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插花地_的命运_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_吴滔

_插花地_的命运_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_吴滔

_插花地_的命运_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_吴滔
_插花地_的命运_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_吴滔

/插花地0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

吴滔

[摘要]章练塘镇曾是吴江、元和二县飞嵌入青浦县境的插花地,其形成与历史时期太湖以东的围湖垦田、政区调整密切相关。明末以降,该地由村成镇,一种跨越疆界的市镇区域意识逐步成型,由此引发出一场清末民初关于/插花地0存废的疆域争端。通过考察这块/插花地0的历史命运,不仅可以弄清章练塘地域归属背后的地方历史过程,而且有助于重新反思传统中国地域社会中壤地插花的现象。

[关键词]插花地;江南;政区;市镇

[中图分类号]K2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73(2010)03)0086)13

[作者简介]吴滔,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510275

近年来,有关历史时期插花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历史地理学者的关注。1插花地又称/扣地0、/嵌地0等,从性质上说,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飞地0。所谓/飞地0,主要是针对国与国之间领土结构而言的,特指一国位于其他国家境内或被其他国家领土所隔开而不与本国主体相毗邻的一部分领土。郭声波将之引申到中国古代政区研究之中,提出/飞地行政区0的概念,从而为/飞地0和中国历史上的/插花地0之间的古今对话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o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胡林翼在安顺知府任内曾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将该省插花地纷繁复杂的情形归纳为三大类:/如府厅州县治所在此,而所辖壤土乃隔越他界,或百里而遥,或数百里之外,即古所谓华离之地也;又如二壤本属一邑,中间为他境参错,仅有一线相连,即古所谓犬牙之地也;又如一线之地插入他境,既断而复续,已续而又绝,绵绵延延至百十里之遥,即古所谓瓯脱之地也。0?其中,华离之地和瓯脱之地与/飞地行政区0性质相若,而犬牙之地仅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政区边界的相互交错,并不游离于其中任一政区的主体之外。由此可见,传统社会中的插花地与从西方语境衍化来的/飞地0相比,情况更为复杂,外延亦更加广阔。

对于插花地形成的原因及其性质,是目前学界讨论最主要的热点。杨斌注意到改土归流和卫所设立对明清西南地区插花地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傅辉则将河南历史上插花地的形成归因于屯垦政策、卫所制度、藩王赡地及寄庄等现象。?出于获取更为/准确0的耕地面积数据的意图,傅辉还将/县辖耕地0譬如寄庄地等均算作插花地,虽然极大地扩充了插花地的内涵,但也将很多与政区统辖无关的田土混杂在内。?对此,冯贤亮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社会中的嵌田错壤和现代以来通称的

5史林6 3/2010

1

o????史念海:5战国时期的/插花地06,5河山集#七集6,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斌:5历史时期西南/插花0

初探6,5西南师范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傅辉:5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6,5历史地理6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覃影:5边缘地带的/双城记0)))清代叙永厅治的双城形态研究6,5西南民族大学学报6 (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

郭声波:5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6,5江汉论坛62006年第1期。

民国5贵州通志#前事志6卷215安顺知府胡林翼请拨正境内插花6,第3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杨斌:5历史时期西南/插花0初探6。

傅辉:5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6。

傅辉:5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6,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2004年第2期。

#86#

/插花地0(即/飞地0)之间不容混淆,具体说来,后者的户口与赋税都多与插入地无关,仍然由所属政区直接管辖;而前者的户口和赋税管理基本上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方政府兼摄。1然而,如果我们将/插花地0(或/飞地0)形成、定型乃至撤销视作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那么,户口和赋税的管理或许就不再成为制约政区归属的/刻板0因素,换言之,在不同的阶段,它们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弹性0。特别在插花地成型之初或者撤销之时,户口和赋税管理的不确定性往往表现得甚为突出。为了更好地展示插花地行政区的历史演变轨迹,本文拟以位于江南地区的章练塘镇为例,立足于沿革地理、地名学等视角,考察其形成直至撤销的全过程,进而揭示插花地区域在清末民初江南市镇区域构建中所面临的特别处境,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地域社会中的/插花地0现象。

一插花地溯源

位于苏州府、松江府和嘉兴府交界之处的章练塘,在明清两代,由隶属苏州府的长洲县(雍正二年改属元和县)二十八都的十一个图和吴江县二十九都的两个图构成,/四面皆水,前通五邑0,o东、南、北三面被隶属松江府青浦县的四十一保所包裹,西面与嘉兴府嘉善县相邻,是江南地区最为著名的一块插花地,在形制上基本符合/飞地0行政区的标准。20世纪初叶,围绕这块插花地的归属曾爆发了一场颇具规模的争端,最终以全域改属青浦县才得以收场。对于这块插花地在历史时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于何时,目前尚没有发现相对直接的材料。然而,如果我们立足于政区演变和区域开发的视角,或可寻绎出些许有价值的线索。

章练塘位于太湖水系的淀泖地区,/虽不滨江湖,而四面皆水。薛淀、莲湖诸荡绕其北,三泖环其东,大蒸塘注其南,西亦汊港纷歧,淼然水乡,四通八达0。?薛淀即目前青浦境内最大的湖泊淀山湖。三泖,亦称/华亭水0,上承淀山湖,下流合黄浦入海,古有上、中、下之分,?另有团泖、大泖、长泖之称,?故名。根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淀泖地区的水面曾经历了一个由大变小的过程,北宋初年,/淀湖周回几二百里0,?三泖亦颇宽阔,/泖之狭者,犹且八十丈0。?自北宋末年始,这一带的水面遭遇到几近疯狂的围垦,/数十年来,湖围为田,大半豪右之家,旱则独据上流,沿湖之田无所灌溉,水则无所通泄,沿湖被淹民田,无虑数千顷0,à所围的湖田大多分布在九峰以北、淀山以南。南宋淳熙年间,淀山湖又/被人户妄作沙涂,经官佃买,修筑岸塍,围裹成田,计二万余亩0。á这使湖面大幅度萎缩。原本湖心有一塔寺,随着湖面日益淤淀,/其寺已在湖岸之上0,到了元代,情况非但没有好转, /湖岸又复开拓于六七里之外矣0。 l u围垦的结果是,导致大量新涨的田土不断涌现。

新围垦出来田土的产权多属悬而未决。/河道田围,虽常修理,沿河上下,彼疆此界,州县不相统属,围内田土,别管佃户,民官不能勾摄,人力不齐,事功难就0, l v由于权豪势要占田而不治水,立足于太湖以东全局的治水营田基本上无从谈起。直到大德年间,专设浙西都水庸田使司,总行督责/插花地0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

1o?????à

á l u l v 冯贤亮:5疆界错壤:清代/苏南0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6,5江苏社会科学62005年第4期。

