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求甚解+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练习

不求甚解+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练习

不求甚解+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练习
不求甚解+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练习

不求甚解练习

1.上文批驳的观点是:()

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2.下列对文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

答案

1.上文批驳的观点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

作者阐述的观点是:(虽不必提倡不求甚解,但也不能盲目反对)

2.下列对文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

A.“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第六单元慎思明辨

《不求甚解》马南邨

1.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普列汉诺夫,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王粲,汉末文学家。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3,作者是怎样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①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②阐述“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③用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④全面、明确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⑤提出自己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4、“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多在字句上下工夫。现在多指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本文对“不求甚解”的辩证,提出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从立意上看,是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5、本文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述观点。

6,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其作用是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卖弄学识的人。)

7,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一表示虚心,目的是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觉得无论什么书一读就懂;还是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讲读书方法,不要咬文嚼字,固执一点,而要贯通前后,了解大意。)

8,“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为什么说“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而且“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9,“好读书”与“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是不可缺少的前提,读书的关键在于会意。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不求甚解”。离开了“好读书”,无所谓“不求甚解”。)

10,怎样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一般人”的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提倡,但是又应该盲目地反对”。这样,引出了本文议论的核心:不必提倡怎样的不求甚解?什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②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往往”表示绝大多数情况下,读书观其大略,会让人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但是并不排除个别现象。这样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11,“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具体交代“不求甚解”的出处,一是引用原文,言之有据;二是对引文进行辩证;三是便于解释陶渊明说的不求甚解。)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因格

1,本文开头四个图形,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开头四个图形,形象而直观地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重要依据之一是什么?

(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之一,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使之变为现实。)

3,“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的是什么?“不知不觉”表明什么?

(“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的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不知不觉”表明:这种思维模式慢慢地、无声地、顽固地在我们的头脑中占据了地位,突出了这种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很大。)

4,“由于情况的变化,生活中原来能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句中的“往往”不能去掉的原因是什么?

(“往往”,强调老办法不能解决新问题的概率很大,突出了创新的必要性。如果去掉“往往”,意思变成“全部”不灵了,这样就太绝对了,反而表达不准确。)

5,“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此”指代:“由于情况的变化,生活中原来能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6,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寻求第二种答案,寻求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方法。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的最基本的因素。)

7,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①有渊博的学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8,请分别概括古登堡和罗兰的事例。作者运用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古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罗兰将电视机与娱乐结合起来,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作者运用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优秀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理解由一个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恩格。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包括需要积累的词语、文章的关键句、设问句等。 2.请找出作者的观点,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开头不把观点点明,而用一道四个答案都正确的选择题呢? 正是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想寻求多种解答方法,有赖于什么?创造性思维。 三、深入探讨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4——12段,思考:

针对创造性的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探究问题1】 “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1)请同学在文中划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进行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①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文中用了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 明确:约翰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增强文章说服力,使人信服。 (3)刚才我们分析了一下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作者认为有三点:……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例可以支撑这些观点,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瓦特受到“水烧开后顶起壶盖”的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 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成功飞上蓝天的飞机。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文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之一为论点,充分运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以及一些成语、典故,给文章添加一个自然段。 要求:立意新颖,事例能支撑观点,150字左右。 评议,重点在于事例是否支撑观点,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 【探究问题2】 我们刚才小练笔,对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了更深的认识,你觉得你身上具备了这些要素吗?你觉得咱班同学谁具备了这个要素?(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师生交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那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作者做了充分的解答。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9——1段,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脑梗死三级训练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5分) 1.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高血压B.脑动脉粥样硬化C.各种动脉炎 D.血压偏低E.红细胞增多症 2.脑血栓形成患者超早期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规定为: A. 6小时内 B. 8小时内 C. 12小时内 D. 3天内 E. 1周内 3.52岁,脑梗死后第3日出现意识不清,血压190/100mmHg,左侧偏瘫,脑压280mmH2O,宜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 降压药 B. 扩张血管药 C. 尿激酶静点 D. 20%甘露醇静点 E. 小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 4.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那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发病6小时内B.CT证实无出血灶C.病人无出血素质 D.出凝血时间正常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5.女患,62岁,晨起出现讲话不清,右侧肢体无力,2日后病情加重。血压148/80mmHg,意识清,运动性失语,右侧偏瘫。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 A. 脑栓塞 B. 脑血栓形成 C. TIA D. 脑出血 E. 腔隙性脑梗死 6.下列哪根血管闭塞最容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B.大脑中动脉C.脊髓前动脉 D.小脑前下动脉E.大脑前动脉 7.女性,65岁,高血压10年,糖尿病8年,突发右上下肢无力,说话不流利,逐渐加重2天。神志清楚,血压正常,混合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偏,脑CT未见异常,右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低下,右下肢病理征阳性:()A、脑出血 B、脑血栓形成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脑栓塞 E、脑膜炎

