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易方程与植树问题

简易方程与植树问题

简易方程与植树问题
简易方程与植树问题

简易方程过关练习

姓名: 学号:

一、填空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并求值。

(1)一双筷子有2根,双筷子有( )根。 (2)如图:

车上现在有( )人; 当=42时,车上现在有( )人;

=( )时,车上现在有33人。

(3)王明今年岁,比李军小岁,今年王明和李军共( )岁。

(4)如图:

糖糖的体重是( )千克; 当

时,糖糖的体重是( )千克。

2.根据“妈妈比赵兵大25岁”,填写下面的数量关系。 ( )的年龄+25=( )的年龄; ( )的年龄-25=( )的年龄。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超市有西瓜吨,售出21吨,还剩下35吨。

方程:

(2)某时刻物体的影长是其高度的2.3倍。

请参看下图列方程:( )。 (3)张叔叔用90元钱买了瓶果汁,每瓶果汁7.5元。

列方程: (4)如图:

列方程:

4.在括号里填上“>”“<”或“=”。 (1)当时,( )35; (2)当

时,

( )44。

5.若○+☆+○=○+○+○+○+○,○+○+○=□+□+□+□+□+□,那么1个☆和( )个□相等。

二、选择

1.下面的式子里,( )是方程。

A .30=240-150

B .30=240-150 C.30<240﹣150 2.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可以用下面( )图来表示。

3.方程

的解是( )。 A .

B .

C .

D .

4.王强今年

岁,魏东今年

岁,再过年,他们的年龄相差( )岁。

A .3

B .

C .

5.如果

,那么

不可能等于( )。

A. 0

B. 1

C. 2

6.一条路长480米,甲乙两个修路队同时从路的两端开始修路,4天修完。已知甲队每天65米,乙队每天修

米。不正确的方程是( )。

A .

B.

C .

D .

三、解答

1. 解下列方程: (1) (2)

(3)

(4) (5)

(6)

2.如图:

求故事书的数量。

3.如图:求

的长度。

4.如图,一个菠萝重3千克,一个苹果重多少千克?

5.爸爸今年32岁,比儿子的年龄的5倍还大2岁,儿子今年多少岁?

6. 实验小学图书馆新买来绘本和文学书共1000本,买来的文学书比绘本数量的2倍少50本。两种书各买了多少本?

7.商店运来24筐梨和40筐苹果,一共重3000千克,每筐梨重5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植树问题过关练习

姓名: 学号:

一、填空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小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有( )个间隔。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 )棵树苗;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 )棵树苗;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 )棵树苗。

2.把10根橡皮筋连接成一个圈,需要打( )个结。

3.在一个正方形的每条边上摆4枚棋子,四条边上最多能摆( )枚,最少能摆(

)枚。

4.豆豆和玲玲同住一幢楼,每层楼之间有20 级台阶,豆豆住二楼,玲玲住五楼。豆豆要从自己家到玲玲家去找她玩,需要走( )级台阶。

5.如下图,每两块正方形瓷砖中间贴一块长方形彩砖。像这样一共贴了50块长方形彩砖,那么正方形瓷砖有( )块(第一块和最后一块都是正方形瓷砖)。

6.15个同学在操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做游戏,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都是2 m ,这个圆圈的周长是( )m 。

7.一座楼房每上一层要走18级台阶,王芳回家共上了108级台阶,她家住在( )楼。 8.小东把一些5角的硬币平均排列在一张正方形纸的周边,每边的硬币数相等,这些硬币的总面值是12元。每边最多能放( )枚硬币。

二、选择

1.7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8千米,每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正确的算式是( )。

A. 7÷1+1

B. 8÷1-1

C. 8÷1+1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这道题属于哪种类型?( )

A. 不是植树问题

B. 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C. 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工程队埋电线杆,每隔40 m 埋一根,连两端在内,共埋71根。这段路全长( )米。

A. 40×(71+1)=2880

B. 40×71=2840

C. 40×(71-1)=2800

4.小华和爷爷同时上楼,小华上楼的速度是爷爷的2倍,当爷爷到达4楼时,小华到了( )楼。

A. 8

B. 7

C. 6

5.一根20 m 长的长绳,可以剪成( )根2 m 长的短绳,要剪( )次。

A. 10;9

B. 10;10

C. 9;10

三、解答

1.星光小区车位不足,在小区路的一边每5 m 安置一个车位,用“⊥”标志隔开,在一段100 m 长的路边最多可停放多少辆车?需要画多少个“⊥”标志?

2.一条小道两旁,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都栽),共种202棵树,这条路长多少米?

3.在400米的环形跑道四周每隔5米插一面红旗,两面黄旗,需要多少面红旗,多少面黄旗?

4.学校的苗圃长17 m ,宽5 m ,平均每平方米种2株杜鹃花,一共可以种多少株杜鹃花?

