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7-01-13T11:58:13.9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作者:杜晓琴[导读]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这需要对不同患者的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预防。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中医院 7482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选患者临床均采用对症治疗方式,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对分析结果展开观察与研究。结果经临床分析结果得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吸烟史、前壁心梗、溶栓时间、年龄,并且伴随OR值的增高,患者的临床危险系数也会随之升高。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这需要对不同患者的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预防,使患者临床预后效果得到有效保障。关键词: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是近几年医学临床发病率极高病症之一,该疾病因病理因素常常会给患者机体造成较大痛苦,同时也给患者生命安危带来了极大风险[1]。

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

①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病史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一般都在70%以下,原管腔较为通畅,该动脉供血的区域无有效的侧支循环,血栓使管腔突然完全堵塞,受此血管供血的心肌急性坏死,此类病人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心肌坏死常自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贯通心室壁全层,其梗死部位室壁常变薄向外扩张,在发病1周内易并发心脏破裂,血栓堵塞在冠状动脉大分支近端,贯通性梗死累及范围较广,常发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室壁瘤形成。

②原有心绞痛史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急性血栓堵塞另一支冠状动脉,不仅使其供血部位发生急性心肌坏死,并阻断了提供原缺血和陈旧心肌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使病情较前更为严重。

③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某支冠脉斑块已使管腔极为狭窄处发生急性血栓堵塞者,一般既往多有心绞痛史,可因存在一定数量的侧支循环对心外膜下心肌起了保护作用,急性堵塞所致的心肌坏死可能仅限于心内膜下心肌,呈多发灶性坏死,梗死范围较小,故不易发生心脏破裂及室壁瘤形成。

④在冠脉斑块处血栓形成不完全堵塞:病人常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也可导致心内膜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无异常Q波,此时应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以助诊断。

为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预后效果,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现将详细医学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范围均在58~70岁,所选患者经心电图诊断显示: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均>0.1mV,且病发时间均大于5小时。对此,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本文研究标准。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治疗措施包括:首先是溶栓治疗,在治疗前指导所有患者服用300mg氯吡格雷片和300mg阿司匹林药物,再进行皮下注射4000u低分子肝素。将0.9%生理盐水40ml和500000U尿激酶进行混合静脉滴注,滴注时间在30分钟内完成。在完成溶栓治疗的12小时后,再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剂量为100U/kg,脐周注射7天。在溶栓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心率及生命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

1.3病症分析指标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个人信息、治疗方法、生活习惯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2.0,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上述观察指标内容展开研究后得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见表1。

3.讨论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但对于患者自身来说,影响治疗预后效果因素之一则为年龄,并且该影响因素也获得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一致认可[2]。同时,从本文研究结果中也可发现,吸烟习惯也会给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带来较大影响,从病理学上来说,这是由于吸烟习惯会导致患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升高,而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室颤降低时,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症状[3]。因此,临床采取一定的戒烟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临床死亡风险[4]。此外,前壁心梗、心力衰竭、溶栓时间等也会给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需要主治医师在治疗前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得到安全保障[5]。

