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冷市镇2014年细菌性痢疾培训试题

村名姓名记分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6分

1.痢疾杆菌释放的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还可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与肠素作用,

而引起更严重的临床现。

2.中毒性菌痢分为、、三型。

3.痢疾杆菌分为四个群,即、、、。

目的我国流行以为主。

4.慢性菌痢临床分为3型即、、。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A1型题

(1) 菌痢病人做粪便培养时,哪个做法是错误的

A.采取带脓血或粘液的冀便 B.标本勿被小便污染

C.立即送检 D.应于用抗菌药物两日后送检

E.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

(2) 中毒性菌痢的发病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A.感染大量痢疾杆菌

B.发病后未及时治疗

C.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所致

D.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E.特异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3) 关于细菌性痢疾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在我围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

B.菌痢患者血培养常可检出痢疾杆菌

C.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

D.由于病后的免疫力短暂且不稳定.故可重复感染

E.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

(4) 中毒型菌痢多见于

A.新生儿 B.婴幼儿

C.2~7岁儿童 D.中青年人

E.老年人

(5) 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鉴别的最主要依据是 A.全身中毒症状 B.肉眼大便外观

C.腹部压痛部位 D.冀便检出病原体

E.乙状结肠镜检所见肠粘膜病变

(6) 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菌痢的特点

A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显著

B.粘液脓血便

C.腹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且右下腹压痛阳性

D.肠鸣音亢进

E.里急后重

(7) 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综合措施中应以哪项为重点

A.治疗隔离病人 B.发现处理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口服依链痢疾活菌苗

E.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8) 典型菌痢粪便镜检,下列哪一项不常见

A.脓细胞 B.白细胞

C.红细胞 D.夏科-雷登晶体

E.巨噬细胞

2.A2型题每题2分共6分

题(1)~(3) 患者郑×,男,4岁,以高热抽搐4小时之主述于8月15 日急诊来院。查体:T 40℃,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脉细速。血象示白细胞总数18×109/L,中性90%。追问病史其母述前一日曾进食未洗的葡萄。

(1) 该患儿的诊断应首先考虑

A.乙型肺炎 B.暴发型流脑

C.中毒性菌痢 D.败血症

E.脑型疟疾

(2) 为进一步诊断,应立即进行下列哪项检查

A.血培养 B.血涂片找疟原虫

C.肛拭子采集大便镜检 D.脑脊液涂片找细菌

E.腰穿脑脊液常规检查

(3) 男,16岁,2天前有进不洁水果史,现出现发热T 38.5℃,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大便次数每日10余次,自服红霉素未见明显效果。进一步治疗首先选用下列何种药物

A.氟喹诺酮类药物 B.青霉素 C.四环素

D.卡那霉素 E.利福平

3.B型题每小题 4分共16分

1.

A.盲肠及结肠 B.回肠末端 C.直肠和乙状结肠

D.小肠 E.空肠、回肠和结肠

①细菌性痢疾病理改变的主要部位是

②伤寒的病变部位主要是

③阿米巴痢疾病变部位多见于

④空肠弯曲菌感染所致肠道病变主要发生于

(三) 病案分析

患者,男,5岁,以“发热12小时,抽风2次”之主述于2003年8月6日9Am入院。其母述患儿昨日白天玩耍正常,晚11点出现发热,夜间体温升至40℃,口服退热药无效。今晨突然抽风,两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动,持续数分钟,经针刺人中后抽风止,在送我院途中再次抽风1次,呕吐2次为胃内容呈喷射状。病后未述咳嗽及咽痛。未解大便,小便少。既往体健,家族及个人史无特殊。按时预防接种。病前一日有

食未洗生黄瓜史,附近无类似疾病。查体T40℃,P150次/分,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发育良好,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末梢冰冷,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应迟钝。颈软,心肺及腹部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双侧膝腱反射稍活跃,克氏征、布氏征及巴氏征均阴性。

化验检查血常规WBC 22×109/L,N90%。

1.本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20分

2.主要应与哪些疾病鉴别及鉴别诊断要点? 22分

三)问答题

1.试述中毒型菌痢的临床特点。

2.简述中毒型菌痢体克型的治疗原则。

3.简述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诊断要点。

二、参考答案及分析

(一)填空题

1.内毒素 A群痢疾志贺菌 2.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3.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 B群福氏志贺菌 4.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急性发作型

(二) 选择题

1.A1型题 (1) D试题分析:冀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即可确诊。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新鲜标本,取脓血部分及时送检及早期多次送检均有助于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2) E试题分析: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其发生可能与病人特异体质有关,可能为机体对痢疚杆菌释放的内毒素产生的异常强烈过敏反应致血中儿茶酚胺等物质增多,导致急性微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功能紊乱,病程中出现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3) B试题分析:由于痢疾杆菌在人体内可被吞噬细胞吞噬,且细菌很少侵入粘膜下层,故一般不侵入血流,极少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4) C (5) D 试题分析:全身中毒症状轻重、肉眼大便外观、腹部压痛部位、乙状结肠镜检所见肠粘膜病变在两种疾病均有所不同,故均可作为鉴别要点,但最主要的是冀便检出不同的病原体即粪便培养检出痢疾杆菌或粪便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可确诊。(6) C试题分析:菌痢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显著,临床上有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因侵犯部位在乙状结肠,故腹痛以左下腹为明显且可出现左下腹压痛。 (7) C (8) D

2.A2型题 (1)C试题分析:中毒型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有进食不洁食物史;儿童多见,起病急骤,以突然高热、严重的毒血症症状,24小时内即可现循环衰竭和/或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而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缺如。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 C 试题分析:对怀疑中毒型菌痢患者尽早采用肛拭子采便或盐水灌肠取龚便镜检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认则有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3) A试题分析:根据临床表现及有进食不洁食物史,考虑诊断为急性细性痢疾。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好,耐药菌株相对较少,毒副作用小,故可作为治疗细菌性痢疾的首选药物。

