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惯性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系统是十分复杂的高精度机电综合系统,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工程上才能实现这种系统,但其基本工作原理却以经典的牛顿力学为基础。

设质量m受弹簧的约束,悬挂弹簧的壳体固定在载体上,载体以加速度a 作水平运动,则m处于平衡后,所受到的水平约束力F与a的关系满足牛顿第二

定律:

F

a

m

=。测量水平约束力F,求的a,对a积分一次,即得水平速度,再

积分一次即得水平位移。以上所述是简单化了的理性情况。由于运载体不可能只作水平运动,当有姿态变化时,必须测得沿固定坐标系的加速度,所以加速度计必须安装在惯性平台上,平台靠陀螺维持要求的空间角位置,导航计算和对平台的控制由计算机完成。

陀螺仪组件测取沿运载体坐标系3个轴的角速度信号,并被送入导航计算机,经误差补偿计算后进行姿态矩阵计算。加速度计组件测取沿运载体坐标系3个轴的加速度信号,并被送入导航计算机,经误差补偿计算后,进行由运载体坐标系至“平台坐标系”的坐标变换计算。他们沿机体坐标系三轴安装,并且与机体固连,它们所测得的都是机体坐标系下的物理量。

参与控制和测量的陀螺和加速度计称为惯性器件,这是因为陀螺和加速度计都是相对惯性空间测量的,也就是说加速度计输出的是运载体的绝对加速度,陀螺输出的是运载体相对惯性空间的角速度或角增量。而加速度和角速度或角增量包含了运载体全部的信息,所以惯导系统仅靠系统本身的惯性器件就能获得导航用的全部信息,它既不向外辐射任何信息,也不需要任何其他系统提供外来信息,就能在全天候条件下,在全球范围内和所有介质环境里自主、隐蔽的进行三维导航,也可用于外层空间的三维导航。

惯导系统的比力方程

惯导系统根据与系统类型相应的数学方程(称之为力学编排)对惯性器件的输出作处理,从而获得导航数据。尽管各种类型的系统相应的力学编排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源自同一个方程:比力方程。比力方程描述了加速度计输出量与运载体速度之间的解析关系:

式中:

eT

v为运载体的地速向量;f为比力向量,是作用在加速度计质量块

单位质量上的非引力外力,由加速度计测量;g为重力加速度;

ie

ω为地球自转

角速度;eT ω为惯性平台所模拟的平台坐标系T 相对地球的旋转角速度;eT dv dt

表示在平台坐标系T 内观察到的地速向量的时间变化率。以上比力方程说明用加速度计的比力输出计算地速时,必须对比力输出中的三种有害加速度成分作补偿:

(1)2ie eT v ω?,即由地球自转(牵连运动)和运载体相对地球运动(相对运动)引起的哥式加速度;

(2)eT eT v ω?,即运载体保持在地球表面运动(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引起的相对地心的向心加速度;

(3)g ,即重力加速度。

惯导系统的误差方程

1、姿态误差方程和速度误差方程的一般形式

设惯导系统的平台要求模拟的导航坐标系为n ,这就是理想平台坐标系T 。而实际建立的平台坐标系为P 。由于计算误差、误差源影响及施距误差,P 坐标系相对要求的T 坐标系有偏差角?。显然?是以T 为基准观察到的,所以:

设陀螺的刻度系数误差为Gx K δ,Gy K δ,Gz K δ,漂移为ε,平台的实际指令为

式中in ω?为偏开理想值n in ω的偏差,它由导航误差引起。所以平台的实际角

速度为

记x T y z ? ? ???? ?= ? ???

则111z y P T z

x y

x C ????????- ?=- ? ?-?? 所以111z y T P

z x y

x C -???-?-???? ?= ? ??? 记0[]00z y z

x y x -??φ?-?-???? ?= ? ???

则[]T P C I φ=+

因此姿态误差角满足下述方程:

式中diag[G Gx K K δ?=Gy K δ]Gz K δ

推导中略去了关于误差的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小量。

将比力方程向导航坐标系n 投影得

设计加速度具有偏执误差p ?和刻度系数误差Ax K δ,Ay K δ,Az K δ,实际平台坐标系P 具有姿态误差角φ,则加速度计的输出为

用于计算有害加速度的实际角速度为

由于比力输出和补偿有害加速度的计算都有误差,所以按比力方程确定的速度也有误差,设速度误差为v δ,则

略去关于误差的二阶和二阶以上小量,则速度误差方程为

式中diag[A Ax K K δδ=Ay K δ]Az K δ

二.GPS 卫星的轨道参数及状态估计

GPS 卫星的六个轨道根数决定卫星的轨迹,GPS 卫星轨迹产生需知道它的轨道根数。

卫星的轨道根数定义

在二体运动情况下,卫星的轨道可以用六个轨道参数来唯一确定,称之为轨道根数,分别是:

(l)长半轴a :卫星轨道椭圆长轴之半,它确定了卫星运动轨道的周期。

(2)轨道离心率e :轨道椭圆两焦点之间的距离与长轴的比值。

(3)轨道倾角i :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在升交点出赤道而起逆时针方向度量为正,0180i ≤≤o o 。

(4)升交点赤经Ω:春分点与升交点对地心的张角,从升交点起逆时针方向度量为正。

(5)近地点幅角ω:轨道面内出升交点到近地点拱线的夹角,由升交点起顺卫星运动方向度量为正。

(6)卫星过近地点时刻τ。

在卫星的六个轨道根数中,a 、e 确定了卫星轨道的大小和形状,i 和Ω确定了轨道面在惯性空间的位置,ω决定了轨道本身在轨道面内的指向,τ确定了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

当0i =o 或180o ,或者0e =时,轨道要素存在病态,需要重新定义新的要素

以消除病态。

GPS 定位原理

当GPS 接收机观测3颗卫星时,用户可以在指定的方式(手动或自动)进行二维定位,若能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则能进行三维定位。GPS 系统采用的是测距定位原理,如图所示。

由图知,用户U 和卫星S 之间有如下关系:

式中:

u R —地心到用户的矢径

i R —地心到第i 颗卫星i S 的矢径

i ρ—用户到第i 颗卫星i S 的矢径

图3.1GPS 的测距定位原理 设i i ρρ=即用户至卫星的距离。在工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测者无法测出真实距离i ρ,只能测得包含有多种误差因素在内的距离,因此称i ρ为伪距。接收机测得的距离i D 与i ρ关系式为:

