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复习学案

文言文复习学案

文言文复习学案
文言文复习学案

文言文复习学案

一、理解实词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试大纲》中的“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根据需要辨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应着眼于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筛选并提取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材料的目的。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即挑选若干文句分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1、历年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5)筛选文中论证某个论点的依据;(6)筛选揭示某种现象内在本质的信息等。

2、信息筛选题的设题方式

(1)对某一问题直接提问。如: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2)对某一方面的综合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如: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某某怎么样的一组是。

3、如何筛选信息

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在平时学习和应考解题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看清题干,理解题干中概括性论断的含义。这一点,关系“筛选”的方向,是做题时首先要注意的。

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要注意回到原文。把相关句子摆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去解读,揣摩人物的动机、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词语,正确辨析主次内容,这样就能迅速排除次要枝节,筛选出必要的信息。每一段选文都有主要内容与次要枝节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必须带着题目的要求去分辨、取舍。

(3)要注意比较,排除不完全列举的干扰项。因为筛选信息的题目中,出题者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以增加迷惑度,所以,必须把几项互相比较,才能把握住最准确的方向。要仔细分析,一般的选项都有一定的难度,光看语句肯定不容易判断,所以,必须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之中比较分析,才能判断其正误。

上面说的是一般做题时要注意的事项。事实上,在历年的高考中,文言文阅读所选择的文段,又都已成定势,所选的一般都是传记文章,文中的主角,又一般都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同时进行着初步的筛选。我们认为,应该一边阅读,一边理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

二是官职。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物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1、文中筛选法

(1)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2)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对民族和人民的态度,看作者对统治阶段和邪恶势力的态度;看作者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看作者观点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要注意:要完整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评价要准确恰当。

3、关键语句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文章。在此类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作者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记叙文,集中体现于议论性的语句中,有的融于细微的字里行间;议论文,就是文章的论点或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积极的有:抒发爱国情怀,表现忧国忧民,歌颂传统美德,赞扬美好品质,赞美真善美。消极的有: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剥削阶级意识、迷信思想、贬低劳动人民、宣扬假丑恶。

4、感悟深意法

通过感悟文章的深意来体会。在一些文章中特别是在以史传文为主的文章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二、文言文的综合分析题目中常见的设误,有以下几种:

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肢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

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

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

题肢中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

四、文言文翻译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

”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节选自《明史?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性沉静详审审:慎重

B.为文简畅有法为:写作

C.劝帝早朝晏罢晏:晚

D.还边兵,革宫市革: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下诏罪己,求直言②凡十余条,皆切至

③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④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⑤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⑥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5分)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矩,安肃人。万历中,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二十六年提督东厂。为人平恕识大体。尝奉诏收书籍,中有侍郎吕坤所著《闺范图说》,帝以赐郑贵妃,妃自为序,锓诸木。时国本未定,或作《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大指言贵妃欲夺储位,坤阴助之,并及张养蒙、魏允贞等九人,语极妄诞。逾三年,皇太子立。

至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昧爽①,自朝房至勋戚大臣门,各有匿名书一帙,名曰《续忧危竑议》,言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千户王名世、王承恩等相结,谋易太子,其言益.妄诞不经。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时大狱猝发,缉校交错都下,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之桢欲陷锦衣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欲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已而百户蒋臣捕皦生光至。生光者,京师无赖人也,尝伪作富商包继志诗,有“郑主乘黄屋”之句,以胁国泰及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酷讯不承,妻妾子弟皆掠治无完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且狱无主名,上必怒甚,恐辗转攀累无已。礼部侍郎李廷机亦以生光前诗与妖书词合。乃具狱,生光坐凌迟死。鲤、正域、嘉庆及株连者,皆赖矩得全。

三十三年掌司礼监,督厂如故。帝欲杖建言参政姜士昌,以矩谏而止。云南民杀税监杨荣,帝欲尽捕乱者,亦以矩言获免。明年奉诏虑囚,御史曹学程以阻封日本酋关白事,系狱且十年,法司请于矩求出,矩谢不敢。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又明年卒,赐祠额曰清忠。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有删改)注:①昧爽:拂晓,黎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言益.妄诞不经益:越发,更加

B.矩获之以闻.闻:听说

C.以风影捕系.系:拘捕

D.俱使人属.矩属:委托

5.下列能够说明陈矩“为人平恕识大体”的一项是(3分)( )

①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②敕矩及锦衣卫大索③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④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⑥已而密白之,竟得释