光绪5颜安小志6卷125杂记6,5上海乡镇旧志丛书6第8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民国5章练小志6卷15水道6,5上海乡镇旧志丛书6第8册,第14页。

朱文长:5吴郡图经续记6卷中5水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绍熙5云间志6卷中5水6,阮元辑:5宛委别藏6第4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页。

绍熙5云间志6卷中5水6,第124页。

朱文长:5吴郡图经续记6卷中5水6,第49页。

5卫泾与提举赵霖言水利书6,正德5松江府志6卷35水中6,5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6第5册,上海书店1990

年版,第128页。

5宋会要辑稿6卷111095食货661之129,第6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938页。

5都水书吏吴执中言水势6,康熙5青浦县志6卷55水利中#条议6,康熙八年刻本,第29-30页。

任仁发:5水利集6卷15江浙行省添力提调6(大德二年三月),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6史部第221册,齐鲁书在1997年影印本,第73-74页。

#87#

#88 #

疏浚河道,官府通过确认富户占垦湖荡围田的既有产权,对之课以一定额度的水利修理费,/收粮米

还官,为挑支河用0,1局面才得以改观。长洲县的二十八都和吴江县二十九都的部分图很可能就是

在这一背景之下飞插入青浦县的前身华亭县的四十一保的。

图1:清代章练塘区域图

资料来源:民国5吴县志6卷15图6,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第29页。

在水面不断萎缩的宋元时代,/彼疆此界,州县不相统属0,成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的描述:/浙西之地低于天下,而苏湖又低于浙西,淀山湖尤低于苏州,此低之最低者也。0o

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号称地势最低的淀山湖一带水面迅速成陆。水面本不在官方贡赋系统的统计范围之内,一旦成陆以后,官府为求赋税和水利经费,总是力图将之纳入经界范围。元初江南田制,以/围0为基本单位,延祐四年(1317)以后,行经理之法,/悉以上、中、下三等入则,计亩起课0,?宋元时代很多围占田土自此开始融入地方经野体系之中。这种统计口径的细微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江南农田/干田化0的趋势。而大德间设立浙西都水庸田使司,将/彼疆此界,州县不相统属0的局面加以整饬,乃是这一趋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然而,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宋元文献中首次记载章练塘这一地名的,既不出自平江路,也不出自松江府,而是出自嘉兴路。至元5嘉禾志6卷五5陂塘6载:

章恋塘,在1嘉兴2县东北七十里,东通长泖,有章姓世居此,故名。

无论从位置上还是读音上看,这里的/章恋塘0即是/章练塘0无疑。考虑到嘉兴路在元代是松江府上一级行政单位的因素,这样的表达似乎并不离谱,但将章恋塘列在嘉兴县名目之下,而不是华亭县下,多少体现出一些壤地插花的意味。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章练塘与吴江、长洲二县之间的瓜葛5史林6 3/2010

1o?乾隆5青浦县志6卷65水利下#治绩6,乾隆五十三年刻本,第9页。

任仁发:5水利集6卷25水利问答6,第83页。

正德5姑苏志6卷155田赋#田地6,5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第26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页。

呢?吴江设县始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鏐奏割吴县松陵镇置吴江县,1同时,/分嘉兴之北境与焉0。o所谓嘉兴北境,概指吴江南境特别是平望以南的部分区域,章练塘地处吴江东南,从嘉兴分划出来给吴江的可能是存在的。而按照崇祯5吴江县志6的说法:/1吴江县2初设,王江泾以东至汾湖沿北至黎泾(今思贤乡),俱属本县,宋太宗纳钱氏地,割属嘉兴县。0?虽然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尚不确定,但直至清初,吴江县依然保持着/田分其三,盖水已居其六也0,?也就是水面占主导的地理环境。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试图对田土疆界作相对精确的分划,其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在吴江立县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嘉兴县之间随着水陆环境的变迁作一些疆界上的微调也并非没有可能。而章练塘在20世纪初叶/自西区与浙省嘉善县交界0则可作为一个旁证,?因为嘉善县乃是宣德四年(1429)从嘉兴县东北境分出的。从地理沿革的角度考察,章练塘地域中属于吴江二十九都的部分与嘉善县直接接壤,或有可能是宋初吴江、嘉兴两县疆界犬牙相入的产物。北宋末开始的淀泖地区大规模的围垦,极大地改变了吴江、嘉兴、华亭三县交界之处的水环境,随着明初嘉善县的设立,彻底将章练塘所在的吴江东南境和嘉兴东北境犬牙交错的格局打破。而至元5嘉禾志6中对于/章恋塘0的记载,恰好表达出章练塘曾经一度与嘉兴县接境的历史事实。

至于长洲县,并非青浦的邻县,中间还隔着昆山县,它为何会有疆土飞嵌入松江府境呢?这首先得从青浦县的前身之一华亭县说起。华亭县设立于唐天宝十年(751),/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割昆山、嘉兴、海盐三县置0。?按照该说,华亭立县似乎与长洲无涉。然而,洪武5苏州府志6中介绍长洲县时,透露出/华亭亦此县割出0的信息,?正德5姑苏志6卷七5沿革6与正德5华亭县志6卷一5沿革6因循此说。如果该说法属实,长洲县第二十八都飞插入青浦前身华亭县的可操作性无疑变得明朗了很多。成书于北宋的5吴地记后集6,总共记载了长洲县一十九个都,并无第二十八都之说,但十九个都中已有与章练塘直接相关的/东吴0、/东吴下乡0等名目。à洪武5苏州府志6将/东吴下乡0对应于/下颜安里0,另有/东吴上乡0对应于/上颜安里0。á东吴上乡在苏州城内,而/东吴下乡颜安里,在1长洲2县东南,管都二:二十八,二十九附郭0, l u其中的二十八都即是长洲境范围内章练塘的辖地。第二十八都从无到有,发生在北宋至明前期,这段时间恰好与淀泖地区大规模的围垦相始终。

章练塘(或者/章恋塘0)本古时一陂塘,是从水利工程名称衍化而来的。修筑塘路乃围湖垦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沮洳之地由此可垦为农田。从章练塘的得名,我们或可窥见其与淀泖水系围垦密不可分的一些迹象。而围垦淀泖水系,又使经界并不明确的淤涨新区极易滋生出所谓/彼疆此界,州县不相统属0的壤地插花或疆界犬牙相错的复杂情况。在明清两代,章练塘的水源一直被认作是/源出陈湖,东流入泖0, l v陈湖位于长洲和昆山交界处周庄陈墓间,白蚬江以西,与章练塘相距有四十里之遥,/中间隔越湖荡甚多,不知当时奚所据云0, l w这或许是从/瓯脱0的角度表达章练塘归属的一种特殊方式吧。另外,正德5姑苏志6透露出长洲县东吴下乡颜安里由二十八都和附郭的二十九都所构成,则颜安里下辖的两个都间距达一百余里之远。这或可视作县级以下乡里的壤地插花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区插花正是以乡里的插花为基础的。长洲县/插花地0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