式中:

i ρ—接收机至第i 颗卫星的伪距

i D —接收机至第i 颗卫星的真实距离

Ai t ?—为第i 颗星的传播延迟误差

u t ?—用户相对GPS 系统时间的偏差

Si t ?—第i 颗星相对GPS 系统的时间偏差

C —电波传播速度

其中:

式中:Si X 、Si Y 、Si Z ——第i 颗卫星的位置坐标

X 、Y 、Z ——用户的位置坐标

将式(3.13)带入式(3.12)得

其中,X 、Y 、Z 和u t ?是未知数,而卫星坐标、卫星时钟偏差和延迟误差都可

在导航电文中获取或计算出。因此选用四颗GPS 卫星的测量伪距1ρ,2ρ,3ρ,4ρ联立方程即可解出X 、Y 、Z 和u t ?。这就是GPS 的基本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技术的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技术的工作原 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惯性导航系统基本工作原理 惯性导航系统是十分复杂的高精度机电综合系统,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工程上才能实现这种系统,但其基本工作原理却以经典的牛顿力学为基础。 设质量m受弹簧的约束,悬挂弹簧的壳体固定在载体上,载体以加速度a 作水平运动,则m处于平衡后,所受到的水平约束力F与a的关系满足牛顿第 二定律: F a m 。测量水平约束力F,求的a,对a积分一次,即得水平速 度,再积分一次即得水平位移。以上所述是简单化了的理性情况。由于运载体不可能只作水平运动,当有姿态变化时,必须测得沿固定坐标系的加速度,所以加速度计必须安装在惯性平台上,平台靠陀螺维持要求的空间角位置,导航计算和对平台的控制由计算机完成。 陀螺仪组件测取沿运载体坐标系3个轴的角速度信号,并被送入导航计算机,经误差补偿计算后进行姿态矩阵计算。加速度计组件测取沿运载体坐标系3个轴的加速度信号,并被送入导航计算机,经误差补偿计算后,进行由运载体坐标系至“平台坐标系”的坐标变换计算。他们沿机体坐标系三轴安装,并且与机体固连,它们所测得的都是机体坐标系下的物理量。 参与控制和测量的陀螺和加速度计称为惯性器件,这是因为陀螺和加速度计都是相对惯性空间测量的,也就是说加速度计输出的是运载体的绝对加速度,陀螺输出的是运载体相对惯性空间的角速度或角增量。而加速度和角速度或角增量包含了运载体全部的信息,所以惯导系统仅靠系统本身的惯性器件就能获得导航用的全部信息,它既不向外辐射任何信息,也不需要任何其他系统

电子陀螺仪工作原理【详述】

电子陀螺仪工作原理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电子陀螺仪其实就是机械式陀螺仪的进化,机械式是利用真实的陀螺等机械制作的,而电子是利用芯片来实现陀螺仪的功能,其工作原理类似(电子只不过是模拟出来的而已)。 所有陀螺仪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广泛应用于航海、航空和航天领域,种类很多,其中陀螺罗盘就是代替罗盘的装置。 陀螺仪的原理就是,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轴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响时,是不会改变的。人们根据这个道理,用它来保持方向,制造出来的东西就叫陀螺仪。陀螺仪在工作时要给它一个力,使它快速旋转起来,一般能达到每分钟几十万转,可以工作很长时间。然后用多种方法读取轴所指示的方向,并自动将数据信号传给控制系统。 最基础的陀螺仪的结构:基础的陀螺仪是一种机械装置,其主要部分是一个对旋转轴以极高角速度旋转的转子,转子装在一支架内; 历史: 1850年法国的物理学家莱昂·傅科(J.Foucault)为了研究地球自转,首先发现高速转

动中的转子(rotor),由于惯性作用它的旋转轴永远指向一固定方向,他用希腊字gyro(旋转)和skopein(看)两字合为gyro scopei 一字来命名这种仪表。 陀螺仪是一种既古老而又很有生命力的仪器,从第一台真正实用的陀螺仪器问世以来已有大半个世纪,但直到现也,陀螺仪仍在吸引着人们对它进行研究,这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陀螺仪最主要的基本特性是它的稳定性和进动性。人们从儿童玩的地陀螺中早就发现高速旋转的陀螺可以竖直不倒而保持与地面垂直,这就反映了陀螺的稳定性。研究陀螺仪运动特性的理论是绕定点运动刚体动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以物体的惯性为基础,研究旋转物体的动力学特性。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第19卷第1期2010年1月 中国矿业 CHINAMININGMAGAZINE V01.19。No.1 January2010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姜文利1’2,叶建平3,乔德武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4;3.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 摘要:多分支水平井是开采煤层气的_萝要手段。多适用于中、高煤阶煤层,煤层机械强度较高,力学性质稳定;地质条件要求埋深适中,煤层厚度适中,横向连续稳定分布,煤层中夹矸不发育,构造 稳定,避开断层和破碎带。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技术最主要的优点表现在,单井产气量高、采收率高、 生产周期短、井场占地面积少。不同地质条件需采用不同井型多分支水平井,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不同。 关键词:煤层;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 中图分类号:TD71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051f2010)01一O】01—03TherecentprocessanddevelopingtendencyinCBMmulti—branchhorizontalwell JIANGWen-lil’2YEJiang-pin93QIAODe-wC (1.TheKeyLaboratoryofMarineReservoirEvolutionandHydrocarbonAccumulationMechanism,MinistryofEducatio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2.StrategicResearchCenterof Oil&GasResources,MinistryofLand&Resoueces,Beijing,100034,China; 3.ChinaUnitedCoalbedMethaneCo.,Ltd.,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CBMmulti—branchhorizontalwellisapplicabletOeoalbedsofthehighrankCBMandme- chanical propertystabilization.Thecoalbeds shouldbeappropriatethicknessanddepth,stabledistributionandstablestructure.ThemajoradvantageofCBMmulti—branchhorizontalwellishighwell—gasproduction rate,highrecoveryefficiency,shortperiodofproductionandlittlefloorarea.Thedifferentgeologicalcon— ditionsdocorrespondwiththedifferent type CBMmulti—branchhorizontalwells.Therearedifferenteco—nomicbenefitandsocialbenefitinthedifferenttypeCBMmulti—branchhorizontalwells. Keywords:coalbeds;coalbedmethane;Multi—branchhorizontalwell l我国多分支水平并应用现状 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应用于煤层气始于20世纪初,美国CDX公司在试验成功后迅速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推广应用。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又称羽状水平井,是指一个或两个主水平井眼盘侧再侧钻出多个分支井,能够穿越更多的煤层割理裂缝系统,最大限度地沟通裂缝通道,增加泄气面积,使更多的气体进入主流道,提高单井产气量。煤层其多分支水平井一般由工程井和生产井组成一个翼,工程井包括直井段、造斜段和水平段,水平段包括主支和分支;生产井为直井,在煤层段 收稿日期:2009~07—24 基金项目: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专项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姜文利,男。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煤层气、页岩气、油气资源战略研究工作。造洞穴,并与水平段连通。在一个工程井中可以沿不同方向布置2~4个翼。 2004年,我国正式开始引进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以后,中石油、中联煤等多家公司在沁水盆地、韩城区块、保德区块等地区进行试验,成功率高钻井主要集中在沁水盆地南部地区。 过去几年多分支水平井完井数量节节上升(图1)。2005年、2006年是多分支水平井技术引入中国的初期,处于摸索期,不成功的井较多。2007年,多分支水平井完井数量增加,成功率不断增高,如表1。到2008年10月为止,全国已施工多分支水平井64口,正在产气37口,产能达到7亿~8亿m3。在樊庄一胡底区块,2006~2010年度实施191口水平井,直井566口,最终实现15亿m3的产量,在15亿iTl3产量中,多分支水平 万方数据