急性心肌梗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我们依据大量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实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1999年修订的AMI治疗指南,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中对AMI的分类,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二类。现有资料表明,这二类之间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操作或治疗的价值和意义,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 Ⅰ类:指那些已证实和/和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 Ⅱ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和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 (一)目标 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分钟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二)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 询问缺血性胸痛病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师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下页)。 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和肩部放射。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疼痛常持续20分钟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的表现为呼吸困难。要与急性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2、迅速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应在10分钟内完成。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诊断AMI特异性为91%,敏感性为46%。患者初始18导联心电图可用以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①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应迅速评价溶栓禁忌证,开始抗缺血治疗,并尽快开始再灌注治疗(30分钟那开始溶拴或90分钟内开始球囊扩张)。入院时常规血液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凝血时间和电解质等。 ②对非ST段抬高,但心电图高度怀疑缺血(ST段下移、T波倒置)或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病史高度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应入院抗缺血治疗,做心肌标志物及常规血液检查(同上)。 ③对心电图正常或呈非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应在急诊科继续对病情进行评价和治疗,并进行床旁监测,包括心电监护、迅速测定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等。二维超声心动图可在缺血损伤数分钟内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对疑诊主动脉夹层、心包炎和肺动脉栓塞鉴别诊断具有特殊价值。床旁监测应一直持续到获得一系列血清标志物浓度结果,最后评估有无缺血或梗死证据,再决定继续观察或入院治疗。 (三)AMI的诊断 1、AMI的诊断标准-必须至少具备以下3条标准中的2条: ①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②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③心肌坏死的血清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不表现ST段抬高,而表现为其他非诊断性心电图改变,常见于老年人及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因此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测定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在应用心电图诊断AMI时应注意到超急性期T波改变、后壁心肌梗死、右室梗死及非典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伴有左束支阻滞时,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有困难,需进一步检查确立诊断。(血清心肌标志物测定:AMI诊断时常规采用的血清心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的病因及预后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的病因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肺炎的病因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本院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合并肺炎53例,以無肺炎的49例为对照组,对多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与年龄、绝对卧床≥7 d、应用镇静剂≥5 d、心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好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肺炎诱因较多,积极预防、控制肺炎对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etiology and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pneumonia. Methods 102 patient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2011 and Oct.2013,53 patients co-infection of pneumonia,49 patients without pneumonia as the control group,a variety of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bout age,be laid up more than 7 days,the use of sedatives more than 5 days,cardiac dysfunction and other factors,and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pneumonia infe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re are a lot of incentiv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pneumonia,that positiving prevention and treating pulmonary infe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this diease. [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neumonia;Etiology;Prognosis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致死性疾病,有研究表明,AMI后容易合并感染,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系统和消化道[1],以呼吸道最常见[2],现将本院102例AMI患者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以期为AMI并发肺炎的防治提供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10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肺炎53例(感染组),无肺炎49例(对照组)。感染组男35例(66.0%),平均年龄(70.1±5.3)岁;对照组男29例(59.2%),平均年龄(65.2±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AMI: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制订的AMI诊断标准[3]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4];肺炎: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肺炎诊断标准[5]。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 怀疑缺血性胸痛 紧急评估 1、有无气道阻塞 2、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3、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4、神志是否清楚 气道阻塞 呼吸异常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1、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2、气管切开或者插管 心肺复苏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 稳定后

停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拒探视 大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 阿司匹林160-325mg嚼服 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无效5-20pg/min静脉滴进 胸痛不能缓解则给予吗啡2-4mg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 建立大静脉通道、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快速评估(<10分钟) 迅速完成12导联的心电图 简洁而有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审核完整的溶栓清单(参见《急救流程》一书)、核查禁忌症检查心肌标志物水平、电解质和凝血功能 必要时床边X线检查 回顾初次的12导联心电图 ST段抬高或新出现(或可能新)的LBBB ST段压低或T波倒置

ST段和T波正常或变化无意义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或高危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 中段危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节) β—受体阻滞剂(紧急时改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卓15-20mg缓慢静脉推注)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 他汀类 不能延迟心肌再灌注治疗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整) 硝酸甘油 β—受体阻滞剂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GPllb/lllα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他汀类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整) 硝酸甘油 β—受体阻滞剂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低危者GPllb/lllα拮抗剂 胸痛发作时间≤12小时 是 溶栓治疗 入院溶栓针剂至血管的时间≤30分钟