8.男性,61岁,3天前睡觉醒后发现视野范围缩小。神志清楚,血压正常,心脏正常,右侧同向性偏盲,言语正常,肢体肌力正常,感觉正常:() A、脑血栓形成 B、脑出血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脑栓塞 E、脑膜炎 9.脑栓塞治疗的正确目标是:() A.控制脑水肿和预防脑疝 B.卧床休息 C.控制脑水肿,并治疗原发病 D.外科手术摘除栓子 E.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 10.38岁女患,洗衣服时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查体:意识清楚,失语,二尖瓣区可闻及双期杂音,心房纤颤,右侧偏瘫,右偏身痛觉减退。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脑血栓形成 B. 脑栓塞 C. 脑出血 D. 蛛网膜下腔出血 E. TIA 11.脑梗死临床表现中,不应有的症状或体征:() A、意识不清 B、肢体瘫痪 C、头痛 D、抽搐 E、脑膜刺激征 12.一侧颈内动脉闭塞,可无临床症状,是因为:() A、同侧颈外动脉未闭塞 B、对侧颈内动脉未闭塞 C、正常脑底动脉环可迅速建立侧支循环 D、双侧椎动脉未闭塞 E、颅内血管变异 13. 瘫痪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肺部感染 B、尿路感染 C、便秘 D、褥疮 14. 瘫痪肢体宜保持功能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膝关节伸直 B、腕关节稍背曲 C、肘关节屈曲 D、裸关节垂直,膝关节外置一枕防外旋 15.一般脑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宜在发病后几天进行:() A、3天 B、1周 C、2周 D、3周 16.某下肢瘫痪者,经查肢体不能自行抬起,可以在床上平移,此肌力应判断为:()

不求甚解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开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示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3.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l、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大意,思考论证的中心及论证方法。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完成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日常生活中,事物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要准确地认识它们,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不断更新观念。本文作者对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提出质疑,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折服。本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作者的这种论理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

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段落层次提纲: (1)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3段) (2)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其所引发的创造力(第4~8段) (3)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提出论点(第9~13段) 2、学生细读课文,投影思考题,讨论分析,完成“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明确:(1)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明确:(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的。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3)第一个要素是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为论述这一道理,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明确:(4)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是否富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明确:(5)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

2020大学英语三级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2020大学英语三级翻译练习题及答案2020大学英语三级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61.When asked to explain what has happened,John was totally at a loss for words. A.要求约翰对发生过的事情实行解释时,他讲的话让人完全摸不 着头脑。 B.让约翰解释发生过的事情时,约翰完全不知道说什么好。 C.因为约翰完全不知道发生过什么事,所以他就让别人解释给他昕。 D.约翰自己要求要解释发生过的事情,到头来却又一句话也不肯说。 62.Much thought has been given over tlle recent years to ways of keeping meetmgs short. A.近年来人们对于控制会议长度的方法提出了很多想法。 B.最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如何减少会议数量提出了很多意见。 C.近年来人们对于控制会议长度的方法考虑了很多。 D.如何在最近几年内减少会议数量是很多人都曾考虑过的问题。 63.You are no more capable of speaking Spanish than I am. A.你我都不能和西班牙人交流。 B.你我都不会说西班牙语。 C.你不会说的西班牙语我会说。 D.我们会说的西班牙语一样多。

