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

阶段(时间)具体活动活动目的图片暖身5min 建立师生关系,缓

和整个尴尬气氛。

依次向学生呈现出几张双歧图片(同一张图片,展示的

角度不同,人们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学生讨论:从中看出了什么?

教师总结:所有的东西,包括任何事件都是客观存在

的,但是却会因为个体主观的视角不同而会有不同样

子。引出主题

导入到主题有两个人,一个叫乐观,一个叫悲观,一起洗手。

开始端来了一盆清水,两个人洗了手,但水还是很干净的。

悲观就说:“水还是这么干净,怎么手上的脏物洗不掉啊?”

乐观却说:“水还是这么干净,原来我手一点都不脏啊!”

几天后,他们又一起洗手,洗完了手,盆里的清水变的很脏了

悲观就说:“水变得这么脏,啊!我手怎么这么脏?”

乐观却说:“水变得这么脏,瞧,我把手上的脏物全洗掉了!

学生讨论: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

同样的结果,不同心态的人,所得出的感受就是不一样。

自然地引出ABCDE理论故事引入5min

活动过程

事先分组

换个方式看世界

活动重点:找出日常非理性信念,改变非理性

活动难点:明白情绪更多是由于个人的解读不同所致

活动准备:双歧图片若干 ppt

活动理念:心理学家艾利斯曾提出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上升,但思维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片面地解读事物,从而可能带来负面的自我评价,引起自卑或者自信心不足。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由于自己固有的非理性信念所致,并且帮助学生对将非理性信念转化成理性信念。整

个活动设计依照这ABC心理疗法的程序。

活动目标:让学生明白事情的结果并非简单地由事情本身决定的,更多是看个人如何解读。寻找出

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信念,学会调节情绪。

正题30min ABCDE理论:我们通常认为情绪结果是由诱发事件引起的,

即A引起了C。而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

结果的间接原因,而人们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

情绪结果C的更直接的原因。因此当事件无法改变时,如果

想改变情绪,就必须要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即通过驳斥

(D)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E)

。图例表示

日常生活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非理性信念有以下十种。让

学生判断这些信念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 每的人都应该得到在自己学习生活环境中对自己重要

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有成就,这样的人才

是有价值的。

3、 有些人是坏的、卑劣的、恶性的;为了他们的恶行,

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责备和惩罚。

4、 假如发生的事情不是自己喜欢或期待的,那么它是很

糟糕、很可怕的。事情应该是自己期待和喜欢的那样。

5、 人的快乐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一个人很少有或根本没

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忧伤和烦闷。

6、 一个人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物停工非常挂心,而且应

该随时考虑到它可能发生。

7、 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他们更容易。

8、 一个人应该依靠别人,而且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

依靠。

9、 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他目前的行为是及重要的决定因

素,因为某事曾影响一个人,它会继续,甚至永远具有同

样的影响效果。

10、 一个人碰到种种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妥当及完善

的解决途径。如果无法得到解决,那将是糟糕的事情

给学生直观认知上

的提醒,通过判断

和说明这些非理性

信念的不合理性,

为下面的质辩做准

备。

每个人都是心理咨询师,结对治疗。

两两结对,有一方承担咨询师,一方担当当事人,请按照

我的指示来进行。请当事人壁上双眼,回想另自己烦心的

事情,事情的发生,当时你的脑子里的想法,任何细节的

想法,以及后来你的心情。一边回忆一边冲着对面的咨询

师讲出来。而咨询师负责记录当事人心情不好的事因,经

过,当事人对事情的想法,结果。适当地引导当事人在这

几个方面进行回忆。然后转换角色。每个人的纸上记录的

是对方的烦恼事。

小组交流:什么样的非理性信念导致了这次的烦恼。

学会倾听和表达,

并且让学生以对方

的为真实案例,了

解生活中存在的一

些非理性信念

领悟阶段

咨询师分别看当事人的资料,从当事人的表述中,分析当

事人对事件的解读,他/她有什么样的错误信念。并于当事

人进行交流。

共同工作小组能让

学生摆脱单一思维

的局限性,以局外

人的身份看待问题

往往比当局者更加

清楚;同时往往这

个过程又能促进学

生反思自己的问题

修通阶段

写下你对非理性信念的挑战书:让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质辩非理性信念,在已经了解自己的错误信念之后,跟原有的信念进行辩论。从不同的方向来解读事情,用夸张的语气进行自我的辩论。