1o?????àá l u l v l w 弘治5吴江县志6卷25沿革6,5中国方志丛书6/华中地方第163号0,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60页。弘治5嘉兴府志6卷15沿革考证6,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6史部第179册,第12页。

崇祯5吴江县志6卷15疆里6,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清初抄本,第1页。

康熙5续吴江县志#董尔基序6,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传抄本,第2页。

光绪5颜安小志6卷15界域6,第2页。

5元和郡县图志6卷255江南道一6,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02页。

洪武5苏州府志6卷15沿革6,5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第432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宋)佚名:5吴地记后集6,载(唐)陆广微:5吴地记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116页。

洪武5苏州府志6卷35乡都6,第248-249页。

正德5姑苏志6卷185乡都#市镇村附6,第279页。

正德5松江府志6卷25水上6,第83页。

民国5章练小志6卷15水道6,第14页。

#89#

的二十八都对于颜安里一直有着较为强烈的认同感,目前存世的第一部章练塘的志书称作5颜安小志6,即得名于/颜安里0。

以往的政区研究,多注力于县级以上政区的沿革,对于县级以下行政单位如乡、都、区等的归属极少涉及。上文根据政区调整和区域开发的有限材料,推测章练塘插花区域的形成过程,只能算是一个非常初步的尝试。但无论如何,探寻插花地形成的历史渊源,或许对于推进县级以下政区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层面的意义,正因为壤地插花,才使得某一区域的幅员变得相对清晰且易于把握。

二章练塘之命名

如果按照至元5嘉禾志6的说法,章练塘得名于陂塘水利,并与章姓聚居于此有关。然而,到了明末清初,章练塘由村落发展成为市镇,/章姓聚居陂塘0说被废弃,一个更为流行的版本逐渐占据了上风。

章练塘在明中前期还是一个村落,万历以前各个版本的长洲县志和吴江县志分别将之归在二十八都和二十九都的村落名目之下。1嘉靖5吴江县志6甚至注意到章练塘壤地插花的状况:

庄练塘,去县治东南八十里,属二十九都,奠华亭界,内西受南阳港、叶舍荡水华亭界,东流入三泖湖,其南为长浜嘉善界,北为葫芦兜华亭界,内有周泾港、叶舍港。o

为了强调章练塘与吴江县之间的紧密关系,此处有些刻意地提到了/南阳港0。南阳港之所以重要,是因其/西承汾湖之水,东流入庄练塘0。?这种表达方式显然是为了突出章练塘与吴江境内的汾湖之间的关联,与上文所述章练塘源于长洲境内的/陈湖0的说法有着类似的意图,即通过水道相连巧妙地将瓯脱之地引入县境主体。在这种意识影响之下,很多吴江人已充分认识到该县/东稍北尽境为章练塘0。?

万历朝前后,章练塘逐步由村落演变为市镇。?崇祯间,已发展成有居民数千户的大镇,有关其起源的故事也随之有了相应的改编:

章练塘镇,在东二十九都,县治东九十里。吴孙权造战舰于青龙镇,于此张纛练水军,后人悞张为章。地方二三里,百货交集,属长洲、华亭者多,吴江不下千家,贸易亦盛,花布居多。?

崇祯5吴江县志6这条材料可谓是关于章练塘镇最早且最详细的记录。虽寥寥数句,不仅概括了镇域范围,而且揭示出三县交错地市场繁荣的景象,并从中可见章练塘镇所经营的主业为棉花业和棉布业,而将章练塘的得名解释为源自孙权张纛练水军,无疑加强了地名的历史深度。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商业市镇大量涌现,这些市镇大多与章练塘一样脱胎于村庄,在形式上已经有别于一般村落,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乡村的聚落结构,与此相应,各个新兴的市镇纷纷卷入到加工自身历史的行列中,在重新书写和诠释市镇历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层累0进来。?章练塘

5史林6 3/2010

1

o???

??正德5姑苏志6卷185乡都#市镇村附6,隆庆5长洲县志6卷125乡都#市镇村附6(广陵书社2006年版),弘治5吴

江县志6卷25乡都6,嘉靖5吴江县志6卷15地理志#沿革疆域6(嘉靖四十年刻本)。

嘉靖5吴江县志6卷35地理志三#山水下6,第4页。

弘治5吴江县志6卷25山川6,第97页。

崇祯5吴江县志6卷15疆里6,第3页。

笔者按:万历5长洲县志6卷125乡都#市镇村附6(5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6第11册,中国书店1992年版,第991页)仍将章练塘视作村落。

崇祯5吴江县志6卷25市镇6,第15页。

吴滔:5在田野中阅读江南乡镇志6,王铭铭主编5中国人类学评论6第12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00-106页。

#90#

镇也不例外。有关镇之得名,除了孙权练水军说以外,还出现了章练夫人捨宅为寺说。章练夫人捨宅的故事最早出自明天启间,陈仁锡作5重建天光寺记6中称:

盖自t t t时,有章练夫人捨宅为寺,题曰/天光0。,,延宋端平间,佛殿垂剥,寺僧赀钵寂寥,莫能更新。赖有一时长者大行布施,重庄严之。又延至本朝天启甲子(1624),虽多高藤伟木虬枝龙幹以征古色,然庙貌日圮,栋楹几折,寺中住持则解如也,其徒则优昙公也,俱不无攒眉莫措之虑。而忽焉有应元章君者,小号心田,发心布捨。既置田十亩以助灯香,又捐金百两,以资改创,使解如得因机广募,大成胜举,而殿中诸佛不至与鸟鼠争席,非章君之力而谁?

其功德殆与章练氏相上下欤?1

文中虽未直接挑明章练夫人和章练塘得名之间的关系,却塑造了章练夫人这一形象,这显然与章练塘地名的正规化有关。之前/章恋塘0或者/庄练塘0这类地名,还停留在读音近似一旦进入书面就易引发歧义的阶段。崇祯5吴江县志6中有一首据称是明代初年夏元吉所作的诗歌曰:

