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汇编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汇编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汇编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汇编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

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里所谓“主体”,是与“客体”相对而言的,就是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客体”,学生才是他们自己学习进步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教师所展开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高素质的发展中的社会人。而这个目的能否达到,学生学的好不好,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因素;学校的学习环境再好,教师教的再努力,如果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没能发动起来,学生自身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那学生本人还是学不好的。只有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培育起来了,学生自己愿学了,才能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做”,才能使学生学到有用知识,增强生活本领;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学习探索,他们才能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爱上学习,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才能在这个发展快、知识更新快、竞争强的社会中,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能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增强竞争力,而不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而所有这一切的实现,若没有学生自己的认真思考和积极参与,只能是天方夜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学生的“学”,是他们自己获得知识能力的内因,是根本性的途径,教师的教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起到指导辅助的作用,是根本无法代替学生本身的学习活动的。在学生个体进行认知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由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不断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之间不断形成了知与不知,能与不能”,愿与不愿的矛盾。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唤醒学生积极向上的主动心态,使这

种新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师生双方的积极努力,矛盾得以解决,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教育过程就是在这种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向前推进的,学生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但是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单就学习能力和对教育接受能力上来讲,学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现实存在要求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差异,个体的全面发展是个体个性充分发展的结果。“个体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个体自由充分独特的发展基础之上;没有个体的自由充分独特的发展,就谈不上个体的全面发展。同理,没有个体的全面发展,也不会有个体的自由充分独特发展。“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个体,包括生活、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才能实践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再达到更多的迁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的教学准则就是学生的学好和教师的教好是相辅相成的,而学生能不能学好,对要学的学科有没有信心学好是前提。地理科目在初中教学中是要求不高的,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基础都不是很好,因此在高中阶段,他们对这一门科目普遍没有自信。所以我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尽量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然后让不同基础状况的学生回答相应的题目,这样不仅掌握知识程度好的学生感觉地理课堂有很大进步,对于相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感觉地理题目也并非所有的都是无从下手,后期还会逐步有了自信去挑战难度高一点的题目。在整个过程中,

基本上都是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的。这样,教师的教会感觉有效果,基本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也会感觉有收获。

3.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利益

尊重学生是维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最基本要求。“为了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独特性格,促进他们充分、自由、独特的发展,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贯彻以下一些基本原则:①学生利益最佳原则。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学生,就必须以学生的利益为重;②尊重学生尊严的原则;③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意见的原则。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到学生本人,必须认真听取学生自己的观点和意见;④无歧视原则。不管学生来自何种文化背景,不论贫富、男女、正常残疾,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而不应受到任何歧视或忽视。“⑤这些原则,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反映了教师在处理课堂问题时,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可以说,以学生为主体是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的前提,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能够针对每个学生有效的关键所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利益是为人师的根本。在这一切的进行中,学生必然是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应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是主导作用,“主导”者,是主管方向和目标也;不管做任何事情,方向和目标是最最重要的,方向错了,或者偏了,效果就自然不会好,这是不言自明的。能否充分发挥好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的成败也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懂不懂,学生有没有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要靠教师指导帮助,即就是说,学生或想学而不会学,或不愿学,

这都要教师“教”着让他们“学”,离开了教师的“教”,学生几乎就不能“学”。可以说,每一项教育教学的原则开展都是教师作为主导来进行的,因此,当今社会的教育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引领主体按照合理的接受教育教学途径逐步走下去,而这个主体恰恰就是我们的学生。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只有广大学生把学习的基点放到了自己的积极求学上,而不是把学习的积极性仅仅寄托在教师的“讲”上,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知识,增强本领;同时,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教师指导能力的高低,反映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师处理好了它们之间关系,就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能处理好它们二者之间关系的教学,也就是成功的教学。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师生之间进行交往而产生的相互认知的、情感的关系,并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关系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教育过程的一个因素,因此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有助于我们搞好班主任工作,更有助于我们搞好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 一、影响师生关系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等,把教师凌驾于学生头上,以教育者自居,以严格要求为借口,以训斥、羞辱、打低分数、向家长告状、甚至罚站、罚款等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可能大多数情况是出于好意)。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这种师生关系对当今的教育工作十分不利,它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极容易被伤害,以致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这种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喜欢学习,不勤奋学习,而且有时还会在师生之间之间形成很多矛盾和冲突。其实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只不过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劳动特点、文化素质,决定了比其它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更加频繁,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受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产生不同