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师进行示范质辩过程。

再教育阶段

从质辩中发现另一种解读方式,并以这种方式处理事件。

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RET认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其不合理处在哪里?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情绪ABC理论的创立者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导致情绪困扰、甚至神经症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极。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跟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现分述如下: 1 一个人应被周围的人喜欢和称赞,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D(辩驳)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家人、亲密朋友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更何况人不是为了他人的喜欢和称赞而活,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持有这样不合理信念的人,就很可能委曲求全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赞同和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自己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从而很难再建立自信。 E(合理信念) ——一个人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自己是是受欢迎的。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D(辩驳) ——这是不切实际的目标。“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上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一些事上,却可能不如他人。虽然他以前有许多成功的境遇,但他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得不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悲伤。 E(合理信念)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3 那些邪恶可憎的人及坏人,都应该受到责骂与惩罚。 D(辩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不该因他人一时之误就认定他是坏人,以致对他产生极端的排斥和憎恶。就像艾里斯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的一员。” E(合理信念) ——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对那些犯错误的人要宽容以待。

举出自己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实例。

1、辩论的具体方法采用辩论方法的治疗者要积极主动地、不断地向来访者发问,对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从提问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 (1)质疑式:治疗者直截了当地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如: “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 “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时候,而你不能有?” “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想的那么去做?” “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你所设想的那样发生?” “请证实你自己的观点!”等等。 一般说来,来访者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虽然他们往往不加批判的接受了许多现成的看法,但面对来自治疗者的质疑,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信念辩解。因此,治疗者需不断努力,借助于这种辩论过程的不断重复,使对方感到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护变得理屈词穷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第一,他们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 第二,他们的那些信念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 第四,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2)夸张式:这是治疗者针对来访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一些夸张的问题,其落脚点与质疑式提问是一样的,仅仅是方式上略有区别。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是把对方信念的不合理、不合

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 治疗者抓住对方的不合理之处发问,这种提问方式往往优于前一种方式,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的无道理有可笑和不可取,因此较容易心服口服。 2、对辩论方法实施的探讨(1)找到不合理的信念,才可有效地进行辩论,寻找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可先从ABC模型入手。 以一典型事件入手先找出诱发性事件A; 询问对方这一事件的感觉和是怎样对A进行反应的,即找出C; 询问对方为什么会体验恐惧、愤怒等情绪(即由不适当的情绪以及行为的反应着手,找出其背后的看法、信念等); 分清对方对事件A持有信念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对同一事件,人们往往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两种信念交替出现,而不适当情绪反应的起因是不合理的信念),将不合理的信念作为B列出来。 找B时要特别注意,要找的是对方某类事物所持的信念而不是表面的想法。但这不同于心理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埃利斯本人曾指出,如果一定以心理分析的模式去套的话,这至多只能说是潜意识领域中的东西。 在进行合理情绪治疗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对方不合理的信念,辩论时治疗者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易出现在外层转圈子而辩论难以深入的现象。而B要一个个地去找,并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不能指望一锤定音,一了百了。当然有些来访者真正领会了ABC理论的精神,自己能够触类旁通,这倒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不合理信念三大特征(学生版)

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11种不合理信念,并一一与它们作斗争。(11种略),韦斯勒(Wessler)等对艾利斯提出的11种不合理信念加以概括和简化,归纳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第一个特征是绝对化要求。 ◆感受绝对化要求 1、父母动不动就骂我让我很生气(隐含不合理信念:父母应该讲道理,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教训人) 3、朋友失约很恼火(隐含不合理信念:约定了时间就必须遵守。) ◆绝对化要求辨析 不合理信念主观愿望客观现实 父母应该讲道理,父母尊重我有的家长开明,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 不应该不分青红有的家长传统,认为打是亲骂是爱 皂白教训人 ◆绝对化要求含义和表现形式 1、含义:指人们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2、表现形式: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别人应该理解我”等等。 ◆为什么说绝对化要求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 1)无视现实; 2)强求客观现实服从主观愿望; 3)由于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常会遇到客观与主观相悖之时。 4)当客观违背主观时,就会感到难以适应,难以接受,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如当父母责备时,就说:怎么从来不理解我呢?怒不可遏。朋友是应该守时的,遇到朋友失约就愤愤不平)

◆练一练:找出绝对化要求是什么,相对的合理信念是什么? 1、好友背叛很难过。 ( ) 2、对方不关心自己很痛苦。 ( ) 3、努力了,还是没有获奖,很不甘心。 ( ) 4、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 ( ) 5、因评优不公而气愤难平。 ( )

不合理信念三大特征(学生版)