64.It call often take more time and effort to establish a firm in a foreign market than in the domestic one. A.在国外市场建立一家公司比在国内市场建立一家公司往往要花 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B.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开发国外市场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比开发 国内市场要多。 C.只要能够多花点时间和努力,就能够像在国内市场建立公司~ 样在国外市场建立公司。 D.在国外市场经营一家公司比在国内市场经营一家公司往往要花 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65. John has excellent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is sociable, patient and a good listener. As a friend, I particularly appreciate his loyalty and sense of humor. I also admire his calmness when facing difficult situations. Therefore, I have no hesitation in recommending him for the position of Training Manager for your company and wish him every success in his application. 61.【答案】【B-A-D-c】 【难点分析】本句中包括一个省略形式的时间状语从句,如果根 据上下文补充出来.应为“when John was asked to explain what has happened”,所以该状语意为“要求约翰解释发生过的事情时”。理解主旬的难点在于对短语at a loss for words的理解,该短语意 为“不知道说什么好,找不到合适的话说”。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四 个选项中选项B提供的译文。选项A的问题在于错将at a loss for words译为“话让人摸不着头脑”;选项D同样错解了短语at a loss for words,将其译为“一句话也不肯说”.同时该选项还将时间状语 从句中的被动语态译为主动语态,与原意有较大出入;选项C的译文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地区:湖北省 - 荆门市 - 钟祥市 学校:钟祥市第四中学 共1课时 不求甚解初中语文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2重点难点 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不求甚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活动2【讲授】不求甚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二、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 * 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

三基训练试题与答案

三基训练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50 道试题,共 100 分。) 1. 下列哪项不符合书写病历的基本基本要求: A. 容要全面真实 B. 描述要精炼 C. 字迹要清楚 D. 有错时可粘贴后重写 E. 签全名 正确答案:D 2. 关于心脏瓣膜听诊区的部位,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三尖瓣区位于胸骨体下端右缘 B.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位于胸骨左缘第 4 肋间 C. 二尖瓣区位于心尖部 D. 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 3 肋间 E. 肺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 2 肋间 正确答案:C 3. 腹部的浅部触诊法有利于检查下列各项,除外: A. 有无压痛 B. 抵抗感 C. 搏动 D. 某些肿大的肿瘤 E. 阑尾压痛点 正确答案:E 4. 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可靠指标是: A. 红细胞 B. 白细胞 C. 脓细胞 D. β 2-微球蛋白 E. 尿蛋白定量 正确答案:D 5. 区别腹部肿块来自腹腔或腹壁最简易的检查方法: A. 超声检查 B. 钡餐检查 C. 腹部体格检查 D. 腹部 X 线检查 E. 胃肠镜检查 正确答案:C 6. 下列哪种情况胸骨左缘第 2 肋间见异常搏动 A. 右心室肥大 B. 肺动脉高压 C. 升主动脉瘤 D. 主动脉弓瘤 E. 大动脉炎 正确答案:A 7.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游离腹水量至少达: A. 300mL B. 500mL C. 800mL D. 1000mL E. 1500Ml 正确答案:D 8. 男,55 岁,腹部体查:肝剑突下 5cm,边缘不整,坚硬,有压痛,表面有结

节感,可闻及血管杂音。该患者最可能拟诊为: A. 肝左叶癌 B. 肝血管瘤 C. 肝血吸虫病 D. 腹主动脉瘤 E. 胰腺囊肿 正确答案:A 9. 循环系统疾病引起咯血的常见原因是: A. 心包炎 B. 肺梗塞 C.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D. 房间隔缺损 E. 右心衰竭 正确答案:C 10. 评估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不可取代的首选检查是: A. 尿常规 B. 血尿素氮、肌酐、尿酸 C. 血尿素氮 D.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 E. 尿沉渣镜检 正确答案:A 11. 咯血在临床上最常见于: A. 肺脓肿 B.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C. 肺结核 D. 肺癌 E. 支气管扩 正确答案:C 12. 鉴别右心衰与肝硬化的主要点是: A. 有无腹水 B. 有无肝功能损害 C. 肝脏是否肿大 D. 颈静脉是否充盈 E. 脾脏是否肿大 正确答案:D 13. 护理记录容不应包括: A. 情绪 B. 血压 C. 呼吸 D. 进食量 E. 家属的行为正确答案:E 14. 有关窦性 P 波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的: A. 在大部分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度切迹 B. P 波方向在Ⅱ导联可向下 C. P 波时限小于 0.12s D. 心率在正常围时,成人 P-R 间期为 0.12~0.20s E. P 波方向在 aVR 导联向下 正确答案:B 15. 关于杂音的形成机制,下列哪种是正确的?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

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2019精品教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题