5.学校六一庆祝会上,在一个长9 m 、宽3 m 的长方形舞台外沿,每隔1 m 挂一束气球(一束气球有3个),靠墙的一面不挂,但四个角都要挂。一共需要多少个气球?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培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体会划归思想和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树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运用儿歌(人有两件宝) 2.尺子秘密(数字及数字之间的间隔数,引出间隔的意义)(根据时间和具体情况选用) (板书:总长间隔数间隔长)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数学知识,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儿歌的引用意在渗透学习方法,既动手又动脑。利用尺子学生这一熟悉的教学用具,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总长、间隔数、间隔长这几个概念,同时也相应的渗透本节课的问题如何用图示帮助解决。) 二、探究新知 下面我们就到植树现场去转转。 1.分析题意,猜想结果 (课件)出示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生读题,明确题目要求。(每隔5m栽一棵指的是什么?间隔长,等距离)(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板书:100m 5m 植树棵数?棵两端都栽) 谁能大胆的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 (可能会有三种情况:1.100÷5=20(棵)2.100÷5=20 20+1=21(棵)3. 前两种情况同时出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怎么检验呢? (设计意图: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抓住关键词理解两端都栽的意思。当学生猜想出不同结论时,引导学生想:怎样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感知化繁为简

(完整)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植树问题的规律。 2、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内容: 一、知识网络 1、不封闭路线植树问题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如果在植树的两端都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如果植树路线的一端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3)如果植树路线的两端都不要植树: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1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1)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1) 2、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 棵树=总距离÷间隔长; 总距离=间隔长×棵树; 间隔长=总距离÷棵树。

二、课堂达标 1.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 (3)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 2.先选择所属类型,再列式解答。 (1)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属于() ①两端种②一端种③两端不种 (2)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两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需要几盆花?属于() ①两端种②一端种③两端不种 3.两根栏杆之间,每隔5米放一个广告牌,一共放了19个。这两根栏杆之间相距多少米? 三、知识拓展 小明要到高层建筑第12层,他走到第4层用了60秒,照这样计算,他还需要走多少秒才能到达第12层楼。

《植树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植树问题》案例分析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周老师的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其次,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注重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自己设计的植树问题:间隔2米、4米、10米,而栽树的棵数比段数(间隔数)多1。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所以,这节课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自身、教室、做操、楼房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设计案例(人教版五 年 级上册)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植树问题” 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一般有三种情形: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例 1 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 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重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请你们猜一猜(手)引出间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课始,教师创设找手上数学问题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手指张开、并拢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根数与间隔数之间相差 1 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冲突、激发思索 1. 课件出示:在全长100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米栽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理解题目意思;(3)学生汇报发现的信息。(4)学生在练习纸上答题教师巡视,挑选 3 种答案,让学生书写到黑板上。 生1:1000 ÷5=200 (棵)生 2 :1000 ÷5+1=201 (棵)

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106页例1、及做一做1、2;练习二十四第109面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摸一摸、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亲身体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准备4张纸条。5-12棵小树。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肢体体验: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张开、用左手摸摸右手,数一数,五个手指有几个空格?(4个空格),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也就是说,大小拇指在一只手的两端: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弯弯你的大拇指看: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把大、小拇指一齐弯弯看: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2个间隔),那么,将5个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锯木头、敲钟…都有间隔。)

2.引入课题:师:树可以美化环境,清新空气,我们要多植树。在一条直线上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做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叫间距,也叫株距。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数学里统称植树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在一条不封闭的直路上的“植树问题”。(揭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1.找出两端都种树的规律 课件播放植树问题情景1,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谁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条件、问题、关键词和单位?要求一共需多少棵树苗?先要知道两端都栽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假设路长只有10米、15米、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两端就是路的两头),要栽几棵呢?(同桌合作拿出三条纸条当小路,从短到长摆好,再用小树摆一摆,假设路10米,每隔5米种一棵,这条小路平均分成了几个间隔?两端都栽,摆几棵小树呢?…)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端都栽树,栽树的棵数与平均分成的间隔数谁多谁少呢?(棵数都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棵数少1)师问为什么两端都种树,棵树只比间隔数多1呢?(因为从一端看过去,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一端只多了一棵树。)已知间隔数怎样求棵数呢?出示并板书: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考考你:如果这条路是25米、每隔5米栽一棵,各要平均分成几个间隔?两端都栽,栽几棵树呢?30米呢?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两端都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的规律来解决例1中的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100÷ 5 = 20 (个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下面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到你哦!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老师,我觉得不用求出来间隔数,只用求棵数就行了。” “不对,老师,我觉得知道总长,应该求出来间隔数,才能求出来棵数。” “老师,我认为薛增硕说的不对,柳文睿说的对,应该先求出来间隔数,只有求出间隔数,才能求出棵树。” …… 这是我在讲授植树问题时,课堂上孩子们激烈的探讨和争论,我觉得数学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我用手指数与手指间隔数以及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这一种类型的例题接受掌握的不错。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这就要求孩子们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然后在探讨这样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出现的不同的想法,我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然后更深