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 11 种不合理信念,并一一与它们作斗争。(11 种略) ,韦斯勒(Wessler )等对艾利斯提出的11种不合理信念加以概括和简化, 归纳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第一个特征是绝对化要求。 ◆感受绝对化要求 1、父母动不动就骂我让我很生气 (隐含不合理信念:父母应该讲道理,不应 该不分青红皂白教训人) 3、朋友失约很恼火(隐含不合理信念:约定了时间就必须遵守。) 1、含义:指人们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 念。 2、表现形式: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 如 “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别人应该理解我”等等。 ◆ 为什么说绝对化要求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 1)无视现实; 2)强求客观现实服从主观愿望; 3)由于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常会遇到客观与主 观相悖之时。 4)当客观违背主观时,就会感到难以适应,难以接受,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如当父母责备时,就说:怎么从来不理解我呢?怒不可遏。朋友是应该守时的, 遇到朋友失约就愤愤不平) ◆绝对化要求辨析 不合理信念 主观愿望 父母应该 讲道理, 父母尊重我 不应该不 分青红 皂白教训人 ◆ 绝对化要求含义和表现形式 客观现实 有的家长开明,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 有的家长传统,认为打是亲骂是爱

◆ 练一练:找出绝对化要求是什么,相对的合理信念是什么? 1、好友背叛很难过。 (不应该背叛我,应该始终如一;不背叛只是我个人的愿望,背叛与否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吧) 2、对方不关心自己很痛苦。 (应该关心我;关心与否,主动权在别人,强求不来,能关心正能如我关心,也得面对现实) 3、努力了,还是没有获奖,很不甘心。 (努力了就应该有获奖;获奖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如方法、能力、努气等,所以努力了一定有获奖是非理性的想法) 4、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父母应该理解孩子;有的父母确实能理解还在,有的父母就不能理解 点的方法去沟通,让父母理解我) 5、因评优不公而气愤难平。(评优必须是公平的;希望评优能公平,然而不公平总是存在的,难以然字典里就没有“公平”两字了。再努力一些吧!这次不行就下次吧)

十一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11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其不合理处在哪里?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情绪ABC理论的创立者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导致情绪困扰、甚至神经症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极。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跟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现分述如下: 1.一个人应被周围的人喜欢和称赞,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D(辩驳)——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家人、亲密朋友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更何况人不是为了他人的喜欢和称赞而活,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持有这样不合理信念的人,就很可能委曲求全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赞同和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自己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从而很难再建立自信。 E(合理信念)——一个人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自己是是受欢迎的。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D(辩驳)——这是不切实际的目标。“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上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一些事上,却可能不如他人。虽然他以前有许多成功的境遇,但他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得不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悲伤。 E(合理信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3.那些邪恶可憎的人及坏人,都应该受到责骂与惩罚。

合理情绪疗法 不合理信念例子

(1) A:班里有些学生学习不努力,总是拖欠作业,午间或放学后把他们留在办公室里做作业,可是自己一走开他们又不做了,又开始玩了。 B:每个学生的都必须学好功课,不好好学又屡教不改的学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对他们无计可施又欲罢不能。 这么不听话,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这是对教师的挑衅和蔑视。 自己班里的后进学生比别人班里的多,也更差,这太不公平了,自己的运气怎么这么差。 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学生不配合,考试成绩拖后腿,家长和领导还以为我没本事,影响自己的声誉又影响考核成绩。 自己为教育这些后进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是成效不大,自己真是太没用了,简直一文不值…… C:苦恼、生气、不平、焦虑、暗自神伤、失眠、吃不下饭。对学生常有恐吓性语言,偶有体罚。 D: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也有个别差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一样好(克服绝对化倾向)。 每个班都有不肯做作用的学生,都有成绩不好的学生,这并不是自己班里独有的现象,其他班里也有。公平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后进生确实比较多,但这不是领导故意造成的,要是把这些学生调到别的教师班里去,那对同事来说岂不也一样?(克服要求绝对公平的思想) 学生不做作业可能不懂怎么做题,也可能只是由于贪玩,不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如果是因为没听懂,那么自己的教学也许存在问题,自己也有责任;如果是因为贪玩,那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他们做事也能像大人那样有自制力,那也就不成其为孩子了。而且学生也是挺苦挺累的,他们承受的课业负担比我们当学生时重多了,大人总是要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玩耍和童趣又实在太少,也是值得同情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其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也有许多优点(比如说体育、劳动、乐于助人、有义气等),不能否定他们的一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他们(克服以偏概全)。 自己在后进学生的转化上做了大量工作,虽然效果不显著,但也不是一点效果也没有,有几位不是有了明显进步吗?(自我效能感) 即使这项工作不能令人满意,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有的方面做得挺好,曾经受过领导的表扬,因此自己还是很有价值的(克服“糟糕透顶”)。

