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甘肃城乡一体化_现状与未来_石玉亭

甘肃城乡一体化_现状与未来_石玉亭

甘肃城乡一体化_现状与未来_石玉亭
甘肃城乡一体化_现状与未来_石玉亭

石玉亭李秉文

(甘肃行政学院,兰州730010)

甘肃城乡一体化:现状与未来

【摘要】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一项新的发展战略,对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基础条件偏弱、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的甘肃来说,既是难得的大好机遇,但也充满挑战。通过构建甘肃省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评价指

标体系评价反映出甘肃省的城乡一体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发展动力挖掘不够、

产业结构单一、农村贫困率高、社会力量动员不足等问题。区域发展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进行文化上的足够动员、培育区域文化软实力是甘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甘肃【中图分类号】

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97(2012)03-0103-08

收稿日期:2012-05-25作者简介:1.石玉亭(1955-),甘肃行政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政府经济管理;2.李秉文(1974-),甘肃行

政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青宁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软实力培育问题研究》(编号:09XMZ048)、甘

肃行政学院重大长远规划课题《甘肃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GXK0801)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基本聚落。自近代以来,以西方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要素“撕裂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1],形成了城乡二元式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既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乡村的“迟发展”,又进一步促生了发展的“断腿”效应。这种“断腿”效应既阻碍着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也背离了以“人”为中心综合发展观的基本要义。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确定为基本发展战略和目标,采取了扶持“三农”发展、加强民生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对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基础条件偏弱、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偏低的甘肃来说,是难得的大好机遇。甘肃应当立足发展实际,切实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城乡一体化之路。

二、甘肃城乡一体化的形势判断

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区,是中原

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是一个多民族的边远欠发达省份。甘肃的城乡一体化既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地去认识和思考。

(一)甘肃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机遇

1.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逐渐成为全球

共识

在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不断演变的过程。历史地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近现代以来基本形成了四种不同层次的发展观,即: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相结合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发展观的这种历史演进是人类对现代化实践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顺应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时代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把发展的视角从“物”转向了“人”,注重“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逐渐发

展成为一个全球性共识。这种发展观倡导节约资源的发展模式,倡导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发展关系,倡导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生态、低碳、环保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和社会组织日益关注的问题,也得到了一些国际组织的物质投入和支持。我国近些年来也不断加大了对以上领域的政策诱导力度。甘肃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是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生态屏障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历史性作用,随着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更普遍接受,甘肃将不可避免地获得更多的补偿政策,这无疑有利于支撑甘肃的转型跨越发展。

2.均衡化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伴随社会消费结构质的变化和飞跃,社会阶层将呈现多元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将日趋复杂化。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出现要求政府必须实现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变,实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注意修复高度工业化的弊端的同时走上了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也逐渐采取了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区域与区域之间均衡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大了对社会事业、“三农”领域以及欠发达地区等方面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这对于甘肃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3.甘肃正处于政策机遇叠加期

从发展机遇来看,这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们带来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政策机遇。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等战略性政策以及国家确定的关中—天水、兰州—西宁—银川等区域发展政策,都为甘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甘肃目前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如何运用好这些政策,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转化政策和机遇,推动甘肃开放开发,是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2](二)甘肃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挑战

1.经济基础脆弱,“二元”结构突出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思想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甘肃处于长期欠发达的状态,经济基础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居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居全国倒数第三、全面小康进程居全国倒数第五。从人均发展总量来看,2011年,全国平均人均GDP为3.5万元,甘肃人均为1.28万元;全国人均财政收入为7701元,甘肃人均财政收入(小口径)为1087元;全国平均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甘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从全面小康水平看,2010年,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已达到80.1%,而甘肃的总体实现程度是62.7%,落后全国17.4个百分点,尚不及全国2003年63.0%的水平与东部2000年的64.2%水平,尤其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大类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甚大,有接近20个百分点的巨差。从贫困程度看,从扶贫开发来看,按照国家新标准测算,甘肃贫困人口达到1300多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0%,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10。以上困难和问题,无疑成为甘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和挑战。

2.“负”文化之殇

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的产物,来源于发展过程并服务于发展过程。关于文化的功能及适应性问题,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有比较清楚的论述:“文化必须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必须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以及他们与外人之间的秩序。……它必须激发成员持续生存下去并参加持续生存所必需的各种活动。所有这一切最重要的是,如果在改变了的条件下它要保持适应,它必须能够变化。”[3]通过这段话,威廉·A·哈维兰把文化的功能概括成三点:一是服务于生产生活;二是维护秩序;三是感召效能。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文化软实力地位的凸显,文化逐渐成为影响地方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适应发展了的环境并有力服务于地方发展的文化是一种“正”文化,相反则是一种“负”文化。甘肃是一个开发历史较早、文化底蕴深厚的多民族省份,热情好客、乐善好施的游牧民族,崇尚自然、漠视商贾的高原民族,修身养性、讲求仁义的农耕民族等长期在此生息发展,积淀了该区域淳朴善良、善于奉献不求回报、市场观念淡化的民风和文化传统。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以及全球一体化发展,市场、竞争逐渐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甘肃的这种传统型文化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观念传统、思想保守、市场意识淡薄等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发展中的一种障碍,是地道的“负”文化。

三、甘肃城乡一体化的现状评价

自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论断以来,许多地方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但存在认识不统一、评价标准缺失或参差不齐等情况。因此,客观上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理论和实践引导。构建甘肃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城乡一体

化发展现状进行客观评价,查找发展差距,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甘肃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设计的依据

关于区域性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评价,近些年来我国学者有一定的研究。如杨荣南提出了包括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五个方面,共35个分指标形成城乡一体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顾益康提出了包括城乡发展度、城乡差异度、城乡协调度三类共42个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发展评估指标体系[5];修春亮等在研究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发展进程提出的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的是县域乡镇的发展水平[6];苏春江在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城乡差异程度两类共38个指标[7]。但是目前的研究,一是针对甘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没有相关研究;二是从本质上说,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是一个包括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准全面提高以及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综合性发展,而以上列举的研究成果虽很有价值,但针对性似有欠缺之嫌。所以,本文试图兼顾各学者的思想,并在参考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发展改革委小康项目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和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来构建城乡一体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1)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人类发展指数是对人类发展成就的概括衡量,是在长寿水平(预期寿命)、知识水平(包括成人识字率、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入学率)和生活水平(人均GDP PPP美元)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在人类发展的平均成就。人类发展指数从测度人文发展水平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预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HDI为0.772。

