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

第一章课后复习思考题

1.内环境和稳态的生理意义

机体的内环境极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为机体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各种理化条件,使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同时,他又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必要的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产物,通过体液循环将其运走,以保证细胞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亦即稳态。为此,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体内的各种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活动相互协调,以达到机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态。稳态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使代谢过程本身是稳态不断地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总之,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影响,而又在不断得到维持的过程中得以顺利进行的。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势必引起发生病理状态,甚至于危及生命。

2.机体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①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为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其特点是:反应迅速,起作用快,调节精确。②体液调节:人体体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激素和代谢产物等,可随血液循环或体液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对其功能活动进行调节。其特点是:与神经调节相比较,其作用缓慢而持久,作用面较广泛,调节方式相对恒定。

③自身调节:生物机体的器官和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不依赖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而产生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其特点是:调节强度较弱,影响范围小,且灵敏度较低,调节长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

3.比较正反馈、负反馈与前馈之间的异同及生理意义.。

①三者间的共同点:都精密的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三者间的不同点:正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使其向相同方向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

负反馈:在闭环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使其向相反方向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

前馈:当受控部分发出信号,指令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时,受控部分不发出反馈信号,而是由某一监测装置在受到刺激后发出前馈信号,作用于控制部分,时期及早做出适应性反应及时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②生理意义:负反馈:在其作用下,可以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正反馈:在其作用下,可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前馈:在其作用下,可避免负反馈调节时矫枉过正产生的波动和反应的滞后现象,使调节控制更富有预见性,更具有适应性意义。

第二章课后复习思考题

1.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异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①物质都是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②扩散量的大小都与物质的浓度梯度、电位梯度、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有关。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只针对于脂溶性物质,异化扩散只针对于非脂溶性物质。

②单纯扩散中,物质是直接跨膜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而异化扩散中,物质是通过载体或经通道达到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2.简述纳—钾泵转运Na+ 和K+ 的过程及生理意义。

钠离子—钾离子泵,又称钠离子、钾离子依赖性A TP酶。它的基本作用是:当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增高或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增高都会激活此酶,分解ATP,从中取得能量用于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钾离子泵出细胞外;把细胞内的钾离子泵入细胞内,从而恢复细胞内外钠离子、钾离子浓度的正常分布。钠离子、钾离子泵的生理意义在于:①维持细胞内高钾离子状态,这为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须;②阻止钠离子及相伴随的水进入细胞,防止细胞肿胀,维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③最重要的是建立胞内高钾离子、胞外钠离子储备势能。此储备势能用于其它耗能过程。

3.何谓静息电位?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形成机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大,钾离子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膜内的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增多,点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这个电位差阻止钾离子进一步外流,当促使离子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钾离子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相等时,钾离子外流停止。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4.何谓动作电位?试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钠离子通道失活,而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钠离子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钾离子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

5.什么是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它在兴奋传递中有何意义?

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该现象以示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动作电位幅度是“全或无”的,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否则就不产生,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不再增大。也就是说,动作电位可因刺激过弱而不产生(无),而一旦产生幅值即达到最大(全),始终保持它固定的大小和形态。其二,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一处产生后,可沿着细胞膜进行传导,在该传导过程中,无论传导距离多远,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因为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是逐次产生的。

6.试述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基本原理

细胞在一次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发生一系列变化。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低常期——恢复。下面以神经和骨骼肌细胞为例并按变化顺序进行描述。

①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即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引起细胞的兴奋。时间相应于动作电位峰电位时间。此时或者钠离子通道蛋白已全部开放,或者钠离子通道处于失活状态,不可能形成新的钠离子内流而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②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低,较强刺激可能引起细胞兴奋。时间上相当于负后电位的前

半部分,此时钠离子通道只有部分从失活中恢复。

③超长期:兴奋性超过正常,阈下刺激也可能引起细胞的兴奋。时间上相当于负后电位的后半。此时钠离子通道基本恢复,但膜电位离阈电位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

④低常期:兴奋性较正常稍低。时间上相当于正后电位。这是钠离子通道已完全恢复,但膜电位较阈电位较远,因而需比正常较强的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兴奋。

7.试述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当运动神经兴奋时,神经冲动以电传导方式传导到轴突的末梢,使轴突末梢膜(前膜)电压依从性钙离子通道开放、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钙离子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增高,促进大量囊泡向轴突膜两侧面靠近,囊泡膜与突触前膜内侧面发生融合,然后破裂,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出来。乙酰胆碱以扩散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终板膜(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N受体相结合,使原来处于关闭状态的通道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使通道开放,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通过细胞膜(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和少量钾离子外流),其结果是膜内电位绝对值减小,出现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与邻近肌膜产生局部电流,使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后膜肌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肌膜上出现动作电位,完成兴奋的传递。

8.试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

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肌肉收缩并非是肌丝本身的缩短,而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划过的结果。其过程是: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沿膜扩布,并由撗管膜传播进入三联体,引起终末池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储存在终池中的钙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至肌浆中。当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钙离子一方面与细肌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构型发生改变,将细肌丝上横桥的结合位点暴露出来;另一方面钙离子促使带有ATP的横桥迅速与前暴露的结合位点结合,通过横桥的摆动,拖动细肌丝向粗肌线之间滑行,肌小结缩短,肌肉收缩。横桥与细肌丝结合位点的结合同时也激活了横桥的ATP酶的活性,分解ATP,释放能量供运动使用。

9.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①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使突触前膜去极化

②突触前膜上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胞外Ca2+进入胞内。降低轴浆粘度,促进突触小泡位移;消除突触前膜内侧负电位,促进突触小泡和前膜接触、融合;

③神经递质释放;

④递质与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Na+或Cl-)通透性改变;

⑤产生突触后电位

10.以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受体—G蛋白—cAMP—PKA途径”为列,简述信好转导的基本过程。

首先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激活了G蛋白,活化的G蛋白作用于G蛋白效应器,其中腺苷酸环化酶(AC)是重要的一种,被激活了的AC催化生成第二信使cAMP,它们绝大多数通过活化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PKA),促进蛋白质的磷酸化,从而诱发多种细胞反应。若靶蛋白为细胞内的功能蛋白如酶则引起生化代谢的改变。若磷酸化的是转录因子则会影响基因表达过程。