的师生关系。比如:封建社会强调等级,师生关系表现为师道尊严,而社会主义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和民主自由,师生关系就表现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另一方面,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交往,而是在特定要求和环境下的交往,教师要通过这种交往把科学文化知识、思想观点、劳动技能等传递给学生,还要通过大量的语言、接触、交流等手段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使学生有良好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气氛与环境。由此可见,师生关系除了受到社会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受到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参加教育活动的双方的影响。实质上,我们知道,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参加教育活动双方都是有血有肉的各具特点具有丰富感情的人,因而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感情必然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师生感情双向的交互作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教师。所以究竟形成何种师生关系,教师有更大的责任,起更重要的作用。 二、形成的正确师生关系 在当今社会日益文明与进步、学生个性日益突出,那么怎么才能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在形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在处理师生的关系过程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诚信。与学生交流时应遵守诺言,与学生交流时应开诚布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说话算数,也就是说“言必行,行必果”。比如说承诺了学生进行春游或组织集体活动,就不能因为麻烦或要占用自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师生融洽的情感,不仅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关注其情感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心贴心,劲儿往",心贴心,劲儿往一块使,有利于共同发展.标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平常也老提,也注意去做,但都没有这次学习领会地这么深刻,与大家共享: 1.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些有头脑,有思想的"人".他们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机器人,对任何事情情感态度占据第一位,尤其是他们的主要时间在接受教育,因此,把教育施以情感色彩是很有必要的;另外,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关注情感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渴望关注是人的本性.一本书上曾经说过"人最深刻的本质还是被人欣赏的那份渴望",得到了关注才会注意和检点自己的学习行为,才会反思,从而进步. 3.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心贴心,劲儿往一块使,有利于共同发展. 4.符合规律.情感"软件" 和学知识"硬件"是一个系统.新课改编写组的老师们把它写进新课标,提出新要求,符合系统规律. 5.是时代的要求. 新课改本身是时代的产物,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更人性化,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尤其是语言教学以实用为目的.这是中西方交流的结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情不再,顺应时代趋势才能办出好的教育,"彰显个性" "人文关怀"成为教育的主流. 画外音:上述说法得以实现得依赖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热爱教育的态度. 只有把心融进新课改当中,肯为教育付出的老师才能做到把关注学生情感放在第一位,否则就只能是"压制式" "一言堂""师道尊严",冷漠而简单,不能弯下腰关注学生情感. 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处于正在长身体和心理不断完善的时期,情感在他们的心中更显得重要和不可或缺。而且,学生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学生的情感都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回应,学生学习的积极学习态度才能得到长久的保持和维护。所以,《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 ----结合艾芳菲教师执教《笋芽儿》谈如何体现学情的关注鹰潭市第八小学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形式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形式 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引导好教育好学生,常常要与学生沟通,以下几种方式可供教师选择。 一、利用书信形式沟通 利用书信形式沟通师生之间感情,达到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相融,此举缩短了师生感情上的距离,是一座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二、利用晨会,班(队)会时空沟通 利用晨会、班(队)会时间,以真挚的感情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生活安全教育等。可以介绍有伟大成就人物的感人事迹,还可以随季节性发展变化进行信息宣传,或知识辅导等随机教育。这样凭借日常的、大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长期熏陶作用,使学生时时处处都沐浴在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才能收到一定实效。 三、利用课间活动沟通 在课间,教师可以在班里或校园转转,和学生聊聊天,适当和学生开开玩笑,这样可以调节气氛,融洽感情。如每当老师换上新的衣服,有的学生会兴奋地喊起来:老师真漂亮呀!老师真精神!于是学生们笑,我也笑,这样的小插曲不仅会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会充实学生的课间生活,还会预防或避免一些不安全事故发生。 四、利用作业批语沟通 作业批语也可表达老师对学生的一点关心。如: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在学生过生日,某学生家中有困难之时,优生产生骄傲心理,后进生有闪光点的时候……以作业批语的形式悄悄送去老师的一点爱心。作业批语以其特有的情感交流形式,在独特的“两人空间”里架起理解的桥梁,为沟通师生感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利用创建班级文化建设沟通 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师要有一种把心灵沟通的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一次活动中的意识,如放手让学生创办班级黑板报、手抄报、建图书角、学习园地等阵地活动。活动中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各展其能,用非语言的形式给学生一定时空,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师生、生生协作的力量。 六、利用课外集体活动促进沟通