国外卫星导航应用标准综述概论

国外卫星导航应用标准综述 一、引言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深入到各国安全、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已成为现代高新技术民用的成功典范。以产业化程度最高的GPS为例,已逐步演变为一种世界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它使航空、航海、测绘、时间及机械控制等传统产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开拓了个人移动位置服务等全新的信息服务领域。随着卫星导航应用的逐步深入及应用领域的逐渐拓展,国外发布了大量卫星导航应用标准,本文将主要针对目前检索到的国外卫星导航应用标准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国际及国外卫星导航相关标准化组织 卫星导航应用范围非常广,涉及卫星导航相关的国际和国外标准化组织也非常多,它们共同研究制定各国在航空、航海等领域赖以遵循、统一通用的导航条约法规、规范等标准。与卫星导航相关的国际级标准化组织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此外,还有其他比较权威的区域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参与制定和发布卫星导航技术标准。经过调研与分析,共整理出了24个与卫星导航相关的标准化组织,这些标准化组织并不能涵盖卫星导航应用的所有领域,但已反映了卫星导航应用主流领域的标准化组织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美国的标准化组织有8个,欧洲的标准化组织有4个,核心的标准化组织除ISO、IEC和ITU外,还有ARINC、ETSI、FAA、NMEA、RTCM 和RTCA。

三、国外卫星导航应用标准分析 通过对表1中24个组织和机构的调研,共检索到卫星导航应用相关标准191项。经过整理和分析, 表1 与卫星导航相关的国际、国外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组织(双线分割)

可将其归纳为卫星导航系统标准、卫星导航应用基础标准、电子地图标准、接收设备数据格式标准、差分技术标准、接收设备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六类。其中,卫星导航系统标准主要是各卫星导航系统的接口标准、系统性能标准;卫星导航应用基础标准主要为术语类和时空系统类标准;接收设备数据格式主要为应用领域的接收设备通用数据格式要求标准,差分技术标准为增强导航定位精度采用的差分技术和格式标准;接收设备性能要求与检测方法主要是各类接收机的标准。 1.卫星导航系统标准 1.1系统接口标准 系统接口标准主要是各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国公布的接口控制文件。目前GPS系统、GLONASS系统和Galileo系统都已经公布了各自的接口控制文件。 以GPS系统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政府提出GPS现代化计划以来,美国军方先后发布了IS-GPS-200、IS-GPS-705、IS-GPS-800和IS-GPS-870四类接口性能规范:IS-GPS-200对GPS空间段与GPS无线电频率链路1(L1)和2(L2)的用户接收机之间的接口要求进行了定义,最新版本为IS-GPS-200G; IS-GPS-705规定了GPS无线电频率链路5(L5)上全球定位系统空间段和导航用户段之间的接口要求,其最新版本为IS-GPS-705C; IS-GPS-800定义了无线电频率链路1(L1)上GPS卫星与导航接收机之间的信号传输特征。虽然广播频段L1内有多个信号,这个接口规范只定义了L1内的民用信号(L1C),其最新版本为IS-GPS-800C;

陀螺仪传感器分类及原理

【悠牛仪器仪表网】陀螺仪传感器是一个简单易用的基于自由空间移动和手势的定位和控制系统。用来感测和维持方向的装置,它是航空、航海及太空导航系统中判断方位的主要依据,并且在汽车安全,航模,望远镜等领域广泛应用。 主要检测空间某些相位的倾角变化、位置变化,主要用于空间物理领域,特别在航空、航海方面有较多的用途,如:飞机上的陀螺仪,当飞机在做360°翻转的时候,陀螺仪将会保持原始的基准状态不变,从而让驾驶员找到本飞机在空间状态的相位变化,也就是:当时飞机处在什么相位。 陀螺仪传感器原理 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轴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响时,是不会改变的。人们根据这个道理,用它来保持方向,制造出来的东西就叫陀螺仪。我们骑自行车其实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轮子转得越快越不容易倒,因为车轴有一股保持水平的力量。陀螺仪在工作时要给它一个力,使它快速旋转起来,一般能达到每分钟几十万转,可以工作很长时间。 然后用多种方法读取轴所指示的方向,并自动将数据信号传给控制系统。陀螺仪传感器应用领域以及发展方向现代陀螺仪是一种能够精确地确定运动物体的方位的仪器,它是现代航空,航海,航天和国防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惯性导航仪器,它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国防和其它高科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传统的惯性陀螺仪主要是指机械式的陀螺仪,机械式的陀螺仪对工艺结构的要求很高,结构复杂,它的精度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现代陀螺仪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976年等提出了现代光纤陀螺仪的基本设想,到八十年代以后,现代光纤陀螺仪就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激光谐振陀螺仪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由于光纤陀螺仪具有结构紧凑,灵敏度高,工作可靠等等优点,所以目前光纤陀螺仪在很多的领域已经完全取代了机械式的传统的陀螺仪,成为现代导航仪器中的关键部件。 和光纤陀螺仪同时发展的除了环式激光陀螺仪外,还有现代集成式的振动陀螺仪,集成式的振动陀螺仪具有更高的集成度,体积更小,也是现代陀螺仪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陀螺仪传感器分类 根据框架的数目和支承的形式以及附件的性质决定陀螺仪的类型有: 二自由度陀螺仪(只有一个框架,使转子自转轴具有一个转动自由度)。 根据二自由度陀螺仪中所使用的反作用力矩的性质,可以把这种陀螺仪分成三种类型: 积分陀螺仪(它使用的反作用力矩是阻尼力矩);速率陀螺仪(它使用的反作力矩是弹性力矩); 无约束陀螺(它仅有惯性反作用力矩); 现在,除了机、电框架式陀螺仪以外,还出现了某些新型陀螺仪,如静电式自由转子陀螺仪,挠性陀螺仪,激光陀螺仪等。 三自由度陀螺仪(具有内、外两个框架,使转子自转轴具有两个转动自由度。在没有任何力矩装置时,它就是一个自由陀螺仪)。 直流电流传感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3732286.html,/subject/zhiliudianliuchuanganqi.html