不合理信念三大特征学生版

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 11种不合理信念,并—与它们作斗争。 (11 种略),韦斯勒(Wessler )等对艾利斯提出的11种不合理信念加以概括和简化, 归纳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第一个特征是绝对化要求。 ?感受绝对化要求 1、父母动不动就骂我让我很生气 该不分青红皂白教训人) 3、朋友失约很恼火(隐含不合理信念:约定了时间就必须遵守。 ) ?绝对化要求辨析 不合理信念 主观愿望 客观现实 绝对化要求含义和表现形式 1、含义:指人们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 念。 (隐含不合理信念:父母应该讲道理,不应 父母应该讲道理, 父母尊重我 有的家长幵明,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 不应该不分青红 皂白教训人 有的家长传统,认为打是亲骂是爱 2、表现形式: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 “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

如“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别人应该理解我”等等。 为什么说绝对化要求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 1)无视现实; 2)强求客观现实服从主观愿望; 3)由于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常会遇到客观与主观相悖之时。 4)当客观违背主观时,就会感到难以适应,难以接受,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如当父母责备时,就说:怎么从来不理解我呢怒不可遏。朋友是应该守时的,遇到朋友失约就愤愤不平) ?练一练:找出绝对化要求是什么,相对的合理信念是什么 1、好友背叛很难过。 () 2、对方不关心自己很痛苦。 () 3、努力了,还是没有获奖,很不甘心。 ()

4、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 () 5、因评优不公而气愤难平。 () 第二个特征是过分概括化。 ?什么是过分概括化 以偏概全,以一概十。以某一件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评价某个人的价值。 过分概括化现象举例: 因为数学考差了而很难过。 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想法:数学考差了,说明自己在数学上很失败,整个人很失败。合理想法:这次考差,只代表这一次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数学上的失败或整个人的 失败。这种想法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 这次事情没办好自责不已。 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想法:这次事情没有办好,说明自己很笨 合理想法:一次只说明一次,不能说明别的。以一次经历作定论是以偏概全,不符 合逻辑。 某同学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非常牛气

戏说家长的几类不合理信念

戏说家长的几类不合理信念 “戏说”家长的几类不合理信念 在生活中,人的信念指导着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有的信念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困境,但也有的信念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理解和消化,成为不合逻辑的、不合理的信念。这就成为家庭发展、孩子成长不健康的压力与阻力,使父母与孩子都纠缠在不合理 子 合理信念:孩子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孩子是受欢迎的。 第二类:我的孩子应该是全能的人,即能在音乐、美术、外语、舞蹈、算术等等的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原文: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孩子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孩子也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若家长坚持这个信念,他就会为自己的孩子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而过分的要求,只能让孩子永远当个无法实现目标的失败者,家长也是自寻烦恼。 合理信念: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其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遭受挫折会仔细分析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挫折将会是一笔无形的人生财富。 合理信念: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是有可能的,没有什么可怕的,成才并非只有一条路。 第五类:我的孩子学习不好、变坏了,都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不是我能控制的(原文: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外在因素对孩子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实际并非如你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外界因素 并不直接对孩子造成伤害,也不觉得孩子的幸福感。能伤害孩子的,是家长对外界事物的 不正确的看法、不正确的理念,能伤害自己孩子的还是自己。孩子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 使自己适应外界的环境,其关键是你怎么给孩子示范的,否则,就容易落入不能适应社会 的陷阱。 合理信念: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不正确看法,那么社会的力量便 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地去面对。这 种杞人忧天的观念,只会使孩子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头脑清醒的父母,对孩子的危 险是要关注,以便在发生的时候,尽可能避免。但如果过分担忧孩子,未免显得庸人自扰,让自己和孩子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我在此提醒大家,我们不要有控制孩子行为、思想的 欲望。