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16-21题(18分) ①“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生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以后,也可能出现在六个月以后,六年以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造机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工。而硬币打造机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面积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造

机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发生什么反映。”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6、作者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呢?(3分) 17、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要素?请分条概括(3分) 18、第③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2分) 19、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⑤、⑥两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 20、如果把第②段划线句子改成“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好不好,为什么?(3分) 21、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说“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本文中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试结合你的体会谈谈看法(3分) 16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17①要积累知识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18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19第五段讲的是印刷机和排版术的发明,第六段讲的是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发明。这两段都是举例论证,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20 不好,因为原文中用设问语气更能吸引读者,形象生动地引出论点,如果改为“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就不吸引人了。21言之有理既可

四川省大学英语三级练习一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大学英语三级练习一试题及答案 Test Paper One Part 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15%) (20 minutes) Section A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10 short convers ations. 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 Both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 p ause. During the pause you must read the four choices marke d A), B), C) and D), and decide which is the best answer. T 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 Example: You will bear: You will read: A) At the office. B) In the waiting room. C) At the airport. D) In a restaurant. From the conversation we know that the two were talking abo ut some work they had to finish in the evening. This is mos t likely to have taken place at the office. Therefore, A) “At the office” is the best answer. You should choose [A] on the Answer Sheet and mark i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不求甚解》课堂实录

不求甚解》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听培根给我们讲了读书的作用,相信大家一定受益匪浅。读书,既有千般乐趣,又有万种读法。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板书:不求甚解)师:对这咱读书方法,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如果有,尽管说出来。生:我不知道“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师:对别的同学提出的疑问,如果你就能解答,你随时可以站起来回答。 生1 :我觉得它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求深入理解,我不懂的是不深入理解,又谈何读书呢! 生2 :我想知道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读――《不求甚解》。 师:现在,请带上疑问速读《不求甚解》。 (学生速读)〕 师:读完本文,对“不求甚解”这种说法你不没有还没弄明白的地方?有的话就请提出来,大家一定会帮你解答的。 生:我还是不懂,既然“不求甚解”,读书有什么益处?师: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的?生: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师:有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吗?生:我补充一点,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而是说读书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师:如果没有这两段的论述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如果没有这几段论述会让人误以为“不求甚解”就是读书可以不认真,不需要读懂。师:现在,我们再来一起阐述一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师生一起口头阐述)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可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果仍然要读懂才行。 师:《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读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下面请大家采用小组全作学习的形式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小组合作进行比较阅读)师:大家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与别人交换吗?生:(齐)愿意! 师:那就开始吧。后面发言的同学不再重复前面已经陈述的观点,只要对其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特别提醒:学会倾听,学会做笔记!生:这两篇文章有这样几点相同:(1)都是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例如:《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以读史给人的好处为例论证了读书的好处。《不求甚解》以列宁批评普列 2 汉诺夫为例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它们的不同点有??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听得出来,你们这小组的理解比较透彻。可以给其也同学留点儿机会吗?(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好,谢谢!你请坐! 生:我们认为这两篇文章有这样几点不同:(1)《谈读书》主要围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_高三作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多年前,英国《泰晤时报》出了一个标题,公开征求答案,标题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哪条? 很多人都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一个好朋友。 获奖人说:“我没有单从地理的角度想问习题,而是另辟新径。” 我们回想一下,其他答案错了吗?没有。这个获奖答案同样正确。只不过一个是从地理角度,一个是从人性角度。同一个问习题可以得出不同的正确答案。 考虑一下下面这个问习题: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半圆,哪个图形与其他两个不同?按通常的思维,这道习题一定只有一个答案,可再想一想呢?选三角形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直线构成的图形。选圆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曲线围成的封闭体系。选半圆是因为它是唯一一个用曲线和直线共同围成的图形。瞧,这道习题有三个答案,可这三个答案都是挑不出毛病的。 再者,1+1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一个答案,等于二,可它在化学中就小于二。就这样一个看似如此简略的问习题也有好多个答案。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如此看来,拘泥于“一个正确答案”是极不必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看也有不同心得,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最终结果或许都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连巨匠毕加索的画都褒贬不一,我们又何必只在一个答案上找出路呢?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人实际上是迷信权威。我们常常把对一个人的评价基于权威、专家们的观点。但权威是有成就的人,不是正确答案。就拿毕加索的画来说,印象派权威说这是稀世之作,唯美派权威说是垃圾,这些都是专家们的想法,可他们即使是专家,意见也同样不一样嘛!说他们错误也有理,说他们正确也对,可以说,他们都是正确的,也都是错误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正确答案真的不只一个。 由此看来,事物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记住,事物的正确答案永远不只一个。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题及答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练习题及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自主测评]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 孜不倦( ) 汲.取( ) 锲. 而不舍( ) 答案:d ì z ī j í qi è 2.下列各组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勤勉) 渊. 博(学识深) B.探.求(探索) 不言而喻. (比喻) C.行之有效.(成效) 锲. 而不舍(雕刻) D.持之以恒.(恒心) 毫. 不关心(丝毫) 答案:B (喻,明白。) 3.结合语境,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是你选择的是B ,那就恭喜.. 你答对了。 恭喜: 答案:含有善意的讽刺意味,文章的主旨是要求人们抛弃那种“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传统思维模式,而你的答案显然没有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也就不值得“恭喜”了。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到“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4.语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5.找出语段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体会文章过渡的巧妙。 答案:承上:“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启下:“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6.语段第2段引述有人对“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一问题的看法,这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出最具普遍性的看法,首先指出其合理性,然后中肯地指出这还不够,指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写使得自己观点的提出绝无突兀之感,反而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并且能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7.文段在论述论点时列举了两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两个事例。 答案:事例一:约翰探求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的组合,终于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事例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不求甚解教学文档