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怎样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班主任给中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不同,教育风格各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知识渊博见长,可以风趣幽默取胜,也可以亲切和蔼感人。第二、逐步加深师生感情。中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师生交往的不断加深继续保持和发展,也会逐渐淡化以至转化,关键在于班主任的思想、心理品质和工作水平。班主任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要悉心深入地了解学生,尽可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年轻教师更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与他们交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第三、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每一位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思想并不成熟,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走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把他们的某些不成熟的思想转变与班级发展相协调的和谐因素,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各种想法,给他们一个可以陈述自己想法的空间。因此,尊重和信任中学生是班主任与全体中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密关系的基础,这对创造融洽的心理气氛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你首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人的情感,具有调节行为的功能。并且,人的情感从来就不是单向交流的,它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在中学班集体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态度和情感会引起中学生的情感反应,而中学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班主任。双方的相互影响伴随着师生关系的始终。这就表明,班主任的良好行为表现,满足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受尊重等社会性的需要,必然会引起中学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中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班集体建设。第四、学会期待。班主任对学生期待的力度影响着全体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思维。因此,班主任有责任检查自己对每位同学的期待是否良好可行。良好可行的期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可行性要强,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校情、班情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其二,针对性要强,即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和不同的事件选择行之有效的期待方式;其三,尽可能与中学生家长的期待联系一致起来,避免中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其四,对班集体而言,注意提出对整体的期待,并力图将个体期待与群体期待联系起来。这样,处于这个班集体的同学就比较珍视班级融洽的心理气氛,从而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一个舒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1.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项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发展的人出来。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寒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有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 1.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等级制度,推演到师生关系上就是师为生纲。在封建的师生关系看来,教师之于学生,有无可辩驳的真理和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所谓"师严乃道尊"之谓也。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今天影响仍在。不彻底消除这种影响,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 2.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则是"我讲你听"的