多分支井钻井

多分支井钻井:多分支井是指在一口主井眼的底部钻出两口或多口进入油气藏的分支井眼(二级井眼),甚至在从二级井眼钻出三级子井眼。几何导向钻井:由井下随钻测量工具测量的几何参数:井斜、方位和工具面的数值传给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及时纠正和控制井眼轨迹的钻 井工具。 地质导向钻井:用地质准则来设计井眼的位置,对准确钻入油气目的层负责的钻井方式。 套管钻井:使用套管或尾管作为钻柱进行钻进,在一个钻井过程中同时完成钻井与固井作业。 控压钻井:是一种精确控制整个井筒环空压力的钻井技术,能有效解决窄窗口钻井过程中出现的喷、漏、塌、卡等多种复杂情况,避免地层流体侵 入井筒,减少井涌、井漏的发生。 泥浆帽钻井(mudcap drilling ):是液相欠平衡钻井的一种,指环空、节流阀关闭,环空施加重稠的流体(所谓的泥浆帽)而清稀的钻井液通 过钻具进入地层实现边漏边钻的一种钻井方式。 1.2根据课程学习对现代钻井技术包含的内容和未来钻井技术发展方向做一简单评述。(10分) 内容:水平井钻井技术、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多分支井钻井技术、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小井眼钻井技术、套管钻井技术、柔性管钻井技术、随钻测量钻井技术、钻井信息应用技术、智能钻井技术。 方向:1.钻井技术的发展将以信息化智能化、综合化、现代化为特点,并以实现自动化钻井阶段为目标;2.在世界石油资源的主要地区和复杂地区的工作量将增大,在极地、远海、深层和复杂油气田江钻更多的井;3.钻井技术将按三个层次发展,即成熟技术集成化,在研究技术工业化、高新技术和创新工程加快引入和发展;4.钻井工程的理论研究将更加系统化与成熟。 1.3 根据课程学习分析我国钻井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10分) 差距:我国在智能钻井、智能完井、复杂结构井、多分支井、大位移井和柔性管钻井完井等方面几乎还是空白或刚刚起步。钻井信息技术、随钻测量技术和深井技术(尤其是深初探)方面差距较大。水平井的应用还未达产业化的程度。钻井总体差距约为5-10年。 问题:我国钻井技术基本上还是以跟踪为主,创新成果不多。 今后:今后应明确目标、集中攻关、强调研究与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工程与技术。应加强钻井理论研究,如钻井预测理论等,面向21世纪钻井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如何培养为钻井服务的创新人才和胜任国际全球化竞争的队伍迫在眉睫。 1.4 写出十种以上钻井新技术的中、英文名称。(10分) 水平井钻井技术.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多分支井钻井技术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欠平衡钻井技术:小井眼钻井技术:控制压力钻井技术套管钻井技术:连续管钻井技术: 2.1 完成一口水平井的设计和施工将包含哪些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10分) 1.水平经济性:产量、效益、增加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 2.水平井井位确定布井方案研究:地址要素、长度、泄油面积 3.水平井油藏工程:锥进、产量预测、表皮效应、井网和形状研究 4.水平井设计:剖面设计、钻井参数、井身结构、钻柱组合

导航系统发展趋势

船用导航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1概述 船用导航技术很多,主要由磁导航、卫星导航、无线电导航、雷达导航、惯性导航和天体导航。我公司主要涉及磁导航和惯性导航,磁导航发展较早,主要产品为磁罗经,惯性导航产品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惯性导航产品的企业。 磁罗经因其连续工作时间长、自主性强、可靠性强和经济性好等显著地优点,始终是为各类舰艇与传播提供航向和观测物标方位等数据所必备的导航仪器。尽管近年来陀螺罗经、GPS定位设备、船用雷达的技术与精度有了飞跃式发展,但依然不可以取代磁罗经在舰艇上的使用地位。惯性导航设备可以为载体提供航向、位置、姿态、速度等基本物理信息,是信息化装备中最核心的传感设备之一。惯性导航设备仅需要敏感地球自转而不需要借助外界任何的光、电、磁信息的机理决定了它的完全自主的特点,是复杂战场环境中保底的导航手段。惯性导航技术是最重要的军用技术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惯性导航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武器装备的先进性。惯性导航产业起步于军用,目前仍主要应用于军用领域。不过随着随着成本的降低和需求的增长,其范围已由原来的舰艇、飞机、航天宇航、制导武器、战车等军用或军民两用领域,扩展到大地测量、资源勘测、地球物理测量、海洋探测、铁路、隧道等民用领域,甚至在机器人、摄像机、儿童玩具中也被广泛应用。 2国外发展现状 2.1磁罗经 磁罗经是利用地磁场对磁针具有吸引力的现象而制成的一种航海指向仪器,地磁场是一种天然的矢量场,由地球自身的物理特性所产生,其方向和强度几乎不随时间、天气等的影响。因此,与其它导航方式相比,地磁导航是一种极为稳定,误差不累加(陀螺),不依赖于外界数据交互(GPS)的自主导航方式。虽然历史悠久,直到今日仍然被广泛的用于各类导航领域。并且是IMO(国际海事组织)强制装船的设备。过去,由于弱磁测量技术的限制,一直采用机械式磁罗经,与其他导航技术相比,地磁导航技术并未有真正的突破和发展。Sperry Marine 作为国外老牌导航产品厂商,生产的磁罗经目前依然在销售,其航向精度标称值优于0.5°。