11种不合理信念的纠正

11中不合理信念的纠正 1.一个人应被周围的人喜欢和称赞,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被人喜欢和称赞固然可喜,但是也不要过于在意,而是得到别人的喜欢和称赞时应该怀着谦逊的态度和感恩的心,同时也要知道,就像你不可能喜欢所有一样,也一定会有人不喜欢你,觉得你不行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坦然,要淡定,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为了别人的喜欢和称赞而去取悦别人。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有这么一句话,“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如果你是国家总理,就把国家管理好就行了,如果你是铁路工人,就踏踏实实把铁路修好就很厉害了。能把火箭送上天的人科学家,跟可以让马桶不漏水的工人,都是一样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们都同样为了人民的生活便利与幸福作出了贡献。确实,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求自己的能力不断得以提高,不断地增强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成就,即使是爱因斯坦,也不可能在除了物理学的其他方面都获得成功吧。 3.那些邪恶可憎的人及坏人,都应该受到责骂和惩罚。 法律自有法律的规定,有人可憎的人只是违反了道德规范,并无触及到法律,这样自然法律拿没有办法,而且,法律也有它的局限性,当证据不足,即使我们都知道某个人确实犯罪了,我们没有办法把他直接送到监狱去,这些都是现实,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只能尽量完善法律,只能在日常生活中监督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尽量避免一些人行差踏错。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相信人是有良心的,当一个人做了坏事时,即使他逃得过法律的惩罚,也逃不过自己的良心,那种心灵上的不安,也是一种惩罚了。 4.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是很可怕,也很悲惨的。 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总是和失败、低迷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在许多人眼里,这个词多少有些不吉利。但我认为,不如意是事情总能给人总结经验教训,丰富人的阅历,增长才干。只有经历过痛苦和失败,体验过个中的滋味,才会奋发图强,跨越失败,跨越困境,使人走向成熟和完美。幸福的生活,应该感谢这些不如意的事情。面对它们,我们需要沉着冷静,理性对待;以之为镜子,找出原因,跨过去,便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5.不幸福、不快乐是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个人无法控制。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事件(Activating event)所

11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11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其不合理处在哪里?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情绪ABC理论的创立者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导致情绪困扰、甚至神经症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极。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跟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现分述如下: 1.一个人应被周围的人喜欢和称赞,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D(辩驳)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家人、亲密朋友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更何况人不是为了他人的喜欢和称赞而活,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持有这样不合理信念的人,就很可能委曲求全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赞同和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自己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从而很难再建立自信。 E(合理信念) ——一个人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自己是是受欢迎的。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D(辩驳) ——这是不切实际的目标。“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上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一些事上,却可能不如他人。虽然他以前有许多成功的境遇,但他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得不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悲伤。 E(合理信念)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3.那些邪恶可憎的人及坏人,都应该受到责骂与惩罚。 D(辩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不该因他人一时之误就认定他是坏人,以致对他产生极端的排斥和憎恶。就像艾里斯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的一员。” E(合理信念) ——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对那些犯错误的人要宽容以待。 4.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是很可怕,也是很悲惨的。 D(辩驳)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它。如果一遭受挫折就感到十分可怕,那么只会导致情绪困扰,使事情更加恶化。如果遭受挫折会仔细分析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挫折将会是一笔无形的人生财富。 E(合理信念) ——受挫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可怕的。不喜欢某事可以试着去改变它;如果无能为力那就试着接受它。 5.不幸福、不快乐是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个人无法控制。 D(辩驳) ——外在因素对个人幸福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样严重。情绪是人的主观体验,正是人对外在事件的知觉、感受和评价引起了人的情绪体验。不正确的、歪曲的评价导致消极的情绪;正确的、合理的评价引起积极快乐的情绪。我们改变不了外在事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事件的态度。 E(合理信念) ——不是外在因素而是对外在事件的评价决定人的主观幸福感,通过改变悲观的评价态度,人是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的。 6.我们必须非常关心危险可怕的事情,而且必须时时刻刻忧虑,并注意它可能再次发生。 D(辩驳) ——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正确地面对并有效地处理解决。杞人忧天只会使生活变得沉重而缺乏生气,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与其担忧不如置之不顾,将精力花在当前需要解决的事情上。 E(合理信念) ——对危险可怕的事情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不可过分忧虑。 7.面对困难和责任很不容易,倒不如逃避较省事。 D(辩驳) ——逃避能够暂时摆脱不愉快的情绪,但问题终究是悬而未决,反而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逃避只会使问题更加恶化或连锁性地引发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使问题难上加难,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E(合理信念) ——逃避只是暂时摆脱了情绪困扰,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要认真对待,困难和责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

