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蜈蚣

蜈蚣

在党的十六大会议和近几次人代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增收”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向各级政府提出一定要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的殷切希望。有关专家表示:“送一篓鱼,不如送一张网”,让农民脱贫致富,不仅要加大投入,更要给农民传授脱贫致富的科技。只有让农民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具备了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才是真正上的脱贫,我公司具备了身处农业技术开发的腹地,又遇到千载难逢的发展特种养殖项目养殖商机,我们理应承担送“网”的责任,让更多的朋友从蜈蚣养殖中脱颖而出,成为百万富翁!
现在科技高速发展,医学水平大大提高,在制药需求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光靠野生的蜈蚣是满足不了医药的需求。目前蜈蚣来源少,市场空缺大。因此政府大力提倡发展人工养殖蜈蚣。人工养殖蜈蚣大有发展前景的。
效益分析

养殖蜈蚣 一本万利

养殖蜈蚣国家大力收购,不愁市场,不愁销路,各大药材市场明码标价,且价格逐年上涨,市场看得见。

效益概算

以200条母种繁殖一批(每条繁育60条)计:
可创毛利:200条X60倍X2元/条=24000元
养殖成本:(以米糖计:3公斤米糠养1公斤黄粉虫,200条母种平均日食黄粉虫20克)
(1)、母种饲养成本:20克X3倍X1.2元/kg(米糠)X30日X8个月=17.28元
(2)、繁殖幼虫12000条成本(幼虫食量不足母种1/2):17.28元X60倍X1/2=518元
(3)、人工成本(按每日最多花1小时计):(1小时X20元/工作日)÷10小时X30日X8个月=480
(4)、母种成本(按繁育6次)计:3800/6=633元(实际繁殖多年后,仍可按商品销售)
(5)、养殖建设费用200元
(6)、消毒药品50元
综合成本:(1)+(2)+(3)+(4)+(5)+(6)即:17.12元+518元+480元+633元+250元=2140.12元
每批(次)纯利:24000元-2140.12元=21859.88元

以上分析是比较保守的数据,如养殖三组投资1万余元,年纯利可达5万元,投资效益比为1:5,比其他养殖、种植业效益高出几倍。当然,作为长期发展项目,养殖户不可能将成品全部售出,可择优繁殖,效益自然逐年倍增,养殖规模后劲十足,真正一本万利

相知相识 “农大6号”


药理作用经权威部门检测
已申请注册"农大6号"商标
获国家质量诚信、用户满意品牌
“农大6号”金头蜈蚣是我公司科研人员多年精心培育而成,经立体大规模养殖试验,具有适应性强、性情温驯、食量少、繁殖快、易饲养等特点。适合人工大规模养殖,其药理作用经权威部门检测优于野生蜈蚣,饲养价值极高,我公司已申请注册“农大6号”。

一、性情温驯 养

殖容易
“农大6号”金头蜈蚣性情温驯,最大区别于野生蜈蚣性情粗暴的性格,结合我公司高效养殖新技术,既可家庭养殖,也可工厂化立体养殖,其中,工厂化立体养殖是我公司的首创,是目前蜈蚣养殖最高效、最快速的养殖方法;同时,解决了北方地区不利于蜈蚣生长的难题,工厂利用率高,操作管理便捷,蜈蚣生长周期短,产出收益高;饲料来源广,劳动强度低,符合我国的国情。

二、生长快 繁殖力强
高效快捷的养殖方法,为蜈蚣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大提高了其生产效率,自然养殖年产卵1--2次,每次产卵50-80枚,恒温养殖年产卵2-3次。

三、食量少、饲料广泛
“农大6号”金头蜈蚣食量极少,一般一次饲喂可管2-3天,产卵期间基本不用饮食。规模养殖以米糠、麦麸养殖黄粉虫,作为人工饲养蜈蚣的主要饵料。经实验证明,以黄粉虫作饲料能加快蜈蚣的生长发育,能有效提高蜈蚣生长率、繁殖率以及抗病能力;家庭养殖只需菜叶、瓜果、昆虫、动物内脏、厨房下脚料等,几乎无需成本。

