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1.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环的局限性。

杜能环所考虑的在城市的周围都是农业用地,形成6个农业区,即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式农业区、谷草式农业区、三圃式农业区和牧区或农畜饲养区。逆杜能环考虑在城市的周围,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有商业、住宅、工厂等其他土地利用,这样,在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形成同杜能环不同的模式,自城市向外分别为半工业化农业生产区、撂荒地或暂时农业区、兼业农区和较高级住宅区、

奶酪和谷物区、玉米种植和家禽饲养区。在杜能环中,农业生产者对土地的投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在逆杜能环中,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区,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投入较多,而从事相对集约度高的经营。

杜能环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考虑城市周围都是农业用地,而没有考虑城市周围的非农业用地,因而与现实不符。

2.右图为P 1、P 2和P 3三个企业的运费最低点,图中的圆为等费用线,如果第2个圆为临界等费用线,那么,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在哪?为什么?在图中画出

企业的最优区位。如果最外边的圆为临界等费用线,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又在哪?为什么?在图中画出企业的最优区位。

如果图中第2个圆为临界等费用线,三个企业的最佳区位分别为P 1、P 2和P 3,因为三条临界等费用线没有相交,说明不存在那样的点,使得将三个企业集

中在该点带来的节约大于因离开运输费用最低点而增

加的运输费用。

如果最外边的圆为临界等费用线,三个企业的最

佳区位三个第3个圆相交的区域。因为,在这个区域

中,企业因集聚所带来的节约大于因离开运输费用最

低点而增加的运输费用。

1.

根据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跨国公司区位论,论述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运费、劳动费和集聚因素。对于运费,韦伯更侧重考虑原料和制成品的重量。韦伯以后的经济学家对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完善,增补了一些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1)产品与原料相比的可运输性,如果产品比原自由农作区 林业区

轮作式农业区

谷草式农业区 放牧区或家畜饲养区三圃式农业区 半工业化农业生产区 图1 杜能环 图2 逆杜能环

料易于运输,企业应放在原料地,否则,放在市场区;(2)原料和市场的分布状况,如果原料地分散,市场区集中,企业应放在市场区,否则,放在原料地;(3)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如果生产厂家需要与消费者保持密切接触,企业应放在市场区;(4)运费率,影响运费不仅是重量,还有运费率,因为制成品的运费率总是高于原料的运费率;(5)交通条件,道路网的分布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分布。

从克里斯泰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还有中心地等级。中心地的等级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种类的工业布局;中心地等级越低,吸引的工业越少。

从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有产品的生命周期、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区域基础。

2.区域专业化部门

区域专业化部门是指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即为区域专业化部门。

3.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2.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判断哪些部门可能成为区域N的专业化部门?哪些部门可能成为其主导产业?为什么?区域N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它的空间结构有何特征?

木材加工业、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为区域N的专业化部门,因为它们的区位商大于1,而电力工业的区位商虽然也大于1,但一般来说,电力工业属于基础设施部门,为区域内服务,因而不作为专业化部门。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主导专业化部门,因为其区位商大于2。

由于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为主导专业化部门,因此该区域应处于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空间结构应为扩散—三元结构形成阶段,存在核心区、城乡边缘区和外围区,城市数量较多,大、中、小城市齐全,城市体系较为完善。

2.根据下表给出的数据,分析A、B、C、D四个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问题?若存在问题,属什么类型?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应选择何种区域开发模式?

