种。

5、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1)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2)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3)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4)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6、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直接满足学生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需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可以包括两个层次:(1)一般性的需要;(2)特殊性的需要。

7、咨询的直接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根本目标是促进来访学生的自立自强。

三、简答题

8、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答:主要包括:(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3)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

需要开展心理测验工作;(5)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辅导工作;(6)小学教师和学校咨询与辅导。

9、简述咨询的基本原则。

答:(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10、简述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

答:(1)建立咨访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11、简述咨询的主要方法。

答:(一)、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1)鼓励表达(2)传达共感(3)身体放松。(二)、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1)设立行为步骤(2)提供强化(3)引导模仿。(三)、侧重改变认知的方法。不合理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绝对化要求(2)过度泛化(3)夸大后果。(四)、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五)、团体咨询的运用。

12、简述心理健康课程辅导的基本原则。

答:(1)把握心理健康课程辅导的重点(以技能形成为导向)(2)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3)调动学生全体的参与。

13、简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

答:四个阶段:(1)需求分析(2)课程准备(3)授课(4)课程评价。

14、简述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领域。

答:(1)认识自己(2)自我激励(3)自我控制(4)人际交流(5)人际合作(6)学业发展辅导(7)职业发展辅导

第十二章教育测验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测量:是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

2、测验:是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等的数

量化测定。

3、考试:是教师在教学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

的过程。

4、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5、教育评价: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

望的一切效果。

二、识记:

6、测验的功能:(1)激励功能(2)诊断功能(3)区分和

选拔功能(4)评定功能

7、最早的有组织的教育评价可以上溯到中国的科举考试,

在唐朝时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很完善。西方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开始实行正规的教育评价活动,早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教育心理家桑代克,他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8、评价是在特定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属性所做的价

值判断。

9、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1)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2)形

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0、测验的类型:

(1)安置性测验,形成形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2)标准化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3)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4)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三、简答题:

11、简述良好测验的标准。

答:通常用实用性、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衡量测验的质量。

实用性:实用性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便于组织、便于实施、节时省力。(①便于组织;②便于实施;

10

③容易评分;④结果要容易解释。)

信度: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所测试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测试信度的一般要求是:(1)题量不能太少;(2)成绩要拉开档次;(3)多出客观题;(4)建立详细的评分指南;(5)评分要认真。

效度:效度也称为测验的有效性,指一项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估计测验效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内容效度,反映了题目对所考察内容的代表性问题;(2)校标关联效度,反映了测验分数和所选择的校标分数之间的一致程度。

难度:即测验的难易程度,它可以提供试题平均通过率的信息。

区分度:是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中等难度的试题的区分度比较高,难度为0.5的题目,区分度最大。

12、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

答:(一)、确定试题内容。(1)确定知识点(2)确定认知水平(3)设计双向细目表

(二)、选择试题类型。客观题和论文题两种。客观题包括填空、判断正误和多项选择等题型。论文题包括论述题和简答题。各具优缺点。搭配使用效果最佳。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考察较多的知识点,最好采用客观题。如果想深入考察学生的能力,论文题的答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三)、评分:分为等级分和百分制两类。等级分在中国隋唐五代就广为使用,百分制则是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发展产物。

(四)、测验分数的解释。可以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相比较。可以和考核标准相对照。分数的意义是在比较中获得的。

13、简述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答:(1)学生发展评定(2)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学原则的贯彻。)(3)课程和教材评价

14、简述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答:(1)建立评价目标(2)选择评价样本(3)搜集评价信息:观察、检查作业、考试、家访、轶事记录法(4)报告评价结果。

15、简述目前教育评价的问题与发展。

答:(一)现存问题:(1)重知识轻能力(2)片面追求分数(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二)发展和改革的策略:A、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3)倡导自我评价(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B、我国小学采取了多种评价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有以下观点和方法可以借鉴: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第十三章教育法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2、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二、识记

3、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一)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依法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行政影响,学校则处于服从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同时,学校可以依法享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利并可以对政府行使以建议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监督权。(二)学校与社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学校与社会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集体经

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既存在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关系,又存在复杂的民事所有和流转上的关系。(三)学校与教师:在学校内部,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其行政性而言,是一种由权责分配和学校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管理关系。(四)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学生装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4、学校的法律地位:一类是以权利服从为基本原则、以领

导与被领导的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基本原则、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民事关系。