四、抗病能力强 不易染病
“农大6号”金头蜈蚣适应能力强,生命力旺盛,不易染病,决没有禽流感(鸡)、口蹄疫(猪)、疯牛病(牛)的发病风险。

五、省工省时 不花人力
养殖“农大6号”金头蜈蚣,一般晚上6-8时饲喂,业余时间即可养殖,不花人力。

六、投资少 见效快
养殖“农大6号”金头蜈蚣,除引种外几乎不需投资。一般家庭喂养可利用空房、阳台、庭院、房前屋后,以缸养、箱养、池养均可;大规模养殖可圈养或立体养殖,无需其它设备投入,引种即可饲养,成虫即可销售,不分季节,不悉销售,利润可观。
二、种蜈蚣的饲养管理要点
(1)种蜈蚣的放养密度:处于交配期的种蜈蚣,尚未肯定雌蜈蚣已受精时,必须合群养
殖,以便雌雄蜈蚣求偶交配,此时放养密度应为300-500条/平分米,确定一条,分出一条
,单独养殖,此时密度就无多大意义了。
(2)饵料与投饵,种蜈蚣一旦进入繁殖,就需消耗大量的体能与营养物质,并且43天的
时间内不食不饮。因此,在其繁殖产卵之前,必须供给质优量足的饵料,并且应多种鲜活
饵料搭配,以便蜈蚣储备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生殖细胞的发育与孵卵期间的消耗。种蜈蚣
常用的饵料有蚯蚓、蝇蛆、蝌蚪、黄粉虫等,这些饵料比较容易捕捉或比较易于饲养,投
喂蚯蚓和蝇蛆时应将它们切断并用拍打的方式挤出肝中的食物、粪便等污物,用水稍稍清
洗,蝌蚪则可整条饲喂。喂这些饵料量最好投放于饵料盘内,以免这些饵料体内的污物流
入饲养

土或活动场,长久积累而致养殖池滋生病原菌。投饵量应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因为
每只蜈蚣并非每天都摄食,而是每饱餐一顿后2-3天内不再取食。但不可能所有的蜈蚣都在
同一天取食另外的2-3天都不取食,因此每天都得投喂,每天投饵量不一定一样多,只能根
据经验确定,如见头天投喂的饵料全吃光,则第二天略增加一些,如发现有剩余饵料,则
于第二天白天拿出,第二天晚上投料时略减一些,另外,蜈蚣的取食还与天气有很大关系
,天气闷热、狂风、气温陡降等时,蜈蚣很少取食,此时应考虑减少投喂量。而微风习习
、气湿宜人及下暴雨前夕或暴雨过后,种蜈蚣的摄食量都会增加,此时可考虑增加投饵量

(3)悉心观察。观察蜈蚣是一件较麻烦的事情,由于蜈蚣在有光线时很少外出活动或者
立即逃向无光的地方,而且种蜈蚣又不能采用翻挖饲养土或者经常性揭开栖息床的办法观
察,否则,对其造成突发性惊扰,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正在抱卵的雌蜈蚣会吞食卵团,群
起斗殴,还会引起消化不良等异常生理现象。比较有经验的养殖都有如下几种观察种蜈蚣
的方式:一是用手电筒观察,尽量将手电筒的光圈缩小,在蜈蚣的活动期在其活动场地进
行搜寻式观察,二是采用可调灯,其外涂以绿或蓝色,每晚定时开灯观察,且观察时间不
得太长,每次5-10分钟,灯的亮度由小到大缓慢调节,调到能看清蜈蚣的活动既可。另外
,白天也可偶尔翻一下饲养土的海绵、瓦片等栖居所,观察躲藏天该处的蜈蚣。观察蜈蚣
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蜈蚣的健康状况,蜈蚣的健康状况可以通过其运动情况、
体表色泽取食情况等判断出来。凡发现蜈蚣行动滞呆,体肢瘫软,身体僵硬或体表色泽异
常或发生异常附着物等情况,则应立即捉出来详细检查,以判断是否是病态或者是何种病
态。二是蜈蚣的繁殖情况,蜈蚣的交配行为一般比较隐秘,如观察中发现交配的种蜈蚣,
则待其交配完毕后,将雌蜈蚣捉出,放入专用“产房”中饲养,因为该蜈蚣此后一生中无
需再与雄蜈蚣交配便可产出受精卵。另外,在观察中如发现腹部明显膨大,且厚的雌性蜈
蚣也应立即捉检查,如腹部富有弹性、有力且精神正常,则预示着该雌蜈蚣巳进入临产状
态,应将其放入专用“产房”饲养等待产卵。三是有无敌害惊扰,如养殖池中有无蚂蚁侵
入、有无鼠害活动等。
(4)注意调控温、湿度。种蜈蚣饲养舍的温度最好保持22-32度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
控制在60%-70%,饲养土湿度维持在15%-20%.在温度变化较剧烈的冬春及秋冬时节,要注意
维持饲