急性心梗的治疗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的心梗(NSTAMI)和非ST段抬高的心梗(STAMI),根据不同的分类,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 1NSTAMI NSTAMI的治疗原则是抗栓不溶栓,早期主要是应用扩冠。抗凝、稳定斑块及对症处理的同时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危险分层的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介入治疗及其时机。 2STAMI AMI主要是由于急性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导致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持续性缺血,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是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是治疗STEAMI的主要手段,再灌注治疗越早、越快、获益越大。 (1) 心肌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治疗主要有两条途经,即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果发病在3小时内且介入治疗能及时进行,药物溶栓及直接PCI两种方式都可选用。对以下情况者,推荐进行介入治疗:①有外科支持的熟练PCI技术和条件,尤其是入院能在90min内将梗死血管开通的;②高危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killip分级3级以上);③有溶栓禁忌证;④发病时间超过3h;⑤不能确定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诊断。 ①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发病距溶栓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通,使更多的心肌受到保护,更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重组葡激酶(r-SAK)。 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治疗能降低病死率、各种终点事件、再梗死和出血性中风发生率低。溶栓治疗后,对残存闭塞的冠状动脉,可进行补救性PCI.在有专门设备和丰富介入经验医师的中心,直接支架植入应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与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与进展性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 )一定义年 ACC、AHA、ESC 及世界心脏联盟(WHF)专家组共同制定并发表了关于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专家联合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一致同意在我国推荐使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 可从与临床、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和病理特征相关的几个不同方面定义。 按全球统一定义,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病理分类为凝固性坏死和按全球统一定义,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病理分类为凝固性坏死和( 或) 收缩带坏死。 心肌梗死的定义与分类定义心肌梗死一词应该用于临床上有因心肌缺血致心肌坏死证据者。 (由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二分类1 型(自发性 MI) 由原发性冠状动脉事件(斑块侵蚀和/或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 2 型(继发缺血的 MI 由心肌供氧减少或需氧增加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 3 型(突发心脏性死亡) 常伴心肌缺血症状/新发 ST 段抬高或 1 / 3

LBBB/冠脉造影或病理证实的新鲜血栓证据。 4 型(PCI 相关的 MI) 4a 型: 伴发于 PCI 的心肌梗死 4b 型: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伴发于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 5 型(CABG 相关的 MI) 伴发于 CABG 的心肌梗死三 AMI 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之一) 1. 【1】+【1/4】诊断标准标志物(>上限) 1 项缺血证据: ①症状②新缺血 ECG (ST 或或 LBBB )新③新 Q 波④影像( 丧失/ 运动异常) 2. 突发心脏死亡+缺血证据或冠造、尸检(血栓) 3.PCI 术+生物标志物>3 倍上限 4.CABG 术+标志物>5 倍+ECG/ 影像/ 冠造 5.有有 AMI 的病理学发现 AMI 生物标志物选择与标准首选:肌钙蛋白(T 或 I): 至少 1 次>正常上限(即刻、 2-4h 、6-9h、12-24h)次选: CK-MB: 至少 1 次>正常上限(即刻、 2-4h 、6-9h、12-24h)再梗死:再次出现症状,检测较前升高20% 且>正常上限(即测、3-6h 复测)没有明显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肌钙蛋白升高心脏挫伤或其他外伤,包括外科手术、消融和起搏治疗等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心尖部气球样变综合征,心肌损伤导致横纹肌溶解,肺栓塞、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肾衰竭,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侵润性疾病(如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远离急性心肌梗死来源:三九养生堂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但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并不算了解,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吧,帮助大家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原因,还有我们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梗死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两类。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那么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1、先兆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臵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 (1)疼痛 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疼痛性质为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或为紧缩感、烧灼样疼痛,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持续时间常大于30min,甚至长达10余小时,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一般不能缓解。 (2)全身症状 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3)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 见于75%~95%的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h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若室性过早搏动频发(5次/min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一些病人发病即为心室颤动,可引起心源性猝死。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也时有发生。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见,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

关于心肌梗死的研究综述汇总

关于心肌梗死的研究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趋向年轻化,严重威胁者人类健康。急性心肌梗死常导致冠心病患者心率失常及心脏骤停,严重可导致患者猝死。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导致心肌急性坏死。其治疗原则为及时、充分开通闭塞的血管,以挽救存活及频死心肌。本文综述关于心肌梗死的相关研究 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2]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CHD)、心肌梗死(AMI)等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 (CHD)患者80例,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作为患 者组(排除同时引起hs-CRP水平升高的其他疾病);收集 健康人60例作为对照组。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上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hs-CRP的浓度和心肌酶谱,心肌梗死组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测定cTnl,并分析对照组与患 者组、患者组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的差异及hs-CRP与 心肌酶谱、cTl的关系。结果: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患者的 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hs-CRP与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cTnl)的 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与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 水平明显升高,监测hs-CRP对冠心病与星际梗死的辅助诊