第三章课后复习思考题

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血浆渗透压主要包括:①晶体渗透压;②胶体渗透压

①晶体渗透压:主要是血浆中溶解有晶体溶质颗粒,特别是钠离子和氯离子。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绝大多数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因而形成了晶体渗透压。

②胶体渗透压:血浆中溶解有胶体溶质颗粒,即蛋白质,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了胶体渗透压。

意义: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

能极为重要。胶体渗透压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有重要作用。

2.简述血液的基本凝固过程,并指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异同点。

凝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并最终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分解成为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进一步聚合成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最后交联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凝块。

⑴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相同点:①在FXa生成以后的凝血途径是一样的;②两条途径都有钙离子的参与;③二者的凝血过程都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级联反应过程。

⑵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不同点: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凝血的FⅢ是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而内源性途径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②二者参加的凝血因子也不完全相同。

3.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生理止血过程.

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首先是受损伤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收缩,若破损不大,可使血管破口封闭。其次是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组织而激活血小板,使血小管黏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实现初期止血;与此同时,血浆中的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局部迅速出现血液凝固,以纤维蛋白网加固血栓达到第二期止血。最后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4.何为血型和凝集?ABO血型是如何分型的?临床输血应遵循什么原则?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凝集:是指将血型不同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会凝集成簇的现象。

ABO血型分型:因为已经确定的特异性抗原为凝集原A和凝集原B。将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的为A型;只存在凝集原B的为B型;A和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A与B 两种凝集原都没有的,则称为O型

临床输血应遵循的原则:首先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为ABO 血型系统不相容的输血常引起严重的反应;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其次,抗体检查和鉴定,主要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血型不规则抗体,若检查结果为阳性时,只要时间允许,在交叉配血前,应该对其进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类别等分析。第三,交叉配学实验,即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为主侧试验;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试验,称为次侧试验。在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应在37℃下进行,以保证可能有的凝集反应得以充分显示。如果交叉配血实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和,不能输血;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应急情况下输血,输血时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

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或者制备成不含血浆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第四章血液循环﹙复习思考题﹚

1.试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压力、容积、瓣膜开关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因为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故通常心脏周期是指心室的活动周期。因此以心室的活动周期来表述心脏的压力等的变化。心室的活动周期包括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而心室收缩期主要包括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心室舒张期主要包括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所以可将其关系表示如下:

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充盈期

心脏的压力升高先升后降下降下降

容积不变减小不变增大

瓣膜开关都关闭房室瓣关闭都关闭半月瓣关

半月板开启房室瓣开

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心室→主动脉主动脉→心室心房→心室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因为心输出量等于博出量乘以心率,所以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心输出量。在心率不变的条件下,搏出量的多少取决于心室肌缩短的程度,而心室肌缩短的程度取决于心肌收缩的力量和阻碍心肌缩短的力量的大小,心肌缩短的力量决定于前负荷的大小和心肌收缩能力的高低;阻碍心肌缩短的力量则决定于后负荷的大小。所以由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①前负荷;②后负荷;③心肌的收缩能力;④心率。

3.简述新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及其离子基础。

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去极化(0期)迅速,负极化过程缓慢,分为1、2、3期。负极完毕后电位处在静息电位水平(4期)。

其离子基础:0期:细胞外钠离子的内流;1期:钾离子外流;2期:钙离子(和少量钠离子)内流与钾离子的外流处于平衡状态而形成;3期:L型钙通道失活关闭,钙离子内流停止,而钾离子外流又进行性增加;4期:流入细胞的钠离子、钙离子和流出细胞的钾离子在钠-钾泵、钠-钙交换体和钙泵等作用下流出和流入细胞,使离子达到平衡。

②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特点:0期去极化较快,复极过程动作电位时程持续时间较长,不存在静息电位,在动作电位3期复极完毕后,细胞膜内电位达到最大负值,4期去极化速率慢。其离子基础:0期:细胞外的钠离子内流;1期:细胞内的钾离子外流;2期:钙离子(和少量的钠离子)的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处于相对平衡状态;3期:L型钙通道关闭,钙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外流又增加;4期:外向钾离子流的逐渐衰减和内向电流的逐渐增加(主要是钠离子)。

③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特点:0期去极化速率慢,仅到0毫伏水平,很少超射,复极持续到4期,在4期又开始自动去极化,且去极化速率快。

其离子基础:0期:L型钙通道的内流产生去极化;1、2期去极化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钾离子外流引起复极;3期:膜内电位变负,延迟整流钾通道逐步去激活,钾离子外流逐渐减少;4期:主要是钾离子外流的逐渐衰减造成内向电流幅值相对的逐渐增加,引起舒张去极

化。

4.试述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及其特点和意义。

兴奋性的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

①有效不应期:是指从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达﹣60毫伏电位水平这段时间内,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形式的反应。它分为两个阶段: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计达﹣55毫伏,无论多强的刺激,心肌细胞均不能产生反应,此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因为钠离子通道都处于失活状态﹚,从﹣55毫伏复极到﹣60毫伏这段时间内,给予强刺激可以产生局部兴奋,但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钠离子通道只有少量复活﹚。

②相对不应期:从复极化﹣60毫伏到﹣80毫伏的时间内,若给予阈上刺激可以使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③超长期:相当于膜电位﹣80毫伏到﹣90毫伏这段时期,因为膜电位接近阈点位,稍低于阈强度的阈下刺激,就可以引发出动作电位,表明此时兴奋性高于正常。

意义:可以避免发生强直收缩。因为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舒张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发生像骨骼那样的完全强直收缩,保证心肌舒张和收缩交替进行,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实现泵血功能。

5.何谓动脉血压?它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形成:①心血管系统有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②心脏射血(必要条件):心室收缩时释放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使血管壁扩张,是血液的势能。

③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有着较大的阻力,这使得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液中,只有大约1∕3的血液在心室收缩期流到外周,其余的血液储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中,因而使动脉血压升高。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当心室收缩射血时,主动脉和大动脉被动扩张,会贮存一部分血液,使得收缩压不至于过高,当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和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使血液继续行前流动,并使舒张压维持在一定水平。