养舍的温度相对稳定,采用开关门窗。在栖息床上加盖稻草等方法,有条件时,还
可开启供暖设施,以维持室温的稳定,夏季气候炎热时,应经常在饲养室内撒冷水降温,
减少饲养土的厚度至5厘米厚,增加饲养土的湿度至20%左右。
短时间空气湿度过高,对种蜈蚣似乎无太大影响,只是在气压较大而感觉闭闷时,蜈
蚣外出活动才会减少。摄食减少,但如空气湿度长时间过大,则饲养土容易产生一种难闻
的霉味,致使种蜈蚣逃跑欲望强烈,有时甚至白天都大量爬出饲养土外,而且此种上情况
下蜈蚣也极易生病。此时应注意充分开启通风设施,但如温度过低,非得关闭门窗时,应
在饲养室内放一些干燥剂,如堆放晒枯的松土,堆放硫酸钙等,但最好不要堆放石灰粉,
以免造成弱性浮尘,加速病原菌的繁殖。
(5)经常性检查饲养池,防止蜈蚣外逃。蜈蚣由于腹足较多,且其足尖的攀爬能力很强
,只要饲养池壁上有一条垂直的粗糙的划痕,蜈蚣即可沿此划痕爬出池外,造成大量逃逸
,因此,在管理蜈蚣时,一定要经常检查养殖池内壁上部贴的光滑透
明胶是否仍完好光滑,有无划痕,接口是否严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现皱折等。如若内壁上
部的防逃设施是镶嵌的玻璃,则也必须检查玻璃与玻璃之间的接口是否粗糙,玻璃有无破
损缺落,四角是否严密合拢。如果玻璃表面粘有粘滞性灰尘或污物也应及时清除,以免构
成蜈蚣逃逸的“扶梯”。
(6)供给足够的饮水。蜈蚣 除需要采食足够的食物外,还需要饮水。因此,饲养蜈蚣
,在投喂饲料的同时也要供给足够的饮水。供给饮水的方式很多,有些是结合蜈蚣防逃设
施在蜈蚣活动场的外围建一圈水沟,在沟内贮备足够量的清洁水,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
的同时应将水沟洗干净。至于饮水的温度,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饮水的温度对蜈蚣的健
康带来严重影响的现象。供给蜈蚣饮水也可以用水盘,但水盘最好嵌于地下,上口与活动
场的地表平,而且方便移动 ,并应多设几处。也可与食盘同放,或者用多槽的塑料盘,嵌
入地下,一个槽中装食物,另一个槽中装饮水。要注意每天清洗盘子,换水,以免因蜈蚣
取食时将食物中的粘液残渣带入水中污染饮水。
(7)搞好清洁卫生。平常养殖室内走廊、池壁、门窗应经常性清扫。养殖室内不要堆放
家什杂物。走廊内还可定期用无气味的冰毒水消毒,以尽量减少病原菌繁殖的机会。
7.殖蜈蚣注意事项:
蜈蚣又称天龙,俗称百脚虫,头部板和第一背板金黄色,故又称“金头蜈蚣”。具有息风镇痛,攻毒散结,息经止痛、

抗癌等功能。主治半身不遂、破伤风、骨结核、瘰疠、毒蛇咬伤、小儿惊风、中风等症。同时蜈蚣也是“蛇药片”、“拔毒膏”、“散风活络丸”等中成 药的主要原料,其药用价值也被国内外医学专家高度重视。