A.①②④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6.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矩,安肃人,明神宗时先后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他为人公正宽容,能识大体,被皇帝看中并被重用。

B.在“妖书”案中,陈矩拒绝请托,不事株连,结案时将主犯定为皦生光,既处罚了皦生光,又给了神宗一个合理的答复。

C.云南税监杨荣被杀,神宗欲逮捕当地闹事百姓,因为陈矩进言而没有下令,这样就避免了一场灾祸的发生。

D.御史曹学程被关押在监狱将近十年,趁机向陈矩求请,却被陈矩当面拒绝了,这说明陈矩是一个按规章办事的人。

7.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10分)

(1)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胁国泰及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学案

增强三种意识提升翻译能力——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难点突破 一.错题重做,找出问题 修改下列考试误译的句子,并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然吾自干名在京城,兔魄(月亮的别称)已十九晦矣。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贻诸弟砥石命》) 考生翻译:从去京城任职,月亮已经圆了19次了。 更正修改:然而我从在京师求取功名以来,已经十九个月了(月亮已经隐去了十九次)。 存在问题:漏译虚词“然”、实词“干”,表意不顺畅 2.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3分) 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师大附中月考五《孔子家语》) 考生翻译:所以我不忍心远房的亲戚被人所驱使。 更正修改:所以我不忍心远离父母而被人役使。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错译实词“亲”。 3.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4分)(方苞《孙征君传》) 考生翻译:刚开始,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天下的士大夫想建立功名的都赞同他。 更正修改: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先是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附焉 存在问题:错译定语后置句式、固定短语和实词“附”。 4.行数百武,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李东阳《移树说》) 考生翻译:等一年之后去看,被移走的树大约占了十分之八九。 更正修改:过了一年之后再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阅、岁、成、十九。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不明大意,随意更改和添加词语。 5.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王昶传》) 考生翻译:毁坏别人名誉的人,是爱恶的根源,祸福的机缘。 更正修改:毁谤和赞誉,是喜爱和厌恶的根源,也是灾祸和福分的契机。(得分点:毁誉,毁谤和赞誉;原,根源;机,契机,关键。) 存在问题:忽视句式,表意不通畅。 6.大将军青兵出定襄。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兵且尽,信降单于,建独身归青。(《智囊全集》节选) 考生翻译:参加战斗一整天,都被俘获杀害完了,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投奔卫青。 更正修改:(两人率军和匈奴)战了一天,士兵牺牲殆尽,赵信投降单于,苏建单独自到卫青大营。省略、且、归各1分 存在问题:忽视语境,表意不通畅。 7.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梅圣俞诗集>序》) 考生翻译:我用痛苦来铭记他,到他家寻找他遗留下来的物品。 更正修改:我已经痛哭着为他写好墓志铭,就向他家索求(遗稿)。关键字:铭之、因、索的意思。 存在问题:忽视虚词,脱离语境。 8.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金石录后序》)铅椠(qiàn):书写用具,这里指校勘。 考生翻译:守着两郡,竭尽其俸禄用来校勘。 更正修改:(明诚)又接连担任了两郡的太守,拿出他的全部俸禄,来从事书籍的校勘。(守、竭、以)。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五精准翻译句子(一) 一、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要和原文一致。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直译加意译”,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

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对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边练边悟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须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 解析“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翻译出来。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201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全) 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 一、考点解说 (一)考点及解说 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纪传文。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紧密切合中学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的。那种认为阅读文段及试题越难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2003年《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信息。

文言文翻译学案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标准: 3. ___________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翻译采分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翻译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一、察看考题,明确考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4年湖南高考题)(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4分) (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分) (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 二、尝试翻译,归纳方法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翻译: 2岂孰能讥之乎 翻译: 翻译方法一: 【练习二】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翻译: 4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翻译: 5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翻译: 翻译方法二: 【练习三】 6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翻译: 7.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翻译: 翻译方法三:_____ 【练习四】 9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翻译: 10.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翻译: 1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翻译: 翻译方法四:_____ 【练习五】 12. 沛公军霸上。 翻译: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 14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翻译: 翻译方法五:_____ 【练习六】 15.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翻译: 16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翻译: 17通五经,贯六艺 翻译: 翻译方法六:____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 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实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 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 处。(4分) (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 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 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 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 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附文言文翻译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 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 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 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已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毅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限时训练 题组一专项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 “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D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答案: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解析:“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答案:C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高考文言文翻译 满分学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满分学案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译文: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比喻) 译文: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夸张) 译文: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互文) 译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