影响因素:凡是参与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动脉血压。影响动脉血压最主要的因素是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因此能使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发生改变的因素,也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另外循环血量的多少能影响循环系统的充盈度,故也能影响血压。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则与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有关。在分析下列影响动脉的各种因素时,都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单独分析某一因素变化时对动脉血压可能产生的影响:

①心脏每博输出量的变化,其主要影响收缩压,当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动脉管壁所承受的侧压力也就增大,故收缩压明显升高。

②心率的改变,其主要影响舒张压,因为心率直接影响心动周期的长短,从而影响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时程,其中主要对舒张期产生影响。

③外周阻力,它的改变以影响舒张压为主,外周阻力增大时,心舒期内血液外流的速度减慢,因而舒张压升高;反之,使舒张压降低,以此来影响血压。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因为它们具有弹性助其功能,使得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力的波动幅度,若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对血压的缓冲作用也就减弱,因而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加大。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积是相适应的,产生一定的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若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发生变化,则会使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动脉血压。

6.试述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升压反射)过程?有何意义?

过程:缺氧﹑二氧化碳分压过高﹑氢离子浓度过高→动脉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孤束核→延髓内的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意义:它的主要效应是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其对心血管活动的直接效应是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增强﹑骨骼肌和内脏等组织的阻力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7.试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过程?有何意义?

过程:血压的变化↓→被动脉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感知→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心血管中枢(延髓)(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缩血管中枢↑) →心脏→血管收缩﹑心率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使血压恢复正常

意义: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在生理意义上,其可以纠正短时间内的突然变化。实际上,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平时就起着作用,使动脉血压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8.试述肾上腺素(Adr)和去甲肾上腺素(NA)对心血管作用的异同点。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这是由两者对肾上腺素能受体亚型的结合能力不同引起的。

㈠相同点: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可以与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

㈡不同点:①肾上腺素缩血管作用较弱,甚至可以使部分血管舒张,而去甲肾上腺素缩血管作用强。②肾上腺素能使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在临床上被用作强心药,而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在临床上被用作升压药。

9.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怎么影响?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因而,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够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因而可以将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归结如下: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因为当血量增加或者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就增多,反之,回心血量就减少。

②心收缩力,因为心脏收缩力加强时,射血时心脏排空就较完全,在心舒张期内压力就较低,因而对心房和静脉内血液的抽吸量就较大,回心血量较多,反之,回心血量就较少。

③体位改变,当体位由卧位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位的静脉因跨壁压增大而扩张,容纳的血液增多,回心量减少。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人体在立位的情况下,如果下肢进行肌肉运动,肌肉收缩时队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产生挤压作用,因而静脉回流加快。

⑤呼吸运动,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因此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扩张状态。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这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回心量于是增加。呼气时,胸膜腔负压减小,由静脉回流入右心房的血量也就相应减少。

10.人站立过久长致下肢水肿,其机制是什么?

正常情况下,血浆透过和重吸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放血是和组织液里能保持相对稳定,如组织液合成过多或者重吸收减少,组织间隙就有过多的液体潴留形成组织水肿,当人站立

过久时,由于重力的原因,致使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压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而导致下肢水肿。

第五章呼吸﹙复习思考题﹚

1.简述呼吸的基本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

①外呼吸或肺呼吸,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代

谢)

2.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所引起的节律性胸廓扩大和缩小。其包括呼吸运动和吸气运动。

吸气运动包括平静吸气和用力吸气,平静吸气产生的原理:

一方面当膈肌收缩时使膈下移最终导致胸腔上下径增大,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肋间外肌收缩使胸骨和肋骨上提,并且胸骨稍转向外侧,最总导致胸腔的前后左右径增大,二者使胸腔容积扩大,胸腔容积的扩大使肺容积扩大,导致肺内压下降而低于大气压,空气顺压力差而进入肺内。

用力吸气产生的原理:除膈肌、肋间外肌加强收缩外,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也收缩。

呼气运动也包括平静呼气和用力呼气,平静呼气产生的原理: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使胸廓回缩,导致肺容积缩小,从而使肺内压升高超过大气压,空气因而顺压力差出肺。

用力呼气产生的原理: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和腹壁肌收缩使胸廓容积和肺容量显著缩小,导致肺内压升高明显,大大超过大气压,空气顺压力差迅速岀肺。

3.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人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故胸内压又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是出生后形成和逐渐加大的。出生后吸气入肺,肺组织有弹性,在被动扩张时产生弹性回缩力,形成胸内负压。婴儿在发育过程中,胸廓的发育速度比肺的发育速度快,造成胸腔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由于胸膜腔内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作用和肺的弹性,肺被胸廓牵引不断扩大,肺的回缩力加大,因而胸内负压增加。胸内负压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肺的回缩力。

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

生理意义:胸膜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不至于由自身回缩力而缩小萎陷。由于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4.什么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生理作用是什么?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是二软酯酰软磷脂。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体分子表面,减小了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降低了肺泡液-其界面的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作用,减弱了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避免了液体进入肺泡发生肺泡积液。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随肺泡的半径变小而增大,随半径的增大而变小,所以,小肺泡上表面活性物质密度

大,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强,表面张力小,不致塌陷;大肺泡则表面张力大,不致过度膨胀。这样就保持了大小肺泡的稳定性,有利于吸入气在肺内得到均匀的分布。

5.说明肺换气的生理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原理:当低P(CO2),高P(O2)的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由于肺泡气的P(O2)总是高于静脉血,而P(CO2)总是低于静脉血,这样,肺泡气中的氧气便顺着分压差扩散到血液,而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则向肺泡扩散,使得血液的P(O2)逐渐升高,P(CO2)逐渐降低,最后接近肺泡气P(O2)和P(CO2)。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分压差:气体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地处扩散,因此,肺泡和血液中的分压差愈大,扩散愈快。

②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成正比。

③扩散面积和距离: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与扩散距离成反比,肺换气是通过呼吸膜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因此,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气体交换。

④温度:气体交换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6.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但也存在一部分物理溶解状态的氧气。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88%)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也有少量以物理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5%)。