3.B型题(1) ①C ②B ③A ④E

试题分析:菌痢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伤寒则在回肠末端,主要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阿米巴痢疾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依此多见于盲肠、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和回肠末端;空肠弯曲茵感染所致肠道病变可发生于空肠、回肠和结肠,主要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四)病案分析 1.答案要点本病最可能的诊断是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混合型)。诊断依据:①患者为儿童,夏秋季节发病,病前有不洁饮食史;②起病急骤,突然高热,数小时内即出现反复抽风、喷射状呕吐及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同时有呼吸急促,脉快,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肢端冰冷,尿少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③化验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该患儿同时具有周围循环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故诊断考虑为中毒型菌痢(混合型)。为进一步诊断应立即做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粪便,若肉眼可见粘液,镜检有白细胞或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确诊则应送粪便细菌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2.答案要点主要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儿童多见,夏秋季发病,有高热,抽风及意识障碍故需鉴别。但乙脑较中毒型痢疾病情发展缓慢,抽风、昏迷一般多在病程2~3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明显,少见周围循环衰竭表现。进一步鉴别可做脑脊液检查,乙脑时除压力升高外,可有蛋白及白细胞轻度升高(毒痢时脑脊液正常)。血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与暴发型流脑鉴别,本病也为儿童多见,起病急骤,可出现头痛、呕吐、抽风及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但流脑发病多在冬春季,除可有上述症状外,皮肤粘膜可出现瘀点、瘀斑及出现脑膜刺激征(休克可缺如),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瘀点涂片可找见脑膜炎球菌,血培养脑膜炎球菌阳性。

(三) 问答题

1.答案要点中毒型菌痢的临床床特点:①2~7岁儿童多见;②起病急骤,突然畏寒、高热,出现严重的毒血症症状,可迅速出现(常于24小时内)循环衰竭和/或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表现;③消化道症状多不明显.病初可无腹痛、腹泻,可于发病数小时后方可出现腹泻及痢疾样大便;④按其临床表现不同分为3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主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癍、肢端厥冷及紫绀、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可伴有少尿及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此型较为多见。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主

要临床表现。出现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烦躁不安、呕吐,惊厥,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瞳孔变化。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极高。

2.答案要点中毒型菌痢休克型的治疗原则:该型病情凶险,应积极采取综合抢救措施。①病原治疗,应用有效抗菌药物(可选用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等)静脉滴注;②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护理,减少并发症。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及应用退热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高热伴烦躁、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反复惊厥者可予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等;③积极抗休克治疗,迅速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快速输入低分子右旋糖苷、葡萄糖盐水及5%的(3~5 rnl /kg)碳酸氢钠等;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尽早应用山莨菪碱(654-2,成人每次10~60mg,儿童每次1~2mg/kg)静脉输入,血压仍不回升者可考虑应用生压药;保护重要器官功能,如有心力衰竭者用西地兰;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答案要点中毒性菌痢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鉴别诊断要点:①中毒性菌痢起病较乙脑更急,常在发病24小时内即出现高热、抽搐、昏迷、乙脑病情进展相对缓慢;②中毒性菌痢常伴有循环衰竭(中毒性休克),而乙脑休克极少见,而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明显;③中毒性菌痢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多正常,而乙脑脑脊液检查有异常变化(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④中毒性菌痢患者肛拭或生理盐水灌肠取粪便检查,可见多数白细胞及/或脓细胞及红细胞,而乙脑患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 1、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 2、卧床休息。 3、饮食 (1)对腹泻频繁伴呕吐者可暂禁食,给以静脉补液。 (2)能进食者可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素、清淡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稀饭等并少量多餐。 (3)避免辛辣、生冷、硬的食物,禁食香蕉、蜂蜜等润肠通便的食物。 (4)嘱病人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ml。 (5)腹泻好转后可逐渐增加饮食量。 4、高热的护理:高热者可来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头部冷敷,对持续高热物理降温不明显者可遵医嘱适当给予药物降温。高热伴惊厥者,可应用人工冬眠疗法。 5、腹泻的护理: (1)观察腹痛及排便情况,如大便次数、量、性状并详细记录。 (2)观察有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 (3)肛周皮肤的护理:对排便频繁者便后用软纸轻轻擦拭肛门,不可用力,以免损伤肛周皮肤。便后温水擦洗肛周或坐浴,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勤换内裤,小儿患者勤换并清洗消毒尿布,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6、中毒性菌痢的护理: (1)病情观察:①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等。 ②抽搐先兆、发作次数、抽搐部位及间隔时间。③准确记录出入量。 (2)加强高热的护理。 (3)惊撅、意识障碍者应加强防护,防止意外损伤,如坠床、摔伤、舌咬伤等,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遵医嘱给予抗惊撅药物。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循环衰竭者应采取休克卧位(平卧、头部与下肢均抬高15—30。)。注意保暖。遵医嘱给予扩容、纠酸等治疗,并注意按输液原则安排好输液次序,根据病情调节滴速,密切观察循环衰竭改善情况。 (5)呼吸衰竭者及时吸痰,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呼吸道梗阻,加大氧流量,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应用人工呼吸机保持呼吸道通畅。 7、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 答案