本公司由多名生物专家、生物工程教授,通过多年从事昆虫学研究,经优选纯化技术手段,利用生物基因改良工程培育出新一代良种经饲养观察,该品种饲养简单,性情温顺,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繁殖率高,药用价值更好,经济价值更为显著,是广大养殖业朋友的理想种苗。
一、饲养简单。
本基地着重推广最新研究而效益回报率最高、占地面积最小的大棚立体养殖方法,同时也善于室内利用空闲房屋,或建池饲养、或缸养、箱养、塑料桶养。室外利用房前屋后,荒山、荒坡围池饲养。
二、性情温顺,最大区别于野生蜈蚣性情粗暴的性格。
几百几千条在一起也能相安无事、合群而居。
三、食量少、食物广泛。
蜈蚣食量极小,以600条为例,一次投食50克猪心肺或黄粉虫即可,蜈蚣吃食一次可管3-5天。食物缺乏时,青菜瓜果、厨房下脚料亦可作为主要食物。
四、生长快,繁殖强,产出效率高。
按本单位技术条件饲养,一年即可销售。年产卵1-2次,每次产卵40-100枚。
五、适应性强,因为它本身是带毒的我、变温型动物,所以不易染病。
蜈蚣作为动物中药,生命力旺盛,绝没有和其他畜禽一样发生瘟疫、流感的风险存在。
六、省工省时,不花人力。
蜈蚣昼伏夜出,晚上8-12点是活动高峰,一般晚上7点左右投喂食物,业余时间即可喂养。
养殖本公司研发的金头蜈蚣良种,经济效益十分丰厚。以500条种蜈蚣为例(每批次计算,每条繁育80条/次)
利润:500×80×1.5元=60000元(每批次)
(1)、母种每批饲养成本:0.36元×90天=32.4元
(2)、幼虫40000条成本(幼虫总食量不足母种1/2):14.4元×90天=1296元
(3)、人工成本(每日用工1小时):1小时×2元/工作日×90天=180元
(4)、养殖建设费用300元
(5)、其他费用50元
批综合成本:32.4+1296+180+300+50=1858.4元
每批纯利润:60000元—1858.4元=58141.6元
年利润:58141.6×4批=232566.4元 蜈蚣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成堆的树叶、杂草和腐木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活体昆虫,如蟋蟀、蝗虫、蟑螂、金龟子、绳类以及这些昆虫的卵和蛹。当蜈蚣食物不足时,也吃少量植物嫩叶或瓜果蔬菜。它的行动敏捷,不时摆动着伸向前方的触角寻找食物。当触角碰到它所要捕获食物时,便猛扑上去,用它的身

体前部的几只脚和带有毒腺的颚足紧紧钳住,并把捕获物麻痹,然后咬破被捕获物身体的松软部份,食尽其血肉部份。蜈蚣食量较大,每次进食为其身体的5/1到6/3左右。每年秋未冬初时,蜈蚣常结伴蛰居于向阳避风、少土多石的地下进行冬眠。到翌年惊蛰后,蜈蚣逐渐向外移动,爬到地南进行觅食。
昼伏夜出是蜈蚣的主要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和它们的体形和行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这种密切的关系,不应简单地认为是某一种类对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是由于它们在种系发育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蜈蚣窄长而扁平的体形,能潜入横向狭窄的空隙间进行活动,它们的扁平的头部和毒颚,也能在异常局限的空间内捕获猎物。不过,它们在迅速急行时,窄长的身体由于左右摆动而引起偏离前进的目标,这使蜈蚣不公对猎物的攻击不够准确和迅速,而且易于受到敌害的攻击。因此,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在外出活动时,触角是有效的感受器,而毒颚则是有力的捕食和防御的武器。
一、 扫除习性
蜈蚣的扫除习性,又称“化装作业”。药用蜈蚣只有4对很小的单眼,不能对外界物体形成图像;它感受外界的刺激主要依靠头前部的1对细长的触角。在饲养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经常扫除这对灵敏的触角。
当蜈蚣颚肢接受自行弯曲的某一支触角,进入第一和第二小颚时,由第二小颚的末节把它执住;这时触角开始由近侧向远端滑动,同时第一小颚的基节突起和端肢也协同活动,并分泌唾腺液,以供其扫除的需要。蜈蚣之所以能起扫除作用。是因为它有钩状细毛的毛刷,清除除触角上细微的固体污物。当第一次扫除时,蜈蚣的弯曲的触角由于肌肉的支配把触角恢复到原来挺直的状态。这样,蜈蚣触角的扫除动作要重复几次才能完成。蜈蚣不公能扫除灵敏的触角,有时也要扫除步足;扫除步足时,也是先由基部开始向末端扫除。蜈蚣这种扫除习性,在其他种类中也能见到,这是一般种类共有的行为。
二、 昼夜节律
蜈蚣白天潜伏在石块下面或碎石的缝隙间,或者在田梗、地坎的缝隙里。待到夜间,它们出来四处游荡漾,猎取食物。根据在蜈蚣的夏季调查,它们在晚上8-12点钟活动频繁,至翌日凌晨4点才停止活动。
昼伏夜出是蜈蚣的活动节律。昼夜的显著差别是光线的强弱或有无。光线对于蜈蚣的感光器官——仅有的4对单眼,是有一定作用的。克劳德斯利.汤普森曾认真地研究过这个节律。他民蜈蚣放在行为仪内,并使行为平衡,让蜈蚣任意运动引起行为仪倾斜而被记录在电动熏烟