(2)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对于客观评价和反映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该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城镇失业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社会安全指数、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平均受教育年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单位GDP能耗。从监测的23项指标总体来看,2008年,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为74.6%。[8]

(3)英克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英克尔斯以当时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的资料为主要基础经过分析研究而提出了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成人识字率、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每名医生服务人数、婴儿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预期寿命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1个指标。[9]尽管今天看来这个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易于操作,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界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构建具体的指标体系,既要考虑城乡一体发展实现程度,也要关注城乡发展的差距,还要考虑城乡一体发展的协调度,尤其是要考虑甘肃的区情和发展实际,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指标的客观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和易获取性。本研究从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五个方面构建了甘肃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1)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标

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时,既考虑到甘肃经济发展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也参考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指标体系首先包涵反映地区总体经济发展的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比、非农产业比重指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其次有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城市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第三有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农资金比重指标;第四有反映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比系数、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等指标;最后还有反映城乡经济持续发展的R&D经费支出比重指标。

(2)城乡社会一体化评价指标

构建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时,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考虑到甘肃社会事业发展现状,还重点关注城乡社会事业的差异。指标体系首先包涵反映总体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城乡养老保险和事业保险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其次有反映国家对社会事业支持的文教卫支出比重、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指标;最后还有反映支撑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6岁以

上人口大专以上人口比重、老龄化率指标。

(3)城乡生活一体化评价指标

提高人民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也是城乡一体化追求的终极目标。指标体系首先包涵反映总体生活水平的城乡恩格尔系数、文教娱乐支出比、每百户拥有电脑数、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其次有反映城乡生活差距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指标;最后还有反映农村生活状况的农村贫困率指标。

(4)城乡生态一体化评价指标

城乡生态状况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首先包含反映环境保护的农用地占用地总量比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人均用水量指标;其次还有反映城乡优美环境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指标;最后有反映国家对环保支持的环保支出占GDP比重指标。

(5)城乡政治一体化评价指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所以,在构建城乡政治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包括反映城乡居民主动参与国家管理程度的每万人社会组织数指标;然后还包括反映安全生产、运营环境的亿元GDP事故死亡率指标。

3.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及权重设计

指标标准指的是各个指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的是要求某被测对象做得“如何”、完成“多少”、达到“何种程度”。标准设计时,主要参考国内外现代化标准、国内小康社会标准。指标权重是指被测对象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的大小(具体见表3)。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头脑风暴法、专家决策法,层次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等。本报告运用定性定量综合集成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在5个一级指标设计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

表1斯塔相对重要性等级表

在5个一级指标层次上,首先由专家和决策者运用斯塔相对重要性等级表(见表1)对五个指标通过两两比较判断方式确定每一层次中每个因素对上层目标的重要性的总排序,再通过咨询多位专家确定每一层次目标相对于上层指标权衡取为最接近的整数,按表1规定的标度定量化,并写成矩阵形式(表2)。然后按公式Wi求出各指标的权重。

其中:W i为指标权重;n为指标的个数;i为行号;j为列号;a ij为相对重要性等级。

表2城乡一体发展评价一级指标权重

在设计二级指标权重时主要采用头脑风暴法。在设计时由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通过对二级指标进行分级和排序,确定出每个指标的权重。

(二)甘肃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评价

1.城乡一体化指标计算方式

城乡一体指标体系包括正指标和逆指标。正指标强调该指标值越高,越有利于城乡一体发展,如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等指标。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指标实现程度=实际值÷目标值×100%;逆指标强调该指标值越低,越有利于城乡一体发展,如恩格尔系数、农村贫困率、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指标实现程度=目标值÷实际值×100%。

2.甘肃城乡一体实现程度评价

(1)基本实现情况

运用前述所构建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及所设计的指标目标值、指标权重,以2009年为例,依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2009年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

相对重要性定义说明

1同等重要两者对所属测评目标贡献相等

3略为重要据经验一个比另一个测评结果稍为重要

5基本重要或高度

重要

据经验一个比另一个测评结果更

为重要

7确实重要一个比另一个测评结果更为重要,其优势已为实践证明

9绝对重要明显重要可以断言为最高

2、4、6、8以上两相邻程度

中间值

需要折中时采用

一级指标经济一体社会一体生活一体生态一体政治一体Wi

经济一体123450.40

社会一体1/212340.25

生活一体1/31/21450.20

生态一体1/41/31/4120.09

政治一体1/51/41/51/210.06

2.28 4.08 6.4512.517 1.00

表3甘肃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发展程度(2009年)

指标名称指标含义指标目标值指标权重甘肃实现程度全国实现程度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0.435.2%55.7%

1.人均GDP经济富裕程度≥50000元0.2025.7%51.2%

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收入差距≤1.2:10.1330.0%36.7%

3.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比系数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0.50.1321%36.4%

4.三次产业比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70%0.1058%60.9%

5.城市化率城市化状况≥70%0.104

6.6%66.7%

6.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城乡投资差异程度1:10.0513.8%15.9%

7.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投入水平≥3%0.0533.3%56.7%

8.对外依存度经济对外开放程度≥50%0.0515.6%89.8%

9.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政府支农力度≥20%0.0538.5%44%

10.人均财政收入区域财源状况≥5000元0.0512.1%100%

11.非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农村产业结构≥95%0.0389.9%94.1%

12.非农产业人员比重农村职业状况≥90%0.0352.7%68.8%

13.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就业状况≤5%0.03100%100%

二、城乡社会一体化0.2562.2%60.6%

14.城乡医疗保险覆盖率社会福利水平=100%0.1886.2%92.4%

15.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社会福利水平=100%0.1816.5%17.6%

16.平均预期寿命国民健康状况≥75岁0.1293.9%97.3%

17.6岁以上人口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重知识化程度≥20%0.1223.9%36.4%