7.什么叫氧解离曲线,曲线各段的生理意义是什么,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

氧解离曲线:是以P(O2)为横坐标,Hb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的曲线。

生理意义:①氧解离曲线的上段:相当于P(O2)8.0KPa以上,曲线较平坦,为Hb与氧气结合的部位,表明P(O2)发生变化是Hb氧饱和度变化很小。因此在高原、高空或轻度呼吸功能不良时,只要P(O2)不低于8.0KPa,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氧气,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氧解离曲线上段的变化小,提示Hb对血液氧含量具有缓冲作用,能为机体摄取足够的氧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

②氧解离曲线的中段:P(O2)在8.0到5.3KPa之间的曲线较陡,表示P(O2)的轻度下降即可引起Hb氧饱和度的较大下降,从Hbo2释放出较多的氧气,氧解离曲线的中段斜率较大,有利于组织的供氧。

③氧解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在5.3到2.0KPa之间的Hb氧饱和度,是曲线斜率最大的一段,即P(O2)稍有降低,Hbo2就可大大下降,以供结组织更多的氧气,可见该段代表氧气的储备,能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求。

影响因素:①氢离子浓度和P(CO2) 氢离子浓度或P(CO2)升高,Hb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P50(表示Hb对氧气的亲和力)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氧解离曲线左移。而氢离子和二氧化碳增加能使去氧Hb的分子构型稳定,从而降低了Hb对氧气的亲和力。

②温度运动和发热时体温升高,Hb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促进氧气的释放;反之,温度降低使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氧气的释放。

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3—DPG是红细胞内无氧降解的产物,带负电荷的2,3—DPG易与存在于Hb的两条β链之间空隙中的正电荷结合,促使Hb向紧密型转变,降低Hb对氧气的亲和力。并且,红细胞膜对2,3—DPG的通透性很低,红细胞内2,3—DPG的增加也提高了氢离子的浓度,使Hb对氧气的亲和力降低。

④其他因素:(Ⅰ) Hb本身的性质,若Hb分子中的Fe2﹢氧化成Fe3﹢形成高铁Hb,便会失

去携带氧气的能力。但胎儿的Hb由2条α链和2条γ链组成,对氧气的亲和力高。(Ⅱ)一氧化碳与Hb结合后既降低Hb与氧气的结合,也妨碍Hbo2 解离氧气。

8.脊髓、延髓、脑桥和大脑皮质在呼吸运动的调节中各有何作用?

①脊髓:不能产生自动的节律性呼吸,但支配呼吸肌的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该神经元是联系高位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及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②延髓:是呼吸节律产生的部位。延髓的背侧呼吸组的神经元接受肺牵张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等处的出入冲动,起着整合传入信息和调节呼吸运动的作用。延髓的腹侧呼吸组的头段与终端,即相当于疑核头端平面,存在一个含有各类呼吸性中间神经元的过渡区域,此区域被认为是哺乳动物呼吸节律起源的关键部位。

③脑桥:脑桥的呼吸神经元群的作用是限制呼吸,促使吸气向呼吸转换,从而起着稳定呼吸类型、减慢节律和影响呼吸时程等呼吸调整作用。

④大脑皮层:它可通过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在一定程度上随意控制呼吸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保证其他与呼吸有关的重要活动的完成。

9.试述二氧化碳分压↑、氧气分压↓、氢离子浓度↑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的机制?

①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机制:一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二是通过使脑脊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两者共同作用对呼吸进行调节,但主要以中枢化学感受起的作用为主。

②氧气分压降低时,分两种情况:⑴当轻度缺氧时,可以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机制:一方面缺氧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另一方面,氧气分压降低可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中枢兴奋,缺氧对呼吸作用的直接作用是抑制,间接作用是兴奋,此时间接的兴奋作用大于直接的抑制作用。⑵当缺氧进一步加重,此时将导致呼吸作用停止。机制:因为当缺氧进一步加重时,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加强,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不足以克服缺氧气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③氢离子浓度升高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机制:动脉血氢离子浓度增高时可直接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同时少量氢离子经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复习思考题)

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具又以下生理特性:①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②具有一定的自律性;③紧张性;④有较大伸展性;⑤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很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

2.胃酸的分泌机制如何?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是什么?

在胃液中,盐酸又称胃酸,是由泌酸腺中的壁细胞分泌的。

其机制是:壁细胞中的H+来自胞质内水的解离,水解离成H+和OH﹣,H+在质子泵的作用下,主动分泌到小管内,OH﹣在细胞内有待被中和。由于壁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它能将从血浆中摄取的和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水化合形成H2CO3. H2CO3随即解离成H+和HCO3﹣。H+和OH﹣中和生成水,HCO3﹣则与血浆中的氯离子进行交换进入血液,与钠离子生成碳酸氢钠,而血浆中的氯离子则进入壁细胞,再通过分泌小管膜上特异性的氯离子通道进入小管腔内,在小管内与氢离子形成盐酸。

胃酸的主要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

作用:①将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激活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同时为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酸

性环境;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③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④盐酸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⑤盐酸在小肠内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3.简述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⑴胰液的主要成分:水、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碳酸氢盐,有机物主要是各种消化酶。

胰液的作用:①胰液中碳酸氢盐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中的胃酸,使小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也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的PH环境。

②胰液中的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等酶可以分别水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保证了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胆汁的主要成分:水、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和卵磷脂等,无机物主要是钠、钾、钙和碳酸氢盐等。

⑵胆汁的作用:①乳化脂肪;②帮助脂肪的吸收;③在促进脂肪分解产物吸收的同时也促进了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④胆汁在十二指肠中还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⑤胆盐重吸收后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

4.三种主要营养物质是如何吸收的?

糖主要是以单糖的形式被吸收,单糖的吸收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蛋白质先被蛋白酶水解为氨基酸,然后再进入血液。

脂肪先被脂肪酶水解为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和少量甘油二酯。其吸收途径有二:一是甘油和低级脂肪酸因溶于水故可吸收入血;二是乳化的脂肪微粒和高级脂肪酸经淋巴管吸收。

第八章

1.机体的产热器官和产热方式有哪些?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有哪些?