A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的比值小于1,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全国的比值小于1,说明该区域是一个贫困地区或萧条区。如果是贫困地区,应选择增长极开发模式,如果是萧条区,应选择网络开发模式。

B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没有问题,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的比值大于1,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全国的比值大于1,说明该区域是一个繁荣区,应选择点轴开发模式或网络开发模式。

C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没有问题,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的比值小于1,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全国的比值大于1,说明该区域是一个发展中地区,应选择据点开发模式。

D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的比值大于1,人均收入增长率与全国的比值小于1,说明该区域是一个潜在的萧条区,应选择点轴开发模式或网络开发模式。

1.论述我国区域规划发展有哪些新趋向。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有如下新趋向:

(1)市场兼容型的弹性区域规划。我国正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将原来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型规划转变为以价值手段为主的计划与市场兼容型规划,将原来过于具体的刚性规划转变为应变能力较强的弹性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弹性就是指规划思路及指标体系对随机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规划的弹性主要体现在规模、规划内容和规划结构的可变性上,保证和调控程度的平衡是区域发展规划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2)多目标复合协调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区域规划既是区域PRED之间的矛盾聚合体,又是区域PRED之间矛盾的调节器。在区域规划中应坚定不移地将PRED协调发展与人地关系巨系统整体优化思想贯穿于规划全过程的始终。

(3)公平与效率兼容型的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对效率与公平的侧重,完全受限于经济体制的影响,并使社会生活呈献出两种不同性质的合理化:一是力求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的合理化,即以“效率”为目标,可称其为“市场性合理化”;二是力求以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合理化,即以“公平”为目标,可称其为“社会性合理化”。

(4)质量与效益发展型区域规划。区域发展的实质在于高效而非高速,因此区域规划必须按照效益法则,科学地设置规划的指标体系,突出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指数和效益指数,突出社会发展的生活质量指数和精神文明指数,强化技术进步指数在规划指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增长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相互制约与促进关系。

(5)应用导向型的区域规划。区域规划完成后,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实施,才是成功的区域规划。在我国流行这样一名话:“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到时候不如领导一名话。”因此,一部科学又实用的规划,既可面向“用户”夺得市场,又可面向社会赢得效益。

3.逆杜能环与杜能环有什么区别?

杜能环所考虑的在城市的周围都是农业用地,形成6个农业区,即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式农业区、谷草式农业区、三圃式农业区和牧区或农畜饲养区。逆杜能环考虑在城市的周围,不仅仅有农业土地利用,同时有商业、住宅、工厂等其他土地利用,这样,在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形成同杜能环不同的模式,自城市向外分别为半工业化农业生产区、撂荒地或暂时农业区、兼业农区和较高级住宅区、奶酪和谷物区、玉米种植和家禽饲养区。在杜能环中,农业生产者对土地的投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在逆杜能环中,在距离

城市较远的地区,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投入较多,而从事相对集约度高的经营。

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了沿海开放战略,用所学过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解释这一战略的经济合理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了沿海开放战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沿海开放战略的提出,符合梯度转移理论。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产品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处于创新阶段,高梯度;如果处于标准化阶段,低梯度。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周期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

从梯度转移理论可以看出,创新活动总是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品周期的变化,按顺序依次向中低梯度地区转移。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水平较高,主导产业比较先进,因而属于高梯度地区,而中部地区则为中等梯度地区,西部为低梯度地区。这样,创新就历史地落在了东部地区,所以国家赋予其沿海开放战略,使其尽快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消化成熟后,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实现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2.山西和内蒙均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其发展应从美国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的开发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美国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开发的经验是:建立专门机构,实施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案;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交通运输系统,打通区域内外的联系通道;调整产业结构,综合发展地区经济;吸引外资,增强煤炭出口能力;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地区环境状况。

美国阿巴拉契亚煤炭工业区当初面临的问题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冲击,因此,解决运输、市场和资本是其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山西和内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建立专门的开发机构,实施特定的开发法案、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是两个地区共同借鉴的经验。但是,由于资源及其组合状况有所不同,在资源开发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如山西,地理位置居中,接近能源消费市场,且煤质好,与铝、铁等资源的组合状况较好,因此可以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加强输出能力,同时延长产业链,发展钢铁、化工、电力、机械等部门,走综合发展之路。而内蒙则地理位置偏僻,以褐煤为主,远离消费市场,且有黑龙江省煤炭的竞争,因此它应走建坑口电站,向外输电之路。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经济地理

