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

马克思

马克思
马克思

大学生社会主义观

所谓大学生社会主义观,主要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客观事物的基本观点、根本认识和主要看法。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样化和个性特色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敏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还没有成熟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干扰,在认识社会主义的视角和方法上出现西化、僵化、淡化等错误倾向,从而对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接班人培养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观的梳理

社会主义从思潮的萌发到派别的形成,从运动的兴起再到制度的确立,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狂飙突进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以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构建、革命实践、建设探索和改革攻坚过程中,都形成了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观,成为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进行培育与引导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想目标范式。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大致描绘,“其根本特征在于历史与价值的高度统一,不仅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和必然性,而且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合目

的性,并强调二者的统一”。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随着马克思逝世后整个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发展、新变化,恩格斯在如何看待和怎样对待社会主义方面较之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如在发展阶段的认识上,他认为经济更为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可以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进入社会主义”。

列宁在苏俄人民七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思考。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尊重现实,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架起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是列宁努力实现的理想。”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使我党在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走出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圈,提出了以苏为鉴;提出了农轻重关系正确处理的战略,摒弃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发现了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从“原则”出发

的思路和“左”的习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的思维方法。“可以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概括为:第一,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形态。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三,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从我国这一历史定位出发,结合实际,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第五,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第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妥善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

江泽民同志的社会主义观围绕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题而展开,“形成了以生产力发展首位论、基本经济制度论、市场经济体制论、现代企业制度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论、经济发展战略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观点体系;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党论、治国论、治军论、力量论、安全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创新观点体系;形成了以先进文化地位作用论、先进文化建设目标任务论、先进文化建设战略部署论、先进文化建设方针原则论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观点体系”。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现状特点归纳

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现状调查采用的是由我们自主研制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适时调查软件1.0版”,根据征集的、用一句话表达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即时形成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调查在电子科技大学三个本科教学班169名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象均为大二、大三理工科学生,主要运用的是SPSS 15.0软件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模型对数据进行检验。我们的数据反映出当今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的典型现象和突出问题,值得学界参考。具体说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可以从如何看待和怎样对待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维度来把握。

(一)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大学生对当下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强调特色的认同是高度赞同。数据表明,有46,3%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国特色化,走出的适合中国发展的一条道路。真正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他国家是学不来的”。有81.1%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于‘特色’二字,它是一个过程,始于初级;它是一个有机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它是几代领导集体在摸索中寻找到的或者正在寻找的一条适合中国的特色道路”。有89.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走出一条顺应历史发展,能促进中国繁荣的创新之

路”。均值数据分别为3.38、4.17、4.38,表明学生总体态度是处在比较赞成或非常赞成水平。

当代大学生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富强之路的认同是直中有曲,而尚需矫枉的。数据表明,有41.2%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好!非常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地使中国人富起来了”!也有39.4%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有36.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很好很强大”!同时,也有42.3%的大学生对此观点持中立态度。

不论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

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就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成就。当然也有教训,就是那时候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改造所要达到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模式的某些影响,以为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唯一的公有制和完全的计划经济,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很多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不过,这是站在今天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来总结历史。当时的人们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有了前人的经验,又有了前人的教训,还有了许多新的探索。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的培育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性质。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等一系列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认同所呈现出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接班人培养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此,结合数据调查统计,我们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观培育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为培育起点。科学理解并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是我们对大

学生社会主义观进行培育与引导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想目标范式。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思考深邃。如果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观的内容进行准确提炼、社会主义观的本质进行高度概括、社会主义观的特征进行有效把握,进而形成科学系统理论,就能为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观提供有机“养料”,形成萌发正确思想的肥沃“心田”和指导理性实践的可贵“向导”。

其次,要明确宣讲特色道路、富强道路为社会主义观培育重点。数据表明,大学生充分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富强之路”时,有助于他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有助于他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道路”和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国情” 的认识。所以,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我国社会主义观教育中的地位,坚定大学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提高社会主义观教育的针对性,仍是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责任。

再次,要将澄清错误观点、模糊认识作为社会主义观培育的难点。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国情”认识的方向相反。所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

期”,国内各领域正涌现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人们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不回避,不迎合某些学生错误心理,引导他们澄清错误认识,加深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努力提高社会主义观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的神圣使命。

最后,要以纠正极左言论、僵化认识为社会主义观培育的拐点。数据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中国发展的“最佳选择”、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确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国情”认识的关系不大。所以,在清醒认识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同时,还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敢于并善于结合充满时代气息的思想和精神来教育、说服、激励当代大学生,结合新信息的传达、新知识的传授、新观念的传递、新思想的传播,努力提高社会主义观教育的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康朝光,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与“三个代表”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1,(5).

[2][4]李屏南,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的与时俱进[J],社会主义研究,2003,(4).