18.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医疗资源状况≥30人0.1246.3%58.3%

19.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政府支教力度≥6%0.1100%51.9%

20.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政府支卫力度≥500元0.167.1%59.8%

21.老龄化率人力资源供给状况≤7%0.0891.7%82.4%

三、城乡生活一体化0.2042.3%66.8%

22.农村贫困率农村贫困状况≤2%0.2510.7%74.1%

23.城乡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30%0.1575.9%77.4%

24.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城乡消费差异性≤1.2:10.1537.4%39.1%

25.文教娱乐支出比消费结构合理性≥20%0.1530%51.5%

26.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数信息化程度≥80台0.1025.6%45.8%

27.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乡便利程度≥15M20.1075.3%85.3%

28.人均住房面积居住舒适程度≥30M20.1080%100%

四、城乡生态一体化0.0955.4%69.2%

29.单位GDP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0.60.2032.2%64.9%

30.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状况≥40%0.1233.5%50.9%

31.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100%0.1264.7%82.4%

3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环境保护状况=100%0.1281.1%94.2%

33.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政府环保力度≥4%0.10100%63.4%

34.人均用水量水资源节约程度≤200M3/人0.1043.6%44.6%

35.人均绿地面积生态环境状况≥15M20.1053.3%71.1%

36.农业用地占耕地比重土地利用状况80%0.0773.9%86.3%

3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环境保护=100%0.0736.5%71.3%

五、城乡政治一体化0.0613.5%13.4%

38.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民间组织发展状况≥50个0.308.2% 6.4%

39.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比重社会组织吸纳就业状况≥10%0.2013.8%7%

40.亿元GDP事故死亡率安全生产状况≤0.05人0.509.6%20.2%

总体实现程度43.9%57.8%

注:表中数据依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2010》、《2009年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公报》和《甘肃发展年鉴2010》计算而来;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比系数是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率;对外依存度是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支农支出比重计算时依据统计年鉴中的农林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空气质量指数是空气质量达到2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比重;甘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以兰州市为例。

公报》和《甘肃发展年鉴2010》等文献资料,可以计算出甘肃省以及全国在2009年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见表3)。

(2)结果评价及因素分析

依据2009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09年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为43.9%,低于同期我国城乡一体化总体实现程度14个百分点。在一级指标中,除城乡政治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二级指标中,绝大部分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人均GDP、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比系数、城市化率、对外依存度、人均财政收入、农村贫困率、R&D经费支出、文教娱乐支出比、每百户拥有电脑数、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亿元GDP事故死亡率等指标不仅实现程度非常低,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很大。

在城乡经济一体化方面(35.2%)。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程度比全国水平低了20.5%,严重制约着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度。除非农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实现程度相对比较高外,人均GDP、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比系数、三次产业比、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R&D经费支出、对外依存度、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不但实现程度低,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比较大。说明甘肃省在经济总量、人均财政收入、产业结构优化、科技经费投入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城乡社会一体化方面(62.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力度的加大,甘肃的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人均医疗卫生费用、老龄化率等指标实现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6岁以上人口大专以上学历比重、每万人原有医生数等指标比较低。说明甘肃省的社会保障事业覆盖面比较窄,人口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在城乡生活一体化方面(42.3%)。城乡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值比较高,说明近几年甘肃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展比较快;而农村贫困率、每百户拥有电脑数、文教娱乐支出比等指标值比较低,说明农村消费理念的转变、信息化建设以及脱贫致富任重道远。

在城乡生态一体化方面(55.4%)。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空气质量指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农业用地占耕地比重等指标值相对较高,说明甘肃省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单位GDP能源消耗、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值比较低,说明在环保技术、生态修复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在城乡政治一体化方面(13.5%)。三个指标实现程度都比较低,说明甘肃省在社会组织发展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还有待大力建设和提高。

以上分析说明,甘肃省的城乡一体化获得了一定发展,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力挖掘不足,城乡发展差距明显;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比例不合理,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三是“三农”问题突出,农村贫困率高;四是财政公共性投入不足,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五是社会组织少,社会力量动员不够。

四、甘肃城乡一体化的未来路径

基于甘肃城乡一体化的形势判断以及现状评价,结合甘肃的区位特点以及在维护边疆和民族稳定、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现实责任,提出如下的发展思路和对策路径。

(一)甘肃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与原则

依据城乡一体化的本质要求,可以将城乡一体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城乡二元破解阶段、城乡关联互动阶段、城乡融合发展阶段。我省的发展基础以及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特殊性。典型调研情况反映出:一些干部对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的认识不足,甚至还有抵触情绪;群众缺乏自立意识,往往是被动性参与,等靠要思想严重;全省范围的指导性不足,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科学谋划不足。因此,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针对城乡一体化的专题性宣传,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通过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提升政府引领科学发展能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开放开发,强化群众的市场意识和文化自立意识。其次,实施“两步走”的推进方案:第一步,把破解二元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城乡特色产业作为首要三大任务来抓,其目的就是搭建起城乡之间互动的平台和机制;第二步,在城乡一体制度基本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城乡特色产业基本培育的基础和前提下,有序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使城乡逐步走上平等、互助、共荣之路

在发展原则上,甘肃的城乡一体化应当坚持如下三个原则。一是统筹发展原则,要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基本发展方面,打组合拳,注重综合效益;二是区别发展原则,甘肃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在经济基础、生产环境、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差异巨大,应强调因地制宜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地域特点、环境和条件进行有区别、有特色的发展,突出差异化,避免同一化;三是群众主体原则,甘肃的人文地理环境比较

特殊,要达到预期目的,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职能外,关键是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

(二)甘肃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1.以加强和完善规划建设为起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平台

(1)进一步调整、完善省级总体规划建设

规划是发展的前提,全省的总体规划对地方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是要加强规划发展方面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加强职能部门建设,规范规划程序,以规划引导发展,推动发展。二是结合全省“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以及“酒泉—嘉峪关”、“兰州—白银”、“金昌—武威”等主体功能区打造战略,以国家宏观调控层面的战略规划为背景,依托周边、邻近省份的发展规划,重点突出区域总体发展的战略建设以及主体功能区的打造。

(2)有序推进乡、村两级规划建设

乡、村两级规划关乎到农村的长远发展,但目前是各级规划中最弱的。乡、村两级规划主要是空间规划。强化乡、村两级的规划意识,以市、县两级规划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按照社区化管理的基本目标和标准,以县级政府为主体,推动乡、村两级空间规划建设。

