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随堂练笔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随堂练笔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随堂练笔教学模式研究

深圳市布心小学田巧运

一、概述

1.核心概念界定

知妙——会用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我校在课改实验中十分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并在探索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提出“读懂——知妙——会用”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随堂练笔。

知妙,即发现文本之妙,抓住读和写的连接点,以及写作的时机。知妙是课堂读写结合的前提和铺垫,也是重要的引路人。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将文本读懂、读透,才能进一步引导写作,展开练笔。所以,知妙,既是阅读的深入和内化,也是写作时机的把握。在抓住了文本和课堂生成之妙的前提下,然后会用,会写。而会写,又是对读懂和知妙的反哺。

三者关系如图一所示:

(图一)

以往的课堂小练笔,关注练笔的训练点,而对练笔时机的把握不够重视(见国内研究现状部分)。因此为提高随堂练笔的有效性,先知其妙,而后会用,这一模式不仅注重把握内容的设计,还注重研究练笔的时机。知妙,具体包括:①抓训练点②抓兴趣点③抓情感交汇点,知语言之妙,知内容之妙,知写法之妙。具体图示如下: 随堂练笔知

语言之妙

知写法之妙知

(图二)

2.课题研究背景

(1)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我区“建构智慧型高效课堂”思想的指引下,我校在探索阅读教学的模式上做了许多努力,并确定了布心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读懂——知妙——会用”,目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行为,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三种情况比较棘手:一种是“只读不写”,另一种是“随意杂写”,还有一种是“为写而写”。为了以“写”促“读”,让“写”成为促进“阅读”的有效途径,以“读”促“写”,让“读”

最后回归到“写”,我们尝试提出小学语文随堂练笔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地进行课堂练笔训练,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我校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中,由于课堂练笔时间有限,文本体裁的不同,指导不足等等原因,出现了“为模式而写”的形式主义之风,随堂练笔变成了一种快餐文化,表现为练不当、练不精、练不巧。为了解决当下教学实验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探寻随堂练笔的“结合点”以及练笔的恰当时机,笔者开始着手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期能有所改变。

(3)在当前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写作语文学习中最大的难题,写什么,怎么写?这是学生的困惑所在。而教写作,也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写人写事反复地教,结果学生就是学不会。”经常听到老师有这样的困惑。那么,怎么教,怎样写,也是我们教学教研的当务之急。我们的“知妙——会用”模式,能否带来有益的思考,也是我们研究的初衷。

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内的“随堂练笔”研究,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记录中,关于小学语文随堂练笔的博士论文有1篇,硕士论文有6篇,其中大多是个案研究,以某个地区、或某个教学年段为例,从读写结合入手,探索语文能力的提高。课堂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仿、补、续、改、扩、套、引”是目前主要的模式。影响较大的有丁有宽老师实施的8轮实验研究,关注读和写之间的

“结合点”,主要包括:读学解题与学拟题,归纳中心与怎样表现中心,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与练拟写提纲,读区别文章主次与练怎样安排详略,读捕捉文章重点段与练怎样突出中心,读学品评课文与练自改作文,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与练观察方法等等。(朱作仁,深入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J】江西教育.2002(19).) 就国内“随堂练笔”的研究现状看,目前,随堂练笔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上寻找“读”与“写”的“结合点”。换而言之,“结合点”的确立,将决定阅读和写作的实现。

(2)国外的随堂练笔研究,起源于对传统的、范文为本的写作课的批判。据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伴随着语言学,认知科学的发展,随堂练笔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主要落脚点在于“写”,是写作介入阅读,重视表达,关注跨学科的写作。

4.理论依据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以人为本”是新课程发展核心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随堂练笔模式的研究,是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唤起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准确、具体、生动的语言描写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笔写我心的习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给出了理论上的支撑。20世纪70年代,建构主义提出“读者批评”理论,认为阅读不是被动

的“输入”,而是“转换”,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转换,那就意味着一个读者眼中的新的文本的产生。阅读是一种意义的建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阅读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教学生阅读,写作成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重构、批评等行为,是建构意义的完成。“阅读”与“练笔”就在“意义”中结合在一起。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兴起了“整体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认为阅读应从理解文章的整体出发,不再是对字词句篇支离破碎的理解,练笔便是这种阅读行为的迁移。