断、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一、左旋卡尼汀改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的影响, 以探讨改善心肌代谢类药物的抗缺血疗效。方法:选取2005 年10月至2006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心内科收治 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8例病史1.2~4.6年,其中30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旋卡尼汀(卡尼汀组),以心肌缺 血总负荷为指标通过动态心电图仪检测,并与对照组(28 例)比较,来研究其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改善 的疗效。结果:卡尼汀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相比 24h总心率、平均心率、缺血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卡尼 汀组缺血总负荷低于对照组。其对患者改善胸闷、胸痛、 乏力、气促、心悸症状,减轻心脏缺血程度方面具有一定 的作用,同时应用左旋卡尼汀副反应发生几率较小。结论:左旋卡尼汀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的改善具有一定作 用。 二、43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对43例死亡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设同期住院的43例老年非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生存病例作对照。结果:无痛性心肌梗死病例组13例(℅),对照组6例(13.9℅);再梗死病例组7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7-01-13T11:58:13.9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8期作者:杜晓琴[导读]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这需要对不同患者的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预防。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中医院 7482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选患者临床均采用对症治疗方式,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对分析结果展开观察与研究。结果经临床分析结果得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吸烟史、前壁心梗、溶栓时间、年龄,并且伴随OR值的增高,患者的临床危险系数也会随之升高。结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这需要对不同患者的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预防,使患者临床预后效果得到有效保障。关键词: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是近几年医学临床发病率极高病症之一,该疾病因病理因素常常会给患者机体造成较大痛苦,同时也给患者生命安危带来了极大风险[1]。 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 ①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病史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一般都在70%以下,原管腔较为通畅,该动脉供血的区域无有效的侧支循环,血栓使管腔突然完全堵塞,受此血管供血的心肌急性坏死,此类病人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心肌坏死常自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贯通心室壁全层,其梗死部位室壁常变薄向外扩张,在发病1周内易并发心脏破裂,血栓堵塞在冠状动脉大分支近端,贯通性梗死累及范围较广,常发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室壁瘤形成。 ②原有心绞痛史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急性血栓堵塞另一支冠状动脉,不仅使其供血部位发生急性心肌坏死,并阻断了提供原缺血和陈旧心肌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使病情较前更为严重。 ③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某支冠脉斑块已使管腔极为狭窄处发生急性血栓堵塞者,一般既往多有心绞痛史,可因存在一定数量的侧支循环对心外膜下心肌起了保护作用,急性堵塞所致的心肌坏死可能仅限于心内膜下心肌,呈多发灶性坏死,梗死范围较小,故不易发生心脏破裂及室壁瘤形成。 ④在冠脉斑块处血栓形成不完全堵塞:病人常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也可导致心内膜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无异常Q波,此时应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以助诊断。 为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的预后效果,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现将详细医学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选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所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年龄范围均在58~70岁,所选患者经心电图诊断显示: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均>0.1mV,且病发时间均大于5小时。对此,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符合本文研究标准。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治疗措施包括:首先是溶栓治疗,在治疗前指导所有患者服用300mg氯吡格雷片和300mg阿司匹林药物,再进行皮下注射4000u低分子肝素。将0.9%生理盐水40ml和500000U尿激酶进行混合静脉滴注,滴注时间在30分钟内完成。在完成溶栓治疗的12小时后,再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注射剂量为100U/kg,脐周注射7天。在溶栓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心率及生命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 1.3病症分析指标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个人信息、治疗方法、生活习惯等进行观察与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2.0,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上述观察指标内容展开研究后得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见表1。 3.讨论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但对于患者自身来说,影响治疗预后效果因素之一则为年龄,并且该影响因素也获得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一致认可[2]。同时,从本文研究结果中也可发现,吸烟习惯也会给患者治疗预后效果带来较大影响,从病理学上来说,这是由于吸烟习惯会导致患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升高,而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室颤降低时,容易引起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症状[3]。因此,临床采取一定的戒烟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临床死亡风险[4]。此外,前壁心梗、心力衰竭、溶栓时间等也会给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需要主治医师在治疗前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得到安全保障[5]。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梗塞范围,心肌梗塞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塞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两类。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塞可分为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 病因 管腔内血栓 ①心肌梗塞前无心绞痛病史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一般都在70%以下,原管腔较为通畅,该动脉供血的区域无有效的侧支循环,血栓使管腔突然完全堵塞,受此血管供血的心肌急性坏死。该类病人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心肌坏死常自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贯通心室壁全层。其梗塞部位室壁常变薄向外扩张,在发病1周内易并发心脏破裂,血栓堵塞在冠状动脉大分支近端,贯通性梗死累及范围较广,常发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室壁瘤形成。 ②原有心绞痛史或陈旧性心肌梗塞史者:急性血栓堵塞另一支冠状动脉,不仅使其供血部位发生急性心肌坏死,并阻断了提供原缺血和陈旧心肌梗塞部位的侧支循环,使病情较前更为严重。 ③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某支冠脉斑块已使管腔极为狭窄处发生急性血栓堵塞者,一般既往多有心绞痛史,可因存在一定数量的侧支循环对心外膜下心肌起了保护作用,急性堵塞所致的心肌坏死可能仅限于心内膜下心肌,呈多发灶性坏死,梗塞范围较小,故不易发生心脏破裂及室壁瘤形成。 ④在冠脉斑块处血栓形成不完全堵塞:病人常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也可导致心内膜下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无异常Q波,此时应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以助诊断。 冠状动脉痉挛 在一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发病后12h内做的冠脉造影中,显示有冠脉痉挛者占40%,向闭塞冠脉注入硝酸甘油能使闭塞的管腔开放或部分开放,说明该组急性心肌梗塞是由冠脉痉挛造成。 粥样硬化内或斑块下出血 富含脂质的软斑块表面的纤维覆盖帽较薄,加上斑块的外形,其中脂肪灶处于偏心位置,受血流冲击易于破裂。除这些易损斑块的结构以外,由冠状动脉腔内压力急性改变、冠状动脉张力改变、随着每次心搏冠状动脉弯曲及扭转等外界因素都可使易损的斑块破裂或内膜下出血,诱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梗塞。 心排血量骤降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陈兵,张林丽,张劲松,周学中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急性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其直接病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其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持续严重的缺血如超出相应心肌的耐受阈值,心肌的凋亡和坏死等不可逆过程则会发生,及时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基础。其治疗原则为: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发现和处理心律失常、泵衰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尽快给予再灌注治疗,降低心肌耗氧量。 1 一般治疗 1.1 卧床休息,吸氧;持续心电、血压和呼吸监测;建立静脉通道;立即给予ASA 300mg嚼服;镇静,半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1.2 镇痛吗啡3mg iv,10~15min后可重复,总量≤15mg,其作用是镇痛和抗心肌缺血。 2 再灌注治疗