江苏,高考文言文字词,翻译详解

三、(06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相貌非常魁伟】,广颡【sǎng额头宽阔】而丰颐【两腮饱满】,又美髯,论事慷慨【情绪激昂】,自方【比拟,比作】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生气地叹息】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被朝廷起用做】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jué)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逮捕并关押在狱中】,槐察其枉【察访出他有冤情】,以白【禀告,报告】守,守曰:“为反者解说【开脱说情】,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案子,案件。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有枉【冤枉,冤情】,而挤【逼】诸【之于】死地以傅【依附→附和】于【介词,引出宾语】法,顾【顾念,考虑→顾及,维护】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顾及(维护)法律难道说就不管众多的被告发的人冤不冤枉】,皆可杀乎?”不听【太守不听从他的意见】。顷之,守以忧【父母的丧事】去,槐摄【代理】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开脱,解救】之,生无由【道路,途径】矣。”乃为【写或替(之)】翻其辞【供词】,明【说明】其不反,书上,卒脱【脱离,解脱】桷(于)狱【牢狱】。绍定二年秋,权【暂时代理】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叛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

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大声喧闹】。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从,使……跟从,带领。骑马带领几个人赶到放火的地方】,且【并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强取→侵吞】吾岁请【一年的军饷】,吾属【我们】将责【要求】之偿,不为乱也【不是发动叛乱】。”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嘉熙)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流亡的民众】渡江而来归【归附,投靠】者十余万,议者【议事的人】皆谓:“方军兴【正当兴兵作战之时】,郡国急【急需】储粟,不暇【来不及,顾不上】食【sì给吃→供给,供应】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发放】吾粟振【通“赈”,救济】之,胡【何,为什么】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察看】其【那里的】赋,则吏侵甚【(发现)官吏侵吞赋税的情况很严重】,下教【下达指示】曰:“吾莅【来到】州,而【如果】吏犹【还,仍然】为盗【做侵占赋税的事】不自悔【悔过自新】,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在军中示众】,军中肃然【恭敬的样子】。帝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纠正】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逢迎取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③起【土木工程再度兴起】,民罢【通“疲”】于征发,非所以【用来……的方法】事天【事奉上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则”就,“其”助词,无义】计【计划,设法】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总是】称

九年级语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 读练习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教 学设计(参考文本)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无道人之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①。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②。隐心而后动③,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内含光⑥。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⑦。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⑧。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选自东汉?崔瑗⑨《文选》) 【注释】 ①施:给予,加惠。②纪纲:法度。③隐心:审度内心。④臧:善,好。⑤涅:黑泥,黑色颜料;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ài):昏暗;日月无光。⑦老氏:指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坚强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也。”这是诫逞强的话。⑧详:通“祥”,吉利。⑨崔瑗(77-142),字子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练习】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个成语:( )。 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组词: ①臧( )藏( ) ②谤( )傍( ) ③缁( )锱( ) ④暧( )暖( ) ⑤涅( )捏( ) 3.下列加点词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学案

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学案 选编:审核: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2.能结合所学的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浅易文言句子 二、文言语句翻译方法 1、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1: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哪些词语可用替换法翻译。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 译文: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译文: 2、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2:请翻译下面的句子,原句有哪些词语可以用保留法翻译。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译文: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译文: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如:①部分句首发语词(如夫、盖)。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虚词。③调节音节的虚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翻译句子,并标明翻译时哪些词语可以不译出来。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译文: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译文: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有时为了使句子衔接更好还要加上关联词。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译文: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译文: ③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主谓倒装)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宾语前置) 译文: 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 译文: 6、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意译就是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中的修辞,像比喻、借代、用典、夸张、互文、委婉等修辞可以意译。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比喻) 译文: ②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③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夸张) 译文: 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互文) 译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 三、其他注意事项: 1.观照上下文语境,善于推断。 2.注意词义活用,译出活用现象 3.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 4.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5.熟记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 1、君何以知燕王?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答案: 三、翻译原则 1、信: 2、达: 3、雅: 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 (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 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意译: 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 1、注意通假现象 2、注意一词多义 3、注意词类活用 4、注意古今异义 5、注意特殊句式 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 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 五、翻译技巧 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2013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参考注释、解析、参考译文