MEMS陀螺仪工作原理

陀螺仪是用来测量角速率的器件,在加速度功能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构建陀螺仪。 陀螺仪的内部原理是这样的:对固定指施加电压,并交替改变电压,让一个质量块做振荡式来回运动,当旋转时,会产生科里奥利加速度,此时就可以对其进行测量;这有点类似于加速度计,解码方法大致相同,都会用到放大器。 角速率由科氏加速度测量结果决定 - 科氏加速度 = 2 × (w ×质量块速度) - w是施加的角速率(w = 2 πf) 通过14 kHz共振结构施加的速度(周期性运动)快速耦合到加速度计框架 - 科氏加速度与谐振器具有相同的频率和相位,因此可以抵消低速外部振动 该机械系统的结构与加速度计相似(微加工多晶硅) 信号调理(电压转换偏移)采用与加速度计类似的技术 施加变化的电压来回移动器件,此时器件只有水平运动没有垂直运动。如果施加旋转,可以看到器件会上下移动,外部指将感知该运动,从而就能拾取到与旋转相关的信号。

上面的动画,只是抽象展示了陀螺仪的工作原理,而真实的陀螺仪内部构造是下面这个样子。

PS:陀螺仪可以三个一起设计,分别对应于所谓滚动、俯仰和偏航。 任何了解航空器的人都知道,俯仰是指航空器的上下方向,偏航是指左右方向,滚动是指向左或向右翻滚。要正确控制任何类型的航空器或导弹,都需要知道这三个参数,这就会用到陀螺仪。它们还常常用于汽车导航,当汽车进入隧道而失去GPS信号时,这些器件会记录您的行踪。 无人机在飞行作业时,获取的无人机影像通常会携带配套的POS数据。从而在处理中可以更加方便的处理影像。而POS数据主要包括GPS数据和

IMU数据,即倾斜摄影测量中的外方位元素:(纬度、经度、高程、航向角(Phi)、俯仰角(Omega)及翻滚角(Kappa))。 GPS数据一般用X、Y、Z表示,代表了飞机在飞行中曝光点时刻的地理位置。 飞控是由主控MCU和惯性测量模块(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组成。IMU提供飞行器在空间姿态的传感器原始数据,一般由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电子罗盘提供飞行器9DOF数据。 IMU中的传感器用来感知飞行器在空中的姿态和运动状态,这有个专有名词叫做运动感测追踪,英文Motion Tracking。运动感测技术主要有四种基础运动传感器,下面分别说明其进行运动感测追踪的原理。 微机电系统(MEMS) IMU中使用的传感器基本上都是微机电系统(MEMS),是半导体工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 微机电系统(MEMS,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平台。微机电系统是微米大小的机械系统,是以半导体制造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我们的四轴飞行器上用到的加速度陀螺仪MPU6050,电子罗盘 HMC5883L都是微机电系统,属于传感MEMS分支。传感MEMS技术是指用微电子微机械加工出来的、用敏感元件如电容、压电、压阻、热电耦、谐振、隧道电流等来感受转换电信号的器件和系统。 加速器(G-sensors) 加速器可用来感测线性加速度与倾斜角度,单一或多轴加速器可感应结合线性与重力加速度的幅度与方向。含加速器的产品,可提供有限的运动感测功能。 加速度计的低频特性好,可以测量低速的静态加速度。在我们的飞行器上,就是对重力加速度g(也就是前面说的静态加速度)的测量和分析,其它瞬间加速度可以忽略。记住这一点对姿态解算融合理解非常重要。 当我们把加速度计拿在手上随意转动时,我们看的是重力加速度在三个轴上的分量值。加速度计在自由落体时,其输出为0。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涉及到加速度计的设计原理:加速度计测量加速度是通过比力来测量,而不是通过加速度。

陀螺仪基本原理

陀螺仪介绍2013-1-28

?陀螺仪发展及应用情况 ?MEMS陀螺仪基本原理 ?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电子罗盘的 对比以及九轴概念 ?测试讨论 2013-1-28

?陀螺仪发展及应用情况 ?MEMS陀螺仪基本原理 ?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电子罗盘的 对比以及九轴概念 ?测试讨论 2013-1-28

2013-1-28 1850年法国的物理学家莱昂·傅科(J.Foucault )为了研究地球自转,首先发现高速转动中的转子 (rotor ),由于惯性作用它的旋转轴永远指向一固定方向,他用希腊字 gyro (旋转)和skopein (看)两字合为gyro scopei 一字来命名这种仪表。

?最初的陀螺仪主要用于航海,起稳定船体的作用,此时主要是二维陀螺仪; ?后在航空、航天领域开始广泛的应用。用于飞行体运动的自动控制系统中,作为水平、垂直、俯仰、航向和角速度传感器。指示 陀螺仪主要用于飞行状态的指示,作为驾驶和领航仪表使用。在这些应用中都是三维陀螺仪; ?另外,在军事领域,陀螺仪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炮弹的旋转、导弹的惯性导航系统,以提高击中-杀伤比 ?最开始用于航海、航空、航天的陀螺仪都是机械式的,到了现代,主要可以分为压电陀螺仪、微机械陀螺仪、光纤陀螺仪、激 光陀螺仪,现代陀螺仪在结构上已不具备“陀螺”,只是在功能上 与传统的机械陀螺仪同样罢了 2013-1-28

2013-1-28 现在广泛使用的MEMS (微机械)陀螺可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兵器、汽车、生物医学、环境监控等领域。并且MEMS 陀螺相比传统的陀螺有明显的优势: 1、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于对安装空间和重量要求苛刻的场合,例如弹载测量等; 2、低成本; 3、更高可靠性,内部无转动部件,全固

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 一、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 1、基本概念 惯性导航系统(INS)是一种不依赖于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自主式导航系统。其工作环境不仅包括空中、地面,还可以在水下。 惯性导航系统目前已经发展出挠性惯导、光纤惯导、激光惯导、微固 态惯性仪表等多种方式。陀螺仪由传统的绕线陀螺发展到静电陀螺、激光 陀螺、光纤陀螺、微机械陀螺等。激光陀螺测量动态范围宽,线性度好, 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重复性,在高精度的应用领域中一直 占据着主导位置。由于科技进步,成本较低的光纤陀螺(FOG)和微机械陀螺(MEMS)精度越来越高,是未来陀螺技术发展的方向。我国的惯导技术 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液浮陀螺平台惯性导航系统、动力调谐陀螺 四轴平台系统已相继应用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其他各类小型化捷联惯导、光纤陀螺惯导、激光陀螺惯导以及匹配GPS修正的惯导装置等也已经大量应用于战术制导武器、飞机、舰艇、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等。如漂移率 0.01°-0.02°/h 的新型激光陀螺捷联系统在新型战机上试飞,漂移率 0.05°/h 以下的光纤陀螺、捷联惯导在舰艇、潜艇上的应用,以及小型化挠性捷联惯导在各类导弹制导武器上的应用,都极大的改善了我军装备的 性能。 惯性导航系统有如下主要优点:(1)由于它是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能量的自主式系统,故隐蔽性好,也不受外界电磁干扰的 影响;(2)可全天流全球、全时间地工作于空中、地球表面乃至水下;(3)能提供位置、速度、航向和姿态角数据,所产生的导航信息连续性好而且 噪声低;(4)数据更新率高、短期精度和稳定性好。其缺点是:(1)由 于导航信息经过积分而产生,定位误差随时间而增大,长期精度差;(2)每次使用之前需要较长的初始对准时间;(3)设备的价格较昂贵;(4) 不能给出时间信息。但惯导有固定的漂移率,这样会造成物体运动的误差,因此射程远的武器通常会采用指令、GPS等对惯导进行定时修正,以获取持续准确的位置参数。 2、惯性导航原理 目前,惯性导航分为两大类:平台式惯导和捷联式惯导。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有实体的物理平台,陀螺和加速度计置于由陀螺定的平台上,该平台跟踪导航坐标系,以实现速度和位置解算,姿态数据直接取自于平台的环架;在捷联式惯导中,陀螺和加速度计直接固连在载体上。惯性平台的功能由计算机完成,

