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基础教材笔记

管理学基础教材笔记

管理学基础教材笔记
管理学基础教材笔记

第1篇总论

第1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1节管理的含义、性质及职能

一、管理的含义

由于管理活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有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管理学家对其所下的定义也各异。

泰罗认为: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指导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

干。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还有人认为: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

我们认为: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

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有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管理活动都是在组织中发

生的,而不管是什么样的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的,管理是围绕着既

定的组织目标进行的。组织目标不明确,管理便无从谈起。目标是

否切合实际,直接关系着管理的成败和管理成效的高低。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通过执行、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

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同

时还对组织与外界之间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关系进行协调,以有效实

现组织目标。尽管需要协调的活动和关系很多,但归纳起来,管理

者要协调的主要还是人的活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行为贯穿

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并且随着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如果

一个组织没有内在的效率要求,就不会产生管理的动力。管理者不

仅追求效果即目标的实现,更追求效率即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投入与

产出的关系。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组织目标是通过组织活动实现

的,而任何组织活动都离不开使用或消耗一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

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管理作为协调活动,就是

以最低的成本获取和使用组织资源,以最佳方式安排组织活动各个

环节的秩序,从而使组织活动更有效地趋向其目标。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起源于社会成员的集体性以及社会成员在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相互交往的必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管理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

活地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职能即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管理职能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管理的一般职能源于管理的二重性,即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的职能。管理的具体职能在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管理的职能一般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管理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表现为

在活动之前人们的头脑中已对该活动进行了规划和安排。计划是人类行为特有

的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

供了保障。计划工作就是要通过对组织内外条件的分析,对组织要实现的总体

目标、各部门的目标、各阶段目标加以明晰化,并制定出实施这些阶段性目标

的方法、措施,使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实现总目标服务。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

资源配置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实现组织的目标,需要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

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实现目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组织都应遵循的原则。不作

预算,不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即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也会因为成本失控而

不合理,违背管理的基本目标。最后,计划通过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组织

目标的实现。计划为控制提供了标准。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在一些没有预见到的因素的影响下,组织行为可能偏离计划轨道。这些偏

差要靠管理控制来纠正。纠正偏差,需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只能是组织的计划。

计划不仅是控制组织行为的标准,同时也是评定组织效率的标准。没有计划显

然是无法实施控制的,没有控制,组织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

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

工作标准、职权、职责;确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为岗位配

备人员。组织还是管理的基础工作,任何部门、任何层次的管理都首先表现为

组织中各部门的人员构成部分;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信息指令都要借助于组织各

部门按特定次序传递;管理的目标是要通过合理的组织设计和有效的组织行为

来实现。可见,组织不仅是管理的职能,而且是管理的基础。

3.领导:计划与组织工作做好了,还不一定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为组织目

标的实现要依靠组织全体成员的努力。配备在组织机构中各个岗位上的人员,

由于在各自的个人目标、需求、偏好、性格、素质、价值观及工作职责和掌握

信息的多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相互合作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

因此,就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员的行为,沟通人们之间的信

息,增强相互的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

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艺术,它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不

仅组织的高层领导、中层领导要实施领导职能,而且基层领导,例如工厂的车

间主任、医院的护士长等,也担负着领导职能,都要做人的工作,都要重视工

作中人的因素作用。

4.控制:人们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使实践活动

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

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计划是控制的标准。管理

都必须及时取得计划执行情况的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与计划进行比较分析,结

合内外环境的变化情况,找出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有

效的纠正措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充分重视控制职能,愈是基层的管

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和综合性愈强;横向看,对各种管理活动、各个管理

对象都要进行控制,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第2节管理者的角色及技能

一、管理者的分类

管理者是组织的心脏,其工作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兴衰成败。

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如果一个企业运转不动了,我们当然要去找一个新的总经理,而不是另雇一批工人。可以说,管理者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个组织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管理者,每个管理者都处在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对这些管理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划分

1.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处于组织的最高层,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

管理、总体发展计划和组织大政方针的制定,负责激发、指导、控

制下属人员,并在对外交往中以代表组织的“官方”身份出现。如

公司的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总裁或总经理及其他高级资深经

理,或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以及其他处在或接近组织最高层的管理

人员等都是高层管理者。

2.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处于整个管理层的中间部分,在整人管理

运行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的指令,

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人员及为其工作的人,如部门或办事处主

任、科室主任、地区或部门经理、分公司经理等都属于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又称第一线管理者,处于管理的最低层,