能使急性闭塞的冠脉再通,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有效解除疼痛,预防心室扩大和重塑,防止心衰发生;降低住院病死率,并改善长期预后。 2.1 溶栓时的观察项目(1)每15~20min询问1次,了解胸痛有无减轻和减轻的程度,仔细查看有无出血;(2)溶栓前、后3h内每30min描记心电图;(3)定时采血监测心肌酶及凝血项。 2.2 溶栓剂的使用尿激酶150万单位左右于30min静脉滴注,配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日2次。 2.3 AMI时冠脉再通的判断(1)心电图抬高的ST段在2h内回落50%以上;(2)胸痛迅速缓解,常在30min内缓解70%~80%以上,2h内基本消失;(3)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CK-MB 峰值出现提前(14h内)。 具备上述4项中的2项可以判定为再通,但以CK-MB峰值提前出现可靠,其次为ST段回落。 3 药物治疗 3.1 硝酸酯类早期应用此类药物可以减少心梗面积和有利于提高生存率。长效的制剂早期不建议使用。静滴硝酸甘油作用迅速。 3.2 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在AMI第一天即给予,而且越早越好,首剂应嚼服以求迅速起效,另可选用塞氯匹定,潘生丁等。 3.3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日2次,注意监测出凝血时间。 3.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ACEI有助于改善恢复期心肌重