11种非理性信念

一种非理性信念 1 .要求的绝对化(demandingness)这是非理性信念中最常见的一个特征,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用“必须”(must)或应该(should)的字眼,然而客观事物的发生往往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常出乎个人的意料,因此怀有这种看法或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的困扰。 2. 过份的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即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表现在一方面在自己的非理性评价,常凭自己对某一事物所作的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另一方面对别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其结果导致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情绪。 3. 糟糕透顶(awfulizing)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种糟糕透顶的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已、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并不是外界的刺激使我们感到愤怒、悲伤、忧郁和焦虑。真正使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恰恰是我们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观念和自言自语。正是这一重大的发现,是心理学家抓住了驾驭情绪野马的缰绳。改正了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痛苦和情绪压力中解脱出来。 非理性信念 受到几乎所有的、对我而言有重要意义的人喜爱理性信念 我真希望得到大多是对我来说是重要人物的喜和认可,这是必要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将糟糕透顶,欢和认可。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和认可我,这并我不能忍受,我真没有用!这是一种典型的底子我接不糟糕,我能够承受,而且我仍然感到自己有价值。 纳和低自尊,严重时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期望每个人都认可我,这是不合理的。我无法控制他人怎么想和怎么感受,就像他人也不能控制我的想法和感受一样。

十一条不合理与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一:人应该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合理信念:无论别人怎样看待我们,我们都是有价值的。 不合理信念二:一个有价值的人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 合理信念:我们尽全力去做事情,若失败,也是努力的失败,我们的价值不会因此而受损。 不合理信念三:有些人是卑鄙的,丑恶的,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指责和惩罚。 合理信念:一个人做错事,并不等于他就是一个坏人。 不合理信念四: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糟糕的。 合理信念:事情很少像我们所喜欢的那样发生,若事情有可能改变,我们应尽努力争取,若不能则接受现实。 不合理信念五:不愉快的事是由外在因素所引起的,我们必须控制它。 合理信念:情绪是由我们对事情的知觉、评价产生的,是可以改变的。 不合理信念六: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合理信念:承担责任、面对困难与逃避它们相比,是合适的态度。 不合理信念七:对危险和可怕的事要随时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合理信念:我们要设法避免那些可能发生的危险事情,如无法避免,则应设法减轻其后果。 不合理信念八:人必须依赖别人,特别是比自己强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更好。

合理信念:我们应该独立,并勇于承担责任,但并不拒绝别人的帮助。 不合理信念九: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对现在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永远存在。 合理信念:过去的经验是重要的,但产生过去经验的条件与现在的情况是不相符合的,所以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是有限的。 不合理信念十:对于他人的问题应当予以非常的关切。 合理信念:我们尽力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若无效,也应该接受现实。 不合理信念十一:任何问题都应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合理信念:我们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而不苛求那些不存在的绝对完善的方法。

不合理信念

如何改变不合理信念 在前面的课中我们讲到引起我们情绪产生的并不是激发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演绎。是那些既有的信念使得我们对这个事做出正性的或是负性的结论,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这些既有的信念来源于我们的认识和经验,所以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只要能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我们就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不合理的信念就是个体内心中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站不住脚的信念。大致有这三类: 1、绝对化的要求(应该、必须) 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 我们知道,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依个人意志而转移。 “我必须获得成功”事前鼓励自己是可以的,但你真要自己做到就跟自己过不去了,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 还有你又不是人民币,为什么要求人人都喜欢你! 所以,当你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不依你的意愿来改变时,也是可以的,你接受了这些才不会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像盲人摸象,每个盲人都只是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却认定大象是柱子状的、烟囱状的或是扇子状的一样;又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都是以偏概全。 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学生迟到,有些老师就说这个学生懒、不想读书。人家只是上课迟到而不是不到,你为什么就上纲上线呢! 也有一些人失败一次、两次,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于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针对这类不合理信念,合理情绪疗法强调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一个人都应接受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因此,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 3、极端的想法(主观放大) 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 事实上,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若人坚持这样的观念,