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并直接负责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操作与完成的

人。制造企业中的作业长或工段长、大学里的教研主任都属于基层

管理者。

作为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个管理层次上,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方面,但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

不同。例如,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而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多。即使是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就计划而言,高层管理者关心的是组织整体的长期的战略规划,中层管理者偏重的是中期、内部的管理计划,基层管理者关心更偏重于短期的业务和作业计划。

(二)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

1.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是在遵守国家法律和履行社会

责任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

管理者尤其是企业最高管理者必须处理好企业与顾客之间关系、企

业与员工之间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政府部门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的行为规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

容:奉公、即政府部门管理者必须做到公平办事,廉洁自律,反对

特权;守法,即政府部门管理者必须遵照法律程序来开展工作;忠

诚,即政府部门管理者必须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实事求是;服务,

即政府部门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提高

服务质量。

3.其他部门管理者:其他部门是指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其他

部门开展的活动着眼于社会公益事业,为此,其他部门管理者对外

应努力争取外界(政府、公众、企业等)的有效支持,对内应加强

管理,保持各项工作的高效和透明。

二、管理者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末期,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者角色理论、他认为,无论管理者在一个组织中处于哪个层次,也无论其位于哪个职能部门,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扮演特定的角色和展示特定的技能。

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

(一)人际关系角色

管理者的工作中包含三种人际关系角色

1.精神领袖角色:即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宴请

重要客户,等等。行使精神领袖的角色。

2.领导者角色:如招聘、培训和激励员工等。管理者正式或非正式

地向下属展示如何工作和如何在压力下取得工作业绩就是在扮

演领导者的角色。

3.组织联络者角色:无论是在组织内的个人或工作小组一起工作

时,还是在建立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时,管理者都起着

联络者的作用。管理者只对重要的组织问题有敏锐的观察力,才

能在组织内外建立良好的关系和网络。

(二)信息传递角色

在信息传递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与其一起工作的人享有足够的

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都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

心,也是组织内在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

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

管理者扮演三种信息传递角色。

1.信息监听者角色:通常接收来自两个方面的信息,即通过联络者

的角色获取来自外部的信息以及通过领导者的角色获取来自下

属的信息。这些信息大致有五大类:内部业务信息、外部事件信

息、分析报告、各种意见和倾向、压力。

2.信息传播者角色:是指管理者把作为信息监听者获取的外部信息

和从下属那里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组织内的其他成员,从而影响他

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这些信息有些信息是关于实事的信息,有

些是解释和综合组织内部有影响的人物的各种价值观点的信息。

3.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

例如:管理者必须向董事会和股东说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战略方

向;必须向消费者保证组织要履行的社会责任。

(三)决策制定角色

管理者扮演信息传递者角色时所获得的信息,对他们决策形成会产

生重大的影响。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制定角色有四种: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1.企业家角色:管理者要密切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便发

现机会。企业家角色是指管理者在其职权范围内充当本组织许

多变革的发起者和设计者。当其具体活动开始于视察工作,寻

找各种机会和问题。当管理者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来改造其组

织状况,就开始了组织设计阶段。管理者通常从三个不同层次

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授权、批准、监督。一般来说,

对于不重要的事项可以授权下属设计选择;对于重要的事项可

以由下属人员完成设计后由管理人员批准;对于某些改进方

案,管理者在设计阶段就要参与其中。

2.干扰应对者角色:一个组织不论管理得多么好,它在运行的过

程中,决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和冲突。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

冲突和解决问题。如平息客户的怒气,与不同的供应商进行谈

判,解决员工之间的争端等。

3.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的资源分配角色有三个组成部分:安

排自己的时间、安排工作、对重要决定的实施进行事行批准。

例如,当管理者选择把时间花在这个项目而不是另外一个项目

时,实际上是在分配一种资源。此外,信息也是一种重要的资

源,管理者是否为他人提供信息上的便利,通常决定着项目的

成败。

4.谈判者角色:研究表明,管理者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同。

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工作小组。例如,管

理者负责与咨询公司的合同谈判,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关系的谈

判,或者管理者调解两个下属部门的争执进行的谈判,等等。

三、管理技能

每位管理者无论在组织中从事哪个方面的管理工作,都要力争使自己主管的工作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管理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真正具备了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因此,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各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