第三章: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1、基本概念 2、中心地 3、门槛人数——P74 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大特征之一——P75 5、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P79 二、零售业 1、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因素 (1)市场因素 (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 (3)零售业间的竞争 (4)地价的作用 三、服务业区位论 1、服务业的类型 (1)生活性服务业 (2)生产性服务业 (3)公办服务业 (4)公共服务业 第四章:多部门企业区位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1、企业增长的动因P95 (1)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P96 横向一体化:P96

纵向一体化:P97 后向一体化 前向一体化 二、企业空间演变模式 1、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P103 2、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P104 3、哈坎森的全球扩张模式P106 4、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P108 5、五种模式的比较P109 三、公司组织结构 1、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 功能部结构 产品部结构 顾客部结构 矩阵结构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一、跨过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1、产品周期理论新产品阶段 成熟产品阶段 标准化产品阶段 2、折中理论P118 (1)所有权优势 (2)交易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 3、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P120 (1)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2)集中边缘地区 (3)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4、跨国公司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5、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广泛性、层次性、区域性、多面性、差异性、时间性6、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互补性、竞争性、变化性、 第七章:经济活动趋于分析 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P146 (1)资源禀赋 (2)资源配置能力 (3)地理位置 (4)外部环境 2、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托斯经济增长阶段理论:6个阶段P153 3、区域产业结构P155-P157 (1)主导产业 (2)关联产业 (3)基础性产业 (4)支柱产业及潜导产业 4、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法则 (3)霍夫曼定理 5、区域发展战略概念P159 6、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性(3个方面)P160

地理经济学

地理经济学 1、四省比较中存在的经济发展问题,哪些是共性的问题?哪些是江苏特有的问题? 2、江苏从四省经济发展比较中,可以借鉴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课件内容 一、江苏与广东比较 第一,广东的内生增长能力远胜江苏; 第二,江苏与广东高端制造业都发达,广东制造业层次更丰富;广东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东莞模式,是外向型经济代表,一种是以深圳模式,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达,一种是佛山为代表的制造业基地。 第三,广东中心城市比江苏强,服务业更发达; 第四,广东文化产业领先江苏。广东人权力崇拜色彩相对淡漠,岭南文化具有强烈的平民文化的特征。与平民意识直接关联的,是平等观念,以及重视交换,遵守契约等。这是开放包容精神的基础。 二、江苏与浙江比较 第一,浙江比江苏更富裕; 第二,浙江企业负担比江苏轻; 第三,浙江经济比江苏经济更“绿色”; 第四,浙江网络经济遥遥领先。 三、江苏与山东比较 重点:江苏在沿海开发方面的差距。 第一,江苏沿海缺乏国家级新区的带动; 第二,江苏沿海开发在全局的统筹规划方面,不如山东; 第三,江苏沿海缺乏区域间的分工合作。 四、江苏的比较优势和不足 与浙粤鲁三省相比,江苏经济发展的优势方面,主要体现在外向型经济、区域创新能力、财政实力、县域经济、区域协调以及园区经济等方面。 江苏经济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江苏居民收入和消费偏低。 二、江苏固定资产投资率较高,对投资驱动依赖性强。 三、江苏企业的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活力。 四、苏北沿海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带,基础设施仍需要大力改善。 五、江苏的服务业依然比较落后,服务业水平、服务业产业体系,都还有很大差距。 六、新兴产业方面,文化产业、网络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 答题要点: 四省比较中存在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粤苏浙鲁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处于发展的中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共同问题,大致涉及6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整体粗放 粤苏浙鲁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在耗费大量土地、水、点、煤、气、廉价劳动力、巨额财政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地理环境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 国际货易是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任何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地理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中纬度地区的岛国如日本,气候适中、海运便利,这些成为其发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国土狭窄、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极其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日本人在正确认识自身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成功的运用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相反,在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内陆山区,因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往往造成经贸的长期落后。如俄罗斯,虽有广阔海域,海岸线漫长但均因纬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尔曼斯克港),封冻期漫长,利用率极低。中南半岛及印度半岛各国大部分属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季风性气侯,因而在签订业务合同,决