个案工作 无简答题版

2011年个案工作考试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单选、多选)、判断、填空 1.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构成了社会工作传统的三大方法。 2.广义上的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 3.个案工作的目标是以个别的方式帮助案主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 4.人的社会功能是指个人为完成人生任务而与社会环境发生的适应、改变、创造等互动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和效应。 5.人生任务由成长需要和生活任务两方面组成。 6.个案工作发展早期主要是满足案主的心理需要。 7.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8.人的社会功能取决于人生任务的需求与个人应付能力之间的契合与平衡。 9.个案工作的目标分层(终极、中期、具体)具体内容 10.个案工作的目标应该以案主的期望和要求为基础。 11.从个案工作得角度看,最早作出贡献的是查默斯的英国牧师。 12.个案工作的理论建构工作是以第一部社会个案工作的专著问世为标志的。 13.1917年里士满出版了《社会诊断》一书,第一次将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技术作了总结概括。 14.里士满被称为专业个案工作的鼻祖。 15.在诊断治疗派的基础上,经汉密尔顿和托尔的发展,于30年代后期形成了心理暨社会派个案工作,托尔提出了 “人在情境中”的概念。 16.1964年,霍利斯出版了《个案工作——一种心理暨社会》一书,使心理暨社会派个案工作成为社会个案的主流。 17.人道主义、乌托邦思想、实证主义是社会工作的三个精神支柱。 18.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有佛家、道家、儒家。 19.社会个案工作的两难境地P38 20.构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主要依据(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独立和家庭依赖、稳定保守和发展创新) 21.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特点(统一性、更强的约束性和更好的指导、确定性) 22.1999年美国社会工作的六个核心价值(服务、社会公正、个人尊严和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正直、能力) 23.我国制定新的伦理守则应考虑的内容(5点)1语言、概念要精确、精炼、易于理解,并突出专业特征。2 对价 值、原则和标准要进行界定和说明,避免空泛的口号式表达。3 价值、原则和标准应体现其社会制度、法律政策和文化传统基础。4 确定伦理原则和标准的同时,应注意意外情形。5 限制性标准和鼓励性标准并重。 24.社会工作者需要的知识体系(8个)人格系统、团体系统(包括家庭和非家庭)、组织、社区、社会制度(暴扣 社会福利制度和其他制度)、文化、生态、国家和政府系统。 25.个案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学科、制度、技术、经验知识)P48 26.个案工作者的精神素质(崇高的社会责任、丰富的人文情怀、稳定的心理状态、勇敢地挑战精神) 27.对沟通的理解(6点)P601沟通是一种交叉式的信息交流,强调信息反馈式的双向互动。2沟通所传递的内容包 括知识信息和价值信息。3沟通的表现形式为符号互动。符号即传播符号,指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信息的代表或代码。(语言、身体、环境符号)4沟通过程中信息损失的不可避免性。5沟通时创造意义的过程。6沟通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种类。 28.信息沟通过程的四个阶段(编码、传递、解码、反馈) 29.自然语言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30.如何运用身体语言符号P66身体符号是指能够专递信息的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动作及仪表等。专 家认为,在人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65%的社会意义是通过身体符号传递的。 31.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合适度P66相距0-15公分是亲密距离,15-75公分是个人距离,语意是亲切友好,75-215是社 交距离,严肃而正式,215公分以上大众距离,表明彼此之间没有心理联系。 32.单词个案会谈一般在50分钟左右。 33.个案会谈应注意的因素P691工作者的心理准备2会谈场所的安排(场所应具备条件:独立密闭的房间、布置简 明单纯,不要有过多的摆设和杂物,以免案主分心)3工作者的仪表4双方的称谓(对案主的称呼应视案主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而定,以姓称呼为妥)5会谈中的记录 34.个案会谈技巧:支持性4个(表达专注,主动倾听,同理心,鼓励支持)、引领性3个(澄清,对焦,摘要)、影 响性5个(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35.家庭治疗中的家庭访视主要是指对家庭所有成员及其家庭生活进行参与式的观察。