术和能力。对中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很重要,尽管管理

者未必是技术专家,但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便

卓有成效地指导员工完成组织任务。

2.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包

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

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

员开展工作的能力。研究表明,人际技能是一种重要技能,对

各层次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3.概念技能:是指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

能力。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对中层管理者较为重

要,对于基层管理者则不是很重要。

上述三种管理技能是各层管理者都共同需要掌握的,区别在于各个

层次的管理者所掌握的三种管理技能的比例会有所不同,具体如图

表1所示:

管理者层次管理者技能

图表 1

第3节管理与组织环境

在21世纪,任何组织要获得成功都必须面对一个竞争非常激烈、市场和企业行为不断全球化、技术变化更为迅速的世界。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没有一个组织仅凭过去的荣耀就可以获得成功。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在复杂而多变的环境里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组织。

一、组织环境构成

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和自我封闭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组织的管理工作实际上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展开的。作为一人管理者,必须时刻了解环境的变化,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组织环境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组织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

(一)组织外部环境

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具有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

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1)经济环境:是指一个组织所在国或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收入和消费水平、市场的供求状

况以及经济体制等。经济环境对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都会

产生影响。

(2)技术环境:是指与组织业务开展有关的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发展趋势及发展速度。技术环境对组织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一个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等。

(4)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以及被社会

所公认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规范。

(5)全球化环境:是指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逐步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

2.产业环境

产业环境是指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等。

与宏观环境相比,产品环境对特定组织的影响更为明显,也容易为

管理者所识别和影响。当然,不同组织面临的产业环境是不一样的。

(1)竞争对手:组织的竞争对手是与组织竞争资源的其他组织。竞争不限于商业企业,大学之间要竞争优秀生源,美术馆之间要竞争

最好的展览机会等。

(2)顾客:顾客是为购买组织产品和服务支付货币的个人或组织。绝大多数顾客是个人,但顾客不一定都是个人。学校、医院、政府

部门、零售商和制造商可能是其他组织的顾客。

(3)供应商:供应商是为其他组织提供的资源的组织。

(4)战略合作伙伴:是指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在合资公司或其他形式的伙伴关系中达成协议。

(二)组织内部环境

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由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

1.组织物质环境

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

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这些资源是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并实现组织

目标的基本条件。管理者必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这些资源并有

效使用所拥有的资源。在组织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

2.组织文化环境

组织文化环境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制度文化,包括组

织的工艺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考核奖励制度以及健全

的组织结构等;二是组织的精神文化,包括组织的价值观念、组织

信念、经营管理哲学以及组织的精神风貌等。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

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它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

什么是不重要的。价值观能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2)组织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人是整个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也是组织活动的主旋律,组织只有充分重视人

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理解人、培养人

和造就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

高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组织和成员成为真正的命运和

利益共同体,才能不断增强组织的活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3)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组织文化是以柔性的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组织内部合作、友爱、奋进的文化心

理环境以及协调和和谐的人群氛围,使组织的共同目标转化成为

成员的自觉行动,从而使群体产生最大的协同合力。

(4)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增强组织的凝聚力。组织中的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其他的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工作态

度、行为方式等,都会导致成员之间产生摩擦、排斥、对立、冲

突甚至对抗,这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文化通过建立共同

的价值观,不断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信任和团结,实现文

化的认同和融合,从而使组织具有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组织文化的塑造一般要通过以下途径:首先,明确组织价值观,即明确组织成员要遵循的价值观。然后,通过标记、象征、仪式与庆典等

活动,将组织的价值观逐渐落实到组织成员的行动中去,并不断完善发

展。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组织文化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

二、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对环境的管理

(一)环境的不确定性

对管理者来说,了解环境的构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和理解环境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组织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这对组织

的管理有重大影响。

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以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构成了环境

的复杂性。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管理者必须应对的环境因素的数

量越多。一个组织要与之打交道的竞争者、顾客、供应商或政府机构越

多,或者需要掌握的有关自身环境的知识越多,则组织环境的复杂性越

强。环境的变化性是指各种环境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演进的程

度。例如,在计算机和通信行业,提高微处理器性能关降低其成本的技

术进步、宽带和无线传输的发明等都将使管理者的任务环境以生巨大的

变化。

依环境的不确定性,即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类型。

(1)简单稳定的环境:如标准挂衣架制造商、软饮料制造商和啤酒制造商等就处于这复杂性和变动性都比较低的环境之中。

(2)复杂稳定的环境:随着组织所面临的环境要素的增加,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相应提高。例如:大学、医院、保险公司、汽车制造