2.以区位特点为依托,打好“五张牌”,着力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特色动力和优势

(1)打“生态牌”,以生态项目来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重视和支持,甘肃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区,甘肃应当进一步调整地方发展思路,明确生态地位的全局性,紧扣国家的大战略,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和重要性,采取有效的大举措,以重点生态区位治理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重点生态项目实施为抓手,转换当地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调整地方考核机制,采取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着力加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一是石羊河、黑河等流域生态修复和保护;二是祁连山区的冰川保护;三是甘南藏区的黄河源头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四是天水陇南长江源头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五是陕甘宁和陇中高原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

(2)打“新能源”牌,推动区域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以建设能源基地为契机,全面加快能源产业和能源拉动型产业发展:一是以河西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为依托,以国家项目为依托,积极推动域外合作开发,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以构建陇东新能源化工基地为依托,加强技术改造,实现精、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城乡整体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3)打“民族牌”,争取国家对甘南、临夏等民族地区发展支持

以努力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为龙头,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一是以国家推动“大藏区”建设为政策基础,推动甘南藏族自治州在生态保护、藏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项目争取;二是以打造“古川藏”经贸通道为基础,积极推动临夏商贸文化和经济发展;三是以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甘肃三个特有少数民族资源为依托,利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优惠政策,大力推动所属区域的发展。[10]

(4)打“文化牌”,做强甘肃的文化经济力

甘肃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要着眼于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着力在基础项目建设、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下功夫,特别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传播力,扩大文化影响力。重点是:一是以进一步推动以敦煌莫高窟文化为元素的河西文化走廊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和发展以兰州为核心的黄河文化产业带;三是发展哈萨克族、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旅游产业和文化产品;四是进一步推动伏羲文化及相关产业链条建设;五是打造陇东红色旅游文化及相关产业。

(5)打“地位牌”,做强甘肃的交通基础建设

甘肃既是国家重要战略要道,又地处西部中心地带,具有明显的交通枢纽地位优势。近些年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加大了开发和建设力度,尤其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既为西部各省尤其是西北五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甘肃作为重要战略要道的地位凸显带来了机遇和发展要求。甘肃必须借助国家的一系列的开发和扶持政策,做强甘肃的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基础建设,通过努力,建成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向西开放桥头堡。

3.以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支撑体系

以“三化并进”为机制,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大现代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改造,提升农业比较收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农民职业分化和收入渠道多元化;推进现代工业发展,形成一个涵盖

农村的统一的产业优势,大幅度提高工业在包括农村在内的各地区中的经济比重;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高农民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当前,要以城乡产业一体化为目标,重点做实做强“四大名片”: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高科技研发工作,做实做强以张掖为中心的育种产业,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育种基地”名片;二是推进定西及周边地区马铃薯产业向育种、深加工等多元产业链发展,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薯都”名片;三是以“兰州—白银”主体功能区为依托,加强临夏州民族商贸业发展的规划、整合、提升工作,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河州”名片;四是以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展为依托,以构建现代农业为目标,加强平凉、庆阳两市的农村经济调整,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陇东粮仓”名片。

4.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为重点,着力消除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1)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转工作

进一步推动和落实有关的职业教育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相关资格认证工作,可以考虑指定专门的培训机构来执行,以便于实行有效监督,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2)搭建农村长效发展的基本平台

一是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制定针对农村经济组织等社会中介组织的相关管理法规,大力发挥这些中介组织在动员农村闲散资金、土地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为农业的产业化生产和经营创造平台;二是推动农村“能人”致富工程。通过给予一定激励政策等措施,发挥农村“能人”在致富过程中的示范、带头、推动作用;三是打好扶贫攻坚战,贫困地区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加快发展的潜力和希望,转换扶贫思路,注重发展能力培养,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5.以培育甘肃发展的软实力为目标,着力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软环境

从塑造高效的政府形象入手,狠抓机关作风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事务程序,加强政府行为监督,落实问责制,推进政府作风转变和效率提升;从塑造良好的居民形象入手,采取物质、精神等奖励方式,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创业、奉献爱心等社会良好现象和行为的宣传和激励,倡导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文精神风貌;从塑造和谐的创业环境入手,加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管理以及地方稳定团结等工作,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居住、创业环境。

6.以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力量为手段,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社会分担和参与机制

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力量,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社会组织等中介力量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规范管理,推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空间的开放,构建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多方社会互动网络;三是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制度整合和创新,如转变救助理念,推动由“全民低保”向“全民就业”转变,推动形成多方参与式的社会事业发展机制[11]。

五、结语

城乡一体化本质上是区域范围内的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层面,城乡一体化问题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研究空间巨大。本文针对甘肃省所构建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也难以摆脱一家之言之嫌,但可以提供一种参照。另外,区域发展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进行文化上的足够动员、培育区域文化软实力是甘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石玉亭.学习政策运用政策落实政策谋划项目——

—甘肃转型跨越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3][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52.

[4]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5).

[5]顾益康等.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6]修春亮.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估[J].地理科学,2004,(3).

[7]苏春江.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8]国家统计局科研所.2008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进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12-21.

[9]孙立平.社会现代化[M].华夏出版社,1988.

[10]李秉文.国家政权强力推动下的民族地区城乡统筹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10,(3).

[11]李秉文.社会救助:“全民就业”式优于“全民低保”式[J].经济学家,2010,(11).

(编辑:刘晖霞)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Abstract:In the research area of Local Government,previous studies process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alues caring,theories,and facts. Taking these three aspects as dimensions to study,this article distinguishes three paradigms about local government researches,Reference-Assessment paradigm,Perspective-Appearing paradigm,and Abstract-Derivation paradigm,and taking many researches about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recently as examples,discussing these paradigms’features,advantages,disadvantages,and applications.As these three paradigms are ideal type,so researchers can choose appropriate paradigms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needs,and usually use more than one paradigm in the real researches.