塘名章练起何时,试问村翁尽不知。画舫乘风槌鼓击,落花飞絮漫相随。o

尽管后人对这首诗的断代以及作者的真伪表示了质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由村成镇之前,章练塘的历史几近一片空白,当为不争之事实。明季成镇之后,涌现出一些与地名来源有关的故事,赋予原本/空洞0的地名以新的文化涵义,或可认为是整理新创市镇历史的最初尝试。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故事的版本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章练夫人捨宅0说也不例外。5重建天光寺记6中,天启间捐助天元寺的善士章应元或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实际上,章练夫人的履历,并不出自章练塘本土,而是出自福建建州浦城。章练夫人在宋元时代已经成为名人,据说她是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手下大将章仔钧的夫人,曾经义释南唐二将使建州百姓免遭屠城,?传说由于练夫人的义举感动了上苍,她生了十五个儿子,皆显贵,章氏/子孙累世官,人以为活人之报0。?于是有天下章姓皆出于浦城之说,各地都有很多章姓子孙统谱于章仔钧及练氏夫人的故事,并尊浦城为祖地。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浙江绍兴章氏裔孙武昌知府章培基写的5会稽偁山重修会谱序6称:/吾族之会谱也,与他族异,如二十五张、二十王之类,欲牵而合之无不假借附会之病。若吾章氏之分迁江、浙诸省,皆原本闽省建宁之浦城也。源流秩叙,虽妇人孺子亦皆知为太傅公、练夫人之后。0?练夫人的故事显然有后人建构的成分,但其在明清时期流传之广泛由此可见,甚至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章练夫人形象的最早传入是否与章应元有直接的关联,已无从考证。不过,章应元出于对自己族姓源流最流行版本的基本了解,托人请陈仁锡撰写碑记时将章练夫人移植到章练塘,为章练塘地名之由来增添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并非没有可能。章练夫人从此摇身一变,成为章练塘人,章练塘的来源于是有了一个更加/完美0的新版本。陈仁锡所撰碑记在其中所起作用绝不容小视。后人所谓/章练氏之宅居此间,虽志传无征,顾天光寺前之石碣,捨宅为寺之纪载,天启甲子立碑之岁月,翰林学士陈仁锡之撰述,则章章明甚0,可作为明证。?其后,一些与此相关的资源也纷纷被拉进这/插花地0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

1o?

???光绪5颜安小志6卷115艺文6,第119页。

崇祯5吴江县志6卷25市镇6,第15页。

其事迹参见(元)叶留:5为政善报事类6卷4(清嘉庆宛委别藏刻本)、嘉靖5建宁府志6卷215杂纪6(厦门大学出版

社2009年版)等文献。

嘉靖5建宁府志6卷215杂纪6,第667页。

章耀、章以成等辑:5偁山章氏家谱6卷15谱序6,民国十七年木活字印本,第1页。

万以增:5记章公及练夫人事6,民国5章练小志6卷85集文6,第203-204页。

#91#

个系统中来。章练明王庙即是一例,该庙/在元界二十八都九图充字圩,为本境土地神。相传姓章名仔钧,夫人练氏旧居此里,后仕闽,乃家焉,旧宅遂捨为天光寺0。1庙本不在镇中,而是在镇东泖口村,供奉社主章公。章公之来历原不甚了了,惟/生前有德,于是乡故乡人立庙以祀之0而已,o章练明王一旦与练夫人扯上关系,很快就造就了一个双赢的局势,使得/自章公及练夫人宅居于此,吾镇因以得名0的传说更加深入人心。?有关练夫人的故事随之不断层累,甚有里乡先辈相传谓:/夫人之柩,埋于泖口村章练明王庙神座之下,或言天光寺西之章家埭村,昔有夫人之墓。0?光绪间元和知县李超琼对此表示出深深的怀疑:

章练塘者,吾元和所治镇。旧闻有章公暨练夫人里其野,遂以名塘。然緜古芒昧,率望文生训。?

以李超琼的见闻识断,是可以轻易地找到章练夫人的破绽的,但他却没有直接点明,而是讳莫如深,显然是出于对向他请求碑记的章练塘地方人士的起码尊重。

以上,从地名学的角度,我们似乎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一条章练塘从筑堤围垦到渐成聚落直至演化为市镇的历史全过程,明末以降孙权张纛练水军和章练夫人捨宅为寺等故事的相继出炉,既体现出地名文化涵义创作的尝试,也成为书写章练塘地方历史的开端之一。

三东市与西市

章练塘成镇以后,因壤地插花,镇域相应地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东市和西市。东市属长洲县(雍正二年后属元和县)东吴下乡颜安里二十八都,西市属吴江县久咏乡二十九都。?两市/以上塘界桥、下塘界弄为限0。?据前引崇祯5吴江县志6,明末章练塘已相当繁盛,其中在长洲境内占地尤多,/镇大属长洲0,à吴江境内亦有千户之多,虽地方总共不过二三里,但已有壤地分界,吴江县的志书对此多有记载。康熙5吴江县志6谓:章练塘/与松之青浦县及长洲县共壤。0á乾隆间,章练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乾隆5吴江县志6称:/庄练塘镇,在二十九都,去县治东九十里,与长洲、青浦合,辖民居稠密,百货具备,其居吴江者今几千家。0 l u

令人有些奇怪的是,长洲和元和的地方志,竟接连漏载章练塘镇的相关记录,这显然与该县在章练塘占据大多数疆土的地位不相匹配。康熙5长洲县志6卷八5市镇6并没有出现章练塘的名字,乾隆5元和县志6卷二5疆域#乡里都图6虽提及章练塘镇,但只是聊聊数个字而已,且运用的是与贡赋系统有关的/乡都区图0的话语进行表达,将章练塘镇区系于元和县二十八都正扇六图和副扇五图,并没有把镇区里的吴江部分计算在内。出于嵌入地的尴尬地位,青浦县志对于章练塘镇更是不加重视,康熙志中只简单地称章练塘镇/在泖西0, l v乾隆志干脆没有记录有关章练塘镇的任何信息,光绪志虽增加了不少关于章练塘镇的信息:/章练塘镇,在四十一保,县治西南三十六里,地居泖

5史林6 3/2010

1o?????àá l u l v 光绪5颜安小志6卷55祠庙6,第32页。

万以增:5记章公及练夫人事6。

万以增:5记章公及练夫人事6。

民国5章练续志6卷45烈女6,5上海乡镇旧志丛书6第8册,第86页。

李超琼:5颜安书院记6,光绪5颜安小志6卷45公建6,第28页。

光绪5颜安小志6卷25镇市6,第8页。

民国5章练小志6卷15镇市6,第10页。

崇祯5吴江县志6卷45江湖6,第31页。

康熙5吴江县志6卷35疆域6,康熙二十四年刻本,第2页。

乾隆5吴江县志6卷45疆土四#镇市村6,乾隆十二年刻本,第2页。

康熙5青浦县志6卷25市镇6第9页。

#92#

西,镇有刘姓,善酿酒,颇为时所尚,道光间,设元江青巡司于此0,1但却同时宣称:/章练塘,西受汾湖,北受叶厍荡,东达于泖,地界吴江、元和之间,非县境也。0o如此微妙的记录方式,多少与章练塘壤地插花的特殊位置有关。尽管如此,章练塘存世的第一部志书光绪5颜安小志6毫不犹豫地将镇域定位于在苏州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显示出对于苏州府附郭县之一元和县的强烈认同。?至光绪朝,章练塘已发展成/东西广九里,南北袤六里0的大镇,?米业已取代棉业,成为该镇货物交易之大宗:

镇市民居稠密,百货俱备,水栅东西北各一,南二。镇东太平桥左右为米市,上海米舶及杭、湖、常熟之来购米者多泊焉。镇东新街至轿子湾,西界桥至湾塘,每早市乡人咸集,舟楫塞港,街道摩肩,繁盛为一镇之冠。?