㈠产热器官:内脏、骨骼肌和脑。内脏中以肝的代谢最旺盛,产热量最大。当机体安静时以内脏产热为主,而活动时则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产热方式:⑴代谢:其包括活动水平较低的基础代谢和活动水平较高的增强代谢:①基础代谢产热:因机体细胞数量巨大,故基础状态下的代谢产热量是相当大的;②增强代谢产热:当细胞所处的环境超越基础状态时,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

⑵肌肉活动:骨骼肌活动可分为随意运动和寒战:①骨骼肌随意运动可导致代谢明显增强,其产热量可高达机体总产热量的90%;②寒战也可产生巨大热量。

⑶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人们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在安静状态,机体的产热量也要比进食前增加。

㈡散热器管:人体的热量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等器官向外界散发,其中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管。

散热方式:⑴辐射: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方式,所有高于绝对温度的物体都具有这种波长为5到220微米的红外热射线,人体向各个方向发散热射线,反之,周围物体也将热射线发散给机体。

⑵传导:机体热量直接传给较冷接触物的散热方式,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方式传到皮肤继而直接传给所接触的较冷物体。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固体物传导散热的很少,仅占总散热量的3%左右。

⑶对流:对流散热是指通过流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热体皮肤总是被一薄层空气包绕。皮肤的热量先传给这一层空气,并使之升温,当这层空气的温度升至与皮肤温度相等时,则传导散热停止。但实际上,由于空气对流,这些流走的温暖空气被较冷空气代替,使传导散热得以继续进行。

⑷蒸发:机体通过蒸发水分来散发体热,蒸发散热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形式。人体即使不发汗,其皮肤和呼吸道仍不断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这种感觉不到的水分蒸发称为不感蒸发,发汗是汗腺主动分泌汗腺的过程,发汗后通常伴随有汗液蒸发并带走大量的热量,但汗液只有在气化时才有散热作用,如被擦掉则不能起到使机体散热的作用。

2.举例说明调定点学说和体温调节的过程。

调定点学说:该学说认为,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的调节,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是起调定点作用的结构基础。这些神经元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而设定了一个参考温度值(如37℃),此值即为调定点,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水平时,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活动的改变而促使体温恢复到调定点水平,任何原因引起调定点改变时,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活动便会发生相应改变,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活动在新的调定点水平达到动态平衡,体温即被稳定于这一新水平。

体温的调节过程:当机体处于过冷环境时,机体可通过增加产热量和减少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外周温度感受器检测到的体温信息经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等的传入纤维输送到脊髓、脑干汇同沿路的中枢感受器信息,最后汇集到起调定作用的神经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发汗中枢整合从调定点传来的偏差信息后发出指令性传出信号,再通过多条途径调节效应器活动(比如说:交感神经系统参与皮肤血管收缩反应;褐色脂肪分解产热;躯体神经系统参与行为性体温调节和寒战以及内分泌系统参与代谢增强反应等。)

3.根据所学生理学知识,机体在寒冷雪山上如何为适应恶劣的天气。

首先从缺氧这一角度来说,因为高山上也有氧气,只不过比较少稀少而已,不会使机体严重缺氧。所以此时,吸入气P(O2)降低,会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进而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以提升肺泡气P(O2),改善机体缺氧。

在热量方面,当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通过增加产热量并减少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外周温度感受器检测到的体温信息经脊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等的传入纤维输送到脊髓、脑干汇同沿路的中枢感受器信息,最后汇聚到起调定点作用的神经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发汗中枢整合从调定点部位传来的偏差信息后发出指令性传出信号,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参与皮肤血管收缩反应,褐色脂肪分解产热,躯体神经系统参与行为性体温调节和寒战以及内分泌系统参与代谢增强等多条途径,以维持体温与恒定水平。

第九章

1.肾血液循环有何特点?

①血流量大

②入球小动脉一般比出球小动脉的管径大。

③肾血液循环有两条毛细血管床: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管周毛细血管,它们以传联方式相连,通过出球小动脉而分开,这有助于调两套毛细血管的静水压。在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压高,引起液体快速的滤过;管周毛细血管中血压低,使得液体迅速的被重吸收。

2.试述尿生成过程(要点:原尿的形成,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①原尿的形成:流入肾脏的动脉血经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因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管径一般都比起出球小动脉的管径大,所以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压力大,促使血液中的大部分物质和水通过滤过膜而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当肾小管滤液进入肾小管后,在其形成终尿之前要流经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沿着这些节段滤液的量和质发生很大的变化。某些物质被选择性的从小管

液中转运至血液

(Ⅰ)近端小管:有大概2/3的水分,2∕3的钠离子,85%的碳酸氢根,80%的钾离子在此段被吸收。

(Ⅱ)髓袢:髓袢可分为三个节段:髓袢降支细段,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主要吸收水分,升支细段对水的通透性底,升支粗段大约重吸收25%的钠离子、氯离子和钾离子。

(Ⅲ)远端小管:主要对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

(Ⅳ)集合管:把集合管与远端小官后段合起来称为“远端肾单位”,它主要吸收钠离子和水,并且其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受激素的控制。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Ⅰ)近端小管:主要分泌有机酸、碱、体内代谢的终末产物以及有害的毒素和某些药物到小管液中。

(Ⅱ)髓袢:

(Ⅲ)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因为远端小管后端的细胞形态和通透性特征与集合管系统的细胞形态及通透性特征相类似,往往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一起称之为“远端肾单位”。这两个节段具有不同的细胞类型: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主要分泌钾离子,闰细胞主要分泌氢离子。肾脏分泌的氨气能从细胞间隙扩散到管腔,在此处与闰细胞分泌的氢离子相结合形成铵根离子,铵根离子是非脂溶性的,因而不能扩散入管腔,氨气又连续的转变为铵离子,结果通过浓度梯度使氨气连续地向管腔扩散。

3.试说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有效滤过压是由四种力量决定的,分别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囊内的静水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以及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加有效滤过压,是促使滤液生成的力量。

②肾小囊内的静水压:是抗滤过液生成的力量。

③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是抗滤过液生成的力量。

④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滤液生成的力量。

4.试述近球小体的结构及其在肾脏泌尿功能调节中的作用。(要点:近球小体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肾脏泌尿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⑴近球小体是由近球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近球细胞:位于入球小动脉中层内的肌上皮样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内含分泌颗粒,颗粒内含肾素;致密斑:位于髓袢升支粗段的末端部分或远端小管的始段,此处的上皮细胞为高柱状,使该部呈斑状隆起,它具有调节肾素释放的功能;球外系膜细胞:位于入球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细胞,具有吞噬作用。