Key words:Studies of Local Government;Reference-Assessment paradigm;Abstract-Derivation paradigm;Perspective-Appearing paradigm (9)

The Practical Logic of Villagers’Participation in Public Goods Supplying

—An Process/Incident Analysis of Building Road in a Village of Jiangsu

——

Liu Wei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Public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

Abstract:In recent ten years,along with the total transformation of our villages,the phenomenon that villagers’participation in the supply-ing of local rural public goods by the way of collective actions happens usually.Both Orson’s“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and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can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collective actions could succeed.But the collective actions happening in Chinese rural areas have their own practical logic.This research basing on a case of building road in a village in Jiangsu province,using“process/incident”analysis method,through concerning,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incident,gives a new explanation.Meanwhile,by the way of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non-structure interview,we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villages’elites’dominating the governance of villages,and villagers’acknowledge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the daily life such as their families and villages,especially the extent of collective pressure to villagers caused by traditions and village’s public opinion.At last,the research tries to deeply discuss the logic of individual’s 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in villagers’collective actions,then abstracts the practical logic of village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goods supplying from the angle of possibility and restrictive factors,and shows local resources to the villages’governance in our country’s transformation period.

Key words:Collective action;Process/incident analysis;Village action;Practical logic

(10)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Gansu:Present and Future

Shi Yuting Li Bingwen

(Gansu Institute of Administration,Lanzhou730010)

Abstract:As a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Integration of urban-rural has grea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ing for GanSu province’s devel-opment which has apparent dual structure,weak basic conditions,the small total economic output and low per capita level.By building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urban-rural shows that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development,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like not-enough developing power mining,single industrial structure,high rural poverty,insufficient social forces mobilization etc.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embedded in specific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fostering reg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rural in Gansu.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urban-rural;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GanSu province

(11)

The Research on Present Problems and Solving Suggestions about Gprocurement and

Centralized Bidding System of Drug Purchasing

—Taking“Guangdong Model”as an Example

——

Bai Yanfeng Pan Yu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ng100081)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the problem of food and medicine safety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hot issue. April2012,nine pharmaceutical factories involve in toxic drug capsule scandal,in which13types of capsules made of discarded scraps of leather had been revealed containing a much higher degree of chromium than edible gelatin.The centralized bidding system of drug pur-chase pays much attention to price rather than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ine,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reason of the issue.Centralized bidding system of drug purchase came out as a solution of rent-seeking involved in drug purchase system in2000,and Guangdong province stood out as a model which features showed of price limits of online bidding.Though being an example of the whole country,“Guangdong model”has several syste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2319031.html,ing the game theore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government and bid enterprise,we find strategy options of the both side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producing of toxic capsules.Taking“Guangdong model”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analyzes defects of the centralized bidding system of drug purchase.Based on data analyses,we figure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dding prices and cost prices,and indicated several solving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centralized bidding system of drug purchase.

Key words:Medicine safety;Centralized bidding system;Government procurement;Drug purchase;Price priority;Game theory

(12)

From"Countries Rich Priority”to“People Rich firs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orientation Consider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

——

Zhaou Xiaohong

(Department of Indust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Jiangxi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Nanchang330003)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风电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风电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论文题目: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的风能约为,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其能量大大超过地球上水流的能量,也大于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能量的总和。在各种能源中,风能是利用起来比较简单的一种,它不同于煤、石油、天然气,需要从地下采掘出来;也不同于水能,必须建造大坝来推动水轮机运转;也不像核能那样,需要昂贵的装置和防护设备。另外,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与其他新能源相比,风能优势突出:风能安全、清洁。而且相对来说,风能是就地取材,且用之不竭,在这一点上,风电优于其他发电。 关键词:风力资源丰富;风电安全且清洁;风能用之不竭 目录

第1章绪论 引言 气候变暖将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尽量不影响生活水平的情况下,透过全球气候升高这个现象,我们现目前必须的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而改变目前现状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清洁型(相对于煤石油等而言,对于植物动物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污染相对而言较少甚至可以达到零的能源)能源来替代传统的火力发电。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风力发电是目前最快发现的最快的清洁能源,且风能是可再生能源。对它加以使用相对而言能使得时下大地所遭受的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风力发电与传统发电进行相比较风力发电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所以对风能加以利用,这样能相对有效的改变目前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这样大大的避免造成臭氧空洞以及形成酸雨之类的自然危害,也有利于降低全球的气温。所以加大风力发电建设是改善现目前世界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国际上对于新能源的开发这一方面做了许多调查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这一方面德国是做的最好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至今,在德国的风电机组总功率即使已越过1万兆瓦的大关,并且已完成了近万个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所占比例已达到了全球风力发电总量的1/3,然而数据研究表明德国近年来减少了约1700万吨的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以通过德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说明开发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是减少全球气温升温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途径。德国竭力用实际行动为《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迈出了一大步。我国在风力方面也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可被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kW左右。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调查研究并所给出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提供的预测结果显示,预计到22世纪初大地平均气温或许会增高—℃。以及伴随着国民日常需求的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的用电量也日益增长,伴随着电力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技术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发电机组的不断增大以及技术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随着大自然给予我们不可再生能源的衰竭、对于用电量的不断升高、全球气温的升温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开发新能源发电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我国疆域广阔并且有着十分丰富的风力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一、甘肃地理概况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中腹地带,位于32°31′~42°57′N、92°13′~108°46′E之间,平面形态总体为“哑铃”形,呈北西—南东走向分布,从文县甘川边界到安西县甘新边界长1655km,最窄处在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北宽仅24km。西南面与四川、青海接壤;西北部与新疆毗连;北部马鬃山区有一小段与外蒙古接壤;东北面大部分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小部分与宁夏自治区相接;东面与陕西省相连。国土总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山地和高原约占60%,川区和沙漠平原区约占40%。人口密度56.0人/平方公里(1999年)。 二、甘肃水资源总体概况 甘肃省河流年径流量约600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603亿立方米。 1.地表水资源 甘肃境内自产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9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135亿立方米,长江106亿立方米,内陆河57.9亿立方米,人均自产水量1500立方米,居全国22位。人境河川径流量304亿立方米,自产加入境的总水量为603亿立方米。总的来看,全省地表水资源较少,分布也不平衡。长江流域为丰水区;黄河流域为缺水区;黄土高原北部既缺地表水,又缺地下水,人畜饮水困难,是严重缺水区。 2.地下水资源: 全省地下水资源149.8亿立方米/年。在地下水资源中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