惯性导航系统发展综述报告

惯性导航系统发展综述报告 学号:姓名: 摘要:本文介绍了惯性导航系统的主要组成、基本原理、分类以及优缺点。列举了惯性导航系统在当前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惯性导航系统、陀螺仪、加速度计、GPS、组合导航 一.引言 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称,美军正在研制新型导航定位设备,以替代现在广泛使用的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之所以被美军诟病,主要是由于该系统过于依赖脆弱的天基卫星系统。卫星在战时极易被干扰、破坏,或受到网络攻击,自身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为有效解决GPS安全性问题和美军对精确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的需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美军开始积极寻求GPS 的替代品。据称,基于现代原子物理学最新成就的微型惯性导航技术是未来代替GPS的一个重要的技术解决方案。 惯性导航系统是人类最早研发明的导航系统之一。早在1942年德国在V-2火箭上就率先应用了惯性导航技术。从2009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就深入进行新一代微型惯性导航技术的研发与测试工作。据悉,这种新一代导航系统主要通过集成在微型芯片上的三个原子陀螺仪、加速器和原子钟精确测量载体平台相对惯性空间的角速率和加速度信息,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自动计算出载体平台的瞬时速度、位置信息并为载体提供精确的授时服务。 美军也对该系统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安德瑞·席克尔认为,就像30年前人们没有预想到GPS会发展到目前如此程度一样,在未来20年新一代微型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程度也是无可限量的。 从此报道中可以看出研究惯性导航技术的重要作用。 二.惯性导航系统的概念 惯性导航(inertial navigation)是依据牛顿惯性原理,利用惯性元件(加速度计)来测量运载体本身的加速度,经过积分和运算得到速度和位置,从而达到

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陀螺仪的工作原理 陀螺仪的原理 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轴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响时,是不会改变的。人们根据这个道理,用它来保持方向,制造出来的东西就叫陀螺仪。我们骑自行车其实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轮子转得越快越不容易倒,因为车轴有一股保持水平的力量。陀螺仪在工作时要给它一个力,使它快速旋转起来,一般能达到每分钟几十万转,可以工作很长时间。然后用多种方法读取轴所指示的方向,并自动将数据信号传给控制系统。 现代陀螺仪 一种能够精确地确定运动物体的方位的仪器,它是现代航空,航海,航天和国防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惯性导航仪器,它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国防和其它高科技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传统的惯性陀螺仪主要是指机械式的陀螺仪,机械式的陀螺仪对工艺结构的要求很高,结构复杂,它的精度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现代陀螺仪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976年等提出了现代光纤陀螺仪的基本设想,到八十年代以后,现代光纤陀螺仪就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激光谐振陀螺仪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光纤陀螺仪具有结构紧凑,灵敏度高,工作可靠等等优点,所以目前光纤陀螺仪在很多的领域已经完全取代了机械式的传统的陀螺仪,成为现代导航仪器中的关键部件。和光纤陀螺仪同时发展的除了环式激光陀螺仪外,还有现代集成式的振动陀螺仪,集成式的振动陀螺仪具有更高的集成度,体积更小,也是现代陀螺仪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现代光纤陀螺仪 包括干涉式陀螺仪和谐振式陀螺仪两种,它们都是根据塞格尼克的理论发展起来的。塞格尼克理论的要点是这样的:当光束在一个环形的通道中前进时,如果环形通道本身具有一个转动速度,那么光线沿着通道转动的方向前进所需要的时间要比沿着这个通道转动相反的方向前进所需要的时间要多。也就是说当光学环路转动时,在不同的前进方向上,光学环路的光程相对于环路在静止时的光程都会产生变化。利用这种光程的变化,如果使不同方向上前进的光之间产生干涉来测量环路的转动速度,这样就可以制造出干涉式光纤陀螺仪,如果利用这种环路光程的变化来实现在环路中不断循环的光之间的干涉,也就是通过调整光纤环路的光的谐振频率进而测量环路的转动速度,就可以制造出谐振式的光纤陀螺仪。从这个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出,干涉式陀螺仪在实现干涉时的光程差小,所以它所要求的光源可以有较大的频谱宽度,而谐振式的陀螺仪在实现干涉时,它的光程差较大,所以它所要求的光源必须有很好的单色性。 陀螺仪工作原理与应用(陀螺经纬仪Jyro Station) 来源:译自日本《测量》06年8月号作者:日本测量仪器工业会更新日期:2006-9-22 阅读次数:6183