细菌性痢疾答案 一共6道题,每页6道题 ? 单选类型试题: 1) 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 ? A. 福氏痢疾杆菌 ? B. 宋内氏痢疾杆菌 ? C. 鲍氏痢疾杆菌 ? D. 志贺氏痢疾杆菌 ?2) 5岁患儿,于夏季高热10小时,抽搐2小时,呕吐1次。查体:体温40℃,血压40/20mmHg,昏睡状,面色苍白,腮腺不大,四肢紧张,肢冷,皮肤花纹状,心、肺、腹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8× 10\super 9\nosupersub /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粪检大量红、白细胞,脑脊液透明,压力正常。该患儿诊断首先考虑是: ? A. 流行性乙型脑炎 ? B.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 C. 腮腺炎脑膜炎 ? D. 脑型疟疾 ?3) 5岁患儿,于夏季高热10小时,抽搐2小时,呕吐1次。查体:体温40℃,血压40/20mmHg,昏睡状,面色苍白,腮腺不大,四肢紧张,肢冷,皮肤花纹状,心、肺、腹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8×10\super 9\nosupersub /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粪检大量红、白细胞,脑脊液透明,压力正常。为提高细菌性痢疾病人大便培养的阳性率,采集大便标本时应注意: ? A. 取新鲜粪便 ? B. 取粘液脓血便 ? C. 用抗生素之前取粘液脓血便 ? D. 取任何时候的大便 ?4) 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位居前列,其原因是: ? A. 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 B. 菌型繁多,菌型间无交叉免疫 ? C. 带菌者耐药菌株增加 ? D. 以上均是 ?5) 所致菌痢恢复期排菌时间长,易变成慢性的菌群是: ? A. 志贺痢疾杆菌 ? B. 福氏痢疾杆菌 ? C. 宋内氏痢疾杆菌 ? D. 鲍氏痢疾杆菌 ?6) 一患者,半年前患急性菌痢口服黄连素后好转,近三个月来反复出现腹痛、腹泻,时好时坏,口服抗菌素效果不佳,予以药物灌肠治疗时除用抗生素外,还应加用:

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肠道感染

黄连素的功效: 黄连素在临床中一直作为非处方药用于治疗腹泻,但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因而在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将可能有广泛、重要的应用前景,日益受到重视。黄连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碱,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可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植物中提取。它具有显著的抑菌作用。常用的盐酸黄连素又叫盐酸小檗碱,其化学结构如图所示。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白喉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其中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常用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胃炎,它无抗药性和副作用。用中医学解释,此类药物性凉,能清除邪热或虚热,清除有害毒物,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手中的一味清热解毒良药。通常每次口服0.1~0.5克,每日三次。 黄连素的作用: 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等引起的肠道感染(包括菌痢)、眼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等有效。本品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作用,而能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减轻。近来还发现本品有阻断α-受体、抗心律失常作用。 简介: 黄连素是众多治疗腹泻药物中最为大家熟知、价格便宜、服用简单、携带方便的药物之一。所以,几乎家家户户备有此药,无论出差还是旅游,黄连素更是人们的必备药物之一。许多人在腹泻时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它。应当说,它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好药。不过,要用好它,还是有许多诀窍的。在两年多前,国家药监局曾公布了一批停用的药品,其中包括复方黄连素片和复方黄连素注射液,有媒体误报黄连素已停用,引起了很大的误会。所谓的“复方黄连素”,是按照地方标准生产的药物,此次停用是因为“质量不可控”,该药与我们常说的黄连素是完全不同的药物。黄连素仍收录于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使用非常安全。 虽然黄连素是良药,但不可乱用,应正确选用。首先,对于全身性感染疾病,不适宜选择黄连素,因为它口服吸收极差,几乎停留在胃肠道,不易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所以只适合胃肠消化道炎症性疾病。 其次,腹泻的原因很多,总体可分感染性腹泻,多呈急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多呈慢性腹泻。由上面对黄连素药理作用的介绍可知,黄连素只适用于感染性腹泻。胃肠感染表现可轻可重,轻者仅腹痛、腹泻,重者会有恶心、呕吐、发热寒战、食欲不振,严重时导致脱水、酸中毒、休克。一般而言,对轻型炎症可以选用黄连素,对于重型则必须合用抗感染作用强的抗生素。而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复杂,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营养不良、内分泌疾病、肝硬化、尿毒症、过敏性疾病、癌症等,都可以导致慢性腹泻。对非感染性的

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课件

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许银怀 第一节概述 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细菌性痢疾。 1899年由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 全球每年感染人次约为1.65亿,死亡110万,发病率、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 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 近20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 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受到感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据估计,在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的5%~15%是志贺菌引起的,而因腹泻死亡病例中有75%是志贺菌感染造成的。 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发达国家以宋内志贺菌为主。美国

宋内志贺菌>75%,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仍以福氏志贺菌常见。 鲍氏志贺菌最先在印度发现,除印度次大陆地区较为常见外,其它地区较为少见。 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秋季,通常在7~9月份。 细菌性痢疾防治仍需探索、研究内容: 细菌性痢疾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病原学特点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 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细菌性痢疾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 志贺菌耐药性谱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痢疾抗菌治疗难度加大; 洗手、母乳喂养、安全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强化; 目前所用痢疾菌苗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 第二节病原学 一、抗原分类 志贺菌属细菌有菌体(O)抗原,某些新分离菌株有表面(K)抗原。 (一) 菌体(O)抗原 1.型特异性抗原:多糖,光滑型菌株主要抗原;分A、B、C、D 4个群及35个抗原型。 2.群特异性抗原:光滑型菌株次要抗原,主要存在于B群,籍此将菌型分

细菌性痢疾

(一)填空题 1.痢疾杆菌释放的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还可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与肠素作用, 而引起更严重的临床现。 2.中毒性菌痢分为、、三型。 3.痢疾杆菌分为四个群,即、、、。 目的我国流行以为主。 4.慢性菌痢临床分为3型即、、。 (二)选择题 1.A1型题 (1) 菌痢病人做粪便培养时,哪个做法是错误的 A.采取带脓血或粘液的冀便 B.标本勿被小便污染 C.立即送检 D.应于用抗菌药物两日后送检 E.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 (2) 中毒性菌痢的发病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A.感染大量痢疾杆菌 B.发病后未及时治疗 C.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所致 D.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E.特异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3) 关于细菌性痢疾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在我围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 B.菌痢患者血培养常可检出痢疾杆菌