资源量有10.5亿立方米/年,其中北山及走廊山脉2.06亿立方米/年,走廊平原4.94亿立方米/年,黄土高原3.51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系包括河流、渠系、田间灌溉、大气降水入渗及凝结水,全省总量为149.2亿立方米/年,其中走廊平原地下水站给量44.17亿立方米/年,黄河、长江流域山间盆地和河谷潜水17.24亿立方米/年。 3.冰川资源: 省内高山冰川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冰川总面积1596.04平方公里,冰川储量786.87亿立方米,每年补给河西三大流域冰川融化水量约9.5亿立方米,占河西河川径流量72.6亿立方米的13.1%。 4.水能资源: 甘肃省境内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力资源总蕴藏量达1309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现有水电站29座。总装机容量已达301.5万千瓦,年发电量130多亿度。 三、甘肃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1.多头管理资源难配置 甘肃省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按流域统一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明确,管理措施不落实,直接导致了上下游、左右岸争水和超量用水。而地下水的取用和城乡用水也存在着交叉、多头管理局面。如河西地区的武威市,对水资源的管理实行的是“三龙治水”,城建、水务局、流域管理局各管一部分;金昌市的“五龙治水”涉及的管理部门更多,行政、企业、城建、流域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各自为阵,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困难重重。 2.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恶化 据有关部门调查,甘肃省水资源配置不力和不合理状况非常严重。以民勤县为例,由于管理部门对石羊河统一调度不力,加之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难以实施合理配水。按省政府批准的《石羊河流域水利规划》,每年分配给民勤县入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提要]城乡发展不平衡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既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影响社会稳定和谐。造成城乡之间巨大鸿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乡二元体制,要实现城乡一体化,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举措来推进。 关键词:推进;城乡一体化;举措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城乡“齐步走”,才能全国“一盘棋”。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不仅导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且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改革。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我国户籍管理因有农业、非农业户口之分,让城乡之间产生了触目惊心的鸿沟。现存的户籍制度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户籍管理格局,势在必行。户籍制度改革需要付出巨额的改革成本,目的在于让转户农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均等的公共服务,这是改革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在全国最引人关注的是重庆市2010年8月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以省一级为单位在全国户改还是第一次。重庆此次大手笔推出的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将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的一次实践。在重庆这次户籍改革中,土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农民交出土地,换取城市户籍,从而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好处。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做法的核心是农民拿土地交易公共服务,当然这种做法也引来很多争议。实行了户籍一元化并不代表就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怎样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正在考验着各级地方政府的智慧。 “十二五”期间是户籍制度改革最关键的时期,城市人口首次大于农村人口(常住人口)。现在已经有13个省市区宣布改革户籍制度,但大部分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给农村人口提供与城市人口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户籍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是把户籍的登记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脱钩,将来的公共服务提供要与居住直接结合在一起。2012年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其中提到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做起,因为农民工要成为市民,首选的仍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他们虽然在大城市打工,但最终还是想在就近的小城市或县城安家落户,毕竟成本要比大城市小得多。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是寻找一个有效的融资机制,来渐进地把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给那些已经进入城市、并以城市为主要收入来源和生活地的农村流动人口。但改革一定是渐进式的,不管是社会保障还是基本公共服务都需要国家大量财力来支撑,这些都需要逐步增加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 二、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土地制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城乡二元体制。土地过于分散和地块过于狭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第一,改革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宣布允许农民按照自愿有偿原则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正如小岗村分与合带给我们的启示,距离大包干将近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向晓梅杨丽 随着开发区入驻企业地不断增加,产业工人地需求也越来越多,预计到年开发区用工缺口在人左右.为了进一步拓宽疆外劳动力输入渠道,解决开发区企业招工难地现状,月日至月日,社会发展局向晓梅局长率区人才交流中心杨丽、华芳纺织吴春梅副总经理、天盛实业陈咏梅部长、兵团职介中心黄欢五位同志赴甘肃省兰州、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五个地区,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针对市、县、区地劳务办同志,以及所职业学校、所劳务中介机构召开了场劳动力市场推介会,并就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成批量输转产业工人事宜进行了对接洽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甘肃省劳务输出概况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地,由于地少人多,山区十年九旱,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家庭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甘肃省今年有富余农民工万,外出务工人员万,其中:在省内务工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万人,新疆万人,是劳务经济效益较为突出地劳务输出大省.甘肃省劳动厅上至省政府、下至县乡都成立有专门负责劳务工作地劳务办,已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劳务工作流程,劳务信息网络覆盖各县乡、遍及全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个地区,富余劳动力丰富,劳务输出规模较大,定西每年输转万人、天水万人、庆阳万人、平凉市万人、临夏万人;其次,这个地区在新疆务工人员较多,每年还输出季节性拾花工近万人,对新疆和兵团有一定了解,有利于企业沟通和宣传.与此同时,这个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属于甘肃较贫困地区,就业水平和工作待遇与开发区企业相对较为接近,此外,庆阳、平凉、临夏这三个地区是甘肃回民较为集中地区域,因开发区企业用工条件和待遇与东南沿海一带地企业有差距,在招录汉族员工方面没有优势,受民族饮食习惯地影响,甘肃回民不太好向外输转,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三个地区重点考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此次用工市场对外推介取得地收获 、此次考察得到了甘肃省劳动厅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甘肃省劳动厅在利用年底到各县市考核地机会将开发区企业招工信息发放到各县乡劳务办,为开发区做了大量地宣传工作.同时为更好地解决开发区纺织产业工人地用工缺口,支持开发区劳务输转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地职能,甘肃省劳动厅决定在石河子开发区挂牌成立“甘肃省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为企业和农民工搭建劳务输出绿色通道.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此次出行,甘肃省劳动厅提前准备、全程安排.在很短地时间,为我们与个市、县、区、所学校、所劳务中介机构进行了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达到了很好地效果.通过对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和待遇情况地沟通推介,与临夏州劳务办达成了在年内为开发区宣传并组织名劳务工地输转协议,与庆阳劳务办签订了建立长期劳务输送基地地意向性协议,与甘肃轻纺服装技工学校达成为企业招录、培养纺织挡车工地意向,与庆阳理工中专、西峰职业中专达成农民工转移培训和中职生学习就业合作意向.同时委托三家职业介绍所在当地发布企业招工信息,为我区代招所需人员.这些协议和意向地达成,为明年企业地用工打下了很好地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这次外出考察,由于有区内企业一同参加,参与整个招工行程,使企业客观、真实地感受到了企业招工条件与劳动力市场价格之间地较大差距,招工地难度和艰辛.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市场化,给企业今后地用工成本带来挑战和更多地制约等不利因素,也提醒企业要树立正确地用人观念,及时调整用工政策,千方百计留住员工,同时及早做好与各地劳务市场地市场化对接,做好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地储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此次赴疆外招工地感触和认识 、通过此次对这个地区地实地考察和了解,使我们对当前地劳动力市场和招工形势有了更为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风能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中国更是风能大国,据统计中国风能的技术开发量可达3亿千瓦-6亿千瓦,而且中国风能资源分布集中,有利于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据考察中国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带状地区,一条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即西北、华北和东北的草原和戈壁地带;另一条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即东部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地带。 这些地区一般都缺少煤炭等常规能源并且在时间上冬春季风大、降雨量少,夏季风小、降雨量大,而风电正好能够弥补火电的缺陷并与水电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有较好的互补性。 一、风电发展现状据统计,从2017年开始,中国的风电总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截至2017年底,中国以约4182.7万千瓦的累积风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较瓦,到2020年可达1.5亿千瓦。 (二)风电投资企业风电投资企业包括开发商与风电装机制造企业。 从风电开发商的分布来看,更向能源投资企业集中,2017年能源投资企业风电装机在已经建成的风电装机中的比例已高达90%,其中中央能源投资企业的比例超过了80%,五大电力集团超过了50%。 其他国有投资商、外资和民企比例的总和还不到10%,地方国有非能源企业、外企和民企大都退出,仅剩下中国风电、天润等少数企业在“苦苦挣扎,当年新增和累计在全国中的份额也很小。