教师应当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

印象最深刻的是: 作为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了解一下学生的需要,看看学生的需要在哪一个层次,然后根据学生的相应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满足,从而激发学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又担任了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作为教师最应该关心爱护他们,尤其是现在的“留守儿童”、“后进生” 教师应当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呢? 教育转化差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难点。凡是差生,历来皆让家长操心,老师费心,社会担心。因此,转化差生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许多同仁也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本人在转化差生方面也花去了不少时间及精力。认为转化差生要爱与严双管齐下,用心去感化,用严肃的纪律去约束。要了解他们的需要。 一、教师首先不能忽视“后进生”的存在。 教师工作是一项繁琐的,责任大且费气力的工作。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应该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差生,有的品德差,有的学习差,有的则是品德学习皆差。 差生的心理状态复杂,表现形式各式各样:有的情绪低沉,沉默寡言;有的好动,易惹事;有的自暴自弃,无心向学。由于差生存在自制力差,意志不坚定,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差,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间接影响学校的学习风气,造成教师的压力大。教师只有热爱教师工作,才会产生动力,才敢面对压力,不厌其烦地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教育学生,转化差生的工作上努力地把他们教好。因此,热爱教师工作是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应该把爱无私的奉献给学生,教育、培养他们成为“四有”新人。 二、根据学生需要,采取正面教育与纪侓约束并举的方法。 正面教育,就是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正面教育,启发、调动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并用严肃的纪律去约束,使其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在校一日规》等规范教育。一旦有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就要认真对待,坚持说服教育,指出其危害性,并严格要求改正。但这“严”有别于体罚,动辄处分的“严”,应以爱作为严的基础。如学生违纪情节严重,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在给以适当处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坚持说理教育。处分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学生。说理可使受处分者进一步理解纪律的严肃性,心悦口服地接受教育。要让严的目的真正为学生理解,做到爱与严互相交融,疏与导辩证统一。 差生既有较强的消极心理,又有一此积极的心理因素。做好差生转化工作就是促进他们思想上,学习上的消极因素。做好差生转化工作就是要促进他们思想上,学习上的消极因素向积极方面转化。而正面教育,是发扬积极因素的主要手段。所以认为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信任他们。与严格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可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以疏导代替指责。 指责,是指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不信任的表现,只会加深学生的自卑心理,并造成逆反心理。而疏导则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教师广开言路,让学生讲真话,把各种思想意见讲出来,然后,教师加以引导转化。造成差生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出于无知,有的缺乏健康的情感,有的缺乏意志力,有的则是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如何做好疏通,引导工作。关键一个就是深入学生,多方面了解,弄清其所以然,找出症结所在,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明辩是非善恶,改正缺点错误。及时抓住其转化的契机,春风化雨般地使其受到感化,促进转化。 例如:今年刚接手的小吴就是一位双差生,到班之后,学习跟不上,自制力差,由于父母的溺爱,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学习更是不认真,上课无心听讲,各方面的认知能力也差,不按时完成作业,爱惹事,大家都不愿与他交朋友。找到症结所在,立即上门做其家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相互取得联系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没有沟通,人与人就不能建立联系,什么事也就是虚说,到是只能是独断的“个人主义”了。 沟通的主要方式有:言语沟通、身体语言沟通、文字沟通等,但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最多是言语沟通和身体语言的沟通,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言语沟通和身体语言的沟通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的主要方式,所以沟通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师开展工作。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名词—“代沟”,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年龄的差距,生活方式的不同与成长年代的不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相信在不少杂志和刊物中这个词也出现不少,代沟往往出现在现在的家庭中,很多时候,都能听到某些人说:我和我的子女没话题,他也不愿和我说话,在家也不太说话,在家整天都没精打彩,但一出了门与同龄人玩的时候却是玩的兴高采烈。这是社会上比较常发生的事,这就是说你与孩子有代沟了,就是说沟通障碍。 其实,教师与学生也是一样,与学生沟通不够或沟通不好,往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产生代沟,教师与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距,这是产生代沟的基本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条件也日飞千里,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年代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各年代的人的观点和生活方式也有不同,这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口味”不同,假如相方都不调整一下的话,努力尝试寻找合适的方法沟通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教师与学生没有话说,也就是说你不懂与学生沟通了,这样代沟便形成了。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并不懂如何调整自已的言行和情绪来迎合教师进行沟通,所以更多的转变要靠的教师自己本身,教师应该多从言语、行动和思想上改变,多从小学生的思维的角度相问题,以他们的语言和他们的行为习惯建立沟通的渠道。例如:上课时不宜“白话白说”,他们喜欢听故事、他们喜欢教师幽默、他们喜欢受到教师的表扬奖励、他们更喜欢做游戏等等,所上课堂中应该采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还要与学生多谈话,关心学生,这关心学生包括: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与学生多谈话有左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内心状况,这有利于教师开展工作,如:发现学生高兴应为他开心,如发现学生不开心,应该尽量开解,这样你就能学生中建立你自己的形象,为树立教师威信打下基础。 身体语言也是一个沟通的渠道,如果运用得当,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需要教师的关心,有得教师适当的身体上的语言,往往给学生带来更大的鼓舞与动力。例如:记得有一次我班的一个比较差的学生在我讲课时开小差,我发现了,于是我当什么也没有看见,边走下讲台,边讲课,直到去到那位同学身边,这时他才发觉我了,也知道我发现了他开小差,正当他心里非常害怕的时候,我并不有公开批评他,只是轻轻地用手摸了一下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然后就走开了,结果剩下的时间了,那位学生不但没有开小差,而且异常的专心。这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这主要是学生要关心,教师发现学生开小差后,并没

浅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尤其是民族 学生,更注重教师的夸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即时表示欣赏之意。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 长期以来,评价一堂课的质量高低,通常用语是“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让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 中要充分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准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是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再次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景,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大力增强对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计型的转变。 同时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也应注意:在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同时, 要以培养学生水平为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教学课堂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注重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所以,班主任给中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因为班主任的