鼓上。这套仪器和蜈蚣都放在控制温度和光线的环境舱内。根据试验结果,克劳德斯利.汤普森做出间隔2小时为一区段的矩形图。
人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蜈蚣在每天6-21点钟给予光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活动发生在无光照的黑暗时间;在全黑的情况下,约有96%的活动次数,仍在同上的黑暗时间内;在持续不变的光照下,蜈蚣的正常活动受到抑制,且很快消失。
白昼的日光辐对于适宜于隐蔽生活的蜈蚣来说是很不利的,如果光照可以使环境气温升高、桎湿度降低,这就直接影响蜈蚣体内水分的散失等。要使蜈蚣避免这个不利因素,最有效就是实行昼伏夜出的生活节律。
三、 捕食与食性
蜈蚣的颚肢,因其有毒腺,又称毒颚。它是主要的捕食器官。蜈蚣因为有了颚肢,就不但可以猎取昆虫,也能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小型动物。在蜈蚣夜出游荡时,总以细长而灵敏的触角伸向前方作鞭状摆动,如这时触及一只蟋蟀,便迅速地以身体前面的两、三对步足抱紧,并以颚爪钳住它。这个小猎获物即刻就被麻痹,没有一点逃脱能力。这时,蜈蚣就选择蟋蟀的腹部,以大颚齿咬破表皮,吃它的内脏、肌肉等软组织,10分钟左右便能吃完,公剩下残余空洞的躯壳、翅膀和步足等。一条蜈蚣一餐就能吃两只蟋蟀。我们也曾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一条蜈蚣能咬死一只鼯青。当它们相遇时,蜈蚣能以迅猛的动作,使整个狭长的身体像一条带子一样把鼯青缠信,用各对步足牢牢地抓住它。这时,蜈蚣的颚爪就钳破鼯青头部的毛皮,一紧一松地活动着毒颚,不断地往鼯青头部注入毒腺的分泌物。被害者虽然一时尽力反抗,但被注入的毒液顷刻间使鼯青的身体发生抽搐而失去反抗能力。被咬破毛皮的伤口渗出鲜血,蜈蚣便贪婪地饮食着,经过半小时左右,这只活蹦乱跳的鼯青便被咬死了。
野生蜈蚣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不适宜于高度耕作的丘陵山地。而适宜于农业用途的平原与湖区,早已改变了任命于蜈蚣的生活环境,不再是药用蜈蚣的商品产地了。过去“种蜈蚣以为田”的经营管理方式,很早以前就被农业经营取而代之了。由于野生蜈蚣是大型捕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内的生产与消费的四级结构中,占据较高的等级。生态系统的营养水平分成四级;第一级是以自养生活的绿色植物为主体;第二级是由草食性动物所构成;第三级是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所构成;第四级是以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所构成。这个营养结构由下到上形成一个金字字塔形,即所谓生态锥体。以某一栖息地的生物群落的种群数量而论,第一级营养水