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分析

心率变异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意义。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另选取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心内率变异性指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年龄大,梗死面积大,心功能差,特别是伴有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较正常人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预后差。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率变异性降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易诱发心脏电生理紊乱,预后差。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性;预后 心率变异性是指窦性心律逐次心动周期之间的差异性变化,是评价自主神经即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状态及其变化的简便可靠的方法,可反映自主神经对心血管的调控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通过9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率变异指数与70例正常人心率变异指数对比分析,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预后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2013年在本院住院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29~76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51例,下壁心肌梗死39例;合并高血压34例,糖尿病18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70名,年龄30~72岁,无器质性疾病,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均正常。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采用美高儀公司生产Holter记录两组研究对象24 h动态心电图,有效记录时间≥22 h,通过计算机自动选择标记的窦性心律的R-R间期,排除干扰及异位搏动,相邻R-R间期超过20%也被去除。系统分析处理所得资料,编辑后获得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 1. 3 诊断标准 1. 3. 1 时域分析指标SDNN:24 h内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正常值(141±39)ms,一般正常值≥100 ms,50 ms的心搏数占全程心搏数的百分比。 1. 3. 2 频域分析指标TP:总功率≤0.4 Hz,正常值为(3466±1018)ms;LF:低频功率0.04~0.15 Hz;HF:高频功率0.15~0.4 Hz[1]。 1. 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急性心梗的治疗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的心梗(NSTAMI)和非ST段抬高的心梗(STAMI),根据不同的分类,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 1NSTAMI NSTAMI的治疗原则是抗栓不溶栓,早期主要是应用扩冠。抗凝、稳定斑块及对症处理的同时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危险分层的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介入治疗及其时机。 2STAMI AMI主要是由于急性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导致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持续性缺血,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是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是治疗STEAMI的主要手段,再灌注治疗越早、越快、获益越大。 (1)心肌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治疗主要有两条途经,即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 CI)。如果发病在3小时内且介入治疗能及时进行,药物溶栓及直接PCI两种方式都可选用。对以下情况者,推荐进行介入治疗: ①有外科支持的熟练PCI技术和条件,尤其是入院能在90min 内将梗死血管开通的;②高危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killip分级3级以上);③有溶栓禁忌证;④发病时间超过3h;⑤不能确定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诊断。 ①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发病距溶栓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通,使更多的心肌受到保护,更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 — PA)、重组葡激酶(r — SAK)。 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治疗能降低病死率、各种 终点事件、再梗死和出血性中风发生率低。溶栓治疗后,对残存闭塞的冠状动脉,可进行补救性PCI?在有专门设备和丰富介入经验医师的中心,直接支架植入应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3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扩冠、抗凝、稳定斑块、改善左室重构等药