C.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 D.由于病后的免疫力短暂且不稳定.故可重复感染 E.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 (4) 中毒型菌痢多见于 A.新生儿 B.婴幼儿 C.2~7岁儿童 D.中青年人 E.老年人 (5) 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鉴别的最主要依据是 A.全身中毒症状 B.肉眼大便外观 C.腹部压痛部位 D.冀便检出病原体 E.乙状结肠镜检所见肠粘膜病变 (6) 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菌痢的特点 A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显著 B.粘液脓血便 C.腹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且右下腹压痛阳性 D.肠鸣音亢进 E.里急后重 (7) 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综合措施中应以哪项为重点 A.治疗隔离病人 B.发现处理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口服依链痢疾活菌苗 E.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8) 典型菌痢粪便镜检,下列哪一项不常见

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 【概念】: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因】:痢疾杆菌有较强的致病性其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 【临床表现】: 一、急性菌痢: 1、潜伏期1—2天。 2、分型: 普通型:起病急,高热伴畏寒,寒颤,体温高达39摄氏度,伴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增多,伴粘液便,左下腹压痛。 轻型:每天3—4次,粪便糊状或稀便,病程短,3—7天可痊愈。 中毒型:2—7岁,突然发热,体温高达40摄氏度,全身毒血症状,精神萎靡,频发惊厥。(1)休克型:感染性休克表现(2)脑型:最为严重,脑膜 炎,颅内压升高,中枢性呼吸改变。(3)混合型:预后最为凶险。二、慢性菌痢: 1慢性迁延型 2急性发作型 3慢性隐匿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菌痢可有贫血。脓血便,无粪质,镜下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 【辅助检查】便培养 【治疗要点】 1、急性: (1)一般治疗:执行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二次阴性。 (2)病原治疗:执行原则上不短于5天。 (3)对症治疗。 2、慢性菌痢: (1)病原治疗:联合应用二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10—14天,重复1—3个疗程,药物保留灌肠+小量激素。 (2)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镇静,解痉挛药,菌群失调,双歧杆菌 3、中毒性菌痢: (1)病原治疗: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联合应用 (2)对症治疗: A阵静降温 B休克型,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C脑型应用20%甘露醇,,防治呼吸衰竭。 【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痢疾杆菌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中枢导致体温过高有关。 2)腹泻:与肠道炎症,广泛浅表溃疡形成导致肠蠕动增强,肠痉挛有关。 3)组织灌注无效:外周组织与中毒性菌痢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中枢性呼吸衰竭。 【护理要点】

细菌性痢疾题库

细菌性痢疾题库

细菌性痢疾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典型急性菌痢的临床症状是: ( ) A.起病急 B.无发热 C.无腹痛 D.米泔样水便 E.无里急后重 2、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因素不包括: A.细菌数量 B.致病力 C.胃酸作用 D.肠道分泌型IgA E.结肠粘膜完整性 3、菌痢的确诊依据是: ( ) A.典型菌痢临床症状 B.粪检有巨噬细胞 C.粪培养阳性 D.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 E.粪便免疫学检查抗原阳性 4、慢性菌痢是指病程超过下述时间者:( ) A.1周 B.2周 C.1月 D.2月 E.6月 5、菌痢并发症不包括:( ) A.菌血症 B.溶血尿毒综合症 C.关节炎 D.瑞特氏综合症 E.成人肠套叠 6、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预防措施是: ( ) A.隔离及治疗现症病人 B.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C.及时发现.治疗带菌者 D.口服痢疾活菌苗 E.切断传播途径 7、菌痢病人的粪便检查特点是: ( ) A.红细胞多 B.白细胞少 C.粘液少 D.粪质多 E.可见巨噬细胞及脓细胞 8、痢疾杆菌的生物学特点是: ( ) A.革兰染色阳性 B.无鞭毛 C.各型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外毒素 D.有荚膜 E.只有某些型的痢疾杆菌能产生内毒素 9、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常见传染源错误的是:( D ) A.家畜 B.家禽 C.鱼类 D.野生植物 E.人

10、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是: ( ) A.体温正常 B.剧烈腹痛 C.尿频尿痛 D.血压下降 E.里急后重 11、对菌痢治疗无效的抗菌药物是: ( ) A.庆大霉素 B.氧氟沙星 C.SMZ-TMP D.青霉素G E.多西环素 12、中毒性痢疾的临床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 B.迅速休克与呼吸衰竭 C.多发生在儿童 D.大便常规正常,脑脊液化验正常 E.腹痛.腹泻轻,肠道症状可不明显 13、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 ) A.毒血症状的轻重 B.是否有吞噬细胞或夏-雷结晶 C.大便检出病原体 D.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E.潜伏期的长短大便常规发现红细胞的多少, 14、菌痢后遗症描述错误的是: A.主要是神经系统后遗症 B.可产生耳聋 C.可产生失语 D.可出现肢体瘫痪 E.以上都没有 15、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部位位于: ( ) A.回肠末端 B.乙状结肠与直肠 C.升结肠 D.降结肠 E.累及整个肠道 16、男,18岁,中学生,8月2日急性起病,高热4小时,大便水泻2次来院急诊。体查:体温39.5℃,面色苍白,四肢冷,脉细速,神志模糊,血压75/60mmHg,血象:WBC 25.0×109/L,N 0.85,L 0.15,最可能的诊断是: ( )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霍乱 C.中毒性菌痢 D.败血症 E.脑型疟疾 17、急性菌痢不包括: A.普通型 B.轻型 C.重型 D.中毒型 E.急性发作型 18、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错误的是:

痢疾志贺菌

痢疾志贺菌 一、简介 志贺菌属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根据生化反应与血清学试验该属细菌分为痢疾、福氏、鲍氏和宋内志贺菌四群。 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常见。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年病例数超过2亿,其中500万例需住院治疗,年死亡病例达65万。志贺菌属还可感染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灵长类,偶尔感染畜禽,可引起肉品等污染。 二、生物学特性 1、本质 革兰阴性短小杆菌,(2~3)μm×(0.5~0.7)μm,无荚膜,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在普通琼脂平板和SS培养基上形成直径2mm左右的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内志贺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 3、抗原结构 志贺菌属主要有菌体抗原(O抗原)而无鞭毛抗原(H抗原),个别菌型及新分离菌株有K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群特异抗原和型特异抗原,借此将志贺菌属分为4群(种)40余血清型(包括亚型)。 K抗原在分类上无意义,但可阻止O抗原与O抗体的结合,在进行抗O实验时需加热煮沸,排除K抗原的结合 (1)(1)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Sh.dysenteriae),通称志贺氏痢疾杆菌。有12个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为三个亚型。是惟一不能发酵甘露醇的一群志贺菌。 (2)B群:又称福氏志贺氏菌(Sh.flexneri),通称福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5个血清型(含亚型及变种),抗原构造复杂,各型间有交叉反应。 (3)C群:又称鲍氏志贺氏菌(Sh.boydii),通称鲍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8个血清型,各型间无交叉反应。 (4)D群:即宋内志贺菌。抗原单一,只有一个血清型。是惟一具有鸟氨酸脱羧酶的一群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有I相和II相两个交叉变异相。I相呈S型菌落,对小鼠有致病力,多自急性期感染病人标本中分离得。II相为R型菌落,对小鼠不致病,常从慢性患者或带菌者检出。 4、变异 (1)S-R变异存在于宋内志贺菌的两个变异相之间 (2)耐药性变异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性日益强大 (3)营养缺陷变异有链霉素依赖株,可作为疫苗进行免疫 5、生化反应 可以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除痢疾志贺菌外,所有菌株均可以发酵甘露糖;除了宋内志贺菌外,所有菌株均不能发酵乳糖,因为缺乏β-半乳糖苷酶 6、抵抗力 志贺菌的抵抗力比其他肠道杆菌弱,加热60℃10min可被杀死(大肠埃希菌是30分钟左右)。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各群志贺菌中,以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在粪便中,由于其他肠道菌产酸或噬菌体的作用常使本菌在数小时内死亡,故粪便标本应迅速送检。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志贺菌可存活10—20d。在适宜的温度下,可在水及食品中繁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

细菌性痢疾的护理常规 一、相关知识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和毒血症表现,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二、护理评估 1. 身体评估评估患者神志,面色,生命体征,体温,目前营养状况,睡眠及排泄形态是否改变,卫生、饮食、生活习惯,询问本次发病前有无不食物史即进餐时间、环境、进食量等。 2.病史评估评估患者病史有无不洁饮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现有体征和症状,有无发热、寒战、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脓血便,有无休克、周围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等。 3其他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跌倒、压疮、疼痛、非计划性拔管等风险。评估时参考费县人民医院相关评估表。 三、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中毒型菌痢病人应绝对卧床,专人监护,安置病人平卧或中凹卧位。实施消化道隔离症状消失至大便培养2次阴性。 (2)饮食与营养急性期给予高热量、易消化流食,病情好转后改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忌生冷、硬、炸和刺激性食物。对腹泻次数多的患者要鼓励多饮水,成人每日人量

3000mL左右。危重患者详细记录出入量,严重腹泻伴呕吐时暂禁食,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 2.病情观察 观察排便次数、粪便量和性状。抽搐先兆、发作次数、抽搐部位及间隔时间。生命体征、脱水、休克征象、脑水肿及脑疝等表现,瞳孔大小有无变化,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应是否存在等,正确记录出入量。 3.对症护理 (1)剧烈腹痛者用热水袋热敷,或使用阿托品或颠茄制剂。 (2)里急后重者嘱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脱肛。 (3)脱肛时戴橡胶手套按摩,助其回复。 (4)发热时除常规降温外,可用2%冷(温)盐水低压灌肠。 (5)休克时补液,建立静脉通路、保暖,给予吸氧。 (6)惊厥者注意安全,防止跌伤或舌咬伤,避免声光刺激。 4.用药护理 (1)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观察其有无头痛、腹痛、腹泻、呕吐、皮疹、胃肠道、肾毒性、过敏、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2)阿托品类药:可引起口干、心动过速、尿潴留、视物模糊等。 (3)早期禁用止泻药。 5.并发症护理 (1)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呼吸,尿量,脉搏和面色等情况,

痢疾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痢疾杆菌生物学特点,下述错误的是:(D ) A、按菌体抗原可分为A、 B、 C、D四群 B、在外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强 C、室温下在水果和食品上存活11一24天 D、温度越高,保存时间越长 2、在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中痢疾被列为:(B )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 3、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位居前列,其原因是:( D ) A、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B、菌型繁多,菌型间无交叉免疫 C、带菌者耐药菌株增加 D、以上均是 4、不属于菌痢传染源的是:(D ) A、急性患者 B、慢性患者和带菌者 C、恢复期患者 D、来自流行区的人 5、菌痢的流行特点不包括:(B ) A、多见于温带、亚热带地区 B、全年皆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C、一般呈散发 D、雨量和气温与疾病的流行有关 6、3岁患者,突然高热、惊厥,呈嗜睡状态,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肛门采便有脓血异常,应考虑诊断为哪个型别的菌痢:( D ) A、急性菌痢普通型 B、非典型菌痢 C、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 D、中毒型菌痢 7、下列那种传染源在菌痢流行过程中的意义相对更为重要:(D ) A、急性典型患者 B、无症状健康带菌者 C、恢复期患者 D、急性非典型患者和慢性患者