商等经营规模较大的组织就处于这种复杂但相对稳定的环境之

中。

(3)简单动态的环境:有些组织所面临环境复杂程度并不高,但因为环境中某些要素会发生动荡变化,使环境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

如唱片公司、玩具制造商和时装加工企业就处于这种环境中。

(4)复杂动态的环境:当组织面临许多环境因素,而且经常有某些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且这种变化很难预见到时,这种环境的不确定

性程度最高,对于管理者的工作最具挑战性。如计算机软件公司、

电子仪器制造商等就面监这种复杂的环境。

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着组织的兴衰存亡。因此,每个组织的管理者都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影响将环境的不确定性降至尽可能

低的程度。

(二)环境的管理

1.管理组织环境的步骤:管理者管理组织环境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

几个步骤:

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

造了机遇还是带来了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

的资源。

2.提高管理组织环境的能力的方法:管理者提高管理组织环境能力的

主要方法包括:

第一,创设一种组织机构和控制系统,让组织内所有的管理者都分别负责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比如,让企业的研发部门负责

技术因素,让战略部门负责经济因素,让法律部门负责政治

和法律因素等。

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如在分销方面,利用互联网不

仅可以向潜在的消费者提供新产品和现有产品的信息,而且

互联网是向这些消费者销售产品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又如,

在某学校就读的家长能够在学校的网页上浏览自己所关系的

信息,等等。

第4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管理学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等领域,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1.管理的原理:管理原理是指管理的基本规律,即适用于一切管理活

动的各种基本规律。如管理对象、过程、核心、目的以及管理的裨

与内容。

2.管理的功能:管理的各种功能既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又反映管理

的全过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则都要通过管理的功能才能发按作

用。

3.管理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手段:管理功能是执行和完成,是靠管理

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实现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是研究管理学

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管理学的较强的应用性。

4.管理者和管理者群体: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能否实施有效的

管理,管理者起着关键作用。所以,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管理者的

群体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有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5.管理环境:任何组织都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运行的,都要与外部

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要达到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对

组织环境进行研究,把握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方式和途径,

以最有效地从外部获取所需资源和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输出。

6.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历史:研究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能够更

好在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管理学。

7.管理的效果:管理必须有效,有效的标志是管理活动的效率与效益。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总结的方法:按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研究管理学必须观察

管理实践,总结管理经验,并进行提炼概括,使之升华为理论与方

法。人们的管理实践,特别是众多优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蕴藏着

深刻的管理哲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学,应培养如同天文学家

观察天象那样的敏感意识,并运用分析、综合、抽象等逻辑方法总

结实践经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研究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管理

和管理学的研究,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

应用他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不能简单地照搬,而应该运用比较研

究的方法,对他国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通过分析比较,做到博

采众长,吸收和借鉴,进而丰富我国管理学的内容。

3.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就是运用有关管理理论与实践的

历史文献,研究管理的起源、历史演变、重要管理思想衫的理论以

及重要的管理案例,从中找出规律,寻求具要重要意义的管理原则、

方式和方法。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拥有大量的关于管理的文化典籍,

也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管理事例。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细

致的工作作风,深入地研究前人留下的管理精华,就会有所收获、

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4.案例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是指在研究管理学的过程中,通

过典型的管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方法

和原则,从而加深对管理理论的理解。案例分析的方法是当代管理

科学比较发达的国家在管理学教学中广为推行的方法。研究管理学

必须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将自己置身于模拟的管理情境,运用所

学的原则、原理和方法去指导实践。

5.试验研究的方法:实验研究的方法是指有目的地在设定的环境条件

下认真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特性,并有计划在变动实验条件,反复

研究管理对象的行为特征,从而揭示管理的规律、原则和艺术的方

法。试验研究不同于案例分析。后者是将自己置身于已发生过的管

理情境中,一切都是模拟的。而前者则是在真实的管理环境中对管

理的规律进行探讨。只要设计得合理,组织得好,通过试验的方法

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著名的霍桑试验就是运用试验研究方法研

究管理学的典范之一,它所得到的重要成果扬弃了传统管理学将人

视为单纯“经济人”的假说,建立起了“社会人”的观念,从而为

行为科学这一管理分支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章小结

管理是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组织保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可以按层次划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按其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划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不同类别的管理者在工作上的差别在于各项管理职能履行的程度和重点有所不同。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技能包括三个方面,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高层管理更需要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对技术技能要求更高,但无论是哪能类管理者,他们都有不无例外地需要人际技能。