定装运期时,要根据商品的性质选择季节。除此之外,还应对所选航线沿途温度的变化情况了解。 1、地理位置的影响 (1)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地球表面的热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举世瞩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是古代文化、经济和贸易等发展最早与最繁荣的地区和国家。他们疆域的主要部分就是位于中纬度的温带和亚热带范围。(2)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沿海地区(尤其是开放地区)与内陆地区(特别是边远偏僻山区)相比,因为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内部,其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一般前者发展较快,成为发达地区;而后者则发展较慢,往往是比较闭塞和落后的地区。其他广大内陆国家之所以较贫困,经贸活动不够发达,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复杂原因,而距离海洋较遥远,没有方便的出海口这一重要地理环境因素,是严重影响他们经贸发展的带根本性的共同原因。众所周知,海运是当今国际间经济贸易活动联系的主要手段,内陆国家只有取得通畅的出海口才有发展经济、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苏、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苏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苏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的位置。在绝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人类活动在地球经纬网上占据的地理位置;在相对意义上理解,区位是指某一人类活动场所与相关人类活动场所的空间关系。 ,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城乡聚落等。 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以及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人类活动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某些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选择,即在人类活动已知的条件下,寻找某种人类活动的最优区位,如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某些区位理论则是在空间区位已知的条件下,研究人类活动在特定场所内的最优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即同样的场所对不同的人类活动而言,其区位条件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对空间场所(区位)的要求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一般是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供应商的空间聚集区。 口,机场等;线包括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线)等。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布局于航空港附近并与方便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出入口相连结。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地的优势,满足国家或地区的需要,而使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实现合理的分工。 综合体,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备等。顾名思义这种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往往具有更新年限和地理惯性。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经济地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04) 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 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 植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商业、 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 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07) 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 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 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03) 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 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 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 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 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 有上升。(05) 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 霍夫曼比例为5 (±1)。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 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比例是 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霍夫 曼比例<1。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10) 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 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 “雁行形态说”。第一只雁—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的浪潮。第二只雁 —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 的出口浪潮。 增长极模式:工业企业总是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地点进行布局与生产,通过产业集聚而形成工商业活动集中的城市,并成为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地 域上表现为增长极模式。(03) 点轴模式:当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产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将出现向外扩散的趋势,而这种扩散首先是沿着交通线进行的,产业布局便出现以城市(点)和交通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 释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经济地理学 “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10)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10) 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D =∑∑Dij (Dij 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03)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 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 劳动费指数;: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普雷特的行为矩阵: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经济地理学》全套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概念题 《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 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 )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 或初级产业) ,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

区域经济地理

区域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型:单选、多选、名词、论述、简答(判断)。 第一章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 填空 1、区域经济地理学最终要探求的是(地理规律) 2、区域综合思想是区域的灵魂。 单选 1、研究路线的根本差别:它对区域的研究是以条件或(地理环境)为基础。 2、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基础应用学科。 简答 1、两个学科的主要区别:1、传统的根基不同。 2、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 3、对区域的 认识与态度不同。4、研究路线的根本差别。 2、2000多年地理学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启示是:地理学的发展始终离不开 它赖以研究的区域,而对区域条件环境的研究更是它首要探讨的内容;地域综合性、地域综合思想是这门古老学科的灵魂,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应该继承并加以发扬的。 4、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区别的联系:P5 第二章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填空 1、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 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 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名词) 2、(构造类型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归宿。 单选 1、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是(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简答 1、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1)经济区域是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出发 点和基本地域单元。(2)经济区域系统是由众多的经济地域分化组合而形成的错 综的全世界范围的经济地域巨系统。(3)经济区域系统及其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都 是有规律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经济地域运动规律。(4)经济 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区域经济地理 学将其称为条件)。地域条件的不同组合特点,形成经济地域的不同类型。(5) 2、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答: P17 第三章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单选 1、对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最早进行阐述的,首推(亚当*斯密)。 2、人们称斯密的分工论为(绝对利益学说)。 3、大卫*李嘉图是继(斯密)之后的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他运用了(比较 利益原则)。 4、(俄林)是用(一般均衡的理论)研究劳动地域分工,并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原则)。 从地理学角度首次对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进行阐述的是原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巴郎斯基)。 5、社会生产力是劳动地域分工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 6、地理条件差异是社会分工(包括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形成发展的基础。

