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思考

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思考

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思考

董英华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50)

摘要:近20年来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张,已占据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民办高职院校也异军突起,众多有志于教育兴国的民营企业家投资办学,各地民办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给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着重分析当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师德现状,探索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师德、民办高职院校、职业理想、师德建设

我国民高职院校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也发展迅猛,大批高校毕业生、社会人员趁机涌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他们多数人没受过师范专业教育、没经历过专业师德培训就踏上了高校讲台,这些民办高校教师工作缺乏责任心、事业没有目标、不求发展、敬业精神缺失、教育理念落后等,以至有愧于为人师表,给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建设带来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必须探索与之相适应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培养师德高尚的民办高职教师。

一、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任务紧迫

自古以来,世人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红烛”,对高校教师崇敬有加:认为他们个个学识过人、德高望重,人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把教师的职业和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学识姑且不论,其“行为失范”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如下。(一)缺乏敬业精神,功利思想过重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市场经济使人们的趋利心理大大增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高校教师出现了与师德要求相悖的不良玑象,一些教师“无心教学,一心向钱”,反映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身上,就是片面追求课时量,由于课时和课酬直接挂钩,老师们一味追求课时量,一个专业老师周课时量一般为20节,甚至出现了一个月有近200节课的“奇闻”,老师们疲于上课,连备课的时间都不充分,更谈不上钻研业务,老师成了讲课机器,教案重复使用,缺乏创意,无视教学质量,对教研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甚至根本就不考虑教研教改工作,敬业精神严重不足、责任不到位和行业作风极度不健康,结果大学课堂粗制滥造、废话连篇、知识含金量极低,民办高职院校急切需要培育教师们奉献社会、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教师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格高尚情操。

(二)职业使命感不强,缺少献身民办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多数是因找不到其他工作而被动地选择当

老师,很多青年教师不是师范院校毕业,以往的教育经历中缺乏“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很少有强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没有投身教育事业的思想准备,加上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偏低,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老师的个人职业成就感不高。另外,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用人机制也让教师对自己前途倍感担忧、缺乏认同感、安全感,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领导明确表示“民办院校是铁打的营盘,教师就是流水的兵,教师们来来去去很正常”,这种用人理念从另一

方面促使教师们把自己在民办学校工作看

作“打一份”、而不是一份事业,老师们认

为在民办高职院校讲课只是混饭吃。本来多数老师就没有把民办教师作为自己职业理想,就连那些当初愿意投身民办教育职业的少数老师,从教之初的激情和豪言壮志也被现实的无奈和艰难所取代——在社会上得

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在单位也被认为可有可无,甚至在自己的学生那里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仅把这份职业作为一种过渡,更向往

公务员、公办院校、企业管理这样的岗位。民办高职教师缺乏强烈的职业情感和献身

意识,奉献教育事业动力严重不足

(三)专业教学思想单纯,为人师表意识不浓

民办院校老师由于抱着“打工者”的态度给学生讲课,或者认为上一节课拿一节课的课酬,把上课等同于做事,课讲完了就完工了事,忽略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自尊、有情感的人,很容易使正处在思维活跃、身心迅速发展、追求个性独立的大学生受到伤害;或者认为老师就是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只要把课讲好、把学生教会就足够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课堂上一本正经讲课,下课就离开教室,课堂下板着脸走路,从来不主动了解学生思想,不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殊不知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根本,教书只是手段。有些教师举止失范,课堂上哗众取宠、弄虚作假,不注意言行举止和言传身教,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带到课堂上。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们根本无法通过自身榜样、模范、表率作用感染、教育学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四)师德建设内容陈旧,提高方式俗套民办高职院校对师德建设内容的理解和

学习仍然停留在传统文化对教师的要求层面上,而现在社会人们的读书观念、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论等都进行着重大调整,从“学而优则仕”到“学的好不如嫁的好”,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到今天高等教育普及化,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读书无用论”,社会环境变迁、教育理念的更新都要求教师们不断跟上时代的脚步,更新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和提高个人修养,提高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师德建设实际情况是:教师只是按照上级精神,在某段时间看看雷同的文件,读读相似资料,听听先进教师的报告,学习方式俗套、落后。信息时代德育学习方式本来可以灵活万千:互联网、电视讲座、电话会谈、微博、研讨会等形式不一而足,便捷而收效快,而民办高职院校的老师学习方式、内容依然停留在看文件,听报告上,形式、内容都过于陈旧。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自尊、有情感的正在茁壮成长的青年学子,尽管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但是这些青年学生同样受传统观念束缚少、观念新颖、做事灵活、思维活跃,对思想观念陈腐的老师极度厌恶。