一步的去想,这是为什么。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孩子们的争论通过自己画图获得了圆满的解决,而后面更深一步的举一反三没有再进行思考,有点意犹未尽。另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植树问题”是人教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

”植树问题“案例

植树问题 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而且要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前测。 前测题目:同学们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你写出思考过程。 结果与分析: 情况如下表:(全班共25人) 分析: ;

(1)从前测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很直观的认为总长÷间隔就是植树棵树。 (2)部分学生有了画图的意识,能够通过画图得出正确结果。 (3)全班只有1个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但是却对总长÷间隔表示什么不清楚。 (4)全班所有学生都没有想到生活实际。 3、我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状况的分析,我有以下的思考: (1)在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答两端都栽的方案时,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围绕“20÷5=4,‘4’是棵树还是间隔数”的问题在辨中思辨,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思维、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深入,使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更深切的感悟,对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体会。 (2)让学生明白三种情况是根据生活实际而产生的 植树问题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如果间隔数是n,那么到底是n+1,还是n-1又或者是n是由谁决定的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一张图先明确了这三种情况,再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让学生从画直观图—〉画线段图—〉列式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分析、解决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等实际问题时,进一步巩固这一模型的同时,还进行了新的应用。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 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 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w我选取的是第一课时两端种植,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两端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 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 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 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 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 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 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

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段数+1,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设立公交车站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植树问题“案例

植树问题 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就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与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就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而且要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前测。 前测题目:同学们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您写出思考过程。 结果与分析: 情况如下表:(全班共25人) 分析: (1)从前测的结果瞧,大部分学生都就是很直观的认为总长÷间隔就就是植树棵树。

(2)部分学生有了画图的意识,能够通过画图得出正确结果。 (3)全班只有1个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但就是却对总长÷间隔表示什么不清楚。 (4)全班所有学生都没有想到生活实际。 3、我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状况的分析,我有以下的思考: (1)在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答两端都栽的方案时,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围绕“20÷5=4,‘4’就是棵树还就是间隔数”的问题在辨中思辨,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思维、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与深入,使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更深切的感悟,对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体会。 (2)让学生明白三种情况就是根据生活实际而产生的 植树问题就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如果间隔数就是n,那么到底就是n+1,还就是n-1又或者就是n就是由谁决定的?就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一张图先明确了这三种情况,再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验“化繁为简”、“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与数学思想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让学生从画直观图—〉画线段图—〉列式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分析、解决队列问题、锯木头问题等实际问题时,进一步巩固这一模型的同时,还进行了新的应用。 达成目标(2)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P106页。 教材地位: 《植树问题》它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整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以“植树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抽取数学模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显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知识难以记忆。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手,这双手既能操作学具,本身还能成为一种很好的学具。我借助“手”这一极为方便的“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并用,使较难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后,能明白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时,较好的方法是先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即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而并不在于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单纯地记忆,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只会将公式与问题相对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设备、直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认识间隔 1.认识间隔 (1)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手工,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左手。 师:数一数,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你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几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出示图片(斑马线、雷台公园、州桥、多米诺骨牌)在这些图上你能找到间隔吗? (3)听一听:时钟在下午5时敲响5下,中间有几个间隔? (4)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节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开始,我利用植树节节日时间进入给学生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以校长要为学校建设为由,在校园门口植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关注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王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本题数字有些大,以化繁为简理念来画图表示。画图之后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 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3、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植树问题“案例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植树问题 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本册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而且要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我进行了前测。 前测题目:同学们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请你写出思考过程。 结果与分析: 情况如下表:(全班共25人)