在市镇形成的过程中,设置水栅常常是标志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街市范围的逐渐固定。章练塘镇东西南北四面均设立了水栅,由此市镇的范围/东西广九里,南北袤六里0的格局得以确立。从/成镇0到水栅制度的逐渐确立,章练塘从形式上看起来更像一个整体,然而,由于壤地插花现象的存在,吴江县和长洲县(或者元和县)之间还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差异的。明代苏州府属差役繁重,/当之者无不破家0。章练塘一带,/吴江界有礼部儒士万麟捐助役田二百六亩,以济各该年粮长、塘长、扇书等各役之困,而长洲界无有赀助,艰苦万状0,?这种赋役制度上的轻重不一,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并成为解决插花地难题的症结之一。

清中叶以后,随着章练塘市镇规模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公益事业亟需处理。乾隆初年,江苏巡抚徐士林饬知下属各州县力行社仓之法,元和知县黄公奉命在全县加以推广,章练塘镇人金鸿客首先在镇捐谷响应,并亲任社长,在地处元和境内的/中市建立社仓0,吴江境则没有另设社仓,后因金鸿客的继任者/倚势勒捐,大户莫不为累0,/仓房仍鬻为民居矣0。?社仓法的夭折,并没使章练塘镇的公益事业裹足不前,嘉道以后,一些更加富有效率的慈善组织纷纷建立,并出现两境甚至三境合办的趋向。成立于嘉庆元年(1796)的同仁堂,专门/收埋元、江二邑境内暴露并报验路毙0,光绪六年(1880)重修的保婴局,由/元、江两邑同人集赀0,而光绪十五年(1889)建立的颜安书院, /元、江、青三邑同人各捐赀产0。à慈善组织的整合乃至良性运作,使章练塘愈发变成为一个/整体0,而上塘界桥被填为平陆,并/列廛其上0,á东市和西市的分别尽管依旧存在,但已越来越不那么明显了。前述同仁堂/虽属一方之好善,盖缘两邑之分疆;公田固置于元界,收埋兼事乎吴江0。 l u 同治年间,太平军和清军在章练塘一带反复拉锯,阖镇绅民为保卫乡里,组织了民团,/设立东西二局,东局归曹一山辈主持,西局则1沈2承谐亲自董理0,遇事全镇一体商议,统一行动。 l v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各地举办田土清丈,元和人曹庚煦/将1元、江、青2三邑所辖田地以及面积四至,咸绘以图,纪载详核,纤微曲尽,而且最为完备0,之后章练塘附近/不论官府与民间,如有纠纷争论事起,莫/插花地0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

1

o?????àá l u l v 光绪5青浦县志6卷15疆域下#镇市6,5中国方志丛书6/华中地方第16号0,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93

页。

光绪5青浦县志6卷45山川#水6,第341页。

光绪5颜安小志6卷15界域6,第1页。

光绪5颜安小志6卷15界域6,第1-2页。

民国5章练小志6卷15形胜6,第10页。

光绪5颜安小志6卷125杂记6,第128页。

光绪5颜安小志6卷125杂记6,第134页。

光绪5颜安小志6卷45公建6,第27页。

民国5章练小志6卷15街巷6,第11页。

5署江南苏州府正堂太湖水利分府陶为据禀给示晓谕事6,民国5章练续志6卷35公建6,第52页。

民国5章练小志6卷45人物6,第80页。

#93#

不视为准绳0。1这些事例均显现出一种迹象:伴随着章练塘市镇区域形成和地方公益的组织化,超越东市和西市的/章练塘人0的集体认同感正在逐步生成。

四插花地的撤销

明清时代,章练塘壤地插花的状况,虽被各类地方文献或隐或现地呈现出来,但多为/四至八到0这样的沿革地理层面的简单描述。直至同治七年(1868)江苏省绘制舆图,才开始真正对待/州县壤地交错,如元和、吴江之章练塘,地错在青浦0的难题,经过一番调查研究,绘图机构发现吴江县/于远隔东南八十里之邻境而飞插章练塘一隅,揆厥井疆,所谓栉比麟次,夫固有不尽然者0,o而将插花地绘入吴江和元和县境容易,如何顺应章练塘地域的一体化并加强对该区域的行政统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章练塘地处湖泖之地,又为三县错壤地带,/盐枭盗贼,往往出没其间0,?治安问题一直困扰着地方官员。道光二十七年(1847),江苏巡抚李星沅会同两江总督陆建瀛奏裁新阳县丞,改设元江青三县县丞,分防章练塘,不仅兼辖金泽镇,?大蒸、小蒸、西坪市、葑澳、塘市等地,也归其辖制。?管辖范围如此之大,主要出于治安上的考虑,可惜却收效甚微。光绪十五年(1889)后,章练塘四境萑苻不靖,先后有巢湖帮、南桥帮横行乡里,/所至开场聚博,自为囊家。殷实之户,时遭劫质。西乡泖湖之区,久已成盗薮。虽地方绅士时时请兵捕剿,然终清世,卒未能廓而清之0。?行政效率之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与章练塘地区壤地插花渐成尾大不掉直接相关。20世纪初叶,随着地方自治的渐次推行,壤地插花之事终于被提上议事日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清政府全面实施新政,颁布了5城乡地方自治章程6,其中第一章第二节之5城镇乡区域6中有规定:

凡府厅州县治城厢地方为城,其余市镇村庄屯集等各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人口不满五万者为乡。

城镇乡之区域,各以本地方固有之境界为准。?

按照此规定,5万人口成为/镇自治0和/乡自治0之间的分野。尽管明清时代的很多文献对章练塘的户口数极尽夸大之辞,甚有仅吴江县境就达数千户之多的说法,但从清末民初出于推行地方自治的目的所作的人口调查显示,章练塘元、江二邑仅有16250人。à这样的人口规模显然够不上镇自治的标准,只能举办乡自治,从而直接挑战了章练塘自明末以来确立并巩固起来的/市镇0地位。

不光章练塘得要直面这一难题,江南地区的很多市镇均有着因人口数量不够而只能改称为/乡0的危险。因此,不少地方采取了重新划定自治区域的办法作为权宜,/制造0出一些以市镇为核心的/固有区域0,以使更多的自治单位达到镇自治的标准。宣统二年(1910)吴江县分划乡镇区域,拟将全县分作同里、八坼、盛泽、黎里、芦墟、周庄、北厍、莘塔八区,除了这八个区以外,其他达不

5史林6 3/2010

1o

???