从风电装机制造企业来看,主要是国内风电整机企业为主,2017年累计和新增的市场份额中,前3名、前5名和前10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55.5%和发电;由沈阳工业大学研制的3mw风电机组也已经成功下线。 此外,中国华锐、金风、东汽、海装、湘电等企业已开始研制单机容量为5mw的风电机组。 中国开始全面迈进多mw级风电机组研制的领域。 2017年,国际上公认中国很难建成自主化的海上风电项目,然而,华锐风电科技集团中标的上海东海大桥项目,用完全中国自主的技术和产品,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装机,并于2017年成功投产运营,令世界风电行业震惊。 (四)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目前,风电并网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风电异地发电机组技术对电网安全稳定产生影响、风的波动性使风电场的输出功率的波动性难以对风电场制定和实施准确的发电计划。 它们使得风电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这种电力上网“不给力的现况,国家和电网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地解决好风电基地电力外送问题,除东北的风电基地全部由东北电网消纳和江苏沿海等近海和海上风电基地主要是就地消纳之外,其余各大风电基地就近消费一部分电力和电量之外的电力外送的基本考虑是:河北风电基地和蒙西风电基地近期主要送入华北电网;2020年前后需要山东电网接纳部分电力和电量;蒙东风电基地近期送入东北电网和华北电网;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和新疆哈密风电基地近期送入

甘肃水资源概况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 一、自然概况 1.1地理位置 甘肃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在东经92°20′~108°46′、北纬32°31′~42°50′之间。东邻陕西省,北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与青海省交界,南与四川毗连。总面积45.4403万平方公里,处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1.2河流及水系 我省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流区河流为河西内陆河流域,全省包括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78条。 内陆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以西,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从西到东分布有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黑河、石羊河三个水系;黄河流域位于我省中东部地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主要有黄河(包括支流庄浪河、大夏河、祖厉河及直接入干流的小支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主要在我省陇南地区,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除汉江水系八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甘肃省水系图见附页)。 二、水资源数量 2.1降水量 全省多年平均(最新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1956-2000年系列,下同)降水量为276.9毫米,降水总量为 1258.306亿立方米,其中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毫米,降水总量为352.147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28.0%;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3.0毫米,降水总量为675.495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53.7%;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99.4毫米,降水总量为230.664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的18.3%。 2.2地表水资源量 2.2.1自产地表水资源量 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为282.139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为56.6157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20.1%,黄河流域为125.1586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44.3%,长江流域为100.3649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量的35.6%。 2.2.2入、出省境地表水资源量 (1)入境水资源量 在计算黄河流域和全省入境水量时,由于黄河干流两次流经我省,第一次入境在甘南州的玛曲县,入境水量和玛曲县的自产水量,全部出境流入青海省,第二次入境在临夏州的积石山县,因此入境水量计算需减去第一次出境水和玛曲县的自产水。按照1956~2000年同步径流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287.328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14.0983亿m3,黄河流域239.6412亿m3,长江流域33.5887亿m3。 (2)出境水资源量 根据1956—2000年同步系列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482.3459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正义峡下泄水量9.9930亿m3,黄河流域341.0819亿m3,长江流域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水资源问题是当今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并且属多水患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和水资源开发活动的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不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等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年水资源总量为2.8万多亿吨, 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量不足24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域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的功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缺水60多亿m3。同时,浪费又很严重,我国工业产品用水量一般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发达国家水的重复利用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只为20%-30%;此外,还面临着严重的污染,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水资源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缺水问题,特别是北方城市缺水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 由于人们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与工业用水效率低、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极为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这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甘肃省农村地区信息需求获取方式调查报告