5、学校的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

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须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6、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

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7、教师的法律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

条规定,“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的建议》中关于教师职业的定位是一致的,该建议提出,“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业”。

8、教师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

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9、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

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0、学生的法律地位:因其不同的身份而具有不同的内容和

特点。首先,作为社会中的一名成员,学生的身份是一名国家公民,其地位由我国《宪法》《民法》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规所确认。其次,作为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员,学生具有不同于一般国家公民的地位,其地位由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所确认,这种地位体现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这一角色的本质特征。再次,对于小学生而言,因其属于未成年人,因而还具有不同于已满18周岁的学生的法律地位,他们的这一地位已由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或相关的条款所确认。

11、学生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使用教育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

11

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生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0、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2、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首先,根据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处分,另一种是行政处罚);其次,按照违法主体的不同,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又可分为:(1)行政机关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2)校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3)教师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4)学生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5)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13、学校事故:一类是意外事故。这类事故不是由于方式人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不能预见的原因而发生的事故,它们不属于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事故,因而不具备法律责任的负责条件。另一类是学校事故是过错事故。这类事故通常是指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人身伤害后果事件。

14、学校事故的区分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1)学校及其他

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所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2)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有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故的原因,而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该承担部分责任。(3)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学校应承担部分责任。(4)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和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身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和教师承担法律责任。(5)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其工作人员明知或应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或很严重的损害后果,却违反职责规定行为并造成事故发生的,应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6)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过错时,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7)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果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则其隶属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15、法律救济特征:(1)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

提,如果权利未受损害,就无所谓救济。(2)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3)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16、教育法规定的两类特殊法律救济制度:(1)教师申诉制

度(2)学生申诉制度

12

教育学考研小学教育专硕备考分析完整版

教育学考研小学教育专 硕备考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教育学考研——小学教育(专硕)备考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简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语、数、英)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小学教师职业,比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老师等等,也可以从事学习管理师、教育咨询师等,尤其在北京,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很好。下面我为大家分析一些重点院校小学教育的招生情况,希望给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重点院校备考信息】 一、小学教育专硕重点院校近两年招生情况 (一)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992小学教育综合) 参考书目: 特殊说明:(2016年及其之前北师大专硕没有招收小学教育,2017年第一年招生没有给出参考书目) 2017年北师专硕增加招收小学教育专业,人数30人,没有给出参考书目,考察的是992小学教育综合。 (二)南师大小学教育(825小学课程与教学) 2017年参考书目: 825小学课程与教学: 《小学教学论》,刘树仁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复试:参考书目?无 2016年参考书目: 833小学课程与教学: 《小学教学论》,刘树仁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复试:参考书目?无 南师小教,2017年招生人数增加了6人,代码有所变动,由之前的833变为825,但是都是考察的是小学课程与教学,参考书目没有变化,同学们可以放心备考。需要强调指出的是:2017年南师小教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报考,与2016年不同的地方。 (三)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889小学课程与教学) 2017年参考书目: 889小学课程与教学: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二)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识记: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 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 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 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 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 为中介实施课程。 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 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 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 展的需要。 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 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 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 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 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 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 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 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卷(附答案)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理 绝密★启用前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桂林山水甲天下。图1为“桂林山水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塑造桂林山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波浪侵蚀 2.构成桂林山水山体的岩石主要是 A.岩浆岩B.玄武岩 C.花岗岩D.石灰岩 3.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独立性 2012年7月27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于英国伦敦夏令时(较区时快1小时)20:12开幕。图2为“甲、乙、丙、丁四地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第30届夏季奥运会开幕时,北京时间为 A.7月27日3:12 B.7月28日4:12 C.7月28日3:12 D.7月27日4:12 5.奥运会期间,甲、乙、丙、丁四地中白昼最长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图3为“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 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 A.①过多B.②受阻 C.③过快D.④增大 7.此次北京城市内涝现象给我国城市建设带来了启示,今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 A.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B.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D.加强城市人口迁移管理 图4为“甲、乙两城市1月、7月均温与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甲、乙两城市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 B.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C.甲、乙均位于北半球 D.甲、乙均位于南半球 9.下列城市中,气候特征与甲城市最相似的是 A.哈尔滨B.乌鲁木 齐 C.上海D.拉萨 图5为贡嘎山、二郎山、峨眉山“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①-⑦分别代表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的自然带。这三座山均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四川省境内。读图完成10—11题。