不合理认知的典型特征

不合理认知的典型特征 认知的缺陷很容易引起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认知疗法都系统地阐述过现实中常见的不良认知及其特征。不良认知的典型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绝对化的要求 这是一种走极端式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合理信念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持有必定怎样的不合理想法,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这种必须和应该又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我必须”、“我应该”。如“我必须每件事都成功”、“我必须使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必须是最优秀的”、“我绝对不能输”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自己提出的难以实现的目标,是过于追求完美和苛求自己的表现。因为人们不可能事事成功、时时如愿,人们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或成为最优秀的,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所以持有这种不合理信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导致失落、自责或忧郁等情绪。理性的认知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过于追求完美,也不过于重视他人的评价,一切都保持一个适当的度。 二是“你(他)必须”、“你(他)应该”。比如“你必须对我诚实”、“大家都必须听从我的安排”、“你应该成为最优秀的人”、“他必须受到惩罚”等等。这些是人们对他人提出的绝对化要求,是苛求他人、控制他人的表现,也是自我中心和高傲自大的一种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主见,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没有理由去苛求、左右他人“必须”怎样,有时也只能是希望或建议而已。 三是“事情必须”、“事情应该”。如认为“学校或家庭环境必须符合我的要求”、“那件事应该是明天做的”、“已经计划好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等等。有些事情不是由我们某一个人所决定的,尤其是在集体的大环境中,要通过调整自我去积极适应。当然,许多事情也都可能存在回旋余地,不能看得太绝对。 2.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片面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它指个体根据一件或很少几件事情就武断地得出关于个人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并将其应用到其它情境之中。 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对自身的片面认识和评价。有的人往往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后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断定自身的价值,其结果常会导致自负或自卑等消极心理,产生相应的不良行为。如偶遭失败便认为自己“没用,什么也干不成,是个废物,窝囊货”;稍有成就,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最聪明、最能干”;某个人对自己不友好或者几次与人打交道受挫,就觉得自己“人缘最差,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乃至具有人际交往障碍”等等。 二是对他人的片面认识与评价。例如,当别人稍有过失或不合自己的意愿时就愤怒地认为其“一无是处”,从而导致一味地指责等。 3.糟糕至极 这种不合理信念认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将事情想象为“灭顶之灾”、“大难临头”,从而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如考试前,有的同学会想“到时候我会很紧张的”,“我会彻底失败的,那我就一切都完了”等等。这种糟糕至极或灾难化的想法是对自己的消极暗示,更会加重自己的焦虑,并且也常常会使个体由于对失败和挫折的过度恐惧、焦虑而产生自暴自弃、悲观消沉乃至轻生等行为。其实,“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在同一件事情上,幸与不幸是彼此相随的,没有任何一件事

教你打破“非理性信念”带来的负面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2327512.html, 教你打破“非理性信念”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宋晓东 来源:《学生导报·中职周刊》2017年第11期 昨天晚上,我拖着疲惫的身躯乘坐地铁回家,回家的路上感觉心乱如麻。因为心头积压了很多的事情等待着我去完成。同时,我又感觉身心疲惫,什么事情都不想去做。 我觉察到自己体内积累了很多的负面情绪,这时,我想到了埃利斯所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 “这种疗法认为,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的。” REBT当中所提到的三种典型的非理性信念,分别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那么要如何打破这些“非理性信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呢?用以下三种方法尝试一下吧。 第一,质疑想法的合理性。 这其实是最为核心的一个方法和步骤。当你产生非理性想法的时候,你就需要像一位睿智的辩护律师那样,大胆而又缜密地去质疑这些非理性想法的合理性。 你需要认真考察这些非理性想法是否忠于现实、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够被证实或证伪? 例如,担心自己做错一点事情就会被公司开除的女孩,她所持有的诸如此类的信念就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做错一点事就会被公司辞退,那么这个公司就剩不下几个人了。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例如,觉得如果自己拿不到一等奖学金就很失败的女孩,她所秉持的这个想法也是不符合逻辑的。从来没有人定义过,只有拿到一等奖学金的人才是成功的人。拿不到一等奖学金,依然还会有很多的成功方式。例如,考取一个难度超大的专业资格证书是一种成功,找到一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也是一种成功。 第二,寻找替代性选择。 所谓“寻找替代性选择”,就是指思考其他可能的解释、可行的行事方式,或者其他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采取行为。

十一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11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不合理的 信念?其不合理处在哪里?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情绪ABC理论的创立者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导致情绪困扰、甚至神经症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 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极。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跟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现分述如下: 1. 一个人应被周围的人喜欢和称赞,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D(辩驳)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家人、亲密朋 友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更何况人不是为了 他人的喜欢和称赞而活,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持有这样不合理信念的人,就很可能委曲求全来取 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赞同和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自己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从而很难再 建立自信。 E(合理信念) ——一个人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自己是是受欢迎的。 2. 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D(辩驳) ——这是不切实际的目标。“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上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一些事上,却可能不如他人。虽 然他以前有许多成功的境遇,但他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得不 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悲伤。 E(合理信念)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3. 那些邪恶可憎的人及坏人,都应该受到责骂与惩罚。 D(辩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不该因他人一时之误就认定他是坏人,以致对他产生极端的排斥和憎恶。就像艾里斯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接 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的一员。” E(合理信念) ——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对那些犯错误的人要宽容以待。 4. 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是很可怕,也是很悲惨的。 D(辩驳)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它。如果一遭受挫折就感到十分可怕,那么只会导致情绪困扰,使 事情更加恶化。如果遭受挫折会仔细分析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挫折将会是一笔无形的人生财富。

埃利斯总结的11类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总结的11类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 1、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像,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既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的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是很自然的,所以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会导致情绪困扰,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5、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的作用等因素,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 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而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问题也便会恶化或连锁性地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