论教师与学生关系

论教师与学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也深入人心。无论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在家长眼中都越来越受重视。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实施者——老师,也越来越受关注。也确实如此,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师生关系更是深深影响着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因此,师生关系也就成为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柏拉图有一句话:教育就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向善,从而高尚的生活。这就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并获得能力在未来更好的生活。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彼此的作用。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师生关系。也理解了教师不是光有知识就可以的,也要在品德方面榜样作用,也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而作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也是相互影响的,彼此都要学会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而为什么师生关系如此重要以及备受关注呢?首先,从全国各大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引发了许多学生作案伤害老师以致造成老师死亡的,最终害人害己;其次,也有作为老师品行不正不能以身作则伤害学生的,就比如,最近发生的中小学教师伤害并强奸学生的案例的数量是触目惊心。让学生和学生的家长是担惊受怕,恐惧这样的老师和学校,更多的则是各界人士的疑惑,老师怎么会这样呢?对于事件中涉及的老师社会是骂声一片,纷纷谴责这样的行为。这也就需要作为正在从事于教育职业的老师深刻反省,是否有资格从事于这个神圣的职业,是否有辱于这个职业,要正视自己的职责与品德。做好作为老师应有的素质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最后,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深远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加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心里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所以老师语言和行为会深深影响着学生,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喜欢从而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师生关系已经逐渐上升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话题。而为老师,老师的行为深深影响着学生,因此以身作则是老师教学过程中需要谨记的。同时,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可以让学生生学习,要心地善良、尊老爱幼、待人谦逊有礼,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行动中做起,让学生学习。其次,正《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说,要成为老师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可以教导学生,同时要有好的方法去教学生,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让老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去教育学生。即使自己的某位学生在某一学科没有天资,也不能打击学生要尽努力去教育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最终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作为学生也要尊重老师,相互尊重。而作为一名即将步入教师这个职业的我们,更加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问题。学会沟通、聆听,并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互相理解与尊重,实现共赢,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认识

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认识 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认识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笔者对教师职业的三点浅识: 一、教师职业中的沟通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师生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方式沟通呢? 1、爱心是基础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我非常欣赏这句名言,在教育工作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 2、师生沟通中的口语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往、沟通的工具。师生沟通的艺术实际上也就是师生间的语言交流艺术。为了适应师生沟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学生的各种差异,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 (1)幽默 幽默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和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通畅了。 (2)委婉 在师生的沟通中,教师的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为碍于情感而感到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好了。如果把话语磨去一些“棱角”,使对方在听话时仍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许就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老师的意见了。 (3)含蓄 如一位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一位因犯错误逃学刚来报到的学生时说:“由于大家都知道原因,某同学终于在今天回到了自己班级……”这种说法既不伤同学的面子也没有被全班同学误解为包庇,还可以采用“反语”,“模糊”,“沉默”等说话艺术。 3、积极聆听

教师与学生的四种沟通技巧档

教师与学生的四种沟通技巧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技巧一、学会聆听学生 以前,当学生犯错误时,我总是习惯于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之谈”是“拯救”孩子的灵丹妙药。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所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这个道理是我在与班上的一名小男孩由“对抗”到“对话”的关系转变中领悟出来的。要想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老师首先要学会聆听,只有积极聆听孩子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采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小男孩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顽劣”的印象。开学第一周,他就接连出现早自习打闹,上课讲话、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现象。我开始一次次地找他谈话,给他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可是面对我的询问和说教,小男孩总是强词夺理,极力为自己狡辩。他的抵触情绪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应该寻找一把真正能打开他心锁的钥匙。 他为什么总为自己辩解?为什么不听劝解?为什么屡教不改?于是,我想到了和他关系紧密的人——家人,同学。我便尝试与他家人和关系好的同学交流沟通,了解他的情况,通过和他父亲及同学的谈话,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孩子父母离异,对后娘极为不满,个性很强,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我行我素,懒散,缺少合作的意识,这就是导致他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令人不快的言谈举止的原因,所以,他为了维护自尊,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他总是极力申辩,不肯承认错误,防范意识强,总是以进攻别人的方式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因此,我觉得现在需要的不是喋喋不休地对他教导,而应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基础上的倾听,听一听他的理由和委屈,听一听他的愿望和要求,于是,我决定试一试。 当他犯错误时,我不再采取批评他的态度,而是找一个能使人心平气和的环境和他谈话,每次我都是倾听者,他是讲述者。在倾听的过程中,我偶尔作一些简洁具体的回应,以帮助他去清楚了解他的感受和经历,如:“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在这件事上,也不能全怪你”这样中立而表示理解的话。他的眼睛告诉我,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慢慢地,我们的谈话中出现了这样的语言:“老师,我尽快把作业补好。”,“老师,我错了。”,“老师,下次我不会了。”……我极力掩饰着自己的惊喜,依然温和地看着他。每次谈话结束后,我都会拍一下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会做得很棒。”他逐渐学会了管理、合作和反思自己。我的积极倾听使他懂得了如何管理好自己,如何与他人合作,等道理,并让他在今后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这样,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修正着自己,并在不断进步中得到快乐。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技巧二、学会无声的沟通 以前,我对“沟通”二字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认为老师只有和学生谈话才叫沟通。事实告诉我,无声的语言同样可以发挥沟通的效能,而且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便捷、快速、有效,这是师生沟通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对学生而言,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说话的语气声调,面部的表情气色,甚至是作业本上老师写出的评语和符号,都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理解和信任,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在无声的沟通中建立。比如,在交往中,正确使用老师的目光,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洞察和控制学生的心理,促成师生间的心理相容、相通。在课堂上,学会调整你的目光,照顾到班上每个同学,对专心听讲的学生,用热情的目光,表示满意的心情:对精力不集中,搞小动作或窃窃私语的学生,老师就用冷漠的目光注视几秒钟,待双方目光接触后再离开,这样既起到了告诫作用,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然,这就是师生之间最佳的无声而有效的