地理环境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国际货易是跨过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任何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差不多上在具体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地理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势特点、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阻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阻碍 中纬度地区的岛国如日本,气候适中、海运便利,这些成为其进展贸易的有利条件,但国土狭窄、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势、极其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日本人在正确认识自身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成功的运用了贸易立国的差不多国策,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制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相反,在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内陆山区,因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往往造成经贸的长期落后。如俄罗斯,虽有宽敞海域,海岸线漫长但均因纬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专门的摩尔曼斯克港),封冻期漫长,利用率极低。中南半岛及印度半岛各国大部分属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季风性气侯,因而在签订业务合同,决定装运期时,要按照商品的性质选择季节。除此之外,还应对所选航线沿途温度的变化情形了解。 1、地理位置的阻碍 (1)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阻碍,能够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地球表面的热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稳的,宽敞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顺,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进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举世瞩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是古代文化、经济和贸易等进展最早与最繁荣的地区和国家。他们疆域的要紧部分确实是位于中纬度的温带和亚热带范畴。

国际贸易地理习题带答案

实用国际贸易地理复习 一、填空题 1、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介于(国际贸易)与(地理)之间的边缘学科。 2、地理环境包括(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地理环境。 3、国际贸易学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是国际贸易地理的基础;反过来,贸易发展也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的变化。 4、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演变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的结果、 5、2007年中国大陆主贸易伙伴有(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澳大利亚)、(印度)以及俄罗斯。 6、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7、世界各国中人口超过1亿的有10个国家,它们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8、世界主要三大宗教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9、解决国际商事的法律主要有(英法美系)和(大陆法系),(英法美系)以判例法作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作为法律的主要渊源。 10、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能力越大,消费能力越强。可以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程度)四个方面划分国家类型。 11、四大文明古国指(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和(中国)。 1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贸易地理格局是(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 13、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开始由(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14、国际经贸组织按照成员国范围分为(全球性经贸组织)、(大西洋沿岸经贸组织)。 15、(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16、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很广,但其储量分布及其不平衡,且从地区分布看,(欧洲)和(欧亚大陆)、(亚洲太平洋地区)、(北美洲)的煤炭储量较为集中,非洲、中南美洲、中东的储量很少。 17、世界玉米集中在三大地带:一是(美国中部玉米带),生产了时间2/5以上的玉米;二是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等,占世界玉米产量的1/6以上;三是欧洲南部平原,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到罗马尼亚。 18、大米的出口国集中地高,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美国、印度、乌拉圭、阿根廷、中国、巴基斯坦等国;进口国相对比较分散。(泰国)是世界著名的大米生产国和出口国,大米出口是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出口额约占世界市场稻米交易额的三分之一,其香米闻名于世。 19、俄罗斯、巴西、加拿大三国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进60%,主要出口国有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印度、智力、俄罗斯、利比里亚、秘鲁等。(日本)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进口量约占世界进口总量的1/3,其次是西欧和美国。 20、美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亚太地区)电子信息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印度等,它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出口市场。(西欧地区)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21、服务贸易通常被分为(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大类别。