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组织的管理工作实际上也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展开的。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时刻了解环境的变化,并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环境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内部环境是由组织内部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总结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案例分析的

方法和试验研究的方法等。

第2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术语

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管理管理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它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

一、中国早期和管理思想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

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

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包括农副、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作为

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顺道:“道”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

主要指的是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家史

观经济规律。这里有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2.重人:这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重人心的向背;二是重人才的归离。要夺取天下,成就事业,

人才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管子

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3.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

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

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其中“人和”最

为关键。

4.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孔子提出:君子信而后

劳其民。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他提出了国家行政应遵循

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也应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

而有信。

5.对策:我国古代在治国、治军、治生一切竞争对抗的活动中,

都讲究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孙子认为:知彼

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

战必殆。治国必须有预见性,有备无患,预则立,不预则废。

6.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秦法家,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

法治体系,包括天土法治、财税法治、人才法治、军事法治等。

韩非子认为法治优于人治。他还主张法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得守法。

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1.

2.

第1节管理理论的萌芽

第2节古典管理理论

第3节行为科学理论

第4节现代管理理论

第5节管理理论新发展

一、企业文化

二、学习型组织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

1.系统思考

2.超越自我

3.改变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愿景

5.团队学习

第2篇计划

第2章计划

第1节计划工作概述

第2节计划工作程序

第3节计划工作一般方法

第3章目标管理

第1节目标的确立

第2节目标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第3节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与应用

第4章战略管理

第1节战略概述

第2节战略管理过程

第3节总体战略

第4节竞争战略

第5章决策

第1节决策的含义和分类

第2节决策过程

第3节决策方法

第3篇组织

第6章组织结构设计

第1节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

第2节组织结构形式

第3节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第4节

第7章人员配备

第1节人员配备概述

第2节管理人员的选聘

第3节管理人员的考评

第4节管理人员的培训

第4篇领导

第8章领导

第1节领导的实质及作用

第2节领导理论

第3节领导者素质以及领导班子构成

第4节领导艺术

第9章激励

第1节激励概述

第2节激励理论

第3节激励手段和激励方法

第4节

第10章沟通

第1节沟通概述

第2节有效沟通的障碍与克服

第3节组织冲突与协调

第5篇控制

第11章控制基础

第1节控制的含义和分类

第2节控制工作过程

第3节控制工作原则和要求

第12章控制系统和方法

第1节人员控制系统和方法

第2节作业控制系统和方法

第3节预算控制系统和方法

第4节全面绩效控制系统和方法参考文献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与感想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与感想 要想学习好管理学,那么《管理学基础》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下面小编整理了《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体会与感想,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管理学基础》的体会与感想篇一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经管专业的学生,我认为管理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

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的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谈其事,必先谈人。那就先说说我自己吧。我的态度是没有把它当做一门选修课,而是一门我的必修课。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门专业课。 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 2012年新稿

原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5411998586.html,/news/dianda/2012-06-27/122.html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分校:河西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XXXXXXX 时间: 2012.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2)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3)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营管理是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 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 列管理、运营之活动。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前不久,公司组织企业经营管理培训,感触颇多,下面谈下心得 体会: 老一套不是艺术,老一套也不会有发展。一个作家如果老是 用鲜花来形容美,用魔鬼来比喻丑,那一定是蹩脚作家。我们拿 田野里的向日葵与庭院里的菊花作一比较,尽管它们十分相似, 且向日葵花型比菊花大得多,可是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喜欢菊花,而不会欣赏向日葵的,因为向日葵太千篇一律了;菊花则不同,不 仅花型多姿,有平瓣、管瓣、管台瓣等,而且色彩丰富,有红、黄、紫、白,以至于绿和黑(墨菊)等等。 据说,目前菊花品种已在千种以上。可是谁知道,这些万紫 千红、千姿百态的菊花,在数千年前,却是荒野里千篇一律的野 菊演变而来的。我想,要是这些菊花没有人类的着意选择培育, 使它放出异彩,至今恐怕还是那些荒野上的野菊,大概是不会被 人们器重的。