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肾素可催化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肾素Ⅰ,然后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动脉血压,促进近端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以及通过对脑部的刺激作用引起渴觉等功能,而醛固酮的分泌也让促进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重吸收钠离子和分泌钾离子。

5.试述肾交感神经和ADH在肾脏泌尿功能调节的作用。

㈠肾交感神经的作用:①肾交感神经的活动可增加近端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并伴随着氯离子和水的重吸收。②肾交感神经可直接刺激肾素的释放,进而促进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③肾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近端小管和髓袢细胞膜上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相结合,增加钠离子、氯离子和水的重吸收。

㈡ADH的作用:ADH有ν1和ν2两类。ν1受体位于血管平滑肌上,ADH通过作用于ν1受体,

引起体循环小动脉收缩,包括引起肾脏小动脉的收缩。ν2受体分布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基侧膜,ADH与其相结合使上皮细胞内的CAMP水平增加,并激活蛋白激酶A,然后促进水通道蛋白-2在细胞内转移到达细胞膜的管腔侧。水通道蛋白-2分子群集在一起与细胞膜融合形成水通道,使水通过细胞快速扩散。ADH也能够刺激水通道蛋白-2基因转录,使肾小管细胞中水通道蛋白-2蛋白形成。

生理学期末试卷B

《生理学》期末试题B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名词解释(2’*5) 1.兴奋性 2.阈电位 3.中心静脉压 4.肺通气 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二、填空题(2’*5) 1.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 2.ABO血型可被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型。 3.心室的心动周期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4.消化的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三、A型题(1’*20)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 E.负反馈 2.破坏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后,下列何种现象消失?( ) A.反应 B.兴奋 C.抑制 D.反射E兴奋性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 A.减压反射 B.血糖浓度调节 C.排尿反射 D.体温调节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 ) A.NaCl B.葡萄糖 C.清蛋白 D.球蛋白 E.血红蛋白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 ) A.缺乏Fe2+ B.缺乏叶酸 C.内因子缺乏 D.骨髓破坏 E.严重肾疾病 6.某患者未受明显创伤皮肤却经常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可能是( ) A.红细胞减少 B.中性粒细胞减少 C.淋巴细胞减少 D.血小板减少 E.凝血因子缺乏 7.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 A.0期 B. 1期 C.2期 D.3期 E.4期 8.自律细胞和工作细胞的生物电活动的主要区别是( ) A.0期去极化速度 B.0期去极化幅度 C.3期复极的离子转运 D.复极化时间的长短 E.4期自动去极化 9.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关系是( ) A.房缩期长于室缩期 B.整个心动周期中,收缩期长于舒张期 C.收缩期与舒张期相等 D.整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E.心室舒张期长于心房舒张期 10.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主要指标是( ) A.心率 B.心排出量 C.中心静脉压 D.动脉血压 E.静脉回流量 11.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 ) A.保持血管充盈 B.保持足够的静脉回流量 C.防止血管硬化 D.保证器官的血液供应 E.减轻心肌的前负荷 12.中心静脉压高低主要取决于( )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体会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体会 1讲授法 讲授法是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系统地传授知识,把教师本人的学习心得和治学经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教学内容上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使讲课内容少而精,做到深入浅出、系统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从教师讲授中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自己看书获得的信息量。教科书中“绪论”及“细胞的基本功能”章节可以说是生理学课程的总论部分,许多内容贯穿全书,是生理学课程讲述最基础的部分,因其内容枯燥,名词概念繁多,再加上学生初次接触生理学,需要教师精心讲授,学生才能理解接受。如靠学生自学,不但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影响学生对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宜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其它方法。 正确运用讲授法,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同时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可以设疑,哪些内容枯燥乏味,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自我设计,使教学内容从平面转向立体,重点突出,难点易解。在讲授过程中,必须与板书、教具紧密结合,使讲授内容清晰、系统、形象、生动。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涌现,使教学中用语言难以描述清楚的生理过程通过课件而形象、生动、具体地呈

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2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生理学的内容是经过实验验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组成的,根据生理学的特点,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本堂课要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和何时提出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才能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做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产生的原因?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又如讲授完骨骼肌的结构、肌丝的滑行学说、兴奋- 收缩耦联及神经- 肌肉接头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问题:坐骨神经兴奋后,如何引起腓肠肌收缩?甚至可以在讲述完神经系统之后,提出人是如何将收缩某一部位肌肉这一意识转化为肌肉收缩这一过程的?总之,在生理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生理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3对比和总结 对同一章节的并列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讲授,比单独分别讲 授效果好。如: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的讲解,可以把两者不同的特性进行对比;心肌细胞生物电的讲解,把窦房结、P 细胞、浦肯野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画在黑板上,学生很快就能区分哪是自律细胞,哪是工作细胞,哪是快反应细胞,哪是慢反应细胞。每一章的内容讲完后,可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的轮廓,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在总结中要重视图表、表格的作用,图表和表格能使人一目了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强知识间纵横联系。分类比较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Ca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B. 组织激活物 C. 纤溶酶 D. 抗凝血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A. A 型 B.B 型 C.O 型 D.AB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一门关于人体正常机能的学科,实验性较强,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记得慢、忘得快,与医学其它各学科联系密切。作为一名医学生,扎实掌握生理学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必需的。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研究,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并提高,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1、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庞杂的问题系统化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备课充分。例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章,有一个概念——阈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就引发钠离子快速大量内流,从而爆发动作电位。笔者把阈电位比喻象扣动扳机,这样讲解,学生容易领会、记忆深刻,课堂反馈的效果良好。 2、充分应用教学手段,多方位、多角度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 生理学知识来源于科学实践,在教学中应紧抓住实践这一环节,多角度开展生理学实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首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笔者善于应用示意图、模拟图展示讲解各种生理现象,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领会;再者,通过电视教学片观察各种生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领会;第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关的生理学实验,更直观地观察生理学现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这样“耳闻”、“亲自操作”、“目视”等多方位验证理论,达到了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操作技能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3、驾驭课堂,开展课堂讨论 重视学生课堂讲座是有多方面益处的,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针对知识点进行的讨论,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能找出漏洞和不足,从而使教师在对知识的传授中更有重点、把握程度更为准确,亦相应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另外,问题点的提出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具有启发性,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点经验。积极探索适合现今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孜孜探求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运用这些方法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实践操作技能,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掌握生理学知识和医学其他各学科知识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0904050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50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Engineering Physiology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开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开课学期:5 总学时:40(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 总学分:2.5 二、课程目的 工程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通向服务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工程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仅着重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课程如医学概论、医学成像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仪器及设备、生物医学材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同时掌握工程生理学分析方法,建立良好的理论基础,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并与理工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3学时)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熟悉细胞膜的结构功能(1学时) 2掌握细胞兴奋性、生物电现象(1学时) 3熟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1学时) 第二章血液(3学时) 1了解血液的组成、特性(1学时) 2掌握血细胞特点及功能(1学时)