8、所引起菌痢多数症状轻,非典型病例较多者:( D ) A、志贺痢疾杆菌 B、福氏痢疾杆菌 C、宋内氏痢疾杆菌 D、鲍氏痢疾杆菌 9、所致菌痢恢复期排菌时间长,易变成慢性的菌群是:(B ) A、志贺痢疾杆菌 B、福氏痢疾杆菌 C、宋内氏痢疾杆菌 D、鲍氏痢疾杆菌 10、一患者,半年前患急性菌痢口服黄连素后好转,近三个月来反复出现腹痛、腹泻,时好时坏,口服抗菌素效果不佳,予以药物灌肠治疗时除用抗生素外,还应加用:( C ) A、酮康唑 B、甲硝咪 C、强的松 D、利福平 11、一建筑工地菌痢暴发流行,经采取措施很快控制住流行,为防止继续发生,下列哪项措施不恰当:(C ) A、隔离病人一周 B、饮用水消毒 C、注射卡介苗 D、未发病者预防性口服氟哌酸 12、中毒性菌痢的特点有:( C ) A、好发于成人 B、肠道病变一般较轻 C、毒血症严重 D、有严重的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 13、预防菌痢的措施中,最重要的是:(A ) A、切断传播途径 B、隔离并治疗病人 C、治疗慢性菌痢病人 D、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14、下列说法与阿米巴痢疾粪便性状相符的是:( A ) A、暗红色果酱样便,腥臭味 B、大量黄绿色稀水样便有膜状物 C、便后滴鲜血,血与便不混合 D、米泔水样便 15、一农民,自种蔬菜,两周前出现腹泻,为果酱样大便,日达7-10次,伴右下腹部压痛,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慈禧 73岁大寿第5天时 高烧、寒战、水样便、脓血粘液便、腐肉血便,不愿离开厕所 御医鸦片缓解症状“关门留寇” 一周后丧命 概述 卫生部《2012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2012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中国内地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 熟悉:传染源、传播途径 概念: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为特征,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 概述 命名:细菌性痢疾=志贺菌病(shigellosis ) 法定传染病乙类 终年散发,夏秋季可流行 直肠、乙状结肠炎症与溃疡 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 发热及全身毒血症 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多数急性自愈。少数迁延呈慢性或反复发作。 病原学 生物学性状:志贺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Shigella)。G-短小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无动力。兼性厌氧,但最适宜于需氧生长。 1.病原体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G–杆菌,无鞭毛 2.抗原分型目前分为4群47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A(病情最重)12 ——外毒素 福氏志贺菌B(我国主要,易转慢性)16 鲍氏志贺菌C(我国较少)18 宋内志贺菌D(病情最轻)1 我国流行主要为福氏志贺菌(B群) 次为宋内志贺菌(D群) (一)抗原结构 1. 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分为4个血清群(即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又依次称为A、B、C、D群)。

痢疾杆菌有两种抗原:O抗原和K抗原志贺氏菌属的抗原有菌体(O)抗原、表面(K)抗原和菌毛抗原。根据O抗原结构的不同可分成A、B、C、D四个群,现有39个血清型。临床以福氏菌2a型、宋内菌为多见。 按O抗原的不同可以分为4群,47个血清型 病原菌流行类型不断变迁 3.致病力包括三方面 ——侵袭力 志贺菌侵入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并播散到临近细胞,由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细菌侵袭肠粘膜,引起肠粘膜炎症 ——内毒素(各型志贺菌死亡裂解后→脂多糖)。 引起发热、毒血症和休克 ——外毒素(志贺毒素Shiga toxin)由痢疾志贺菌Ⅰ型产生→A群、个别D群,抑制蛋白质合成,致细胞死亡.与HUS相关。 神经毒(产生神经系统症状) 细胞毒(肠粘膜细胞坏死) 肠毒素(类似霍乱肠毒素,水样泻) 4.抵抗力:

细菌性痢疾

冷市镇2014年细菌性痢疾培训试题 村名姓名记分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6分 1.痢疾杆菌释放的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还可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与肠素作用, 而引起更严重的临床现。 2.中毒性菌痢分为、、三型。 3.痢疾杆菌分为四个群,即、、、。 目的我国流行以为主。 4.慢性菌痢临床分为3型即、、。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A1型题 (1) 菌痢病人做粪便培养时,哪个做法是错误的 A.采取带脓血或粘液的冀便 B.标本勿被小便污染 C.立即送检 D.应于用抗菌药物两日后送检 E.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阳性率 (2) 中毒性菌痢的发病因素中最重要的是 A.感染大量痢疾杆菌 B.发病后未及时治疗 C.细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所致 D.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E.特异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3) 关于细菌性痢疾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在我围以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 B.菌痢患者血培养常可检出痢疾杆菌 C.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 D.由于病后的免疫力短暂且不稳定.故可重复感染 E.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 (4) 中毒型菌痢多见于 A.新生儿 B.婴幼儿 C.2~7岁儿童 D.中青年人 E.老年人 (5) 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鉴别的最主要依据是 A.全身中毒症状 B.肉眼大便外观 C.腹部压痛部位 D.冀便检出病原体 E.乙状结肠镜检所见肠粘膜病变 (6) 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菌痢的特点 A肠道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最为显著 B.粘液脓血便 C.腹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且右下腹压痛阳性 D.肠鸣音亢进 E.里急后重 (7) 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综合措施中应以哪项为重点 A.治疗隔离病人 B.发现处理带菌者 C.切断传播途径 D口服依链痢疾活菌苗

细菌性痢疾试题(含答案)