《惯性导航简介》

惯性导航简介 ——《导航概论》课程论文 专业:测绘工程A组姓名:师嘉奇学号:2015301610091 一.摘要与关键字 1.本文摘要:本文主要对导航工程的基本内涵,方法与原理进行简单介绍,主要介绍有关惯性导航的相关内容,并且根据在本学期《导航概论》这门课程上所学习的内容谈一谈自己对导航应用的设想以及对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2.关键字:惯性导航,定位技术,应用与服务,发展与前景 二.导航工程基本内涵 导航定位的历史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的导航定位活动源自于其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陆地上的导航定位最早发生在人类祖先外出寻找食物或狩猎的过程中,那时,他们通常在沿途设置一些特殊的“标记”来解决回家迷路的问题。随着探索遥远地域的愿望与行动的出现,他们则通过观察和利用自然地标(如山峰、河流、树木、岩石等)以及自然天体(恒星)来解决导航定位问题这也使得他们能够翻越高山、跨越河流。谈到导航,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在近现代才提出的词汇,但是,导航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了。从古代黄帝作战使用的指南车,到战国时期的司南,从近代航海使用的指南针,再到当今社会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导航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那么,导航工程的基本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英文的句子来大概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导航“when am I?”和“How and when to get there?”,这两个问题问的是我现在在哪?我要怎么到那里去?它们也指出了导航的内涵,那就是在哪,怎样去,多久到达。因此,通过科学的定义,将航行载体从起始点引导到目的地的过程称为导航,导航系统给出的基本参数是载体在空间的即时位置、速度和姿态、航向等,导航参数的确定由导航仪或导航系统完成。通过这种技术引导载体方向的过程即为导航。导航是解决人,事件,目标相互位置动态关系随时间变化的科学,技术,工程问题。 在室外或者自然环境中的导航,按照载体运动的范围,可分为海陆空天(海洋、陆地、空中、空间)导航四类;按照所采用的技术,常用的导航方法有,天文导航、惯性导航、陆基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特征匹配辅助导航(如地形匹配、地磁匹配、重力匹配)等,以及上述导航方法之间的不同组合(组合导航)。室内定位导航作为当今导航技术发展的个重要分支,它借鉴室外导航的相关技术,同时结合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并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得到应用。室内导航与自然环境中的导航既有联系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差异是来自于应用环境及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不同。 导航系统有两种工作状态:指示状态和自动导航状态。如导航设备提供的导航信息仅供驾驶员操纵和引导载体用,则导航系统工作为指示状态,在指示状态下,导航系统不直接对载体进行控制,如果导

多分支井完井技术知识讲解

多分支井完井技术

多分支井完井技术 摘要:多分支井钻井已成为现在钻井工程中的重点发展的石油科技进步项目之一,但在国内开展这方面的运用还不够,本文在收集现有的国内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多分支井完井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关键词:多分支井,完井 由于多分支井和原井再钻能提高油气井的效益,降低吨油开采成本,实现少井高产,也有利于提高采收率,所以多分支钻井技术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但多分支井是用钻井手段提高产量和采收率的新兴技术,其技术难度较大,尤其是完井技术。因此,我们必须在跟踪国外技术的同时,加大研究力度,要有所创新,尽快开发和完善该项技术[1]。 1多分支完井的分级[2] 按TAML分级,多分支井完井方式可为1~6S级,见下图1。 1) 一级完井主井眼和分支井眼都是裸眼。侧向穿越长度和产量控制是受限的。完井作业不对各产层分隔,也不能对层间压差进行任何处理。 2) 二级完井主井眼下套管并注水泥,分支井裸眼或只放筛管而不注水泥。主分井筒连接处保持裸眼或者可能的话在分支井段使用“脱离式”筛管(‘drop off’ liner),即只把筛管(衬管)放入分支井段中而不与主井筒套管进行机械连接,也不注水泥。与一级完井相比,可提高主井筒的畅通性并改善分支井段的重返潜力。二级完井通常要用磨铣工具在套管内开窗,也可使用预磨铣窗口的套管短节。Anadrill公司有为二级完井用的快速钻穿窗口技术。 3) 三级完井主井眼和分支井眼都下套管,主井眼注水泥而分支井眼不注水泥。三级多底分支井技术提供了连通性和可及性。分支井衬管通过衬管悬挂器或者其它锁定系统固定在主井眼上,但不注水泥。主分井筒连接处没有水力整体性或压力密封,但有主分井筒的可及性。三级完井可用快速连接系统 (Rapid Connect)为分支井和主井眼提供机械连接,为不稳定地层提供高强度连接。三级完井还可用预钻的衬管或割缝衬管,是预制的但不是砾石充填的滤砂管。Anadrill公司使用了 1种脱离式衬管完井设计,分支井衬管的顶端可通过水力短节进行脱离。套管外封隔器用于脱离式完井装置中以隔离多个油层,固定衬管顶端以便于重返进入衬管。在有油管的主套管中使用常规的套管封隔器,在跨式封隔器 (Straddlepakers)之间用水力方法来隔离每一个分支井眼。分支井的产量由滑套和其它流量控制装置来控制。这种完井方法较廉价,操作也相当简单,在欧州北海已得到验证,目前正应用于深水海底井中。其完井作业中的关键技术是流量控制装置在井下的操作。Schlumberger Camco公司智能井控技术可实现远程操作和控制井下流量控制装置。 4) 四级完井四级完井的主井眼和分支井眼都在连结处下套管并注水泥,这就提供了机械支撑连接,但没有水力的整体性,意思是液体水力是隔离的。事实上分支井的衬管是由水泥固结在主套管上的。这一最普通的侧钻作业尽管使用了套管预铣窗口装置,但仍然取决于造斜器辅助的套管窗口磨铣作业。分支井衬管与主套管的接口界面没有压力密封,但是主井眼和分支井都可以全井起下进入。这种级别的多底井技术虽然复杂和风险高且仍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多底井完井中已获成功。 5) 五级完井五级完井具有三级和四级分支井连接技术的特点,还增加了可在分支井衬管和主套管连接处提供压力密封的完井装置。主井眼全部下套管且连接处是水力隔离。从主井眼和分支井眼都可以进行侧钻。可以通过在主套管井眼中使用辅助封隔器、套筒和其它完井装置来对分支井和生产油管进行跨式连接(Straddle)以实现水力隔离。五、六级完井的分支井具有水力隔离、连通性和可及性特点。多底井技术的最难点是高压下的水力隔离和水力整体性。 6) 六级完井连接处压力整体性连接部压力与井筒压力一致,是1个整体性压力,可通过下套管取得,而不依靠井下完井工具。六级完井系统在分支井和主井筒套管的连接处具有一个整体式压力密封。耐压密封的连接部是为了获得整体密封特征或金属整体成型或可成型而设计,这在海洋深水和海底(Subsea,水