经济地理学 试卷1答案

03教本、03地信、03环本《经济地理学》试题(A卷)答案要点与评分标准 一、解释下列各组概念(4×6=24分) 1、一般性区位因子与区域性区位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称为区域性因子,如运费,是形成工业区位基本格局的基础。 2、门槛人口与补充区域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或接受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区域。 3、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4、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叫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是在区经济增长中对总量增长影响大或占比重大的产业。 5、经济类型区与综合经济区 经济类型区是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如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等。 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一般所指的经济区即为综合经济区。 6、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经济活动全球化是人类经济活动或某产品生产过程、服务等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各国通过一定的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形式或过程。 二、简答题(8×6=48分): 1、试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1)经济活动(生产与服务)都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合理利润,这一规模是由需求决定的,也叫需求门槛。重工业的需求门槛高。(2分) (2)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大城市巨大的 消费市场提供了规模经济的前提。(3分) (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大城市同样优于中小城市(3分) 2、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则是什么? 答:在城市附近,种植笨重而体积大的产品或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3分)由内向外,随着距离城市的距离增加,种植相对于农产品价格而言运费相对小的农作物。(4分)。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1分) 3、根据折衷理论分析跨国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答:邓氏认为: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优势,则企业可将其转让以获取利益;(2分)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出口产品获取收益(2分);只有当企业在内部利用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跨国直接投资才会发生。(4分) 4、试述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乘数作用、加速原理及其关系? 答:乘数作用:经济增长中投资对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

物流经济地理练习答案

《物流经济地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绝大多数班轮都是在( D )航线上运行,在沿线港口停靠、卸载或装运集装箱货物。 A.单程 B.远洋 C.来回 D.环状 2、沿海航线是以( C)分类的。 A运输对象 B运行组织 C所跨区域 D航行线路 3、用TEU表示货运量的航线是( B )。 A杂货航线 B集装箱线 C散货航线 D油轮航线 4、以下的( A )适合以多港口挂靠结构。 A杂货航线 B集装箱线 C散货航线 D油轮航线 5、来回式航线是以( D )分类的。 A运输对象 B运行组织 C所跨区域 D航行线路 6、班轮主要采取( B )航线。 (A)来回(B)环状(C)直达(D)中转 7、班轮航线固定挂靠的港口是( C )。 (A)目的港 (B)始发港 (C)基本港 (D)装卸港 8、我国铁路滨绥线的终点站是(D)车站。 A.满洲里 B.二连站 C.阿拉山口站 D.绥芬河车站 9、下面哪种运输方式对基础设施及运转设备方面的成本投入是最大的?( C ) A.公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铁路运输 D.航空运输 10、我国铁路发运国际联运货物的车站是(D )。 A.所有中国铁路车站 B.带国际铁路联运编码的车站 C.四等站以上的火车站 D.所有的货运站 11、大陆桥运输是一种以集装箱为媒介的多式联运方式,其基本形式为(A )。 A.海一陆一海联运 B.陆一海一陆联运 C.陆一海一空联运 D.海一陆一空联运 12、国际铁路货物联运过境运费计算依据是(A)。 A.《统一货价》 B.铁路运价 C.平均运价 D.《国内价规》 13、我国与蒙古边境铁路线的国内过境站是(B )。 A.满洲里 B.二连浩特 C.丹东 D.阿拉山口 14、目前全国正在统一治理公路运输车辆超载超限问题,下列构成超载超限的是 (A )。 A.四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40吨的 B.六轴车辆,其车货总重超过50吨的 C.AB都是 D.AB都不是 15、北疆线是我国通往(B)的铁路干线。 A.蒙古 B.哈萨克斯坦 C.朝鲜 D.越南 14、铁路运输主要承担的货运是(A )。 A.远距离、大批量 B.近距离、大批量 C.近距离、小批量 D.远距离、小批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