细菌性痢疾试题 一、填空题 1.细菌性痢疾是由-------- 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理变化主要以---------、-----------的炎症及溃疡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和---------------可伴有----------及主要通过---------------传播;常流形于----------------季,好发于----------------。 -------------------- 二、名词解释 1. 细菌性痢疾 三、简答题 1.细菌性痢疾主要分那几型? 2. 目前将志贺菌属分为那几群? 四、判断正误 1. 细菌性痢疾是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青年,人群普遍易感。 2. 细菌性痢疾多为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通过体液传播。 3. 细菌性痢疾传染源主要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一般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及带菌者不具有传染性。 五、选择题 (一)、单选题 1.细菌性痢疾是由何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A.大肠杆菌 B.沙门氏菌 C.霍乱弧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 痢疾杆菌 2.细菌性痢疾发病季节为: A.春季 B.夏秋季 C.晚冬和早春 D.春冬 E. 一年四季 3.细菌性痢疾主要传染源为: A.鼠 B.猪 C.急、慢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D.蚊虫 E.以上都不是 4.细菌性痢疾大便常规检查可见: A.黄软便,镜检偶见红细胞。 B.稀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C.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8个/高倍视野及少量红细胞。 D.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及少量红细胞。 E. 以上都不对。 5.细菌性痢疾在口服抗菌素中吸收最好,可作为首选的药物为: A.复方氨基甲噁唑 B.氨基糖甙类抗菌素 C.头孢菌素类 D.喹诺酮类 E. 大环内酯类 (二)多选题 1. 细菌性痢疾的易感性为 A.人群普遍易感 B.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 C.容易反复感染 D.青壮年很少发病 E.接种疫苗可以终身免疫。 2. 对细菌性痢疾发病机制描述正确的是 A.菌痢发病过程取决于细菌的数量 B.菌痢发病过程取决于细菌的致病力 C.菌痢发病过程取决于人体抵抗力 D.菌痢进入肠道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 E.致病菌侵入结肠粘膜在固有层中繁殖,产生毒素。 3. 在患有细菌性痢疾后偶可导致败血症的情况为 A.人体防御功能低下 B.儿童患病时 C.老年人患病时 D.HIV患者 E.青壮年 4. 细菌性痢疾肠道病变主要见于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乙状结肠 E.直肠 5. 慢性菌痢病理变化可有 A.肠粘膜水肿 B.肠壁增厚 C.粘膜溃疡反复形成和修复 D.肠壁息肉样增生及瘢痕形成 E.少数可引起肠腔狭窄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五章第九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五章第九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反复惊厥、嗜睡、迅速发生休克和昏迷,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 一、病因 病原菌为痢疾杆菌,内毒素是造成全身中毒症状的主要原因。中毒性痢疾肠道病变轻微,但全身病变重。病变在脑组织最为显著,可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出现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流行病学 痢疾病人及带菌者均为主要传染源,夏、秋季为发病高峰,通过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2 ~ 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 ~ 2天,短者数小时。常有不洁饮食史,儿童多见,急性起病,高热,可达40℃以上,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多不明显或缺如,也有在发热、脓血便2 ~ 3天发展为中毒型。临床分为四型。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便常规: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3.便培养:分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的最直接证据。 1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确诊的最直接证据是 A.黏液脓血便B.发病季节、不洁饮食及接触史 C.血常规:白细胞升高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E.大便镜检见大量脓白细胞

五、治疗原则 1.综合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选用对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如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也是目前较理想 的药物,但儿童慎用。 2.治疗循环、呼吸衰竭: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防治脑水肿:首选20%甘露醇快速静脉注射,降低颅内压或与利尿药交替使用。 六、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无效: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4.焦虑(家长):与病情危重有关。 七、护理措施 1.高热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给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 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至37℃左右,防高热惊厥致脑缺氧、脑水肿加重。 2.休克的护理:取仰卧中凹位,注意保暖,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观察病人神志、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的变化。 3.预防受伤的护理:加强看护,可加床栏防止坠床。抽搐病人用纱布包裹压舌板垫于 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 4.腹泻的护理:供给易消化、流质饮食,多饮水。观察大便的次数、量及性状,正确 估计水分丢失量,作为补液参考。 5.预防感染的传播: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连续3次便培养阴性为止,加强饮水、饮食,粪便的管理及灭蝇。 2患者,女,33岁,昨夜聚餐后出现高热、腹泻,以细菌性痢疾收治入院。以下 护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A.消化道隔离 B.给予高蛋白饮食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第五章第九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第五章第九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1.患者患急性细菌性痢疾,每天排脓血便7 ~ 8次,下述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需执行接触隔离B.排便后用软纸擦拭肛门 C.温水局部坐浴后肛门涂凡士林D.鼓励患者多饮水,卧床休息 E.补充电解质 2.典型急性菌痢患者的粪便呈 A.米汤水样便B.柏油样黑便 C.少量黏液脓血便D.果酱样腥臭便 E.灰陶土样便 3.患儿,8岁。1天前突然出现发热、惊厥,有里急后重感,询问有不洁饮食史,最可能的情况是 A.急性喉炎B.急性支气管炎 C.急性细菌性痢疾D.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E.急性肾小球肾炎 4.患儿,9岁。高热、惊厥,有里急后重感2天。询问有不洁饮食史,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败血症B.急性肺炎 C.急性细菌性痢疾D.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E.急性泌尿道感染 5.患儿,5岁。因高热、呕吐、腹泻1天,呼吸困难2小时急诊入院,初步诊断为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护士为患儿留取粪便标本正确的是 A.在抗菌治疗后采集标本B.选择有黏液脓血部分的粪便送检 C.应加温便器后整体送检D.可多次采集标本,集中送检 E.采集的时间只能选择睡前或晨起前

6.患儿,6岁。高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有脓血便,诊断为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则该患儿应隔离至 A.热退B.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 C.便常规正常D.便培养1次阴性即可 E.隔离1周 (7 ~ 8题共用题干) 患者,女,43岁。以“发热、腹痛、腹泻3天”为主诉入院,每日排便次数可达 10余次,体温39.3℃,左下腹压痛明显。 7.为明确诊断,该患者应进行的检査是 A.粪培养B.尿培养 C.血培养D.咽培养 E.肥达反应 8.经检査患者诊断为“细菌性痢疾”,护士为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及时送检含黏液脓血的大便标本B.卧床休息 C.保持肛周清洁D.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排骨汤 E.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应洗手