小学教育学(黄济)

第一部分 有关说明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课程标准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可以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识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而“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的说明 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 200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的《小学教育学》。 三、自学方法指导 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地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核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 3、本课程考试试卷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或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 第二部分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产生与发展 识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2015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真题(地理)word版有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理(有答案)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包含单项选择题(第1题~第30题,共30题60分)、判断题(第31题~第40题,共10题10分)、综合题(第41题~第44题,共4题30分)共三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二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放在桌面,等待监考员收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 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本试卷及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右上角所粘贴条形码上的胜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 4.答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综合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 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区时)2014年10月22日10时28分,太 阳黑子发生强烈爆发。图1为“太阳黑子与木星、地球大小的对比 图”。据此回答1~2题。 1.太阳黑子发生强烈爆发时,北京时间为 A. 21日21时28分 B.22日15时28分 C. 22日13时28分 D. 22日23时28分 2.太阳黑子强烈爆发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B.引发严重的低温冻害 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形成大范围的雾霆天气 近年来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图2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能有效缓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A.提高建筑物高度 B.增加市区道路密度 C.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D.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图3为“某地貌景观图”,图4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 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读图回答5~6题。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卷 解析word版

202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 卷解析word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年2月2日15时51 分,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图1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卫星发射升空吋,巴黎(东一区)时间为 A、1日8时51分 B、2日8时51分 C、2日22时51分 D、3日22时51分 2、卫星发射当日、地球位于图I中的 A、①点附近 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 D、④点附近解析:1,巴黎是东一区,我国使用的是东八区北京时间,相差7个区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巴黎的区时为2月2日15:51-7=2月2日8:51,选B。答案:B 解析:2,图中右

侧太阳照射点在南半球,应该是冬至日12月22日,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所以2月2日要继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段时间,最接近①的位置。答案:A。华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华山陡崖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组成华山的岩石类型为图3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2中陡坡处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断层 B、褶皱 C、背料 D、向斜解析:3,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沉积岩、变质岩、侵入岩、岩浆,华山是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侵入岩。答案:C解析:4,图2的陡崖是断层面,是地层上升的结果,选A。答案:A 图4为“xx年3月1日和3月3日0时欧洲西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3月3日0时,控制格陵兰岛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 D)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2.世界上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C )。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3.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B )。 A.科尔伯格 B.彼得?麦克费尔 C.班杜拉

4.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D )。 A.柏拉图和霍尔 B.柏拉图和华生 C.霍尔和洛克 D.洛克和华生 5.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D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D )。 A.连续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7.下列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将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C )。

B.布鲁纳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8.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月亮上看天,天是不是蓝的呢?”这位教师很不满意地说:“你懂什么,听老师说就行了,你呀,经常在课堂上打岔,这是不礼貌的!今后不能这样。”这位学生听后心理鼓着气坐下了。这位教师违背了(D )的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9.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 )。 A.说服教育法 B.示范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C)。 A.成立了班委会