2013江苏高考文言文阅读 参考注释、解析、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是原来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黄初,魏文帝年号中年间,以父任因为父亲的职务召随军被召为随军。始当初为还是白衣平民百姓时时候,年十七八他十七八岁,在邺下在邺城一带名为清白有清白的名声,识别人物品评辨别当 时的人物,海内天下的人翕x ī 然一致的样子,即一致称颂,莫没有人不注意不在意他。后后来随军任随军在许昌在许昌,声称声誉日渐渐地,一天天地隆隆盛起来。其父不愿其然不愿意他这样,遂令就命令闭门人把门关上,敕使命令他断客断绝与客人往来。初,明帝明帝,曹睿在东宫还是太子,丰在文学中是文学侍从。及等到即明帝当了尊位皇上,得得到吴吴国降人投降者,问问他说:“江东指吴国闻听说中国中原名士有名之士为是谁谁呀??”降人投降者云说:“闻有李安国者听说过有个叫李安国的。”是时那个

伟为当了二千石俸禄两千石的官,(因为)荒荒废政务于酒嗜酒,乱使……治理混乱新平、扶风二郡新平、扶风二郡而但是丰不没有召把他召回来,众人大家以为认为恃宠(李丰是在)凭着(皇上的)宠幸(而胡作非为)。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在曹爽、司马懿父子两派之间态度暧昧,无有适莫没有表现出亲疏厚薄,故所以于时在当时有谤书曰有批评他的文字说:“曹爽之势热如汤像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司马懿父子)冷如浆像浆水一样冰冷,李丰兄弟如游光李丰兄弟几个像鬼怪游光。”其意其中的意思以为认为丰虽虽然外对外,表面上示表现出清净无欲无求,而但是内内心图事图谋奸事,有似于游光有像鬼怪游光的地方也。及等到宣王司马师奏上奏诛爽已把曹爽杀了之事,(司马师)住车停下车(于)阙下在宫门,与丰相闻让李丰知道曹爽被杀之事,丰怖害怕,遽马上气索呼吸紧张,足脚委地软在地上不能起站起。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文言文阅读 【考点分析】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 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

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 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 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 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千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视为翻译。 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文言实词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把握,考生要重点考虑一词多古今异义、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考试大纲》又明确指出“理常见文言虚词(18个)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应该说虚词比实词好掌握。但文言虚词同现代汉语的虚词相比,要比文言实词同现代汉语的实词相比的差距大。文言虚词中,几乎没有一个词是古今完全相同的,而且用法复杂,使用频率还颇高。所以在下工夫学习实词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虚词的学习。需要提醒的是: 1.文言虚词也存在容易与现代汉语中的同形词混淆的问题。如文言文中的“所以”连用,常常是“所”和“以”两个单词,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同解。还有“于是”、“至于”,也常常是介词“于”和代词“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其意义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于是”和介词“至于”。 2.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更多,情况更复杂,甚至在同一语段中使用同一虚词,词性也相同,含义却各异。如《察今》中有这样一段话:“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这段话中,用了四个“其”,第三人称代词,如果笼统地译为“他”就会指代不明,因为它们指 代对象不同,第一个指代“抱婴儿的人”(前文有交代),第二个指代“婴儿”,第三个指代“婴儿”,第四个指代“婴儿的父亲”。 3.注意文言中的兼词。所谓兼词,是指古汉语的合音兼义词。从语音上讲,是由两个(或三个)字音合成的一个音节;从词义上讲,是指一个词包含有两个词的意义。如“盍”、“焉”、“诸”、“叵”等有时“兼义”,要分别讲时为“何不”、“于其间(于之)”、“之于(或‘之乎’)”、“不可”。 4.同一个意义,可以用多个语词表达。如第二人称代“你”,在文言文中就用“女”、“汝”、“若”、“而”、“尔”等多个词来表示。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翻译学案26

学案26 翻译 学案目标 1.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2.学习如何在翻译中重点落实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3.注意审题答题规范,尤其加强审题的得分点意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 一、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直译为主,就是要求在翻译中字字落实,把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译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译出来的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2.意译为辅 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这些需要意译的地方一般是使用固定结构及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的地方。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这里的“一苇”是比喻,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译文:能不改变自己节操志向的高官。 这里的“缙绅”采用借代手法,应译成“官员”。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这里用“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④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译文:相如请同大王拼命。 “以颈血溅大王”是“拼命(死)”的委婉说法,不可直译。 二、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①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活用词) ②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虚词) ③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 三、要做到文从字顺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同学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后的语句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不通顺流畅,则要润色修改。 演练体悟 对照翻译的规范和要求,指出下面译文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正确答案。 1.(2010·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译文:(申甫)入到嵩山,又遇到了原来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请求他那方法,做老师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