心电图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和预后价值

心电图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和预后价值 【关键词】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价值 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与左前降支阻塞的相关性及预后 提示前壁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与左前降支阻塞相关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预测价值百分比分别为90%、95%和96%[1]。左前降支经灌注室间隔、左心室前壁2/3及整个心尖部,满足50%心肌供血,故左前降支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影响存活率的主要动脉。以第一对角支为标志将左前降支分为近端及远端,近端闭塞致心肌梗死面积大,预后差[2~3]。 左前降支近端闭塞的心电图定位[4],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具备下列改变之一:①Ⅰavl导联ST段抬高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②avl导联ST段抬高伴V2~V5导联ST段抬高预测第一对角支近端闭塞,阳性预测值89%,阴性预测值100%;③高侧壁心肌梗死,80%患者闭塞部位在近端;④V2导联ST段抬高伴V3~V5导联ST段下移支持闭塞在第一对角支。 左前降支远端闭塞的心电图定位[4],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具备下列改变之一:①伴下壁心肌梗死,②Ⅰavl导联ST段抬高,而下壁导联ST段呈等电线或抬高;③前间壁急性心肌梗死(V1~V3导联ST段抬高)时,92%患者为前心尖部梗死而室间隔正常,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中端和远端(约85%)。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决定预后的两个重要因素:左室功能与梗死面积 左室功能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Meller指出,左前降支阻塞性病变引起前壁穿透性心肌梗死时,心肌坏死常较广泛,因而前壁心肌梗死较下壁心肌梗死更多发生心脏功能衰竭。节段性矛盾运动对左室功能造成影响最大,前壁坏死发生矛盾运动较下壁多,这也是前壁心肌梗死左室功能衰竭发生率高的原因。 多部位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大,特别在累及前壁时,尽管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但完全闭塞比例高,预后差。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时溶栓疗法的选择最主要决定于心肌梗死大小。前壁心肌梗死中死亡组心肌梗死面积较存活组显著增高,即心肌梗死面积越大,临床预后越差。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估计濒死心肌的量有一定价值,前壁濒死心肌(%)=(4.5×ST抬高≥1mm的导联数-1.2)×100%[5]。 总之,前壁心梗的病情及预后与心梗造成心肌受损面积密切相关,合并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受损心肌的范围成正比,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梗死时并发症多,危险性大,预后差。 【参考文献】 1 Blanke H,Cohen M,Schlueter GV,et al.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coronary arteringraphic correlations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ol,1984,54:249.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重点询问胸痛和相关症状。 STEMI的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 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含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应注意不典型疼痛部位和表现及无痛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女性、老年、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 (心绞痛、心肌梗死、CABG或PCI)、高血压、糖尿病、外科手术或拔牙史,出血性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脑血管意外、大出血、不明原因贫血或黑便)、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药物应用史。 2.体格检查: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有无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颈静脉怒张等;听诊有无肺部哕音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和奔马律;评估神经系统体征。建议采用Killip 分级法评估心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对疑似STEMI的胸痛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FMC)后10 min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下壁和(或)正后壁心肌梗死时需加做V3R~V5R。和V7~V9导联]。典型的STEMI早期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正后壁心肌梗死时,ST段变化可以不明显)。超急期心电图可表现为异常高大且两支不对称的T波。首次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时,需在10—30 min后复查。 2.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通常在 STEMI症状发生后2—4 h开始升高,10~24 h达到峰值,并可持续升高7~14 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坏死的临床特异性较高,STEMI时其测值超过正常上限并有动态变化。 3.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急性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 鉴别诊断 1.心绞痛:主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可类似于心肌梗死,但胸痛性质轻,持续时间短,硝酸甘油效果好,无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酶的序列变化。 2.急性心包炎:心前区疼痛持久而剧烈,深吸气时加重,疼痛同时伴有发热和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多数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Q波。 3.急性肺动脉栓塞:常有突发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紫绀和休克,多有骨折、盆腔或前列腺手术或长期卧床史。右心室前负荷急剧增加、P2亢进、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电图肺性P 波、电轴右偏、呈S1QIIITIII型,即I导联出现深S波,Ⅲ导联有明显Q波(<0.03s)及T 波倒置。X线胸片显示肺梗塞阴影。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可见放射性稀疏或缺失区。 4.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前胸出现剧烈撕裂样锐痛,常放射至背、肋、腹部及腰部。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可听到杂音,两上肢血压、脉搏不对称。胸部X线示纵隔增宽,血管壁增厚。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显像可见主动脉双重管腔图像。心电图无典型的心肌梗死演变过程。 5.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易与以上腹部剧烈为突出表现的心肌梗死相混淆,但腹部有局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无心肌酶及心电图特征性变化。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心梗前发生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两组,发生心绞痛 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心绞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和预后之 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 (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加 明显。2.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 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 察组中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 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 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心肌梗死前;心绞痛;预后;影响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angina pectoris befo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short-term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is to select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100 cases,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accor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72h is the occurrence of angin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incidence of angina pectoris patients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no angina as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gnosis of chang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ardiac function. Results:1.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treatment CK(621.4 + 22.9U/L),CK-MB(72.5 + 10.4U/L)peak and after treatment(212 + 27.4U/L,31.5 + 6.6U/L)were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LVEF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2.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30%)and heart failure(1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40%,28%),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6 cases died,accounting for 6.67%,9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ed,accounting for 18%,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befo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angina pectori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myocardium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Key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angina pectoris;prognosis;influence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出现心绞痛(AP),会对冠脉侧支循环和心梗面积等产生影响, 且关系到患者的近期预后[1],笔者通过对50例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发生心绞痛的患者的 各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将60例急性 心梗前72小时内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归为观察组,50例未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归为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61.2±17.6岁;对照组男32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