5.研究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也就是说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让学写作和教写作不再成为学生和老师的头号难题。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三种情况比较棘手:一种是“只读不写”,另一种是“随意杂写”,还有一种是“为写而写”。为了以“写”促“读”,让“写”成为促进“阅读”的有效途径,以“读”促“写”,让“读”最后回归到“写”,我们尝试提出小学语文随堂练笔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有步骤地进行课堂练笔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结构,既深化阅读,又训练表达,减少学生语文训练薄弱环节的出现;同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并且,贯彻新课标的语文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得益彰。

6.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课题拟解决的核心是:确立“知妙——会用”这一随堂练笔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怎样巧妙地把握练笔的时机,在知妙与会用的生成中,要抓住哪些训练点,如何正确把握练笔的兴趣点,以及在情感的交汇处怎样适时引导学生开展练笔,使随堂练笔做到适时而动,顺势而为,既符合老师教的规律,又顺应了学生学的规律。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既注重练笔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又重视对练笔时机的把握这一前提下,确立“知妙——会用”这一随堂练笔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探寻课堂上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有效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期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读与写的关系问题,突破写作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2.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构想框架大致如下:

知妙会用知

语言

之妙

知内

容之妙知写法之妙会用描写之妙

会用说明之妙

会用情节之妙会用风格之妙

会用用词之妙

会用逻辑之妙会用修辞之妙会用留白之妙会用主题之妙会用情节延伸之妙

会用角色体验之妙

会用随文阅读之妙

会用顺序之妙会用结构之妙

(图三)

3.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界定出本课题

中的核心要素,并为本课题寻求理论依据和理论框架。

二、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堂的研究内容制定出研究方案,根据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模

式的研讨和课堂教学比赛中,审视并反思这一模式的缺与失,以及这一模式在中高段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不断修正中,趋于完善,并回到教学实践中,指导语文课堂教学。

三、案例研究法

在运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知妙—会用”研讨课的基础上,

收集、整理出四至六年级运用这一模式,进行课堂随笔的典型案例,

进行深入分析,由个别到一般,从而寻求小学语文随堂练笔的有效策略。

4.研究过程安排

本课题预计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6.6- 2016.12):

(1)召开课题会议,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完成课题方案设计,为课题的实施作好铺垫。

(3)调查收集有关老师,调查老师、学生阅读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困惑,分析原因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4)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6.12-2017.06):

(1)探索“知妙——会用”这一模式的操作方法,提高教师自觉运用这一模式进行随堂练笔教学的积极性。

(2)探索运用“知妙——会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习得方法,能够自主学习。

(3)不断地发现问题,完善操作方法,使“知妙——会用”随堂练笔模式达到最理想的实效。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应用。

(4)以磨课研课、上交流课、开展研讨等方式将“知妙——会用”随堂练笔模式付诸实践,进行成果交流,写出反思、案例,进行阶段统计分析与总结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08-2018.6):

(1)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对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撰写结题报告和专题论文。

(2)举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5.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逐步达到以下目标:

(1)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2)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之适应终身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3)能为一线教师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提供策略和方法。

(4)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课题研究案例集

三、其他

1.研究人员基本情况及分工

2.完成研究的条件及困难

(1)资料不齐全,对外文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研究缺少可行性,视野有限。

(2)由于人员的有限,以及受本人教学经验所限,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小学语文中高段随堂练笔教学实践,对低年段写话教学关注不够。

(3)案例的搜集、问卷调查的范围以及相关的跟踪调查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存在纰漏。

3.经费预算

4.参考文献

【1】马式先.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例谈名师阅读教学中“写”的艺术.【J】新作文.2007.(04).

【2】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陈秀美.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练笔模式初探. 【J】教育实践与研

究.2015.(10).

【7】徐海军.适时而动顺势而为——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中随文练笔的几点思考.【J】园丁集_阅读.2015.(Z2).

【8】麦淑仪.潜心会文,读写一体——随文练笔现状分析及策略之我见. 【J】教育论丛.2016.(16).

【9】如何让随堂练笔更有效. 【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

【10】朱作仁,深入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J】江西教育.2002(19).

开题论证专家及论证意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