教师实习心得:如何处理好实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精品范文】

教师实习心得:如何处理好实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实习心得:如何处理好实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多数是在课堂,课堂之外基本没多少相处的时间。以往我写教学反思都是在考虑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进行教学,其实,除了这个方面,还有很多值得考虑的问题,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去处理,又如何去把握这个度。我在实习生活中实习班主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除了在生活中积极关心和尽己所能帮助学生之外,还需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在课上我们是老师,在课下我们跟学生是朋友的关系。 老师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严格要求上,尚处于成长之中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班主任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对学生的严格要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这里最中要的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正确的,站在理的一方严格要求才是正确的。 朋友的关系体现在关心学生,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教育,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理解学生,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学生的个性由于多方面原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努力达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会使我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最新教师要爱学生

教师要爱学生 许多教师都为学生奉献过和正在奉献着爱。但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今天,全社会的人都经历着转换观念和规范行为的过程,难免产生各种复杂的思想问题,正在走向成熟和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对学生的教育就变得更加艰巨复杂,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热爱学生,以通过最有效的途径实现教育目标,实在是教师面临的大问题。 老师要热爱学生,是由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教育学生成为高品质、有文化的公民,是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全党的教育目标。教书育人,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崇高而特殊的事业,说它特殊,就是因为实施教育的对象是感情丰富的人。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有可能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感化来促进思想的特殊而实现教育目标。 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才能尊敬老师,从而建立尊师爱生的感情基础。师生在人格上平等的同时,老师能保持自然而合理的职业优势,这是实施成功教育过程的前提,也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理。 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运用独创性的科学教育方法去发展学生,提高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快的进步和最好的成绩。同时,教师本人从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和提高,更加体会到教育的乐趣和魅力,反过来更好的实施教育,即所谓“教学相长”。 因此,要大力提倡,重视和培养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全社会最高利益——建立和谐、文明、进步、有序的社会环境。 爱学生就得心上时刻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老师的第一需要。爱要体现在对每个学生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具体事情上。 1、和学生多接触,长相处 在交往中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而了解他们,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所思所行,把握他们的感情脉搏,才能和他们想在一起,谈在一起,才能心灵相通,扮演真正的教育角色。一下课就不理学生,出了校就不管学生,学生是不会亲近你的。 2、从学生利益出发,教学生如何做人 使他们对人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的、辩证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对待学生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不能像消防队员一样防范和灭火。 技校生普遍处在一种既自信又茫然,既想做大事又无能为力的矛盾状态中。我以下象棋中的“卒”能吃“将军”,扑克牌中的“两对四”也能吃掉“天王”“大王”等例子说明,在社会舞台上,只要你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在一定的环境机遇下,任何人都有干出辉煌业绩的机会,这是个公平竞争的过程,既然公平,谁也不应自卑;既然竞争,就得脚踏实地,终身奋斗。全国劳模买买提和市局劳模谭利国都是技校生。只要坚持不懈地把爱心倾注于教育学生的一切活动,是会感化学生的心灵而取得渐变结果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3、正确对待后进生 对好学生,让他们取得更大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他们的负面。对后进生,不要简单地以其错误行为或分数把他们看偏,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和潜在的积极能量,给他创造获得进步的环境和机会。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述了一个神父收留一个罪犯,罪犯在吃饱喝足后却偷了神父的银烛台。警察抓住罪犯后神父又为期辩护说银烛台是他送给的。雨果提倡用爱去感化人,在今天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老师的神圣天职在于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分数高低。关心每个学生使其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不是都成为“尖子”。在教师的工作中,看不到轰轰烈烈的业绩和一鸣惊人的发明创造。然而,恰恰是最复杂的以爱心才能教化人的学问和艺术就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教师工作的伟大就在于此。 4、以爱心为动力去研究学生、努力掌握教书育人这门学科 爱是出发点、是动力,不是简单的笑脸和容忍,要体现在高效率、有成果的教育方法中。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知识传授的效果好坏与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处十分融洽。那么对知识的传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相处不好,对知识的传授将起到抑制作用,很难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使知识的传授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教师,如: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习惯用武断的、命令的口吻,单向地和学生说话,如果学生稍有不从不从或其表现不令教师满意时,教师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弄得师生关系冷漠。其实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都需要学习。只有营造有效的师生沟通环境。形成和谐的氛围,才能使教师充满笑声。