??à民国5章练续志6卷25田赋6第17页。

民国5青浦县续志6卷15疆域上#沿革6,5中国方志丛书6/华中地方第167号0,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35

-36页。

光绪5淀湖小志6卷45兵制6,5上海乡镇旧志丛书6第8册,第32页。

光绪5颜安小志6卷35公署6,第18页。

光绪5蒸里志略6卷35建置#衙署6,5上海乡镇旧志丛书6第8册,第18页;民国5章练小志6卷15镇市6,第10-11页。

民国5章练续志6卷15泖中萑苻6,第16页。

徐秀丽编:5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6,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页。

民国5章练小志6卷25户口6,第31-32页。

#94#

到镇自治标准的乡镇要分别归并到八区中来,按照此例,章练塘的西市一带被强行划到芦墟区,理由是其地仅/十一方里,人口二千八百八十一0,/不得独立成一自治区域0。1站在吴江县的角度,这么处理本无可厚非,章练塘虽插花青浦,但毕竟是本县疆土,吴江有着全权的处置权,也不违背江苏省地方自治筹备处的相关政策:/凡镇乡固有区域不满五十方里者,应行合并。0o然而,章练塘镇的西市部分却非芦墟镇的固有境界,将之归入芦墟多少有其牵强之处,因为这直接与地方自治筹备处的另一项规定相左:/各镇均有固有境界,断不准联合,惟各镇附近零星村落不能独立筹备自治所在,自应酌量划并0,?章练塘之西市虽与芦墟(该镇坐落于汾湖北岸)水系相通,毕竟不能算作零星村落,且中间间隔青浦县或者嘉善县的大片田土。?有鉴于此,宣统二年(1910)七月,自治筹备处回复吴江县:/芦墟区与章练塘中隔浙界,相距辽远,,,无归并芦墟之理。0?

既然不能归并到芦墟区,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由西市独办,要么联合东市或青浦县的邻近乡镇合办。吴江县士绅孙永清等在得知自治筹备处的基本态度以后,曾力主独办,他们以/青浦辖境僻在四乡,市集繁盛之处,全属元江两邑0以及青浦县已先行独立办理自治为由,打算先撇开青浦县,接着以/元邑辖境在东,江邑辖境在西,中有河道桥梁街衢天然之畛域可寻,且按诸历来地方办事习惯,亦无轇轕难分之处0为由,又企图与元和县划清界线。?然而,按照自治筹备处的相关规定, /厅州县所辖之乡镇有分属二府厅州县以上者,,,有天然界限或地方公款公产向系划清者,分为区域0,?将章练塘境内的吴江壤土分出虽易,厘清那些原来由吴江、元和两县所共有的地方公款公产则异常困难。如前所述,同仁堂、保婴局等乃阖镇公益,经费一向与元和县通盘使用,孙永清等人宣称的/历来地方办事习惯,亦无轇轕难分之处0,显然有言过其实的意味。由于自治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直接来自于传统慈善组织经营的公款公产,关系到地方自治能否正常运转,因此,孙永清等人的意见再次被否决:/凡不满五十方里者,应行合并。今章练塘一镇,隶吴江者不过十余方里,自不得独立成一自治区域。0à

然而,主张分办的声音并未因此销声匿迹。自治经费的另一项主要来源)))以田赋为基础的加派,为主分派对抗联办提供了一套现成的托辞。江苏省规定,/将冬漕自宣统元年起,每米一石带捐钱四十文两忙,自二年起,每1丁2银一两带捐钱二十文0,á充作自治经费。由于元、江、青三县赋役繁简历来不一,各州县多/以户籍钱粮过县更变不易0为由, l u主张各归各办。由于自治经费问题一时没法摆平,宣统二年十月至十一月间,元、江、青三县一直围绕章练塘自治究竟由三县分办还是专由一县统领这一问题而争论不休。 l v直至邹铨撰5上苏省地方自治筹备处条陈请将章练塘之元江二邑归并青浦事6,从地理、政治、财政、习惯、权力等五个方面,论证了章练塘镇壤地插花不便行政的种种表现,提议将之划归青浦县管辖后,事情才有了根本性转机。其文大略如下:

/插花地0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

1o

????

?àá l u l v 5(宣统二年)吴江县府奉饬筹备自治事宜并人口调查6,吴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0101-1-5。

5区域标准问题四条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15自治纪事6,5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6第5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1988年版,第36页。

5覆崇明县自治筹备公所问镇自治户口数函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15纪事类6,第53页。

按:吴江县芦墟镇直接与嘉善县接壤,从吴江经嘉善亦可达章练塘。

5批吴江县详同里等区办事细则区域方里图由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75批牍类6,第106页

5札行元和青浦两县批吴江县详章练塘镇区域三邑士绅议决分办并呈图请示文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85文牍类6,第469、470页。

5筹办厅州县自治就区划不便之处酌定更正办法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45章程类6,第133页。

5筹办厅州县自治就区划不便之处酌定更正办法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45章程类6,第133页。

5苏抚宝奏加捐地方自治经费请立案片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55奏折类6,第296页。

5(宣统二年)吴江县府奉饬筹备自治事宜并人口调查6。

5批元和县详报章练塘筹备事务所绘图录折请立案由6、5批吴江县申送城镇乡自治区域表请核由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75批牍类6,第164、173页。

#95#

章练塘镇,地属苏松二府,为元、江、青三县分治,去苏府省治百里而遥,去吴江亦几百里,地方窎远,飞插松江,且有大湖中阻,水陆不利,为元、江政教、法令所不及。元、江以瓯脱为视,区民亦化外自居。,,青邑距镇不三十里,镇距松江府治不四十里,朝令暮行,衡鉴伊迩,即语言风俗习惯,亦皆融会贯通,无或有梗。,,若以章练塘之元、江二邑地归青浦,则驾轻就熟,有因势利导之益,无格不相入之弊。1

邹铨以距离阻隔、政令难以下达为出发点,列举了吴江、元和二县壤地插花所带来的诸多不便,进而提出,章练塘距青浦县治和松江府治均不是很远,若将章练塘归并青浦,无疑可大大增加其行政效率,减少控制的难度。以上理由与宣统二年民政部通令各省妥筹改正壤地插花的政令不谋而合,o其时,江苏省地方自治筹备处恰好也通饬各属将斗入插花等地绘图列表,实行厘正,?故甫-上书,即得到筹备处的首肯。然而,细读邹铨的上书,亦有颇多牵强之处。例如,邹铨文中非常重视风俗对于办理地方自治的影响,不断强调章练塘与青浦风俗更加接近,与元、江二县则绝然迥异:

章镇接近青邑,风俗、言语、习惯无一不致。婚嫁、丧葬诸礼节,虽有奢俭之不同,而未尝有大纰缪者。若与元、江,则风俗习惯大相径庭,而言语尤诘倔不相通,乡曲鄙夫,里巷俗子,则听无语如欧文,磔格鉤辀,瞪目不悟,故言语交际之间,动辄误会,格格不相入。?