3熟悉生理止血与凝血机制,掌握血型与输血原则(1学时) 第三章血液循环(4学时) 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及评价(1学时) 2掌握心脏电生理机制及心脏电节律产生(2学时) 3了解各种血管生理,熟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1学时) 第四章呼吸(3学时) 1了解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及肺功能的评定(1学时)2熟悉气体的运输形式及特点(1学时) 3掌握呼吸节律产生及呼吸运动的调节(1学时) 第五章消化(3学时) 1概述,掌握消化的概念,平滑肌的特性及消化道平滑肌的活动(0.5学时) 2了解食物消化的基本过程,掌握胃、小肠内消化、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2学时)3熟悉食物中各种成分的吸收机制(0.5学时) 第六章尿的生成和排出(3学时) 1了解肾脏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特点(0.5学时) 2掌握肾小球的滤过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功能特点,熟悉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2学时) 3熟悉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了解尿的排出(0.5学时) 第七章感觉器官的功能(3学时)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0.5学时) 2掌握视觉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掌握听觉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掌握前庭器官的感受原理及基本的检测手段(2学时) 3熟悉嗅觉与味觉及皮肤感觉的感受原理(0.5学时) 第八章神经系统的功能(8学时) 1了解神经元概念,熟悉神经元活动、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2学时) 2掌握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及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学时) 3熟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学时)

高师院校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高师院校生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3肖玲远 (毕节学院生物系,贵州毕节 551700)摘 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生理学教学的特点和高师院校学生具体情况,对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师院校;素质教育;生理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Q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769(2005)03-0084-02 The Ele m en t ary D iscuss About Physi ology Teach i n g M ethod of Teacher ’s College Xiao L ing -yuan (Depart m ent of B i ol ogy,B ijie Teachers College,B ijie 551700,China ) Abstract:The paper according t o de mand of quality educati on,characteristic of physi ol ogy teaching and student ’s trait of teacher ’s college,discusses the measure and method about physi ol ogy teaching ref or mati on . Key words:teacher ’s college;quality educati on;physi ol ogy;teaching method 生理学是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专业及医学各专业的一门理论及实验性很强的基础、重点的主干课程之一,伴随知识剧增及课堂授课课时减少的矛盾的出现,生理教学中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始终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1 高师院校生理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1素质教育观下的生理学教学特点和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特别是从机能整合角度来探讨生命活动规律及调节的基础理论学科,其知识是生命科学领域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理论,而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再加上其具有的基础性、发展性及较强的实践性,这就为当今素质教育观下的生理学教学提出了极大的艰巨性与挑战性。传授知识主要是总结过去,而传授知识的方法才真正是为了未来。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近几年入学的大学生,自理及独立能力普遍较差,学习上大多缺乏积极主动性,动手及实际操作能力更弱。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每个学生具体情况(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学习能力、创新及创造能力),制定出一套完整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1.2高师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特点和要求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与医学院校不同,师范院校学生在生理学的学习中不仅要了解人体及动物基本生理机能、机制等基础理论,还应学会将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这一明确目标,生理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以不同方式方法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同时,要结合本专业课的特征及所具有的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组织、安排教学,有意识的 ? 48?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收稿日期:2005-01-20  作者简介:肖玲远(1964-),女,贵州毕节人,毕节学院生物系讲师,研究方向:生理学教学。

生理学教案、讲稿

教案

讲稿 第一章绪论 课堂导入: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生理学。当我们接触一个新事物,首当其冲要明白3个W,what,why, how ,这3个W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what,什么是生理学,他是干什么的? 引入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生物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重点是正常功能,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为细菌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 我们要学习的人体生理学,又称医学生理学,通常简称为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的说,它研究我们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神经活动、躯体活动、腺体分泌、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等功能活动,研究它们是怎样发生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相互间有无影响,与内外环境变化的关系等等。 2. why 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而自我是世界中无可替代的唯一,我们对自己的好奇心也往往更明显,为何危急时能爆发惊人潜力,为何心跳过快反而危险,,为何呼气比吸气更轻松,为何寒战过后会更温暖?这些都是生理学的内容。 从职业的角度看,一种药物如何起效,为何出现副作用,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都需要足够的生理学知识,所以在生理学成为了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他是我们认识和干预纠正疾病异常的定心丸。 3. how 生理学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是它的重要基础,生理学的学习研究的最基本过程是:实验-推理判断-再实验-验证修正推理判断-再实验-再验证修正,这是一个长期反复循环的严谨的过程。由于实验的损伤性及伦理等原因,目前,大多数生理实验是以动物为对象。为什么能用动物做实验来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呢?我们都知道,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和生物界其他动物具有同源性,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且,动物实验还有些特别的优势。举例: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其直径最大可达1毫米左右,人的各种神经纤维直径为1—20微米,长度人几分之一毫米到1米左右,比如已知人体最粗的神经是坐骨神经,它的直径可以达到1厘米,但是坐骨神经是神经纤维束,内含大概20W根神经纤维,可想而知每根纤维的直径有多微小。),猫的防御反射,等等等等。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首先,动物和人类只是相似,所以并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简单直接对应到人体,尤其人类的情感情绪思考等高级意识活动基本无法以动物实验来进行研究。其次,一些人对动物实验的滥用,既丧失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基本的尊重。随着无损伤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直接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研究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生命现象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如研究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 * 第二器官、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如研究心脏的泵血功能、呼吸节律的形成机制。 * 第三整体水平研究器官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研究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应激状态下人体功能的改变。。。。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浅谈钙离子生理学功能