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及获取更多的宝贵知识。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双向沟通与交流的过程。 交流总是双向的。如果学生害怕与教师交流。同样教师也不愿意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障碍是由主观及客观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师生交流障碍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一是时间不允许。教师的工作任务很重,备课、上课、改作业,班主任工作、学校事务,一个班级至少有50多位学生,与每一个学生都谈话,不太现实,故只能有选择性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二是地点不允许。通常情况下是多位教师共用一个办公室,如果总是找学生谈话,一来影响周围其他教师得工作,同时在那么老师的面前,学生很拘谨。 2、主观原因 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中获得的个人乐趣和收益有限。教师与学生谈话心更多是出于一种工作的责任,而非自身的交流需要,由于师生间存在的代际距离、心理差距及知识修养、文化层次的水平不同。师生间的交流一开始就处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教师与学生交流中时刻需要提醒自己维持教师的身份,不断尝试对学生有更大影响的谈话内容。这样的交流很难是轻松的、自由的。 师生间的互信直接影响交流质量。要使交流真正得以圆满地实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双方坦诚相待、彼此交心。由于是师生身份间的差距,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教师不可能向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或喜悦,学生也不会无端地向教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就会影响师生间交流的信任。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现在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无时无刻的都在接受着新鲜的事物。但也正是如此,使得现在的孩子过早成熟,懂得很多,所以我们在教育的时候也要有所改变。小学是正式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现在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对他们以后的意识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怎样去与现在的小学生沟通呢?我总结如下: 1)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那样教学效果很差!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这种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所以每天与学生相处几小时的教师,特别是相处时间更久的班主任,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要懂得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避免师生隔阂和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业的提高,差生的转化以及师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裨益,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师与学生沟通,更是传授学生待人接物之道的必需! 古言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表明,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授业),更重要的是要“传道”,即传授待人接物之道理和方法。可是,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大膨胀,几十年来的教育思想,却偏于教师的“授业”,而忽视了“传道”,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这是不对的;因为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和态度却可能使他终生受益。 当代的有关调查研究也同样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品格中,“育人有道”列于榜首,“幽默感”和“公正”分列第二第三,而“渊博的知识”只排到第四位;可见学生更希望教师是一个“传道”者。 教师要完成“传道”这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加深与学生的沟通,更重视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 二,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既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此重要,那么有什么好的技巧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呢?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种技巧和方法。 1)放下严师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 沟通从“心灵”开始,要与学生有良好和密切的沟通,首先要扫除学生的“畏师”心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观念,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保守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起来,积极起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 潜在性 B 现实性 C 特殊性 D 可塑性 2.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 D 现实的属性 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 动力 B 动机 C 条件 D基础 4.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A 认识 B 设计 C 设想 D 安排 5.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是()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6.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7.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位,并且受到社会()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保护 D 特别的保护 8.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定的 9.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的 1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 系统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门化 11.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12.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 管理能力 B 控制能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1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14.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15.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16.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格力量 二、填空题 1.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____ 的人。 2.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____ 时期。 3.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 ____之间的矛盾运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