6棵 3人 6棵 1人 20÷4=5(棵) 5+1=6(棵) 分析: (1)从前测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都是很直观的认为总长÷间隔就是植树棵树。 (2)部分学生有了画图的意识,能够通过画图得出正确结果。 (3)全班只有1个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但是却对总长÷间隔表示什么不清楚。 (4)全班所有学生都没有想到生活实际。 3、我的思考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状况的分析,我有以下的思考: (1)在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答两端都栽的方案时,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围绕“20÷5=4,‘4’是棵树还是间隔数”的问题在辨中思辨,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思维、认识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深入,使学生对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更深切的感悟,对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体会。 (2)让学生明白三种情况是根据生活实际而产生的 植树问题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如果间隔数是n,那么到底是n+1,还是n-1又或者是n是由谁决定的?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一张图先明确了这三种情况,再分别对这三种情况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解读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解读 汪灵杰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本课旨在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属于典型应用题范畴,因其内容相对独立、数量关系典型、类型变化多端、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阐述“植树问题”的数学本质入手,通过对《植树问题》典型教学片断的解读,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观点。 一、植树问题的数学本质究竟是什么?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的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所以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环形情况等。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所以,“植树问题”尽管有着良好的现实原型,但在教学中又必须超出这一特定情境以引出普遍性的数学模式,也就是平时通俗说的“数学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含义”。这里的数学模式,可以理解为从数学模型的角度来本质理解“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植树问题”是研究“树的棵树”与“两棵树之间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点与段的对应问题。点段模型就是把“植树”这件事,根据“树”与“间隔”所呈现出来的内在规律,在简化后得到的一个抽象结构———点与段的一一对应关系。点段模型同样适合于设置车站,路灯、台阶、敲钟、锯木头、求经过日期等等问题,“树,路灯,车站,锯几下,钟的响声”等等可以抽象看成“点”,“各种(树,路灯,车站,两次敲钟)间隔”可以抽象看成“段”,点数与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都一样。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什么?(以林了子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为例解析教学) “植树问题”的实质分析告诉我们,在“植树问题”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明确这样的教学要求:第一,要让学生明白植树问题类型的特殊性,即是一种“点段模型”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以“植树问题”原型为背景建立起“点段模型”,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第二,深刻理解“点”和“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将求棵树的问题转化成求点段图中的点的个数问题再转化为求段数的问题:段数= 总长度÷间距。第三,运用点段模型解决其他问题,实现同类模型结构的识别。当我们运用点段模型解决其他问题时,首先引导学生要对实际问题的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画图、符号抽象表示出实际问题中对应植树问题的“点”和“段”,再利用具体的“点”“段”对应关系解决问题,这也是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真正困难所在。 【片断一】让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一一对应的重要性 师:小朋友排成20米长的一列队伍,每隔5米站一个人,共有多少人? 生1:20÷5+1 生2:20÷5+2 生3:20÷5 师:谁上黑板来摆一摆,这个队伍多长?你是怎么看出是20米的呢?你能上来画一画吗?(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教具)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五年级植树问题练习题

?植树问题1(两端都栽) 1、同学们在全长24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有一条长125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5米栽一棵杨树,园林部门需要运来多少棵杨树? 3、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走廊两端都要放。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4、社区要在300米的道路两侧安装路灯,每隔10米安装一盏(两端都安),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5、学校要在60米跑道两侧插上红旗,每隔5米插一面(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红旗? 6、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多少米? 7、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之间相距多少米? 8、一条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来种着一株海棠树,现每隔12米栽一棵海棠树,共用树苗25棵,这条路长多少米? 植树问题2(一端栽一端不栽) 1、沿着10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端栽一端不栽),应该栽多少棵?

2、一条路长1000米,在路的一旁安装路灯,每隔20米安装一盏(一端安另一端不安),一共需要准备多少盏路灯? 3、沿着60米的小路两边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端栽一端不栽),应该栽多少棵? 4、环卫工人要在3千米的公路两旁安放垃圾桶(一端安一端不安),每150米安放一个,一共需要多少个垃圾桶? 5、在一条赛道的一旁插上小红旗,每隔4米插一面,一端插一端不插,一共插了25面。这条赛道多么长? 6、一条小路全长450米,要在这条路的一旁安装路灯(一端安一端不安),一共安了9盏,每隔多少米安一盏? 植树问题3(两端都不栽) 1、一条路长1000米,在这条路的一旁安路灯,村头村尾都不装,每隔20米安装一盏,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2、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00米,每隔20米有一盏路灯(两端都不安),这条小路需要多少盏路灯? 3、植树节到了,少先队员要在相距72米的两个楼房之间种8棵杨树,如果两头都不种,平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4、用一根长18米的绳子剪跳绳,每3米剪一根,一共要剪几次? 5、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下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年级五下册“数学广角”的资料,以前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状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应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透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状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颗数=间隔数+1”,并透过公式帮忙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处理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2、我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 3、植树问题的思维有必须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必须的难度了。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透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4、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巩固练习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盼日后调整改善。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期望能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植树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P106页。 教材地位: 《植树问题》它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整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以“植树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抽取数学模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显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知识难以记忆。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手,这双手既能操作学具,本身还能成为一种很好的学具。我借助“手”这一极为方便的“操作学具”,通过学生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并用,使较难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后,能明白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时,较好的方法是先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即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而并不在于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单纯地记忆,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只会将公式与问题相对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设备、直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认识间隔 1.认识间隔 (1)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手工,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左手。 师:数一数,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你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几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出示图片(斑马线、雷台公园、赵州桥、多米诺骨牌)在这些图上你能找到间隔吗? (3)听一听:时钟在下午5时敲响5下,中间有几个间隔? (4)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 题——植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