平的植物种群数量最多,而以植物为基础的异养动物却要少得多;第三、四级营养水平的动物种群数量更少,因为它们的种群数量在自然界的生物群落花流水中要受到能流规律的支配。虽然多数动物不是固定在一个等级的营养水平上,如药用蜈蚣限制,个体数量是不会很多的。
全国蜈蚣野生资源的年产量,已由解放初期的几百万条提高到现在的2000条。药用蜈蚣之所以能成倍地递增,其主要原因是不断扩大蜈蚣商品的收购地区。如果以某一地区的现有产量为基数,再成倍增加,那将是个难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野生蜈蚣的人工养殖逐步开展起来,这是探求增加种群数量的一种途径。由于人工养殖显示出其明显的经济效益,因此药用蜈蚣的人工养殖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等省都先后开始了人工养殖试验,经过了一段坎坷的历程,取得了不不经验。目前,除药材经销机构继续试验外,许多地方的专业户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人工养殖药用蜈蚣是把野生蜈蚣家化。实践证明,人工养殖蜈蚣有很大的潜力,但也有一些问题,要把这一巨大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需要继续深入地进行研究。
药用蜈蚣人工养殖的实践,已经使我们认识到,母体抱卵“或称孵化”、抚育的行为,能在正常情况下保证下一代生长发育的安全,这对开展人工养殖十分有利。养殖独立生活的幼体首先需要有一块适宜的栖息地——人工模拟的小生态环境。人们可以用砖和土建造多层的窨灶,以供它们“居住”。这种垂直利用窨的养殖方法,要比自然界中野生蜈蚣平面分布窨利用率提高几十倍。其经济效益自然要比平面养殖高得多。
野生蜈蚣的活动,受季节变化的支配,在四季温差分明的温带地区尤为明显。从农历霜降(10月23日或24日)以后,气温下降到10度以下时入蛰(11月底),直至翌年掠蛰(3月5、6日或7日)后开始复苏,大约有长达5个月的蛰居期,使蜈蚣不取食也不生长。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人工控制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使它们晚些入蛰、早些出蛰,可以使蜈蚣处长3个月的生长发育时间。例如,在小环境的周围设置简易的保温设施,铺盖一些稻草等,既可透气,又能保温,并继续供给它们食物等等。这样,蜈蚣生长发育的时间将由一年中增加三个月生长期。
一、 引种
引种,是把外地的优良蜈蚣种引到本地来饲养繁殖,以提高养殖生产的效益。引种标准是:虫体要完整,无损伤;体色要新鲜,背面光泽好;活动正常,能取食,还可从中挑选体长10厘米以上的蜈蚣,作为繁殖对象。10厘米以下的小蜈蚣不一定是

当年繁殖的,可将它们分池饲养。可按比例搭配,一般配比为3雌1雄,然后把它们放在养殖池内养殖。为什么要大小分组饲养呢?因为蜈蚣有时会发生大吃少、强吃弱,以及相互残杀等现象。因此,放在同一池内饲养的蜈蚣,最好是同龄种群。
二、 饲养
野生蜈蚣是以昆虫为食的。除给蜈蚣正常供应食物外,饲养池内应设置饮水处。一般可用浅盘盛水,也可利用池内防逃水沟兼作饮水设施。蜈蚣不是每天都必须取食,饱餐1次往往可2-3天不吃东西。因此,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每隔一、两天喂食1次,食物务求新鲜。喂食时间应在傍晚,翌日清晨可清除残余的食物。供食地点尖选择较平坦的地方,便于扫除残食;也有选用器皿供食的,这就更便于观察和清理。
分批饲养的蜈蚣,应把同样大小的个体饲养在一起,既便于饲养管理,了解个体数量变动,又便于收获商品蜈蚣。每当收获1次时,可将池内的人工栖息巢拆除,清扫它们长期积留的排遗物,有利于环境卫生。
三、 放养密度
蜈蚣的放养密度,即养殖池单位面积内放养多少条蜈蚣最适宜,这个问题目前还很难提出一个可供参考的具体指标。这要根据养殖池立体空间的大小等情况而拟定。但是确定蜈蚣的合理放养密度时,应该注意几点,养殖池面积和人工巢立体空间决不是越大越好,因为池面积过大,修建困难,成本高,不便于管理;巢的立体空间过大,利用效率低,不经济;单位面积内放养蜈蚣数量,决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养殖密度过大,它们之间可能为争夺栖息位置南昌互相干扰或残害,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相互感染疾病;放养时,应考虑到随着个体的长大,相对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应留有余地。总之,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以总结出合理的放养密度。
四、 越冬管理
野生生蜈蚣在霜降后,由于气温下降,它们逐渐集中在向阳避风的栖息地,准备进入冬蛰。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参考蜈蚣的野外自然生态特征,从霜降开始注意观察养殖池内蜈蚣的动态。当气温下降到12度时,应注意养殖池的保温问题,积极做好冬季管理工作。
越冬前,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蜈蚣也就逐步停止取食。因为养殖池的蜈蚣是密集饲养,所以重点要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和保温工作,同时要保障充分的湿度。在翌年一、二月份,应在箱外覆盖稻草以保温,不要使温度低于零度。在越冬期内,每十天半个月检查一次,及时列换瓦片,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和保湿工作。在3月下旬,可除去保温稻草。4月上旬,要逐渐恢复投食,开始时少量试给,以后逐渐加大。
五、 捕捉方法