二、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途径(一)教师要找到从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的尊严和价值。

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职业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每一份职业都有其所担负的责任与义务,都能给人们带来尊严和自豪感,教师——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的教师,只有在全面履行教师职责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也才能从教师职业中获取乐趣和价值,从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德性,培养立志乐道、甘于奉献职业情怀和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职业精神。

第一,必须把师德的培养放到核心位置,教师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师德养成至关重要,德性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根本,是最具育人力量的资源,教师的高尚师德,必须基于一定的内在精神感召力、自身的内在素质和人格特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格高尚的教师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强劲的辐射力和同

化力,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境界。教师的行为修养是取得学生拥戴的第一要素,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德性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以“大道无声、大化无言”,惟有德高身正,敬业乐业,才能取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

第二,努力钻研业务。学校希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必须要求教师德才俱备,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学识渊博,德高望重。老师无才无德必招学生厌恶,有德无才,只能博得学生的同情,只有德才俱备,才能得到学生的拥戴。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体系,存储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做教书育人的行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深深地吸引学生,得到学生的尊重,在教师领域做出成绩,获得行家和社会认同。

第三,加强个人修养,提高抗干扰能力。

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收入少、待遇差、升职慢,抵制当前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跟风现象冲击要有更大的耐力,但如果选择了做民办教师并把它做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就必须抵制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变化对

师德规范产生冲击和挑战,发扬教师安于清贫、乐业敬业传统,静下心来备课,潜下心来钻研,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创造性的教学、艺术性的上课,唯有如此才能收获用心血培育的硕果。

(二)加强教师职业规划管理。

民办高职院校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也是企业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民办高职院校企业家精神浓厚,这决定了它们目前的办学特征:强调规模效应和低成本运作。反映在师资建设上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步伐迟缓:注重师资使用,轻视师资培养,不关注教师们的成长规划。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做出成就的长期性,所谓“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民办高职院校要打造出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必须着眼长远,淡化临时雇佣的观念,加强教师们的职业规划。

教师的职业观可分成畏业、敬业、乐业三个层次。“畏业”只是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怕失去它而工作;“敬业”能够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做到教书育人,“乐业”是热爱职业教育工作,在教书育人中享受快乐。学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职业规划至少要让教师

们能够“敬业”,让老师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师。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深入教师工作、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状况,将师资队伍建设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紧密结合起来,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搭建平台。(三)坚持刚性制度与柔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师德建设虽然隶属于职业道德建设范畴,主要依靠舆论、宣传和自我教育方式来实现,但也不能仅仅依靠引导和舆论宣传,必须在柔性教育中注入刚性的管理制度,实现刚性制度和柔性教育有机结合。

首先,加强师德规范教育要把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岗位工作中。学校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必须把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岗位工作中,使之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形成教师道德自律意识,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的体系性刚性制度,包括制定便于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组建师德监督小组等,定期检查本校师德状况并做出评估,建立师德评价网站,每学期在全校学生范围内进行一次师德评价活动,督促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养成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习惯,以提高自身素质、陶冶品质。

其次,加大师德建设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力度。舆论氛围是一种导向,是以德从教的外部条件,学校可以运用大众传媒、校园网、宣传橱窗、文化艺术节、先进教师报告会等宣传舆论模式,引导舆论、大力宣传以德从教的先进典型,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的示范,使广大教师汲取力量、受到鼓舞、塑造美好心灵,用一种对自己、对社会的平和心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三、结束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似朝阳初升,蒸蒸日上,民办高职学院校由于其机制灵活,更显示着其强劲的生命力,加强民办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师德建设一靠教师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二靠学校建立可操作的管理机制,找准切入口、创建平台,抓落实、要实效,师德建设落实到的日常教学工作的岗位上。

参考文献:

[1]丁红.李革.大学精神与高校师德的融合境界[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2]廉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分析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0,(4).

[3]胡保亮.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青年教师师德修炼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

作者简介:董英华,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电话:137********,

通讯地址:广州市机场路向云西街10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通讯系王贵转<董英华>收邮编:51040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