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亦称为志贺菌病( shigellosis)。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由于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且病后免疫力差,故可反复感染。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目录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流行病学 3病理 4临床表现 5并发症 6检查 7诊断 8鉴别诊断 9治疗 10预后 11预防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芽胞,无动力,兼性厌氧,但最适宜于需氧生长。我国目前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痢疾志贺菌流行。福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轻,多呈不典型发作,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 1.抗原结构根据国际微生物学会的分类,按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将志贺 菌分为4群和40个血清型(不包括亚型)(表5-1)。 2.抵抗力志贺菌存在于病人与带菌者的粪便中,抵抗力弱,加热60℃10分 钟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可存活10~20天。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其次为B群福氏志贺菌,A群痢疾志贺菌抵抗力最弱。 表5一1 志贺菌属的分型

1.毒素 志贺菌侵入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繁殖并播散到临近细胞,由毒素作用 引起细胞死亡。志贺菌所有菌株都能产生内毒素,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 如发热,毒血症及休克的重要因素。外毒素又称为志贺毒素 ( Shigatoxin),有肠毒性、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分别导致相应的临 床症状。 发病机制 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三个要素: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志贺菌进入消化道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下消化道的细菌也可因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或肠道分泌型IgA的阻断作用无法吸附于肠黏膜上皮,而不能致病。致病力强的志贺菌即使10~100个细菌进入人体也可引起发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少量细菌也可致病。 志贺菌经口进入,穿过胃酸屏障后,侵袭和生长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经基底膜进入层,并在其中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在这一过程中,炎性介质的释放使志贺菌进一步侵入并加重炎症反应,结果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由黏液、细胞碎屑、中性粒细胞,渗出液和血形成黏液脓血便。 志贺菌释放的内毒素入血后,不但可以引起发热和毒血症,还可直接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系统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急性微循环衰竭,进而引起感染性休克、DIC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中毒性菌痢(休克型、脑型或混合型)。休克型主要为感染性休克,而脑型则以脑水肿或脑疝引起的昏迷、抽搐与呼吸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 外毒素是由志贺菌志贺毒素基因编码的蛋白,它能不可逆性地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ern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包括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非典型病人、慢性菌痢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误诊或漏诊,且管理困难,因此在流行病学中 具有重要意义。 2.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

痢疾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 概述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黏液便等。全球每年志贺氏菌感染人次估计为1.65亿。发达国家发病率约为1.8-6.5/10万。我国目前菌痢的发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200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菌痢全国发病率39.4/10万。细菌性痢疾在我省分布极为广泛,历年来其发病率居各种法定传染病前列。1979年发病率最高达到1601.10/10万,1983年后发病率逐年下降。2002、2003年发病率分别为40.16/10万、47.07/10万。病死率从1951年以来明显下降,到1967年以后一直稳定在0.19%以下,2002、2003年病死率分别为0.08%、0.12%。我省细菌性痢疾发病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 1.病原微生物 1.1 分类与生物学特性 志贺菌属(Shigella)又称痢疾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兼性厌氧菌,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具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但宋内志贺菌能迟缓发酵乳糖。根据生化反应与抗原结构的不同,志贺菌分为4群。A群为志贺氏菌群,有12个血清型;B群为福氏菌群,有16个血清型;C群为鲍氏菌群,有18个血清型;D型为宋内氏菌群,仅有1个血清型。各群痢疾杆菌在菌体裂解时均释放出内毒素,但产生外毒素的能力各种群差异很大,其中以志贺氏痢疾杆菌产生外毒素的能力最强,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1.2病原微生物的来源 痢疾杆菌主要随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消化道使人感染。痢疾杆菌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 1.3病原微生物在外界的抵抗力 志贺氏菌的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7℃,不耐热及干燥,阳光直射即有杀灭作用,加热60℃10分钟即死亡;但耐寒能力强,在阴暗潮湿及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周,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对一般消毒剂如新洁尔灭、来苏、过氧乙酸等抵抗力弱,可被迅速杀死。 2. 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发病机制及病理解剖。 1)发病机制:志贺菌侵袭引起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坏死、溃疡)及志贺菌释放毒素引起的毒血症状。 2)病理: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时可致整个结肠;基本病变包括急性期为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慢性期有结肠粘膜水肿及肠壁增厚。 2、中毒型菌痢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为志贺菌释放的内毒素引发以急性微循环障碍及特异性体质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征候群。 3、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发热、腹疼、腹泻、粘液脓血便及直肠刺激征。 1)急性菌痢(病程<2个月):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中毒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2)慢性菌莉(>2个月):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性。 4、诊断: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 5、治疗原则。 1)普通型菌痢: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注意抗菌药物及耐药菌株的情况);对症处理。 2)中毒性菌痢:病原治疗,对症处理,包括:降温止惊,抗休克治疗;抗呼吸衰竭的处理,并加强护理。 二、熟悉 1、病原学。 1)痢疾杆菌的群及血清型,我国的流行群。 2)病原生物学特征及其菌群在流行病学上的变迁。 3)四群志贺菌均可释放内毒素,A群可释放外毒素。 2、鉴别诊断要点: 1)急性菌痢:急性阿米巴痢疾;其他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2)慢性菌痢:结肠癌及直肠癌;慢性血吸虫病;克罗恩病。 3)中毒型菌痢: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了解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慢性带菌者。 2)传播途径:粪-口;可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力短暂易反复感染,不同的群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终年散发,夏秋季多发。 2、预防。 3、预后。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 106002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GB106002-1995 前言 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中居首位,而且往往引起暴发或流行,对劳动力影响很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实施细则》,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4789.4—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5—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 GB 4789.6—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 3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 3.2诊断标准 3.2.1流行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3.2.2症状体征 3.2.2.1急性非典型菌痢 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2.2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 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2.3急性中毒型菌痢 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 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燥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混合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 3.2.2.4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者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为慢性菌痢。 3.2.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3.2.3.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