惯性导航技术

惯性导航技术 [定义] 导航是引导载体到达预定目的地的过程。根据所采取的技术途径,导航分为无线电导航、天文导航、卫星导航及惯性导航。惯性导航技术则是利用惯性测量元件测量载体相对于惯性空间的运动参数,然后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推算出导航参数,引导载体到达目的地的技术。 惯性导航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基本定律。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是惯性测量元件--陀螺和加速度计。惯性导航系统分成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和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两大类。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将惯性测量元件安装在惯性平台上,惯性平台稳定在预定的坐标系内,为加速度计提供一个测量基准,并使惯性测量元件不受载体角运动的影响。导航计算机根据加速度计的输出和初始条件进行导航解算,得出载体的位置、速度等导航参数。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将惯性测量元件直接固联在载体上,测量沿载体坐标系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计算机则利用陀螺的输出,进行坐标变换,求解载体的即时速度、位置等导航参数。 惯性导航仅依靠惯性装置本身就能在载体内部独立地完成导航任务,不需要与外界发生任何信号联系,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这在战略和战术应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惯性导航的定位误差会随时间逐步增加,必须不断地进行误差修正,才能保证达到要求的精度。 [相关技术]惯性技术;导航技术 [技术难点] 1、高精度激光陀螺技术; 2、高精度集成光学光纤陀螺技术; 3、微型固态惯性器件技术; 4、捷联初始对准技术; 5、惯性器件误差模型建立与标定; 6、现代控制算法; 7、误差控制与补偿技术; 8、综合导航技术。 [国外概况] 武器系统的发展和需求,促进了惯性技术的发展。二次大战后,机电陀螺技术发展迅速,液浮陀螺、静电陀螺和动力调谐陀螺先后成熟,被广泛用于惯性导航系统。60年代以来,随着激光的出现,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问世,并以其优良的性能受到关注,迅速进入惯性导航领域。光电技术和微机电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半球谐振陀螺、石英音叉陀螺等新型陀螺和微机械加速度计的出现和发展。惯性测量元件的发展,为惯性导航装置和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惯性导航装置最先用于飞机。50年代初就已经演示了机载惯性导航系统。作为商业飞机和大多数军用航空器的惯性导航装置,要求固有位置误差的变化范围在~2 n mile/h(海里/小时),速度误差为2~4m/s(米/秒)。70年代初,以机电陀螺为基础的机载惯性导航装置,已经达到了这些性能指标,可以满足军用和民用飞机的基本导航要求,但由于可靠性不高,因此飞机导航仍主要以无线电导航为基础。此后,机载惯性导航装置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可靠性,减少体积、重量和成本,降低维修费,从而减少寿命周期成本。这些要求则反过来推动了惯性测量器件,特别是光电惯性器件的发展。80年代。可靠性高、尺寸小、机械结构简单的激光陀螺成熟,并迅速应用在机载惯性导航装置中,一大批以激光陀螺为基础的惯性导航装置问世,并装备在军用和民用飞机上。激光陀螺正逐步在机载惯性导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90年代,光纤陀螺成熟,并进入机载惯性导航领域。而GPS导航技术的发展以及与惯性导航装置组成机载综合导航系统,进一步强化了惯性导航在机载导航中的地位。 惯性导航装置也成功地用于舰船。舰载惯性导航也是首先以机电陀螺为基础,然后转向

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史

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史 摘要:2016年6月12日,中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了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成功发射的卫星将与其他的在轨卫星共同提供服务,为北斗导航系统从亚太区域系统转向全球服务奠定了基础。作为我国自主开发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与俄罗斯的GLONASS,美国的GPS以及欧洲的GALILEO并誉为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虽然在这四大导航系统中,北斗是最“年轻”的,但其正借着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北斗已经同高铁一样,成为中国在世界上一张亮眼的名片。回顾北斗系统发展的历程,不仅能让人体会到个中艰辛。更能为我国科技建设提供值得参考的经验。 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起源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这颗卫星的构造非常简单,只是在密封的铝制外壳密封了一个化学电池、一只温度计和一台双频发报机。但在当时,这颗卫星却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W.Guier和G.Wieffembach博士通过跟踪、检测该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发现:由于卫星与地面之间有着相对运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存在多普勒频移。如果在地面上位置已知点检测接收到的多普勒频移曲线,就可以计算出卫星的运行轨道。但是反过来,如果已知了卫星的运行轨道,就能通过多普勒算出用户的位置,这就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初构想。 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定位军舰,对于美国海军来说一直是个大问题。在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前,海军使用的是罗兰无线电远程导航系统。罗兰是一种陆基双曲无线电导航系统,船舶通过计算出接收陆地上两个发射台信号的时间到达差,就可以将自己位置确定在以两个发射台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再利用另外两个发射台,可以将位置确定在另一条双曲线上。通过计算出双曲线的两个交点,采用估计位置排除出其中一个即可实现定位。相较GPS,罗兰系统的作用范围有限(最远2000km),定位精度低(百米级),而且只能提供二维定位,在GPS出现后很快就逐渐被淘汰。美国海军敏锐地意识到使用卫星定位的巨大潜力,于1958年起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共同进行了对海军导航定位系统(NNSS)的基础研究,并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子午(Transit)卫星系统。子午卫星系统一共包含六颗通过极地的卫星,只能够提供精度较低的二维定位,而且每次定位的时间长达30-110分钟,从现在看来应用价值不高,但是子午卫星系统验证了构建卫星导航系统的可行性,而且该系统的许多想法对于GPS的开发、应用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子午卫星系统的基础上,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4月提出了研究更加先进的新一代导航定位系统的想法,这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经过20年的建设,至1993年已经建成实用的包含24颗卫星的GPS星座。相比子午卫星系统,GPS提高了卫星数量、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计时设备、同时将之前采用的多普勒定位方法改进为基于伪随机测距码的定位方法,能够提供实时、精确的导航服务。而且通过覆盖全球的GPS卫星星座,GPS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提供全天候的导航、授时服务。在美国宣布要研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以后,当时冷战的另一方苏联紧追不舍,也提出了建设导航卫星系统的设想,在80年代初开始建设与GPS 类似的GLONASS系统,并最终于1995年建设成拥有24颗卫星的完整系统。 2. 为什么要发展自主导航系统: 当前,GPS占据了全球导航定位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一提到导航定位,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GPS。经过多年的发展,GPS系统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廉价的解决方案。那么既然已经有了这样一套现成可用的卫星导航系统,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惜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重复建设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呢? 回到GPS系统上,根据伪随机码序列的不同,GPS播放的信号可以分为C/A码(民用),P码(军用)。P码的定位精度高于民码,但是只有授权用户才能使用。在第一代的GPS系统中,由于采用C/A码的民用定位精度远高于美国技术人员的预测值。为了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于1984年采用了选择可用性技术(Selective Availablity),这项技术通过向卫星播发的电磁波施加干扰,限制了非特许用户的定位精度。虽然在其后的第二代GPS系统中,美国取消了这项政策。但是民用GPS信号的精度相比军用还是相差巨大。而且,在冲突或者紧急情况下,如果美军再次采用SA技术在GPS民码中引入干扰或者直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