[3]苑秀丽,理想与现实:解读列宁的社会主义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5]刘娟,解读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留下的疑问: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晚年他自己说,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意思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他所希望的界限,理论的发展已经超出马克思本人的范畴,直接点就是马克思本人并不希望看到后来标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行为方式。 追溯这段历史,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究竟谁是真正地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又是什么?学习的途径决定了马克思中国化有多少部分忠于原著。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大概有三种途径。 一是,留日学生学习和翻译日文版的马克思原著与从日本共产党那里得到马克思主义。这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比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完成的。通过这一途径学到的马克思主义通常意义上比较简单、缺乏系统化的。 二是,去苏联学习。这是在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到建国后与苏联决断前的较长时期。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团体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能接触的马克思主义是被斯大林严重篡改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思想,应用在中国固然会出现严重问题。 三是,彻底跟苏联闹翻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从马克思的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 由学习途径的改变,我们大概可以窥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微妙变化。而这一微妙变化往往带来的是时局的激烈动荡。时局动荡引起的惊涛拍浪,受难最深的是底层广大劳动人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思想。这一就符合马克思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如,某杂志抢先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又代表着什么呢? 也许这个时候,我们该去详细总结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文是基于马克思的原著及前苏联解密档案等的思考。 第一国际到第四国际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像一棵树。萌芽到茁壮成长为参天古树,有几段重要历史进程值得我们去关注。如今五花八门、门派繁多的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棵树上的枝枝叶叶。 树的根部,就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国际势力的雏形,也就是史称的“第一国际”。而马克思本人就是属于第一国际的。远在1847年,即距今162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主张各国工人运动有国际的联络和组织的必要,因而促成了1864年的第一国际的成立。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1864年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成立,马克思代表德国工人参加该组织的工作。 马克思赞成暴力革命(因而也赞成赢得内战所必须的“专政”措施),但反对“革命成功后的”“优秀分子专政” 。马克思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准确地说明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革命成功后即和平时期的专政就是独裁了,是专制了。向来以追求自由为使命的马克思,又怎么可能让专制断送了自由呢?所谓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临时措施,是内战时的抗暴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借助摩尔根等人提供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材料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借助摩尔根等人提供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材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的新的阐释。对两中生产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它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进行比较的,必须把它置于马克思的全部历史哲学体系之中,才能真正揭示其全部的内涵。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明确的指出,“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1] 一、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是它的最终完成却是由恩格斯阐释的。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给予了系统的阐述。在这篇序言中恩格斯指出: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2] 当前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基本上是建立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内的。也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才形成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问题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肯定了人自身的生产在原始社会的决定作用,从而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同时,由于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自身的生产的主导作用又会让位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从而就形成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二元论解释,因而是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经济决定论——的否定。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一个必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

姓名:张兴宝 专业:小学教育(2011级) 作业题目: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 作业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经历和马克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对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强烈的需求。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先是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受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他们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这个中间环节,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伟大发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揭示了自然界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

论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关系

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关系 马克思晚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理论研究的。19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西欧资本主义度过了革命危机,开始了所谓和平的发展时期,并加紧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掠夺和渗透。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走出了西欧,开始向俄国等东方国家传播。而这些东方国家具有与西欧不同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结构,带有宗法制社会遗存和公社土地所有制传统。在历史已经进入世界历史的条件下,如何科学地认识各种古老的甚至原始的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前景,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从当时俄国人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争论中,敏锐地观察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的理论视野较之从前有了一些新变化,他对社会形态的考察从近代追溯到古代,从现实展望到未来,从西方拓展到东方,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深化了他以前的社会发展思想。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这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么,某一民族或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无可能异于这个一般而表现出特殊的发展形式呢?以摩尔根《古代社会》为代表的关于史前社会和人类学研究的一系列新成果,既向马克思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时也为他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和依据。马克思在其早年发现的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指导下,通过晚年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社会跨越发展的形式。例如,他通过摘录摩尔根《古代社会》及舍曼的《雅典国家》,论证了奴隶制的跨越发展;在《历史学笔记》中分别以英国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为例,论证了封建制的跨越发展;他还以美国的历史为例论证了资本主义的跨越发展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马克思作为例证的,都是某一民族或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超越本民族或国家的正常发展的特殊跨越,而不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次演进。 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对农村公社命运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他对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的摘要和评注上。马克思后来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正式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即俄国可以借助一定的历史条件,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就是这一研究的直接成果,论及的是从前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设想的提出说明,马克思的学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面对历史环境的变化,受到时代条件的影响,也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需要我们用动态的思维方式来把握. 恩格斯对马克思晚年进行了一下3个修正: 第一个修正:由主张暴力革命到主张议会斗争 第二个修正:由主张消灭私人企业到主张保留股份公司 第三个修正:用民主共和国代替无产阶级专政 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三个重要修正,是硕果仅存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又被称为民主社会主义。恩格斯逝世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3页) ⑴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①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5) 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①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社会一方面是财富积累,另一面是贫困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世界舞台。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的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⑵①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们求索时代客课题的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②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③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不止这些,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0-16页) ⑴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动力价值的价值。 9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1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指任何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而且都必须要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回答的问题。12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其核心是矛盾论。1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之中表现出的使用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所产生的功用,它与存在于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作为潜在使用价值的劳动力不同,它是人运用到体力和智力综合产生的某种使用价值或者功用,它具有大小和对象性,这种对象性表现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相对性,一般来说,当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之后其使用价值的对象性是作为劳动力商品买者的货币所有者。 15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16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17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8价值: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9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0规律: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基本理论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Xxxx 摘要:从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际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穷,一步一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而我们大学生,正是需要需要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关键词:认识,成长,作用 在本学期的马克思课程学习当中,我们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它的发展还有意义。马克思主义目的在于培养和确定科学的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认识工具。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

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大学生是特殊群体,是从学生时代到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说大学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是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修正一个人的信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而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命运。 从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际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穷,一步一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而我们大学生,正是需要需要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