对比正德5松江府志6卷四5风俗6,其中述及方言语音:/风泾以南类平湖,泖湖以西类吴江,吴淞以北类嘉定,赵屯以西类昆山,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大率皆吴音也。0章练塘位于泖湖以西,其方言与吴江本无根本差别,邹铨却刻意突出章练塘与吴江、元和之不同,或只是为增添行文的说服力而随意发挥其想象力罢了。诸如此类的窜改和加工,文中并不止一处,邹铨在论及章练塘户口数量时表达得更为直白:

章练塘僻在青邑,虽名为元、江、青三界,实则青邑地方户口均占多数,元和不及十之三,吴江不及十之一耳。若合元、江于青浦,其户口可符镇额,所出议员与职任权利均得,完全享有镇自治会资格。?

如前文所述,章练塘本为吴江、元和二县飞嵌入青浦县的一块/飞地行政区0,青浦县的各种志书除了记载水道时会顺带提及之外,仅只留下诸如/镇有刘姓,善酿酒,颇为时所尚0之类的次要信息,即使有迹象表明,青浦境内有部分市廛与章练塘镇域接界,也远达不到元和、吴江二县分别占据东市和西市的规模,所谓/青浦辖境,僻在四乡,市集繁盛之处全属元江两邑0,?即指此情形。既然如此,青浦县的人口数量如何能占据60%左右呢?民国5章练小志6卷二5户口6记载了民国三年(1914)三月清乡调查的人口数字,总共为16250人,所公布的人口原属村镇全部分布在元和县和吴江县境内。如此看来,邹铨无非是想把章练塘镇/四乡0的范围划得更大一些,顺带将青浦县境的很

5史林6 3/2010

1o????5青浦报6宣统三年正月十五日,第八版。

5通饬各府州厅县督抚札部咨府厅州县辖境壤地插花妥筹改正文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85文牍类6,第402页。民国5青浦县续志6卷15疆域上#沿革6,第35页。

5青浦报6宣统三年二月十五日,第八版。

5青浦报6宣统三年二月十五日,第八版。

5札行元和青浦两县批吴江县详章练塘镇区域三邑士绅议决分办并呈图请示文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85文牍

类6,第469页。

#96#

多地域也囊括进来,由此取得青浦籍在总人口数中的绝对优势,这么做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元江二邑的插花壤地归并青浦的概率,另一方面,也是试图让章练塘在归属青浦之后在人口数量上能够达到镇自治的标准。作为曾为分防县丞驻节的市镇,章练塘不能独立办理镇自治最大的阻力固然来自于其人口数量不能达标,但更在于原来元、江、青三县县丞的辖区因行政归属不一,很难利用其曾经驻节分防佐贰官员的优势对辖境加以/优化组合0,构建自己的固有境界。邹铨的上书隐约揭示出症结之所在:一旦解决了壤地插花的历史遗留问题,/户口可符镇额0,申请/镇自治0的相关操作才变得更具可能性。

宣统三年(1911)二月上旬,地方自治筹备处采纳了邹铨的上书,并报江苏巡抚批准,正式将章练塘镇归并青浦。1此令一出,立刻哗然。/元江二县人民辄出阻挠,,,以改隶为辱,以合并为耻,不待核准,率行分办0,o元和自治事务所专门邀请了元、江两县士绅商议对待之策,并公举绅士刘家驹为代表,赴省面陈未便归并之由。?出于/搅局0的目的,两县甚至匆忙选举出各自的议长、乡董,并宣誓就职任事,造成/若将元江两邑所辖合为一区,势必变更选民册籍,重行组织0的既成事实。随后有人提出折衷方案:/先将元和、吴江两县所辖区域合并办理,暂由元江两县会同监督,其青浦辖境仍照青浦详定区域0。自治筹备处对此态度坚决:/章练塘壤地插花,有待整理者所以求统一便行政,今以三县监督之不便,使元江离青浦而独立,避三县为两县,五十步与百步相去几何?徒多此无谓之纷更,于事实无益,于进步转多窒碍0,仍力主将章练塘镇归并青浦统辖,?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章练塘这块著名的插花地终于从历史舞台上谢幕。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章练塘归并青浦之后,有一班对镇自治怀有拳拳之心的热心人士立刻粉墨登场,他们奔走游说,欲联合附近的大小蒸区及西坪区,以章练塘为核心组织镇自治。如前所述,在章练塘壤地插花问题没有解决前,因行政归属不一,这种联合不具任何可操作性。而章练塘区域关系理顺之后,联合同县的相关区域,拼凑出符合镇自治标准的人口数量,则要容易很多。经过这些热心自治者的不懈宣传,镇自治竟然一度办理成功,并将陈玉祥推为总董。然而,之后每届会议,/事杂言庞,多私见,少公理,致碍进行0。这背后或多或少牵扯到自治经费的运用和市镇区域传统等诸多复杂因素,剪不断,理还乱。很快,大小蒸及西坪区相继脱离独立,/章练塘复成乡区0。?

章练塘归并青浦之后,并非所有矛盾都随之迎刃而解。其初,为安抚新近归附的元和、吴江二县百姓计,曾专门制定了在青浦接收的第一年里田赋/普减二成外,再核减二成0的优惠政策,以示特别优异,?但因没仔细考虑执行成本,直至民国元年,各县田赋仍然各归各办,吴江县民政长呈称: /归并青浦之章练塘镇,应征银米,仍由吴江征收,连同图册移交青浦兑解,所有扣留上忙由单,仰即交还吴江民政长分散各户,照数征收0,并未按照事先协商的那样,将忙漕归并青邑征收,以致/吴江屡催不到0,政令无法得以有效地贯彻。?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插花地从撤销到被人们普遍接受,尚需经历一段较长的适应期。

五结语

传统社会划分政区的主要依据是户口和赋税,然而,户籍与实际居住地或者赋税责任所在地的/插花地0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

1o??