从大笑和菊花,笔者不禁想起《泰州日报》登载的泰兴市黄桥镇生猪深加工出了大名堂,三两重的软骨长成亿元产业的经验来。黄桥人把百来斤的生猪分割成几十个部件化整为零闯市场,就连 不起眼的一只猪头,也被分解成十多个品种,猪头里的鼻骨、喉 骨派上了大用场,用来生产被西方人誉为软黄金的硫酸软骨素出 口欧美。他们的经验就是一个变字,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各异,顺着市场的变迁而变迁。或叫做按着春 夏秋冬、男女老小、东南西北十二个字,不断地做活变的文章。 对于他们来说,产品的单一、呆板,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就 意味着失败。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画家齐白石的一句名言,讲的是 艺术独特创造的可贵。笔者以为,它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也适 用于产品更新。黄桥人做活生猪深加工这篇文章,变经营为精营,形成新的亿元产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经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电企的经营环境近年发生了 巨大变化,发电行业的垄断优势逐渐被打破,电企开始进入以效 益和利润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经营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但是,与安全生产的文化氛围相比,却没有随之形成有利于经营 管理的机制和文化氛围,因此发电企业在想经营型企业转变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不适应。针对这一现状,公司推出了经营管理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体会【精品】

“管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学问,对这门学问的掌握,将使人受益无穷。”这是教材前言里的一句话,通过学习管理学基础后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下面是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的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即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经管专业的学生,我认为管理与我们息息相关。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管理工作适用于各种大小规模的组织;盈利与非盈利的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以及服务性行业;因此,学好管理学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工作乃至今后步入纷繁的社会,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其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自从人们开始形成群体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以来,管理工作就成为协调个人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组成群体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作用,这种群体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组织”现象。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成两个以上的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即定的长一组织目标。这样的组织才能形成整体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案秤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组织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是一种组织,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而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谈其事,必先谈人。那就先说说我自己吧。我的态度是没有把它当做一门选修课,而是一门我的必修课。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它对我来说就是一门专业课。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学生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目标,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 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且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总之,管理学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并且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学科,索然形成学派的时候较短;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限量的。对于这门学科,短短的几段文字表达、看书都是远远不足的,只有深入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创新、累积和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不断的实践才能完整的去体会、感受这一门博大精深的管理艺术。 有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 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颓废;成功不相信幻影,未来,要靠自己去打拼!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管理学基础笔记

1、管理学的特性: (1)管理的二重性:1)自然属性:管理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2)社会属性:管理体现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同一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活动有规律可循。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要灵活运用。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 3、泰勒的科学管理 ●泰勒科学管理的具体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认为工人的工作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地加以确定。 (2)标准化原理:不仅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作业环境等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主张一改工人挑选工作的传统,而坚持以工作挑选工人,每一个岗位都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以确保较高的工作效率。 (4)差别计件付酬制: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 5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应该把计划同执行分离开来。计划由管理当局负责,执行由工长和工人负责。 ●评价★ (1)贡献: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实践精神令人感动把科学的方法用到管理上 (2)局限性:把人当经济人仅重视技术的因素局限于基层管理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 (1企业活动类别可以划分为六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管理活动(2).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报酬●适当集权与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3)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4)评价:●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弥补了泰勒的不足●职能与原则不够精炼 5、★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霍桑试验共分四个阶段 ●实验起因:待遇很好,效率很低 (1)工厂照明试验(1924-1927):照明度与作业效率的关系 (2)继电器装配装配室试验(1927-1932):作业条件与效率 (3)大规模的访问交谈(1928-1930):倾听了解下情 (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1931):存在非正式组织 ●霍桑试验以及梅奥的结论(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工作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评价:管理的第二个里程碑梅奥成为第二时期的代表人物行为科学由此而兴起方法不是太科学观点有些太片面 6、巴纳德组织理论的★ ●主要内容: (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 (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 (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 (4)权威接受论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3篇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3 篇 管理学在全世界名列基础管理学教材的榜首,自20 世纪90 年代引进我国以来,深受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好评,成为国内最受欢迎和采用量最大的管理学教材。下面是带来的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进入电大后,开始学习管理学。以前对于管理只接触过一些断断续续的概念,不是很全面了解。经过半年的系统学习下来,我有了不少收获,以前工作中接触过的一些管理培训思想都通过逐步学习而全面一一对应起来。 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而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出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换取最多的回报,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 对于工作,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在这方面,20 世纪初出现的科学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就。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3篇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3篇 管理学在全世界名列基础管理学教材的榜首,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以来,深受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好评,成为国内最受欢迎和采用量最大的管理学教材。下面是带来的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进入电大后,开始学习管理学。以前对于管理只接触过一些断断续续的概念,不是很全面了解。经过半年的系统学习下来,我有了不少收获,以前工作中接触过的一些管理培训思想都通过逐步学习而全面一一对应起来。 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而有效的管理,是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必须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们则要从中选择出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办法。于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换取最多的回报,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 对于工作,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了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断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_知识点