浅谈Ca2+生理学功能 摘要Ca2+是组成原生质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生物体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也参与动物机体各项生理活动,从骨骼形成,肌肉收缩,神经及大脑思维活动,甚至人体的生长发育、消除疲劳、健脑益智和延续衰老等都离不开它,因此有人说“钙是生命之本”。 关键词钙离子骨骼肌肉收缩凝血过程神经传导 在动物生命物质中,碳、氨、氢和氧参与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组成;钙、磷、镁主要以难溶无机化合物存在于骨骼中;另外,钠、氯、钾、钙、镁等分别以游离水合阳离子和阴离子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中发挥电化学和信使功能。其中,Ca2+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钙参与肌肉收缩、血液凝固、许多酶的活化、神经冲动的传递、降低细胞膜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1]。 经过简单的生理学课程学习和资料查询,我将Ca2+的生理学功能总结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参与肌肉收缩;参与凝血过程;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其他方面。 1、骨骼组成 钙磷占据了体内总矿物质的70%,约99%的钙和80%~85%的磷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骨骼在运动系统中起杠杆作用,构成生物体的坚固支架。骨组织含有无机盐、有机质和水。其中无机盐占45%,骨无机盐不仅能增强骨的机械力,同时具有维持机体所有组织的化学平衡作用。在无机质中磷酸钙、碳酸钙、氟化钙等含钙化合物占2/3,决定了骨的坚固性,在维持体型、保护脏器和支持体重方面有重要作用。钙是整个生命期骨塑建和重建过程中骨质形成期所必需的元素,支持骨器官的发育和形成[2]。 在畜牧业生产中严重危害动物健康的主要是钙和磷,它们是骨骼的主要矿物质成分,相互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一种缺乏或过量,将会干扰动物对另一种的吸收和利用。在各种动物钙绝对缺乏比较少见,而磷过多引起的钙相对缺乏较为常见,钙的缺乏可导致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骨质疏松和纤维性骨营养不良,但一般不会引起佝偻病和成骨软化[1]。在家禽的饲养中,钙缺乏会使体质衰弱,增重缓慢,饲料利用率和繁殖率下降,肉、蛋产量降低。对人类来说,小儿缺钙易造成软骨病、佝偻病、龋齿等疾病,而老年人缺钙易发生骨质疏松或是骨折。 2、肌肉收缩 肌纤维组成肌组织,具有收缩功能。生物体运动、消化、心脏跳动等都离不开肌肉收缩,而Ca2+在肌纤维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F

本科《生理学》期终考试试卷(2008年1月16日) 一.名词解释( ′× 分) γ 二 选择题( ′× 分)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反射 兴奋 刺激 反应 阈值 机体内环境的 是指: 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当达到 时 膜两侧 浓度梯度为零 膜内侧 的净外流为零 膜外 浓度大于膜内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 膜内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 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 ,钠泵运转可使 个 移出膜外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 个 移出膜外,同时有 个 移入膜内 近代生理学把 的定义理解为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动作电位即 判断组织 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刺激的频率 骨骼肌的 耦联不包括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释放 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浆中的 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 解离 当肌浆中的 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 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 幅值变大 幅值变小 频率变低 发生叠加或总和 不发生叠加或总和 中,占时间最长的是

A.心房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等容舒张期 .射血期 .充盈期 房室瓣开放见于 .等容收缩期末 .心室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初 .等容收缩期初 .等容舒张期末 正常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降支的原因是 .心肌的静息张力较小 .心肌的伸展性较大 .心肌的伸展性较小 .心肌的贮备能量较多 .心肌收缩的潜在能力较大 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的主要根据是 静息电位数值 .动作电位时程长短 . 期去极化速度 .动作电位复极化速度 . 期有无自动去极 .下面关于心室肌细胞 通道的描述,正确的是 .非电压依从性 .激活和失活的速度都很快 .可为阿托品所阻断 .选择性不强,其他离子也可通过 .在去极化到 时被激活 当 的传入冲动增多时,可引起 .心迷走紧张减弱 .心交感紧张加强 .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 .心率加快 .动脉血压升高 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其原因是 心肌是功能上的合胞体 .心肌肌浆网不发达, 贮存少 心肌的 特别长 .心肌有 ,会自动节律收缩 .心肌呈“全或无”收缩 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 呼气全程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 吸气全程 呼吸全程 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错误的描述是 减少肺泡内组织液生成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稳定肺泡容积 降低肺的顺应性 由肺泡Ⅱ型细胞所分泌 肺泡通气量是指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 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无效腔的气体量 氧解离曲线是反映 血氧含量与空气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溶解于血液中的 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饱和度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血红蛋白饱和度与 张力关系的曲线 血氧含量与血液中 分压关系的曲线 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是 分压降低 值降低 值增大 温度降低 , 降低 关于通气 血流比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安静时正常值为 比值减少意味着无效腔增大 肺底部动静脉短路增加 肺尖部无效腔增大 肺尖部动静脉短路减少 关于肺牵张反射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平滑肌层 传入神经是迷走神经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反射中枢在延髓 关于唾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叙述是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参与唾液分泌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唾液分泌增加 交感神经对唾液分泌起抑制作用 下列各因素中,不能引起 分泌的是 灌注幽门部粘膜 肉汤灌注幽门部粘膜 扩张刺激幽门部粘膜 刺激迷走神经 食物刺激小肠上段粘膜 能促进胰腺分泌 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也很少 少量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丰富 大量的水分,而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很少 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分和酶的含量也丰富 关于 的生理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可促进脂肪的吸收 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肝 在十二指肠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胆囊 在十二指肠也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分节运动的作用 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 促进化学性消化 促进吸收 推进食糜 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 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 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 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 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 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 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 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 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7.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8.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 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9.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 流。 10.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2.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3.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4.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6.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