三年级科学上册 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教案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洋里的动物》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里的第5课。前4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根据动物对外形特征等进行分类,并探究草地里的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本课延续上一节课的探究,将学生的探究学习从熟悉的草地环境跳转至神秘而陌生的海洋环境。本课活动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 认识海洋动物”、“活动2 它们适应海洋生活”等3个教学活动。“情景图倒入”以卡通主题人物发现海上跃出海豚的情景,引出“海洋里还有哪些动物”的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1 认识海洋动物”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生活在海洋里动物,并通过辨认这些动物的类别,知道浩瀚的海洋里生活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初步体会到海洋动物的多样性。“活动2它们适应海洋生活”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海洋动物的运动方式,知道不同种类海洋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同时,通过对比和归纳发现各种类的海洋动物都具有能适应海洋生活的特征。因此,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到海洋动物种类繁多,而且不同种类的海洋动物适应海洋生活的方式不同,初步体会到海洋动物的多样性。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技能基础。虽已有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的学习基础。首先,学生从小到大,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一些海洋动物。其次,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动物类别的简单识别,同时还初步观察和比较的探究技能。这些将有助于本课学生对海洋动物的识别和分类。但海洋动物活动范围与人类生活范围交叉小、距离远,相对于较容易获取直接经验的草地小动物,学生会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深海、远海区域的海洋动物,不容易取得如草地里蚯蚓、蚂蚱那样近距离多角度的详实观察。认知经验往往来自书籍、网络媒体等,或是在海洋馆里泛泛的展览和参观。所以,学生对海洋动物的了解远不如近在咫尺的草地动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卷(图案清晰版)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 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8年2月2日15时51 分,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图1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卫星发射升空吋,巴黎(东一区)时间为() A.1日8时51分 B.2日8时51分 C.2日22时51分 D.3日22时51分 2.卫星发射当日.地球位于图1中的() A.①点附近 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 D.④点附近 华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华山陡崖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 答3~4题。 图2 3.组成华山的岩石类型为图3中的() A.甲 B.乙 C. 丙 D.丁 4.图2中陡坡处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断层 B.褶皱 C. 背料 D.向斜 图4为“2018年3月1日和3月3日0时欧洲西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3月3日0时,控制格陵兰岛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反气旋 D.气旋 6.3月1日到3日,英国的天气变化过程是() A.气压升高,西北风转为西南风 B.气压下降,风速减小 C.气压升高,晴天转为雨雪天气 D.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变率是用来表示降水量变化程度的统计指标。图5为“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图”。读图回答7~8题。 7.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的分布规律总体表现为() A.变率大的地区是热带地区 B.变率大的地区海拔较低 C.纬度高的地区变率均较小 D.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变率较小 8.下列四地年平均降水变率特征与其成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丁两地均较小——受信风影响 B.甲地较小、丙地较大——受季风影响大 C.乙地较大、丁地较小——受寒流影响 D.乙、丙两地均较大——受海洋影响小 图6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 图中a、b、c、d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B.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C.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 10. 影响水循环的人类活动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提高入海污水量比例 B.增加农业灌溉用水 C.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D.加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图7为“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从赤道到 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①→④→⑤ B.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⑥→⑤ 12.影响自然带③→⑥→⑤地域分异 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 水分 C.地形 D.洋流

张乐天第二版版教育学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育成适合社会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终身教育: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人的发展:指人的身心全面、协调、积极变化的趋势,是个体持续的、规律性的、前进上升的变化过程。 生物起源论:其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和冲动,动物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教育。 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体质结构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特征,其中脑的机能特征尤为重要。 教育目的:是社会所要早就的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素质教育:从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长远目标出发,以提高受教育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教 育。 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类学校的教育系统。 简答题 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与精神实质是什么?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2.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3.三个面向的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2.坚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3.坚持社会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2.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条件有哪些? 一:人具有可育性和对教育的需要性 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四:优化教育资源 五:主动协调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影响

第五课-植物的叶--三年级科学

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许多叶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叶有叶柄和叶片两部分。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学生自己准备:捡一些落叶。为每小组准备: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1、观看课文树叶插图,感受秋天的美丽。 (1)、师:大家观看课文P12上的插图。 (2)、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观察比较和统计树叶的活动。 (1)、师:上节课,老师要你们捡树叶,你们捡到了几片树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和小组的统计与分类。(2)、生:进行统计和分类。 (3)、交流:各个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统计和分类情况。 (4)、师:统计有几片树叶的活动会比较顺利。要知道:有几种树叶就有难度了。你们是根据什么理由对它进行分类的? (5)、师:这么多树叶,从结构上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师:请大家比较一下:新鲜的树叶和你捡到的落下的树叶,有什么不同?(2)、生:比较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3)、师:长在树上的新鲜的树叶与落叶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新鲜的树叶是活的,落下的树叶是死的。让学生体会的叶的生命特征。) (4)、师:观察一条树枝上的叶,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去发现: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用词语来描述树叶的生长阶段。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明白叶的生命特征。) 4、课堂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作业:预习第6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六课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地理).doc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 地理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实行江苏省新高考方案中设置的选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在为高等学校招生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的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普通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因此,选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江苏卷)的命题将贯彻江苏新高考方案的精神,适应推进课改形势发展需要,以有利于加科学自主地择优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反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力求稳中有变、稳中出新,试题设计应在科学性、基础性、公平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贴近考生实际,不出偏题和怪题。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参照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模块开设指导意见》,并结合江苏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确定地理科考试的内容及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 ?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能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能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完成地理计算,进行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教育学参考书目