清时至立夏,是捕捉药用蜈蚣的大好季节。清明节前,蜈蚣刚刚出蛰,很少在洞外活动,不易捕获。捕捉蜈蚣,一般应根据蜈蚣夜间活动的习性,在夜间进行捕捉,这样做的收效很好。当天气闷热,要下暴雨前,或暴雨后,蜈蚣纷纷出来活动,正是捕捉蜈蚣的好机会。
每年清明至立夏期间为捕捉蜈蚣的季节,人们根据历年来捕捉的经验,特意编了如下一首顺口溜:
清明后把蜈蚣挖,向阳山坡乱石下。
田坎裂缝树兜里,蜈蚣常在里面趴。
荒山路边房基下,傍晚寻食出来爬。
石缝土包柴草堆,蜈蚣藏身最好爪。
在捕捉蜈蚣时,通常使用钉耙和二齿耙作为挖掘工具,以竹篓来贮存被捕捉的蜈蚣。这些工具灵巧方便。捕捉蜈蚣时最重要的是,要消除对它的恐惧心理。蜈蚣的头部两侧生长有1对毒颚,所以一些人很害怕它。但蜈蚣的毒液对人并无生命危险,如被螫后也易于治疗。只要掌握捕捉要领,捕捉时方法对头,也不至于被螫。抓蜈蚣时,要胆大心细,动作迅速敏捷。
六、 被蜈蚣螫伤的简易疗法
蜈蚣的毒液呈微酸性,PH值在6.5-7.0之间, 在人体被螫伤的部位上,会引起剧烈的疼痛,但无生命危险。据实践经验,可用以下几种简单方法治疗被子蜈蚣螫伤处:(1)用盐肤木的汁液搽抹;(2)用黄草纸卷成卷,点燃后从纸卷的另一头将烟和灰吹于患处;(3)用氨水或“花露水”搽抹;(4)用鸡蛋清搽抹;(5)用雄鸡唾液搽抹;(6)用蜗牛、蛞蝓或蚯蚓身上的粘液搽抹;(7)用清凉油搽抹;(8)将香烟丝捣烂拦菜油搽抹;(9)用大蒜茸搽抹;(10)用桑汁拌白盐搽擦;(11)将新鲜活蜈蚣捣烂拌菜油抹患处。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11月份蜈蚣即已进入冬眠期,此时蜈蚣外出活动逐渐减少,摄食量也逐渐减少,并逐渐向饲养土的深层进发,在适当的土层中建造自己的冬眠窝。温度进一步下降时,蜈蚣则完全进入冬眠状态,不食不动。此期间的饲养管理如下。
一.喂食
根据其摄食情况逐渐减少喂料食,并最好在饲料中掺拌具有助消化功能的酶制剂、酵母片等,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二.防止饲养的温度大起大落
进入冬眠初期,最好每天夜晚关闭门窗,在温暖的中午短时间开启门窗。气温变化过猛时,可采用采用适当加温的方式以抵消影响。蜈蚣完全进入冬眠后,也应防止饲养舍降温太多。在雪天冰冻季节,应绝对避免饲养土结冰,可在饲养,土上铺盖稻草,加盖泡沫板等保暖物体。
三.保持湿度
尽管冬眠期间的蜈蚣生理代谢功能低,但由于冬季空气干燥,尤其加热的饲养舍内空气更为干燥,饲养土的

水份容易挥发,容易造成冬眠蜈蚣周边小环境过于干燥而使体内水份散失,从而造成冬眠蜈蚣的枯竭,因此冬眠期间应密切注意饲养土湿度的调整,应维持饲养土的湿度在15%——20%。
四.防止鼠害入侵
因冬眠蜈蚣无任何抵抗与逃避能力,容易遭受鼠害袭击,因此,饲养舍应密闭门窗,并在老鼠可能通过的出入口设置防鼠器具,严防老鼠钻入饲养土。
五.冬眠结束时的管理
当蜈蚣即将从冬眠中苏醒时应及时拉掉饲养土表层的铺盖物,以免蜈蚣醒后钻入其中。同时做好饲养舍的清洁卫生,对运动场、投饲器具、饮水设施等统统进行彻底消毒,作好下一年的饲养准备。
一、种蜈蚣到场后饲养者必须准备好的工作
(1)必须已经准备好了多个养殖池,以供引回的蜈蚣进行分级养殖。由于蜈蚣有互相残杀的习性,尤其当它们受到严重惊扰后更易发生互相袭击的情况,因此,应将它们大小分开养殖。
(2)养殖池中,必须已经建好了蜈蚣的栖息床,种蜈蚣的栖息床最好由饲养土堆成,饲养土则已经经过暴晒消毒,并已调节好了含水量。
(3)饲养土上的瓦片、海绵、活动场地等已经消毒,准备妥当。
(4)种蜈蚣的饲料也已准备好。有些蜈蚣供种场同时配套养殖了饵料动物,如黄粉虫、蚯蚓、蝇蛆、蝌蚪等,并可以配套赠予引种者。引种者应要求其供给一定量的饵料动物,以保证种苗引回后能喂一段时间,并有部分留种扩繁。蜈蚣引回的第一夜,要用海绵吸足5%-10%的葡萄糖水放入暂养器具中,让蜈蚣吸吮,糖水中还可兑少量奶粉或搅成糜状的蛋黄等,以利蜈蚣恢复体力。
(5)在临产卵的季节引种蜈蚣最好还应先准备少量的“单间产房”,“单间产房”可以由罐头瓶或其他筒状物制成,具体制作方法将在后面的内容中详述。以便临产蜈蚣引回后即能安静、安全地产卵孵化。
(6)万一以上准备工作都来不及做好,刚引回的种苗,可放于多个缸、脸盆或其它容器中暂养,在这些容器底部铺上5-8厘米厚的饲养土,土上再放些湿海绵等。
人工养殖蜈蚣有两种方式:

1、半自然状态下室外养殖多采用池养方式。养殖池要建在通风,排水条件好。向阳的地方。从地面向下挖80厘米深,面积为5一10平方米。紧靠围墙内侧绕口周建一条宽10厘米、深3厘米的水沟,靠沟的里侧建一条宽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用来投放饲料。养殖池的上方要搭棚遮荫和防雨淋。为了防止蜈蚣逃跑,养殖池要求四壁光滑和建造水沟;池底铺10厘米左右厚的疏松细沙土,然后填3厘米厚的已发酵的畜粪,粪上撒些鸡毛、鸡骨,最后铺上碎瓦片或碎石。

2、室

内全人工养殖有缸内放养和室内放养两种:

①缸内放养:在室内设置若干瓦缸,缸的底层铺放厚约10厘米的泥土,土面堆若干层瓦片、石块等,上面再覆盖小块麻袋片,缸口用细铁丝网制成的罩覆盖。
②室内放养:饲养室用的房间最好有天花板,或在屋顶铺设铁丝网,还要设置铁纱门和铁纱窗,以防蜈蚣外逃。室内四周用瓦片、沙、石块和少量泥土堆叠在瓦石堆中,尽量多创造一些适合蜈蚣栖息的缝隙场地。为充分利用空间,瓦石堆可尽量堆叠高些。
人工饲养可因地制宜选择饲料,如各种昆虫、蚯蚓、鱼、虾、蛋、肉类、动物血、杂骨和瓜果等。但要求新鲜,腐臭或不新鲜的食物不能喂。可每隔2~3天喂一次,但第二次喂时,需将上一次的残余食物清理掉。蜈蚣有饮水习性,每次喂食时要在饮水器皿内放足够的水。
第一批养殖的蜈蚣种源,多来自捕捉的野生蜈蚣。作为种用,要求选择已有3~5年龄,达到性成熟的蜈蚣,并且体健活跃,背乌亮有光泽。雌雄搭配比例以10 :2为宜。
蜈蚣视力白昼差于夜晚,大多不合群,晚上8~11时是捕食高峰。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10℃以下蜈蚣不活动,低于0℃对其生存不利。天气闷热、雷阵雨后的夜晚活动频繁,刮风下雨时活动少。故蜈蚣活动程度与气候因素有关,应随时注意调节。为了使蜈蚣安全过冬,可在饲养池中挖一条80~100厘米深的沟,将垃圾与挖出的土以l:2的比例拌匀,将沟填平。然后盖上瓦片、碎砖,将蜈蚣放人。在瓦片碎砖上再盖一层稻草或细土,使土温升高并保持稳定,保证蜈蚣安全越冬。如在室内养殖,应将门窗关闭并挂上草帘,必要时用炭火加温,提高室内温度。

绿色养殖网

5回答者: gsyz01 - 二级 2010-9-2 12:04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如何养殖蝎子蜈蚣 6 2008-11-29
? 如何加温养殖蜈蚣 2009-6-25
? 养殖蜈蚣效益如何 16 2010-2-12
? 养殖蜈蚣前景如何?有多大赚头 20 2006-8-15
? 惠民2号蜈蚣养殖信誉如何 2010-8-4
更多关于养殖蜈蚣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养殖 蜈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