???5批元和县章练塘邹铨请将该镇归并青浦由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75批牍类6,第206页。

5照会沈顾问恩孚前往章练塘晓谕督同合办选举具覆文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85文牍类6,第616页。

5归并问题犹未定议6,5青浦报6宣统三年六月初十日,第五版。

5移覆藩司章练塘元和、吴江两县所辖区域自治仍应合办请一并饬遵文6,5江苏自治公报类编6卷85文牍类6,第

617、618页。

民国5章练小志6卷15区域沿革6(第8页)、卷45人物6(第88页)。

民国5章练小志6卷25田赋6,第30页。

5章练塘归并问题之尾声6,5青浦报6民国元年四月初一日,第三版。

#97#

5史林6 3/2010

分离,并不是形成飞地行政区的充分必要条件。探寻飞地行政区的成因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除了前人既有的视角之外,立足于发掘区域开发的背景和政区调整的踪迹,或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上文对章练塘所作的个案研究,正是遵循这一思路而进行的一种实践。通过初步考察,我们似乎可以较清晰地把握章练塘插花地的发端、成型直至撤销的全过程。

宋元时期太湖以东水面的大规模围垦,成为吴江、华亭等新设州县与周边地区划分界域的重要契机,经过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安排,位于淀泖地区的章练塘与邻近政区疆界错壤的格局逐步成型。明宣德四年,嘉善县从嘉兴析出;万历元年,青浦县从华亭、上海析出。自此,吴江县的二十九都的两个图、长洲县二十八都的十一个图,已经远离其行政主体,大部被青浦县的四十一保所包裹,形成一块面积较大的/飞地0行政区。明朝末年,章练塘一带大兴棉业,渐渐由村成镇。与此相应,一些地方人士围绕市镇名称和市镇历史开始了大量的文本创造工作,涌现出一些与地名起源有关的故事,赋予原本/空洞0的地名以全新的文化涵义,并逐步建构出一幅从筑堤围垦到渐次成聚落直至演化成镇的地方历史图景,使插花地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日臻明显。至清中叶,章练塘镇转型为粮食集散地,统一的市镇区域和公益事业运作模式随之确立,从而为清末民初的乡镇自治设下了某些不容逾越的/标准0。在官方版图意识和政策设计的指引下,如何在裁撤具有较高行政运作成本的插花地的同时,兼顾到地方民情和原有的区划传统,成为各自治单位在重新划定地方区划时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非常棘手的难题,其结果不免会引发一场无休无止的疆界争执。在这场争执之中,冲突各方均能依据与户口和赋役财政有关的诸项规定,找到足以表达自己意愿的有利证据,那些热衷于办理/镇自治0的人士,亦可利用政策的缝隙,为/达标0做种种不懈的努力,展现出官方制度安排与实际运作之间的某种弹性。追溯元和、吴江、青浦三县围绕章练塘地域争端之来龙去脉,继而探讨传统中国的社会运行机制,必有助于理解争执产生的历史背景乃至宋元以来东太湖地域社会的整个概貌。

从这个意义上看,将章练塘最终归属青浦的事件简单地归结为自此/经界始正,而疆域形势亦因以大变0,1显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这更多的是站在官方的立场上出于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社会控制的考虑。如果变换视角,改以章练塘为几何中心,来重新审视吴江、青浦、嘉善等几县交错地带的水网,那么章练塘不但不是地理、经济和文化上的边缘,反倒是对周边地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要节点,道光间设分防县丞驻防镇区,也许可认为是在行政层面对章练塘/中心地0地位的一种默许。因此,单纯以/实体化0的标准来认识政区的设置或裁撤,并无助于我们真正认识传统中国地域社会中的/插花地0现象。历史上的诸多飞地行政区如章练塘一样,乃是长时期历史因素不断积淀的产物。在没有引起决策者足够的注意力之前,它们可以运用行政管理松弛的特点,灵活而充分地发挥其特有的制度吸纳能力,/制造0出具有一定开放性特征的地域传统;即便到了裁撤归并的关键时刻,亦可承载当地人深厚且多元的乡土之谊,为维护既有的地方传统做最后的抗争。

(本研究得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0规划项目[编号06I05]资助)

(责任编辑:王健)

1柳亚子:5序6,光绪5章练小志6,第3页。

#98#

Abs tract

W ater Transport ation,Geographical Patt ern and Nationa lPow er of t he Si x D ynasties

ZHANG X i a o$dong Influenced by geographical patter n and strugg les of nati o na l po w er,t h e w ater transportati o n i n S i x Dynasties had under gone ups and do w ns i n its developm en.t The spec i a lty of the developm ent sho w s the strateg ic si g nificance o fw ater transportation i n so m e spec ial h istorical periods.

R esearch on the Empress dowager Liu and t he edition of hist ory of Song Zhenzong dynast y

Yan Y ong$cheng Fro m the late of Zhenzong dynasty to t h e early days ofR enzong dynasty,w ith t h e lead of the Em press do w ager Liu,Zhenzong e mperor.s histo r y w as w ritten,i n cl u ding so m e offic i a l books,such as/Sh i Lu0 /Nati o na lH istory0/Bao Xun0/Sheng Zheng0.The series o f books are very partial to Zhengzong as w ell as his behav i o rs in these aspects:the succession o f throne,Song dynasty and the Khitan.s w ars,Zhenz-ong.s worship o f div i n ity and o t h er books.ed ition.M oreover,the governors,the m i n ister w ith po w er and t h e editors.feeli n gs o f love and hatred have been added to these books.They have d istincti v e character i s-tics o f the ti m e.

LeadingM ilit ary O rganization of Zhu Y uanzhang G roup and Its Evolve m ent beforeM ing Dynasty

Huang E$m ing Th is paper d iscusses the set u p o f the leading m ilitary m echanis m of Zhu Yuanzhang G r oup and its evo l v e m en.t It probes i n to t h e change o f the m ilitary m echan is m fro m t w o aspects:l o cal leading m ilitary m echanis m and the supre m e m ilitary m echan is m.The change resu lts i n the basic leading m ilitary m echa-n is m of early M i n g dynasty.

Surnam e and Surna m e Book si n ce M ing and Q ing D ynasties YU W an$li Sur na m e,or fa m il y na m e,has a histor y of thousands o f years i n Ch i n a.W ith the happen i n g o f nu-m erous h i s torica l events and great changes,the surna m es are rich in m eaning but in the m ean ti m e co m pl-i ca ted and unsyste m atized.Th is i m pels us to probe i n to the surna m e fro m different aspects like Archaeo l o-gy,L i n guistics,An t h ropo l o gy,Geography,Cu lturo l o gy,etc.

The Desti n y of Cha Hua D:i Focusi n g on the Tow n of Zhangliantang WU Tao The to wn of Zhang lian tang w as once ChaH ua D i(land belong ing to one producti o n un it but enc l o sed i n that o f another)that w as e mbedded in Q i n gpu To wn.In late Q ing dynsty,there w as a conflict on w he t h er Cha H ua D i shou l d be abolished.Through investi g ati o n i n to the histo rical desti n y of th i s Cha H ua D,i w e can kno w the h istory beh i n d t h e be l o ng i n g o fZhang liantang.It also helps us to reflect on Cha H ua D i pheno m enon in traditi o na lCh i n ese reg ional soc iety.

F rom/Savi n g the N ation t hrough Sc ience0to/Science Cannot Save the N ation0-On t he recog-niti o n of m oder n China tow ards scientific know ledge ZHAN

G Jian The app lication of science often gets entang led w ith m any social and histo rical factors and difficult to be recognized by people.In m oder n China,the w estern science,since its introducti o n,has been g i v en t h e responsi b ility o f sav i n g the country and therefore l o st the tr u t h-seek i n g nat u re.It w as not until the #18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