教育学参考书目

一、“教育学原理”部分: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学科学出版社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原理(修订版)》,孙喜亭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教育原理》,袁振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鲁洁,《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11、郑金洲编写的《教育通论》 二、教育心理学部分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冯中良、伍新春等编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瞿葆奎,人民教育出版社 6、《教育心理学》,张春兴,浙江教育出版社 7、《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8、《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9、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部分 1、王炳照等编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孙培青编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主编的《中外教育史》 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袁振国编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秉德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5、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注:标黑体字部分为重点推荐书目。在完成这些教材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翻阅其他书目的知识以扩展知识面和扩大知识储备。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地理试题(卷)与答案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8年2月2日15时51 分,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 号”在酒泉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图1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 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2.卫星发射升空吋,巴黎(东一区)吋间为 A.1日8时51分 B.2日8时51分 C.2日22时51分 D.3日22时51分 2.卫星发射当日.地球位于图I中的 A.①点附近 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 D.④点附近 华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华山陡崖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组成华山的岩石类型为图3中的 A.甲 B.乙 C. 丙 D.丁 4.图2中陡坡处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断层 B.褶皱 C. 背料 D.向斜 图4为“2018年3月1日和3月3日0时欧洲西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5.3月3日0时,控制格陵兰岛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反气旋 D.气旋 6.3月1日到3日,英国的天气变化过程是 A.气压升高,西北风转为西南风 B.气压下降,风速减小 C.气压升高,晴天转为雨雪天气 D.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变率是用来表示降水量变化程度的统计指标。图5为“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图”。读图回答7~8题。 7.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的分布规律总体表现为 A.变率大的地区是热带地区 B.变率大的地区海拔较低 C.纬度高的地区变率均较小 D.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变率较小 8.下列四地年平均降水变率特征与其成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丁两地均较小——受信风影响 B.甲地较小、丙地较大——受季风影响大 C.乙地较大、丁地较小——受寒流影响 D.乙、丙两地均较大——受海洋影响小 图6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 图中a、b、c、d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B.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C.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D.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 10. 影响水循环的人类活动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A.提高入海污水量比例 B.增加农业灌溉用水 C.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D.加强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图7为“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同化 2.最近发展区 3.心理理论 4.心理年龄特征 5.同一性 二、选择题 1.根据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小学生正面临()心理危机。 A. 信任对怀疑 B.勤奋对自卑 C.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D.亲密对孤独 2.“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论”是谁创立的?() A. 维果茨基 B. 皮亚杰 C. 斯金纳 D. 马斯洛 3.“如果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我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出身及种族是什么。”这个论断说明了()。 A.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D.自我决定论 4.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形成了守恒概念 B.自我中心 C.能够进行的逻辑推理 D.具有简单的反射活动 5.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临床法 B.测验法 C.产品分析法 D.实验法 7.自我同一性理论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安斯沃斯 D.埃里克森 三、简答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3.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 四、论述 1.简述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简述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 几个3岁的孩子在一起玩捉迷藏。其中的一个孩子将自己的头蒙在被子中,而整个身子都露在外面。但是,他相信自己藏得非常好,小伙伴是不可能看到他的,因为他自己看不到他们。请你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用什么理论或观点可以解释孩子的这种想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化: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心理理论: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的能力。 4.心理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就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

【知识点归纳】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五单元知识点 1、手指放在鼻子前,深呼吸时会感觉有气流出入。结论:通过鼻子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2 两手放在胸下方,深呼吸时会感觉到身体的起伏。结论:通过胸下方能感受到呼吸的存在。 3、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了人体的呼吸道。 4、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5、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6、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7、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8、认识呼吸过程。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 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体外 9、口腔不属于呼吸器官。口腔可以参与呼吸,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经常用口腔呼吸,会感到不舒适,这是因为气进出出会带走口腔内大量的水分,导致咽部干燥。 10、实验: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袋、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取一个塑料袋,把袋口撑开,袋口朝前在空中迅速移动,然后马上扎紧袋口,完成空气的收集。 (2)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3)另取一个塑料袋,用手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挤出。 (4)用力吸气,然后对准塑料袋口呼气,马上扎紧袋口。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塑料袋鼓起。 (5)将袋口放开一点,向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向装有空气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不易变浑浊;向装有呼出气体的塑料袋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容易变浑浊,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我们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较多的气体。 11、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13、每个人剧烈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增多。在相同条件下,男生一分钟的呼吸次数比女生略少,因为通常男生肺活量较大,单次通气量比女生多,老师比同学的呼吸略慢。 14、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