九年语文问题导学单 1、阅读课文,能找出文章批驳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2、知道本文的批驳方法。 二、导学提纲: (一)、请阅读下面的资料,记住驳论文的重点内容。 1、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2、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4、批驳的方法: ⑴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例:《不求甚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曲解了不求甚解的含义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⑵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5、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树靶子-----批靶子----摆观点 (二)、按要求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 (1)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2)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下面划横线,通过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将读音 ..写在该词所在页面的注释处。 ..写在该字的附近;将词义 (3)把自己积累的字词抄写在下面空白处并记住(至少两遍)

2、再读课文,完成下面任务: (1)用黑色横线标出文章批驳的观点,试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2)用黑色波浪线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用()标出运用举例论证之处,并在其旁标上“举例论证” 用< >标出运用道理论证之处,并在其旁标上“道理论证” 用【】标出运用道理论证之处,并在其旁标上“对比论证” 三、写出预习时的收获。 四、写出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 五、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文常。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重点)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4.理解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学习本文层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难点)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构思: 学习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积累字词文常;整体感知文意;理解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学习本文层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难点) 导入: 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呀。《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板书) 积累字词,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汲取(jí):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ìe):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速读课文,找出观点: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结性的语句。(学生默读) 2.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四、整体感知课文,弄清文意层次。 第一部分(1-3):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解析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解析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体现了创造学家罗迦?费?因格对知识与创新关系的看法,以及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抓住了学生眼球,吸引学生们阅读完全文。作者指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不同的判断,打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定式;又用约翰?古登贝尔克 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不歇内尔发明交互性乒乓球电 子游戏的例子,来论证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思维;再由一组心理调查研究数据,说明创造往往起源于对某一细节的关注和深度思考。 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整篇文章充斥着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思潮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批判的关系。对于知识的存在和意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观点迥然不同。 首先,作者主张生活中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文中说到:“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作 者否定传统知识教学,认为生活世界不像数学课本上勾股定理等公式原理一样具有确定性。学生在接触生活思考问题时,不能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去衡量、判断、评价、思考生活中的

各个方面。在现代知识观理论中,知识是确定的,是通过严格的与科学的理性思维获得的,具有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价值特性。知识是独立于学生认知方式与经验的客观存在。后现代知识观颠覆了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批判式的,具有生成性和属人性,因此更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批判的思考和接受,从发展的视角予以审视、怀疑乃至批驳。知识只作为发散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媒介而存在。作者鼓励学生要在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探求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和途径,体会生活中多样的精彩。 其次,作者提出要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获得知识的前提下,对这些知识随时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开放性的,是学生与知识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过程发展不断得以修正、变化。知识具有属人性,需要个人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一个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占有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融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要允许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有差异的个性化理解。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知识进行组合,就是形成对知识个性化理解的表现之一。这种占有知识、将知识与自身内在的经验相结合的方式,是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手段。所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