省农村地区农民信息需求及获取方式调查报告 (以榆中县为例)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及实施情况 一、调查背景 在信息社会今天,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各不一样,且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条件、人们意识形态等发展各异,这些对省地区农民的信息需求及获取方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的普及,现代都市正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进程不得而知,一个地区信息畅通程度是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意识观念形态发展的关键。此次调查掌握的数据信息,对发展省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缩短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改变农村地区农民的意识形态必将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调查目的 (1)了解省农村地区人口结构,为分析信息需求与人口结构的关联性提供依据 (2)了解省农村地区基层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情况,分析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情况 (3)了解省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程度,为分析信息需求与获取方式与人口文化素质提供依据(4)了解省农村地区人们信息需求状况 (5)了解省农村地区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 (6)分析总结省农村地区农民信息需求方式及获取方式及其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 三、抽样方式 1.抽样方式 (1)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省农村地区农民(榆中县为例) 说明:榆中县总共20个镇/乡,计划调查其中10个,每个乡/镇调查2个村(夏官营调查三个村3个村),每个村调查3个组,每组调查6份,总共是10*2*3*6+6=366份问卷。把调查人员分成10组,每组调查一个乡/镇。权衡榆中县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距离市区的距离等条件,最终确定了10个乡镇: 城关镇:东湾、金家圈;夏官营镇:詹家营、家湾;青城镇:青城、红岘; 金崖镇:黄家庄;定远镇:歇家嘴、安家营;小康营乡:家营、小康营; 中连川乡:垲坪、鞑靼窑;上花岔乡:平湾、黑虎连搭乡:家坡、石头沟 新营乡:黄坪、新营韦营乡:武家窑、家岔 2.抽样对象的确定 本次调查目的重点在于掌握省农村地区农民信息的需求和掌握方式,调查选择的主要标准在于农村地区的农民,他们获取社会新闻、农时信息、务工信息等的方式。所以在抽取的366个样本中,其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住户,采取随机入户调查。而针对他们获取信息容而定,其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关政策解读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关政策解读》 是非题: 1.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有两件大事将对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造成深刻的影响,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2.要扩大内需,必须走城市化的道路。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3.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市化内涵中提到的“六个更加注重”的内容之一。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4.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是新型城市化内涵中提到的“六个更加注重”的内容之一。正确答案是:(A) A 是 B 否 单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最佳答案前点击选择。) 1.要实现新型城市化基本内涵中提出的发展路向,我们在管理方式上,要破除“()”的观念。正确答案是:(B) A 重增长轻环境 B 重建设轻管理 C 重经济轻社会 D 重城区轻农村 2.下列属于“五个明显的不足”内容的是:()。正确答案是:(C) A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B 发展空间不大 C 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不足 D 生态环境太差 3.在新型城市化发展中要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解决好问题有()。正确答案是:(A)

A 社会相对公平 B 建设轻管理 C 经济轻社会 D 城区轻农村 4.要实现新型城市化基本内涵中提出的发展路向,我们在区域关系上,要破除“()”的观念。正确答案是:(C) A 重规模轻结构 B 重洋轻土 C 重自身轻周边 D 重政府轻市场 多选题: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案前点击选择。少选、多选、错选,该题均为不通过。) 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将对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造成深刻的影响。 (正确答案是:AC) A 2000 B 2001 C 中国的城市化 D 中国的城市规划 2.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首次突破()%,达到了()%。 (正确答案是:CD) A 40 B 41.3 C 50 D 51.3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向晓梅杨丽 随着开发区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产业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预计到开发区用工缺口在15000人左右。为了进一步拓宽疆外劳动力输入渠道,解决开发区企业招工难的现状,11月22日至12月4日,社会发展局向晓梅局长率区人才交流中心杨丽、华芳纺织吴春梅副总经理、天盛实业陈咏梅部长、兵团职介中心黄欢五位同志赴甘肃省兰州、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五个地区,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针对6市、17县、4区的劳务办同志,以及16所职业学校、5所劳务中介机构召开了10场劳动力市场推介会,并就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成批量输转产业工人事宜进行了对接洽谈。 一、甘肃省劳务输出概况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75%,由于地少人多,山区十年九旱,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甘肃省今年有富余农民工500万,外出务工人员477万,其中:在省内务工227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150万人,新疆100万人,是劳务经济效益较为突出的劳务输出大省。甘肃省劳动厅上至省政府、下至县乡都成立有专门负责劳务工作的劳务办,已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劳务工作流程,劳务信息网络覆盖各县乡、遍及全国。

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5个地区,富余劳动力丰富,劳务输出规模较大,定西每年输转60万人、天水50万人、庆阳50万人、平凉市45万人、临夏40万人;其次,这5个地区在新疆务工人员较多,每年还输出季节性拾花工近10万人,对新疆和兵团有一定了解,有利于企业沟通和宣传。与此同时,这5个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属于甘肃较贫困地区,就业水平和工作待遇与开发区企业相对较为接近,另外,庆阳、平凉、临夏这三个地区是甘肃回民较为集中的区域,因开发区企业用工条件和待遇与东南沿海一带的企业有差距,在招录汉族员工方面没有优势,受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甘肃回民不太好向外输转,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三个地区重点考察。 二、此次用工市场对外推介取得的收获 1、此次考察得到了甘肃省劳动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甘肃省劳动厅在利用年底到各县市考核的机会将开发区企业招工信息发放到各县乡劳务办,为开发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同时为更好地解决开发区纺织产业工人的用工缺口,支持开发区劳务输转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甘肃省劳动厅决定在石河子开发区挂牌成立“甘肃省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为企业和农民工搭建劳务输出绿色通道。 2、此次出行,甘肃省劳动厅提前准备、全程安排。在很短的时间,为我们与6个市、17县、4区、16所学校、5所劳务中介机构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达到了很好地效果。

甘肃水资源现状分析

1、甘肃省水资源现状分析 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包含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九大水系。水资源不足,人均和平均耕地占有量少,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286.21亿m3,人均占有量1119m3, 居全国第22位。西部河西走廊属内陆河流域,干旱多风,年降水量稀少,以灌溉农业为主,水地面积占全省水地面积的75%,人丁绿洲发展速度较快,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中东部地区属黄河流域,年降水量250-550mm左右,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稀少,区内多为山区早地,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天然降雨,旱地面积占全省早地面积的80%。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制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 土流失进一少加剧。在部分河谷沟道、黄河及其支流沟谷有一定量的地下水存在,但由于开采有一定难度,或由于资金原因,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长江流域多为山地(陇南山区),但降水量相对较大,水多地少,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2、模型应用 应用任务1中所建模型,对甘肃省承载能力潜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基本资料见表3,结合甘肃地区水资源的有关资料确定矩阵A的 权重,。为了更好地反映各等级水资源承载能力情况,对 、 、 进行0~1之间的评分,取得 计算出水资源指标特征值见表4,推求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分值见表5 Partition Population (Million)Land area () Irrigated area () Water supply () Use of water () Water requirement () Total water resources () Inland River in Hexi Corridor 478.22270024901.447308180698930079550006591500 Longyangxia 3.57101800.0569902890320026864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