第一章 1.1简答或者选择 1.信息的要素:语义要素、差异要素、传递要素和载体要素 2.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3.按信息加工深度划分,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4.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划分,分为文献型、档案型、统计型、动态型等。 5.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6.信息一般表现为四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和图像 7.从时间和空间上,信息运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信息运动、生物信息运动和人类社会信息运动三种不同的类型。 8.信息产业包含四大技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1.2知识点【判断】 1.核心资源、支持资源和环境资源构成了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 2.冗余是指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用较多的信息量来实现较少的信息传递。 3.自然信息运动过程是随机的和盲目的; 4.自然信息是不完整的,只有信息的生成和存储,而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存在着过程上的断层。 5.信息产业是智力和资本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 6.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以及社会支持环境这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也称为信息基础设施。 7.信息:信息是按照用户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对信息的加工是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 8.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其载体。也就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广义的信息资源把信息活动的各个要素都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范畴,强调系统的概念。 9.信息差异:由于客观事物差异性的存在,信息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越是表现细微差异的信息,越有使用价值。

1.3综合 1.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多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单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信息收集者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单向被动传递:这种传递方式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举例论述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 2.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辐射式运动:信息生成以后便向四面八方做辐射式传播和扩散。主要手段有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络、报刊杂志等形式。有序性运动:信息运动的有序性既表现在信息自身的有序性,也表现在运动过程的有序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按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以一定的方式,沿着固定的方向运动。主要手段是传真、文件、报告、书籍、刊物等。接力式运动:信息运动从信源到信宿是需要多次接力传递的。布朗运动:信息在人的作用下往往做无规则、无休止的运动。人际交谈、小道消息是这种信息流动的主要方式。【举例论述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 2.1简答或者选择 1.人类的信息管理活动: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2.信息源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可分为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和零次型。 3.记录型信息源按不同的物质载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网络型、视听资料。 4.信息搜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针对性、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5.常用搜集信息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采购、调查、交换、索取和检索。 6.信息组织形式可按不同方式划分: ?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有文字信息组织、图像信息组织、声音信息组织和视频信息组织。 ?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信息组织、二次信息组织和三次信息组织。 ?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分为文献信息组织和非文献信息组织。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蔡茂生管理学基础知识点及考题考纲

管理学复习知识点 题型: 1、单项选择; 2、多项选择; 3、简答; 4、计算题; 5、分析题; 一、选择 1、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关系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茂生P3)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科学)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管理者一旦掌握了,再加上深入实际,结合实践经验,就很可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方法。(艺术性) 2、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的内容 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三大类10种P18 A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B 、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C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3、管理者的管理能力的内容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一卡茨)P8 a .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b .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c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4、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 a .工作定额。 b .标准化。 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 .差别计件工资制。 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5、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6、目标管理的创始人 目标管理(MBO)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 7、西蒙的决策理论的观点 行为决策理论 1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2 、做决策易受知觉偏差影响。 3 、做决策受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4 、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会影响决策。 5 、决策者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去寻求最佳方案 8、SWOT模型中企业采取的不同战略 A 幼童―高增长率、低占有率,应采取扩张战略,追加投资。 B 明星―高增长率、高占有率,应采取扩张战略,追加投资。 C 金牛一一刁氏增长率、高占有率,利润的主要来源,采取维持战略。 D 瘦狗―低增长率、低占有率,应采取撤退战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